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黄杨树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 Cheng》,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黄杨树拉丁文名Buxussinica(Rehd.etWils.)Cheng别名黄杨木,旱黄杨,乌龙木,千年矮,万年青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无患子目科黄杨科属黄杨属种黄杨分布区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黄杨树(学名:Buxussinica(Rehd.etWils.)Cheng)又名乌龙木、万年青,常绿植物,地生。枝干近圆柱形,小枝四棱形;叶对生,全缘,羽状脉;花单性,头状花序腋生;蒴果近球形,通常无毛。

形态特征

黄杨树属于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节间长0.5-2厘米。

叶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多数长1.5-3.5厘米,宽0.8-2厘米,先端圆或钝,常有小凹口,不尖锐,基部圆或急尖或楔形,叶面光亮,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侧脉明显,叶背中脉平坦或稍凸出,中脉上常密被白色短线状钟乳体,无侧脉,叶柄长1-2毫米,上面被毛。

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毫米,背部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毫米左右(高度约为萼片长度的2/3或和萼片几等长);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花柱粗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花期3月份。

蒴果近球形,长6-8(-10)毫米,宿存花柱长2-3毫米。

果期5-7月份。

生长环境

黄杨树多生长于高山峻岭和悬崖陡壁及山地和多石的地方。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多生山谷、溪边、林下,海拔1200-2600米,陆生木本植物。耐阴喜光,在一般室内外条件下均可保持生长良好。长期荫蔽环境中,叶片虽可保持翠绿,但易导致枝条徒长或变弱。喜湿润,可耐连续一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但忌长时间积水。耐旱,只要地表土壤或盆土不至完全干透,无异常表现。耐热耐寒,可经受夏日暴晒和耐摄氏零下20左右度的严寒,但夏季高温潮湿时应多通风透光。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轻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佳,盆栽亦可以蛭石、泥炭或土壤配合使用,耐碱性较强。分蘖性极强,耐修剪,易成型。可四季换盆或移栽,夏季或新芽萌发时移栽应注意遮阴并防止盆土过湿,否则易导致原有叶片脱叶。秋季光照充分并进入休眠状态后,叶片可转为红色。

分布范围

黄杨树在中国,多产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区,其中部分省份属于引进栽培。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黄杨树在园林中,常作绿篱、大型花坛镶边,修剪成球形或其他整形栽培,点缀山石或制作盆景。

黄杨叶色终年常绿,耐修剪,寿命长,枝条柔软,便于造型。黄杨生长速度慢,加工时宜充分利用枝条,不宜大疏大删。如自幼加工,可以模仿大自然中树木的千姿百态,设计、制作出种种优美的树型。

“扬派”盆景中,习惯以棕丝扎缚结合修剪的方法加工盆景,细扎细剪,技艺精湛;尤其在加工时,常将小枝条攀扎成细腻柔和的弯曲,称为“一寸三弯”。枝片加工成既平且薄的“云片”,有很强的装饰性。

“苏派”盆景中,习以“粗扎细剪”的方法加工盆景,往往利用黄杨树桩的天然条件,随形应变,创作出苍古人画的造型。

黄杨既适宜单株造型,又可以组合造景,只要创作者胸有丘壑,就能够将大自然中优美奇俏的树木形象再现于盆盎之中。

药用价值

性状

来源:以根、叶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苦、辛、平。

化学成分

黄杨木含环常绿黄杨碱D,木部主含环常绿黄杨碱D、C及环原黄杨碱A、C,叶含黄杨醇碱E、环朝鲜黄杨碱B、环常绿黄杨碱D、黄杨碱E、环小叶黄杨碱、环小叶黄杨次碱等。

功效

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用于治疗和缓解风湿关节痛、痢疾、胃痛、疝痛、腹胀、牙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

用法

3-4钱,作煎剂或泡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经济价值

木材淡黄色,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没有棕眼,色泽天然黄润,温厚湿润,具有象牙效果。木材坚韧致密,可供雕刻和制木梳等。

常见品种

小叶黄杨

小叶黄杨,叶片为阔椭圆形或阔卵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叶面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蒴果长6-7毫米,无毛。产安徽黄山、浙江龙塘山、江西庐山、湖北神农架及兴山;生于岩上,海拔1000米。

越橘叶黄杨

越橘叶黄杨,生长低矮,枝条密集,节间通常长3-6毫米,叶厚革质,圆形或阔椭圆形,稀阔卵形,长9-12毫米,宽8-10毫米,先端圆,常有小凹口,基部圆,稀急尖,边缘向下强卷曲,叶面表皮极厚,光亮,无侧脉(稀稍有侧脉),干后有皱纹,蒴果卵状球形,长7-8毫米,初期被有短柔毛,后变无毛。产广东乳源县、湖南宜章县、江西庐山五老峰;生向阳处岩石上或灌丛中,海拔1000-1800米。

矮生黄杨

矮生黄杨,叶片极小,长5-9毫米,宽3.5-6毫米,果无毛。和小叶黄杨异处为,表皮极厚,常无侧脉,有皱纹,蒴果球形,长4毫米,具极短花柱。产湖北西部巴东等县,生山坡林下,海拔2100米。

古黄杨树高清大图

古黄杨树高清大图(21张)

尖叶黄杨

尖叶黄杨,叶片为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3.5厘米,宽1-1.3厘米,两端均渐尖,顶尖锐或稍钝,中脉两面均凸出,叶面侧脉多而明显,叶背平滑或干后稍有皱纹。花序及花同原亚种。蒴果一般长了毫米,宿存花柱长3毫米。产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生溪边岩上或灌丛中,海拔600-2000米。

园林价值

黄杨树混交林

例如黄杨树与泓森槐混交林,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面积,能较好地发挥防护效益,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资源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栽培技术

栽植

黄杨树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沙土、壤土、褐土地都能种植,但最好是含有机质丰富的壤土地。整地时要求地型平整。结合深翻,加施有机肥,每亩2000公斤左右。施基肥时应注意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深施在栽植穴内。栽植时间在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下,栽植幼苗以春季为主,一般在4月上旬“清明”前两三天为宜。黄杨树露地栽植一般株行距:0.5×1.5或0.4×1.2米,每亩栽植约1000~1500株。随着树龄的增长,以后可以隔株起苗。黄杨树营养钵苗可以穴植或沟植。栽苗前根据计划的行株距打线定点,按点挖穴或是按栽植的行距开沟,开沟深度应大于苗根深度,约为40公分深。栽植前应深施基肥,将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与土拌均,施入穴底。栽植时将苗木去掉营养钵,按株距排列沟中,使根系接触土壤,填土踩实。覆土后踩实时,不可将土球踩碎,应踩在土球与树穴空隙处。覆土深度以比原有土印略深,以免灌水后土壤下沉而露出根系,影响成活。

栽后管理

(1)、浇水浇水是保证栽苗成活的主要措施,特别是北方春季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如果供水不足,会严重影响苗木成活率。栽苗后可每隔4至6行在行间用土培起垄,以利灌水。要求栽苗后24小时内灌第一次水,隔3至5天灌第二次水,再隔5至7天灌第三次水,灌完三水之后,可根据天气和苗木情况再决定是否灌水。水量不可过大或过小,水量过大,土壤变软,苗木容易倒伏;水量过小,影响成活。栽植苗经灌水或较多的降雨后,苗木易倒伏、倾斜或露根,如发生此类现象,应立即扶直、培土、踩实,否则由于苗木正在发芽生长,几天之内苗干就会变弯。扶苗时,可先将苗根附近的土挖开,将苗木扶正,找直行间和株间方向,然后还土踏实。栽苗后经连续三次灌溉,苗床土下陷且出现坑洼时,应及时进行平整、填土。也可结合中耕将地面耧平,以使苗木受水量一致,防止旱涝不均。黄杨树比较喜水,在浇水上应掌握“宁湿勿干”的原则。在幼苗时期,根系较浅,对水分敏感,一般以保持表层土壤湿润为度,应少量多次的灌溉。在苗木速生时期,生长迅速,需水量大,应大水灌溉,使之有湿有干,浇足灌透。但在生长后期,为防止苗木徒长,促进木质化,则应停止灌溉。一般在夏未就应开始控制浇水。灌溉时间:每次浇水的时间,最好在早晨和傍晚,不要在气温最高的中午进行

(2)、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是苗期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中耕和除草是两个概念,但可以结合进行。一般中耕除草最好在雨后或灌溉后进行,在土壤湿润时将草连根拔掉,松土效果也好。苗木新栽不久,大部分土面暴露于空气当中,不仅土壤极易干燥,而且易生杂草,此期间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以利于促使苗木根系发育。一般苗根附近应稍浅耕,株行间可适当加深,通常3至5厘米。雨季中耕,促进气体交换和气态水的蒸发,可以防止苗木沥涝。北方地区一般春季干旱,秋季杂草已停止生长,这两个时期应以中耕为主,夏季则以除草为主。杂草的速生期是在雨季前后,这一时期要加强除草,除草要坚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对多年生杂草必须将其地下部全部挖出,否则,将越来越难清除。

(3)、追肥追肥可及时补充苗木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对养分的大量需要,促进苗木的生长发育,提高质量。黄杨树在幼苗期需要的磷比较多,而生长旺季需要氮比较多,到秋季停止生长时期则需较多的钾。在苗木栽植后,可叶面喷施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宜在阴天或早、晚空气湿润时进行。一般每月叶面喷施三至四次磷酸二氢钾即可。新移植的黄杨树苗木,应抓紧在前期施肥,但要注意肥料浓度不能太大,以免灼伤新根。在苗木速生期,应加大施肥量和增加施肥次数,每月不少于一次,追施氮肥可用尿素,分干施和湿施两种方法。干施可撒施和沟施,撒施是将化肥均匀撒施到苗间土上,施后浅锄1~2次加以覆土;沟施是在苗木行间开沟,一般距苗根15~20cm处,把化肥施入沟内,然后覆土。沟施时要注意开沟深度应在根系的分布层,以利苗木对肥料的吸收。湿施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全面浇洒在苗床上或行间,最好在施后再灌水一次,避免灼害。施用氮肥应在春夏进行,最后一次施氮肥不能迟过“立秋”。以防苗木徒长,降低黄杨树幼苗的越冬能力。8~9月份一定要停施氮肥,施肥以磷、钾肥为主。促进黄杨树苗木的木质化和根系生长,提高苗木抗寒能力。

(4)、整形和修剪黄杨树本身具有很强的顶端优势,其萌芽力强,成枝力相对较弱,通过适当的整形修剪可培养出理想的主干、丰满的侧枝,使树体圆满、匀称、紧凑、牢固。黄杨树在修剪上既适宜冬剪也适宜夏剪。一般整形修剪多放在夏秋树木生长季进行。随着整形修剪,剪下的枝条可以进行扦插繁育。整形一般是对幼树而言,而修剪是对大树(或大苗)而言。苗期的整形修剪对以后的树体、树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黄杨树小苗一般都具有明显的主杆,侧枝大多生在树体的中下部。在整形修剪时一般不采用截干,保留主干,保持顶梢的生长势,为使以后树体生长能够通直高大。对幼树基部的侧枝则可整个短截;或做轻短截,只保留少量芽即可。黄杨树作为观赏树形,以尖塔形、圆锥形较多。一般情况下对成树的修剪只是剪除自干茎萌生的徒长枝及竞争枝,避免形成双头双干现象。如果出现多头现象,影响树冠的高度发展,应及早找出主枝或替代主枝,培养高生长的优势,同时使侧枝分布均匀。一般在培养骨架枝时下部只露出30~40cm树干,上面再让各主枝均匀分布;也可根据需要留高树干,具体视以后应用情况而定。

(5)、苗木保护幼苗时期,苗木组织幼嫩,加之栽种时间不长,植株根系不很发达,扎根不深,此时苗木抗逆性不强。苗期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在生产中必须采取正确的栽培技术,促使苗木生长健壮,增强抗性,为苗木创造出不利于灾害性因子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这样才能提高苗木的产量和质量。

造型

在造型前,可将黄杨树主干截头,让截面四周或下方萌发新技,再按艺术造型的要求,攀扎枝干,在春季用棕丝攀扎为好。也可粗扎细剪,制成云片状或馒头状,或加工成自然树形。主干则顺其自然之势,制成斜干式或卧俯式。

浇水

黄杨树喜湿润,需经常浇水,保持盆土或栽种地湿润,但也不可积水。夏季高温期,要早晚浇水,并喷叶面水。

施肥

在黄杨树生长期的5-8月,施2-3欢腐熟稀薄的饼肥水即可,冬季施1次基肥,用沤熟厩肥或干饼肥屑均可。

修剪

黄杨树生长期,随时可以剪去徒长枝、重叠枝及影响树形的多余枝条。

黄杨树萌发较快,一般在发新梢后,将先端1-2节剪去,可防止徒长;结果后,要及时摘去,以免消耗养分,影响树势生长。

用播种或扦插繁殖的苗木,培养数年可移植上盆或地里。也可从山野选取老桩,掘起后,修剪过长根系及繁密枝条,先露地养坯1-2年,再上盆或移植它处。

如作盆景,用土以熟化田园土或腐叶土掺拌适当垄糠灰为基础培养土,以肥沃疏松、通气透水性好的土壤为佳;老桩上盆宜带宿土。

如移植地里,宜栽种于向阳、肥沃的土地里,需适当浇水。

黄杨较耐寒,可在春季萌芽前进行,栽时要修剪过长过密根系,切勿使根窝曲在盆中。刚栽种的黄杨宜放在半阴处。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

黄杨的种子,大约9—10月成熟,成熟后采收晒干,播于深厚肥沃的露地,任其霜打冰冻日晒,第二年早春施以较浓的液体肥料后,再覆盖薄土,保持土壤湿润,到春分时节便开始发芽,长出小苗。黄杨幼苗生长缓慢,一般待其长到3—4厘米时,可进行分栽。幼苗要经过4—5年的营养生长才能开花结果。一般花农在开花后的几年中,总是要把花蕾全部摘掉,减少养分消耗,促进营养生长,取其自然长势,略加修剪,便很快形成球形伞状树冠,初具观赏价值。

扦插繁殖

扦插是繁殖黄杨的主要方法。时间应在春季的3月或秋季的8月,以幼苗茎干作插穗,带顶芽长约7厘米,下部枝叶全部剪去,上部叶片保留。为了促进插穗生根,可用0.01010的萘乙酸水溶液,将长约2.5厘米的插穗基部,浸泡15~20小时,再插于砂质土壤中,深度为3厘米,插后用细孔喷壶喷1次透水。同时要搭棚遮挡阳光,保持土壤湿润,经常向叶片进行雾状喷水,增加空气湿度,保持叶芹不萎蔫。

病虫防治

黄杨树主要虫害有介壳虫和黄杨尺螃。介壳虫可用人工刷洗杀之,或用80%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黄杨尺嫂用80%敌百虫可狙性粉剂喷杀,或用40%氧化乐果1000-2000倍喷杀。

主要病菌为煤污病,病菌会引起落叶现象,防治关键是清除介壳虫,并经常喷叶面水,冲洗灰尘,使之生长良好。

栽培要点

霜冻危害

早春或晚秋,在幼苗尚未木质化时,组织幼嫩,含水较多,因气温短时间降低到0℃以下时,苗木幼嫩部分细胞受冻脱水而受到危害。在栽培技术措施上应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栽种地时,幼苗不宜栽在寒流容易汇集的林间、狭谷和低洼地段;适期栽种幼苗,露地栽种幼苗不宜在入秋后过晚的时节进行;在苗木生长后期,停止施放氮肥,少灌水或不灌水,以便控制徒长,促进苗木木质化。根据天气预报,通过熏烟措施,点燃半干不湿的柴草使烟雾弥漫地面,防止霜冻。一般情况下,黄杨树幼苗的抗霜冻力极强,生产中只要稍加注意即可。

越冬防护

黄杨树抗寒力强,成株大树在-23.9℃的低温下还能保持绿色不落叶。但对于生产单位,在其幼苗期适当的冬季防护工作是有必要的,做好冬季防护可以加速苗木生长,提高苗木质量,为来年开春时苗木的迅速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严寒,空气干燥,如果对幼苗不加保护,黄杨树自身的抗寒性虽强,植株不会死亡,但其在秋季生长的“秋梢”由于木质化程度不高,会出现梢条,影响苗木生长高度;且来年春季苗木恢复生长较缓慢,不利于快速生产出高质量的成苗。入冬后土地封冻之前,给苗木灌足冻水后,开始进行支架薄膜覆盖法防护。在苗木行的两头和中间每隔5~6米打一木桩,木桩高度高于苗高20cm左右即可,在木桩上牵拉一根铁丝或其它较结实的绳线。用塑料薄膜给每行幼苗搭起一座小“帐蓬”,塑料薄膜两侧和两端均用土埋实,不透风。直至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稳定时。支架塑料薄膜覆盖法具有推迟土壤结冻期,提前解冻期,处长生长期的作用。同时因小棚内无风,湿度大,幼苗不会出现生理干旱。来年打开塑料薄膜后幼苗能迅速生长。用此法对苗木冬季防护后,苗木生长量比不做防护的要大一倍之多。

延伸阅读

越橘叶黄杨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 Cheng ex M. Cheng su


    中文学名越橘叶黄杨拉丁文名Buxussinica(Rehd.etWils.)ChengexM.Chengsu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黄杨目科黄杨科属黄杨属种越橘叶黄杨分布区域中国的华北至华南,西南

越橘叶黄杨产地分布中国的华北至华南,西南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色,有规则剥裂;茎枝有4棱;小枝和冬芽的外鳞有短毛。叶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1—3厘米,宽7—15毫米,背面主脉的基部和叶柄有微细毛。花簇生于叶腋或枝端,无花瓣;雄花萼片4,长2—2.5毫米;雄蕊比萼片长两倍;雌花生于花簇顶端,萼片6,两轮;花柱3,柱头粗厚,子房3室。蒴果球形,熟时黑色,沿室背3瓣裂。花期3—4月,果期5—7月。

生长环境

越橘叶黄杨喜中性,生长慢,耐修剪,抗污染。

分布范围

分布在中国的华北至华南,西南。

球花石楠Photinia glomerata Rehd. et Wils.


    中文学名球花石楠拉丁文名PhotiniaglomerataRehd.etWils.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蔷薇目亚目蔷薇亚目科蔷薇科亚科苹果亚科属石楠属种球花石楠分布区域产中国云南、四川。

球花石楠(学名:PhotiniaglomerataRehd.etWils.)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幼枝密生黄色绒毛,老枝无毛,紫褐色,叶片革质,长圆形、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花多数,密集成顶生复伞房花序,萼筒杯状,萼片卵形,花瓣白色,近圆形,果实卵形,红色。花期5月,果期9月。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6-10米;幼枝密生黄色绒毛,老枝无毛,紫褐色,有多数散生皮孔;冬芽卵形,长3-4毫米,鳞片先端圆钝,外面有短柔毛。

叶片革质,长圆形、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5-)6-18厘米,宽2.5-6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常偏斜,边缘微外卷,有具腺内弯锯齿,上面中脉初有绒毛,以后脱落,下面密生黄色绒毛,以后部分或全部脱落,侧脉12-20对;叶柄长2-4厘米,初密生绒毛,后几无毛。

花多数,密集成顶生复伞房花序,直径6-10厘米,总花梗数次分枝,花近无梗;总花梗、花梗和萼筒外面皆密生黄色绒毛;花直径约4毫米,芳香;萼筒杯状,长1毫米;萼片卵形,直立,先端急尖,外面有绒毛;花瓣白色,近圆形,直径2-2.5毫米,先端圆钝,内面被疏毛,基部有短爪;雄蕊20,和花瓣约等长;花柱2,合生达中部,子房顶端密生绒毛。

果实卵形,长5-7毫米,直径2.5-3毫米,红色。花期5月,果期9月。

球花石楠叶片形状大小及叶柄长短变化很大,在分类上不重要,而复伞房花序的总花梗数次分枝,花近无梗,总花梗、花梗和萼筒外面皆密生黄色绒毛,为主要特征。

产地生境

产中国云南、四川。生于杂木林中,海拔1500-2300米。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抗寒力不强,喜光也耐荫,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最为适宜,萌芽力强,耐修剪,对烟尘和有毒气体有一定的抗性。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思茅。

滇南红果树Stranvaesia oblanceolata (Rehd. et Wils.) Stapf


    中文学名滇南红果树拉丁文名Stranvaesiaoblanceolata(Rehd.etWils.)Stapf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蔷薇目亚目蔷薇亚目科蔷薇科亚科苹果亚科属红果树属种滇南红果树

蔷薇科红果树属下的一个种,灌木。生于山坡或山谷常绿混交林中,海拔1400-2000米。非中国特有。

形态特征

高达5—9米;小枝粗壮,圆柱形,无毛,当年生枝紫红色,老枝暗紫褐色,散生长圆形皮孔;冬芽长卵形,紫褐色,无毛。叶片革质,有光泽,倒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8—13厘米,宽3.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不显明圆钝锯齿,两面无毛,上面中脉稍下陷,下面中脉显著突起;叶柄长1.5—4厘米,无毛。复伞房花序,直径5—10厘米,密具多花;花梗长3—5毫米,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苞片早落;花直径约1厘米;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三角卵形,长约2毫米,比萼高约短三分之二,先端急尖,全缘,无毛;花瓣近圆形,白色;雄蕊20;花柱5,大部分合生成束,柱头头状;子房外被柔毛,基部与花托连合。果实卵形,直径6—8毫米;萼片宿存,直立。花期斗月,果期6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或山谷常绿混交林中,海拔1400-2000米。

分布范围

产云南南部。泰国、缅甸和老挝也有分布。

本种提示

本种与红果树S.DavidianaDcne.的异点,在其叶边有不显明的圆钝锯齿和花序全部无毛。又与印缅红果树S.Nussia(Buch.-Ham.)Dcne.是近缘种,但后者叶柄较短,花萼、花梗和总花梗均被柔毛,易于识别。

绒毛石楠Photinia schneideriana Rehd. et Wils


    中文学名绒毛石楠拉丁文名PhotiniaschneiderianaRehd.etWils别名鄂西石楠、茸毛石楠二名法PhotiniafaurieiCardot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蔷薇目亚目蔷薇亚目科蔷薇科亚科苹果亚科属石楠属种绒毛石楠分布区域产中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

绒毛石楠(学名:PhotiniaschneiderianaRehd.etWils)为蔷薇科石楠属灌木或小乔木,高达7米;幼枝有稀疏长柔毛,一年生枝紫褐色,老时带灰褐色;冬芽无毛。叶片基部宽楔形,边缘有锐锯齿;叶柄初被柔毛,以后脱落。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7米;幼枝有稀疏长柔毛,以后脱落近无毛,一年生枝紫褐色,老时带灰褐色,具梭形皮孔;冬芽卵形,先端急尖,鳞片深褐色,无毛。叶片长圆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6-11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锐锯齿,上面初疏生长柔毛,以后脱落,下面永被稀疏绒毛,侧脉10-15对,微凸起;叶柄长6-10毫米,初被柔毛,以后脱落。

花多数,成顶生复伞房花序,直径5-7厘米;总花梗和分枝疏生长柔毛;花梗长3-8毫米,无毛;萼筒杯状,长4毫米,外面无毛;萼片直立、开展,圆形,长约1毫米,先端具短尖头,内面上部有疏柔毛;花瓣白色,近圆形,直径约4毫米,先端钝,无毛,基部有短爪;雄蕊20,约和花瓣等长;花柱2-3,基部连合,子房顶端有柔毛。

果实卵形,长10毫米,直径约8毫米,带红色,无毛,有小疣点,顶端具宿存萼片;种子2-3,卵形,长5-6毫米,两端尖,黑褐色。花期5月,果期10月。

产地生境

产中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生于海拔1000-1500米山坡疏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湖北长阳。

近种区别

绒毛石楠和中华石楠(P.beauverdianaSchneid.)极相近,或可作为后者的毛叶变种,幼枝和总花梗有柔毛,叶片长圆披针形或长椭圆形,下面永具绒毛,可和后者区别。

截果柯Lithocarpus truncatus (King) Rehd. et Wils


    中文学名截果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truncatus(King)Rehd.etWils别名截头石栎、截头柯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    分布区域云南西南部、西藏东南部。印度和缅甸也有分布

截果柯(学名:Lithocarpustruncatus)是壳斗科柯属的植物。分布在缅甸、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0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地常绿阔叶林或河谷两岸,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80厘米。二年生枝有灰黄色微凸起的皮孔,枝叶无毛。叶薄革质,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3-7厘米,两端狭尖,全缘,中脉在叶面平坦或中央裂槽状凹陷,或下半段微凸起,侧脉11-15条,支脉尚可见,两面同色,嫩叶的叶面干后常显油漆光泽或叶背干后带苍灰色,有甚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1-1.5厘米,干后基部暗褐至黑褐色,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聚生于枝顶部,花序轴被短柔毛;雌花序单穗或多穗聚生,雌花每3-5、稀7朵一簇,花柱3或2枚,长4-7毫米。果序长5-15厘米,果序轴基部粗4-7毫米;壳斗陀螺状或上宽下窄的圆锥形,包着坚果的绝大部分,高30-35毫米,宽25-30毫米,顶部通常平坦,小苞片明显,三角形,紧贴,覆瓦状排列,壳斗中部以下的常退化而仅有痕迹。或扩大且为纵长的4-5角菱,密被甚短细的黄灰色微柔毛;坚果近圆球形,顶部略平缓,被淡黄灰色细伏毛,高达30毫米,宽达26毫米,果脐占坚果面积的2/3-4/5。花期6-9月,果次年8-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0-10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河谷两岸较常见。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盈江、潞西、瑞丽、龙陵等地)、西藏东南部(墨脱)。印度和缅甸东北部也有分布。

中间黄杨Buxus sinica (Rehder & E. H. Wilson) M. Cheng var.


    中文学名中间黄杨拉丁文名Buxussinica(Rehder&E.H.Wilson)M.Chengvar.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科黄杨科属黄杨属种中间黄杨

中间黄杨(拉丁学名:Buxussinica(Rehder&E.H.Wilson)M.Chengvar.intermedia(Kaneh.)M.Cheng),黄杨科黄杨属植物。产我国台湾省。

形态特征

异于原变种处,为不育雌蕊高度和萼片长度为3:2(据李惠林)。

本亚种常见的为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3.5厘米,宽1-1.3厘米,两端均渐尖,顶尖锐或稍钝,中脉两面均凸出,叶面侧脉多而明显,叶背平滑或干后稍有皱纹。花序及花同原亚种。蒴果一般长了毫米,宿存花柱长3毫米。

本亚种的叶变化于菱状卵形至狭披针形之间,差异甚大,不育雌蕊的长短,蒴果被毛与否,亦有变化。尤以湖南南岳,福建武夷山区,安徽黄山,四川金佛山所产,各表示不同的类型。叶有的呈带状披针形,长7-8厘米,有的呈菱形,长4厘米;黄山产的叶长圆状披针形,钝头,不育雌蕊长稍超过萼片;金佛山产的部分植株,蒴果初期显被细短柔毛。尖叶黄杨的形态,如此多种多样,不能以变种概括,以此本文把它升为亚种。

黄杨为东亚黄杨属的代表种,广泛分布,变异很多,且由此派生了几个不同的种,如我国西部产的B.hebecarpa,西南部产的B.rugulosa,和黄杨均有密切关系。此外如日本产的B.japonicaMull.-Arg.—-B.microphyllaSieb.etZucc.*var.japonicaRehd.etWils.(此种小枝及叶均无毛)亦无非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致有局部的差异。笔者在黄杨的原亚种及尖叶黄杨(亚种)中发觉某些植株的小枝被极少量毛,甚至完全无毛,仅叶柄上面残留有短柔毛,此足证明黄杨又有向B.japonica逐渐移变的趋势此外南欧、北非、高加索产的B.sempervirensL.小枝及叶柄均被毛,和黄杨亦相似,但前者叶面侧脉全不明显,雄花不育雌蕊高度仅为萼片长度的1/2。我国有栽培。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2000米的溪边岩上或灌丛中。

分布范围

产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模式标本采自湖北西部。

烟斗柯Lithocarpus corneus (Lour.) Rehd.


    中文学名烟斗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corneus(Lour.)Rehd.别名石锥、烟斗子、黄楮、黄槠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山毛榉目 科壳斗科 属柯属 分布区域产台湾、福建、湖南、贵州三省南部,广西、广东、云南东南部

烟斗柯(Lithocarpuscorneus(Lour.)Rehd.):又名石锥、烟斗子、黄楮、黄槠。壳斗科,柯属乔木,高通常在15米以内,胸径15-40厘米;托叶披针形或线形,较迟脱落。叶常聚生于枝顶部,纸质或革质,椭圆形,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卵形,长4-20厘米,宽1.5-7厘米,侧脉每边9-20条,直达齿端,支脉纤细,彼此近于平行;叶柄长0.5-4厘米。

形态特征

乔木,高通常在15米以内,胸径15-40厘米,小枝淡黄灰色,无毛或被短柔毛,散生微凸起的皮孔;托叶披针形或线形,较迟脱落。叶常聚生于枝顶部,纸质或革质,椭圆形,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卵形,长4-20厘米,宽1.5-7厘米,顶部渐尖或短突尖,基部楔形至近于圆,对称或一侧略短,叶缘有裂齿或浅波浪状,很产兼有全缘,两面同色,叶背被雨点状、无色、半透明、甚细小(在4倍扩大镜下可见)的鳞腺,侧脉每边9-20条,直达齿端,支脉纤细,彼此近于平行;叶柄长0.5-4厘米。

雌花通常着生于雄花序轴的下段,若全为雌花则花序长不过10厘米;每3朵一簇,也常有单朵散生,花柱斜展,长约2毫米。壳斗碗状或半圆形,高22-45毫米,宽25-55毫米,少有较少,则果序较长且有成熟壳斗多达16个,包着坚果约一半至大部分,小苞片三角形或斜四边菱形,中央及两侧边缘脊肋状增厚且略隆起,形成规则的网纹,很少几全与壳壁愈合而仅留痕迹,壳壁中部以下甚增厚,木质。

坚果半圆形或宽陀螺形,顶部圆,平坦或中央略凹陷,很少无毛,果壁近角质,比壳壁厚,很少等厚,果脐占坚果面积一半至大部分,其上部的边缘檐状,子叶饱满,4-8浅裂。花期几乎全年,盛花期5-7月,果次年约同期成熟。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约1000米以下山地常绿阔叶林中,阳坡或较干燥地方也常见,为次生林常见树种。

分布范围

产台湾、福建、湖南、贵州三省南部,广西、广东、云南东南部。越南东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树皮灰色或褐灰色,通常厚5毫米以内,外皮甚浅裂,内皮淡棕黄色,槽棱较浅,脊棱面较钝,有少量聚合射线,木质部的管孔在扩大镜下甚明显,宽木射线窄而密接,年轮不明显,木材淡黄白色,质稍坚实,不耐腐,多作农具材,属白椆类。

岭南梨Pyruslindleyi Rehd.


    中文学名岭南梨拉丁文名PyruslindleyiRehd.别名花盖梨、山梨、青梨、野梨、沙果梨、酸梨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蔷薇亚纲目蔷薇目亚目蔷薇亚目科蔷薇科亚科苹果亚科属梨属种岭南梨分布区域台湾

岭南梨,PyruslindleyiRehd.,为双子叶植物蔷薇科植物。岭南梨药用部分为干果皮。可用于涩肠止泻,治痢疾。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5米,树冠宽广;嫩枝无毛或微具毛,二年生枝条黄灰色至紫褐色,老枝转为黄灰色或黄褐色,具稀疏皮孔;冬芽肥大,卵形,先端钝,鳞片边缘微具毛或近于无毛,叶片卵形至宽卵形,长5-10厘米,宽4-6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稀宽楔形,边缘具有带刺芒状尖锐锯齿,上下两面无毛或在幼嫩时被绒毛,不久脱落;叶柄长2-5厘米,嫩时有绒毛,不久脱落;托叶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有腺齿,长8-13毫米,早落。花序密集,有花5-7朵,花梗长2-5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在幼嫩时被绒毛,不久脱落;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长12-18毫米;花直径3-3.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或微具绒毛;萼片三角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有腺齿,长5-8毫米,外面无毛,内面密被绒毛;花瓣倒卵形或广卵形,先端圆钝,基部具短爪,长约18毫米,宽约12毫米,无毛,白色;雄蕊20,短于花瓣,花药紫色;花柱5,离生,近基部有稀疏柔毛。果实近球形,黄色,直径2-6厘米,萼片宿存,基部微下陷,具短果梗,长1-2厘米。花期5月,果期8-10月。

分布范围

分布台湾。

主要价值

【药名】:岭南梨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岭南梨的干果皮。

【功效】:涩肠止泻。

【主治】:治痢疾。

【性味归经】:酸、甘,平。入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9克。

【别名】:乌梨(台湾)

【拉丁名】:PyruslindleyiRehd.

【考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中国植物志》作者认为,本种系一栽培种,但未见标本,待考。”

褐梨Pyrus phaeocarpa Rehd.


    中文学名褐梨拉丁文名PyrusphaeocarpaRehd.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桃金娘目科蔷薇科属梨属分布区域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河南省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5-8米;小枝幼时具白色绒毛,二年生枝条紫褐色,无毛;冬芽长卵形,先端圆钝,鳞片边缘具绒毛。叶片椭圆卵形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5-8米;小枝幼时具白色绒毛,二年生枝条紫褐色,无毛;冬芽长卵形,先端圆钝,鳞片边缘具绒毛。叶片椭圆卵形至长卵形,长6-10厘米,宽3.5-5厘米,先端具长渐尖头,基部宽楔形,边缘有尖锐锯齿,齿尖向外,幼时有稀疏绒毛,不久全部脱落;叶柄长2-6厘米,微被柔毛或近于无毛。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边缘有稀疏腺齿,内面有稀疏绒毛,早落。伞形总状花序,有花5-8朵,总花梗和花梗嫩时具绒毛,逐渐脱落,花梗长2-2.5厘米;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很早脱落。花直径约3厘米;萼筒外面具白色绒毛;萼片三角披针形,长约2-3毫米,内面密被绒毛;花瓣卵形,长1-1.5厘米,宽0.8-1.2厘米,基部具有短爪,白色;雄蕊20,长约花瓣之半;花柱3-4,稀2,基部无毛。果实球形或卵形,直径2-2.5厘米,褐色,有斑点,萼片脱落;果梗长2-4厘米。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山坡或黄土丘陵地杂木林中,海拔100-1200米。

分布范围

产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

滑皮柯Lithocarpus skanianus (Dunn) Rehd.


    中文学名滑皮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skanianus(Dunn)Rehd.别名滑皮石栎、滑皮椆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滑皮柯分布区域产江西、福建、湖南三省南部、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东南部。

滑皮柯(Lithocarpusskanianus(Dunn)Rehd.),壳斗科柯属的一种乔木,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芽鳞、当年生枝、叶柄及花序轴均密被黄棕色绒毛,二年生枝的毛较疏且短,常呈污黑色,皮孔甚小,肉眼不易察见。

形态特征

叶厚纸质,倒卵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有时兼有椭圆或长圆形的叶,长6-16厘米,宽3.5-5.5厘米,顶部短尾状突尖或渐尖,基部楔尖,全缘或在近顶部叶缘浅波浪状,中脉在叶面稍凸起,侧脉每边10-13条,通常在叶面微凹陷,支脉尚明显,彼此近平行,叶背面沿中脉被棕色长柔毛,其余部分兼被短的单及分枝的柔毛;叶柄长稀超过10毫米。雄圆锥花序生于枝顶部,少有单穗状花序腋生,长达25厘米;雌花每3朵一簇,花柱长约1毫米。壳斗扁圆至近圆球形,高14-20毫米,宽15-25毫米,包着坚果绝大部分或几全包坚果,小苞片钻尖状或2-3毫米的的短线状,扩展或顶部弯钩,或有时为三角形鳞片状伏贴于壳壁,被微短毛及棕灰色鳞秕,壳壁厚约1毫米或较薄,质脆,坚果扁圆形或宽圆锥形,高12-18

毫米,宽14-22毫米,无毛,果脐口径11-13毫米,深不到1毫米。花期9-10月,果次年同期成熟。模式标本采自福建南平。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0-10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海南、广西西部及云南东南部(文山、富宁)的其叶较大,长达30厘米,宽12厘米,质地较厚,被毛较密且较迟脱落,这些特征与L.rhabdostachyus的相同,只是本种的壳斗较小且非甚扁的扁圆形,通常不全包坚果,凭此而将二者区分。

产江西及湖南的本种,其壳斗上的小苞片短线状,顶部一段向内弯钩,壳斗顶部的稍延长而后向壳斗的口部下弯,形成甚短的乳头突状,此特征与壶斗柯、榄叶柯、圆锥柯和厚斗柯的相同。

主要价值

树高约10米的树皮厚约3毫米,不开裂,外皮褐黑色或暗灰色,近于平滑,内皮的木射线不甚凸起。木材灰棕色,颇坚实。果实含淀粉。

紫玉盘柯Lithocarpus uvariifolius (Hance) Rehd.


    中文学名紫玉盘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uvariifolius(Hance)Rehd.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分布区域产福建西南部、广东、广西(西至昭平县)。

紫玉盘柯(学名:Lithocarpusuvariifolius(Hance)Rehd.)是壳斗科柯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8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常绿阔叶林中。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15米,胸径15-40厘米,当年生枝、叶柄、叶背中脉、侧脉及花序轴均密被棕色或褐锈色略粗糙长毛,枝节上的芽鳞痕大而明显;托叶较迟脱落,长可达20厘米,背面密被伏贴棕色长柔毛。叶革质或厚纸质,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有时椭圆形,长9-22厘米,宽5-10厘米,顶部短突尖或短尾状,很少短渐尖,基部近于圆形,叶缘近顶部有少数浅裂齿或波浪状,很少全缘,中脉及侧脉凹陷,侧脉每边22-35条,稀较少,在叶缘附近急弯向上,常与相邻侧脉连结,支脉密接,彼此近于平行,明显,两面同色,叶背被2-4分枝短星芒状毛;叶柄长1-3.5厘米。花序轴粗壮;雄花序穗状,单或多穗聚生于枝顶部;雌花常生于雄花序轴的基部,每3朵一簇,有时单朵散生,花柱长达3毫米,无毛。果序有成熟壳斗1-4个;壳斗深碗状或半圆形,高20-35毫米,宽35-50毫米,包着坚果一半以上,壳壁厚2-5毫米,被微柔毛,及糠秕状鳞秕,稀全部脱落,小苞片在壳斗幼嫩时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彼此分离,坚果成熟时多呈菱形或多边形具肋状凸起的纹网,坚果半圆形,顶部圆或近平坦,很少凹陷,密被细伏毛,果壁厚4-8毫米,果脐占坚果面积一半以上,具檐状边缘。花期5-7月,果次年10-12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约8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或与马尾松混生,或与锥属和青冈属植物混生。

分布范围

产福建西南部、广东、广西(西至昭平县)。

主要价值

嫩叶经制作后带甜味,民间用以代茶叶,作清凉解热剂。果实含淀粉。

麻梨Pyrus serrulata Rehd.


    中文学名麻梨拉丁文名PyrusserrulataRehd.别名麻梨子、黄皮梨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蔷薇目亚目蔷薇亚目科蔷薇科亚科苹果亚科属梨属种麻梨分布区域产于中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四川、广东、广西。

麻梨(学名:PyrusserrulataRehd.)是一种乔木,产于中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四川、广东、广西等地。生灌木丛中或林边,海拔100-1500米。麻梨果实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保护心脏,减轻疲劳,增强心肌活力,降低血压;梨所含的配糖体及鞣酸等成分,能祛痰止咳,对咽喉有养护作用;梨有较多糖类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易被人体吸收,增进食欲,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8-10米;小枝圆柱形,微带稜角,在幼嫩时具褐色绒毛,以后脱落无毛,二年生枝紫褐色,具稀疏白色皮孔;冬芽肥大,卵形,先端急尖,鳞片内面具有黄褐色绒毛。

叶片卵形至长卵形,长5-11厘米,宽3.5-7.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细锐锯齿,齿尖常向内合拢,下面在幼嫩时被褐色绒毛,以后脱落,侧脉7-13对,网脉显明;叶柄长3.5-7.5厘米,嫩时有褐色绒毛,不久脱落;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内面有褐色绒毛,早落。

伞形总状花序,有花6-11朵,花梗长3-5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均被褐色绵毛,逐渐脱落;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长5-10毫米,先端渐尖,边缘有腺齿,内面具褐色绵毛;花直径2-3厘米;萼筒外面有稀疏绒毛;萼片三角卵形,长约3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边缘具有腺齿,外面具有稀疏绒毛,内面密生绒毛;花瓣宽卵形,长10-12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具有短爪,白色;雄蕊20,约短于花瓣之半;花柱3,稀4,和雄蕊近等长,基部具稀疏柔毛。

果实近球形或倒卵形,长1.5-2.2厘米,深褐色,有浅褐色果点,3-4室,萼片宿存,或有时部分脱落,果梗长3-4厘米。花期4月,果期6-8月。

生长环境

生灌木丛中或林边,海拔100-1500米。

温度:梨树喜温,生育需要较高温度,休眠期则需一定低温,适宜的年平均温度秋子梨约为4-12℃,白梨及西洋梨约为7-15℃,沙梨约为13-21℃。

光照:梨树为喜光果树,年需日照在1600-1700小时之间,梨叶光补偿点约为1100勒克斯,光饱和点约为54000勒克斯。

水分:梨树需水量较多,蒸腾系数为284-401,每平方米叶面积蒸腾水分约40克左右,低于10克时,即能引起伤害,秋子梨、白梨、西洋梨类耐湿性差,沙梨类耐湿性强,在沙壤土中当土壤水分含量在15-20%较适于根系生长,降至12%则根系生长受抑制。

土壤:梨树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透水和保水性能好、地下水位低的沙质壤土最为适宜,对土壤酸碱适应性较广,pH值在5-8.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以pH5.8-7为最适宜,耐盐碱性也较强,土壤含盐量在0.2%以下生长正常,达0.3%以上时,根系生长受害,生育明显不良。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四川、广东、广西。

主要价值

功效作用

梨有生津止咳、润燥化痰、润肠通便的功效,对热病津伤、心烦口渴、肺燥干咳、咽干舌燥、噎嗝反胃、大便干结等症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另外,梨还有清热、镇静的功效,对于高血压、心脏病、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患者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是肝炎、肾病患者的保健食品,有较好的保肝、养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

梨的不同食用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功效。吃生梨能明显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所出现的咽喉干、痒、痛、声音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将梨榨成梨汁,或加胖大海、冬瓜子、冰糖少许,煮饮,对天气干燥、体质火旺、喉炎干涩、声音不扬者,具有滋润喉头、补充津液的功效;把梨煮熟,如冰糖蒸梨可以起到滋阴润肺、止咳祛痰的作用,闻名中外的梨膏糖,就是用梨加蜂蜜熬制而成的,对患肺热久咳的病人有明显的疗效。

食用禁忌

梨虽然是佳果,但也不宜多食,过多则伤脾胃,助阴湿,所以风寒咳嗽、脘腹冷痛、脾虚便溏者以及产妇都要慎食。另外,梨有利尿作用,夜尿频者,睡前要少吃梨。梨含果酸多,胃酸较多的人不可多食。梨不宜与碱性药同用,如氨茶碱、小苏打等。也不要与螃蟹同吃,以防引起腹泻。

繁殖方法

采用条播方法。根据床面大小,每床播2-4行。播种时需先开10-15厘米的浅沟.要求沟底平直,深度一致。播种深度一般掌握在2-3厘米,播种后用细土理盖和略加镇压。播种量一般为22.5-34.5公斤/平方公顷。播种后最好在床面上覆盖地膜,以利出苗。

栽培技术

选地

选择交通方便、向阳性较好、离柏树较远的地方建园,梨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但仍以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ph值在6-6.5左右的微酸性沙壤土最好。

改土

由于梨根系较浅,须根发达,所以应对土壤进行改土,可采用挖长、宽、深各0.6米的定植坑,压绿施基肥,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对于平地或粘性土,应每隔4行开40厘米宽、50厘米深的排水沟。

定植

苗木以落叶后秋栽为宜,秋栽苗木成活率高,缓苗期短,第二年生长旺盛,如遇冬旱缺水,则宜春栽,选择生长健壮,主干端直,高度80厘米以上,整形带有8个以上饱满芽苗木,剪掉主根将根系分布均匀,放入坑内,压土应盖到根颈部为宜,浇足定根水,栽后若长处于干旱应继续浇水。栽植密度依树冠大小而异。

整修

整形

采用主干双层形,树高控制在4米左右,全树留5个主枝,第一层3个,其中1个顺行向延伸,另2个斜行向延伸,不能垂直行间。第二层主枝2个,以对生为好,并要求垂直伸向行间,与下层主枝插空排列,为下层让开光路。层间距离1-1.2米。下层每主枝留2-3个侧枝,上层每主枝留1-2个侧枝。第一个侧枝与主干距离40厘米为宜,侧枝间相互距离40厘米左右,主枝角度60-70度,腰角50-60度,侧枝与主枝夹角约50度左右。

修剪

梨发枝力强成枝力弱,大多以短果树结果为主,修剪时应重点注意以下事项:

结果枝组的培养与修剪:结果枝组数量合理布局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对容易成花的品种,可采用先短截后放或短截一回缩的方法,对不易成花的品种,可以先长放后回缩,培养结果枝组。对盛果前期和进入盛果期的树,对结果枝组进行精细修剪,同一枝组内应保留预备技,轮换更新,交替结果,控制结果部位外移。要充分利用轻剪长放和短剪回缩调节和控制枝组内和枝组间的更新更壮与生长结果,使期既能保持旺盛的结果能力,又具有适当的营养生长量。

辅养技的修剪:由于梨树的成枝力弱,整形修剪时,在骨干枝之间的空隙处,要适当多留一些辅养枝,以增强树势,利用其结果。当其影响主枝生长时,应及时回缩,直至疏除。

防止结果部位外移:可采用对上部和外围的强枝进行疏剪,减少上部和外围枝数量,疏去直立强枝,留庸枝并缓放,使其成花挂果,以减弱生长势。对下部和内膛弱枝多留少疏,并适当短剪以促发分枝并复壮更新,对弱枝回缩到壮枝、壮芽处,以增强树势。对伸向行间的枝要适当回缩,使行间保持0.5米左右的过道。

盛果期应加重冬剪,对内膛弱更新复壮,使内膛和下部枝培养丰满后,再轮换效替结果,同时预防结果部外移,保持树体结构。夏季修剪作为辅助修剪,主要采用摘心、扭梢、拉枝等技术,以促进花芽分化。

疏花

提高果实品质的措施,疏花疏果:一般在进入盛果期后采用。

疏花:对花过多的植株应进行疏花,可提高花的质量,从而提高座果率。疏花时间以花序伸出到初花为宜。但有晚霜危害的地区以谢花后疏果较为稳妥。疏花量因树势、品种、肥水和授粉条件而定,旺树旺枝少疏多留,弱树弱枝多疏少留,先疏密集和弱花序,疏去中心花,保留边花。

疏果:疏果可增加单果重,并提高果实品质,一般在早期落果高潮之后进行,以落花后两周左右进行为宜。每花序留1-2个果即可,首先疏去病果、畸形果,保留果形端正着生方位好的果。

肥水

在开花末期,估计能达到丰产时结合病虫防治进行,并增施磷、钾肥,浇水。喷施0.3%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

不要一次必施过多速效氮肥,使果肉果皮发育均衡,以减少果实表皮的角质龟裂而形成的锈斑。同时少喷波尔多液,以减轻锈果产生,并加强梨锈病的防治。

采收

根据果实大小,选用双层或单层含药的纸袋为好。于5月中旬果面果点形成之前,对果面喷一次广普性杀菌剂和杀虫剂,然后及时套袋。双层纸袋在果实采收前一个月拆开外层纸袋,以利于果实感光。单层纸袋,在采果时取袋。

近种区别

麻梨与沙梨(学名:Pyruspyrifolia(Burm.f.)Nakai)颇为相似,但后者的特点为叶形较大,具有刺芒锯齿,花形较大,常具5花柱,萼片具长渐尖头,果形一般也较大,浅褐色,易于区别。

病虫害防治

病害

梨黑星病:别名疮痂病,为梨最主要病害之一,危害梨树的果实,果埂、叶片、叶柄和新梢等。

防治措施:

消灭病源:早春落花后至6月,注意病梢发生情况,及时摘除烧毁,清扫落叶、落果、剪除病梢。

药剂防治:临近花期和高谢花70%左右各喷一次1:2:244波尔多液或1:2:200-244波尔多液或800倍“大生M”保护花序、嫩梢和新梢;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各喷1次800倍杜邦福星,1200倍多霉清,或800倍大生M。

梨黑斑病:侵害梨树叶片、新梢、花及果实,幼嫩叶片易受害。

防治措施:

结合黑星病和其它病害的防治,一并进行。

注意田园清洁,加强管理,增强树势。

喷1000倍优得乐药液防治。

虫害

梨大食心虫

防治措施:

结合冬季修剪,剪去虫芽,开花后检查受害花簇(受害花簇鳞片脱落)并及时摘除。在5月下旬以前(成虫羽化前)摘除、拾净虫果,防治效果显著。

在越冬幼虫转芽和转果期喷5000-7000倍10%高效灭可乳油,800倍4%胺硫酸或40%胺硫酸或40%氧化乐果。

梨茎蜂

防治措施:

结合清园,将老翘树皮刮除烧毁,消灭越冬若虫。

春季,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尚未散到枝梢以前和夏季群栖时可喷10%高效灭百可5000倍液或10%灭扫利3000倍液、40%氧化乐果800倍液。

金缘吉丁虫

防治措施:冬季清除翘枝,以除去虫卵,夏季经常检查。及时捕捉幼虫。

《黄杨树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 Cheng》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黄金叶植物得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