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相信每个家庭都有种植,那么种植植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注意的事项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瓠子果斑病的原理和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瓠子,别名:甘瓠、甜瓠、瓠瓜、净街槌、龙密瓜、天瓜、长瓠、扁蒲;被子植物门,葫芦科葫芦属下的一种,为本属植物葫芦的变种,一年生攀援草本。与葫芦(原变种)不同之处在于:子房圆柱状;果实粗细匀称而呈圆柱状,直或稍弓曲,长可达60-80厘米,绿白色,果肉白色。果实嫩时柔软多汁,可作蔬菜,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长江流域一带广泛栽培,夏秋两季采收。

瓠子生长势强,茎叶生长量大,结果多,整个生长期需水量较大。瓠子要求透气性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忌连作。在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上生长良好。粘重土、低洼地种植瓠子易感病。生长期间要求供给一定量的氮肥,结瓜期喜充足的磷、钾肥。生长前期喜湿润环境,开花结果期土壤和空气湿度不宜过高。

什么是瓠子果斑病?

瓠子果斑病主要为害果实。果实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4~8毫米,褐色至深褐色,没有边缘,发生多时常相互融合,形成大块病班,后在病部生许多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称亚膜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聚生,突破表皮,球形或扁球形,器壁膜质暗褐色,大小144~220微米;器孢子圆柱状,个别矩圆形,单胞,无色透明,正直或稍弯,有2个油球,大小6~82~2.5微米。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借风雨传播蔓延,经伤口或皮孔侵入,引致果斑病。生产上遇有水肥条件差,管理不好,生长衰弱易染病。

瓠子果斑病的防治方法:

(1)定植前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生长期一般不要追施速效氮肥,苗期及时松土、锄草,促进根系发育,甩蔓后及时压蔓、盘蔓。

(2)浇水宜少不宜多,雨后及时排水。

(3)与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注意选择高燥地块或采用高畦栽培,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发现病瓜及时摘除,集中深埋。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5~1:240倍式波尔多液、氯霉素4000~5000倍液,隔7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zw59.com延伸阅读

瓠子大棚栽培子叶炭疽病的防治


瓠子(拼音:hzǐ),别名:甘瓠、甜瓠、瓠瓜、净街槌、龙密瓜、天瓜、长瓠、扁蒲;被子植物门,葫芦科葫芦属下的一种,为本属植物葫芦的变种,一年生攀援草本。

瓠子的形态特征

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具沟纹,被粘质长柔毛,老后渐脱落,变近无毛。叶柄纤细,长16-20厘米,有和茎枝一样的毛被,顶端有2腺体;叶片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长、宽均10-36厘米,不分裂或3-5裂,具5-7掌状脉,先端锐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基部心形,弯缺开张,半圆形或近圆形,深1-3厘米,宽2-6厘米,两面均被微柔毛,叶背及脉上较密。

卷须纤细,初时有微柔毛,后渐脱落,变光滑无毛,上部分2歧。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单生。雄花:花梗细,比叶柄稍长,花梗、花萼、花冠均被微柔毛;花萼筒漏斗状,长约2厘米,裂片披针形,长5毫米;花冠黄色,裂片皱波状,长3-4厘米,宽2-3厘米,先端微缺而顶端有小尖头,5脉;雄蕊3,花丝长3-4毫米,花药长8-10毫米,长圆形,药室折曲。雌花花梗比叶柄稍短或近等长;花萼和花冠似雄花;花萼筒长2-3毫米;子房中间缢细,密生粘质长柔毛,花柱粗短,柱头3,膨大,2裂。

果实初为绿色,后变白色至带黄色,由于长期栽培;果形变异很大,因不同品种或变种而异,有的呈亚铃状,中间缢细,下部和上部膨大,上部大于下部,长数十厘米,有的仅长10厘米(小葫芦),有的呈扁球形、棒状或构状,成熟后果皮变木质。种子白色,倒卵形或三角形,顶端截形或2齿裂,稀圆,长约20毫米。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瓠子的生长环境

瓠子生长势强,茎叶生长量大,结果多,整个生长期需水量较大。瓠子要求透气性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忌连作。在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上生长良好。粘重土、低洼地种植瓠子易感病。生长期间要求供给一定量的氮肥,结瓜期喜充足的磷、钾肥。生长前期喜湿润环境,开花结果期土壤和空气湿度不宜过高。

瓠子大棚栽培子叶炭疽病的防治

瓠子子叶炭疽病的症状

瓠子种子带菌,播种后遇有低温高湿的条件,子叶出土需较长时间,经常出现子叶刚刚出土尚未展开,子叶边缘或子叶上即出现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扩展后稍凹陷,湿度大时其上长出粉红色粘质物。瓠子炭疽病,成株期也可发病,主要为害果实。果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2~6毫米,初淡绿色,后变黑褐色,稍凹陷,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黄色点状粘质物,病斑往往融合成大斑或单个可见。秋末病斑上长出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颈部染病,果实多不能成熟,挂在植株上或脱落。

瓠子子叶炭疽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拟菌核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于土壤中越冬。播种后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入子叶,造成子叶发病,定植带病幼苗,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溅射传播,形成发病中心,在棚室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发病重,育苗期湿度高是诱发本病重要条件,相对湿度87%~98%,气温24℃,经3天潜育可见发病,相对湿度低于54%不能发病。生产上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葫芦吐水和叶面结露,叶面结有水珠,能够满足发病的湿度条件,造成苗期炭疽病的发生。

瓠子子叶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首先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葫芦上采种,对生产用种用50~51℃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冰醋酸100倍浸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

2)育苗地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防止土壤带菌,不能轮换时必须进行苗床土壤消毒。

3)棚室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洒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棚室可喷撤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克炭灵粉尘剂,每667m21kg,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5)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炭疽病的瓠子、葫芦品种。

6)加强通风及温湿度管理,使其远离发病条件。

生菜软腐病的原理及防治


生菜是叶用莴苣的俗称,属菊科莴苣属。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作物,也是欧、美国家的大众蔬菜,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栽培面积迅速扩大,生菜也由宾馆、饭店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

生菜的生长习性

生菜喜冷凉环境,既不耐寒,又不耐热,生长适宜温度为15℃-20℃,生育期90-100天。种子较耐低温,在4℃时即可发芽。发芽适温18-22℃,高于30℃时几乎不发芽。植株生长期间,喜欢冷凉气候,以15-20℃生长最适宜,产量高,品质优;持续高于25℃,生长较差,叶质粗老,略有苦味。但耐寒也颇强,0℃甚至短期的零下低温对生长也无大妨碍。生菜根系发达,叶面有腊质,耐旱力颇强,但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上栽培,产量高,品质好。土壤pH值以5.8-6.6为适宜。

生菜软腐病的原理及防治

生菜软腐病的症状:

此病常在生菜生长中后期或接球期开始发生,多从植株基部伤口处开始,病部初成侵润半透明状,以后扩大成不规则形、水渍状,充满浅灰褐色黏稠物,并释放出恶臭气味。随病情的发展,病害延基部向上快速扩展,使菜秋腐烂。有时,病菌也从外叶叶缘和叶球的顶部开始腐烂。

生菜软腐病的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株及土壤肥料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或在其他蔬菜上继续危害过冬。通过浇水、施肥或昆虫传播,由植株的伤口和生理裂口侵入。病菌的生长温度为4-39℃,最适温度为25-30℃。田间水肥管理不当、害虫数量多或因农事操作等造成的伤口多发时发病严重。

生菜软腐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尽早藤茬,即使更翻整地,使前茬作物残体在植物前充分腐烂分解;重病地块采用高垄或高畦种植;施用充分腐热的农家肥;视期种植,使感病期避开高温和雨季;高温季节种植选用遮阳网或无纺布遮阳防雨;浇水后或降雨后注意随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清除。

2、药剂防止:发病初期用5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新植霉素、农用链霉素5000倍液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贯2-3次。

荸荠秆枯病原理和防治


荸荠,又名马蹄、水栗、芍、凫茈、乌芋、菩荠、地梨,属单子叶莎草科,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扁圆形,上面尖,表面光滑有光泽,紫红色或者黑褐色,生长在池沼中,地上的深绿色茎丛生,地下的球茎可供食用。因它形如马蹄,人们也称它马蹄。其外表像栗子、不仅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结果,所以又有地栗之称。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称之为江南人参,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是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

荸荠秆枯病原理:

荸荠秆枯病俗称荸荠瘟,是荸荠上的主要病害,主要在南方种植区发生,导致植株倒伏枯死,严重减产甚至失收。

症状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花器也可被害。

叶鞘上初生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后可扩大至整个叶鞘,表面多生黑色长短不-的条点,最后病部呈灰白色。茎秆被害多由叶鞘上的病斑扩展而致,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一般为梭形,也有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组织发软,凹陷,表面生有黑色扭条点,有时呈同心轮纹状,病斑可相互愈合成较大的枯死斑,严重时全秆倒伏,枯死,湿度大时病斑表面有大量浅灰色霉层。

病原CylindrosporiumeleocharidisLentz称荸荠柱盘孢菌,属半知菌类黑盘孢目柱盘孢属真菌。菌丝无隔,无色至褐色,分生孢子盘细长,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无色至淡褐色,短棒状,不分枝,顶部尖削;分生孢子无色,线形至新月形。

发病特点病菌在病残体内越冬。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病菌孢子发芽侵入寄主,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重复侵染。温度17-29℃,降雨、浓雾及重露,利于发病,如伴有大风,就更利于病菌孢子传播,病害发生更重。此外,过密种植,通风透光差,早期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发病也较重。

荸荠秆枯病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大红袍荸荠(浙江地方品种)、尾梨(福建地方品种)、桂林马蹄(广西桂林地方品种)等较抗病。

(2)重病田与其它作物轮作2-3年。

(3)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湿度过大;适时灌溉,避免漫灌、串灌,合理施肥,重施基肥有机肥,前期少施化肥,进入结球茎期后,适当追施氮肥及磷钾肥;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清除病残组织,减少来年菌源。

(4)药剂防治。

①球茎处理。球茎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18-24小时后备用。

②田间发病初期即用药防治,可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5%代森铵10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药,连续防治2-3次

常用药剂多菌灵、托布津、代森铵。

荸荠瘟是荸荠受多种病菌侵染后在短时期内大面积倒伏枯死的病害,来势十分凶猛。往往是去年种荸荠的田块,今年发病更重。引起荸荠瘟的主要病菌是真菌性的枯萎病和炭疽病。由于病菌种类多,很难用一种方法来防治。如果从综合防治的角度考虑,从头抓起,环环紧扣,就能起到控制荸荠瘟的效果。重点应做好一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严禁叠田种荸荠,去年种荸荠的田块,特别是去年已经发生荸荠瘟的田块,今年坚决不能再种荸荠。

二是严格把好选种关。不能用去年发病田的荸荠做种。种荸荠必须事先剔除有病斑和伤痕的荸荠。

三是种荸荠及其苗床用土必须严格消毒,如用0.1%托布津处理,可杀灭大多数病菌。

四是荸荠移栽前,先用敌克松对大田作土壤消毒处理。

五是加强荸荠分蘖高峰期的病情观察,一旦发现病灶立即用百虫清等广谱性的农药作保护性防治。如有炭疽病、疫病或锈病发生,可以用10%世高(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1000倍液防治。

种大豆灰斑病的防治


灰斑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普遍发生,但以东北产区最重,植株各部分均会受害,受害大豆种子变小,油分降低。

主要症状:植株和部分豆荚被感染后,均形成病斑,成株叶片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部分呈灰褐色,也有灰色或赤褐色,病斑周围暗褐色,与健全组织分界明显。茎杆上病斑为圆形或纺锤形,灰色,边缘黑褐色。豆荚上、种皮上和子叶上也能形成病斑。

此病为真菌病害,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种子或病株上越冬,病种子长出幼苗后,子叶上形成病斑,生产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重复传播危害成株各部分。在东北一般6月上中旬发病,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温度偏高、湿度偏大,多雨,此病发生严重。八、九月份雨水多的年份,种子带病率高。

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选用未感染田生产的大豆种子,三是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2),用药总量为种子重的0.5%,进行拌种;苗期以后发病,每亩可用40%灭病威胶悬剂100ml,还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喷雾。

茭白胡麻斑病如何防治


茭白,又名高瓜、菰笋、菰手、茭笋,高笋。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分为双季茭白和单季茭白(或分为一熟茭和两熟茭),双季茭白(两熟茭)产量较高,品质也好。古人称茭白为菰。在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现在食用的茭白。这样,人们就利用黑粉菌阻止茭白开花结果,繁殖这种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为蔬菜。可入药。世界上把茭白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国和越南。茭白在山东新泰白庄子被誉为三好之一(三好即茭白、春芽、野鸭蛋),自古流传至今。多生长于长江湖地一带,适合淡水里生长。

茭白属喜温性植物,生长适温10~25℃,不耐寒冷和高温干旱。平原地区种植双季茭为多,双季茭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对水肥条件要求高,而温度是影响孕茭的重要因素。茭白根系发达,需水量多,适宜水源充足、灌水方便、土层深厚松软、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黏壤土或壤土。

茭白有秋产单季茭和秋夏双季茭两类。这两者均用分株繁殖,长江流域单季茭在清明至谷雨分墩定植,夏秋双季茭可分春秋两季,春栽在谷雨前后,秋栽在立秋前后。

茭白胡麻斑病如何防治?

茭白胡麻斑病是茭白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茭白栽培面积的增大,发病越来越严重。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变黄枯死,造成全田植株提早枯死,对产量影响极大。

茭白胡麻斑病的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形成密集的褐色小点,后扩展为椭圆形褐色病斑,大小和形状如芝麻粒,少数成条状,边缘深褐色,中间淡灰褐色,周围叶组织有一黄晕圈。病斑多时,造成较大的坏死区,使叶片逐渐干枯死亡。

茭白胡麻斑病的发病规律

茭白胡麻斑病是由菰长蠕孢菌侵染所致。该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老植株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感病部位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繁殖最适温度为28℃,高湿度利于病菌形成,病菌抗逆能力强,干燥条件下可存活多年。病菌可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蔓延。高温多湿的条件下、茭白连作、田间密度大或者缺锌、缺钾的情况下,植株生长衰弱,都容易诱发此病。

茭白胡麻斑病的防治方法

①冬季割茬,减少越冬菌源。冬季离地1.5厘米割茬,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②轮作倒茬。茭白与芋头、莲藕轮作,以减少病菌在田间的积累,减少病害的发生。

③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尤其土质缺钾的地方,更应多施钾肥,补充锌肥。有机肥一般亩施2500―4000公斤。

④巧灌水,适时晒田。7―8月高温期保持水深13―17厘米,并做到经常换水降温,以减少病虫危害。茭白地应注意晒田,每次耘田后晒田至表土开裂后再灌水,提高根系的活力,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⑤及时喷药。掌握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发病,可选用40%异稻瘟净800倍液,50%扑海因7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瓠子果斑病的原理和防治》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