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小麦条锈病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农业防治

①适期播种,适当晚插,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②肖除自生麦。

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

④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药剂防治

在缺少抗病品种或原有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又无接班品种的麦区,需要进行药剂防治。我国先后使用对锈病有效的杀菌剂有敌钠酸、敌锈钠、氟钡制剂、氨基碘酸钙、氟硅脲、萎锈灵、灭菌丹、代森锌等。近年主要推广三唑酮(粉锈宁)、特谱唑(速保利)等。

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

②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667m2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35g,对水50—80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施药方法:由于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主要着生在小麦叶片的背面,故喷药时应以叶片为主,为提高药液在叶面的粘着力,可在配药液时加少量洗衣粉,与药液充分搅匀后喷雾。

扩展阅读

注意防治小麦叶锈病


由于今年秋播期降雨特多,光照不足,低温高湿,土壤湿度过大,以及小麦冬前降温早,降温幅度大,低温持续时间长,气温偏低,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湿生性病害发生,导致我县小麦冬前苗期叶锈病发生田块普遍,发病程度重,播种早的旱塬晋麦系统麦田尤为严重。据我站普查,全县麦田小麦叶锈病病田率60%,平均病茎率13.7%、病叶率8.7%、严重度2.5%,严重田块占麦田12%,病茎率50-70%、病叶率40-50%、严重度5-10%,发生严重田块主要为播种早的旱塬晋麦系统麦田。越冬基数显著高于近年其它年份,属多年罕见的冬前重发年份,是我县有历史资料记载以来居1974年、1989年之后的第三个冬前重发年份。对此,希望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引起足够重视,密切关注小麦叶锈病冬前和越冬期发生动态,及早做好小麦叶锈病的防治准备工作,对达标田块及时开展防治,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争取防治工作的主动权,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和来年生长安全。

小麦叶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侵害叶鞘,产生疱疹状病斑。发病初期,受害叶片正面出现圆形至长椭圆形不规则散生的红褐色夏孢子堆,少数可穿透叶片;后期在叶片背面或叶鞘表皮下长出排列散乱的黑色冬孢子堆。该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小麦收获后叶锈菌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并向邻近麦田传播。秋苗发病后,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片内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冬季温暖地区,病菌不断传播蔓延。小麦返青后,旬平均气温达到10℃以上时,病菌侵入新生叶片。温度回升早,并有雨露配合,叶锈病提早发展,发病重。小麦叶锈病病的发生流行同品种、菌源、天气等因素有关。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发病重。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越冬菌源多、春季气温高、雨水多,尤其是小麦抽穗前后降雨多,或田间小气候湿度高,叶锈病往往容易流行。

小麦叶锈病防治方法:对小麦叶锈病病叶率达到10%的麦田,喷施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亩喷施药液量20-30千克,重病田块间隔10-15天再防一次。喷药时在药液中加入天达21161000倍液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正业海岛素)1000倍液,可显著提高防病、抗逆、增产效果。喷药时间选择晴天微风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为宜。

小麦锈病防治有妙招


目前小麦正处于冬眠期,过完寒冷的冬季,小麦就会暂露头角,绿油油的一片,被风吹的翻滚着墨绿色的波浪,没有声音,只有风吹过耳际的呼呼声。然而绿油油的下面却市场隐藏着一些病虫害,破坏了这绿色的叶子,使美丽的麦田有了缺陷。小麦锈病是小麦春季常发生的一种病害,严重侵蚀了小麦的叶、杆、穗部,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使小麦减产。

小麦锈病主要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条锈病:国内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以及西南的四川、云南等地。山东则发生在鲁西南、鲁南、鲁中南等内陆麦区。叶锈病:过去仅发生在西南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近年来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严重发生。山东则普遍发生,而且发生逐年加重,有些年份重于条锈病。秆锈病: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各省的冬麦区,以及东北、西北、内蒙等地的春麦区。山东则以胶东沿海、内陆湖区晚熟小麦发生较重。近几年,小麦锈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危害性极大。麦弄非常揪心,当遇到小麦锈病时,该如何防治为好,成为了麦农一直寻找的答案。

实际上小麦锈病防治用药很简单,就是大家在市场上常见的苯甲丙环唑属三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对梨黑星病、锈病类、白粉病类、苹果霉心病、葡萄褐斑病等病害具特效。内吸性极强、用量低、低毒、喷布后约2小时被植物组织吸收,其药效不受降雨影响。有很强的治疗作用,即使病菌已经侵入植物组织,也可将其杀死,病害不再发展。对水稻恶苗病、纹枯病,稻瘟病有较好的。适用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花生、水稻、香蕉。市场上常见的规格有:lOOml×40瓶、lOOOml×12瓶。

如果不想用农药防治,可以采取农业防治。农业防治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3)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燕麦锈病如何防治


症状

该病包括冠锈、秆锈和条锈3种,遍布国内外燕麦种植区我国前两种受害重,且偏南燕麦区受害重。燕麦冠锈病主要发生在燕麦生长的中后期,病斑生在叶、叶鞘及茎秆上。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橙黄色椭圆形小五,后病斑渐扩展出现稍隆起的小疮胞,即夏孢子堆。当孢子堆上的包被破裂后,散发出夏孢子。后期燕麦近枯黄时,在夏孢子堆基础上产生黑色的、表皮不破裂的冬孢子堆。(图左)燕麦秆锈病夏孢子堆生在秆、叶和叶鞘上,长椭圆形,后期包被破裂。东北、内蒙古个别年份发病普遍且严重。

病原

燕麦冠锈病菌为Pucciniacoronataf.sp.avenaeEriess称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型;秆锈病菌为PucciniagraminisPers.var.avenaeEriks.etE.Henn.称禾柄锈菌燕麦变种。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禾冠柄锈菌能侵染多种禾本科植物,且寄生性差异明显。据此,有关专家把它分做10个变种,其中侵染燕麦的为P.coronata.f.sp.avenaeErikss称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型。性孢子生于鼠李属植物的叶面,锈孢子器生于叶背,夏孢子堆生于燕麦叶背,椭圆形至长条形,大小1.2—2.0×0.8—1.2(mm)。夏孢子浅黄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8.8—25×15—21.3(μm),壁外具细刺,无侧丝。冬孢子堆生在叶背,椭圆形,大小0.6—1.1mm,包被不破裂。冬孢子深褐色,双细胞,棍棒状,大小33—62×14—25(μm),顶端具指状突起3—7个,状似皇冠,因此称为冠锈病。禾柄锈菌把寄生在燕麦、鸭茅等少数禾草上的秆锈菌定名为P.graminisPers.var.avenaeEriks.etE.Henn.称为禾柄锈菌燕麦变种或燕麦秆锈菌。性孢子器生于小檗叶的两面,锈孢子器生在隆起的、橙黄色斑点的背面,夏孢子堆生在燕麦秆、叶或叶鞘上,长椭圆形,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有细刺,浅褐色,大小18—40×15—25(μm),具芽孔4个。冬孢子堆黑色,椭圆形;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隆起或近圆形,大小28—64×14—24(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两种燕麦锈病流行规律与小麦锈病相似。在贵州、云南则以夏孢子阶段进行重复侵染,完成整个周年侵染循环;在山区或云贵高原,其发生期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延迟;低温地区始发于4月上旬,5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海拔2000m以上地区推迟20—30天。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永465,引进的哈里曼、海蒙、罗瑟尔、加拿大西部3号、盖密涅、加利、罗德纳等。此外哈里曼、永456、73—10等抗秆锈。

(2)提前播种,使大田锈病盛发期处在燕麦的生育后期,可减少损失。

如何防治桧柏锈病


桧柏锈病在我国普遍发生,除对桧柏造成危害外,还直接导致多种果树受害、减产。

一、病菌

1.梨胶锈菌寄主是柏科的桧柏,还有欧洲刺柏、翠柏、龙柏等,其中以桧柏,欧洲刺柏和龙柏最易感病。转主寄主是梨树、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山楂等。

2.山田胶锈菌它除危害桧柏、新疆圆柏、欧洲刺柏、希腊桧,矮桧、翠柏及龙柏外,转主寄主是苹果、沙果、海棠等。

二、症状

1.梨胶锈菌桧柏染病后,起初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后稍肿大。次年二三月间,渐次突破表皮露出单生或数个聚生的圆锥形角状物,红褐色至咖啡色,此即病菌的冬孢子角,同时该部位膨胀显著。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胀成舌状胶质块,橙黄色,干燥时收缩成胶块。

2.山田胶锈菌桧柏染病后,在小枝一侧或周围形成直径3至5厘米的瘿瘤。病部呈黄色,起初表面平坦,至春季,菌瘿中心隆起破裂,露出深褐色鸡冠状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大,呈胶质花瓣状。桧柏受害严重时,小枝枯死。

三、发病特点

1.梨胶锈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病菌侵入桧柏后,10至12月出现症状,呈黄色小斑。至第二年二三月间,症状才明显,冬孢子角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3月下旬以后冬孢子才逐渐成熟。气温在5℃以上时,冬孢子角遇雨即胶化,冬孢子萌发黄粉状的担孢子,它不能危害桧柏,只能危害转主寄主如梨树等,而在转主寄主上形成的性孢子和锈孢子不能再危害梨树等,转而侵害桧柏的嫩叶或新梢,形成新的侵染循环。

2.山田胶锈菌在桧柏上以菌丝体在菌瘿中越冬,翌春形成褐色的冬孢子角,遇雨或空气潮湿时膨大,萌发大量淡黄褐色的担孢子,随风传到转主寄主如苹果等树上,侵染叶片、叶柄、果实及新梢,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随风飘至桧柏上,侵害桧柏枝条。

四、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2.剪除菌源冬季剪除桧柏上的菌瘿和重病枝,集中烧毁。

3.果树喷药打断转主循环。两种锈菌的传播范围一般在2.5至5公里,对于离桧柏近的苹果树和梨园,应在苹果树发芽后到幼果期,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在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喷药保护。可用必菌鲨1000-1500倍液,石灰倍量式160至200倍波尔多液或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一二次,均有较好防效。

4.桧柏喷药10月中旬至11月底,桧柏喷施必菌鲨800-1500倍液,0.3%五氯酚钠以杀除传到桧柏上的锈孢子,如用0.3%五氯酚钠混合1度石硫合剂则效果更好。3月上中旬,在桧柏上喷施3至5度石硫合剂一二次,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有效抑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

大麦叶锈病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大麦叶锈病叶上的夏孢子堆孢子堆大小03~0.5×0.1~0.2(mm)。夏孢子单胞,近球形、淡黄色,大小20~30×17~22(μm),表面有小刺,散生芽孔7~10个。冬孢子单胞、偶有双胞,形状不等,表面光滑,顶端稍厚,有柄。

为害症状

被害部位散生圆形黄褐色隆起小圆点(夏孢子堆)。当大麦成熟时,其上产生较小的黑色近长方形的冬孢子堆,埋于表皮内。

传播途径

该菌属于转主寄主锈菌。

发病条件

夏孢子、冬孢子产生于大麦上,性孢子、锈孢子产生于百合科短穗虎眼万年青上。中国病菌以夏孢子在南.方冬大麦上越冬,夏孢子随季风向北扩散,在北方越夏后,秋季再传播至南方冬大麦上越冬。夏孢子萌发适温11~17℃,超过23℃极少萌发。

防治方法

(1)选用抗锈良种。如申麦1号。

(2)种植抗耐病品种如黄淮海地区种植陕农7859、冀5418、鲁麦1号、小偃6号、徐州21号等冬小麦品种。此外,近年新选育的抗叶锈冬小麦品种有:京冬1号、8号,京核3号(京核931),京411、北农白,皖麦26、27、28号,绵阳26号,百农64,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豫麦39(豫农8539),早麦5号,劲松49号,兴麦17号,滇麦19号,秦麦12号,冀麦48、40、冀92-3235、6021新系等;春小麦品种有:垦九5号、龙麦23号、龙辐麦7号、蒙麦30号、京引1号、陇春8139、定丰3号等。

(3)药剂防治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0.03%—0.04%(有效成分)叶锈特或用种子重量0.2%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②提供使用15%保丰1号种衣剂(活性成分为粉锈宁、多菌灵、辛硫磷)包衣种子后自动固化成膜状,播后形成保护圈,且持效期长。用量每kg种子用4g包衣防治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全蚀病效果优异,且可兼治地下害虫。③于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可兼治条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

(4)加强栽培防病措施适期播种,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雨季及时排水,上湿气滞留。

如何防治菊花的白锈病?


菊花白锈病具有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危害程度重等特点,切花菊一旦染病几乎完全失去观赏作用和商品价值,尤其是在切花菊种植户那,有谈锈色变之称。

发病症状

首先在染病叶的叶背产生很小的变色白斑,然后隆起呈灰白色的脓包状突起,蜡粉状渐渐变为淡褐色,叶正面则为淡黄色至黄绿色的斑点,且轻微凹陷,病症严重时整叶布满病斑,造成叶片早期枯死;如果控制不当,会导致大面积发生。

生活习性及发生条件

病原菌能在5℃至35℃存活,最适合温度为12℃至24℃,高于24°C时难萌发,所以夏季较少发生;湿度高于85%非常利于该病发生和传染;该病原物对强光照比较敏感,在弱光下发生非常严重;故此,在早春时节、密闭大棚、通风不畅、阴雨连绵的环境下极易发生。

防治办法

根据病原菌的习性,秋冬季越冬前夕,将枯枝和地面杂草等清理,消灭大部分病源。种植密度不可过密,增加光照,保持通风良好。(此方法还可防治蚜虫爆发,很多花友抱怨蚜虫频繁,这也是重要原因)

发病后治疗

尤其是南方春季雨水潮湿,应做到及时发现,并将病叶等摘除。喷洒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等等杀菌药即可。

如何防治美人蕉锈病


美人蕉锈病是我国南方城市中常见的病害,发病率很高,受害植株的叶片会逐渐变褐干枯。究其根源,是由于真菌中的一种柄锈菌,该菌常易被一种锈菌寄生菌所寄生,使原有病斑上出现密集的黑褐色斑,并产生一些开裂的黑色小点粒。这样两种危害相复合,病情加重,病叶卷曲、凋萎。

一、症状美人蕉叶片感病初期,正、背两面均可出现黄色水渍状圆形小斑,尤以叶背更明显。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有疱状突起,病斑橙黄色至褐色,直径2-6毫米,有些品种边缘出现黄绿色晕环,病斑的疱状突起开裂散生出桔黄色粉状物,此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冬天病斑上产生深褐色粉状物即为冬孢子堆和冬孢子。严重受害的病叶病斑累累,并可联结成不规则大斑块,造成叶片局部坏死

二、病原美人蕉锈病(Pucciniathaliae)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属的真菌侵染引起的。夏孢子黄白至橙黄色,长卵形至椭圆形,厚壁,具刺,生于短梗上,大小20-2516-22微米;冬孢子长椭圆形至棍棒形,顶端圆形或略扁平,基部较窄,双细胞在分隔处略收缩、淡黄至黄色,大小35-6013-18微米

三、发生规律美人蕉锈病在广州3-4月开始发生,除夏日高温和冬春寒冷干燥的天气发病较轻外,其他凉爽气候病害都很严重。病菌通过风吹、水溅将夏孢子传至健叶上,孢子萌发、侵入,反复为害。有时在病叶上出现许多灰黑褐色斑,其上生出黑色小粒点,这时黄色的锈粉却逐渐减少,此即为锈菌的寄生菌(Darlucafilum),此菌与锈菌复合为害,往往加重病情,可使病斑迅速扩大,叶片卷曲凋萎。

小麦黑穗病如何防治


小麦黑穗病又称腥乌麦、黑麦、黑疸。病症主要有现在穗部,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故称腥黑穗病。

病原病原菌有二种,一种是Tilletiacaries(DC.)Tul.小麦网腥黑偻菌,另一种是Tilletiafoetida(Wallr.)Liro称小麦光腥黑粉菌,有报道TilletiacontraversaKühn称小麦矮腥黑粉菌也能引起腥黑穗病发生。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小麦网腥黑粉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内,外包果皮,与种子同大,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具腥味。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大小14—20μm,具网状花纹,网眼宽2—4μm。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榄褐色,大小15—25μ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小麦矮腥黑粉菌成群的孢子为暗黄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浅黄色至浅棕色,大小14—18μm,具网纹,网脊高2—3μm,网目直径3—4.5μm,有的可达9.5—10μm,外面包被厚1.5—5.5μm的透明胶质鞘。主要引致小麦矮腥黑穗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当种子发芽时,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6—8个线状担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坏花器,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萌发适温16—20℃。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20℃,最适9—12℃。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一般播种较深,不利于麦苗出土,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常年发病较重地区用2%立克秀拌种剂10—15g,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液体与10kg麦种混匀,晾干后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15%—0.2%的20%三唑酮(粉锈宁)或0.1%—0.15%的15%三唑醇(百坦、羟锈宁)、0.2%的40%福美双、0.2%的40%拌种双、0.2%的50%多菌灵、0.2%的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0.2%—0.3%的20%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和闷种,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对带菌粪肥加入油粕(豆饼、花生饼、芝麻饼等)或青草保持湿润,堆积一个月后再施到地里,或与种子隔离施用。(3)农业防治春麦不宜中过早,冬麦不宜播种过迟。播种不宜过深。播种时施用硫铵等速效化肥做种肥,可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侵染机会。冬麦提倡在秋季播种时,基施长效碳铵1次,可满足整个生长季节需要,减少发病。

小麦豚草如何防治


小麦豚草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艾叶破布草。分布在长江流域、东北、山东等地。是一种影响人类健康和农牧业生产的危险性杂草。

形态特征

茎直立,株高20—150cm,具分枝,有糙毛。叶对生或互生,1—2回羽状分裂,裂片条状具短糙毛。头状花序单性,雄头状花序居多,在枝顶形成总状花序,总苞碟形,有波状圆齿;雌头状花序无梗,生在雄头状花序下部叶腋处,2—3朵簇生或单生,各具一没有花被的雌花。瘦果包在总苞内,总苞倒卵形,周围具短喙5—8个,先端有锥状喙。以种子随作物、水流及交通工具携带进行传播。

生态特点

生于荒地、路边、水沟旁、田块周围或农田中。该草生活力强,适应性广,种子产量高,耗水量和营养物质高,生长旺盛,遮盖和压抑作物,阻碍农业操作。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主要措施为人工拔除和人工割除。可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差异造成的豚草长势不同,确定铲除适宜时期,即豚草开花结实之前。但人工拔除费工大,难以全面清除,且处理不当,易造成人为携带和传播的危险。

2、化学防治:针对非农田与农田不同地域,喷施草甘磷、农达、灵达或氟磺胺草醚水剂等灭生性除草剂杀死豚草。

3、生物防治:引进豚草天敌昆虫——豚草卷蛾和广聚萤叶甲进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

4、植物替代:利用紫穗槐、早熟禾等进行替代控制;利用紫穗槐、早熟禾等进行替代控制,消灭荒地,种植作物,勤于管理。这些对豚草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粘虫如何防治


小麦粘虫,学名Mythimnaseparata(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异名LeucaniaseparataWalker别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俗名五彩虫、麦蚕等。分布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全国各地。寄主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亚缘线自顶角内斜至Mz;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变化);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蛹长约19mm;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生活习性

年发生世代数全国各地不一,从北至南世代数为:东北、内蒙古年生2—3代,华北中南部3—4代,江苏淮河流域4—5代,长江流域5—6代,华南6—8代。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其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度一带。在33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在湖南、江西、浙江一带,以幼虫和蛹在稻桩、田埂杂草、绿肥田、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在广东、福建南部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北方春季出现的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成纵卷。初孵幼虫腹足未全发育,所以行走如尺蠖;初龄幼虫仅能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3龄后可蚕食叶片成缺刻,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3cm做土室化蛹。发育起点温度:卵13.1土1℃,幼虫7.7土1.3℃,蛹12.0土0.5℃,成虫产卵9.0土0.8℃;整个生活史为9.6土1℃。有效发育积温:卵期4.3日度,幼虫期402.1日度,蛹期121.0日度,成虫产卵111日度;整个生活史为685.2日度。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开始活动。黄昏时觅食,半夜交尾产卵,黎明时寻找隐蔽场所。成虫对糖醋液趋性强,产卵趋向黄枯叶片。在麦田喜把卵产在麦株基部枯黄叶片叶尖处折缝里;在稻田多把卵产在中上部半枯黄的叶尖上,着卵枯叶纵卷成条状。每个卵块一般20—40粒,成条状或重叠,多者达200—300粒,每雌一生产卵1000—2000粒。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多在麦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为害,3龄后食量大增,5—6龄进入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左右,3龄后的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动迅速卷缩坠地,畏光,晴天白昼潜伏在麦根处土缝中,傍晚后或阴天爬到植株上为害,幼虫发生量大食料缺乏时,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继续为害,老熟幼虫入土化蛹。适宜该虫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85%。产卵适温19—22℃,适宜相对湿度为90%左右,气温低于15℃或高于25℃,产卵明显减少,气温高于35℃即不能产卵。湿度直接影响初孵幼虫存活率的高低。该虫成虫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遇有蜜源丰富,产卵量高;幼虫取食禾本科植物的发育快,羽化的成虫产卵量高。成虫喜在茂密的田块产卵,生产上长势好的小麦、粟、水稻田、生长茂密的密植田及多肥、灌溉好的田块,利于该虫大发生。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

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习性,在麦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667m260-100个,每5天更换新草把,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此外也可用糖醋盆、黑光灯等诱杀成虫,压低虫口。

(2)根据预测预报,掌握在幼虫3龄前及时喷撒2.5%敌百虫粉或5%杀虫畏粉,每667m2喷1.5—2.5kg。有条件的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加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kg。提倡施用激素农药,667m2用20%除虫脲胶悬剂10ml,对水12.5kg,用东方红18型弥雾机喷洒。有条件的可用运-5型飞机进行超低量喷雾,每667m2用20%除虫腮1号胶悬剂10ml,对水0.5kg,适用于大面积联防。

(3)防治粘虫药剂丁硫克百咸、辛硫磷、双甲脒单独防治粘虫时防效从高到低顺序为辛硫磷大于丁硫克百威大于双甲腺。丁硫克百威与辛硫磷以1:4混配,增效作用显著。双甲脒与丁硫克百威及双甲脒与辛硫磷1:1混配有增效作用。

小麦纹枯病如何防治


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此外,有时该病还可形成病侵交界不明显的褐色病斑。近年,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病害逐年加重,病区由南向北不断扩大。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

病原

Ceratobasidiumcornigerum(Borud.)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cerealisVanderHoevenCAG-1称禾谷丝核菌CAG-1、CAG-3、CAG-6和AGC1等4个菌丝融合群和RhizoctoniasolaniKühnAG-4、AG5称立枯线核菌AG4和AG5融合群,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两菌的区别前者的细胞为双核,后者为多核;前者菌丝较细,生长速度较慢,后者菌丝较粗,生长速度较快;前乾产生的菌核较小,后者产生的菌核比前者大;两个种均有各自的菌丝融合群。有关专

家研究结果证明:云纹状病斑是由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侵染引起的;褐色病斑则由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侵染后所引起的。有人把小麦、大麦、水稻和棉花上分离到的丝核菌,分别进行交互接种,不仅可以互相侵染,而且还可交叉致病,但各病原菌均对原寄主致病力最强。有人检测江苏省小麦和大麦上的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是优势菌丝融合群,所占比例为88%—92%。水稻、玉米、大豆、棉花上的丝核菌则属于立枯丝核菌,其中水稻、玉米、大豆为-1A融合群,棉花上为AG-4融合群。四川省小麦、玉米、水稻纹枯病菌对棉花未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4种病菌都能侵染小麦、玉米和水稻,且各菌对原寄主致病力最强。立枯丝核菌菌丝体生长温限7—40℃,适温为26—32℃,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经10—12在,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pH5.4—7.3。相对湿度高于85%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

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在PDA培养基上25℃培养,菌落初无色,2—3天后表现产生白色絮状气生菌丝,8—10天后菌丝集结成菌核,菌核初无色,渐变黄白色,后成褐色,菌核小。菌丝无色,不产生无性孢子,生长温限5—30℃,适温为20—25℃,温度达30℃时,生长明显受抑,32.5℃时生长停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冬前发病期小麦中发芽后,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菌侵染,症状发生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左右。越冬期外层病叶枯死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降低,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横赂扩展期指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此时病情指

数多为1或2。严重度增长期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随植株基部节间伸长与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猛增,这时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扩大,分蘖枯死,病情指数升级。枯白穗发生期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高度、病叶鞘位及受害茎数都趋于稳定,但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厅白穗。发病适温20℃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寸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反之则轻。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发病重。高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

防治方法

应采取农业措施与化防相结合的综防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郑引1号、扬麦1号、丰产3号、华麦7号、鄂麦6号、阿夫、7023、8060、7909、鲁麦14号、仪宁小麦、淮849-2、陕229、矮早781、郑州831、冀84-5418、豫麦10号、豫麦13号、豫麦16号、豫麦17号、百农3217、百泉3039、博爱7422、温麦4号等。215953虽然病指高,但产量损失少。(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施氮肥,可改痒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根际微生物生态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3)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4)药剂防治①播种前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0.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则易发生药害,如每kg种子加1.5kg种子加1.5mg赤霉素,就可克服上述杀菌剂的药害。②翌年春季冬、春小麦拔节期,667m2用5%井岗霉素水剂7.5g对水100kg或15%三唑醇粉剂8g,对水60kg或20%三唑酮乳油8—10g,对水60kg,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2.5g,对水100kg或50%利克菌200g,对水100kg喷雾,防效比单独拌种的提高10%—30%,增产2%—10%。此外还可选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可湿粉400倍液。(5)生物防治提倡施用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B#力粉拌种,防效可达60%以上,促进小麦种子发芽,增产13.7%。(6)于小麦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洒力克麦得每6672用药量15ml,对水15—25kg,防治纹枯病,兼防小麦白粉病和锈病。

小麦越冬死苗如何防治


冬小麦越冬死苗年年发生。死苗率低于10%影响不大,而高于20%就会造成减产。有的死苗率达30%—50%,减产严重。

病因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不利的气候条件主要指低温和干旱,即年总降水量、夏季降水量、冬麦降水多少对死苗都有明显的影响。且干旱常常是许多地区小麦越冬死苗的主导因素。二品种的抗寒能力凡是经过抗寒锻炼的冬小麦,一般能忍受-23℃的低温,地温低于-23℃,死苗严重。三是土质情况土壤偏砂性、保水能力差死苗严重。四是栽培措施在基础干旱年份,栽培措施不当,会加重越冬死苗。如土壤干旱年份播种过浅、播种过早、苗子过旺的麦田死苗都重。播种早的冬前发育过旺,耗水量大,致出现生理性干旱,减弱了苗了本身抗寒力,且分蘖节埋土浅,使分蘖节处在干土层上,加重死苗。此外,发生基础干旱年份,墒情不好的死苗重。

防治方法

(1)干旱是冬小麦越冬死苗的主导因子。在基础干旱年份,应采取相应的栽培和保墒措施,减少小麦死苗率。首先要注意选用抗旱的品种。冬麦区可选用冀麦40号、41号,晋麦50号、51号、52号、53号,鲁麦21号,豫麦38号,川麦25号,绵阳26号,贵丰1号,劲松49号,兴麦17号,滇麦19号、20号、21号,渭麦8号,新冬19号、20号等抗旱品种。春小麦区可选用晋春13号、龙麦23号、临麦30号、陇春15号、陇春16号、会宁17号、陇春8139等抗旱的春小麦品种。

(2)培育冬前壮苗,抓好越冬管理。①及时浇好封冻水浇小麦封冻水,能使麦田土壤增蓄水分、稳定地温、减轻冻害封冻水浇得过早过晚都不好。浇得过早,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地表容易板结龟裂,对麦苗越冬不利;过晚浇水地已封冻,水不易下渗,地面积水结冰,会闷死麦苗。因此,封冻水一定要适时浇才好。浇封冻水最适宜的时间是“夜冻昼消”时,俗话说得好“夜冻昼消,浇冻水正好”。具全时间,以立冬开始到小雪浇完为适宜。②搞好盖土盖肥盖土盖肥是保证麦苗安全越冬的一条有效措施。具体做法:一是盖土,对一些播种质量差或播种过浅的麦田可以采取盖土的办法,选择晴朗天气把地表浮土用铁耙等覆在沟内,避免根茎裸露,减少小麦死苗。另外可在麦田内撒一些坑土或老房土,也同样起到防冻效果。二是盖肥,在没施粗肥或施得少的麦田内,冬季撒上一层粗肥,以提高地表温度,减轻冻害,保护麦苗。③抓紧冬季碾麦麦田镇压可以破碎土坷垃,压实土壤、弥补裂缝,防止冬季因地表板结龟裂所造成的麦苗死亡。尤其是秋旱严重时,整地不细,对小麦越冬不利,所以冬季一定要抓紧碾麦,并视为重要措施去落实。④严禁猪羊啃麦苗猪羊啃食麦苗会造成大量死苗,严重时,能使小麦大量减产,一定要严禁。⑤播种前用天威叶面肥500倍液浸种2—4小时,晾干后播种。返青拔节期喷600—800倍液、扬麦化后期至灌浆初期喷700倍液,也可在播种前用万家宝800倍液浸种24小时,晾干后播种。必要时于小麦孕穗至灌浆期叶面喷施万家宝500—600倍液,隔15天1次,连续2次。对防止小麦死苗、增加产量有明显效果。

《小麦条锈病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