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 McClure》,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早园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propinquaMcClure别名沙竹、桂竹、雷竹二名法Phyllostachyspropinqua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超族属刚竹属分布区域中国河南、江苏、安徽、浙江、贵州、广西、湖北等省区,美国。

早园竹,又称早竹、雷竹、燕竹,为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是一种优质高产笋用竹种。早园竹秆高6-8m,径2.5-5cm,中部节间长10-20cm,不匀称,常一侧肿胀,新秆深绿色,节紫褐色。在年平均温度15-17℃,最低温度-13℃,年降水1200mm以上的地方均适宜生长,具有出笋早、产量高;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效益好的特点。

形态特征

竿高6米,粗3-4厘米,幼竿绿色(基部数节间常为暗紫带绿色)被以渐变厚的白粉,光滑无毛;中部节间长约20厘米,壁厚4毫米;竿环微隆起与箨环同高。箨鞘背面淡红褐色或黄褐色,另有颜色深浅不同的纵条纹,无毛,亦无白粉,上部两侧常先变干枯而呈草黄色,被紫褐色小斑点和斑块,尤以上部较密;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淡褐色,拱形,有时中部微隆起,边缘生短纤毛;箨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绿色,背面带紫褐色,平直,外翻。末级小枝具2或3叶;常无叶耳及鞘口繸毛;叶舌强烈隆起,先端拱形,被微纤毛;叶片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长7-16厘米,宽1-2厘米。笋期4月上旬开始,出笋持续时间较长。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早园竹杆高叶茂,生长强壮,耐旱力抗寒性强,能耐短期摄氏零下20度低温;适应性强,轻碱地,沙土及低洼地均能生长,是华北园林栽培观赏的主要竹种。

分布范围

产河南、江苏、安徽、浙江、贵州、广西、湖北等省区。1928年由广西梧州西江引入美国。

栽培技术

栽培条件

1、园地选择:要求土壤疏松、透气、肥活,以土层深厚、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乌沙土、沙质壤土为好。普通红壤、黄壤也适且栽培。盐碱土、石灰性土不适宜栽培,土壤深度要求50cm以上,PH值4.5-7.0左右,以微酸性或中性为宜,地下水位应在1m以上为宜。坡度在20°以下,海拔250m以下为好。早园竹喜湿润怕积水,喜光怕风,应种在背风向,光照充足的东南坡、南坡。

2、母竹选择:母竹选择1-2年生为好,因为这种母竹的竹鞭属壮鞭生活力强,侧芽饱满,根系发达,种植后容易长鞭生根。还要注意选择生长健壮、节间匀称、分枝较低、无病虫害、无开花枝的母竹。母竹不宜过粗或过细,一般胸径在8cm左右为宜,每墩1株,少数2株,带宿土8-10公斤。挖掘时注意留好鞭,来鞭10cm,去鞭15cm。保留枝5-7档,多余枝梢削掉,以减少水分蒸发。

栽植方法

早园竹造林除大伏天、冰冻天和竹笋生长期外均可种植,但以5月下旬-6月的梅季和9月桂花季为好。定植密度一般2.5m×3m或3m×3m,每亩70-90株。有坡度的造林地,按等高线种植或筑成梯田,挖80cm×50cm×40cm定植穴,穴底要平整,表土放在一边,先在穴内放10公斤左右经过腐烂的厩肥或1公斤左右菜饼,用10厘米细泥盖住肥料后再种上竹苗,先复表土,再复心土;也可暂不施底肥,先种上竹,到次年母竹成活后再施肥料。切忌在穴内施较多的尿素、复合肥及浓畜肥,否则要造成母竹肥害,影响造林成活率。种竹宜浅不宜深,可比原来略深,一般以竹鞭在土中20-24cm为好,母竹种植后,如遇降水不足,应适当浇水,尽量不使竹叶失水。

抚育管理

(一)幼林期竹抚育以保证成活和促进生长为主,措施是:

1、留笋养竹。造林后头一、二年,要留笋养竹为主,一般每条鞭留种笋1株,一株母竹留种笋2-3株,第三年后,可先挖一部分笋,后再留养比母竹多2-3倍的粗壮种笋,以促使郁闭成林。同时,对新竹要进行适当钩梢,留枝10-15档,以提高抗风雪灾害能力。

2、合理施肥。新造林地肥力差,要做到合理施肥,头2-3年,可在母竹和新竹周围块状施肥,每墩施腐熟过的畜肥10-15公斤或饼肥1-2公斤,如果天气干旱,可施2-5%浓度水肥,施肥时间、次数与成林竹地施肥一样。

3、抚育套种。新造林立竹稀疏,土壤板结,阳光充足,易蔓生杂草,争夺养分,应及时松土除草,保持林地疏松、湿润、无杂草,以利新竹生长。为了降低造林成本,增加副业收入,头二年还可在林地空间套种农作物,实行以短养长,以耕代扶,但套种作物最好选择能固氨的豆科植物或生长期短、施肥量多的植物,如黄豆、碗豆、马铃薯、油菜、西瓜、花生、蔬菜等。不要套种秸秆高、藤茎长、耗肥多的玉米、南瓜、蕃茄、芝麻等,尤其套种芝麻,会引起竹鞭腐烂。

4、抗旱和排水。新造林鞭根较少,竹秆较嫩,抗旱能力较差,造林后当年夏秋季要注意保护竹秆,浇水抗旱,以提高新造林的成活率。到了春雨连绵季节,竹地积水过多,又要注意开沟排水,防止地下竹笋和鞭、根腐烂。

(二)成年林须采取以下七条培育措施,才能达到竹笋优质高产的目的:

1、掘地加泥,松土除草。一般情况下,每年需掘地二次松土除草二次。第一次掘地应在5月中旬-6月上旬进行,掘地前先砍除4年以上老竹及全开花竹,重施有机肥和化肥,垦复深达30cm;第二次掘地应在9月份进行,这次掘地不宜太深,一般10-15cm,同时增施一次有机肥和磷钾肥。对土层不深、肥力不高、砂性或粘性过重的竹地,每年秋冬初要加3cm左右客土,以改良土壤肥力,水网平原地区在秋冬季节,可捻挑一次河泥,但加土和捻泥都不能太厚。

2、氮、磷、钾合理配方,实行科学施肥。根据实际调查和有关资料分析,笋用竹林氮、磷、钾合理配方为5:2:3。早园竹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副,合理搭配,一般一年要施4次肥,即1月中旬施笋前肥,2-3月上旬施笋期肥,5月下旬-6月施行鞭肥,9-10月施孕笋肥。

3、开沟排水,浇水抗旱。早园竹地下竹鞭生长既怕积水,又忌过干,因此每年秋末冬初,如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就要浇水抗旱,促进笋芽分化、膨大。梅雨和秋雨季节,如雨水过多,竹地过湿,要事先开沟排水,平坦竹地,一般每隔4-6m开一条排水沟,山坡竹地,每隔4-8m开设水平避水沟。

4、适时挖笋,留好种笋。竹笋出土盛期(3月中旬-4月中旬),应根据竹地出笋迟早选择最佳的留养种笋时间。要选择笋体粗壮,分布均匀的“乌桩头”留作种笋,并插上标记。一般每亩留养新竹250-300株为宜,且每年留养种竹数量不宜忽多忽少。

5、挖除老竹,保持合理的竹林结构。早园竹的立竹量一般每亩700-1000株,理想的年龄结构:1-2年竹各占30%,3年竹占30%,4年竹占10%,无5年生以上老竹。挖除老竹的数量与留养新竹数量基本相等,立竹偏高的竹林,要多挖除一些老竹,偏低的竹林,要少挖除一些老竹。

6、适时钩捎,合理留枝。钩捎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进行,一般钩捎后留枝10-15档。

病害防治

蚜虫

俗称腻虫、油虫,以春、夏季危害为重。1、保持竹林合理密度,增强林间通风透光。2、早春,用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3、注意保护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

竹螟

俗称卷叶虫,一般在5-7月发生危害,6月中旬为危害高峰期。1、5-7月,用黑光灯诱杀成虫(蛾子)。2、6月份,用20%杀灭菊脂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3、秋冬季(10-12月),进行林地垦复,击毙幼虫或土茧。

竹小蜂

俗称炮仗虫,受害小枝节间膨大,5-9月为危害期。1、加强抚育管理,及时松土施肥。2、5月上、中旬,用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3、幼虫初期(5月中旬—6月),用40%氧化乐果兑水10倍竹腔注射,每株约2毫升。

金针虫

俗称铁丝虫,是为害早园笋的主要地下害虫,土温达15℃左右时害虫活动为害,3-4月为危害高峰期。1、人工挖退笋时将害虫直接杀死。2、危害严重的竹林,在笋期过后(4月下旬),用90%敌百虫400-500倍液喷浇或用5%辛硫磷颗粒剂按每亩2-2.5公斤均匀翻入土层15厘米左右。

竹丛枝病

俗称竹扫帚病、雀巢病,发病枝不断长出侧枝形似扫帚或鸟巢。1、加强抚育管理,及时松土施肥,提高抗病力。2、清理林地,砍除重病竹。3、4月之前,剪除林内所有丛枝并烧毁。

竹秆锈病

多发生在竹秆中下部或基部,夏季、冬季病部产生黄色的病菌。1、加强抚育管理,保持合理立竹量。2、冬季,清除林内重病竹。3、3月底之前,人工刮除黄色病菌及其周围部分竹清,注意不跳刀、不遗留。

繁殖方法

母株繁殖。

主要价值

景观价值

早园竹,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早园竹姿态优美,生命力强,在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天津、河南、北京等省市引种表现良好。其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早园竹可广泛用于,公园、庭院、厂区等。也用于绿化边坡、河畔、山石。早园竹成本较低,而绿化效果好,栽植当年即可体现非常好的观赏价值。深受各地景观工程的喜爱。

食用价值

竹笋味道鲜美、产量高、出笋时间早,亦为优良笋用竹。

其他价值

竹材可劈篾供编织,整竿宜作柄材、晒衣竿等。

植物文化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从殷商时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的时代。中国人民种竹、用竹、爱竹、咏竹、画竹之风长盛不衰,绵延数千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中国科学发展史后也认为,东亚文明就是“竹子文明”。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竹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亭亭玉立的竹子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集坚贞、刚毅、挺拔、清幽于一身。人们把竹子的生物学特征总结升华成了做人的品格和情操。自古以来人们不仅喜欢竹子的外形,更爱竹子的内涵。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赋予许多生物以人的灵性,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

谦虚谨慎是竹的品格,坚韧不屈是竹的气节,无私奉献是竹的风骨,高风亮节是竹的灵魂。

在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进程中,几乎处处打上了竹的烙印,处处都可以见到竹子的踪迹,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竹文化。

延伸阅读

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


    中文学名淡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glaucaMcClure别名粉绿竹、花斑竹、红淡竹、毛金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倭竹族属刚竹属种淡竹

淡竹(学名:PhyllostachysglaucaMcClure)是禾本科,刚竹属植物,竿高可达12米,粗可达5厘米,节间长可达40厘米,壁薄,厚仅约3毫米;竿环与箨环均稍隆起,箨舌暗紫褐色,箨片线状披针形或带状,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存在但早落;叶舌紫褐色;叶片下表面沿中脉两侧稍被柔毛。花枝呈穗状,鳞片状苞片;佛焰苞无毛或一侧疏生柔毛,小穗狭披针形,小穗轴最后延伸成刺芒状,节间密生短柔毛;笋期4月中旬至5月底,6月开花。

形态特征

竿高5-12米,粗2-5厘米,幼竿密被白粉,无毛,老竿灰黄绿色;节间最长可达40厘米,壁薄,厚仅约3毫米;竿环与箨环均稍隆起,同高。箨鞘背面淡紫褐色至淡紫绿色,常有深浅相同的纵条纹,无毛,具紫色脉纹及疏生的小斑点或斑块,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暗紫褐色,高约2-3毫米,截形,边缘有波状裂齿及细短纤毛;箨片线状披针形或带状,开展或外翻,平直或有时微皱曲,绿紫色,边缘淡黄色。

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存在但早落;叶舌紫褐色;叶片长7-16厘米,宽1.2-2.5厘米,下表面沿中脉两侧稍被柔毛。

花枝呈穗状,长达11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无毛或一侧疏生柔毛,鞘口繸毛有时存在,数少,短细,缩小叶狭披针形至锥状,每苞内有2-4枚假小穗,但其中常仅1或2枚发育正常,侧生假小穗下方所托的苞片披针形,先端有微毛。小穗长约2.5厘米,狭披针形,含1或2朵小花,常以最上端一朵成熟;小穗轴最后延伸成刺芒状,节间密生短柔毛;颖不存在或仅1片;外稃长约2厘米,常被短柔毛;内稃稍短于其外稃,脊上生短柔毛;鳞被长4毫米;花药长12毫米;柱头2,羽毛状。笋期4月中旬至5月底,花期6月。

主要变种

变竹(变种)(河南农学院学报)

该变种与淡竹的区别在于幼竿无白粉或微被薄白粉,分枝以下各节的箨鞘背面具云雾状淡褐色纵长斑纹。

分布于中国河南博爱、沁阳等县。模式标本采自郑州河南农学院竹子栽培园。

筠竹(栽培型)(植物分类学报)

该变种与淡竹之不同处在于竿渐次出现紫褐色斑点或斑纹。

分布于中国山西、陕西和河南等省。模式标本采自郑州河南农学院竹子栽培园。笋味淡;竿色美观,篾性韧,致密,为河南博爱“清化竹器”的原材料,适宜编竹器及工艺品。

生长环境

淡竹有怕强风,怕严寒,喜光的特点,生长在海拔1200米以下,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10℃以上,极端最低温度不得超过-20℃,适宜生长在中性或微酸、微碱性土壤。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产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各地。1926年由南京引入美国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美国。

繁殖方法

在成林的园子里,选择用来繁殖的母竹。淡竹繁殖特性比较特殊,必须选择两年生的淡竹。一年生淡竹是绿色的;两年生淡竹是黄绿色的;三年以上的淡竹是黄色的。用来繁殖的母竹必须是枝叶茂盛、竹节正常、没有病虫害单株粗度1-3厘米的健壮淡竹。一棵带有地下茎的母竹,第二年,它就长出新的淡竹,到了第三年,这一棵母竹,就能变成一片竹林。

栽培技术

建园

对于淡竹栽培来说,建园质量的好坏,一个园子建好了,就等于成功一大半。发展淡竹园,可选择背风、向阳山麓,缓坡、村庄附近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进行栽植,瘠薄粘重的土壤不宜栽植。

淡竹建园的时间是春季,地温稳定在5℃以上时,首先要施肥整地。为了培肥地力,在建园地挖深度为30厘米、宽度为30厘米的条状沟,沟与沟之间距离1米左右,挖好沟后在沟底施足基肥,平均使用土杂肥75000千克/平方米,磷肥900千克/平方米,以满足淡竹生长需求。

栽植

母竹在栽植前,为减少水分蒸发,保证营养充足,使淡竹能够正常生长,一般要进行修剪,每株竹子留三四个枝节为宜。挖母竹时,在竹子20-30厘米处开挖,保持母竹地下茎的完整。将修剪好的母竹,可以直接种在挖好的定植沟里。挖栽植坑长宽以1米见方为好,深40厘米左右。栽后踏实,使土壤与地下茎接触紧密,母竹与母竹之间的株行距为1米×2米。

管理

栽植后一定要保持土壤的湿润,特别是在出笋期,或幼竹旺盛生长期,要保证及时灌水。对新栽植的竹子,每天上午9-10点,下午3-4点要定时对竹叶进行喷水,在夏季移栽时,要采用遮阳网进行遮阴。移栽时,若管理不当,会出现“假死现象”,所谓假死,就是新栽植的竹叶,部分或全部出现脱落,但只要竹干始终保持鲜绿色,这时注意保湿,仍能重新发芽,并长出新叶。竹子较喜湿,但也怕水涝,因此干旱时要注意及时灌水,在雨季要及时挖沟排水。

在栽植时,要剪除一部分枝条,并摘除部分叶片,尤其要剪去衰老的叶片,减少水分蒸发,确保成活。由于淡竹的根系较浅,新栽的容易倒伏,特别是春天风大,因此,移栽后,要绑杆固定,及时用小竹杆把整个建园地的母竹连接起来,变成结实的框架结构。在浇水或雨后,要及时对斜歪的母竹进行培土扶正。

防病治虫

主要虫害有竹蚜、竹螟、竹蝗和竹象鼻虫等,要及时喷药防治。主要病害有丛枝病和煤污病,要加强栽培管理,增强竹间的通风透光性,增强其抗病虫的能力,对于煤污病主要是防治蚜虫,可用65%的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到1500倍液。病害在发病初期可用波尔多液或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淡竹通直,材质柔软,是竹编的很好用材,其竹编制品,美观耐用,又是大栩、竹黄的极好用材,淡竹笋食用,味美不亚于毛竹笋,药用的竹沥及竹茄也多产于淡竹,其用途之广,经济价值之高,在竹类中居于前列。淡竹,不仅适宜环境,而且生长快,易繁殖,是发展经济林的物种。

变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 var. variabilis J.L.


    中文学名变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glaucaMcClurevar.variabilisJ.L.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超族,倭竹族,刚竹亚族属刚竹属 种淡竹 

变竹产河南博爱、沁阳等县。模式标本采自郑州河南农学院竹子栽培园。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幼竿无白粉或微被薄白粉,分枝以以下各节的箨鞘背面具云雾状淡褐色纵长斑纹。

淡竹(原变种)

竿高5-12米,粗2-5厘米,幼竿密被白粉,无毛,老竿灰黄绿色;节间最长可达40厘米,壁薄,厚仅约3毫米;竿环与箨环均稍隆起,同高。箨鞘背面淡紫褐色至淡紫绿色,常有深浅相同的纵条纹,无毛,具紫色脉纹及疏生的小斑点或斑块,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暗紫褐色,高约2-3毫米,截形,边缘有波状裂齿及细短纤毛;箨片线状披针形或带状,开展或外翻,平直或有时微皱曲,绿紫色,边缘淡黄色。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存在但早落;叶舌紫褐色;叶片长7-16厘米,宽1.2-2.5厘米,下表面沿中脉两侧稍被柔毛。花枝呈穗状,长达11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无毛或一侧疏生柔毛,鞘口繸毛有时存在,数少,短细,缩小叶狭披针形至锥状,每苞内有2-4枚假小穗,但其中常仅1或2枚发育正常,侧生假小穗下方所托的苞片披针形,先端有微毛。小穗长约2.5厘米,狭披针形,含1或2朵小花,常以最上端一朵成熟;小穗轴最后延伸成刺芒状,节间密生短柔毛;颖不存在或仅1片;外稃长约2厘米,常被短柔毛;内稃稍短于其外稃,脊上生短柔毛;鳞被长4毫米;花药长12毫米;柱头2,羽毛状。笋期4月中旬至5月底,花期6月。

分布范围

产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各地,也是常见的栽培竹种之一。1926年由南京引入美国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美国。

主要价值

笋味淡;竹材篾性好,可编织各种竹器,也可整材使用,作农具柄、搭棚架等。

参考文献

var.VariabilisJ.L.LuinJourn.HenanAgr.Coll.1981(2);7l.F.3.1981.

紫蒲头灰竹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 cv. Localis Wang et Ye


    中文学名紫蒲头灰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nudaMcClurecv.LocalisWangetYe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目禾本目Graminales 科禾本科Gramineae 亚科竹亚科Bambusoideae族簕竹超族BAMBUSATAE倭竹族SHIBATAEEAE刚竹属刚竹属Phyllostachys 种灰竹Phyllostachysnuda分布区域浙江安吉

紫蒲头灰竹,PhyllostachysnudaMcClurecv.LocalisWangetYe,禾本科刚竹属。产浙江安吉。

形态特征

与原栽培变型的区别在于老竿的基部数节间有紫色斑块,此斑块甚密以至布满整个节间,致使节间呈紫色。

灰竹(原栽培型)

竿高6-9米,粗2-4厘米,劲直或常于基部呈“之”字形曲折,幼竿深绿色,被白粉,节处常为暗紫色,节下方有暗紫色晕斑,无毛,老竿灰绿色至灰白色;节间长达30厘米,有纵肋,竿壁厚,为竿粗的1/2-1/3;竿环强烈隆起,高于稍隆起的箨环。箨鞘背面为淡绿紫色或淡红褐色,具紫色纵脉纹和紫褐色斑块,尤以捧鞘的上部为常见,被白粉,因脉间有微疣基刺毛而微粗糙;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黄绿色,狭而高,其高约4毫米,顶端截形,边缘生短纤毛;箨片绿色,另有紫色纵脉纹,狭三角形至带状,外翻,幼时微皱曲,以后平直。末级小枝具2-4叶,无叶耳及鞘口繸毛;叶片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长8-16厘米。花枝呈穗状,长5-9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边缘生柔毛,无叶耳及鞘口繸毛,缩小叶小,卵状披针形至锥状,每苞腋有2或3枚假小穗,基部的1或2片佛焰苞常不孕而早落。小穗含1或2朵小花,长2.7-3.5厘米,狭披针形;小穗轴最后延伸成针状,节间密生短柔毛;颖不存在或为1片;外稃长2.5-3厘米,无毛或仅边缘疏生短柔毛;内稃长2-2.5厘米,通常无毛;鳞被3,长约4毫米;花药长约1厘米;柱头2或3,羽毛状。笋期4-5月,花期5月。

分布范围

产浙江安吉。模式标本采自安吉。

主要价值

用途同灰竹。

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中文学名篌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nidularia别名大韧竹、刚竹、扫把竹、金丝竹、笔笋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亚目须叶藤亚目科禾本科属刚竹属种篌竹分布区域河南、山东、陕西及长江流域以南

形态特征竿高达10米,粗4厘米,劲直,分枝斜上举而使植株狭窄,呈尖塔形,幼竿被白粉;节间最长可达30厘米;壁厚仅约3毫米;竿环

形态特征

竿高达10米,粗4厘米,劲直,分枝斜上举而使植株狭窄,呈尖塔形,幼竿被白粉;节间最长可达30厘米;壁厚仅约3毫米;竿环同高或略高于箨环;箨环最初有棕色刺毛。箨鞘薄革质,背面新鲜时绿色,无斑点,上部有白粉及乳白色纵条纹,中、下部则常为紫色纵条纹,基部密生淡褐色刺毛,愈向上刺毛渐稀疏,边缘具紫红色或淡褐色纤毛;箨耳大,系由箨片下部向两侧扩大而成,三角形或末端延伸成镰形,新鲜时绿紫色,疏生淡紫色繸毛;箨舌宽,微作拱形,紫褐色,边缘密生白色微纤毛;箨片宽三角形至三角形,直立,舟形,绿紫色。末级小枝仅有1叶,稀可2叶,叶片下倾;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微弱或俱缺;叶舌低,不伸出;叶片呈带状披针形,长4-13厘米,宽1-2厘米,无毛或在下表面的基部生有柔毛。花枝呈紧密的头状,长1.5-2厘米,基部托以2-4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小形苞片;佛焰苞1-6片,在下部者呈卵形,上部者形较狭,纸质,长约16毫米,边缘生纤毛,其他部分无毛或只在两侧及顶部多少有毛,缩小叶有变化,或极小或近于无或呈叶状,每片佛焰苞腋内具假小穗2-8枚;假小穗的苞片狭窄,大小多变化,甚至有时可无苞片,膜质,5-7脉,具脊,上部及脊上均生有长柔毛;小穗含2-5朵小花,上部1或2朵小花不孕;小穗轴节间略呈棒状,上侧扁平并生有数条长柔毛,顶端斜截平;颖通常1片,有时多至3片,其形状、大小及质地与其下的苞片相似,长可达15毫米;外稃草质,密被长而开展的细刺毛,先端作芒状渐尖,多脉,第一外稃长10-12毫米,最长可达16毫米;内稃短于外稃,亦被开展的细刺毛,长6-11毫米;花药长4.5-5.5毫米;柱头3有时2或1,羽毛状。笋期4-5月,花期4-8月。

本变型竿壁薄,竹材较脆,细竿作篱笆(故称篱竹),粗竿劈篾编织虾笼(因此称笼竹);笋味美,供食用。植株冠辐狭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亦宜作布置庭园用。

分布范围

产陕西、河南、湖北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多系野生。模式产地在意大利,根据原描述记载,系1868年由日本输入的。但迄今为止日本的有关文献中均未提及该国有此竹种,很可能原来的引注有误,估计还是引自我国。

篌竹主要分布区位于西起四川和云南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大致地理范围为北纬25°—35°、东经105°—120°。目前北引至山东济南、潍坊和青岛一线的篌竹,虽长势不及原产地,但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南缘福建福州等地基本适应篌竹生长,西缘达云南昭通永善海拔1000~1300m的滇东北中山山原区。篌竹垂直分布上限在东部浙江天目山可达1200~1500m、西部四川和贵州可达1800m以上,分布区北缘的秦岭、桐柏山和伏牛山仍可达1000m。近年来在海拔1200m左右的黔中地区也人工引种成功。四川东部和重庆东北部、贵州东北部、浙江西北部和安徽南部山区等地是篌竹的相对集中分布区,成片面积近10万hm2。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本变型竿壁薄,竹材较脆,细竿作篱笆(故称篱竹),粗竿劈篾编织虾笼(因此称笼竹);笋味美,供食用。植株冠辐狭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亦宜作布置庭园用。

竹壁薄,竹材较脆,整秆用于编篱笆、搭瓜菜棚架,由于其秆颜色及味甘,常用其篾黄编虾笼,用来捕虾独好。笋味鲜美,供鲜食或加工笋干。

植株冠幅窄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笋箨纹路明晰、色泽各异,是道路绿化和庭园置景的上选竹种。

食用价值

笋味美,供食用。植株冠辐狭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亦宜作布置庭园用。

笋期时,大箨耳特别醒目,形如矛枪,紧抱竹竿,意趣奇特。适于成片栽植。或在乔木林下栽植,作为下木配置。笋味美,竹材常作农业竿用。陡坡处栽植用于绿化、水土保持。

经济价值

竹材纤维较长、纤维素含量较高,是上好的纸浆原料。

繁殖方法

移植母竹植之,成活率高,发笋快,但在贫瘠的土壤或竹林荒芜时,都长成细小密集、丛篁密箐的竹林。

养护与病虫害

施肥培土

生长旺盛的竹林,每隔3-5年进行一次施肥压土。根据肥源和劳动力条件,在夏季把青草、幼嫩树枝、树叶、堆肥、厩肥或饼肥等均匀施在林地上,再盖土5-10cm厚。有利于防冻护鞭,面积较大的可把林地划分为3个区,每年冬季埋肥培土一个区,3年一遍,循环进行。衰老残败的竹林,老鞭竹蔸充塞土中,影响新鞭生长和萌笋长竹,通过深翻、施肥、培土,可以复壮更新。根据地形情况,把林区划分成2-3m宽的若干条带,秋后砍伐时隔条抽带,将带上的竹株全部砍掉,深翻25-30cm,清除竹鞭竹蔸,树桩石块,扒开表层土壤,施下草秸、土杂肥、厩肥或饼肥,或拌入少量化肥,再行覆土。第二年竹鞭即从两侧回窜过来,第三年发笋长竹。在第三年的秋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垦覆余下条带,约需5年的时间,即可把衰老的竹林全部改造过来,成为生长旺盛的复壮新林。

护笋养竹

出笋期间要有专人巡视护笋,禁止人、畜入林,为防止虫退,可在每年出笋前在林地喷洒一次低毒农药。竹笋出土盛期后,要进行检查,碰到退笋及时挖去,并去掉一部分小的、密的、弱的竹笋,每亩留养健壮竹笋500-600株,使之分布均匀,提高竹林质量和整齐度。

适当整枝

整枝应在新竹抽枝后但未展叶时(5月中旬至6月下旬)进行。过早,竹秆尚未老化,竹梢幼嫩,打枝时会操损伤竹秆或打断竹梢;过迟,竹枝已老化,不易打落,或撕下竹青(皮)降低竹材质量。整枝常用小木棍或铁钩,沿新竹的枝秆分岔处垂直打下竹枝。整枝强度一般以打下竹秆最下的枝条3-5盘为宜。

合理砍伐

1-3年的竹株正是壮龄阶段,生理代谢旺盛,抽鞭发笋力强,是竹林更新发展的基础,不能砍伐。3年以上的竹株逐渐老化成熟,所连的鞭根也渐渐衰退,失去发笋能力,除少量的空档竹、林缘竹外,应尽量砍伐利用。砍伐量应为当年新竹留养量的70-90%,伐后竹林仍保留每亩1000株左右,并使保留竹株均匀分布。伐竹的季节从秋末到初春为好,按四留四砍的原则进行砍伐(即砍小留大、砍老留新、砍密留稀、砍低留高)。伐竹要齐地砍断,随即用砍刀劈破竹桩,促其腐烂分解。

崖州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gracilis McClure


    中文学名崖州竹拉丁文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gracilisMcClure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簕竹属分布区域广东,广西

崖州竹,竿较细,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厘米,箨鞘背面靠近两侧及近基部处均疏生暗棕色刺毛,其箨片长度约为箨鞘长的一半或更短,且其基部略作圆形收窄,箨舌高约1毫米。产广东和广西,常栽培于庭园中。竿细而梢尾下垂,秀雅翠绿,为庭园观赏用竹。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分点在于竿较细,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厘米,箨鞘背面靠近两侧及近基部处均疏生暗棕色刺毛,其箨片长度约为箨鞘长的一半或更短,且其基部略作圆形收窄,箨舌高约1毫米。

(资料来源:植物通)

分布范围

产广东和广西,常栽培于庭园中。

主要价值

竿细而梢尾下垂,秀雅翠绿,为庭园观赏用竹。

摆竹Indosasa shibataeoides McClure


    中文学名摆竹拉丁文名IndosasashibataeoidesMcClure别名倭形竹、泪竹、斑竹、黄竿竹、根竹、黑竹、自然花竹二名法Indosasashibataeoides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大节竹属种摆竹分布区域湖南、广东、广西

摆竹(学名:Indosasashibataeoides)为禾本目大节竹属下的一种竹子,又名倭形竹。

形态特征

竿高达15米,直径10厘米,但常见者生长较矮小,新竿深绿色,无毛,节下方显具白粉,老竿渐转为绿黄色或黄色,并常具不规则的褐紫色斑点或斑纹;中部节间长达40-50厘米;小竹的竿环常甚隆起,高于箨环,大竹的竿环仅微隆起;竿中部每节分枝,枝开展。

笋多为淡桔红色或淡紫红色,受虫害时笋常为黄色;箨鞘脱落性,背面淡桔红色、淡紫色或黄色,具有黑褐色条纹,疏被刺毛和白粉,无斑点或有时具细小斑点,箨耳通常较小,为箨片基部向外延伸而成,呈镰形,具放射状繸毛;小竿的箨鞘背面常光滑无毛,无箨耳和繸毛;箨舌微隆起或作山峰状隆起,高约2毫米,先端具白色短纤毛;箨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基部常向内收窄,绿色,具明显紫色脉纹。

末级小枝通常仅具一叶;叶鞘紫色,稀为2叶而下部叶鞘超越上部者;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8-22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无毛,下表面呈粉绿色,次脉4-6对,小横脉明显。

花枝通常无叶;假小穗单生或2枚着生于具花小枝之各节,形粗大,狭纺锤形,体微扁,长6-8厘米,宽约1厘米,苞片4-8片,较颖为薄;小穗含小花6-8朵;小穗轴节间长约2毫米,无毛;颖片常为4片,基部颖长5-10毫米,上部者则较长较宽,形同外稃,无毛而有光泽;外稃长约1.5厘米,宽8-10毫米,先端钝,但具小尖头,背部圆拱,无毛而有光泽,具11-15脉;内稃较窄较短,长约1厘米,先端钝,背部具2脊,全体无毛;鳞被3,近相等,宽披针形,无毛,花药黄色,长4-5毫米;子房、花柱均无毛。笋期4月,花期6-7月。

生长环境

在广西灵川,摆竹山组成大面积竹林,竿高达15米,径粗10厘米,多生于常绿阔叶林内,组成第二层林木,耐阴性强,阳光下栽培则常生长不良。在湖南、广东等地由于竹林遭受破坏,常生长矮小。

分布范围

产湖南南部、广东及广西北部海拔300-1200米山区。

应用价值

为广西北部主要经济竹种,其重要性仅次于毛竹。竹材宜整竿使用,笋可供食用。

栽培技术

育苗技术

根据使用的繁殖材料不同,总共可达20余种,常见的有播种育苗和分枝、节育苗。播种育苗方法已被人们所掌握,这里主要介绍分枝、节育苗,本育苗方式是丛生竹的主要繁育方法。

插枝育苗

在两年生以上的母竹秆上,选择一年生的主枝或次生枝,其枝条蔸部有一些明显突出合格枝。用利刀从下往上平竹秆切下枝条,留节3个,剪去枝梢,最上节保留侧枝一节。把切下的枝条浸在水中或放在阴凉处淋水保湿,到圃地后在已整好的苗床上按沟距40cm开沟,将枝蔸切口向下,按株距30cm斜埋沟中。入土深6-l0cm,留最上一节枝叶露出地面。盖土踩实后淋水盖草。每亩可育苗4000-5000株。

节间切口带蔸埋干育苗。选择丛生竹林外缘1–2年生健壮竹子作母竹,在基部找到母竹老竹秆柄与秆基连接点,用利刀砍断。连蔸挖起,然后取出母竹,砍去竹梢,保留12–16个节,修剪过长的枝条,在竹蔸弯曲方向相反的一侧用细锯在每一个节锯一个切口,深度为节间直径的3/4,再把母竹移入育苗沟中,使竹柄朝下,节间切口朝上,竹秆上的节芽向两侧。平放沟中,淋透水,蔸部盖土稍厚(10–15cm),用手压紧不伤芽;秆部盖土稍薄,马耳形切口朝上露出地面;最后盖一层草保湿。每亩可挖育苗沟150–180条。

苗期管理

在整个育苗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并防积水。抽节或分蘖前要注意适当遮阴、浇水。苗床上要经常除草,除草时注意不要伤幼苗、蘖苗或带动根部。雨后、浇水或施肥后可适当松土。基肥不足或竹苗生长不旺时需要进行追随肥,按先淡后浓、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幼苗开叶后,可用5%一10%腐熟的清粪水提苗,进入分蘖期或出节后,可用10%一40%腐熟人畜粪等追肥;最后一次追肥,一般不得超过8月底。冬季应停止施肥和灌溉。

造林技术

造林地的整地方式。散生竹造林适用于全面整地和带状整地方式;丛生竹造林适用于穴状整地方式。

全面整地:将造林地全部翻土,深度20cm,然后按二定的株行距挖种植穴。带状整地:按照一定的宽度的距离。挖一带留一带,一般带宽1–2m,带间距离2m,带内翻土深度20era,然后在带状地里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种植穴。

穴状整地: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穴整地,穴的大小一般为50×50×35cm或60×60×40cm。

造林季节与密度。造林季节最好在1–2月间竹子休眠期间进行,此时竹子的挖掘、搬运、移植都比较方便,成活率高。造林密度取决于土壤条件和竹子种类。土壤肥沃的宜稀,土壤贫瘠的可密些;大径竹宜稀,小径竹种宜密。一般大密度的株行距为2×3m或3×3m,中密度的株行距为3×4m或4x4m,大密度的株行距为4×5m或5×5m。造林方法。按散生竹种类和丛生竹种类分别采用下列不同的造林方法。散生竹。可采用移母竹法、竹苗造林法和埋鞭造林法。移母竹法:一般应尽量选择2–4年生的健壮小母竹,沿母竹竹枝生长的方向找到来鞭和去鞭,从来鞭30cm处和去鞭70cm处切断,连竹蔸带鞭一起挖起。将竹梢切断,仅留2–3盘枝叶,也可只留秆长30cm左右(称根枝移植法),将母竹根蔸部包扎好,运往造林地种植。种时先拌匀穴内基肥,放入母竹蔸时使竹鞭沿山坡水平方向自然伸展,覆土踩实。表面再培一层松土,高过根颈l0cm左右。

竹苗造林:实生苗造林优点是造林成活率高,种苗来源丰富,运输方便,造林工效高、速度快、成本低,成材时间大概要8–10年。一般采用1–2年生的实生苗造林。起苗时先剪去部分枝叶,成丛挖起。栽植时,要使竹苗根系在穴内伸展,然后覆土。覆土要分层踩实,然后在表面覆一层松土,覆土略高于竹苗原根颈处。

埋根造林:选择深黄色、具光泽的健壮竹鞭,带土挖起,截取lm长左右,保留须根。种植时将竹鞭平放于长方形的穴中,覆土10cm左右,踩实后再盖一层松土,最后盖草。

丛生竹。可采用带蔸埋秆造林、竹苗造林和移母竹造林法。

带蔸埋秆造林:一般选择大径竹直径4–5cm、中径竹2—3cm一年生竹株作母竹。挖掘母竹时,先挖开土壤找到秆基和秆柄,从秆柄处砍断,取出母竹,注意勿使竹蔸破裂或留得太短,将母竹竹秆截取lm长左右,浆根并包扎好竹蔸部运往造林地种植。种时将母竹秆平放于穴中。秆柄向下,覆土l0cm左右,踩实再盖一层松土。

竹苗造林:用地径0.5一1.5cm的一年生竹苗造林。将竹苗成丛挖起,按2–3秆为一丛。浆根栽植。

移母竹造林:这是一种老方法。母竹的选择、挖掘、浆根包扎和运输同嘉宾蔸埋根造林,但母竹一般要保留5–6个节的长竹秆。种植时竹秆完全露出地面。

物种鉴别

摆竹的竿箨和叶片形态变异甚大,通常大竹的箨鞘颜色较深,呈淡褐紫色,常具黑褐色斑纹,箨耳明显,被刺毛,叶片也较大;小竹的箨鞘背面色浅,无斑纹,无毛,箨耳不明显,叶片也较小。但本种小枝通常仅具1叶,且无明显的叶鞘,容易与本属其它竹种相区别。

白皮唐竹Sinobambusa farinosa (McClure) Wen


    中文学名白皮唐竹拉丁文名Sinobambusafarinosa(McClure)Wen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倭竹族属唐竹属分布区域广东、江西、福建、浙江

形态特征竿直立,高达7米,直径2-4厘米,幼竿无毛而全部被有较厚白粉,老竿光滑无毛,仅节下方有白粉环;节间长40-60厘米,近挺

形态特征

竿直立,高达7米,直径2-4厘米,幼竿无毛而全部被有较厚白粉,老竿光滑无毛,仅节下方有白粉环;节间长40-60厘米,近挺直,分枝以下各节间呈圆柱形,分枝各节于分枝一侧扁平;箨环木栓质,初被黄棕色刚毛;竿环膨大,除分枝以下各节者外,通常均较箨环为高;节内长6毫米。箨鞘长圆形,先端较宽广,革质,早落,背面灰绿色,初被厚白粉,后秃净,被紫褐色脱落性小刺毛,上端近无毛或疏生毛茸,向下半部渐为多毛,基部具密集紧贴或直立之棕黑色针状刺毛,边缘生棕黑色纤毛,或光滑无毛,多少具明显之纵脉;箨耳中等大,椭圆状至镰刀状,近直立,棕黑色,被糙毛,易碎,边缘生黄褐色长达14毫米之粗繸毛;箨舌短,呈拱形,表面被糙毛,边缘完整,具细纤毛;箨片绿色,略皱褶,近宿存或凋落,披针形至狭披针形,纸质,长11-16厘米,直立或外翻,无毛或近无毛,两边缘均具锯齿。竿每节通常分3枝,中间枝比两侧枝长1倍。末级小枝具3-6叶;叶鞘长5-6厘米,被黄棕色细柔毛,以后无毛,纵肋明显,上半部呈网格状,边缘具纤毛或无毛;叶耳近于无,鞘口繸毛淡黄色,坚硬直立,基部粗糙;叶舌短,背部被糙毛;叶片薄纸质,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3-19厘米,宽14-22毫米,先端渐尖,具粗糙锐尖头,基部钝圆或截平,近无毛或下表面被微毛,次脉4-6对,具小横脉,叶柄短,长2-3毫米,无毛。花枝未见。笋期5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下或山谷中。常成片生长。海拔40—1500米。

分布范围

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地。

产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及广西等省区。

参考文献

Sinobambusafarinosa(McClure)WeninJourn.Bamb.Res.1(1):35.1982.Etinibid1(2):19.1982:—SemiarundinariafarinosaMcClureinLingnanUniv.Sci.Bull.No.9:45.1940;竹的种类及栽培利用90页.1984.

倭形竹Indosasa shibataeoides McClure


    中文学名倭形竹拉丁文名IndosasashibataeoidesMcClure分布区域广东省罗浮山飞云顶

倭形竹,竹亚科大节竹属,混生。数量甚少,自然分布于广东。植株矮小,竹竿上部呈“之”字形曲折,笋期尤其显得美丽。

形态特征

秆高0.5~2m,径0.5~0.8cm,节间长10~20cm,幼秆微被白粉,节下具窄白粉环,下部秆正常,秆环平,箨环微隆起;中上部秆环突起并以致诸节间作强之字形曲折。秆箨早落,黄绿色转棕黄色,初具白粉,先端窄,箨舌高0.5~1mm,平截,箨耳由箨叶基部延伸而成,微弱,具少数纤细的遂毛;箨叶三角形,反转,鲜时为玫瑰色,腹面粗糙。每节分枝3,小枝短,亦之字形曲折,通常每枝具叶1~2枚,如为2叶时,下方叶因叶鞘较长,故伸在上方1叶之上。叶片长圆形披针状,长5~15cm,宽1.5~3cm,笋期5月。植株矮小,秆枝呈”之”字形曲折,笋期尤美,为观赏或盆栽之佳品.

分布范围

广东省罗浮山飞云顶(海拔1300米左右)。浙江有引种栽培。

主要价值

用途:”之”字形秆枝既稀少又珍奇,园林点缀,以数株植于庭院醒目之处,也可盆栽观赏。

观赏特色:植株矮小,秆枝呈”之”字形曲折,笋期尤美,为观赏或盆栽之佳品。

晾衫竹Sinobambusa intermedia McClure


    中文学名晾衫竹(岭南大学科学丛刊)拉丁文名SinobambusaintermediaMcClure别名朱村赤竹(广东)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超族·倭竹族·刚竹亚族属唐竹属

晾衫竹(学名:Sinobambusaintermedia)为禾本科唐竹属下的一个种。竿直立,高5米,直径约2厘米;节间长50-60厘米,在有分枝的一侧具沟槽,被白色细柔毛,以后变无毛而粗糙,具细纵肋,浅绿色至绿色,节下方具白粉环,竿髓呈棉絮状。在阳光或阴凉处均生长良好。新笋颜色亮丽,几乎是纯白色。竹材可作晒衣竿、绿化竹种等用。

形态特征

竿直立,高5米,直径约2厘米;节间长50-60厘米,在有分枝的一侧具沟槽,被白色细柔毛,以后变无毛而粗糙,具细纵肋,浅绿色至绿色,节下方具白粉环,竿髓呈棉絮状;箨环隆起,宽约1毫米,木栓质,被密被刚毛;竿环隆起,无明显的脊。箨鞘通常为脱落性,小植株偶有宿存者,背面新鲜时通常绿色,先端带紫色,贴被脱落性黄褐色刺毛,向基部渐密,并伴有较细糙毛,边缘生有棕色纤毛,腹面光滑,略带紫色;箨耳较为发达,镰刀状伸出或横卧,质脆易碎,基部暗棕色,粗糙或密被糙毛,上部者苍白色,光滑无毛,边缘具长达2厘米的粗繸毛,后者直立或波曲而四射;箨舌短,拱形,被糙毛,尤以基部的糙毛密而较长,先端有时不甚平整,略呈锯齿状或具纤毛;箨片宿存,狭披针形,先端渐尖,直立或上举,除先端带紫色外,通常全部绿色,两面无毛;竿下部每节分1或2枝,竿中部通常为3枝,或有时多至5-7枝,次级分枝通常单生。末级小枝具3-5叶;叶鞘长5厘米左右;无毛,有时可见小横脉,边缘全部具纤毛;叶舌截形或略隆起,被糙毛;叶耳不明显或缺,鞘口繸毛稀少、直立,长达9毫米;叶片厚纸质,阔披针形,先端渐尖头,基部渐收窄或稀可钝圆,长12-22厘米,宽13-28毫米,上表面绿色无毛,下表面灰绿色,近基部被糙毛,余处无毛,边缘均具小锯齿,小横脉在叶片两面均可见,呈长方格形,叶柄长4-5毫米,假小穗长13厘米,宽3毫米;苞片2-4,先端尖锐,无毛;小穗轴无毛;外稃长12毫米,宽5毫米,先端具锐尖头,9-12脉与小横脉构成网格;内稃较外稃为短,具2脊,脊间具2脉,两侧至边缘各具3脉,脊上具纤毛,此外无毛,先端不分裂;鳞被2或3片,长圆形至菱形,被白色细绒毛,先端具纤毛,基部具3或4脉纹;花药黄色;子房长卵形,无毛花柱1,长度略等于子房,先端3裂为柱头,有时2裂,具短疏毛。笋期4-5月。

分布范围

产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及云南等省区。

主要价值

竹材可作晒衣竿、帐竿及围篱等用,亦可作绿化竹种。

银丝大眼竹Bambusa eutuldoides var. basistriata McClure


    中文学名银丝大眼竹拉丁文名Bambusaeutuldoidesvar.basistriataMcClure别名斑坭竹、坭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属刺竹属

丛生竹。秆高6-12m,径4-6cm。秆基部数节的节间绿色而间有黄白色条纹,非常漂亮。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在于竿下部各节间和新鲜箨鞘的背面均为绿色而具黄白色纵条纹,箨耳大的那一枚强波状皱褶。

竿高6-12米,直径4-6厘米,尾梢略弯,下部挺直;节间长30-4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或近于无粉,无毛或有时仅于上半部疏生脱落性小刺毛;竿壁厚5毫米,节处稍有隆起,竿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其中3枝较为粗长。箨鞘早落,革质,背面通常无毛,或有时被极稀疏的脱落性贴生小刺毛,干时向黄白色细条纹,先端向外侧一边长下斜,呈极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不相等,形状各异,质极脆,略皱,边缘被波曲状细刚毛,大耳极下延,其下延程度可达箨鞘全长的2/5-1/2,倒披针形至狭长圆形,长5-6.5厘米,宽约1.5厘米,小耳近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1厘米,或有时完全与箨片基部相连,故难以区分;箨舌高3-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齿裂或条裂,被短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易脱落,呈不对称的三角形至狭三角形,背面疏生脱落性小刺毛,腹面近基部脉间被棕色小刺毛而上部粗糙,先端渐尖具锐利硬尖头,基部略微收窄后即向两侧外延与箨耳相连,此相连部分约为1厘米,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3/5。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有时不存在,存在时则呈卵形或狭倒卵形乃至倒卵状长圆形,边缘具数条直或曲的细长繸毛;叶舌高约0.5毫米,截形,边缘具微齿;叶片披针形至宽披针形,一般长12-25厘米,宽14-25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骤渐尖具粗糙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以数至多枚簇生花枝各节,线形,长2.5-5.5厘米;小穗含小花5-6朵,基部承托以数片具芽苞片;小穗轴节间形扁,长3-4毫米,顶端膨大且在其边缘被短纤毛;颖仅1片,长圆形,长9-10毫米,背面无毛,但有许多极小的紫色斑点,具11脉,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外稃与颖相似,但长12-13毫米,具13-15脉;内箨披针形,长约11毫米,具2脊,脊近顶端被短纤毛,脊间4脉,脊外每边各具2脉;鳞被3,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较窄,长约2毫米,后方1片较大,宽倒卵形或近圆形,长约2毫米;花药长5毫米,顶端又开;子房近球状,直径约1毫米,顶端被短硬毛,花柱极短,被短硬毛,柱头3,羽毛状。颖果幼时近倒卵状,长约5毫米,顶部被短硬毛,并留有柱头残余。

分布范围

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有引种栽培。

主要价值

观赏应用:丛态优美,高大。

茶竿竹Pseudosasa amabilis (McClure) Keng f.


    中文学名茶竿竹拉丁文名Pseudosasa amabilis (McClure)Keng f.别名青篱竹、沙白竹、厘竹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族属矢竹属亚属茶竿竹亚属种茶竿竹

茶竿竹(学名:Pseudosasaamabilis(McClure)Kengf.)是禾本科,矢竹属乔木状竹类植物。高可达13米,竿直立,圆筒形,橄榄绿色,竿壁坚硬较厚,有韧性,箨鞘迟落性,革质坚硬质脆,鞘口于箨片两边有刚毛状繸毛,箨舌棕色、拱形,边缘不规则,暗棕色,具小横脉,质较箨鞘稍薄。

形态特征

乔木状竹类植物。地下茎合轴型。竿直立,高5-13米,粗2-6厘米;节间长(25)30-40(50)厘米,圆筒形,幼时疏被棕色小刺毛,老则变为光滑无毛,橄榄绿色,具一层薄灰色蜡粉,竿壁较厚,坚硬,有韧性,髓白色或枯草黄色,呈横片状或海绵状充满上部节间的内腔,在下部节间空腔内的髓则常干缩,呈薄片状或碎片状附着内壁,中空;竿环平坦或微隆起;竿每节分1-3枝,其枝贴竿上举,主枝梢较粗,二级分枝通常为每节1枝。

箨鞘迟落性,暗棕色,革质、坚硬、质脆,中部和基部较厚,背面密被栗色刺毛,尤以其中下部密集,腹面平滑而有光泽,边缘具较密的长约5毫米的纤毛,顶端截形,鞘口于箨片两边各有数条直而坚硬先端略弯曲的刚毛状繸毛,其长可达15毫米,箨舌棕色、拱形,边缘不规则,具睫毛,背面具微毛;箨片狭长三角形,直立,暗棕色,先端锐尖或呈锥形,边缘粗糙,内卷,纵脉显著,具小横脉,质较箨鞘稍薄。小枝顶端具2或3叶;叶鞘除边缘具纤毛外,余处均无毛,质厚而脆,鞘口两边稍高,具几根直而先端扭曲的繸毛,后者长7-15毫米;叶舌高1-2毫米,边缘密生短睫毛;叶片厚而坚韧,长披针形,长16-35厘米,宽16-35毫米,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无毛,嫩叶时基部有微毛,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嫩叶边缘一侧具刺状小锯齿,另一侧锯齿不明显而略粗糙,老叶边缘近于平滑而内卷,次脉7-9对,有小横脉;叶柄长约5毫米。

花序生于叶枝下部的小枝上,为3-15枚小穗所成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小穗柄长2-10毫米,生有较长的微毛,其下还具长2-3毫米的小型苞片;小穗含5-16朵小花,披针形,长2.5-5.5厘米;小穗轴节间长约3毫米,粗1毫米,基部扁而细,上部具毛;颖2,背面上部密生纤毛,并在边缘有较长的纤毛,而下部则无毛,第一颖披针形,长6-7毫米,宽2-2.5毫米,第二颖长圆状披针形,长9-11毫米,宽4-5毫米;外稃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长10-15毫米,宽4-8毫米,背面密生微毛,上部的边缘有纤毛;内稃广披针形,长5-9.5毫米,脊间宽1-2.5毫米,下部无毛,脊上具微毛;鳞被3,居中一片较小,匙状乃至披针形,长2.5毫米,宽约1毫米,膜质,下部则较厚,边缘上部生纤毛;雄蕊3,花丝长约9毫米,花药长6-7毫米;子房细长、呈纺锤形,无毛,柱头3,长约5毫米,劲直,疏生羽毛。

颖果成熟后呈浅棕色,长5-6毫米,直径约2毫米,具腹沟。笋期3月至5月下旬,花期5-11月。

主要变种

厚粉茶竿竹(变种)(植物研究)

该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箨鞘质地较薄,叶片较狭,小穗上颖及稃片上都具厚的白粉而毛较少或几呈无毛。花期4月,笋期4月。分布于中国广西荔浦县大口(模式标本产地)。

福建茶竿竹(变种)(南京大学学报)

该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箨鞘之顶端两侧隆起,箨舌背部具白粉。分布于中国福建政和(模式标本产地)。生于山坡林边。

薄箨茶竿竹(变种)(植物分类学报)

该变种的箨鞘、叶片质地较薄,箨鞘背部散生刺毛,仅在其中部和基部有较明显的淡棕色刺毛,箨鞘两侧略高,具椭圆状箨耳或仅有数条繸毛,幼竿箨环下密具白粉和稀疏倒刺毛,与原变种可以区别。分布于中国湖南及福建。生于向阳山坡。模式标本采自福建三明市莘口。

生长环境

茶竿竹适生年平均温度8℃以上,但也能够耐受-12℃的低温,适生范围比自然分布范围广。茶竿竹在土层30厘米以上的红壤、黄壤或沙质土都能生长,而在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pH值为4.5-7.0)的沙质土壤生长最好。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江苏、浙江有引种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广宁。

繁殖方法

移蔸基本方法是在冬末春初,竹林生理休眠状态即将结束之前,选取1-2年生、平均胸径2-4厘米、生长势良好的健康竹株作为母竹,小心挖取,注意不伤害秆基笋芽或鞭芽,挖取后将竹株向上斜削去梢,保留3-5盘竹枝,若长途运输则多带宿土并用黄草包扎,利用竹株秆基具有萌笋发鞭的能力,在茶竿竹适生造林地进行栽植扩林,密度一般为1800株/公顷。

栽培技术

抚育更新茶竿竹林经营相对粗放,无采收竹笋的习惯,退笋率较高,竹农经验性的采伐4年以上的竹株,难免存在滥伐现象。采取劈山、垦复、施肥、喷施杀虫药等基本抚育措施,可有效的促进茶秆竹林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在竹林更新过程中,大小年分明的茶竿竹林每2年择伐1次,于每度大年冬季生理休眠期全伐3度以上竹株;花年茶竿竹林则每年冬季全伐4年以上竹株。

茶竿竹竹秆通直,粗放经营的材用林密度一般在20000株/公顷左右,平均胸径4厘米,侧枝下垂分散程度不大,单株盖度较小。基于这种生物学特性和茶竿竹林的经营现状,结合笋用林经营过程中立竹度的控制方法,针对笋用或笋材两用茶竿竹林立竹度,立竹密度和平均胸径分别介于15750-20250株/公顷和4.5-6.5厘米时,茶竿竹秆材生物量可获得最佳值。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立地条件下,立竹密度可稍低;在丘陵贫瘠地段,立竹密度可稍高。茶竿竹林有大小年之分,林年龄结构调整方法,结合传统茶竿竹林采伐4年以上成材的经验,调整其年龄结构为1度竹:2度竹=1:1;花年茶竿竹林(大小年不明显)则取法雷竹林年龄结构调整方式,调整其年龄结构为1年生竹:2年生竹:3年生竹=1:1:1,这样可形成一个合理的年龄结构模式,以有效维持茶竿竹林笋、材产出,提高竹林生产力。

病虫防治

茶竿竹主要病虫害为竹笋夜蛾,竹笋夜蛾1年发生1代,每年清明前后茶竿竹出笋期,笋夜蛾幼虫在竹笋萌出地面后就蛀入竹笋内部蛀食笋肉,引起退笋或生长成畸形竹株。淡竹笋夜蛾是危害茶竿竹笋的优势种。由于竹笋夜蛾虫情复杂,虫龄不整齐,活动场所比较隐蔽,所以必须基于其生物学习性及发生规律进行综合防治,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防治竹笋夜蛾主要有3种方法:

提高竹林经营水平,预防病虫害发生。结台劈山松土,清除林内杂草灌木,改善竹林卫生环境,对消灭竹笋夜蛾的初龄幼虫和防止土中越冬的笋虫出土为害均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要及时发现并挖除虫害竹笋,杀死笋中幼虫;

物理诱杀。竹笋夜蛾成虫具有趋光性,可以采用交流黑光灯在晚上19:00-22:00进行诱杀,这是减少虫口密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化学防治。在茶竿竹竹笋夜蛾虫口密度较大、竹笋受害率较高的情况下,仍然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在茶竿竹出笋初期和盛期各喷洒对水比率为20毫升/升的25%的笋虫灵1号和18%的笋虫灵2号乳剂1次,防治效果达85%以上。

主要价值

茶竿竹壁厚节平,材质优良;竹笋鲜甜可口,营养元素较为齐备;竹株刚劲挺拔,适生范围广,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经济观赏竹种。

茶竿竹地下茎复轴混生,介于单轴散生的散生竹类与合轴丛生的丛生竹类之间,可作为竹类植物系统演化的典型竹种,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楠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


    中文学名楠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heterocycla(Carr.)Mitfordcv.Pube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单子叶植物纲Liliopsidac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属刚竹属种毛竹笋分布区域分布自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和台湾省,黄河流域。

“楠竹”(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980页,关于“南”字的最后一个词条,即“南竹”,解释是:毛竹。该书第982页对“楠”字的解释是:楠木。所以,“南竹”不能写成“楠竹”。)被统称为毛竹,又别于毛竹,南竹实际上是毛竹中最名贵,最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一种实用竹。在中国300多种禾本竹类植物引属中,南竹是生长最快,材质最好,用途最多,经济价值最大,种植面积最大的竹种。南竹生长快,适应性强,恢复一棵60英尺高的树木需要1年的时间,而同长度的南竹只需59天。南竹的大面积推广种植能防止水土

植物名称

南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Carr.)Mitfordcv.Pubescens)又名毛竹(栽培型)南竹、猫头竹(中国树木分类学)

形态特征

竿高达20余米,粗者可达20余厘米,幼竿密被细柔毛及厚白粉,箨环有毛,老竿无毛,并由绿色渐变为绿黄色;基部节间甚短而向上则逐节较长,中部节间长达40厘米或更长,壁厚约1厘米(但有变异);竿环不明显,低于箨环或在细竿中隆起。箨鞘背面黄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点及密生棕色刺毛;箨耳微小,繸毛发达;箨舌宽短,强隆起乃至为尖拱形,边缘具粗长纤毛;箨片较短,长三角形至披针形,有波状弯曲,绿色,初时直立,以后外翻。末级小枝具2-4叶;叶耳不明显,鞘口繸毛存在而为脱落性;叶舌隆起;叶片较小较薄,披针形,长4-11厘米,宽0.5-1.2厘米,下表面在沿中脉基部具柔毛,次脉3-6对,再次脉9条。花枝穗状,长5-7厘米,基部托以4-6片逐渐稍较大的微小鳞片状苞片,有时花枝下方尚有1-3片近于正常发达的叶,当此时则花枝呈顶生状;佛焰苞通常在10片以上,常偏于一侧,呈整齐的复瓦状排列,下部数片不孕而早落,致使花枝下部露出而类似花枝之柄,上部的边缘生纤毛及微毛,无叶耳,具易落的鞘口繸毛,缩小叶小,披针形至锥状,每片孕性佛焰苞内具1-3枚假小穗。小穗仅有1朵小花;小穗轴延伸于最上方小花的内稃之背部,呈针状,节间具短柔毛;颖1片,长15-28毫米,顶端常具锥状缩小叶有如佛焰苞,下部、上部以及边缘常生毛茸;外稃长22-24毫米,上部及边缘被毛;内稃稍短于其外稃,中部以上生有毛茸;鳞被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1毫米;花丝长4厘米,花药长约12毫米;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椭圆形,长4.5-6毫米,直径1.5-1.8毫米,顶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笋期4月,花期5-8月。

地理分布

楠竹主要分布在四川宜宾,湖北咸宁,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楠竹竹质尤以湖南竹为最好,江西,福建次之。

营养价值

毛竹笋是公认的最佳绿色天然食品,是传统的森林蔬菜之一,被列为“素食第一品”的“山珍”之一;在日本、加拿大和韩国,更是被认作“餐餐必备,天天必食”的蔬菜。据测定,每100克竹笋中含蛋白质3克、脂肪0.2克、糖类0.4克,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磷、铁、钙和18种氨基酸、胡萝卜素等成分,是一种全天然营养食品。近年来还发现竹笋具有减肥、降血脂、抗衰老等多种保健功能,是一种新型的保健食品。竹笋中含量最多的纤维素,在现代营养保健上有着重要作用。常吃纤维素多的食品,可防治高血脂症、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病、糖尿病、肠癌及痔疮等疾病。这是因为纤维素在肠内可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增加肠里动,促进烘便函排泄。因此,纤维素又被现代营养学家称之为“第七营养素”。

栽培方法

全垦深翻,施基肥;全垦的目的是要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条件。

在全垦深翻的同时,挖除竹林内的“三头”(石头,竹蔸头,树桩头)和老竹鞭,创造有利于鞭根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深翻深度30~40cm,注意避免损伤幼壮竹鞭的鞭芽和鞭根。深翻时间以冬季12月~翌年1月,结合挖冬笋进行较好b这时竹林行鞭结束,地上、地下部分均处于休眠状态,鞭根损害较少;或者在笋一功竹高生长停止,而鞭梢又尚未大量生长前的6月中旬进行也可以。

笋用林一般留母竹较少,林内阳光充足,容易滋生杂草。为防止林地水分和养分的消耗.必须及时除尽杂草。除草松土可结合进行,使土壤疏松透气,减少行粮阻力,有利于鞭根生长和发笋。每年夏秋(6~9月)季节,气温高,湿度大,杂草生长快,应进行1~2次,深度10~15cm。要求除尽草根,不损伤竹鞭和笋芽3把杂草翻埋上中,腐烂当肥料。

在深翻基础上再施基肥,基肥以人粪尿,猪、牛栏厩肥,菜饼等有机肥为最好。一般每1,000m2竹林中施人人粪尿或猪、牛栏厩肥4,000~5,000kg,菜饼400~500kg。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割青草进行“埋青”,每1,000m2“埋青”6,000~10,000kg。“埋青”后再盖8~10cm厚的土,称“扛土埋青”。这对培养竹林和培养大笋很有好处。施肥深度150~25cm,先开沟后施肥,施后覆土。

留好母竹,合理砍伐:笋用竹林与材用竹林一样,为获得高额的竹笋产量,除了有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外,还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竹林结构。竹笋在生长发育时期,主要靠母竹供给养分。因此,母竹的数量和年龄直接影响到发笋的数量和质量(表)。

据研究一般笋用毛竹林的立竹数,每1,000m‘保留母竹250~300株为宜,母竹年龄为6年(3度)。竹龄组成:l~2度竹各占35%,3度竹占30%。

根据日本野中重之教授的研究报告认为,毛竹笋用林母竹立竹数,以每1,000m2竹株留130~200株为宜.留竹时间以竹林出笋最盛期前10天开始出土的,竹笋留为母竹最好。母竹年龄l~5年生为好。

选留母竹应以中、后期出土的竹笋为宜,因为这个时期出笋数量多、质量好、成竹率高,可以从中均匀地选择健壮的竹笋成为母竹。如前期出笋选留母竹,消耗养分过多,影响后期出笋和产量;而后期出上的竹笋成竹率低,成竹质量差,不宜留作母竹。

笋用林的母竹砍伐更新应在冬季进行,每年砍伐量应与新竹数大致相等。在风雪危害较严重的地方,对保留的母竹需进行钩梢,一般在Ic~11月间进行。为保持竹林有一定的叶面积指数,钩梢强度要予以控制,一般钩梢后要留枝12~15盘。

及时抢笋,施好肥料:毛竹春笋一般3月中、下旬开始出土,挖春笋要遵从“初期挖笋,中期选笋留母竹,后期笋挖光”的原则。早期笋价格高,经济效益好,及时挖除早期笋,还可减少养分消耗,促使处于休眠状态但具有分生能力的笋芽萌发,达到多出笋,提高产量的目的。据研究,在不同出笋时期选留母竹,对竹笋产量有很大影响。江苏宜兴地区,谷雨留母竹比清明至谷雨留母竹增产30.7%,比清明目母竹增产373%。

毛竹的笋芽在秋季7~8月份开始萌动,这时笋体小,无食用价值,到了冬季芽体膨大成为竹笋,称为“冬笋”,可挖取食用。

水湿栽竹法

先挖好长1.5米、宽1米、深0.5米的栽植穴。留2/3的松土在穴内,浇入6?D8千克水,调成泥浆,拌入钙镁磷肥4.5-D5千克。然后把母竹栽入穴中央,将鞭根和竹蒲头轻埋入泥浆中,上面用1/3松土盖住,成馒头状。

移笋栽竹法

即只挖掘鞭笋栽竹,当年栽竹当年出笋。方法是:每年3月,挖取2-D3年生长健壮的母竹竹鞭附近的笋芽,留鞭长0.3-D0.4米,去鞭长1-D1.2米。挖掘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损伤笋芽与鞭的连接处(螺丝顶),挖取后用稻草包扎运往林地栽竹。栽植方法与水湿栽竹法相同。

埋鞭栽竹法

埋鞭栽竹主要是依靠竹鞭上的芽发育成新竹。竹林地要选择肥沃、疏松、湿润的沙质壤土。翻耕林地,深耕24?D25厘米,并挖好栽竹穴,穴长1.2-D1.5米,宽70-D100厘米,深50?D75厘米。穴底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25?D30千克,上盖7-D10厘米厚的泥土。3月上旬出笋前挖鞭栽竹。母鞭要求选择1?D2年生的母竹竹鞭,鞭色深黄或黄铜色,鞭芽饱满直径2?D3厘米,每段鞭长60-D70厘米。鞭上带13-D14个笋芽。栽竹时,将母鞭埋入穴中压实,上盖12-D15厘米的土。一般每亩栽竹鞭40-D50根。若遇干旱,上面必须盖草保湿。

竹蔸栽竹法

先在林缘或竹林稀疏处选择2?D3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竹枝分桠低、竹叶墨绿的母竹。再将母竹留来鞭长30-D40厘米,去鞭长70-D100厘米后挖起。(注意不要伤螺丝顶),然后在竹蔸20-D25厘米处锯断竹竿,留下竹蔸用稻草包扎,保护好鞭根后运往造林地栽植。栽植方法与水湿栽竹法相同。

生活用途

药用功效

毛竹笋的药用价值也极高。在古代医书《纲目拾遗》中载:竹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等功效。笋被认为是减肥和防止肠癌的健身食品。因笋内的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增进消化腺的分泌,故有利于消胀和排泄,能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留和吸收,可减少中毒病和肠癌的发生。近年还发现,竹笋内的多糖物质具有抗癌作用。纤维素和脂肪酸结合能防止血浆中胆固醇的形成,竹笋中的酪氨酸能治疗甲状腺亢进,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常吃竹笋,能防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的产生,对肠癌、食道癌和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疗效。竹笋还含有Se、Ge等有防癌、抗癌、抗人体衰老功能的微量元素。日本已从毛竹笋中提取Se、Ge等作为保健食品。认为Ge可以活化人体细胞,使人血色好转,还有通便等作用。国内的研究也证实,缺Se是大骨节病的主要原因;Se有防衰老的保护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还可防止胰腺退化及防铅汞等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这些新发现更使毛竹笋的身价倍增。

装修材料

据不完全统计,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竹资源丰富的南方各省,仅建立的上百家竹胶板企业,年产量5万立方米,这相当于每年节约15万立方米的木材,与此同时,各地大力推广楠竹种植,封山育林,修补因木材的大量采伐导致的环境破坏,楠竹林这种既是速生林又是经济林,更是生态林的大力推广,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将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竹地板发展史并不长,只有八,九年历史,开始成规模进入市场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最初进入我国竹地板行业的是台湾人,但由于其竹源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退出。随后各竹产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护持下,加快林业深加工产业发展,才有现在百花齐放,大规模发展的局面。目前我国竹地板的加工水平是最好的,也是仅有的,世界其他产竹国家纷纷来我国洽谈引进竹地板加工技术。

楠竹板材

楠竹作为竹地板的材料,是天然竹地板中最好的品种。因为楠竹体粗肉厚,质地细密,其糖分,淀粉,蛋白质等含量较低,所以更有利于做防霉防虫的工序。楠竹品质以福建为最,江西,湖南次之。福建武夷山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光照,雨水,气候适宜,土壤不施而肥,故所产楠竹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楠竹。在楠竹深加工过程中,发现当地楠竹的纤维管束更质密,比重更大,纹路更清晰自然。楠竹地板的加工一般选用4-5龄,甚至6-8龄的成年楠竹,以保证地板的硬度,韧度,弹性都处于最好状态,确保楠竹地板的优良品质。

楠竹造纸

利用竹麻进行手工造纸是竹乡农民的一项传统副业,其经济收入在解放前维占整个农村副业收入的1/2。民国十六年,咸宁鸣水泉、飞仙洞等地有70户造纸,碾槽有877架,年产羊山纸60万担,六篾纸70余万块,引纸6万余刀,草纸近3万担,主要销往武汉和荆襄两河沿岸区域,时为成宁造纸鼎盛时期,曾成立过咸宁纸业工会。民国二十五年,湖北《建设评论》曾记述:咸宁东南西部多山,山中有竹麻、葛藤等造纸原料,尤以竹麻为最优且广,又多流泉飞瀑,居民多利用此丰富资源与天然水利,架设槽碾,手工制造羊山纸、六篾纸、引纸和草纸等。咸宁盛产楠竹,乡村集镇竹篾匠人多,自制日用竹器早有传统,其中,解放前素有小汉口之称的汀泗桥镇,长竹业、短竹业和扫把业闻名荆楚,他们制作的竹器家具、日用器具,品种繁多,工艺精湛,畅销各地。鼎盛时期形成了竹厂街,至今街名俱存。建国初期,咸宁尚有纸槽510架,竹器加工厂18家,个体竹器加工人员有200余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个体从业人员减少,常年性生产变为季节性生产,造纸业和竹器加工业都不景气。

园林用途

庭园观赏,风景林

楠竹造林

1.造林地的选择:根据楠竹的生态学特性要求,在楠竹分布区域,一般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下的山窝、山麓和山腰缓坡地段作为造林地。干燥多风的山脊、山坡和易积水的平洼地,均不宜发展楠竹。竹区群众有“松戴帽,杉树腰,楠竹窝”之说。楠竹对土壤的要求如下。

(1)地层深厚,达50厘米左右,肥沃、湿润。

(2)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

(3)呈酸性,pH值4.5~7.0为宜。适宜土壤有,壤土、沙壤土(俗称乌沙土),轻黏土。碱性土和盐碱土不宜栽楠竹。

2.造林整地:整地是楠竹造林的重要环节,整地好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和成林快慢。

(1)整地方式。有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三种,视具体地形,人力、财力而选择。一般在平缓地段(坡度20°以下)造林应力争全面整地。

(2)造林密度。楠竹造林密度一般为20~35株/亩。株行距可选择6米×6米,6米×5米和4米×5米。也可视地形随机布点。

(3)栽植穴规格。长1.5米~1.7米,宽0.8~1米,深0.5米左右。挖成长方形或随圆形。

3.造林季节:整地宜在6~7月份进行。栽秆则宜于冬季和早春(即12~2月),且宜早不宜迟。

4.造林方式:楠竹主要有两种造林方式。

(1)移竹造林。就是在竹林中选择分枝低,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直径3~6厘米,2~3年生的竹株作为母竹,连同竹鞭挖掘移栽。

(2)实生苗造林。挖取2~3年生的实生苗,每3~5株一丛,带有竹鞭,多带土,剪去顶梢及枝叶1/3左右,进行栽植。

楠竹林抚育管理

1.新造林地抚育管理:楠竹栽植后,头3~4年需要进行抚育管理。主要抓除草松土,适时施肥、护笋养竹。可以耕代抚、搞林宵间作。除草每年需进行两次,第一次在5~6月份进行。第二次应在8~9月完成。抚育要达到消除草荒、松疏土壤的目的。

湖北省咸宁市林科所1965年采用移竹造林方式,营造30亩楠竹林。造后坚持抓抚育管理。到1970年就郁闭成林。目前,竹林已护展到60余亩,亩平立竹达469株,平均眉围32.2厘米,成为咸宁市楠竹经营模式林。

管理措施

(1)护笋养竹

护笋养竹是提高竹林密度,增加产量的关键措施。做到不挖鞭笋和冬笋,保护春笋,及时疏退笋。鞭笋俗称鞭梢,是楠竹地下系统构造者。挖掘鞭笋,不仅直接妨碍新鞭鞭延,而且带来次年出笋量减少,成竹质量差。一般认为冬笋不能成竹。花纹乡星星村群众在1972年冬观测3株冬笋证明,冬笋是春笋的前身,是竹笋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冬笋是能成竹的,因此应严禁挖取冬笋。春笋出土后,林内应禁止放牧。在清明、谷雨出笋盛期,要及时疏除退笋。退笋明显特征是,早晨笋尖上无“露水”和壳上的毛枯萎。

(2)劈林

就是砍除竹林内的杂草灌木,并留置于林地腐烂为肥料。目的在于:①减少林地养分和水分的消耗,增加林地肥力。②消除病虫害的寄生栖息场所,减少病虫害发生。劈林应在6~7月进行。这时气温高,湿度大,杂草灌木幼嫩。易于腐烂。有条件的地方可在9月份再进行一次劈林,俗称劈“白露林”。

(3)深翻垦复

用锄头在竹林内挖松土壤。目的在于松疏土壤,给竹鞭行龙创造条件,提高竹鞭孕笋量。①垦复时间。以7~8月份为佳,谷称“7月挖金,8月挖银。”②垦复深度:要求达到10~15厘米为宜。③垦复要求:挖除林地柴兜、竹兜和石头,以及死鞭和老鞭。切忌伤害新壮鞭和笋芽。星星村试验证明,垦复可提高新竹量20%~30%。

(4)适时施肥

楠竹生长快,产量高,每年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分。为保让楠竹林稳定、高产,必适时施肥,补充土壤养分不足。

①施肥时间。每年追施两次。第一次在清明前一个月(即4月)施笋前肥。第二次是在9月从施崔芽肥。

②施肥量。第一次以化学肥为主。每亩施用尿素10公斤,或碳氨20公斤及适量磷肥。第二次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用土渣肥1000公斤,或饼肥50~100公斤。

③施肥方法。有机肥应以沟肥为主。即沿水平等高线方向,按1~1.5米的间距,开10×15厘米的施肥沟,将肥均匀施于沟内,并盖土。化肥可穴施,或撒施,也可沟施。

(5)合理采伐

①采伐原则:“存三去四不留六,四、五度竹见空留。”严格执行“五砍五不砍”,即“砍密不砍稀。砍劣不砍优,砍老竹不砍嫩竹,砍冬竹不砍春竹,砍林内竹不砍林缘竹。”保持合理的竹龄结构,一、二度竹占50%,三度竹占30%,四、五度竹占20%。

②采伐季节。在楠竹生长季节,因生理代谢旺盛,伐竹会引起大量伤流。这不仅损伤了竹林“元气”,而且严重影响出笋量和成竹质量。因此,楠竹应在冬季采伐,春夏季节应严禁砍竹。

③采伐量。合理的采伐量应依据竹林采伐后应保留的合理株数。一般情况下,采伐量应视当年新竹量确定,做到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一般竹林应保留200株/亩以上的立竹度。丰产林应达300~350株/亩。因楠竹林有大小年之分,采伐时,应砍竹叶发黄来年即将换叶的竹株,而不能砍伐竹叶茂密正在“孕笋‘的竹株。忌砍林缘竹。

病虫害防治

1.楠竹害虫

竹蝗。又名蝗虫、蚱蜢、飞蝗、蚱鸡子。常大面积危害,以成虫、若虫取食竹叶,致使竹林枯败。防治方法:

①人工挖卵:可于11月份组织群众至产卵多的地点挖卵块。

②在跳蝻出土10天内,于早上露水未干,用敌杀死喷撒。

③诱杀:用50公斤尿加1斤敌杀死,拦匀,再用稻草浸透,在竹林中每亩放5~10堆诱杀。

竹斑蛾:又名竹毛虫。以幼虫食叶危害。防治方法:

①消灭越冬虫茧。冬季组织群众在林内搜集虫茧消毁之。

②用苏云金杆菌,每毫升含2亿孢子的浓度在竹林内喷洒。

竹笋泉蝇:以幼虫蛀食竹笋,使内部腐烂,造成退笋。防治方法:

①挖除受害析退笋,杀死幼虫。

②加强竹林抚育,消除栖息场所,保持林地卫生。

2.楠竹病害

竹水枯病:发病初,竹梢有部分叶子卷缩,变为枯黄,最后成灰白色脱落。接着小枝逐渐枯死,最后致使全株枯死。夏季枯死的竹子,节间有水,色黄而气臭。目前没有好的防治措施,只有加强竹林抚育管理。

楠竹枯梢病:常发生在一年生新竹上,最初侧枝叶色变色,而后叶片开始卷曲并渐次脱落。轻者竹梢枯死、重者全株枯死。在防治上,首先要清除病株,减小侵染源。对病株要及时烧毁,不能留作它用。基次是加强竹林抚育,保护林地卫生。

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楠竹一度有较大的发展,1958年以后,由于不适度的过量砍伐,使楠竹再度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蓄积量只有420万根。1962年楠竹蓄积量开始回升,到1976年蓄积量增加到1000万根以上。1985年,咸宁楠竹面积达到14.8万亩,蓄积量达到了1700万根,人均拥有分别为0.4亩和60株。主要分布在境内的大幕、石桥、花纹、汀泗、古田、南川、桂花等七个乡镇。

育竹试验

花纹乡是楠竹主要产地之一,这里的星星村就有楠竹5000余亩。60年代后期,星星村冒出了科学种植楠竹的新星人物,名叫王治槐,是村党支部书记。他从1966年就开始了科学育竹试验,办起了1200亩楠竹试验林,开展了垦复、育鞭、密度对比试验,进行了土壤、肥料、出笋、成竹等各项观察记载,实行了“留四抽六去八”的伐竹方法,即:留四年前的嫩壮竹,抽砍过密的6年竹,确去8年的衰老竹,做到“爷孙不见面”(出第三代竹笋就把第一代竹子砍去)、“母子不分离”(不能砍去繁殖第二代竹笋的母竹,因需要母竹给子竹输送营养)。他的试验竹林每亩蓄积量220根,平均围径40厘米,最大的50厘米。他所领导的星星村每年向国家提供3.5万根商品竹。1975年星星村科学育竹的经验被国家林业部在浙江召开南方12省、区毛竹生产会议上推广。1981年8日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刘衡、通讯员涂昭镜关于花纹星星进行科学育竹的经验介绍文章《不断实验,不断前进》。1983年,国家林业部和省林业厅投资43万元在咸宁建立1万亩楠竹丰产试验林,其范围是星星、西岭、花泉、赛丰和双石5个村。仅2年时间,试验林每亩蓄积量由原来的132根增加到183根,荣获市科研成果三等奖。星星村科学育竹的经验迅速推广全市,促进了楠竹生产,到1990年,全市楠竹总面积达到16万亩,蓄积量1868万根,分别是1949年的1.7倍和2.7倍。

相关传说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子俩相依为命。他读书勤恳,极为孝顺。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何处能寻得竹笋!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另有说他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这是中国古时候有名的《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

后指尽孝之事。

《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 McClure》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竹类植物全年养护措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