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人参冻害的防治方法要点》,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人参冻害在东北各地每年都有发生,一直是影响人参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现将人参冻害的防治方法要点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危害症状

受害轻的参根越冬芽和根茎变色枯死,受害重的芽孢、芦头发生烂芽,芽苞未萌动就腐烂,萌动后抽出的茎叶尚未出卜沈己腐烂。有的主根似水烫状脱水软化腐烂,一捏一股水,有时主根完好大部分须根尖端腐烂。

二、预防方法

1、晚秋或早春出现的乍暖乍冻的缓阳冻天气,是引起人参冻害的关键,因此,加强防寒措施,控制晚秋和早春参床Il关的温度和湿度,可防止冻害发生。

2、早春注意排涝,及时清除晚秋和早春参床上的积雪,防止雪水渗入参床土层内,尤其雪水大的年份,更应注意排除桃花水防止进人参床。土壤水分大的参床要早松土,深松土,晚上棚,以减少土壤水分,防止缓阳冻害发生。

3、实行床面覆盖,可明显控制参床土温的剧烈变动。盖草防寒比覆土防寒能明显提高土温。防寒土要厚达l0cm以上。在土壤温、湿度不正常的早春或晚秋,尤应注意及时地做好床面覆盖,预防冻害发生。

4、秋栽时尽量晚栽,栽完就接近封冻为宜。在冻害常发区,栽参土不宜用含沙量大的土壤。参床位置尽量避开低洼地带和风口处。

精选阅读

苗木冻害的防治


苗木冻害在我国发生较普遍,对苗木生长发育威胁很大,严重时会导致数十年生大枝或大树冻伤或冻死。苗木局部受冻以后常常引起溃疡性寄生菌寄生的病害,使树势大大减弱。有些树种虽然抗寒力较强,但在花期甚至幼果期遇低温则容易受冻害,影响观赏效果。因此,为充分发挥园林苗木的功能效益,要切实做好冻害的防治。

(-)选择栽植抗寒的树种和品种

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气象因子和苗木区划,选择与本地条件相适应的树种、品种及石占木类型。另外,根据不同树种、品种生物学特性和耐寒力适地适栽。避免在低洼易涝、山涧谷底,地下水位过高、丘陵北坡及风口处栽植。新引进的树种,一定要经过试种,确实证明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寒性能后才能推广应用。

(二)提高树体耐寒能力

加强苗木综合管理,提髙体内营养积累水平克服观果类苗木过量结果和大小年结果现象,避免后期氮肥和灌水过量,保证树体正常进人休眠,以增强抗寒力。

(三)加强树体越冬保护

灌水

晚秋苗木进入休眠期到土地封冻前,灌足一次冻水,到了冬季封冻以后,树根周围就会形成冻层,维持根部恒温,不受外界气温骤然变化的影响。同时,灌冻水使土壤湿度增加,可防止苗木灼条。在早春土地开始解冻时及时灌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供给苗木足够的水分,对于防止春风吹袭使苗木干旱、灼条也有很大作用。

覆土、培土

在秋末冬初,土地封冻以前,将枝干柔软、树体较矮的灌木或藤本苗木,压倒覆土,或先盖一层干树叶,再覆40~50cm的细土,轻轻拍实,该方法不仅防冻,也能保持枝干温度,防止灼条。

在冬季土壤冻结、早春干燥多风的大陆性气候地区,有些树种虽耐寒,但易受冻旱的危害而出现祜梢,故对不能弯压埋土防寒的植株,可于土壤封冻前,在树干北面,培一个向南弯曲、高40~50cm的月牙形土堆,具体高度可依苗木大小而定。早春可挡风、反射和积累热量,使穴土提早化冻,根系也能提早吸水和生长,即可避免冻害的发生。

树干涂白、绑草

对树干涂白、喷白,可以减弱温度骤变的危害,还可以杀死一些越冬病虫害。涂白、喷白材料常用石灰加石硫合剂,为粘着牢固可适量加盐。具体配方可选择以下两种:

①生石灰5kg、食盐0.5kg、水15L、豆浆0.25~0.5kg或6501粘着剂。

②黄泥24%、鲜牛粪10%、石灰3%;清水60%。

新植苗木、冬季湿冷地不耐寒的苗木,可用草绳紧接地面道道卷干或用稻草包主干和部分主枝以防寒,也可用塑料薄膜缠干来防寒

苹果树冻害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近入冬季,在苹果种植区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苹果树冻害发生,对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苹果树的冻害,因发生时间、地区不同,冻害的症状也不同。常见的冻害类型及防治方法如下:

(一)冻害类型

晚秋初冬型冻害: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苹果采摘后到落叶之前,树体尚未完全休眠阶段,天气异常温暖,日平均气温达15℃左右,诱使休眠晚的主枝基部、主干根劲部的形成层和树皮生理活动活跃,不能及时进入休眠,抗寒能力较低,突然出现大风降温或寒流,气温降至-3℃--5℃,经数小时后,使这些部位的形成层和深层树皮受冻,变成浅褐色。

第二年春季发芽期,受冻部分以上的大枝或树体迟迟不能发芽,待正常果树落花后,受冻重的枝或全树仍不能发芽,受冻部位的形成层和深层树皮变成黑褐色,最终死亡。但浅层树皮保持白绿色。落花后1个月左右,受冻部分树皮凹陷,干缩。面积大的或受冻严重的树皮裂缝、翘离,皮下的木质部呈黑褐色。

冬季低温冻害型:冬天果树进入休眠期后,树干、大枝的抗冻能力很强,但冬季出现异常低温时,树皮相对较薄的小枝常发生低温冻害,轻者髓部变褐色而死亡,重者木质部和树皮边褐而枯死。同时花芽也受冻、变褐,有时冬季气温降至-25℃以下,大枝树皮也被冻伤,变褐枯死。

抽条型冻害:春节土壤开始化冻前后,气温上升很快,并且空气干燥,有大风,枝条水分蒸发量大,而树下土壤湿度大或根系较深,根层所在位置的土壤尚处于结冰状态,不能充分吸收水分供给地上部开始活动的枝条,造成树上皮薄、细嫩树皮严重失水和皱缩,变成紫褐色或暗紫色,韧皮部和木质部发白、发干,后期干枯死亡,不能发出新的枝叶。

晚霜型冻害:苹果花芽膨大至开花期的冻害,一般初期表现为花柱、柱头、花药由绿色变为褐色,继而萎蔫、干枯。轻者雄、雌蕊受冻,花朵仍然可以开发,但不能坐果,冻害严重时,花瓣呈水渍状,枯萎脱落。

幼果期双环型冻害:苹果幼果期一般在落花后7-10天左右,遇到3℃以下低温或晚霜,在萼片以上部位出现环状缢缩,不久形成月牙型凹陷斑,并继续发展成围绕果顶的紫红色凹陷斑,其皮下浅层果肉变褐,坏死,木栓化。

随着果实的生长,受害果大量脱落,没落的果实至成熟期,萼部周围仍留有环状或不连续环状黑褐色凹陷伤疤。此类低温冻害一般坡上发生轻,坡下发生重,凹地的幼树果发病重,平地的大树发病轻。秦冠和富士品种发病重,金冠品种发病较轻。

(二)防治方法

1、晚秋、初冬容易发生冻害的果园,在7月份以后应控制施用氮肥,同时对树上喷施磷、钾肥,控制旺长,促进枝条成熟和营养回流。有灌溉条件的果园,要及时灌足封冻水。晚秋是,要对主干和大枝中下部涂白。幼树入冬前,要进行地表培土。根茎部易受冻的地区,可在深秋时扒开根茎部土,吹晒半个月后再填平土。

2、对春秋晚霜型发生频繁的果园,在春季果树发芽前要灌水,发芽后至开花前。要再灌2-3次水。这样可延迟果树物候期2-3天,以减轻受冻的程度。如能根据天气预报,在芽萌动后提前灌水,提高果园热容量,对短期的-3℃左右降温有明显防冻作用。

3、春季花芽萌动前,结合防治支杆病害,喷洒10%果康宝膜剂80-100倍液,对防止-3℃以上时的花芽冻害,有一定的效果,可使花芽受冻率减少30%左右。

4、防治晚霜和花期冻害,可根据天气预报,在果园每隔20-30米放一堆杂草,在气温降至0℃以下时,开始点火,压土熏烟。也可以对树体喷水,加大热容量,以减轻冻害。

人参果病害防治方法


人参果喜阳光充足,光照时间长,尤其是果实成熟期,如光照不足,会延迟成熟;如光照过强,伴随高温干燥,又易引起植株卷叶,病害加重。

病害类型

叶霉病

说到叶霉病,通常会危害人参果的叶片。这种病首先在叶片发病,叶片的背面会产生白色的霉菌,慢慢的叶片变得发黄,然后就会出现卷叶的现象。这种现象会从底部的叶片开始向上蔓延,导致叶片大面积的掉落,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果实的生长。

绵疫病

绵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果实发育的病状,通常果实的顶端会长出淡淡的褐斑。慢慢的会在表面长出白色霉状物质,这种菌类会逐渐的往果实的内部进行腐蚀,经过潮湿的雨季,病变的果实就会从颈部脱落,导致果树大面积减产,危害性极大。

治理方法

在防治病害问题上,可以种植具有抗病害的树种,种子内含有抗病基因,进行播种前稍加消毒即可。种植这种树种有利于防治果实病变,可以有效地减少果实感染绵疫病,是相对比较不错的治理方法。

另一种方法则是加强对栽种土壤的管理,选取无病虫害的幼苗进行培育繁殖,将培育的幼苗的盆土清理干净,避免杂草的生长,造成病虫感染。此外要时常注意幼苗的状态,将发生病变的苗进行摘除。在整理枝条时,保留健康的枝叶,去除生长较弱的枝芽,并适当的进行农药喷洒,保证对细菌的扼制,是人参果能够正常的生长。

人参非浸染性根病的防治方法


人参非侵染性根病主要有冻害、主根开裂、烧须及红皮病。要注意及时进行防治,现将防治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1.症状

冻害:冻害多在出苗期显现症状,被害参株不能出苗。受害轻时,过冬芽和根茎变色萎蔫,重者主根脱水软化,随后腐烂。

主根开裂:秋冬季节参根吸水多,早春参根失水,易使主根开裂。

烧须:人参的吸收根受害枯死,通常仅细根受害,并不引起烂根。

红皮病:人参根表皮呈浅红色病斑,不定形,有时全部红色,变厚变硬,韧性差。

2.发生原因

参株萌动期遇到寒潮与降温,是发生冻害的主要原因。参床在迎风处或早春一冻一化气温变化大时受害较重。

主根开裂多在早春发生。早春保墒不好或秋冬雨雪过多,土壤湿度太大,造成水分失调则易发生。

烧须主要是由于土壤中养分、水分不足,引起须根枯死,有的由毒害引起。

红皮病是土壤含铁多或因耕作粗放整地不好,残根枯叶产生的酸过多,使根吸收过多的铁和锰所致。

3.防治方法

①加强防寒措施

秋末冬初参床用土或落叶严密覆盖防寒,早春遇有寒潮或降温,应及时做好防寒工作,防止冻害。

②控制参床湿度

严防参棚漏水,注意排水,晚秋要减少土壤湿度,早春注意保墒,防止土壤水分失调,减少主根开裂。改善床土的肥水条件,土壤干旱时应及时供给充足水分,以减少烧须。

③改进栽培技术

换土,精耕细作,清除床面枯枝残叶,施用充分腐熟的厩肥等措施,以减轻红皮病。

人参疫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疫病在各个栽培参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它是人参和西洋参成株期的重要病害之一。

症状参龄不论大小均可受到感染,但以成株期受害较重。主要为害参的茎、叶和根等部位。在叶片上病斑初呈水沒状暗绿色,边缘不明显,引起烂叶。空气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稀疏白色霉层;干燥时出现青褐色枯斑。根部感染后表现黄褐色软腐,根皮易剥离,参肉黄褐色有花纹并发出一种腥臭味,后期外皮带有白色菌丝。

病原本病由疫霉菌Phytophthoracactorum(Leb.etCob.)Schroet.侵染所致。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疫霉厲真菌,荫丝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无隔,有分枝。游动孢囊梗无色,无隔膜,无分枝或有分枝,宽4~5m,上生1个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卵形,无色,顶端具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大小为32-54m19-30m,明发后产生数个至50个左右的游动孢子,偶尔产生芽管。藏卵器球形,无色或淡黄色,膜薄,表面光滑,直径30~36m。雄器多异株生,侧生在藏卵器基部。卵孢子球形,黄褐色,表面光滑,28-32m。厚垣孢子数量多,球形。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及卵孢子附着在病株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越冬后,病菌可以直接侵害根部或地上部分。在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孢子囊。在条件适宜时,孢子囊萌发大量游动孢子,经风、雨和流水传播。使病害扩大蠆延。

发病条件本病在吉林省,每年6~8月间发生,在高温、多雨,平均气温在20尤以上,相对湿度达70%以上,上壤湿度在40%~50%时,可造成疫病流行。此外,参地土壤粘重,板结,氮肥过多,植株过密,荫棚通风条件差发病严重。

防治

1.注意参棚通风及参床排水。

2.加强田间管理,拔除病株防止病菌扩散。在病穴可用生石灰或高锰酸钾0.5%~1%溶液进行消毒。

3.雨季前应开展喷药保护,每7~10天喷洒1:1:120波尔多液、40%乙磷铝300-500倍液、50%代森铵500倍液以及敌克松700~1000倍液均对人参疫病有很好的防效。

人参果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人参果黑斑病为人参果的一种主要病害,对人参果危害极大,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为害症状

病害学名:Alternariasp.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上生黑色小斑,后扩展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多时常融合成大斑,致叶片干枯或枯死。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

一种链格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丝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束生,每束l-5根,梗圆筒形或短杆状,暗褐色,具隔膜1-4个,大小30.6-1044.3-9.19(微米),直或较直,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

三、发病特点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植株、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可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侵染,经2-3天潜育后现出病斑,3-4天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遇有持续5天均温21℃左右,相对湿度大于70%持续时间长,该病即开始发生和流行。因此,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雨日的多少,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均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及病情的扩展。此外,该菌属兼性腐生菌,管理不当或大田改种人参果后,常因基肥不足发病。

四、防治方法

(1)保护地人参果重点抓生态防治。由于早春昼夜温差大,白天20-25℃,夜间12-15℃,相对湿度高达80%以上,易结露,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应重点调整好棚室的温湿度,减缓该病发生蔓延。

(2)采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喷洒5%百菌清粉剂,每667平方米次1kg隔9天重次,连续防治3-4次。

(3)施用45%百菌清烟剂或10%速克灵烟剂,每亩次200-250g。

(4)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5)发病前开始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人参种植中的病害防治


(1)立枯病又名土掐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该病主要发生在出苗展叶期,一至三年人参发病重。受害参苗在土表下干湿土交界处的茎部呈褐色环状缢缩,幼苗折倒死亡。

防治方法:①播前1~2月,每平方米用氯化苦80~120毫升熏蒸土壤。做床时,每平方米施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01~0.015千克,拌人3-5厘米深的土层内进行土壤消毒,然后再播种。若与敌可松或甲霜灵混用,可兼治由腐霉菌引起的碎倒病。或以每100千克种子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0.4~0.8千克与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0.4~0.7千克混合均匀后拌种,或者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0.5千克拌种。②苗床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上述药剂浇灌床面,防止蔓延。

(2)斑点病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此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和果实红熟时也可受害。叶片产生不规则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片早期脱落。红熟果实受害后变黑色干瘪,种子亦呈不同程度的黑色。

防治方法:①做好清园工作,及时清除并烧毁病原体。②展叶初期用多抗霉素100~200单位,展叶后特别是进入雨季可改喷1:1:120波尔多液、50%扑海因500~800倍液或咪唑霉400倍液等,宜交替使用。③发病严重的地块,随即用100单位多抗霉素或1%硫酸铜液对参畦作业道及参拥进行全面消毒。

(3)疫病又名搭拉手巾,病原是真菌中一种藻状菌。此病主要危害叶片,根部亦可受害。病叶呈暗绿色水渍状。根受害后呈浅黄褐色软腐状,根皮易剥离,内部组织呈黄褐色不规则花纹。雨季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发现中心病株立刻拔掉,并用铜铵合剂门:(1:1:1500)、1%硫酸铜或70%敌克松500倍液对病穴及周围土进行消毒,防止蔓延。加强田间管理,雨季及时排水。发病初期喷1:1:120波尔多液、40%乙磷铝3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1000倍液或淋浇植株中下部和土面,最好大雨后喷洒,7~10天1次,连续2~3次。

(4)锈腐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此病主要危害根部和芽苞,茎基部也可受害。根上病斑锈红色,逐渐扩大,造成根部腐烂。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裁参选择无病的植株,避免造成伤口,用200毫升/升浸根10分钟,或用5%多菌灵500倍液浸参根15分钟,栽前每平方米用多菌灵0.01-0.015千克进行畦土消毒,土壤要充分翻倒,均匀后再栽参。雨季及时排水,及时拔去死亡病株,用石灰处理病穴。发病期用50%多菌灵或用50%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浇灌病穴。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5)菌核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子囊菌。此病危害根部,受害根腐烂后只剩表皮,内外均有褐色鼠粪状菌核。

防治方法:用50%速克灵或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1%~0.3%拌种,或用上述药剂及40%菌核净500倍液浇灌。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用生石灰或1%-5%石灰乳病穴消毒。

(6)根腐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此病危害根部,受害根里灰黑色湿腐。

防治方法:雨季及时排水,避免湿度过大。种植时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70%土菌消或50%福美双处理土壤,结合发病期用上述药剂500倍液浇灌也有防治效果。

(7)蛴螬又名白地蚕,属鞘翅目金龟子科。以幼虫为害,咬断参苗或咀食参根,造成断苗,断根空洞,为害严重。白天常在被害株根际或附近上下3~6厘米处找到。

(8)地老虎又名地蚕、乌地蚕等,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有小老虎和黄地老虎。以幼虫为害,咬断根茎处。白大常在被害株根际或附近表上下找到。

(9)蝼蛄又名土狗,拉拉蛄等,属直翅目蝼蛄科,主要有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两种。成虫或若虫咬断幼苗并在土中做隧道,被害苗断处常呈麻丝状。

(10)金针虫又名叩头虫,属鞘翅目叩头虫科,主要有细胸金针虫和沟金针虫两种。以幼虫伤害幼苗根部。

以上四类地下害虫的防治方法基本相同:①施用的粪肥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温堆肥。

②灯光诱杀成虫。在田间用黑光灯或马灯或电灯进行诱杀,灯下放置盛虫的容器,内装适量水,水中搞少许煤油即可。

③用75%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0.1%拌种。

④田间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或75%的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

⑤毒饵诱杀。25克氯母乳油拌炒香5千克,加适量水配成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或畦面诱杀。

人参虫害防治 沟金针虫的治理方法


沟金针虫PleonomuscanaliculatusFaldermann

别名沟叩头虫,属鞘翅目,叩头科(Elateridae)。

分布为害分布于辽宁、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江苏、河南。主要以幼虫咬食刚播下种子的胚乳,使其不能发芽,亦为害根或茎的地下部分,被害部不整齐,也能蛀入块茎或块根。

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16~17mm,宽5mm,雄体长14~18mm,宽约3.5mm,雌雄体形差异很大,雌虫阔壮,背面拱隆;雄虫瘦狭,背面扁平。体色浓紫,密被黄色细毛。头扁形,密布刻点,头顶中央低凹,雌虫触角11节,锯齿形,黑色,前胸发达,背面为半球形隆起,宽大于长,密布刻点,中央有微细纵沟。鞘翅长约前胸的4倍。雄虫触角12节,丝状,长达鞘翅末端,鞘翅长约前胸的5倍。

卵:椭圆形,长径0.7mm,短径0.6mm,乳白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宽而扁平,黄金色,背面中央有1条细纵沟。体长被有黄色细毛。头部黄褐色扁平,尾节黄褐色分叉,背面有暗色近圆形的凹陷,其上密生较粗刻点,两侧缘隆起,每侧有3个齿状突起,末端分为尖锐而向上弯曲的二叉,每叉内侧各有1小齿。

蛹:雌蛹长16~22mm,宽4.5mm;雄蛹长15~17mm,宽3.5mm,初为淡绿色,后渐变深,体呈纺锤形,末端有刺状突起。

生活习性约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在华北,越冬成虫3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为活动盛期,3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产卵期,卵产于土中3~7cm深处,每头雌虫产卵约100余粒,卵期35~42天,幼虫期1100天以上,至第3年8~9月在土中化蛹,蛹期20天左右,9月初成虫开始羽化,并进人越冬状态,成虫昼伏夜出,无趋光性,有趋化性。

防治

1.在人参整地作床或松土时,施入敌百虫粉或5%辛硫磷颗粒剂配成毒土,进行毒杀。

2.毒谷诱杀:将25kg苏子或谷秕子煮至半熟(少数开裂)捞出晾至七成干,拌入2.5%敌百虫粉1~2kg或50%辛硫磷乳油0.15~0.25kg,傍晚将毒谷施于金针虫和蝼蛄经常活动的场所或畦边。每亩施用毒谷3~4kg,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出苗后,发现害虫为害时,可灌注敌百虫液7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600~800倍液。

4.人工捕杀:将土豆切成小块煮成八成熟,傍晚把土豆埋人参床土层中,翌日天亮前将土豆块随虫一起拾尽。

人参菌核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人参菌核病在中国、日本、朝鲜、前苏联以及北美的西洋参上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和北京等地,其他省区发生少。参根一旦发病,迅速腐烂,产量损失可达60%~70%。

症状菌核病主要为害3年生以上参根。发病部位为芽苞、根和根茎。参根被害后,初期在表面生少许白色绒状菌丝体。以后,内部迅速腐敗、软化,细胞全部被消解殆尽,只留下坏死的外表皮。表皮内外形成许多鼠粪状的菌核。发病初期,地上部分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地上部表现萎蔫,极易从土中拔出。此时,地下部早已溃烂不堪。

病原核盘菌(SclerotinialibertianaFuck.=S.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真菌。菌核较小,1~5mm1.5~2mm。在西洋参上北美报道,除S.libertianaFuck.引起的白腐外,还有S.smilacinDurand(=5.panacisRankin)引起的黑腐。日本田中及泷元认为,在远东地区,人参、西洋参菌核病的病原菌与上述两种均不相同。与前者的区别在于蔺核大小、形状和形成方式不同;与后者区别是菌丝发育的最适温度不同,因此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应为Sclerotiniasp.,种名待定。

在自然条件下及在室内,有性时期都不易产生。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12~18℃。最适温度为15℃。

侵染循环病原菌以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合时,萌发出菌丝侵染参根。人参菌核病菌系低温菌,从土壤解冻到人参出苗为发病盛期。在东北4~5月为发病盛期,6月以后,气温、土温上升,基本停止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排水不良,低温髙湿以及氮肥过多是人参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利条件。9月中、下旬,土温降到6~8℃,病害又有所发展。病菌的有性时期在病害的流行和传播中不占重要地位。

防治

1.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髙燥的地块栽参。早春注意提前松土,以利降湿和提高土温。

2.出苗前用1%硫酸铜溶液或1:1:100波尔多液进行床面消毒。

3.及时发现并拔除病株,再用生石灰或1%~5%的石灰乳消毒病穴,或用50~80倍的福尔马林液进行病区土壤消毒。

4.栽参前,用40%菌核利(10~15g/m2)处理土壤,或用菌核利200~400倍液浇灌病区。

人参果的疫病防治


人参果疫病主要为害茎叶及果实。茎部染病初呈水浸状,后变暗绿色或紫褐色,病部缢缩,其上部枝叶萎垂,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白霉。叶片被害呈不规则或近圆形水浸状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有较明显的轮纹,潮湿时病斑上生稀疏白霉。

幼苗被害引起猝倒。果实染病近地面的果实初现水浸状圆形斑点,稍凹陷,果肉变灰褐色腐烂,易脱落,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迅速扩展,病果落地很快腐败。

病害原因: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经雨水溅到人参果上,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寄主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入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秋后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越冬。

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8-30℃,适宜发病温度为30℃,相对湿度85%,有利于孢子形成,95%以上菌丝生长旺盛。在适宜条件下,经24小时即显症,64小时即可再侵染。因此高温多雨,湿度大成为此病流行条件。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下水头及雨后水淹,管理粗放和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起垄栽培,可用地膜覆盖以防止雨水溅起病菌,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抗病力。

(2)及时整枝打杈,注意通风透光,大棚栽培要特别注意通风降湿;及时摘除病叶、病果等深埋或烧毁。

竹节人参灰霉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湖北恩施发生普遍而严重。

症状竹节人参苗期和成株期都可以发病。苗期士: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并萎蔫下垂卷曲在一起。严重时,叶片脱落,植株死亡。成株期被害后,叶片上产生2种类型的病斑。一种类型的病斑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呈半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部失水后,叶片焦枯。另一种类型的病斑出现在叶片的中央,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退绿变黄,后期变薄而穿孔。两种类型的病叶都易从叶柄处脱落。湿度大时,叶背可见灰色霉层。病菌可通过叶柄或直接侵入茎杆,造成茎枯。果实受害后,呈黑褐色湿腐状,湿度大时,病部也可产生灰色霉层。

病原BotrytiscinereaPer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淡色菌科,灰葡萄孢属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整齐,开始为白色绒毛状,5~7天后变成灰色并有隆起的深灰色絮状团。后期菌丝纠集一起形成微菌核和大菌核。微菌核极多,相互集结在培养皿周围形成1条黑色的环带。在15℃黑暗条件下产生大量的大菌核。大菌核黑色,椭圆至长条形,大小为2~3m6~15m。分生孢子梗呈树状分枝,大小为530~1980m12~21.1m。大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大小为8.25~11.55m9.9~15.84m。小型分生孢子球形,无色,直径为3~4m。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最适酸度为pH4~5。

侵染循环竹节人参种子及残体内部都带有Botrytiscinerea的菌丝,种子中的菌丝可深入到种仁中,但分生孢子只附着在种子及残体表面。分生孢子与菌丝在不同的部位越冬后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被害部位在潮湿天气下7~10天又可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此病的发生与温度、光照、田间相对湿度大小有关。低山区比高山区发生早且严重。植株种植过密,田间施用氮肥过多,竹节人参生长快,过于茂盛,枝条相互搭在一起,病菌可通过病枝或病叶相互感染,加速病害的蔓延。如荫棚遮荫不良,散射光过强,由于温度过高不利于竹节人参的生长,植株抗病性下降,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竹节人参灰霉病的防治应采取以田间管理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的方针。

1.冬季清洁田园:竹节人参在9月份以后地上部逐渐枯死,病菌随病残越冬,翌年引起侵染,因此清除病残可减少病菌越冬基数和初侵染数最。

2.合理密植,基本苗移植以15~22.5万株/hm2为宜。移栽后要及时搭好荫,防止植株直接受阳光照射。肥料的施用以施足底肥为好,追肥时应注意氮磷押的配合使用,不宜偏施氮肥。

3.用种子育苗时,可用1:1000倍25%多菌灵粉剂浸种10分钟,把种子凉干后,供播种用。

4.苗期和成株期发现病株后立即使用化学药剂防治。试验表明: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5%特克多胶悬剂1:2000倍液以及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85%以上。

人参绣腐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锈腐病为害人参的地下茎、根茎、芽苞和根。初期在侵染点出现黄色小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锈褐色病斑。病斑边缘稍隆起,中部微陷,病健部界限分明。轻时,表皮完好,也不侵及参根内部组织,仅在病斑表皮下几层细胞发病。严重时,不仅破坏表皮,且深人根内组织,病斑处积聚大量锈粉状物,呈干腐状,停止发展后则形成愈伤的疤痕。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可深人到参根的深层组织,导致软腐,使侧根,甚至主根横向烂掉。发病重时,地上部表现植株矯小,叶片不展,呈红褐色,最终可枯萎死亡。越冬芽受害后,出现黄褐色病斑,重者往往在地下腐烂,不能出苗。锈腐病可为害幼苗到成株各龄参根,在人参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为害。

病原在中国已经报道的人参绣腐病菌有3个种:(1)Cylindroarponpanicicola(Zinss)ZhaoetZhu;(2)Cylindrocarpondestnuctans(Zinss)Scholten;(3)Cylindrocaponsp.

均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柱孢属真菌。

1.在PDA上子座肉橘色,气生菌丝繁茂,初白色,后褐色,厚垣孢子数较多,往往间生,串生,或呈结节状,茶褐色,直径6-20m分生孢子生于轮状分枝或简单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分散或聚集成团,圆柱形、长圆柱形、椭圆形,少数具乳头状突起,无色透明,单胞或1~3个隔膜,极少数可有4~6个隔膜。孢子正直或微弯,隔膜处无缢缩,大小为6~56m2.5~6m。分生孢子内不形成厚垣孢子。

2.在PDA上子座茶褐色,气生菌丝初白色,后褐色。厚垣孢子数量颇多,往往间生,串生,或呈结节状。茶褐色,直径6~16m。分生孢子梗单生或分枝。分生孢子单生或成团,圆柱形,长圆柱形,卵圆形,多具乳头状突起,无色透明,无隔或1~3个隔膜,也有4~6个隔膜的。孢子正直或微弯,有时隔膜处有缢缩,大小为5~45m2.5~8m。在分生孢子内常常形成厚垣孢子。

3.在PDA上子座茶褐色,气生菌丝颇短,初白色,后褐色。厚垣孢子数量多,串生,间生,但很少呈结节状,茶褐色,直径7~18m。分生孢子梗小梗多。分生孢子分散或聚集成团,圆柱形,长圆柱形,卵形,椭圆形,无明显的乳头状突起,无色透明,无隔或1~3个隔膜,极少数有4~6个。孢子正直或弯曲,隔膜处无溢缩,大小为7-51m2.5~9m。分生孢子内不形成厚垣孢子。

侵染循环为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可在土中长期存活。1~5年生的参根普遍带有潜伏的锈腐病菌,当参根生长衰弱时发病。菌丝和厚垣孢子都是越冬的主要形态。

发病条件土壤粘重,板结,积水,酸性土以及土壤肥力不足有利于发病。

防治

1.选择高燥、通气、透水性良好的森林土做床。栽参前使土壤经过1年以上的熟化,精细整地。

2.精选参根。实行二年制栽参。改秋栽为春栽。移栽时施人鹿粪、猪粪等有机土壤添加剂。

3.发现病株,及时挖掉,并在病穴撒生石灰粉进行土壤消毒。

.4.药剂防治:参苗一般可采用多菌灵400~600倍液,代森锌200~400倍液,多抗霉素150~20010-6进行浸泡15分钟,晾干后进行移栽。

5.土壤处理:在播种前或移栽前,可用多菌灵、托布津等进行土壤处理。每平方米施入上述农药10~15g。为了使药剂分布均匀,可将农药先与少置干土混合,制成药土再与土壤拌匀。

6.生物防治:哈茨木霉制剂对锈腐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体方法如下:于秋季在畦床铺8~10cm的蒿草,接种木霉菌100~200g,堆上畦土6~8cm,蒿草与土壤交互分层压制绿肥,顺序交互重复3次。最后将表层压紧,密封3个月,于栽参前1星期将各层蒿草捣碎,与畦土充分拌匀后栽参,防效显著。

《人参冻害的防治方法要点》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