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小麦杆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而稻米则排名第三。现将小麦杆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主要为害小麦茎、叶和穗等。当株高0.33m左右时,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状孢子堆。孢子堆略隆起,初白色,后变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后,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孢子。病株多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病株分蘖多,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萌发后从芽鞘侵入而至生长点,是幼苗系统性侵染病害,没有再侵染。

该病发生与小麦发芽期土温有关,土温926℃均可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此外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均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干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西北地区10月份播种的发病率高。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北京5号、阿勃、矮丰1号、矮丰2号。换用无病种子。

(2)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12年轮作。

(3)精细整地,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净肥,适期播种,避免过深,以利出苗。

(4)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或0.3%的50%福美双拌种。其他地区最好选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0%三唑酮或0.015%0.02%有效成分的15%三唑醇等内吸杀菌剂拌种,具体方法参见小麦腥黑穗病。

小编推荐

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瘤黑粉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由于病菌主要侵染植株幼嫩部位,形成的黑粉瘤会消耗大量养分,并可能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一、症状识别

玉米瘤黑粉病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造成局部侵染。植株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雄花、雌穗等幼嫩组织都会受害。

受害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肿大成菌瘤,外包有寄主表皮组织形成的薄膜,均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后期变为黑灰色,菌瘤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病菌冬孢子)。

二、发生规律

瘤黑粉病病菌在玉米生长期间可进行多次侵染,玉米抽穗前后1个月为发病盛期。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易发病。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病菌易侵入,发病重。

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播带病菌孢子,又能造成伤口,因而虫量高的田块易加重发病。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田间菌源充足,发病重。过度密植、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1)摘除病瘤。在病瘤未变色时及早摘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焚毁,否则病瘤中的黑粉(病菌冬孢子)会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2)药剂防治。在玉米抽雄前10天,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喷雾,可减轻再侵染危害。

小麦秆黑粉病如何防治


症状

主要为害小麦茎、叶和穗等。当株高0.33m左右时,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状孢子堆。孢子堆略隆起,初白色,后变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后,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孢子。病株多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病株分蘖多,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病原

UrocystistriticiKOrn小麦条黑粉菌,异名Urocystisagropyri(Preuss)Schrot.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冬孢子圆形或椭圆形,褐色,大小12-16×9-12(μm),由1-4个冬孢子形成圆形至椭圆形的冬孢子团,褐色,大小35-40×18-35(μm),四周有很多不孕细胞,无色或褐色。冬孢子萌发后形成先菌丝,顶端轮生3-4个担孢子。担孢子柱形至长棒形,稍弯曲。该菌存有不同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萌发后从芽鞘侵入而至生长点,是幼苗系统性侵染病害,没有再侵染。该病发生与小麦发芽期土温有关,土温9-26℃均可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此外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均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干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西北地区10月份播种的发病率高。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北京5号、阿勃、矮丰1号、矮丰2号。换用无病种子。

(2)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1-2年轮作。

(3)精细整地,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净肥,适期播种,避免过深,以利出苗。

(4)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或0.3%的50%福美双拌种。其他地区最好选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0%三唑酮或0.015%-0.02%有效成分的15%三唑醇等内吸杀菌剂拌种,具体方法参见小麦腥黑穗病。

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玉蜀黍黑粉菌所致的玉蜀黍病害,为害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

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方法:

1.首先在种植前,选择抗病品种种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并用新高脂膜拌种,(可与种衣剂混用),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如: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轻。

2.加强农业防治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虫,防止造成伤口。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并喷施植物细胞免疫因子:提升植物抗逆性,可使病毒DNA断裂凋亡。强大免疫功能,诱生干扰素和活性细胞介素,抑制残余病毒复制,促进植物正能量生态生长。以寄主植物抗病机理及利用病菌毒性变异原理,控制植物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繁衍。秋季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全园喷施护树将军进行全园消毒杀菌,实行3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结合植物电子肥:植物电子肥是一种不含肥料元素、但可以超常发挥肥效的领袖肥种。而是利用植物本身光合作用迸发出的高能电子与植物电子极性感应原理,提高细胞分裂、分子合成和营养匹配消化水平,加速新陈代谢频率,激活植物营养疏导系统产生超越肥效。

3.注意防旱,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时灌溉,勿受旱。采种田在去雄前割净病瘤,集中深埋,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以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茭白黑粉病的防治方法


茭白黑粉病是茭白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叶鞘和茭肉,导致茭白产量和品质下降。现将该病主要症状和综合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主要症状

叶鞘染病初期,病斑为深绿色小圆点,以后发展成椭圆形瘤状突起,后期叶鞘充满黑粉孢子团,使得叶鞘发黑。茭肉染病时黑粉菌充斥茭白组织,使得中间鼓胀突起,茭肉条体变短,外表面多有纵沟,粗糙,严重时茭肉不能食用。

茭白黑粉病的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方法

1、轮作。发生过茭白黑粉病的田块应与旱土作物实行隔年轮作,这样能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2、选留无菌种株。在无病田留种,坚持选用健壮不带菌的优良茭种育苗和栽种。

3、种苗处理。春季要将种苗老墩地上部割去,压低茭墩,以便降低分蘖节位。若引进的是有怀疑不可靠的种苗。要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600倍液浸蔸消毒处理,以消灭带菌种苗的病菌。

4、疏除过密分蘖。在茭白老墩萌芽初期,疏除过密分蘖,使养分集中,萌芽分蘖整齐一致,便于田间水层管理,减少发病概率。

5、加强肥水管理。施足腐熟有机肥或667平方米(1亩)施正丰生态颗粒肥100公斤作基肥。据试验,施正丰生态肥比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的病害发生少,而且持效期长。坚持科学灌水,按不同生育阶段管好水层,避免长期深灌,即根据促进茭白分蘖期、抑制后期分蘖期和促孕茭期的需要,做到分蘖前期灌浅水3-5厘米,并结合重施追肥,667平方米施三元复合肥30公斤,猛促分蘖生长;高温高湿期控制追肥防徒长,并且灌深水,抑制后期无效分蘖;孕茭期保持茭田湿润。

6、人工摘除病叶。结合中耕追肥等农事操作,及时摘除下部黄叶、病叶,并携出田外销毁,以增强通透性。

7、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早喷药,药剂可选用3%多氧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1.5:250的波尔多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安全间隔期3天),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600倍液(安全间隔期7天)交替喷雾,每隔7天喷雾1次,连续防治3-4次,若在多雨季节用药防治,注意雨后及时补喷。

小麦条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受气温偏高等因素影响,小麦条锈病在西北、西南等越冬区和冬繁区发生显著重于常年,表现发病基数较高,发病范围较广,见病早,程度重的特点。为有效预防条锈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田间识别

冬季及早春条锈病主要为害小麦下部叶片,在叶片正面形成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孢子堆,孢子成熟后呈粉状散落在其他叶片和地面,病叶易干枯死亡。成株期主要为害中上部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颖壳及麦芒。感病部位夏孢子堆沿叶脉呈虚线状整齐排列,呈鲜黄色。

二、防治技术

1、挑治。早春大田踏查时,发现单片病叶或发病中心,除摘除病叶外,在发病区域周围100米内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2、大田普治。拔节至孕穗期病田病叶率达2-4%,严重度达1%时,立即开展以统防统治为主的大面积防治。

3、防治药剂使用方法。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或腈菌唑、氟硅唑等。三唑酮(粉锈宁)类:亩用15%可湿性粉剂80克兑水30公斤喷雾,或20%三唑酮乳油60毫升/亩效果更好;腈菌唑类:亩用12.5%乳油3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烯唑醇类:12.5%可湿性粉剂,亩用30克对水30公斤喷雾。氟硅唑类:亩用福星40%乳油6-8毫升对水30公斤。

三、用药注意事项

使用前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不能随意改变用药量和对水量。喷雾时应均匀、周到,达到叶面湿透不滴水为止。慎用三唑酮复配制剂,以免因防效不好,错过防治适期,造成条锈病扩展和大的损失。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次防治。

小麦白杆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小麦白杆病一般发生在我国四川北部、青海、甘肃及西藏高寒麦区,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秆。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常见有系统性条斑和局部斑点两种症状。

条斑型

叶片染病从叶片基部产生与叶脉平行向叶尖扩展的水渍状条斑,初为暗褐色,后变草黄色。边缘色深,黄褐色至褐色,每个叶片上常生23个宽为34mm的条斑。条斑愈合,叶片即干枯。叶鞘染病病斑与叶斑相似,常产生一规则的条斑,条斑从茎节起扩展至叶片基部,轻时出现12个条斑,宽约2.5mm,灰褐色至黄褐色,严重时叶鞘枯黄。茎秆上的条斑多发生在穗颈节,少数发生在穗颈节以下12节,症状与叶鞘相似。

斑点型

叶片上产生圆形至椭圆形草黄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叶鞘上生长方形角斑,中间灰白色,四周褐色,茎秆上也可产生褐色条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在青藏高原低温干燥的条件下,种子种皮内的病菌可存活4年,其存活率随贮藏时间下降。土壤带菌也可传病,但病残体一旦翻入土中,其上携带的病菌只能存活2个月。在田间早期病害出现后,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的组织,使病害扩展。

该病害流行程度与当地种子带菌率高低,小麦品种的抗病程度及小麦拔节后期开花至灌浆阶段温湿度高低及田间小气候有关。在青藏高原7、8月多雨、气温偏低易于该病流行。向阳的山坡地,气温较高,湿度低,通风良好则发病轻;背阴的麦田,温度偏低,湿度偏大则发病重。在麦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

(1)对小麦实行检疫,防止该病进入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选育抗病品种。

(3)种子处理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g拌10kg麦种或40%拌种双粉剂510g拌10kg种子、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g,拌10kg种子,拌后闷种20天或用2832℃冷水预浸4不时后,置入5253℃温水中浸710分钟,也可用54℃温水浸5分钟。浸种时要不断搅拌种子,浸后迅速移入冷水中降温,晾干后播种。

(4)对病残体多的或靠近场面的麦田,要实行轮作,以减少菌源。

(5)田间出现病株后,可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水稻粒黑粉病的综合防治


水稻稻粒黑粉病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

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1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1)实行检疫,严防带菌稻种传入无病区。

(2)注意明确当地老制种田土壤带菌与种子带菌两者作用的主次。以种子带菌为主的地区,播种前必用10%盐水选种,汰除病粒,然后进行种子消毒,消毒方法参见稻瘟病。

(3)实行2年以上轮作,病区家禽、家畜粪便沤制腐熟后再施用,防止土壤、粪肥传播。

(4)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制种田通过栽插苗数、苗龄、调节出秧整齐度,做到花期相遇。孕穗后期喷洒赤霉素等均可减轻发病。

(5)杂交制种田或种植感病品种,发病重的地区或年份,于水稻盛花高峰末期和抽穗始期,各喷1次14%黑偻净胶悬剂2400倍液或灭黑1号胶悬剂250倍液。轻病年则于盛花高峰末期喷1次即可。此外也可选用30%百科乳油每667m275ml或50%可湿性粉剂50,40%灭病威胶悬剂200ml、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对水50L进行喷雾。

使用三酮时应避开花期,于下午施药,以免产生药害。此外也可在水稻穗期喷洒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能有效地防治本病,还可兼治纹枯病、稻曲病、叶鞘腐败病。

(6)选用抗病品种。在杂交稻的配制上,要选用闭颖的品种,可减轻发病。

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


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局部侵染的病害。常为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讲讲玉米瘤黑粉病该如何防治。

①选用对瘤黑粉病具有较强抵抗力的品种,如中单2号、农大108、吉单342、沈单10号、郑单958、鲁玉16、掖单22等。

②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科学肥水,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贪青徒长;缺乏磷、钾肥的土壤应及时补充,适当施用含锌、含硼的微肥。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防止干旱。

③减少菌源传播,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秸秆用作肥料是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玉米生长期在并流未变色时及早割除。

④拌种杀菌,选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药量拌种,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的用药量拌种,以减少初侵染菌源。

麦杆菊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锈病

麦杆菊锈病有黑锈病、白锈病、褐锈病等,都是病菌孢子传染的,气候湿润时容易发病。最早在7月初出现,而以9月发病严重。

锈病主要危害菊花的叶和茎,以叶受害为重。黑锈病是锈病中危害较普遍的一种,开始叶片表面出现苍白色的小斑点,逐渐膨大呈稍圆形突起,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随风飞散,大面积传染。随后叶片上生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叶背表皮破裂后又生出黑色粉末,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致叶片干枯。白锈病叶子表面发生灰白色圆形病斑,逐渐发干呈红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会导致菊株枯死,比黑锈病危害严重。褐锈病叶子表面密生淡褐色或橙黄色的细小斑点,致叶子枯黄。

锈病是菊花常见的病害,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白锈病由柄锈菌属引起,而黑锈病则由菊柄菌引起。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随菊苗繁殖而传播,通过风、雨、昆虫等进行传播。病原菌喜凉,不耐高温,最早在6-7月出现,而以9-12月发生较多,6℃以下或31℃以上不易侵染,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在湿度大、光照足、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24℃条件下最易发生,以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

栽培管理不良、通风透光条件差、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缺肥或氮肥过量、空气湿度大等,都会促进菊花锈病的发生。通风不良、透光性差、土壤板结、排水不畅、施氮肥过多、缺肥、多年连作等均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

(2)繁殖时母本植株应保证无病虫害,扦插时用代森锰锌溶液浸泡插穗,可预防插穗带菌传播;

(3)加强栽培管理。土壤湿度大、地下水位高的,要注意开沟沥水,盆栽植株要注意疏通排水孔或洞,防止灌水。避免密植,加强通风透光,控制肥水,不使土壤过于潮湿。遇降雨天气,应排清田间积水,以免病菌随水飞溅传播。在氮、磷、钾合理配合的基础上,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菊花的抗病能力。栽培土要用消毒新土,切忌连作。地栽菊花在9-11月份受病害较重,连阴雨多,空气湿度大,连年栽种,极易发病。应注意加强通风,排水降湿,增加光照;

(4)控制病害蔓延,一旦发现病叶、病枝要及时剪除,集中深理或沤肥,可消灭上面的病原,以防病菌蔓延。花后要彻底清除病株叶,并集中烧毁,消灭侵染源;

(5)早春发芽前,喷波美3-4度石硫合剂。发病期间喷洒80%代森锰锌50O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O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O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交替使用,连喷3-4次,可达到良好防治效果。

高粱花黑粉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仅侵染穗的中下部少数小穗。病穗的子房全部变成冬孢子堆,为黑粉粒,有的混生在健粒中间。发病初期孢子堆外有浅褐色膜状物,孢子成熟后颜色变成褐色至深褐色。后期孢子堆外膜破裂,露出黑粉,黑粉不分散。病、健粒差异不大,病粒僵硬,内部无中轴。

形态特征

冬孢子堆在花器子房内,外生灰褐色被膜,无中柱。冬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大小4~7.6μm,壁褐色,冬孢子成熟后其壁表具细刺。

传播途径

侵染途径尚不十分明确。有人在高粱近开花时接种,可引起发病。侵染是在花的柱头及花药还没露到护颖外面时发生的,护颖张开2~3天后可见灰白色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变褐后不经休眠即可萌发。在室外可存活1.5年,在土壤中越冬后即失去活力,室内能存活3年。冬孢子萌发后生四胞的先菌丝,顶生或侧生小孢子。

发病条件

冬孢子萌发适温24℃,萌发最高温度35℃,最低温度10℃。相对湿度低于90%不利其萌发。冬孢子在24℃条件下,经3小时即可萌发。该病为花器局部侵染,侵染后当年发病,属局部侵染性病害。

防治方法

生产上主要应通过选育抗病品种解决。

玉米黑粉病如何防治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玉蜀黍黑粉菌所致的玉蜀黍病害,为害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

为害症状

玉米雄穗上的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受害组织受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即病菌厚垣孢子。病瘤形状和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叶片和叶鞘上瘤大小似豆粒,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茎节、果穗上瘤大如拳头。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瘤,或同一位置数个瘤聚在一起。植株茎秆多扭曲,病株较矮小。受害早,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该病能侵害植株任何部位,形成肿瘤,破裂后散出黑粉,别于丝黑穗病。丝黑穗病一般只侵害果穗和雄穗,并有杂乱的黑色丝状物。

形态特征

玉米黑粉病又称玉米瘤黑病,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尤其以抽穗期表现明显,被害的部生出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初期病瘤外包一层白色薄膜,后变灰色,瘤内含水丰富,干裂后散发出黑色的粉状物,即病原菌孢子,叶子上易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物。雄穗上产生囊状物瘿瘤,其它部位则形成大型瘤状物。病原:称玉蜀黍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厚垣孢子球形或卵形,黄褐色,表面具明显细刺,大小8~12um;厚垣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先菌丝,侧生4个无色梭形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芽殖产生的次生小孢子也能萌发产生侵染丝。玉米黑粉菌以异宗结合方式进行繁殖,在人工培养基上以连续芽殖方式形成菌落。该菌有多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春季气温回升,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昆虫等传播,引致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形成肿瘤,肿瘤破裂后厚垣孢子还可进行再侵染。该病在玉米抽穗开花期发病最快,直至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害。

发病条件

厚垣孢子萌发适温为26~30℃,最高38℃,最低5℃。担孢子萌发适温20~25℃,最高为40℃,侵入适温26.7~35℃。这两种孢子萌发后可不经气孔直接侵入发病。高温高湿利于孢子萌发。寄主组织柔嫩,有机械伤口病菌易侵入。玉米受旱,抗病力弱,遇微雨或多雾、多露,发病重。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干湿交替易发病。连作地或高肥密植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种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轻。(2)加强农业防治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虫,防止造成伤口。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秋季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实行3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注意防旱,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时灌溉,勿受旱。采种田在去雄前割净病瘤,集中深埋,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以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以及防治方法介绍


一旦玉米染上瘤黑粉病,这个玉米棒就完蛋了,虽然这个家伙可以吃,玉米黑粉菌不仅可以食用,据《新华本草纲要》记载,它还可以入药,能益气养阴、补气安神、补中解毒,主治血虚气乏、口干舌燥、心神不安和失眠多梦,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病菌所形成的瘤体会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瘤体在果穗上会直接影响结实和籽粒饱满度,在茎秆发生能够导致植株空杆或籽粒发育不良,在雄穗上可以造成雄花不散粉。更重要的是,成熟后,多汁的玉米瘤会变成一包黑色的粉末,如果你在刨挖的时候不小心弄破了它,黑粉就会落入地里,并传染其他的玉米,来年玉米得病率还会增大!这种病瘤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高达30%~80%的产量损失。

玉米瘤黑粉病传播途径与发生条件:

玉米瘤黑粉病既是土壤传播病害,又是气流传播病害和种子传播病害,但种子传播的作用较小。田间菌源数量和发病条件决定了该病的发生程度。

1、头年玉米收获后,病原菌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主要初侵染源。冬春干燥冬孢子不易萌发,也不易失去活力而死亡。夏季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侵入玉米幼嫩组织的表皮内产生病瘤,所以前旱后湿以及高温的气候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冬春及初夏干旱少雨有利于黑粉病病菌冬孢子存活,并且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后期降水偏多,为黑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2、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都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

3、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伤口,因而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

4、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

玉米瘤黑粉病发病症状:

该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膨大的肿瘤组织初为白色或粉包,渐变为灰白色,内部白色,肉质多汁。随着肿瘤的迅速长大,外表逐渐变暗,有时带紫红色,质地变软,内部则由大量黑粉所充满。当外表的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的黑色粉末。在果穗上发生侵染后,整个果穗变为瘤体或部分籽粒被瘤体取代。

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时,要考虑到兼抗其他病害,一般种植中度抗病品种,再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即可较好地控制病害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加强灌溉;时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3、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翻地。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实行2~3年轮作。在发病初期或玉米去雄后,应将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瘤子进行人工取除销毁

4、种子处理: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40-6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40克,兑水500毫升,拌种10千克

5、化学防治:发病较重的田块在玉米出苗后和拔节期各防治1次,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雾

《小麦杆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