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小麦条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受气温偏高等因素影响,小麦条锈病在西北、西南等越冬区和冬繁区发生显著重于常年,表现发病基数较高,发病范围较广,见病早,程度重的特点。为有效预防条锈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田间识别

冬季及早春条锈病主要为害小麦下部叶片,在叶片正面形成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孢子堆,孢子成熟后呈粉状散落在其他叶片和地面,病叶易干枯死亡。成株期主要为害中上部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颖壳及麦芒。感病部位夏孢子堆沿叶脉呈虚线状整齐排列,呈鲜黄色。

二、防治技术

1、挑治。早春大田踏查时,发现单片病叶或发病中心,除摘除病叶外,在发病区域周围100米内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2、大田普治。拔节至孕穗期病田病叶率达2-4%,严重度达1%时,立即开展以统防统治为主的大面积防治。

3、防治药剂使用方法。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或腈菌唑、氟硅唑等。三唑酮(粉锈宁)类:亩用15%可湿性粉剂80克兑水30公斤喷雾,或20%三唑酮乳油60毫升/亩效果更好;腈菌唑类:亩用12.5%乳油3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烯唑醇类:12.5%可湿性粉剂,亩用30克对水30公斤喷雾。氟硅唑类:亩用福星40%乳油6-8毫升对水30公斤。

三、用药注意事项

使用前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不能随意改变用药量和对水量。喷雾时应均匀、周到,达到叶面湿透不滴水为止。慎用三唑酮复配制剂,以免因防效不好,错过防治适期,造成条锈病扩展和大的损失。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次防治。

编辑推荐

葱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葱锈病是葱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普遍发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葱、香葱、洋葱、大蒜等,早春低温、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或秋季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叶片疱斑密布,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现将葱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花梗及绿色茎部。叶片、花梗染病,发病初期表皮上产生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间呈灰白色,四周具浅黄色晕环,尔后形成稍隆起的橙黄色疱斑,后表皮破裂向外翻,散出橙黄色粉末(病菌夏孢子堆及夏孢子)。秋后疱斑变为黑褐色,破裂时散出暗褐色粉末(冬孢子堆和冬孢子),病情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失去食用价值。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担子菌亚门葱柄锈菌Pucciniaallii(DC.)Rudolphi侵染引起。可侵染葱、洋葱、韭菜、大蒜等百合科蔬菜。南方以橙黄色的粉末(夏孢子)在葱、蒜或韭菜上辗转危害,或在活体上过冬;但在寒冷地区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次侵传染。当夏孢飘落在葱叶上以后,夏孢子即萌发后从寄主气孔或表皮侵入。

病菌喜较低温度、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温度10~20℃,相对湿度90%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葱锈病的主要发病盛期为春季节3~4月;秋季10~12月。葱锈病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

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肥料不足、生长不良和连作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早春低温、多雨或梅雨多雨或秋季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科学施肥: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避免偏施氮肥。

②轮作:和非葱、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③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间集中销毁。

④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40%福星乳油5000~6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品润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75%灭锈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用2~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

常见花卉病害锈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

锈病是花卉受真菌中锈菌寄生而引起的病害的总称。多种花卉上都可发生。玫瑰锈病,可为害玫瑰地上部分的各绿色器官,主要为害叶片和芽。春季展叶后,叶正面出现不明显的小黄点--性孢子器,叶背及叶柄上出现黄色稍隆起的小斑点--锈孢子器(直径0.5-1.5毫米),突破表皮后散出橘红色粉末(锈孢子),病斑外围往往有退色环,以后叶背面又产生略呈多角形的较大(3-5毫米)病斑,散出橘黄色粉状物(夏孢子),秋季叶背面又出现大量的黑色粉粒(冬孢子堆)嫩梢、叶柄、果实等上面的病斑明显隆起。该病菌还侵染月季、野玫瑰等蔷蔽属多种植物。

发病规律

该病菌是单主寄生锈菌,以菌丝体及冬孢子在病芽、病枝、病叶上越冬。夏孢子在生长季节可反复侵染,借助风雨传播,由气孔侵入寄主植物。该病在生长季节皆可发生,以6-7月份发病较重。四季温暖、多雨、多雾的年份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则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

①结合修剪,清除病枝、病芽、病叶,烧毁或埋入土中;休眠期喷波美3度的石硫合剂,以消灭侵染来源。

②增施磷、钾、镁肥,控制氮柿浚?苑劳匠ぃ蛔⒁馔ǚ缤腹猓?档褪?龋?岣咧仓昕剐浴

③新叶展开后喷药防治,可选用25%粉锈宁1500-2000倍液、敌锈钠250-300倍、50%代森锰锌500倍、0.2-0.4波美度的石硫合剂、75%氧化萎锈灵3000倍。

萝卜白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我们在种植萝卜过程中,萝卜白锈病为其常见病害之一,对萝卜的危害较大,现将萝卜白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萝卜白锈病发病症状

萝卜白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两面现边缘不明显的淡黄色斑,后病斑现白色稍隆起的小疱,大小约1-5毫米,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孢子囊。病斑多时,病叶枯黄。种株的花梗染病,花轴肿大,歪曲畸形。

2、萝卜白锈病发病规律

菌丝体及卵孢子在病残体及种株上越冬。在寒冷地区病菌以卵孢子作为初侵接种体借助灌溉水传播,直接萌发芽管侵染致病。在温暖地区,病菌主要以无性态孢子囊及其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作为初侵接种体,借助雨水传播,病菌无明显越冬期。高湿多雨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的植株发病加重。品种间抗病差异情况不详。

3、萝卜白锈病防治方法

(1)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隔年轮作。

(2)前茬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以减少田间菌源。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苋菜白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苋菜菜身软滑而菜味浓,入口甘香,有润肠胃清热功效,很受欢迎,现将苋菜白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病害防治

苋菜白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的正面出现点状病斑,淡黄绿色至黄色点,后渐发展为凹陷小黄斑,不规则形,叶片背面产生白色疱状孢子堆,圆形至不定形,疱状孢子堆破裂散出白色孢子囊。严重时疱斑密布叶上或连合,叶片凹凸不平,易引起叶片脱落。茎秆被害时肿胀畸形,比正常茎增粗1~1.5倍。

防治措施

1、最好与禾本科实行2~3年轮作,选择抗病品种,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最好采用条播或垄作,严格控制撒播密度,有利于防止白锈病发生。

2、苋菜生长期及时清理、疏除过密株,以利通风排渍和降湿;合理灌溉,宜小水勤浇,不宜大水漫灌;采用配方施肥,注意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逆性,并及时喷施壮茎灵使植物杆茎粗壮、叶片肥大,提高苋菜抗病力,提高苋菜天然品味。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应根据喷施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等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治,每5~7喷1次,连续2~3次,但注意在采收前15~20天停止用药,在喷施药剂时喷施使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油菜白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油菜白锈病会使叶片被害,正面长出浅绿色小斑点,后逐渐变为黄绿色至黄色斑点,在叶子背面则有稍隆起的呈白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症状

发病严重时,病斑接连发展,布满全叶,成熟之后,病斑破裂,散出白色粉末。叶片凹凸不平,变黄枯死。叶柄、茎、花梗也可被害,被害部位肥大、扭曲、畸形,也产生白色病斑。荚被害,肿胀畸形,结实不饱满或不结实。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或在种株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出游动孢子,长出芽管,由叶片上的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通过气流、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低温高湿利于病害发生发展,最适的温度为10℃。相对湿度90%以上。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

病地实行与瓜类、茄果类、韭、蒜、葱等蔬菜轮作1~2年。选地势比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如果是低洼地,应采取小高畦或高畦栽培。施足经过充分腐熟的粪肥,并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种植密度要适宜。科学浇水,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保护地加强放风,降低湿度,防止叶面结露。及时清洁田园,把病叶、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②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8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菌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6%霜霉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7天喷1次,连喷2~3次。

喷药要选晴天,注意叶子正反面都要喷上,农药要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保护地油菜喷药液后,要结合放风,降低湿度,效果才好。

花卉病害锈病的防治


症状

锈病是花卉受真菌中锈菌寄生而引起的病害的总称。多种花卉上都可发生。玫瑰锈病,可为害玫瑰地上部分的各绿色器官,主要为害叶片和芽。春季展叶后,叶正面出现不明显的小黄点--性孢子器,叶背及叶柄上出现黄色稍隆起的小斑点--锈孢子器(直径0.5-1.5毫米),突破表皮后散出橘红色粉末(锈孢子),病斑外围往往有退色环,以后叶背面又产生略呈多角形的较大(3-5毫米)病斑,散出橘黄色粉状物(夏孢子),秋季叶背面又出现大量的黑色粉粒(冬孢子堆)嫩梢、叶柄、果实等上面的病斑明显隆起。该病菌还侵染月季、野玫瑰等蔷蔽属多种植物。

发病规律

该病菌是单主寄生锈菌,以菌丝体及冬孢子在病芽、病枝、病叶上越冬。夏孢子在生长季节可反复侵染,借助风雨传播,由气孔侵入寄主植物。该病在生长季节皆可发生,以6-7月份发病较重。四季温暖、多雨、多雾的年份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则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

①结合修剪,清除病枝、病芽、病叶,烧毁或埋入土中;休眠期喷波美3度的石硫合剂,以消灭侵染来源。

②增施磷、钾、镁肥,控制氮肥量,以防徒长;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提高植株抗性。

③新叶展开后喷药防治,可选用25%粉锈宁1500-2000倍液、敌锈钠250-300倍、50%代森锰锌500倍、0.2-0.4波美度的石硫合剂、75%氧化萎锈灵3000倍。

注意防治小麦叶锈病


由于今年秋播期降雨特多,光照不足,低温高湿,土壤湿度过大,以及小麦冬前降温早,降温幅度大,低温持续时间长,气温偏低,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湿生性病害发生,导致我县小麦冬前苗期叶锈病发生田块普遍,发病程度重,播种早的旱塬晋麦系统麦田尤为严重。据我站普查,全县麦田小麦叶锈病病田率60%,平均病茎率13.7%、病叶率8.7%、严重度2.5%,严重田块占麦田12%,病茎率50-70%、病叶率40-50%、严重度5-10%,发生严重田块主要为播种早的旱塬晋麦系统麦田。越冬基数显著高于近年其它年份,属多年罕见的冬前重发年份,是我县有历史资料记载以来居1974年、1989年之后的第三个冬前重发年份。对此,希望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引起足够重视,密切关注小麦叶锈病冬前和越冬期发生动态,及早做好小麦叶锈病的防治准备工作,对达标田块及时开展防治,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争取防治工作的主动权,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和来年生长安全。

小麦叶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侵害叶鞘,产生疱疹状病斑。发病初期,受害叶片正面出现圆形至长椭圆形不规则散生的红褐色夏孢子堆,少数可穿透叶片;后期在叶片背面或叶鞘表皮下长出排列散乱的黑色冬孢子堆。该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小麦收获后叶锈菌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并向邻近麦田传播。秋苗发病后,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片内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冬季温暖地区,病菌不断传播蔓延。小麦返青后,旬平均气温达到10℃以上时,病菌侵入新生叶片。温度回升早,并有雨露配合,叶锈病提早发展,发病重。小麦叶锈病病的发生流行同品种、菌源、天气等因素有关。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发病重。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越冬菌源多、春季气温高、雨水多,尤其是小麦抽穗前后降雨多,或田间小气候湿度高,叶锈病往往容易流行。

小麦叶锈病防治方法:对小麦叶锈病病叶率达到10%的麦田,喷施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亩喷施药液量20-30千克,重病田块间隔10-15天再防一次。喷药时在药液中加入天达21161000倍液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正业海岛素)1000倍液,可显著提高防病、抗逆、增产效果。喷药时间选择晴天微风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为宜。

松树的松瘤锈病病害防治方法


松瘤锈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黄山松、黑松等。要注意一旦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及时防治,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发病症状

瘤常发生在松树的主干或侧枝上,直径5cm一20cm不等,表面呈不规则破裂,破裂处当年生出新的皮层来年再破裂,久之皮层完全脱落,露出浸透松脂的质部,颜色变深,好像灼伤一般。

2、发病病菌

由栋柱锈菌所引起,每年早春从瘦瘤的裂缝处溢出蜜黄色的液滴,其中混有性孢子,以后在裂缝中产生黄色泡状的锈孢子器锈孢子器成熟后,开裂散发出黄粉状的锈孢子,侵栎类树木。

3、传播途径

5月下旬在栋叶的背面出现鲜黄色小点为其夏孢子堆,到7月下旬,在夏孢子堆中出现许褐色至深褐色的毛状物,即冬孢子柱,一直延续到月下旬8一9月冬孢子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又侵染松树。其病菌的菌丝体为多年生,年年产生新的性孢子及锈孢子,并刺激瘦瘤逐年增大。

4、防治方法

①入冬松树停止生长后,剪去已长有瘦瘤的部分,剪口涂抹伤口愈合剂。

②注意不要将松类(黄山松、马尾松等)盆景摆放在有栎类植物的环境中。

③从春季开始生长后,定期喷洒1:1:100的波尔多液,或用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半月一次,连续3一4次。

④注意浇灌用水的pH值,最好在浇灌用水中加入0.3%的硫酸亚铁溶液,维持盆土呈酸性,提高松树植株的抗性。

⑤用0.025%一0.05%的农用硫酸链霉素喷洒树干和枝条,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牛膝白锈病的病害防治


牛膝为苋科牛膝属的植物,在种植养护管理牛膝的过程中,如出现白锈病的危害要注意及时防治,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白锈病病原:属真菌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白锈菌科,白锈菌属。

2、牛膝白锈病症状:植株地上部分均可受害叶片被害,叶面出现淡黄绿色斑块,相应背面长出色疱状突起,直径1-2mm,表皮破裂后散出白色有光泽粘滑性粉状物。疱斑发生多时病叶枯黄变褐。发生在叶柄幼芽等部位上,产生淡黄色斑点,后成白色疱斑,病茎往往肿大扭曲。

3、牛膝白锈病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被害组织中或粘附在种子上越冬,以后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生出芽管,从气孔侵入寄主引起发病。寄主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此外,菌丝体也可在留种株上越冬,产生孢子囊传播为害。

白锈病通常是低温高湿病害加重。孢子囊和卵孢子萌发适温为10℃,最低为1℃,最高为20℃,在高温(25℃以上)或干旱时,孢子囊和卵孢子不能萌发。若气温日夜温差较大,有露水凝结,有利于孢子囊的萌发侵入。春、秋阴雨连绵的天气及排水不良田块,白锈病容易发生为害。

4、牛膝白锈病防治措施。主要从改进栽培技术着手进行预防。

(1)注意轮作,深耕和清除病残组织。

(2)春寒多雨季节,开沟排水降抵田间湿度。

(3)从3月上旬开始喷洒40%乙磷铝200-300倍液或用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用甲霜灵、波尔多液等药剂防治。

小麦锈病防治有妙招


目前小麦正处于冬眠期,过完寒冷的冬季,小麦就会暂露头角,绿油油的一片,被风吹的翻滚着墨绿色的波浪,没有声音,只有风吹过耳际的呼呼声。然而绿油油的下面却市场隐藏着一些病虫害,破坏了这绿色的叶子,使美丽的麦田有了缺陷。小麦锈病是小麦春季常发生的一种病害,严重侵蚀了小麦的叶、杆、穗部,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使小麦减产。

小麦锈病主要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条锈病:国内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以及西南的四川、云南等地。山东则发生在鲁西南、鲁南、鲁中南等内陆麦区。叶锈病:过去仅发生在西南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近年来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严重发生。山东则普遍发生,而且发生逐年加重,有些年份重于条锈病。秆锈病: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各省的冬麦区,以及东北、西北、内蒙等地的春麦区。山东则以胶东沿海、内陆湖区晚熟小麦发生较重。近几年,小麦锈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危害性极大。麦弄非常揪心,当遇到小麦锈病时,该如何防治为好,成为了麦农一直寻找的答案。

实际上小麦锈病防治用药很简单,就是大家在市场上常见的苯甲丙环唑属三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对梨黑星病、锈病类、白粉病类、苹果霉心病、葡萄褐斑病等病害具特效。内吸性极强、用量低、低毒、喷布后约2小时被植物组织吸收,其药效不受降雨影响。有很强的治疗作用,即使病菌已经侵入植物组织,也可将其杀死,病害不再发展。对水稻恶苗病、纹枯病,稻瘟病有较好的。适用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花生、水稻、香蕉。市场上常见的规格有:lOOml×40瓶、lOOOml×12瓶。

如果不想用农药防治,可以采取农业防治。农业防治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3)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小麦杆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而稻米则排名第三。现将小麦杆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主要为害小麦茎、叶和穗等。当株高0.33m左右时,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状孢子堆。孢子堆略隆起,初白色,后变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后,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孢子。病株多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病株分蘖多,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萌发后从芽鞘侵入而至生长点,是幼苗系统性侵染病害,没有再侵染。

该病发生与小麦发芽期土温有关,土温926℃均可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此外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均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干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西北地区10月份播种的发病率高。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北京5号、阿勃、矮丰1号、矮丰2号。换用无病种子。

(2)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12年轮作。

(3)精细整地,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净肥,适期播种,避免过深,以利出苗。

(4)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或0.3%的50%福美双拌种。其他地区最好选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0%三唑酮或0.015%0.02%有效成分的15%三唑醇等内吸杀菌剂拌种,具体方法参见小麦腥黑穗病。

小麦白杆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小麦白杆病一般发生在我国四川北部、青海、甘肃及西藏高寒麦区,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秆。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常见有系统性条斑和局部斑点两种症状。

条斑型

叶片染病从叶片基部产生与叶脉平行向叶尖扩展的水渍状条斑,初为暗褐色,后变草黄色。边缘色深,黄褐色至褐色,每个叶片上常生23个宽为34mm的条斑。条斑愈合,叶片即干枯。叶鞘染病病斑与叶斑相似,常产生一规则的条斑,条斑从茎节起扩展至叶片基部,轻时出现12个条斑,宽约2.5mm,灰褐色至黄褐色,严重时叶鞘枯黄。茎秆上的条斑多发生在穗颈节,少数发生在穗颈节以下12节,症状与叶鞘相似。

斑点型

叶片上产生圆形至椭圆形草黄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叶鞘上生长方形角斑,中间灰白色,四周褐色,茎秆上也可产生褐色条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在青藏高原低温干燥的条件下,种子种皮内的病菌可存活4年,其存活率随贮藏时间下降。土壤带菌也可传病,但病残体一旦翻入土中,其上携带的病菌只能存活2个月。在田间早期病害出现后,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的组织,使病害扩展。

该病害流行程度与当地种子带菌率高低,小麦品种的抗病程度及小麦拔节后期开花至灌浆阶段温湿度高低及田间小气候有关。在青藏高原7、8月多雨、气温偏低易于该病流行。向阳的山坡地,气温较高,湿度低,通风良好则发病轻;背阴的麦田,温度偏低,湿度偏大则发病重。在麦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

(1)对小麦实行检疫,防止该病进入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选育抗病品种。

(3)种子处理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g拌10kg麦种或40%拌种双粉剂510g拌10kg种子、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g,拌10kg种子,拌后闷种20天或用2832℃冷水预浸4不时后,置入5253℃温水中浸710分钟,也可用54℃温水浸5分钟。浸种时要不断搅拌种子,浸后迅速移入冷水中降温,晾干后播种。

(4)对病残体多的或靠近场面的麦田,要实行轮作,以减少菌源。

(5)田间出现病株后,可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小麦条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