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中间黄杨Buxus sinica (Rehder & E. H. Wilson) M. Cheng var.》,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中间黄杨拉丁文名Buxussinica(Rehder&E.H.Wilson)M.Chengvar.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科黄杨科属黄杨属种中间黄杨

中间黄杨(拉丁学名:Buxussinica(Rehder&E.H.Wilson)M.Chengvar.intermedia(Kaneh.)M.Cheng),黄杨科黄杨属植物。产我国台湾省。

形态特征

异于原变种处,为不育雌蕊高度和萼片长度为3:2(据李惠林)。

本亚种常见的为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3.5厘米,宽1-1.3厘米,两端均渐尖,顶尖锐或稍钝,中脉两面均凸出,叶面侧脉多而明显,叶背平滑或干后稍有皱纹。花序及花同原亚种。蒴果一般长了毫米,宿存花柱长3毫米。

本亚种的叶变化于菱状卵形至狭披针形之间,差异甚大,不育雌蕊的长短,蒴果被毛与否,亦有变化。尤以湖南南岳,福建武夷山区,安徽黄山,四川金佛山所产,各表示不同的类型。叶有的呈带状披针形,长7-8厘米,有的呈菱形,长4厘米;黄山产的叶长圆状披针形,钝头,不育雌蕊长稍超过萼片;金佛山产的部分植株,蒴果初期显被细短柔毛。尖叶黄杨的形态,如此多种多样,不能以变种概括,以此本文把它升为亚种。

黄杨为东亚黄杨属的代表种,广泛分布,变异很多,且由此派生了几个不同的种,如我国西部产的B.hebecarpa,西南部产的B.rugulosa,和黄杨均有密切关系。此外如日本产的B.japonicaMull.-Arg.—-B.microphyllaSieb.etZucc.*var.japonicaRehd.etWils.(此种小枝及叶均无毛)亦无非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致有局部的差异。笔者在黄杨的原亚种及尖叶黄杨(亚种)中发觉某些植株的小枝被极少量毛,甚至完全无毛,仅叶柄上面残留有短柔毛,此足证明黄杨又有向B.japonica逐渐移变的趋势此外南欧、北非、高加索产的B.sempervirensL.小枝及叶柄均被毛,和黄杨亦相似,但前者叶面侧脉全不明显,雄花不育雌蕊高度仅为萼片长度的1/2。我国有栽培。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2000米的溪边岩上或灌丛中。

分布范围

产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模式标本采自湖北西部。

编辑推荐

越橘叶黄杨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 Cheng ex M. Cheng su


    中文学名越橘叶黄杨拉丁文名Buxussinica(Rehd.etWils.)ChengexM.Chengsu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黄杨目科黄杨科属黄杨属种越橘叶黄杨分布区域中国的华北至华南,西南

越橘叶黄杨产地分布中国的华北至华南,西南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色,有规则剥裂;茎枝有4棱;小枝和冬芽的外鳞有短毛。叶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1—3厘米,宽7—15毫米,背面主脉的基部和叶柄有微细毛。花簇生于叶腋或枝端,无花瓣;雄花萼片4,长2—2.5毫米;雄蕊比萼片长两倍;雌花生于花簇顶端,萼片6,两轮;花柱3,柱头粗厚,子房3室。蒴果球形,熟时黑色,沿室背3瓣裂。花期3—4月,果期5—7月。

生长环境

越橘叶黄杨喜中性,生长慢,耐修剪,抗污染。

分布范围

分布在中国的华北至华南,西南。

黄杨树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 Cheng


    中文学名黄杨树拉丁文名Buxussinica(Rehd.etWils.)Cheng别名黄杨木,旱黄杨,乌龙木,千年矮,万年青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无患子目科黄杨科属黄杨属种黄杨分布区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黄杨树(学名:Buxussinica(Rehd.etWils.)Cheng)又名乌龙木、万年青,常绿植物,地生。枝干近圆柱形,小枝四棱形;叶对生,全缘,羽状脉;花单性,头状花序腋生;蒴果近球形,通常无毛。

形态特征

黄杨树属于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节间长0.5-2厘米。

叶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多数长1.5-3.5厘米,宽0.8-2厘米,先端圆或钝,常有小凹口,不尖锐,基部圆或急尖或楔形,叶面光亮,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侧脉明显,叶背中脉平坦或稍凸出,中脉上常密被白色短线状钟乳体,无侧脉,叶柄长1-2毫米,上面被毛。

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毫米,背部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毫米左右(高度约为萼片长度的2/3或和萼片几等长);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花柱粗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花期3月份。

蒴果近球形,长6-8(-10)毫米,宿存花柱长2-3毫米。

果期5-7月份。

生长环境

黄杨树多生长于高山峻岭和悬崖陡壁及山地和多石的地方。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多生山谷、溪边、林下,海拔1200-2600米,陆生木本植物。耐阴喜光,在一般室内外条件下均可保持生长良好。长期荫蔽环境中,叶片虽可保持翠绿,但易导致枝条徒长或变弱。喜湿润,可耐连续一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但忌长时间积水。耐旱,只要地表土壤或盆土不至完全干透,无异常表现。耐热耐寒,可经受夏日暴晒和耐摄氏零下20左右度的严寒,但夏季高温潮湿时应多通风透光。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轻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佳,盆栽亦可以蛭石、泥炭或土壤配合使用,耐碱性较强。分蘖性极强,耐修剪,易成型。可四季换盆或移栽,夏季或新芽萌发时移栽应注意遮阴并防止盆土过湿,否则易导致原有叶片脱叶。秋季光照充分并进入休眠状态后,叶片可转为红色。

分布范围

黄杨树在中国,多产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区,其中部分省份属于引进栽培。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黄杨树在园林中,常作绿篱、大型花坛镶边,修剪成球形或其他整形栽培,点缀山石或制作盆景。

黄杨叶色终年常绿,耐修剪,寿命长,枝条柔软,便于造型。黄杨生长速度慢,加工时宜充分利用枝条,不宜大疏大删。如自幼加工,可以模仿大自然中树木的千姿百态,设计、制作出种种优美的树型。

“扬派”盆景中,习惯以棕丝扎缚结合修剪的方法加工盆景,细扎细剪,技艺精湛;尤其在加工时,常将小枝条攀扎成细腻柔和的弯曲,称为“一寸三弯”。枝片加工成既平且薄的“云片”,有很强的装饰性。

“苏派”盆景中,习以“粗扎细剪”的方法加工盆景,往往利用黄杨树桩的天然条件,随形应变,创作出苍古人画的造型。

黄杨既适宜单株造型,又可以组合造景,只要创作者胸有丘壑,就能够将大自然中优美奇俏的树木形象再现于盆盎之中。

药用价值

性状

来源:以根、叶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苦、辛、平。

化学成分

黄杨木含环常绿黄杨碱D,木部主含环常绿黄杨碱D、C及环原黄杨碱A、C,叶含黄杨醇碱E、环朝鲜黄杨碱B、环常绿黄杨碱D、黄杨碱E、环小叶黄杨碱、环小叶黄杨次碱等。

功效

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用于治疗和缓解风湿关节痛、痢疾、胃痛、疝痛、腹胀、牙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

用法

3-4钱,作煎剂或泡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经济价值

木材淡黄色,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没有棕眼,色泽天然黄润,温厚湿润,具有象牙效果。木材坚韧致密,可供雕刻和制木梳等。

常见品种

小叶黄杨

小叶黄杨,叶片为阔椭圆形或阔卵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叶面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蒴果长6-7毫米,无毛。产安徽黄山、浙江龙塘山、江西庐山、湖北神农架及兴山;生于岩上,海拔1000米。

越橘叶黄杨

越橘叶黄杨,生长低矮,枝条密集,节间通常长3-6毫米,叶厚革质,圆形或阔椭圆形,稀阔卵形,长9-12毫米,宽8-10毫米,先端圆,常有小凹口,基部圆,稀急尖,边缘向下强卷曲,叶面表皮极厚,光亮,无侧脉(稀稍有侧脉),干后有皱纹,蒴果卵状球形,长7-8毫米,初期被有短柔毛,后变无毛。产广东乳源县、湖南宜章县、江西庐山五老峰;生向阳处岩石上或灌丛中,海拔1000-1800米。

矮生黄杨

矮生黄杨,叶片极小,长5-9毫米,宽3.5-6毫米,果无毛。和小叶黄杨异处为,表皮极厚,常无侧脉,有皱纹,蒴果球形,长4毫米,具极短花柱。产湖北西部巴东等县,生山坡林下,海拔2100米。

古黄杨树高清大图

古黄杨树高清大图(21张)

尖叶黄杨

尖叶黄杨,叶片为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3.5厘米,宽1-1.3厘米,两端均渐尖,顶尖锐或稍钝,中脉两面均凸出,叶面侧脉多而明显,叶背平滑或干后稍有皱纹。花序及花同原亚种。蒴果一般长了毫米,宿存花柱长3毫米。产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生溪边岩上或灌丛中,海拔600-2000米。

园林价值

黄杨树混交林

例如黄杨树与泓森槐混交林,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面积,能较好地发挥防护效益,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资源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栽培技术

栽植

黄杨树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沙土、壤土、褐土地都能种植,但最好是含有机质丰富的壤土地。整地时要求地型平整。结合深翻,加施有机肥,每亩2000公斤左右。施基肥时应注意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深施在栽植穴内。栽植时间在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下,栽植幼苗以春季为主,一般在4月上旬“清明”前两三天为宜。黄杨树露地栽植一般株行距:0.5×1.5或0.4×1.2米,每亩栽植约1000~1500株。随着树龄的增长,以后可以隔株起苗。黄杨树营养钵苗可以穴植或沟植。栽苗前根据计划的行株距打线定点,按点挖穴或是按栽植的行距开沟,开沟深度应大于苗根深度,约为40公分深。栽植前应深施基肥,将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与土拌均,施入穴底。栽植时将苗木去掉营养钵,按株距排列沟中,使根系接触土壤,填土踩实。覆土后踩实时,不可将土球踩碎,应踩在土球与树穴空隙处。覆土深度以比原有土印略深,以免灌水后土壤下沉而露出根系,影响成活。

栽后管理

(1)、浇水浇水是保证栽苗成活的主要措施,特别是北方春季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如果供水不足,会严重影响苗木成活率。栽苗后可每隔4至6行在行间用土培起垄,以利灌水。要求栽苗后24小时内灌第一次水,隔3至5天灌第二次水,再隔5至7天灌第三次水,灌完三水之后,可根据天气和苗木情况再决定是否灌水。水量不可过大或过小,水量过大,土壤变软,苗木容易倒伏;水量过小,影响成活。栽植苗经灌水或较多的降雨后,苗木易倒伏、倾斜或露根,如发生此类现象,应立即扶直、培土、踩实,否则由于苗木正在发芽生长,几天之内苗干就会变弯。扶苗时,可先将苗根附近的土挖开,将苗木扶正,找直行间和株间方向,然后还土踏实。栽苗后经连续三次灌溉,苗床土下陷且出现坑洼时,应及时进行平整、填土。也可结合中耕将地面耧平,以使苗木受水量一致,防止旱涝不均。黄杨树比较喜水,在浇水上应掌握“宁湿勿干”的原则。在幼苗时期,根系较浅,对水分敏感,一般以保持表层土壤湿润为度,应少量多次的灌溉。在苗木速生时期,生长迅速,需水量大,应大水灌溉,使之有湿有干,浇足灌透。但在生长后期,为防止苗木徒长,促进木质化,则应停止灌溉。一般在夏未就应开始控制浇水。灌溉时间:每次浇水的时间,最好在早晨和傍晚,不要在气温最高的中午进行

(2)、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是苗期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中耕和除草是两个概念,但可以结合进行。一般中耕除草最好在雨后或灌溉后进行,在土壤湿润时将草连根拔掉,松土效果也好。苗木新栽不久,大部分土面暴露于空气当中,不仅土壤极易干燥,而且易生杂草,此期间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以利于促使苗木根系发育。一般苗根附近应稍浅耕,株行间可适当加深,通常3至5厘米。雨季中耕,促进气体交换和气态水的蒸发,可以防止苗木沥涝。北方地区一般春季干旱,秋季杂草已停止生长,这两个时期应以中耕为主,夏季则以除草为主。杂草的速生期是在雨季前后,这一时期要加强除草,除草要坚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对多年生杂草必须将其地下部全部挖出,否则,将越来越难清除。

(3)、追肥追肥可及时补充苗木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对养分的大量需要,促进苗木的生长发育,提高质量。黄杨树在幼苗期需要的磷比较多,而生长旺季需要氮比较多,到秋季停止生长时期则需较多的钾。在苗木栽植后,可叶面喷施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宜在阴天或早、晚空气湿润时进行。一般每月叶面喷施三至四次磷酸二氢钾即可。新移植的黄杨树苗木,应抓紧在前期施肥,但要注意肥料浓度不能太大,以免灼伤新根。在苗木速生期,应加大施肥量和增加施肥次数,每月不少于一次,追施氮肥可用尿素,分干施和湿施两种方法。干施可撒施和沟施,撒施是将化肥均匀撒施到苗间土上,施后浅锄1~2次加以覆土;沟施是在苗木行间开沟,一般距苗根15~20cm处,把化肥施入沟内,然后覆土。沟施时要注意开沟深度应在根系的分布层,以利苗木对肥料的吸收。湿施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全面浇洒在苗床上或行间,最好在施后再灌水一次,避免灼害。施用氮肥应在春夏进行,最后一次施氮肥不能迟过“立秋”。以防苗木徒长,降低黄杨树幼苗的越冬能力。8~9月份一定要停施氮肥,施肥以磷、钾肥为主。促进黄杨树苗木的木质化和根系生长,提高苗木抗寒能力。

(4)、整形和修剪黄杨树本身具有很强的顶端优势,其萌芽力强,成枝力相对较弱,通过适当的整形修剪可培养出理想的主干、丰满的侧枝,使树体圆满、匀称、紧凑、牢固。黄杨树在修剪上既适宜冬剪也适宜夏剪。一般整形修剪多放在夏秋树木生长季进行。随着整形修剪,剪下的枝条可以进行扦插繁育。整形一般是对幼树而言,而修剪是对大树(或大苗)而言。苗期的整形修剪对以后的树体、树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黄杨树小苗一般都具有明显的主杆,侧枝大多生在树体的中下部。在整形修剪时一般不采用截干,保留主干,保持顶梢的生长势,为使以后树体生长能够通直高大。对幼树基部的侧枝则可整个短截;或做轻短截,只保留少量芽即可。黄杨树作为观赏树形,以尖塔形、圆锥形较多。一般情况下对成树的修剪只是剪除自干茎萌生的徒长枝及竞争枝,避免形成双头双干现象。如果出现多头现象,影响树冠的高度发展,应及早找出主枝或替代主枝,培养高生长的优势,同时使侧枝分布均匀。一般在培养骨架枝时下部只露出30~40cm树干,上面再让各主枝均匀分布;也可根据需要留高树干,具体视以后应用情况而定。

(5)、苗木保护幼苗时期,苗木组织幼嫩,加之栽种时间不长,植株根系不很发达,扎根不深,此时苗木抗逆性不强。苗期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在生产中必须采取正确的栽培技术,促使苗木生长健壮,增强抗性,为苗木创造出不利于灾害性因子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这样才能提高苗木的产量和质量。

造型

在造型前,可将黄杨树主干截头,让截面四周或下方萌发新技,再按艺术造型的要求,攀扎枝干,在春季用棕丝攀扎为好。也可粗扎细剪,制成云片状或馒头状,或加工成自然树形。主干则顺其自然之势,制成斜干式或卧俯式。

浇水

黄杨树喜湿润,需经常浇水,保持盆土或栽种地湿润,但也不可积水。夏季高温期,要早晚浇水,并喷叶面水。

施肥

在黄杨树生长期的5-8月,施2-3欢腐熟稀薄的饼肥水即可,冬季施1次基肥,用沤熟厩肥或干饼肥屑均可。

修剪

黄杨树生长期,随时可以剪去徒长枝、重叠枝及影响树形的多余枝条。

黄杨树萌发较快,一般在发新梢后,将先端1-2节剪去,可防止徒长;结果后,要及时摘去,以免消耗养分,影响树势生长。

用播种或扦插繁殖的苗木,培养数年可移植上盆或地里。也可从山野选取老桩,掘起后,修剪过长根系及繁密枝条,先露地养坯1-2年,再上盆或移植它处。

如作盆景,用土以熟化田园土或腐叶土掺拌适当垄糠灰为基础培养土,以肥沃疏松、通气透水性好的土壤为佳;老桩上盆宜带宿土。

如移植地里,宜栽种于向阳、肥沃的土地里,需适当浇水。

黄杨较耐寒,可在春季萌芽前进行,栽时要修剪过长过密根系,切勿使根窝曲在盆中。刚栽种的黄杨宜放在半阴处。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

黄杨的种子,大约9—10月成熟,成熟后采收晒干,播于深厚肥沃的露地,任其霜打冰冻日晒,第二年早春施以较浓的液体肥料后,再覆盖薄土,保持土壤湿润,到春分时节便开始发芽,长出小苗。黄杨幼苗生长缓慢,一般待其长到3—4厘米时,可进行分栽。幼苗要经过4—5年的营养生长才能开花结果。一般花农在开花后的几年中,总是要把花蕾全部摘掉,减少养分消耗,促进营养生长,取其自然长势,略加修剪,便很快形成球形伞状树冠,初具观赏价值。

扦插繁殖

扦插是繁殖黄杨的主要方法。时间应在春季的3月或秋季的8月,以幼苗茎干作插穗,带顶芽长约7厘米,下部枝叶全部剪去,上部叶片保留。为了促进插穗生根,可用0.01010的萘乙酸水溶液,将长约2.5厘米的插穗基部,浸泡15~20小时,再插于砂质土壤中,深度为3厘米,插后用细孔喷壶喷1次透水。同时要搭棚遮挡阳光,保持土壤湿润,经常向叶片进行雾状喷水,增加空气湿度,保持叶芹不萎蔫。

病虫防治

黄杨树主要虫害有介壳虫和黄杨尺螃。介壳虫可用人工刷洗杀之,或用80%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黄杨尺嫂用80%敌百虫可狙性粉剂喷杀,或用40%氧化乐果1000-2000倍喷杀。

主要病菌为煤污病,病菌会引起落叶现象,防治关键是清除介壳虫,并经常喷叶面水,冲洗灰尘,使之生长良好。

栽培要点

霜冻危害

早春或晚秋,在幼苗尚未木质化时,组织幼嫩,含水较多,因气温短时间降低到0℃以下时,苗木幼嫩部分细胞受冻脱水而受到危害。在栽培技术措施上应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栽种地时,幼苗不宜栽在寒流容易汇集的林间、狭谷和低洼地段;适期栽种幼苗,露地栽种幼苗不宜在入秋后过晚的时节进行;在苗木生长后期,停止施放氮肥,少灌水或不灌水,以便控制徒长,促进苗木木质化。根据天气预报,通过熏烟措施,点燃半干不湿的柴草使烟雾弥漫地面,防止霜冻。一般情况下,黄杨树幼苗的抗霜冻力极强,生产中只要稍加注意即可。

越冬防护

黄杨树抗寒力强,成株大树在-23.9℃的低温下还能保持绿色不落叶。但对于生产单位,在其幼苗期适当的冬季防护工作是有必要的,做好冬季防护可以加速苗木生长,提高苗木质量,为来年开春时苗木的迅速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严寒,空气干燥,如果对幼苗不加保护,黄杨树自身的抗寒性虽强,植株不会死亡,但其在秋季生长的“秋梢”由于木质化程度不高,会出现梢条,影响苗木生长高度;且来年春季苗木恢复生长较缓慢,不利于快速生产出高质量的成苗。入冬后土地封冻之前,给苗木灌足冻水后,开始进行支架薄膜覆盖法防护。在苗木行的两头和中间每隔5~6米打一木桩,木桩高度高于苗高20cm左右即可,在木桩上牵拉一根铁丝或其它较结实的绳线。用塑料薄膜给每行幼苗搭起一座小“帐蓬”,塑料薄膜两侧和两端均用土埋实,不透风。直至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稳定时。支架塑料薄膜覆盖法具有推迟土壤结冻期,提前解冻期,处长生长期的作用。同时因小棚内无风,湿度大,幼苗不会出现生理干旱。来年打开塑料薄膜后幼苗能迅速生长。用此法对苗木冬季防护后,苗木生长量比不做防护的要大一倍之多。

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 (T. H. Wen) T. H. Wen


    中文学名黄甜竹拉丁文名Acidosasaedulis(T.H.Wen)T.H.Wen别名黄间竹,甜笋竹,甜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族属酸竹属种黄甜竹分布区域福建,江西,浙江

黄甜竹(学名:Acidosasaedulis(T.H.Wen)T.H.Wen.)是禾本科、酸竹属中小型散生竹植物。

形态特征

黄甜竹(Acidosasaedulis),秆高8~12m,径达6cm,节间长25~40cm,秆绿色无毛。箨鞘无斑点,初绿色,后转棕色,密被褐色长刺毛,边缘常紫色具纤毛;箨耳狭镰刀状伸出,表面被棕色绒毛,边缘有少数遂毛呈放射状开展;箨舌高3~4mm,中部隆起有尖锋,先端边缘具纤毛;箨叶绿色,边缘染有紫色,披针形,直立或反转,两面粗糙。每节分枝3枚近相等,斜举,叶片阔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1~18cm,宽1.7~2.5cm。笋期5月。笋味鲜美,并可加工笋干,是夏季优良笋用竹种。

生长环境

黄甜竹适于在低矮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培植,在很多农家的房前屋后都用培植。

栽培方法

竹园选择

黄甜竹的建园应选择交通方便,坡度小于15度,海拔在900米以下、低丘、平原、冲积溪沿岸,滩涂地和房前屋后空地。土地为深厚疏松、肥沃湿润、微性或中性的沙质土壤,PH值4.5—7.0,排水良好的地区。黄甜竹为散生中型竹,黄甜竹的出笋成林,主要依靠地下鞭的生长。黄甜竹造林一般采取全垦整地。造林前,先清除园内杂草、灌木、树桩、石头等物,垦地深30厘米左右,按预定栽植数挖穴规格:60×50×40厘米,每穴的施饼肥1公斤或25-50公斤,土杂肥,厩肥和土拌匀,回填穴内。

母竹选择

选择胸径2-3厘米,1-2年生,分枝低矮、枝叶茂盛,无病虫,生长健壮的黄甜竹为母竹。挖掘母竹时,应留来鞭15厘米,去鞭30厘米,注意保护鞭芽与鞭根,切易损害螺丝钉。母竹兜带足宿土,母竹挖起后,留枝4-6盘。削切竹梢,切口要平滑。

栽培技术

黄甜竹一年四季均可种植,但以早春和梅雨季节是最佳栽种季节。干旱炎热季节和寒冬季节不利种竹,应避开。种植密度一般为55-110株/亩。定植株数可依母竹来源和经济条件而定。黄甜竹移栽造林要掌握好3个要点:一是母竹运到造林地后要及时进行种植。二是栽种肖要适当修穴和回垫表土,再将母竹放入穴内,让鞭根自然舒展。注意表土回穴,竹蔸下部与垫土密接,使母竹蔸深度比原入土深3-5厘米,再自下而上,分层回填穴土。踏实竹蔸,使竹鞭与土紧密接合。三是栽植时要浇透水,再培土成馒头状,山地造林最好选择阴雨天气为宜。种植当年对于枯死母竹要及时进行补植。

除草松土

通过除草松土清除杂草对水肥的竞争,改善土壤性能,有利促进竹笋生长。竹园除草松土地,每年2-3次,结合施肥进行。注意近蔸浅,远蔸深。一般第1次是新竹发叶后的5-6月,除草深翻25厘米,挖去老竹鞭,注意保护新竹鞭和壮鞭。第2次是9-10月,除草松土15厘米深。第3次是翌年2-3月除草浅锄。

科学施肥

根据黄甜竹周年具有长鞭期、笋芽分化期、孕笋期和长笋期4个生长期的特点,进行科学施肥,促进竹笋的生长。竹园施肥一般每年4次,施肥量随之立竹量的增多逐步适当增加第1次2-3月,施催笋肥,促进竹笋多长、长壮。每亩施氮肥10公斤或每丛竹施人粪尿10-20公斤,结合锄草时进行;第2次6月,为多发鞭,发壮鞭,每亩施复合肥100公斤,结合深翻时进行;第3次9月,施催芽肥,促使鞭多发笋芽,发壮芽。此时为多干旱天气,宜用低浓度液体肥,固体肥加水泼施,每亩可施人粪尿1000公斤,冲水2-4倍进行浇泼。或每亩施复合肥50公斤;第4次11-12月施孕笋肥,每亩施饼肥200公斤或农家肥1000-2000公斤。

密度结构

通过合理调节竹林密度和结构,能保护竹林有适当空间,改善竹林通风和光照条件,保持留养竹有旺盛的发笋能力,为竹林丰产提供基础条件。新造竹园,头1年每株母竹留养1-2株无病虫的健壮笋培育新竹,第2-3年逐年增加,第4年成林后,每亩留养600-800株健壮母竹,注意留养竹分布要均匀。留养竹龄的比例为1-3年生竹应各占30%,用于调整空间,5年以上老竹无条件全砍掉。

新竹截梢

当年留养的新竹生长细嫩,应在6-9月截除竹梢1/3-1/4,留枝12-15盘,钩梢可降低竹林高度,改善林地光照条件,促进新竹木质化,增强和提高新竹对严冬和冷春霜冻,雪压的防御能力。删除老竹的时间以6—7月最好,并结合垦复松土将竹蔸一起挖去。老蔸如不挖去,一时难以腐烂,会使土地利用率下降,影响竹鞭的延伸和竹笋的出土。

主要价值

观赏

黄甜竹枝繁叶茂,色泽浓绿,株型优美,秀雅怡人,宜于庭园观赏和布置屏障阻隔视线之用。

经济

黄甜竹,地下茎复轴型,笋期4月中旬至6月上旬,笋期较晚,发笋率高。节间长,竹壁厚,竿通直,尖削度小,韧而坚作晒衣竿,制家具等竿用特佳。

杭州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var. (Keng) Keng f. var. hangz


    中文学名杭州苦竹拉丁文名Pleioblastusamarusvar.(Keng)Kengf.var.hangz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大明竹属

杭州苦竹是禾本科大明竹属下的一个种。

形态特征

本变种的新竿密披倒生白色糙毛及紫色细点,且呈紫绿色,节间长28—32(38)厘米,箨鞘绿带紫色,有光泽,无粉,无箨耳,箨片线状披针形等特征与原变种有别。笋期4月底至5月。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物种信息)

生长环境

生长于低山坡或平原。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中国浙江省。

主要价值

本变种篾性脆,竿壁薄,不宜劈篾编织,仅整竿常作篱笆和农作物的支架,近来常被用于制作竹笛。因其枝叶较秀丽,亦可为园林绿化树种之一。

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 E. G. Camus


    中文学名巴山木竹拉丁文名BashaniafargesiiE.G.Camus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族属巴山木竹属

形态特征地下茎在土壤肥沃处合轴的部分较多,反之则是具竹鞭的部分占优势;竹鞭的节间长(1)3—4厘米,粗5—15(20)毫米,几实心,

形态特征

地下茎在土壤肥沃处合轴的部分较多,反之则是具竹鞭的部分占优势;竹鞭的节间长(1)3—4厘米,粗5—15(20)毫米,几实心,当年常不生根,二年生以上则每节生出了—5根条。竿直立,梢头微弯,高(2)5—8(13)米,粗2—4(6.5)厘米;节间长35—50(75)厘米,幼时深绿色且被白粉,老则淡黄色,竿基部壁厚4—8毫米,髓为薄膜质,呈细长的囊状;箨环显著,起初被有棕色小刺毛,以后变净秃;竿环呈脊状微隆起;节内长6—12毫米,无毛。竿海节最初分3枝,以后可增多,但主枝仍较显著,枝与竿多作450的夹角斜上举。箨鞘略短于成长后的节间,鲜时绿色,干枯后淡黄色,背部贴生棕色疣基小剁毛,毛落后能在鞘背面留下疣基和小凹痕;箨舌高2—4毫米,上缘作不规则齿裂;榨耳无,惟在鞘无端两侧可生布易脱落的繸毛;箨片披针形,直立,幼时绿色,有波曲,腹面在基部生有易落去的绒毛,边缘具小别状纤毛而粗糙,整个箨片易自箨鞘上脱离。末级小枝具(1—3)或4—6叶;叶鞘长5—8厘米,在彼此覆盖所露出的部分破以白色(后变淡褐色至褐色)的疣基小刺毛和微毛,鞘的外缘生纤毛,尤以上部为甚;叶舌高(1.5)2—4毫米,被微毛,顶缘具不规则齿裂,起初尚生有易折断而波曲的繸毛;叶片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幼时被短柔毛,小型叶片通常长10—20厘米,宽l—2.5厘米,大型叶片可长20—30厘米,宽3—7.5厘米,叶缘具细锯齿,次脉5—8(11)对,小横脉较紧密;叶柄长1—1.5厘米(小型叶者长3—6毫米),其上面在近鞘口处密被锈色短柔毛,惟以后变净秃。圆锥花序起初较紧缩,幼时基部常为叶鞘所覆盖,以后花序方伸出,长5一11(15)厘米,宽2—4厘米,花序在分枝之腋间具疣枕,主轴和分枝(或小穗柄)均被有褐色微毛,花枝的下方有时还可生有具叶的侧枝,惟后者的叶片则较为质薄而形小(长5一lo厘米,下表面被灰色微毛,次脉4或5对);小穗成熟后带紫黑色,细长圆柱形,全长2—3厘米,粗约4毫米,含4—7朵小花;小穗轴节间长2—3.5毫米,体扁,被盏状绒毛,先端较粗大,并生有白色髯毛;颖卵状披针形,第一颖长3—6毫米,l一3脉,第二颖长6—8毫米,5—7脉,背面在中脉及边缘均生布短柔毛;外稃长圆形兼披针形,基盘钝,其上生有白色微毛,第一外稃长达13毫米,具7脉和稀疏的小横脉;内稃长5—6毫米,但结实时可长至10毫米,背面几平滑无毛,仅在先端被微毛及2齿尖;鳞被边缘疏生小纤毛;花药长4—5毫米;子房卵圆形。柱头2或3,长约2.5毫米,羽毛状。颖果长约l厘米,上部微弧弯,先端具喙,腹沟细长。笋期4月下旬至5月底,新竿在6月下旬即可达成长竹的高度。花期3门下旬至4或5月。果熟期5月下旬,当年播种即可萌芽。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1100-2500米,尤以海拔1700-2000米处最为常见。

分布范围

产陕西、甘肃11湖北、四川等省的大巴山脉以及米仓山至秦岭一带。巴山地区有纯林。

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城口。

主要价值

本种竹竿为造纸原料,亦可用于建筑和劈篾编结家用器具,秆适于制浆造纸,原竹还广泛用于建筑,制作架杆,烤烟杆等。

薄叶柯Lithocarpus tenuilimbus H. T. Chang


    中文学名薄叶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 tenuilimbus H.T.Chang别名薄叶石栎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分布区域中国南部,越南东北部

薄叶柯(学名:Lithocarpustenuilimbus)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700米至1,2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5米。芽鳞无毛,嫩枝顶部及嫩叶叶柄被稀疏早脱落的长柔毛,二年生枝散生明显凸起的皮孔。叶硬纸质,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2-20厘米,宽4-7厘米,萌生枝的叶更大,顶部长或短尖,基部楔尖,常一侧稍短或歪斜,全缘,中脉在叶面稍凸起或近于平坦,但近于基部的一段中央呈裂沟状凹陷,在嫩叶期尚有细短毛,侧脉每边12-16条,在叶缘附近急弯向上而逐渐隐没,支脉尚可见,较密,彼此近于平行,嫩叶叶背中脉在下半部常被甚稀少的长柔毛,成长叶干后叶背略带苍灰色,有紧实的细片状蜡鳞层;叶柄长1-2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花序轴密被灰黄色微柔毛;雌花每3朵或5朵一簇,果序轴粗9-10毫米,有皮孔;壳斗陀螺状,顶部最宽且通常平坦,基部甚窄,呈柄状,高20-30毫米,宽20-28毫米,通常包着坚果绝大部分,但尚未透熟的壳斗通常全包坚果,壳壁厚2-3.5毫米,小苞片粗厚,分明,位于壳斗上部的三角形,密接,下部的增大,略与壳壁愈合,幼嫩壳斗外壁被甚短的微柔毛及略松散的蜡鳞,成熟壳斗的毛则脱净;坚果近圆球形,顶部略平坦且被细伏毛,高15-22毫米,果脐占坚果面积3/4-5/6。花期5-6月,果次年9-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700-12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广东(新丰县以西)、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富宁、麻栗坡等地)。越南东北部也有分布。

相似种群

本种的壳斗与产越南南部的L.kontumensis(Hick.etA.Camus)A.Camus很相似,但后者的嫩叶叶面中脉及叶背均密被短柔毛,叶背兼被棕红色易抹落的糠秕状鳞秕,嫩叶干后叶背有油润光泽,质地较厚。

本种与截果柯也近似,但本种的壳斗因小苞片增厚且分明而显得壳壁甚粗糙,嫩枝、嫩叶叶柄及叶背中脉的下段被早期脱落的的稀疏长柔毛,叶质地较薄。

大叶龙角Hydnocarpus annamensis (Gagnep.) M. Lescot et Sleu


    中文学名大叶龙角拉丁文名Hydnocarpusannamensis(Gagnep.)M.LescotetSleu别名麻波罗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侧膜胎座目亚目山茶亚目科大风子科族大风子族属大风子属

大叶龙角,稀有种。又名麻波罗,常绿乔木,高10至20米,胸径20至35厘米。花果并存,果熟一般在5至7月,或10至12月。种子油与进口的大风子油相近,均含同类的大风子酸、副大风子酸、告尔酸等,可供医药用,有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零散分布于云南及广西部分地区,多生于海拔150至1200米的狭谷和潮湿的密林中。

形态特征

整体常绿乔木,高8-25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圆柱形,有灰棕色绒毛;冬芽卵球形,鳞片外面被棕色绒毛。

叶薄革质,椭圆状长圆形,长10-29厘米,宽4-10厘米,先端钝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疏毛或仅沿脉被毛,中脉两面突起,侧脉5-10对,网脉明显;叶柄长1-2厘米,被棕色绒毛。

大叶龙角花单生或2-3朵组成聚伞状,腋生,长1-2厘米;花梗长3-5毫米,和总花梗密被棕色短绒毛;雄花:深绿色;萼片4-5,圆形,长约5毫米,外面有淡黄色绒毛;花瓣4-5,与萼片同形,并近等长,边缘有睫毛;鳞片不明显;雄蕊多数,花丝长4-5毫米,被毛;花药球形或近心形,顶端稍尖,无退化子房;雌花:淡绿色,直径约1.4厘米,萼片4,长圆形,长6-7毫米,内面无毛,外面密被铁锈色绒毛,边缘有睫毛;花瓣8,近圆形,内面较小,外面较大,边缘或多或少呈流苏状,无毛;鳞片肉质,圆形,直径3-3.5厘米,顶端被毛,退化雄蕊8;子房卵圆形,微有8棱,密生短柔毛,几无花柱,柱头4-5。

浆果近球形,直径4-6厘米,具棕色短柔毛,宿存柱头4-5;种子多数。

花果期

花期4-6月,果期全年。

生长环境

分布区属低、中山雨林或季雨林,高温多湿,干湿季节明显,年平均温19-22℃,极端最高温38–41℃,极端最低温不低于0.5℃,相对湿度为70-80%;年降雨量1200-2200毫米,其中80–90%多集中在雨季(5-10月),干季多雾,可补偿水分的不足。土壤多为紫色砂质页岩形成的黄壤,有机质层厚,pH值4.5-6。在林中属3-4层乔木,林地上罕见其更新的苗木。果熟期一般在5-7月,或10-12月,通常花果并存。

分布范围

产云南南部、广西南部。生于潮湿的山坡、溪边灌丛中。越南也有分布。

零散分布于云南勐腊、江城、金平、屏边、河口及广西西南部龙州大青山。多生于海拔150-1200米的狭谷和潮湿的密林中。老挝,越南也有分布。

现状及保护

稀有种。又名麻波罗,仅云南南部部分地区有分布,由于这些地区农垦事业的发展,原有植被大部被毁坏,种群数量大减,有的地区已经绝灭,应积极加以保护。

【海拔下限(米)】:150

【海拔上限(米)】:1200

【保护价值】大叶龙角是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成分之一,中国仅有此1种,分布区狭小。种子油与进口的大风子油相近,均含同类的大风子酸chaulmoogricacid、副大风子酸hydnocarpicacid、告尔酸gorlicacid等,可供医药用,有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

【保护措施】本种多分布在保护区之外,果实尚未成熟时,被当地民族采作药用。建议有关部门对现存的植株应加强保护,积极采种、栽培,以利保护物种和永续利用这一药用植物资源。

物种规律

以龙角山地区216个样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orensen相似性指数,研究了龙角山林区野生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比较低,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则比较高;野生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坡向的野生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存在着差异,北坡>东坡和西坡>南坡;坡向和海拔是影响该地区野生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坡向对当地的野生维管植物物种组成。

栽培方法

大叶龙角树形用种子繁殖。由于种子富含油脂,酸败,不宜久藏,应随采即播。

造林技术

1.采种:

种子在11月下旬成熟,当果实由青转变为蓝黑色时,即可折紧采集,宜选20年生以上健壮母树采种,用钩刀、高枝剪采果枝或用竹竿击落收集种子。采回后,将果实放在竹萝内用脚或手搓擦去果皮,放在清水中,漂洗干净,置于通风室内阴干,待种壳水迹消失后,即或贮藏。果实出籽率40%-50%,种子失水后易丧失发芽力,故多采用湿润河沙分层贮藏,沙子含水量5%左右,沙子过干,种子失水,种皮开裂,导致子叶发霉,丧失发芽力。如需催芽播种,可贮藏在温度较高或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立春前后种子开始大量萌动,播种后可提早数天发芽。

2.大叶龙角幼苗:

耐阴,忌强光,育苗宜选择日照时间较短、排灌方便,肥沃湿润的圃地,土壤以沙壤土或壤土为好。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冬季冷空气易汇集的低洼地,不宜作育苗地。圃地要进行三犁三耙,精耕细作,苗床为高床,床面高20厘米,床面宽1米。在山垄田育苗,要深开排水沟,中沟、边沟宽40厘米,深35厘米。整地时要施足基肥。每亩施猪牛栏粪1500千克,菜枯饼100公斤。在耕耙地时把肥料均匀翻入耕作层中。播种时间以元月下旬至2月。一般用条播,行间距离20-25厘米,每亩播种12-15公斤。播后用黄心土、火烧土覆盖,厚度为1.5-2厘米。播种后苗床用稻草覆盖,以保持苗床湿润疏松,利于种子的萌发,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整齐度。种子发芽出土达60%-70%时,阴天或小雨天分二次揭除稻草。幼苗生长期间,要加强抚育管理,及时除草松土。为防止强光高温对幼苗造成伤害,在灌溉条件较差的地方,在5月份开始搭荫棚,荫棚高度1-1.2米,用透光度40%-50%的遮阳网遮盖,晴天上午9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可打开遮阳网让苗木受光,促进生长和增强抗性。到9月初可撤除荫棚。5月中旬至7月初进行间苗和定苗,间除生长不良、病虫危害、过密的幼苗,间苗后及时浇水,每亩定苗量为2万-2.5万株。8-9月是苗木的速生期,在此期间,加大灌溉量,使苗木根系分布层经常处于湿润状态,7-8月每隔20天追施1次复合肥,开沟施肥,用土覆盖,每亩每次施肥量7-8公斤。9月中下旬追施氯化钾肥,以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苗木越冬抗寒能力。1年生苗高达30-40厘米,地径0.4-0.5厘米,即可出圃造林或移栽培育绿化大苗。

3.造林:

大叶龙角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造林地宜选择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空气湿度较大的山区半阴坡山腰中下部,沟谷两侧或河边台地。造林地全面清理后,采用水平带整地后挖穴或穴垦整地,穴的规格为50厘米见方,30厘米深,表土回穴。楠木是珍贵树种,为促进造林后幼树的生长,整地挖穴时每穴施菜枯饼0.2公斤或复合肥0.2公斤作基肥,将肥料与穴内土壤充分拌匀,待菜枯饼腐熟后再造林。“雨水”前后幼树萌动前,选择阴天或小雨天造林,苗木栽植前适当修枝,摘除叶子,剪去过长或受到损伤的根系。各地造林经验证明,随起苗,随打浆,保持根系湿润是造林成活的关键,泥浆中应加入3%-5%的钙镁磷。栽植做到根舒、苗正、分层打紧,比原圃地土痕适当深栽2-3厘米。幼年期生长较慢,冠幅也较窄,纯林初植密度可适当加大,株行距2米×2米或2米×1.5米,每亩167株或220株为宜。大叶龙角幼年耐阴,通过营造混交林方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林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造林地,宜用杉木与楠木混交,混交比例为1:3-4,行带状混交,林分郁闭时,通过适时间伐杉木,确保楠木成林成材。据福建资料报道,楠木还可与檫树、樟树及壳斗科树种混交造林,效果良好。

4.抚育管理:

大叶龙角初期生长慢,易受杂草竞争而影响造林成活和幼林生长。因此在造林后3-5年内,应加强抚育管理,幼林郁闭前每年全面锄草块状松土两次,抚育时间应安排在楠木高峰生长季节到来之前,即第1次抚育在4-5月,第2次在8-9月。造林当年抚育宜在下半年安排。

幼林郁闭后两年内枝叶仍旺盛,林木分化也不明显,3年后,树冠下部枝叶开始枯黄,林木逐步分化,树冠发育较慢,严禁打枝。一般在7-8年生郁闭,当幼林充分郁闭后4-5年,即12-13年生时自然整枝开始,林木分化比较明显,此时应进行第1次抚育间伐,间伐强度30%-35%,每公顷保留1650-1800株,郁闭度保持在0.7左右,间隔6-7年后,当树冠恢复郁闭,侧枝交错,树冠下部自然整枝明显,胸径生长明显下降时安排第2次间伐,间伐强度30%左右,每公顷保留1200-1500株。如培育大径材,若干年后还应进行第3次间伐,主伐株数每公顷2600-900株即可。有的生产单位营造楠木林,初植密度3000株以上,到20年生也不间伐,结果楠木平均胸径仅100m左右,很难成材。因此,适时间伐是关键。

楠杉混交林的种间矛盾随着林龄增长激化,如不及时采取调节措施,势必影响楠木和杉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抑制大叶龙角生长,应及时进行修枝,抚育伐,保证大叶龙角树冠获得充分的侧方光照与营养空间,使楠木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在混交林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资源发展

大叶龙角是中国珍贵用材树种,生长较慢,短期得不到收入,造林成活率较低,种源又缺乏,砍得多,造得少,资源甚缺。如何何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根据尤溪经营林场在3个不同时期营造楠杉混交试验林,结果表明楠杉混交,可以提高林分生产力及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以短养长,减少造林投资,增加收入,是发展大叶龙角资源切实可行的办法。下面提出2种发展大叶龙角人工林的途径:

(一)营造混交林

一般采用株间、行间或行带混交,伴生树种选用杉木等早期生长快,庇荫作用好的速生树种,造林初期大都是伴生树种生长旺盛,林冠处于上层,大叶龙角生长慢,林冠虽处于下层,但生长发育正常,此后逐渐伐除生树种,即可以短养长,同时达到培育大叶龙角的目的。尤溪经营林场1976年造的楠杉混交林,从造林后第7年开始,逐步间伐杉木直至全部伐除,增加收入又可发展珍贵树种大叶龙角,这种方法有以杉养楠、以杉促楠、以杉保楠的作用。3种不同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以2楠1杉株间混交,大叶龙角生长最好。同时楠杉混交林有较强的抗虫害能力,石路试验区发生鳞毛叶甲虫危害,啃食嫩梢,使顶梢枯黄,严重危害大叶龙角生长。在同一坡面上调查,大叶龙角纯林被害株数达95%,而楠杉混交林中的大叶龙角被害株数仅5%。

(二)次生林改造

选立地条件较好,林木较稀疏的多树种混交林或杉木萌芽林,通过林分改造套种大叶龙角形成混交林。尤溪经营林场林坑试验区杉木萌芽林混种大叶龙角,每公顷留杉木1200-1800株,其余伐除,使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4-0.5左右,经过带状整地再挖穴混种大叶龙角,此后视大叶龙角生长间伐杉木,生产杉木杆;1982年进行修枝,1985年和1989年进行间伐,这样既增加杉木小规格材(23.7m3/hm3),每公顷获纯利润1575元,又能大促进大叶龙角正常生长。大叶龙角9年生平均高4.5m,平均地径5.6cm。

现要营造大面积人工阔叶林以及结构稳定的多树种阔叶混交林,还有很大的困难。保护和发展阔叶林的重要途径是改造现有次生阔叶林。尤溪经营林场在双里试验区,1994年进行次生阔叶中幼林改造试验,结果表明:在郁闭度0.3-0.5范围,林冠下补种大叶龙角,5年生平均高1.9m.平均地径2.44cm,在林中空地补种大叶龙角,平均高3.29m,平均地径4.42cm,收到良好效果。

常见病害

大叶龙角树皮

茎腐病

大叶龙角发病严重时,导致幼苗茎基部变黑腐烂,病株下部叶片发黄叶缘变褐色,随即枯萎,此病病源为土壤习居性菌,圃地积水土壤过湿或连续高温,植株生长不良,容易发病,土壤瘠薄,有机质少,也易感病。

防治方法:1.播种前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敌克松,每平方米5-10克,加细土稀释20-30倍,均匀撒入表土,也可沟施于播种沟内。2.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高温时搭荫棚提高幼苗抗病能力。3.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5克喷粉或50%代森锌500倍液,每平方米浇灌2-3公斤药水。

蛀梢象鼻虫

以幼虫钻蛀嫩梢危害,使被害梢枯死,严重时达69.1%,对高生长及干形发育有较大影响。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3月大叶龙角抽梢时,成虫产卵于新梢中,卵孵化后,幼虫在当年新梢中蛀食为害,蛀道长10厘米。幼虫期为3月底到4月中旬,幼虫老熟后即在嫩梢基部的蛀道中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成虫期很长,直到次年3月份产卵后死亡。

【防治方法】:1.在3月份成虫产卵期及5月中下旬成虫盛发期用621烟剂熏杀成虫,每亩用药0.5-1公斤。2.在4月上旬用40%乐果乳剂400-600倍液喷洒新梢,可杀死梢中幼虫。3.在发现新梢叶片萎蔫时,及时剪除被害新梢,集中烧毁。

植物价值

大叶龙角为中国珍贵用材树种,中国特有种,国家三级珍稀濒危植物。素以材质优良而闻名,在古老的建筑中,如北京十三陵有2人合抱的楠木柱,经久不腐。干形通直,木材芳香耐久,淡黄色,有香气,材质致密坚韧,不易反翘开裂,加工容易,削面光滑,纹理美观,为上等建筑家具,工艺雕刻及造船之良材。武夷山白岩的楠木船棺,其年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仍保存完好不朽。

大叶龙角常见散生于天然杂木林中,40年代初,福建省农林研究所曾在永安采集大叶龙角种子藏于坛中,翌春播种,发芽力强。50年代后,许多国营林场相继试种,其中,三明、莘口林场已营造较大面积大叶龙角,尤溪国有林场营造杉楠混交林达130多hm2,生长良好。

野菱Trapa incisa var. sieb.


    中文学名野菱拉丁文名Trapaincisavar.sieb.别名刺菱、菱角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蔷薇亚纲目桃金娘目科菱科属菱属种野菱分布区域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

野菱(学名:Trapaincisavar.sieb.)为菱科菱属四角刻叶菱的变种。分布在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湖南、江西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一年生水生草本。叶二型,浮生于水面的叶,叶柄长5-10cm,有海绵质的气囊为长纺锤形或披针形;叶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状菱形,长、宽各约2-4cm,上部边缘有锐齿,基部边缘宽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无毛;沉水叶羽状细裂。花白色,腋生。坚果三角形,很小,其四角或两角有尖锐的刺,绿色,上方两刺向上伸长,下方两刺朝下,果柄细而短。花期7-8月,果熟期10月。

一年生水生草本。漂浮叶聚生于茎顶,叶柄长3-10cm,中上部膨胀成为海绵质气囊,气囊狭纺锤形,有时不明显;叶片宽三角形或菱状三角形,长1.5-2.5cm,宽2-3cm,中上部边缘具粗齿,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通常被疏柔毛;沉水叶羽状细裂,裂片丝状,灰绿色。

花单生叶腋;萼4深裂,长约4mm,基部有毛;花瓣白色,4枚,长约7mm;雄蕊4;子房半下位,具花盘,花柱细,柱头近球形。

果三角形,高10-12mm,具4角;肩角向上,纤细,刺状,角间宽2-2.5cm,先端具倒刺;腰角刺状,较短,向下,平滑;果颈圆锥状,高约3mm,无果冠。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长环境

野生于水墉或田沟内,喜阳光,抗寒力强。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很强,耐水湿干旱,喜深厚、肥沃、疏松。

分布范围

生态环境:野生于水墉或田沟内。野生于水塘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分布于东北至长江流域。

采收和储藏

8-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濒危等级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中药属性

【出处】1.《纲目》云: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老黑。2.《纲目拾遗》记载:刺菱乃小菱也,生杭州西湖里,六桥一带多有之,以其四角尖如针芒刺手,故名……其菱大者如蚕豆,小者如黄豆,味绝鲜美,虽至秋老,亦不甚大。所述特征与本种颇似。

【性状】性状鉴别:野菱果实扁三角状,有四角,两侧两角斜向上开展,宽2-3cm,前后两角向下伸长,角较尖锐。表面黄绿色或微带紫色,果壳木化而坚硬。果肉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味甜微涩。细果野菱果实较小,宽1-2cm.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健胃;生津止渴;解毒消肿。主治脾胃虚弱;泄泻;痢疾;暑热烦渴;饮酒过度;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注意】不宜过食,以免腹胀。

【摘录】《中华本草》

大别山冬青Ilex dabieshanensis K. Yao et M. P. Deng


    中文学名大别山冬青拉丁文名IlexdabieshanensisK.YaoetM.P.Den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无患子目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大别山冬青分布区域分布于我国安徽西部地区。

大别山冬青(学名:IlexdabieshanensisK.Yao&M.B.Deng)是无患子目、冬青科下植物,常绿小乔木,高5米,全株无毛;树皮灰白色,平滑。生于海拔150-470米的山坡路边及沟边。产于中国安徽西部大别山区。是优良的园林绿化珍贵树种。该植物具消炎、降脂等药用保健功效,可制作苦丁茶保健饮料。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5米,全株无毛;树皮灰白色,平滑。小枝粗壮,圆柱形,干时黄褐色或栗褐色,具纵裂缝及近圆形凸起的叶痕,当年生幼枝具纵棱角;顶芽卵状圆锥形,芽鳞卵形,中肋凸起,渐尖,全缘或具齿。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厚革质,卵状长圆形、卵形或椭圆形,长5.5-8厘米,宽2-4厘米,先端三角状急尖,末端终于一刺尖,基部近圆形或钝,边缘稍反卷,具4-8对刺齿,刺长约2毫米,叶面干时具光泽,橄榄色或褐橄榄色,背面无光泽,两面透净无毛,主脉在叶面稍凹陷,在背面隆起,侧脉4-6对,与主脉呈45度夹角弯拱上升,在叶缘附近分叉并网结,在两面明显凸起,网状脉两面不明显;叶柄粗壮,长5-8毫米,干后黄褐色或栗褐色,上面具浅纵槽或近平坦,具皱纹;托叶近三角形,微小。

雄花序呈密团状簇生于1-2年生枝的叶腋内,花梗长1-1.5毫米,无毛;花4基数,黄绿色(未完全展开的花蕾);花萼近盘状,裂片近圆形,具缘毛;花瓣倒卵形,长约2毫米,基部稍合生;雄蕊长约为花瓣的2/3,花药长圆形;退化子房卵球形,直径约0.75毫米,顶端钝。雌花未见。

果簇生于叶腋内,中轴长约3毫米,粗壮,无毛,单个分枝具1果,果梗长约2厘米,无毛,基部具2枚卵状长圆形小苞片,小苞片无毛;果近球形或椭圆形,长5-7毫米,直径4-5毫米,具纵棱沟,干时暗褐色,宿存花萼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宿存柱头厚盘状;分核3,卵状椭圆形,长约5毫米,背面宽约3毫米,具掌状纵棱及沟,内果皮革质。花期3-4月,果期10月。

近种区别:大别山冬青与刺叶冬青(IlexbioritsensisHayata)相似,惟本种的叶片卵状长圆形、卵形或椭圆形,长5.5-5厘米,宽2-4厘米;果梗长可达2厘米,易与区别。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0-470米的山坡路边及沟边。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安徽西部大别山区。

主要价值

大别山冬青叶色青翠,果实红艳,生长势旺盛,耐修剪,适应性广,耐干旱瘠薄,病虫害少,是优良的园林绿化珍贵树种。

可制作苦丁茶保健饮料,具消炎、降脂等药用保健功效。

崖州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gracilis McClure


    中文学名崖州竹拉丁文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gracilisMcClure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簕竹属分布区域广东,广西

崖州竹,竿较细,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厘米,箨鞘背面靠近两侧及近基部处均疏生暗棕色刺毛,其箨片长度约为箨鞘长的一半或更短,且其基部略作圆形收窄,箨舌高约1毫米。产广东和广西,常栽培于庭园中。竿细而梢尾下垂,秀雅翠绿,为庭园观赏用竹。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分点在于竿较细,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厘米,箨鞘背面靠近两侧及近基部处均疏生暗棕色刺毛,其箨片长度约为箨鞘长的一半或更短,且其基部略作圆形收窄,箨舌高约1毫米。

(资料来源:植物通)

分布范围

产广东和广西,常栽培于庭园中。

主要价值

竿细而梢尾下垂,秀雅翠绿,为庭园观赏用竹。

狭叶倭竹Shibataea lanceifolia C. H. Hu


    中文学名狭叶倭竹拉丁文名Shibataea lanceifolia C.H.Hu二名法Shibataea lanceifolia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超族 倭竹族 倭竹亚族属倭竹属分布区域产浙江、福建等省。

狭叶倭竹?,(学名:ShibataealanceifoliaC.H.Hu)秆高0.45~1m,径0.2~0.3cm,直立,近于实心;节间短,长3~4cm,光滑无毛。箨鞘纸质,早落,光滑无毛,先端有细小之钻状箨叶,长0.3~0.6cm;箨耳及遂毛皆缺如。每节分枝3~5枚,每小枝具叶1枚,稀2枚,叶片长披针形,一般长8~12cm,宽0.8~1.6cm。笋期5月。作观赏地被物甚佳。产浙江、福建等省。生于海拔500米左右之山林地带。

形态特征

竹鞭

地下茎(竹鞭)节间短,长仅1.2-1.5厘米,径粗6毫米,实心或近于实心。

竿

竿高45-100厘米,粗2-3毫米,直立,中空小或近于实心,光滑无毛;节间长3-4厘米,竿下方不分枝的数节间呈圆筒形,上部具分枝的节间在有分枝之一侧具沟槽因而呈半圆形;竿环隆起;竿每节可分3-5枝,枝条短,长0.8-1.5厘米,共有3-5节,枝与竿之腋间具1片有2脊的先出叶,后者较长,迟落,以后在竿上腐烂呈纤维状;枝箨膜质,迟落,顶端具一细小的小尖头(系缩小叶变成)。

箨鞘

箨鞘纸质,早落,背面无毛,亦无斑点;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片细小,钻状,长3-6毫米。

每枝具1或2叶,当具2叶时,下方叶片可位于上方叶片之上;叶鞘长约2毫米;叶舌在枝具2叶时,下方叶的叶舌,形短,而上方叶或枝仅具1叶时,其叶舌为膜质,三角形,但常席卷呈锥状,长约5毫米,略弯曲;叶片披针形,长8-12厘米或更长,宽0.8-1.6厘米,先端渐尖,尾状,基部楔形,略下延,上表面绿色,无毛,下表面淡绿色,在次脉上有较密的短毛,两面均可见清晰的小横脉,叶缘有小锯齿。

花枝生于具叶枝下部之各节上,共2-4枝,每一花枝还可再具2-5条次级枝,花枝下方托以大形佛焰苞状的苞片,基部有1片先出叶,每次级花枝生有2-4枚无柄假小穗,有时下方假小穗退化消失而仅具1顶生假小穗;假小穗线形,长1.5-2厘米,基部亦具先出叶和苞片(上方或顶生的假小穗则此两者俱缺),苞片2或3,纸质,披针形,9-13脉,上方者苞片内的芽体较大,下方者芽小或无芽;每小穗含小花3-5朵,通常仅1或2朵能育,其余在上方的诸小花退化为雄性或中性;外稃草质,披针形,淡绿色,长1.2厘米,具11脉;内稃较薄,约与其外稃等长;鳞被膜质透明;花丝细长,花药金黄色;子房长椭圆形,花柱1,柱头3(常先二裂然后其中一裂柱再裂为2),其上具毛茸。颖果细小,长卵形。

笋期5-6月,花期3-4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米左右之山林地带。

分布范围

产浙江、福建等省。

栽培技术

育苗技术

根据使用的繁殖材料不同,总共可达20余种,常见的有播种育苗和分枝、节育苗。

插枝育苗

在两年生以上的母竹秆上,选择一年生的主枝或次生枝,其枝条蔸部有一些明显突出合格枝。用利刀从下往上平竹秆切下枝条,留节lu3个,剪去枝梢,最上节保留侧枝一节。把切下的枝条浸在水中或放在阴凉处淋水保湿,到圃地后在已整好的苗床上按沟距40cm开沟,将枝蔸切口向下,按株距30cm斜埋沟中。入土深6–10cm,留最上一节枝叶露出地面。盖土踩实后淋水盖草。每亩可育苗4000-5000株。

竹节间切口带蔸埋干育苗。选择丛生竹林外缘1–2年生健壮竹子作母竹,在基部找到母竹老竹秆柄与秆基连接点,用利刀砍断。连蔸挖起,然后取出母竹,砍去竹梢,保留12–16个节,修剪过长的枝条,在竹蔸弯曲方向相反的一侧用细锯在每一个节锯一个切口,深度为节间直径的3/4,再把母竹移入育苗沟中,使竹柄朝下,节间切口朝上,竹秆上的节芽向两侧。平放沟中,淋透水,蔸部盖土稍厚(10–15cm),用手压紧不伤芽;秆部盖土稍薄,马耳形切口朝上露出地面;最后盖一层草保湿。每亩可挖育苗沟150–180条。

苗期管理

在整个育苗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并防积水。抽节或分蘖前要注意适当遮阴、浇水。苗床上要经常除草,除草时注意不要伤幼苗、蘖苗或带动根部。雨后、浇水或施肥后可适当松土。基肥不足或竹苗生长不旺时需要进行追随肥,按先淡后浓、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幼苗开叶后,可用5%一10%腐熟的清粪水提苗,进入分蘖期或出节后,可用10%一40%腐熟人畜粪等追肥;最后一次追肥,一般不得超过8月底。冬季应停止施肥和灌溉。

造林技术

造林地的整地方式。散生竹造林适用于全面整地和带状整地方式;丛生竹造林适用于穴状整地方式。全面整地:将造林地全部翻土,深度20cm,然后按二定的株行距挖种植穴。带状整地:按照一定的宽度的距离。挖一带留一带,一般带宽1–2m,带间距离2m,带内翻土深度20era,然后在带状地里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种植穴。

穴状整地: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穴整地,穴的大小一般为50×50×35cm或60×60×40cm。

造林季节与密度。造林季节最好在1–2月间竹子休眠期间进行,此时竹子的挖掘、搬运、移植都比较方便,成活率高。造林密度取决于土壤条件和竹子种类。土壤肥沃的宜稀,土壤贫瘠的可密些;大径竹宜稀,小径竹种宜密。一般大密度的株行距为2×3m或3×3m,中密度的株行距为3×4m或4x4m,大密度的株行距为4×5m或5×5m。

造林方法。按散生竹种类和丛生竹种类分别采用下列不同的造林方法。散生竹。可采用移母竹法、竹苗造林法和埋鞭造林法。移母竹法:一般应尽量选择2–4年生的健壮小母竹,沿母竹竹枝生长的方向找到来鞭和去鞭,从来鞭30cm处和去鞭70cm处切断,连竹蔸带鞭一起挖起。将竹梢切断,仅留2–3盘枝叶,也可只留秆长30cm左右(称根枝移植法),将母竹根蔸部包扎好,运往造林地种植。种时先拌匀穴内基肥,放入母竹蔸时使竹鞭沿山坡水平方向自然伸展,覆土踩实。表面再培一层松土,高过根颈10cm左右。竹苗造林:实生苗造林优点是造林成活率高,种苗来源丰富,运输方便,造林工效高、速度快、成本低,成材时间大概要8–10年。一般采用1–2年生的实生苗造林。起苗时先剪去部分枝叶,成丛挖起。栽植时,要使竹苗根系在穴内伸展,然后覆土。覆土要分层踩实,然后在表面覆一层松土,覆土略高于竹苗原根颈处。

埋根造林:选择深黄色、具光泽的健壮竹鞭,带土挖起,截取1m长左右,保留须根。种植时将竹鞭平放于长方形的穴中,覆土10cm左右,踩实后再盖一层松土,最后盖草。

丛生竹。可采用带蔸埋秆造林、竹苗造林和移母竹造林法。

带蔸埋秆造林:一般选择大径竹直径4–5cm、中径竹2—3cm一年生竹株作母竹。挖掘母竹时,先挖开土壤找到秆基和秆柄,从秆柄处砍断,取出母竹,注意勿使竹蔸破裂或留得太短,将母竹竹秆截取lm长左右,浆根并包扎好竹蔸部运往造林地种植。种时将母竹秆平放于穴中。秆柄向下,覆土10cm左右,踩实再盖一层松土。

竹苗造林:用地径0.5一1.5cm的一年生竹苗造林。将竹苗成丛挖起,按2–3秆为一丛。浆根栽植。

移母竹造林:这是一种老方法。母竹的选择、挖掘、浆根包扎和运输同嘉宾蔸埋根造林,但母竹一般要保留5–6个节的长竹秆。种植时竹秆完全露出地面。

病虫防治

竹丛枝病

其症状为:变态丛生的细枝簇拥在一起,象鸟巢一样挂在竹枝间。发现后及时剪除病枝烧毁,可有效阻止传染。该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发生,应经常保持竹林通风透光。

竹织叶野螟

又名竹螟虫、竹苞虫,是对笋用竹为害最严重的食叶害虫。发生于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叶。其幼虫能吐丝将竹叶卷起,在虫苞内取食并排出锯末状粪便。

防治方法:发现成虫开始产乱卵时,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喷施于竹叶。竹林郁闭后,其抗虫能力也有所增强。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杂草,可以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次年虫害的发生。

竹笋泉蝇

是重要的食笋害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虫类似小苍蝇,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在笋体内孵化成蛆状幼虫,聚集于笋体内取食笋肉,被害竹笋无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于出笋前半个月,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均匀喷洒林地,可杀灭部分成虫;如出笋后发生,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拌鲜笋片撒于竹林内可诱杀成虫。

竹笋夜蛾

发生高峰期同竹笋泉蝇。其成虫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幼虫在笋体内孵化成长,体长2.5-100px,虫头橙红色,体紫褐色。一般一虫为害一株竹笋。笋尖被虫咬秃,笋体上有多个小孔,孔中有蜂蜜状分泌物排出,有蚂蚁聚集取食。剥开竹笋箨叶,发现笋体上有多处被蛀食,一般从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较轻者仍在继续生长,可以采食;严重者笋体开始腐烂。防治方法同竹笋泉蝇。

挺叶柯Lithocarpus ithyphyllus Chun ex H. T. Chang


    中文学名挺叶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ithyphyllusChunexH.T.Chan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挺叶柯分布区域产自广东东部(龙门、紫金、新丰等地)。

挺叶柯(学名:LithocarpusithyphyllusChunexH.T.Chang)为乔木,高达15米;托叶较迟脱落。叶硬革质,狭长椭圆形,两侧边缘近于平行,全缘,叶缘向背卷。有时雌雄同序,花序轴密被微柔毛,雄花序常多穗集生于枝顶部;雌花每3朵一簇。壳斗碟状或浅碗状;坚果长椭圆形或高略过于宽的圆锥形,栗褐色,常有淡薄的白色粉霜,果脐深达2.5毫米。花期5-6月,果次年8-9月成熟。产广东东部。生于海拔400-9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次生林较常见。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5米,胸径10厘米;托叶较迟脱落,当年生枝有明显的纵沟棱,枝、叶无毛。叶硬革质,狭长椭圆形,两侧边缘近于平行,长为其宽度的5-10倍,宽1-2厘米,顶部狭而钝,基部圆或浅耳垂状,全缘,叶缘向背卷,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12-18条,纤细,在叶面凹陷,支脉不明显或极纤细,两面同色,二年生叶干后叶面常有白色粉霜;叶柄很少达3毫米。有时雌雄同序,花序长稀达10厘米,花序轴密被微柔毛,雄花序常多穗集生于枝顶部;雌花每3朵一簇。壳斗碟状或浅碗状,高2-4毫米,宽5-8毫米,小苞片三角形,甚小,紧贴,覆瓦状排列,有时连生成3-4个圆环,干后略油润;坚果长椭圆形或高略过于宽的圆锥形,高12-18毫米,宽10-12毫米,顶端尖,基部略平坦,栗褐色,常有淡薄的白色粉霜,果脐深达2.5毫米,口径3-4毫米。花期5-6月,果次年8-9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400-9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次生林较常见。

分布范围

产自广东东部(龙门、紫金、新丰等地)。

《中间黄杨Buxus sinica (Rehder & E. H. Wilson) M. Cheng var.》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