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马铃薯卷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马铃薯卷叶病,初期症状是流行季节由蚜虫传播感染造成的,高感品种的块茎薯肉中有明显的坏死组织。在所有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发生非常普遍,应注意及时进行防治。

一、病因

引致生理性卷叶的原因有几种:如过量偏施氮肥,土壤干旱,缺水,高温,或根系发育差、受损伤等引致吸水能力受阻等等因素常会引起植株生理功能减弱,代谢机能受影响,使碳水化合物从叶的输出被削弱,叶片中积累淀粉粒过量,使之老化,变厚,而呈上卷。

植株根部供水不足时,若遇高温,往往使叶面水分蒸腾量大于吸收量,供不应求,则植株本能地保护自己,机制调节,使下部叶片卷曲,减少蒸腾面积。

二、症状

1、初期症状是流行季节由蚜虫传播感染造成的,上部叶片卷曲,尤其是小叶的基部。这些叶片趋于直立并且一般是淡黄色。对许多品种而言,它们的颜色可能是紫色、粉红色或红色。后期感染可能不会有症状,而且有些品种感染后并没有症状。高感品种的块茎薯肉中有明显的坏死组织。

2、次生症状(从被感染的块茎长成的植株(普通栽培亚种)是基部叶片卷曲、矮化、垂直生长及上部叶片发白。卷曲的叶片变硬并革质化,有时它们的背面呈紫色。

3、安第斯亚种反应不一样:它从边缘开始发生并相间失绿,尤其是上部叶片明显的直立生长,通常严重矮化。一般下部叶片不卷曲。通过蚜虫自然传播是不可避免的,也通过感染的块茎传播。

三、防治

选育抗病品种、综合措施防治。

1、选用脱毒种薯。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种薯应尽可能提早收获。可由黄皿诱蚜数量来确定收获时间,避免后期蚜虫传毒。

2、早期要及时拔除感病植株,加强检测。叶面肥翠杰制剂用药量:8001000倍

使用方法:均匀喷施于叶片正反面,每57天喷施一次。

3、喷洒内吸性杀虫剂防治蚜虫:用乐果、灭蚜威等农药稀释500-1000倍喷施。种薯生产在蚜虫发生高峰期之前,每隔10天喷药一次,直至收获。

4、对种薯进行升温处理:将块茎放置在37℃条件下25天,可钝化卷叶病毒,种植后不出现病症。

延伸阅读

马铃薯炭疽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马铃薯炭疽病为马铃薯的普通病害,严重时可造成部分植株坏死干枯和引起根茎腐烂,对产量有一定影响。马铃薯炭疽病怎么防治?

危害症状

马铃薯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染病初期形成近圆形至不定形坏死病斑,成赤褐色至褐色,后转成灰褐色,边缘明显,后期相互汇合形成不规则坏死斑。

严重时亦可侵染根部的块茎,引起植株萎蔫和块茎腐烂,后期在病部表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子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发生特点

此病由半知菌番茄少刺盘孢菌真菌Colletotrichumcoccodes(Wallr.)Hughes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带病种薯是重要的初侵染源,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助于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

高温潮湿有利于发病。马铃薯生长中后期遇雨、露、雾多的天气,有利于病害扩展蔓延。田间管理粗放,土壤贫瘠,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

防治要点

①严格挑选种薯,实行无病薯种植。

②实行健身栽培,选择土质肥沃的壤土种植,增施有机底肥,避免田间积水。

③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施保克乳油1000~15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品润悬浮剂600~8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注意交替使用上述药剂,并根据农药安全间隔期有关规定进行。

桑卷叶枯病的防治


桑卷叶枯病又称桑叶枯病。辽宁、内蒙古、山东、四川、江苏、浙江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桑叶。春季嫩叶发病时,桑叶边缘现深褐色连片大病斑,后随叶片生长发育,叶身向叶正面卷缩。夏秋发病时,枝条顶端叶片的叶尖和附近叶缘褐变,逐渐扩展致叶片的前半部出现黄褐色大病斑;下部叶片受害,叶脉间及叶缘产生梭形大斑,病健部分界明显。干燥时病斑裂开,吸水后易烂腐。病叶易脱落或干枯。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暗蓝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从HormodendrummoriYendo称桑单胞枝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鼠褐色,初单条,后形成丛梗,大小235—290×5—7(um),具隔膜6一10个,丛梗的顶端或隔膜处分枝长出数个细长细胞,多为单胞,具隔膜l一3个,分生孢子梗顶端与这种细胞之间明显收缩。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至柠檬形,暗褐色,从各个细长细胞的顶端长出,大小6~l0×4—6(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暖后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桑叶上,引起初侵染,发病后不断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江苏、浙江一带每年4一l0月发病,尤其夏秋高温多湿易流行。该菌在萌发和入侵桑叶时不能缺水,但侵入后即使天气干燥也可产生大病斑。阴雨条件下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该病大流行。天气干燥时孢子形成少,该病处于停滞状态。品种间感病性差异明显:团头荷叶白、剪刀桑、红顶桑、荷叶白易感病;育2号、新一之濑较抗病。

防治方法

(1)晚秋落叶后,及时收集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2)合理密植,适度采叶,保持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夏伐后喷洒波美4°一5°石硫合剂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树体消毒。

侧柏叶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侧柏叶枯病是侧柏在养护管理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叶部病害。在江苏、安徽等省大面积发生,在发病季节,林区呈现一片枯黄,仅见残留梢部的绿叶。

1、症状:

该病侵染当年生新叶、幼嫩细枝与鳞叶。感病植株当年不出现症状,翌年3月叶迅速枯萎。6月中旬前后,在枯死鳞叶和细枝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物,为病原菌的子囊盘。子囊盘遇湿吸水膨胀呈杯状,橄榄色。侧柏受害后,树冠似火烧状的凋枯,病叶大批脱落,枝条枯死。在主干或枝干上萌发出一丛丛的小枝叶,所谓树胡子。连续数年受害引起全株枯死。

2、病原:

病原为侧柏绿胶杯菌(Chloroscyphaplatycladussp.noV.),隶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真菌。

3、发病规律:

树冠内部和下部发生严重,当年秋梢基本不受害。6月高温、降雨量大,冬季寒冷、干燥,次年病情就严重,反之亦然。该病原菌是一种寄生性不强的盘菌,植株生长衰弱容易感染,凡是影响侧柏生长的各种因素,都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展。

4、防治方法:

①适度修枝,改善侧柏的生长环境,降低侵染源。

②增施肥料,促进生长。

③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时期,喷施40%灭病威、或40%多菌灵、或40%百菌清500倍液进行防治。

④防治的主要办法还是要选用抗病品种绿化造林。

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马铃薯早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常造成枝叶枯死,明显影响马铃薯的产量。除危害马铃薯外,还可侵害其他几种茄科蔬菜。现将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亦危害块茎。叶片染病,初在叶面出现水渍状小点,以后发展成圆形或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的黑褐色坏死斑,大小约3~4毫米,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病斑外围多具1个褪绿窄晕环。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形大斑,导致病叶坏死干枯脱落。块茎染病,多产生暗褐色圆形至近圆形凹陷斑,边缘明显,皮下组织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到贮藏期,病斑增大,严重时导致块茎干腐、皱缩。

2、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属半知菌茄链格孢霉Alternariasolani(E11.etMart.)JonesetGrout.侵染引起。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病菌经气孔、伤口或穿透表皮侵入植物组织,形成初侵染,后在病部组织产生分生孢子借助于风雨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其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30℃,当叶面结露或有水滴时,温度适宜,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均很快,发病潜育期只有2~3天。马铃薯生长期连续阴雨或湿度连续高于70%,此病发生严重且易流行。土壤贫瘠、氮肥不足、长势衰弱,后期植株脱肥早衰的田块发病较重。

3、防治要点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良种。重病地块实行2~3年与非茄科蔬菜轮作。

②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深翻晒土,减少越冬菌源。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药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视病情防治1~3次。药剂可选用70%品润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超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液等。病害快速增长期,要加大用药量,均匀喷雾整张叶片。

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一旦发生会导致马铃薯的产量及质量的保证。现将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病规律

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气温较高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

二、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

(1)马铃薯幼薯染病,节间短缩,叶片黄化,上卷,茎基以下部位组织发黑腐烂,故称为马铃薯黑胫病。

(2)感病幼苗生长缓慢,植株细弱,甚至死亡。

(3)马铃薯薯块染病,湿度大时,薯块变黑褐色,腐烂发臭。

(4)成株期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出现迅速,晴天更为明显,叶片凋萎下垂,发病早的可全植株凋萎,但不卷叶。最明显的症状是茎基(接近地面的地上和地下数厘米内)变为褐色,变黑的茎迅速软化腐烂,茎秆极易从土中拔出,拨出后可见顶端带有母薯的腐烂物。发病茎杆常自动开裂。

(5)后期植株矮化变黄,叶片向上反转,茎基棕色或棕黑色,茎杆破裂后出现大量粘液。

(6)种薯染马铃薯黑胫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三、防治措施

(1)遗择无病块茎作种在收获后,种薯入库、出库切块时,都要注意严格淘汰病薯,选用抗病、无病种薯,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后播种。

(2)田间拔出病株从幼苗出土以后,注意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发现有病株时应及时拔掉,拔除病株的空穴应用生石灰消毒,将拔掉的病株深埋土中,以免再传染。

(3)种薯消霉用福尔马林溶液(40%福尔马林l份,加水200份)浸泡种薯3一5分钟,拿出堆起闷蒸2小时(加上薄膜等物),以后将堆薯摊开,在阴凉处晾干。切块时也要注意切刀消毒。

(4)实行轮作每隔34年轮栽一次,可以避免病菌感染。不要在涝洼地上种植。

(5)适时早播加强田块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带有马铃薯黑胫病的薯苗。

(6)种薯入窑要严格挑选,入窑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l-4℃,要求透风良好。

苹果树银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苹果树银叶病属与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病树组织内越冬。秋末冬初,在病树的枯死组织上会产生大量的子实体,病菌孢子由风雨传播,多从伤口、锯口和剪口等处侵入。

苹果树染病症状:

(1)枝干:10年生以上大树发病较多。最初出现于某一些枝上,最后扩展到其他枝条上,将发病枝条剥开,基部的木质部变为褐色条纹,较干燥,有腥味,但组织不腐烂。在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下,腐朽木上长出紫褐色木耳状物,数层重叠如瓦状;干燥时变为灰黄色,背面有细线状横纹。

(2)叶片:在光线的反射作用下,该病表现出2种症状。①典型银叶。其叶片如同蒙上一层银灰色薄膜,带有光泽,叶片小而脆,用手轻捻,叶肉与表皮容易分离,表皮破裂卷缩,露出叶肉石如果对着太阳光看叶片,似有灰色半透明感觉,后期病叶边缘焦枯,沿主脉出现锈斑;易早期脱落。②隐性银叶。多发生在新病树或经过治疗的轻病树上。其特点是叶片褪色,上面产生灰、绿、黄相问的斑纹。

(3)果实:果实变小,产量降低。

(4)全株:主要为害结果树,也能侵染幼树、苗木及病树根蘖苗。苹果树得病后,树势逐渐衰弱,直至死亡。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苹果品种,如元帅系、金冠和富士品种系列。

2、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及时排水,改良土壤,以增强树势。

3、铲除重病树和病死树,刨净病树根,除掉根蘖苗,锯去初发病的枝干,清除病菌的子实体,以减少病菌来源。

4、提倡轻修剪,减少伤口;锯除大枝时,最好在树体抗侵染力最强的夏季(7-8月份)进行。

5、发现伤口,及时消毒并涂涂抹剂,防止病菌侵入,消毒时,先削平伤口,然后用较浓的涂抹剂进行表面消毒。用1∶4∶20倍式波尔多液,或松香桐油合剂。

6、发芽前,土施10%三哇醇WP、土菌消、烯唑醇等杀菌剂,有明显控制效果。

7、可从病树枝干钻孔注入硫酸一八羟基喹啉溶液,要把药剂放到病菌繁育的部位。具体方法是用直径1.5cm钻孔器钻成3cm深的孔,将药埋入树洞内,洞口用软木塞或宽胶带封好。

药量视枝干粗细而定,直径10cm左右的埋1丸;大树可隔10cm螺旋状错开打孔,每孔埋1丸硫酸一八羟基喹啉,埋丸时间掌握在树体水分上升的时期,早埋效果好。

侧柏叶凋病的病害防治


侧柏叶凋病为侧柏的一种主要病害,为害严重时可造成大片侧柏树叶凋枯,似火烧状。树势严重衰弱,易招致次期害虫柏树双条杉天牛和小蠹甲等危害,加速树木的死亡。

侧柏叶凋病发病规律

该菌在病叶上过冬,次年4月开始活动,5月开始先从树冠下部叶子侵染,得病叶子初期出现黄斑,逐渐扩大,使整枝柏叶变黄,最后变成黄褐色。6月病叶上出现黑点,即病菌的繁殖器官,并放出孢子进行再传染。

如果树林较密,林中湿度较大,温度适合,侧柏苗木价格就大量传播侵染,造成病害大流行,以6-7月发病最严重。在密林中往往有一发病中心,逐渐往外蔓延成片,严重时似火烧状,病叶大批脱落,常从树干树枝上又萌发出一丛丛新叶,人们叫它树胡子。病害一般山沟比山顶严重,阴坡比阳坡严重,密林比稀林严重,阴雨潮湿天气较重。

侧柏叶凋病防治方法

1、秋、冬季清扫树下病叶烧毁,染来源。消灭过冬病菌,减少第一次侵入。

2、在5-8月份,每两周喷1次1:1:100的波尔多液预防,特别注意严格控制初侵染,发现初侵染发病中心,要进行封锁,防止蔓延。

3、过密的柏树林要适当进行疏伐,使林内通风透光,减少发病条件。

马铃薯常见病害防治


一、主要表现、危害症状及发生部位

1.主要表现

坏死与腐烂,萎蔫与畸形。坏死、腐烂与畸形,都是细菌侵害薄细胞壁细胞组织所致。在其网状叶脉的叶片上,病斑呈多角斑,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环。在肥厚组织或果实上的病斑,多为圆形。在柔嫩肉、多汁的组织上,组织死亡易生腐烂。有的部位被害后发生促进性病变,形成肿瘤,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根或茎上。萎蔫是细菌侵害维管束所致,可局部或全部发生。维管束细胞被破坏后,水分、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输送,会造成植株萎蔫死亡。细菌性病害没有菌丝、孢子,病斑表面没有霉状物,但有菌脓(除根癌病菌)溢出,病斑表面光滑。

2.危害症状及发生部位

斑点:主要发生在叶片、果实和嫩枝上。坏死性斑点或叶枯,有的产生穿孔,叶斑呈多角形并有黄色晕环,潮湿时有溢脓。

腐烂:植株幼嫩、多汁的组织被侵染后通常表现为腐烂,并有臭味的脓液产生。

枯萎:细菌侵入植物的维管束后,在导管内扩展破坏了输导组织,可引起植株的枯萎(青枯)。

畸形:细菌侵入后在枝条或根部引起局部组织的过度增生形成肿瘤、或是新枝新根丛生、或枝条带化。

二、主要种类

1.青枯病

青枯病又称细菌性萎蔫病,是温暖地区马铃薯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Ph值6.6的酸性土壤最适宜发病,一般对产量有较大的影响。初期萎蔫表现在植株的一部分,首先影响叶片的一边或一个分枝,另一半生长正常。轻微变黄随之枯萎。如果将茎横切面放入静止的装有净水的玻璃杯中,有乳白色的液体溢出。当土壤黏性大时,细菌黏液可以渗透至芽眼。切开块茎(感病)会有灰白色的液体从维管束分泌出来。

2.环腐病

环腐病又称黄眼圈,属棒状杆菌,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不长,是一种危害输导组织的细菌性病害。主要是通过种薯带菌传播,严重感病的薯块不能发芽,轻病株出苗后,植株瘦小,长势缓慢,叶片产生淡黄色斑纹,变褐,叶缘卷曲枯焦,叶柄下垂,植株由下向上逐渐萎蔫枯死,枯死后叶片不脱落;茎和块茎横切出现棕色维管束环,用手压有乳黄色菌脓流出,重病薯表面稍有龟裂,后期维管束变黑褐色,生成环状空洞,与青枯病区别是芽眼周围不出现脓状渗出物。

3.黑胫病

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危害严重。湿度大时,可在植株任何生长发育阶段发病。从发软的、腐烂的母薯沿茎秆向上扩展,形成黑色黏性病斑,叶片变黄、卷曲,植株矮小,下部叶片萎蔫,茎基部变黑腐烂,甚至枯萎死亡。

二、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抗病品种。防止病烂薯混入肥料,增施磷、钾肥,花期结合防病亩喷施磷酸二氢钾80-100克,增强植株抗病性。清除田间杂草,锄草中耕培土尽量不伤及根部,减少根系伤口感病,如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间销毁,病穴用生石灰消毒。低洼地及时排水。

2.药剂防治

(1)青枯病: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400倍液灌根,每隔7-10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每株灌药液0.25千克效果较好。

(2)环腐病: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或0.5%漂白粉溶液或75%酒精溶液进行切刀消毒。

(3)黑胫病: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分钟,或用敌克松500克或病克净400倍液拌种,或叶面喷施0.1%硫酸铜溶液,都能有效减轻黑胫病的发生。

马铃薯的常见病害及防治


马铃薯是我国最常见,也是最受大家欢迎的蔬菜之一。但是其病害也是比较多的一种,尤其是其果实生长于地底,所以有些什么比较难以发掘。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病害,让大家对这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1、晚疫病

马铃薯的晚疫病多发生于叶面,随着时间推移扩散至马铃薯上面,病情比较明显。发病初期叶片开始出现一些斑点,慢慢的变褐色,干燥的情况下会使整株植物慢慢的干枯、枯萎;如果环境比较湿润则会开始腐烂发臭,最后果实也会变的一样。可以使用50%甲霜铜700—800倍液防治,没周一次,持续一个月。

2、粉痂病

马铃薯粉痂病发病多集中于根部和果实上面,发病的马铃薯表面会出现一些黑褐色的斑点,最后破裂形成凹凸不平的小坑。发病时观察植株根部会发现有一些膨胀的小疙瘩,最后裂开为坑斑。多集中发生在雨季。可以用1500倍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防治,或者播种前用2%盐酸溶液浸泡后3-5分钟,晾干后在播种

3、干腐病

干腐病对于马铃薯的果实影响极其大,发病也多集中于果实上面。表现为马铃薯的果实表面会出现下凹的褐色斑点,随后会慢慢的往里面腐蚀,并伴有白色的霉状物,最后整个果实的内部都呈现黑色的干枯物质,最严重的则是整个果实均呈现干腐状态。在种植初期可以使用采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4、软腐病

这个是很多植株都是出现的病害,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土地过于潮湿引起的,所以出现这种病意味着这一片的土地湿气过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有臭味。发病时会从最潮湿的叶片部位开始,随后扩展到整个植株,发病变现就是腐烂,没发病的地方会发黄。可以使用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严重的最好及时移除植株,避免扩散。

马铃薯当然还有其它的许多病害,我们当前只是列举了比较常见的几种病害。大家对于这些病害要引起注意,不能只针对发生的区域进行防治,其它区域也要进行检查。这样能更好的保证产量。

马铃薯早死病如何防治


VerticilliumdahliaeKleb.称大丽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老熟后褐色,有分隔和分枝,大小25—215×21—69(μm)。分生孢子梗基部始终透明,孢子梗上每轮具2—4根小枝,大小13.7—21.4×2.3—2.7(μm),每小枝上顶生1个或多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3—9.1×1.5—3.0(μm),能形成微菌核。

为害症状

又称马铃薯黄萎病或早熟病。发病初期由叶尖沿叶缘变黄,从叶脉向内黄化,后由黄变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复叶枯死,不脱落。根茎染病初症状不明显,当叶片黄化后,剖开根茎处维管束已褐变,后地上茎的维管束也变成褐色。块茎染病始于脐部,维管束变浅褐色至褐色,纵切病薯可见“八”字半圆形变色环。

发生规律

该病是典型土传维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残秸秆及薯块上越冬,翌年种植带菌的马铃薯即引起发病。病菌在体内蔓延,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菌丝、菌核60℃经10分钟致死。一般气温低,种薯块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伤口侵入。从播种到开花,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且重;此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此外有报道V.albo-atrumReinkeetBerthold也可引起该病。

防治要点

(1)选育抗病品种如国外的阿尔费、迪辛里、斯巴恩特、贝雷克等品种较耐病。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3)播种前种薯用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1小时。

(4)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

(5)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每667m2用50%多菌灵2kg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一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此外可浇灌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51或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一300倍液,每株浇灌100ml。隔10天1次,灌1次或2次。

马铃薯小叶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小叶病病原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是PotatovirusM简称PVM,称马铃薯M病毒。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为害症状

由植株心叶长出的复叶开始变小,与下位叶差异明显,新长出的叶柄向上直立,小叶常呈畸形,叶面粗糙。发芽后生长初期病症较明显,本病多发生在农户自行留种的田块,经组织培养脱毒的田块发病少。

发生规律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要点

(1)采用无毒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

(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在条斑花叶病及普通花叶病严重地区,可选用白头翁、丰收白、疫不加、郑薯4号、乌盟601、陇薯161—2、东农303、鄂马铃薯1号、鄂马铃薯2号、克新1号和广红二号等抗病品种。

(3)出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尤其靠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的条斑花叶病毒更要防好。使用药剂参见本书蚜虫防治法。

(4)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5)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倍液、1.5%植病灵K号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一700倍液。

马铃薯青枯病无公害防治的方法


马铃薯青枯病在马铃薯幼苗和成株期均能发生,对马铃薯的危害极大,现将马铃薯青枯病无公害防治的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发病症状

植株染病典型症状是病株稍矮缩,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也有时一个主茎或一个分枝萎蔫,其它茎叶生长正常,植株基部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薯块染病后,芽眼呈灰褐色水浸状,并有脓液,切开薯块,切面可自动溢出乳白色菌脓。

二、发病规律

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随雨水、灌溉水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株和健壮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阻碍水分正常运输。青枯病菌不耐干燥,土壤含水量高、高湿、多雨条件下存活长,最适温度为30-37℃,一般酸性土壤发病重。

三、无公害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青枯病的最佳方法之一,如新芋4号等较抗病品种。

2、建立无病种薯繁育体系。选留未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进行繁育种薯,利用脱毒技术繁殖原原种等,都会遏止青枯病的发生。

3、合理轮作。青枯病是土传性病害,应大力提倡与非寄主植物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不施带病菌肥料,尽量施用有机活性肥、生物有机肥。大雨后注意及时排水,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利用小整薯代替大薯切块播种。可以避免用刀切块时感染,再利用枯草芽孢菌菌株0702、GP7-13制成粉状制剂对种薯进行处理。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进行药剂灌根,药剂可选用53.8%可杀得悬浮剂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株灌0.1-0.2千克,每隔7-10天1次,连续灌2-3天,同时对相邻植株用以上药剂也进行灌根杀菌。

《马铃薯卷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