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细刺枸骨Ilex hylonoma Hu & T. Tang》,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细刺枸骨拉丁文名IlexhylonomaHu&T.Tang别名川黔冬青、刺叶冬青、细刺冬青、刺冬青、细齿冬青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无患子目亚目卫矛亚目科冬青科属冬青属亚属冬青亚属种细刺枸骨分布区域产于中国四川(峨眉、江北、南川、巫溪)和贵州(望谟、贞丰)。

细刺枸骨(学名:IlexhylonomaHu&T.Tang)常绿乔木,高4~10米;小枝圆柱形,栗褐色,略具棱角,无毛或变无毛。

形态特征

叶片薄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12.5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短渐尖,具很短小的短尖头,基部急尖、钝或楔形,边缘具粗而尖的锯齿,有时齿尖为弱刺,叶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主脉在叶面凹陷,疏被柔毛或近无毛,在背面隆起,无毛,侧脉9~10对,上面微凹,背面凸起,明显,于叶缘附近网结,细脉网状,略明显;叶柄长8~14毫米,上面具沟槽及微柔毛,下面多皱;托叶三角形,微小,长约1毫米,急尖。

雄花序:由3花组成的聚伞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总花梗长约1毫米,基部具1苞片,苞片三角形,具缘毛;花梗长约3毫米,基部具2枚具缘毛的小苞片;花萼盘状,直径约1.8毫米,无毛,4裂,裂片阔三角形,长0.5毫米,宽0.5~1毫米,先端钝,具缘毛;花冠辐状,淡黄色,花瓣4,倒卵状椭圆形,长3~3.5毫米,宽约1.5毫米,基部稍合生;雄蕊4,与花瓣互生,并短于花瓣,花药卵球形;退化子房近球形。雌花未见。

果序常2~5个簇生于叶腋内;果近球形,直径10~12毫米,成熟时红色,在干时多皱,宿存花萼平展,直径约3毫米,顶端具厚盘状或乳头状宿存柱头;果梗长3~4毫米,基部具2枚小苞片;分核4,轮廓倒卵形,横切面三棱形,顶端斜微凹,长6~9毫米,背部宽约3~4毫米,具不规则的皱纹及孔,中央具1纵脊;内果皮石质。花期3~5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700~1780米的山坡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四川(峨眉、江北、南川、巫溪)和贵州(望谟、贞丰)。

物种鉴别

细刺枸骨与中华枸骨(I.centrochinensisS.Y.Hu)在叶的质地、颜色,花序的自然状态、果柄短及分核的特征等方面近似,但后者的叶较小,长4~9厘米,宽1.5~2.8厘米,边缘具3~10对刺状牙齿,果较小,直径6~7毫米而不同。

主要变种

光叶细刺枸骨(变种)刺叶冬青(湖南植物名录),光枝刺缘冬青(浙江植物志)

本变种与细刺拘骨(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革质或厚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主脉上面无毛。

产于浙江(淳安、建德、镇海、宁波)及湖南(长沙)和广西(桂林);生于丘陵、山地杂木林中。模式标本采集广西桂林(W.T.Tsang27796.A)。

药用价值

【化学成份】含咖啡碱、皂甙、鞣质、苦味质、淀粉。

【性味】微苦;凉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腰膝。主肝血不足;肾脚痿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各家论述】

《本草拾遗》:浸酒,补腰脚令健。

《本草从新》:补阴,益肝肾。

【摘录】《中华本草》

栽培技术

刺冬青为冬青科枸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茎干青灰色,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锐齿,老叶深绿色,新叶嫩绿色,带有红晕,清新亮丽,极为美观。其叶片细小而稠密,四季常青,萌发力强,耐修剪,非常适合制作盆景。

刺冬青的挖掘移栽多在春季萌芽前进行,其根系发达,须根较多,移栽很容易成活。移栽前先把不必要的枝条剪除,将主根剪断,多留细根和须根,挖后或打上泥浆或套上塑料袋进行保鲜保湿,应及早栽植。

栽前对树桩进行一次整形,剪除造型不需要的枝条和过长的根,先栽在瓦盆或地下“养坯”,栽后浇透定根水,并对树干喷一遍水,然后用塑料薄膜罩住,以后注意土壤和棚内湿度,及时补充水分,随着天气的转暖,树桩会萌发新芽,可逐步打开塑料薄膜进行通风炼苗。当年栽种的树桩所萌发的枝条可任其自然生长,不要剪除,以使其通过光合作用多制造养分,有利于根系的恢复生长,等到第二年再进行抹芽、修剪或造型。

刺冬青树桩形态丰富,造型可根据树桩的不同形态因势利导,加工制作成单干式、双干式、丛林式、一本多干式、悬崖式、临水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树冠既可塑造成潇洒疏散的自然型,又可修剪成规整的圆片型。

造型方法以修剪、蟠扎相结合,蟠扎多在10月进行,修剪则在秋末冬初。制作好的刺冬青盆景可在春季或梅雨季节移入紫砂盆之类的细盆观赏,因其根系发达,可将部分根提出土面,使其悬根露爪,以体现苍劲古朴的特色,并根据需要在盆面放置山石。

刺冬青适宜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耐半阴,有一定的耐寒性。平时管理较为粗放,当年移栽的树桩不要施肥,盆土干燥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夏季高温时注意遮光,以防烈日曝晒。第二年的生长季节可每20天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夏季也不必遮光,平时保持盆土湿润,空气干燥时向叶面喷些水,以增加空气湿度,使叶色光亮翠绿。生长期随时除去影响树形的新枝嫩芽,以保持盆景的美观。

每年的秋末冬初进行一次修剪整形,剪除病枝、交叉枝、平行枝、枯枝,使盆景的内膛通风透光。冬季移至室内,越冬温度宜保持在0℃至10℃,不要施肥,也不要浇过多的水。每2至3年的春季翻盆一次,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疏松肥沃、排水透气性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生长较好。

扩展阅读

细柄柯Lithocarpus himalaicus Huang et Y. T. Chang


    中文学名细柄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himalaicusHuangetY.T.Chang门被子植物门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细柄柯分布区域分布于西藏墨脱。印度、缅甸东北部也有。

细柄柯,LithocarpushimalaicusHuangetY.T.Chang,壳斗科柯属的一种乔木,高达25米,小枝粗壮,具棱,无毛,干后黑褐色,散生淡棕色皮孔。产西藏墨脱。生于海拔2000-2400米常绿阔叶林中。印度、缅甸东北部也有。

形态特征

叶干后颇硬且脆,全缘,两面同色,无毛,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连叶柄长7-16厘米或更长,宽3.5-7厘米,顶部骤狭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尖,沿叶柄下延,侧脉每边6-10条,近叶缘处弧形急向上弯,与上一侧脉分生的支脉连接,中脉在叶面凸起,但侧脉及支脉明显凹陷,故侧脉与支脉间之叶肉常隆起;叶柄长1-2厘米,基部增粗呈枕状,干后黑褐色。雌花每3朵一簇,雌花序长达15厘米,其顶端常着生少数雄花,花序轴粗约5毫米,有浅的纵槽棱。果序长5-15厘米,果序轴比其着生之小枝稍粗壮或几等粗,成熟壳斗集生成丛,壳斗每3个一簇,其中1或2、稀3个同时结果,浅碗状,高4-7毫米,口径17-22毫米,包着坚果约1/4或基部,小苞片阔三角形或四边菱形,端尖,紧贴,覆瓦状螺旋排列,干后灰棕色,密被短毛;坚果阔圆锥形至略扁圆形,高12-15毫米,宽15-20毫米,淡茶褐色,顶端圆或钝,柱座突起1/2-1毫米,无粉霜,果脐凹陷,口径8-15毫米。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000-2400米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藏墨脱。印度、缅甸东北部也有。

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 (T. H. Wen) T. H. Wen


    中文学名黄甜竹拉丁文名Acidosasaedulis(T.H.Wen)T.H.Wen别名黄间竹,甜笋竹,甜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族属酸竹属种黄甜竹分布区域福建,江西,浙江

黄甜竹(学名:Acidosasaedulis(T.H.Wen)T.H.Wen.)是禾本科、酸竹属中小型散生竹植物。

形态特征

黄甜竹(Acidosasaedulis),秆高8~12m,径达6cm,节间长25~40cm,秆绿色无毛。箨鞘无斑点,初绿色,后转棕色,密被褐色长刺毛,边缘常紫色具纤毛;箨耳狭镰刀状伸出,表面被棕色绒毛,边缘有少数遂毛呈放射状开展;箨舌高3~4mm,中部隆起有尖锋,先端边缘具纤毛;箨叶绿色,边缘染有紫色,披针形,直立或反转,两面粗糙。每节分枝3枚近相等,斜举,叶片阔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1~18cm,宽1.7~2.5cm。笋期5月。笋味鲜美,并可加工笋干,是夏季优良笋用竹种。

生长环境

黄甜竹适于在低矮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培植,在很多农家的房前屋后都用培植。

栽培方法

竹园选择

黄甜竹的建园应选择交通方便,坡度小于15度,海拔在900米以下、低丘、平原、冲积溪沿岸,滩涂地和房前屋后空地。土地为深厚疏松、肥沃湿润、微性或中性的沙质土壤,PH值4.5—7.0,排水良好的地区。黄甜竹为散生中型竹,黄甜竹的出笋成林,主要依靠地下鞭的生长。黄甜竹造林一般采取全垦整地。造林前,先清除园内杂草、灌木、树桩、石头等物,垦地深30厘米左右,按预定栽植数挖穴规格:60×50×40厘米,每穴的施饼肥1公斤或25-50公斤,土杂肥,厩肥和土拌匀,回填穴内。

母竹选择

选择胸径2-3厘米,1-2年生,分枝低矮、枝叶茂盛,无病虫,生长健壮的黄甜竹为母竹。挖掘母竹时,应留来鞭15厘米,去鞭30厘米,注意保护鞭芽与鞭根,切易损害螺丝钉。母竹兜带足宿土,母竹挖起后,留枝4-6盘。削切竹梢,切口要平滑。

栽培技术

黄甜竹一年四季均可种植,但以早春和梅雨季节是最佳栽种季节。干旱炎热季节和寒冬季节不利种竹,应避开。种植密度一般为55-110株/亩。定植株数可依母竹来源和经济条件而定。黄甜竹移栽造林要掌握好3个要点:一是母竹运到造林地后要及时进行种植。二是栽种肖要适当修穴和回垫表土,再将母竹放入穴内,让鞭根自然舒展。注意表土回穴,竹蔸下部与垫土密接,使母竹蔸深度比原入土深3-5厘米,再自下而上,分层回填穴土。踏实竹蔸,使竹鞭与土紧密接合。三是栽植时要浇透水,再培土成馒头状,山地造林最好选择阴雨天气为宜。种植当年对于枯死母竹要及时进行补植。

除草松土

通过除草松土清除杂草对水肥的竞争,改善土壤性能,有利促进竹笋生长。竹园除草松土地,每年2-3次,结合施肥进行。注意近蔸浅,远蔸深。一般第1次是新竹发叶后的5-6月,除草深翻25厘米,挖去老竹鞭,注意保护新竹鞭和壮鞭。第2次是9-10月,除草松土15厘米深。第3次是翌年2-3月除草浅锄。

科学施肥

根据黄甜竹周年具有长鞭期、笋芽分化期、孕笋期和长笋期4个生长期的特点,进行科学施肥,促进竹笋的生长。竹园施肥一般每年4次,施肥量随之立竹量的增多逐步适当增加第1次2-3月,施催笋肥,促进竹笋多长、长壮。每亩施氮肥10公斤或每丛竹施人粪尿10-20公斤,结合锄草时进行;第2次6月,为多发鞭,发壮鞭,每亩施复合肥100公斤,结合深翻时进行;第3次9月,施催芽肥,促使鞭多发笋芽,发壮芽。此时为多干旱天气,宜用低浓度液体肥,固体肥加水泼施,每亩可施人粪尿1000公斤,冲水2-4倍进行浇泼。或每亩施复合肥50公斤;第4次11-12月施孕笋肥,每亩施饼肥200公斤或农家肥1000-2000公斤。

密度结构

通过合理调节竹林密度和结构,能保护竹林有适当空间,改善竹林通风和光照条件,保持留养竹有旺盛的发笋能力,为竹林丰产提供基础条件。新造竹园,头1年每株母竹留养1-2株无病虫的健壮笋培育新竹,第2-3年逐年增加,第4年成林后,每亩留养600-800株健壮母竹,注意留养竹分布要均匀。留养竹龄的比例为1-3年生竹应各占30%,用于调整空间,5年以上老竹无条件全砍掉。

新竹截梢

当年留养的新竹生长细嫩,应在6-9月截除竹梢1/3-1/4,留枝12-15盘,钩梢可降低竹林高度,改善林地光照条件,促进新竹木质化,增强和提高新竹对严冬和冷春霜冻,雪压的防御能力。删除老竹的时间以6—7月最好,并结合垦复松土将竹蔸一起挖去。老蔸如不挖去,一时难以腐烂,会使土地利用率下降,影响竹鞭的延伸和竹笋的出土。

主要价值

观赏

黄甜竹枝繁叶茂,色泽浓绿,株型优美,秀雅怡人,宜于庭园观赏和布置屏障阻隔视线之用。

经济

黄甜竹,地下茎复轴型,笋期4月中旬至6月上旬,笋期较晚,发笋率高。节间长,竹壁厚,竿通直,尖削度小,韧而坚作晒衣竿,制家具等竿用特佳。

双核枸骨Ilex dipyrena Wall.


    中文学名双核枸骨拉丁文名IlexdipyrenaWall.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无患子目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双核枸骨分布区域分布于缅甸、尼泊尔、锡金、印度以及中国四川、西藏、湖北、云南等地。

双核枸骨(学名:IlexdipyrenaWall.)是常绿乔木,高15米;树皮灰黑色,浅纵裂;叶片厚革质,椭圆状长圆形、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稀卵形,叶面深绿色,光亮,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每个分枝具单花;花淡绿色,4基数;花萼盘状,深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瓣卵形,具缘毛,败育子房卵状球形,内果皮木质。花期4~7月,果期10~12月。生长于海拔2,000~3,4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谷及箐边常绿阔叶林下。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5(~25)米;树皮灰黑色,浅纵裂;幼枝具棱,被微柔毛或近无毛,老枝粗壮,灰黄色,光滑或具小的纵裂缝,皮孔无或不明显,叶痕半圆形,不凸起。叶片厚革质,椭圆状长圆形、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稀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渐尖至渐尖,渐尖头具锐尖的刺,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全缘或近全缘而具刺齿3~14枚,叶面深绿色,光亮,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主脉在叶面凹陷,被微柔毛或变无毛,在背面隆起,侧脉6~9对,在叶面微凹,在背面凸起,网状脉不明显;叶柄长3~6毫米,上面具浅槽,被微柔毛,背面具皱纹;托叶宽三角形,宿存。

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每个分枝具单花;花序基部具卵状披针形苞片,外面者先端骤尖,内面者钝,均具缘毛;花淡绿色,4基数;雄花:花梗长2~3毫米,疏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基部具2枚披针形小苞片,长约1.5毫米;花萼盘状,直径约3毫米,深裂,裂片卵状三角形,急尖或饨,疏具缘毛;花冠辐状,直径7毫米,花瓣卵形,长约3毫米,具缘毛,基部稍联合;雄蕊4,较花瓣长,与花瓣互生,花药长圆状卵形,长约0.75毫米;败育子房卵状球形,直径约1.5毫米,先端钝或近平截。雌花:花梗长1~3毫米,疏被微柔毛或近无毛;花萼与花冠同雄花:退化雄蕊略短于花瓣,不育花药箭头形或近心形;子房卵球形,柱头盘状,稍浅裂。

果实球形,直径7~9毫米,幼时绿色,成熟后红色,基部具宿存的平展四角形花萼,顶端具盘状宿存柱头,2~4浅裂。分核1~4,通常2枚,当2枚时,轮廓为长圆状椭圆形或近圆形,长5~7毫米,背部宽约5毫米,且具掌状纵条纹和沟,腹面也具条纹和沟,若为4枚,其轮廓为长圆形,背部宽约3.5毫米,内果皮木质。花期4~7月,果期10~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0~3400米的山谷,箐边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及灌丛中。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湖北西南部(利川)、四川(木里)、云南(贡山、福贡、德钦、维西、中甸、丽江、鹤庆、大姚、景东、凤庆)和西藏东南部(察隅、亚东、墨脱)等省区;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尼泊尔、锡金、缅甸北部。模式标本采自印度旁遮普,非《云南植物志》(4)记载的采自云南西部。

扣树Ilex kaushue S. Y. Hu


    中文学名扣树拉丁文名IlexkaushueS.Y.Hu别名苦丁茶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卫矛目科冬青科属冬青属分布区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和云南东南部

扣树,是冬青科植物的一种。属于常绿乔木,高8米;小枝粗壮,近圆柱形,褐色,具纵棱及沟槽,被微柔毛,顶芽大,圆锥形,急尖,被短柔毛,芽鳞边缘具细齿。花期5~6月,果期9~10月。分布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和云南东南部。

形态特征

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革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10~18厘米,宽4.5~7.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钝或楔形,边缘具重锯齿或粗锯齿,叶面亮绿色,背面淡绿色,主脉在叶面凹陷,疏被微柔毛,在背面隆起,且龙骨状,侧脉14~15对,两面显著,在叶缘附近网结,细脉网状,两面密而明显;叶柄长2~2.2厘米,上面具浅沟槽,被柔毛,背面近圆形,多皱纹;托叶早落。

聚伞状圆锥花序或假总状花序生于当年生枝叶腋内,芽时密集成头状,基部具阔卵形或近圆形苞片,具缘毛;雄花:聚伞状圆锥花序,每聚伞花序具3~4(~7)花,总花梗长1~2毫米,花梗长1.5~3毫米,疏被小的微柔毛,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具小缘毛;花萼盘状,4深裂,裂片阔卵状三角形,长约1.5毫米,基部宽约2毫米,膜质;花瓣4,卵状长圆形,长约3.5毫米;雄蕊4,短于花瓣,花药椭圆形;不育子房卵球形。雌花未见。

果序假总状,腋生,轴粗壮,长4~6(~9)毫米,果梗粗,长(4~)8毫米,被短柔毛或变无毛;果球形,直径9~12毫米,成熟时红色,外果皮干时脆;宿存花萼伸展,直径约4~5毫米,4裂片三角形,疏具缘毛,宿存柱头脐状。分核4,轮廓长圆形,长约7.5毫米,背部宽4~5毫米,具网状条纹及沟,侧面多皱及洼点,内果皮石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1200米的密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湖北(兴山、来凤)、湖南(保靖)、广东(高要、乳源、英德)、广西(武鸣、大新、天峨)、海南、四川(合川)和云南东南部(麻栗坡);

相似物种区别

本种与大叶冬青I.latifoliaThunb.在叶片大小,假总状果序及分核具皱纹和洼点等方面近似,但后者全株无毛,雄花序的单个分枝具3~9花,花萼近杯状,裂片圆形,雄蕊与花瓣等长;果较小,直径约7毫米,宿存柱头薄盘状,分核较小,背部具明显的纵脊,内果皮石质。而本种的小枝、花梗均被微柔毛,雄花序的单个分枝具3~4花,花萼盘状,裂片阔卵状三角形,雄蕊短于花瓣;果较大,直径9~12毫米,分核较大,背部具网状条纹,而无纵脊,内果皮石质,易于区别。

细枝冬青Ilex tsangii S. Y . Hu


    中文学名细枝冬青拉丁文名IlextsangiiS.Y.Hu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细枝冬青分布区域广东

细枝冬青,学名IlextsangiiS.Y.Hu,冬青科冬青属植物。产于广东大埔。生于山地丛林中。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8米,全株完全无毛;幼枝纤细,近圆形,具纵棱,三年生枝近黑色,无皮孔,但具隆起的叶痕;顶芽狭圆锥形,急尖。叶生于1~3年生枝上,叶片近革质,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渐尖头长达1~1.5厘米,基部急尖或楔形,边缘具疏而不明显的细圆锯齿或近全缘,叶面绿色,背面较淡,主脉在叶面微凹,在背面隆起,侧脉每边6~8条,在叶面不明显,背面明显;叶柄纤细,长1~1.6厘米,上面具狭沟;托叶极小,不明显。花不详。果序簇生于二年生枝上,每束具2~4果;果梗纤细,长1~1.2厘米,其基部具2枚具缘毛的小苞片;果球形,长约5毫米,直径6毫米,顶端凹陷,多皱,宿存柱头薄盘状,宿存花萼小,直径约1.5毫米。分核4,轮廓倒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一端稍尖,具网状条纹和不规则的皱纹及沟槽,内果皮厚革质。果期7月。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山地丛林中。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广东(大埔)。

下级分类

原变种:细枝冬青(原变种)IlextsangiiS.Y.Huvar.tsangii

变种:瑶山细枝冬青IlextsangiiS.Y.Huvar.guangxiensisT.R.Dudley

上思冬青Ilex peiradena S. Y. Hu


    中文学名上思冬青拉丁文名IlexpeiradenaS.Y.Hu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木兰亚纲目卫矛目科冬青科属冬青属亚属波缘冬青系种上思冬青分布区域广西南部

常绿灌木,高2米,各部无毛;小枝圆往形,细而直,幼时具纵棱脊,后具不规则的皱褶和倒卵形、三角形的叶痕,皮孔无,灰绿色;

形态特征

顶芽瘦圆锥形,无毛。叶生于1~3年生枝上,叶片革质,披针形,长4~7.5厘米,宽1.2~2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近全缘或具小腺体状细齿,叶两面干时均暗褐色,具光泽或无,背面具不均匀的斑点,主脉在叶面凹陷,在背面隆起,侧脉每边5~6条,在叶面不明显,背面明显,网状脉在两面不明显;叶柄长6~10毫米,上面具狭槽,上部具叶片下延的阔翅。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单个分枝具单花;花芽鳞片软骨质,具缘毛,宿存;苞片三角形,急尖,具龙骨状突起及缘毛;全部花4基数。雄花:花梗长2~3毫米,基部具2枚小苞片;花萼盘状,直径约2毫米,4裂片小,具缘毛;花冠直径6~7毫米,花瓣4,长约3毫米,基部微联合,具缘毛;雄蕊与花瓣等长,花药卵形,长约0.75毫米;退化子房近球状垫形,小,顶端截形。雌花:花梗在果时长达5毫米,基部具2枚小苞片;花萼象雄花,花瓣分离,长约2.5毫米;退化雄蕊长为花瓣的2/3,败育花药卵形;子房球形,柱头厚盘状。果近球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4毫米,七月份由绿变黄色,干时具纵沟槽,宿存柱头厚盘状,明显4裂;宿存花萼平展,呈四角形,直径2毫米,具缘毛。分核4,近圆形,长约2.5毫米,背部宽约2毫米,背面具掌状纵棱及沟、凹,侧面具皱纹及洼穴,内果皮石质。花期3月,果期7月。

相似物种区别

本种在小枝无毛,花序簇生,果具小的宿存花萼以及分核近圆形,多皱及掌状纵棱和沟等方面,与榕叶冬青相似,但后者的叶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背面不具斑点,雄花序的单体分枝具1~3花。

生长环境

上思冬青分布地域

生于山地丛林中或沼泽地中。

分布范围

产于广西南部十万大山和上思。

洼皮冬青Ilex nuculicava S. Y . Hu


    中文学名洼皮冬青拉丁文名IlexnuculicavaS.Y.Hu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卫矛目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洼皮冬青分布区域产于海南

洼皮冬青为冬青科,在原来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是被分入卫矛目的。常绿乔木,高9米,顶芽及小枝被短柔毛。叶片革质,倒卵状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8~13.5厘米,宽3~4.5厘米。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基部具宿存的肾形,被短柔毛的花芽鳞片;花黄白色,4基数。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成熟时红色,干时灰色,内果皮木质。花期4~5月,果期5~12月。生于中海拔至高海拔山地林中。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9米,顶芽及小枝被短柔毛;幼枝圆柱形,具纵棱脊,三年生小枝灰色,具褶皱及裂缝,具半圆形叶痕及隆起的花序痕;顶芽圆锥形。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革质,倒卵状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8~13.5厘米,宽3~4.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钝,边缘具波状细小圆齿,叶面绿色,除沿主脉疏被短柔毛外,余无毛,背面苍白色,无毛,具稀疏小腺点,主脉在叶面凹陷,在背面突起,侧脉每边7或8条,在叶面不明显,网状脉两面均不明显;叶柄长9~15毫米,纤细,疏被微柔毛,干时褐色或黑色。

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基部具宿存的肾形,被短柔毛的花芽鳞片;花黄白色,4基数。雄花:每束的单个分枝具3花;苞片阔卵形,与基部的托叶状附属物均被短柔毛;总花梗长1~2毫米,密被短柔毛,花梗长3~4毫米,被短柔毛,基部或近中部具2枚小苞片;花萼盘状,直径2~2.5毫米,疏被短柔毛,4裂,裂片圆形,具缘毛;花瓣4,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边缘具疏缘毛或无毛,基部微合生;雄蕊与花瓣等长,花药卵球形;退化子房近球形或卵球形,先端圆形或钝。雌花:单个分枝具1花,花梗长约3毫米,基部具2枚小苞片;花萼与花冠同雄花;退化雄蕊为花瓣的1/3长,败育花药箭头形;子房卵球形,直径约2毫米,顶端截形,柱头盘状。

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成熟时红色,干时灰色;果梗长2~6毫米;宿存柱头脐状,直径约3毫米;宿存花萼伸展,直径约2.5毫米,被短柔毛及缘毛。分核4,阔椭圆形,长6~7毫米,背部宽4~4.5毫米,两端渐尖,背面具掌状条纹及沟,侧面具皱纹及洼点,内果皮木质。花期4~5月,果期5~12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中海拔至高海拔山地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海南(白沙、昌江、崖县、保亭、万宁、东方、陵水)。

下级分类

洼皮冬青(原变种)IlexnuculicavaS.Y.Huvar.nuculicava

光枝洼皮冬青IlexnuculicavaS.Y.Huvar.glabraS.Y.Hu

秋花洼皮冬青IlexnuculicavaS.Y.Huvar.auctumnalisS.Y.Hu

西藏柯Lithocarpus xizangensis Huang et Y. T. Chang


    中文学名西藏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xizangensisHuangetY.T.Chang别名西藏椆、西藏石栎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Bl.)种西藏柯种分布区域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

西藏柯(学名:LithocarpusxizangensisHuangetY.T.Chang)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80厘米,二年生枝、叶柄及叶背均被短柔毛。叶纸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40厘米,宽9-15厘米,顶端短突尖,基部楔形,全缘,有时上部边缘浅波浪状,中脉在叶面近于平坦,或下半段微凹陷,或下半段微凸起,侧脉每边11-16条,嫩叶的侧脉与支脉在叶面均凹陷,叶背除被短柔毛外尚被紧实、干后带苍灰色的鳞秕;叶柄长2-4厘米,粗壮。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长达25厘米,雄花每35-7朵聚生成簇,花丝长2-3毫米。果序长达20厘米,果序轴基部粗10-12毫米,有皮孔;壳斗每3-5个一簇,连刺状体横径(5-)7-9厘米,刺密生,近木质,长1.5-2.5厘米,劲直或位于壳斗顶部的略弯钩,被短毛,将壳斗壁完全遮蔽;坚果宽圆锥形,顶部平坦或稍隆起,被细毛,基部略狭窄,高约2.5厘米,顶部宽约2.8厘米,果脐占坚果面积约2/3。花期8-9月,果次年9-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700-2000米常绿阔叶林中,与青冈类植物混生,为林中的上层和主要树种。

分布范围

产于西藏东南部(墨脱)。模式标本采自西藏墨脱。

细齿冬青Ilex denticulata Wall.


    中文学名细齿冬青拉丁文名IlexdenticulataWall.二名法Ilexdenticulat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卫矛目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细齿冬青分布区域分布在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细齿冬青(学名:IlexdenticulataWall.)是冬青科冬青属的植物。分布在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米的地区,多生在混交林中。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12米,全株无毛;幼枝近圆柱形,具纵棱,二年生枝具小纵裂缝,无皮孔,具平的三角形叶痕,淡褐色或灰色。顶芽狭圆锥形,芽鳞坚韧,无毛及缘毛。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革质,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稀倒卵状长圆形,长5~10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钝或具骤然短渐尖,基部钝或楔形,边缘具密而不规则的细齿状锯齿,齿尖黑色,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主脉在叶面狭的凹陷,在背面隆起,侧脉每边6~9条,与网状脉在叶面不明显,背面明显;叶柄长1~1.3cm,无毛,上面具狭槽或平坦,背面具皱纹;托叶无或很小,变黑色。雄花:假圆锥花序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花序轴长4~14毫米,每分枝(聚伞花序)具1~3花,总花梗长约2毫米,苞片倒卵形,长约4毫米,宽2~5毫米,急尖;花梗长2~3毫米,单花花梗长约5毫米,中部具2枚三角形小苞片;花4基数;花萼盘状,直径约2.5毫米,4裂,裂片三角形,急尖或渐尖,全缘;花冠辐状,直径约7毫米,花瓣长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1.5毫米,反折,基部合生;雄蕊4,与花瓣等长,花药卵球形,长约0.75毫米;退化子房球形,先端圆形微凹。雌花未见。果序簇生或假总状,中轴长5~10毫米,单个分枝具1果,果柄长6~10毫米,无毛或稍被微柔毛。果球形或扁球形,直径6~7毫米,平滑,顶端宿存柱头脐状,常凹陷,4裂,基部具伸展的宿存花萼;分核4,轮廓长圆形或椭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背面具不整齐的3棱和2沟,侧面具棱沟交织的窝穴,内果皮骨质。果期7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000米的地区,多生在混交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在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物种区别

本种与大叶冬青相似,它们在果实具脐状宿存柱头,分核具不规则的皱纹和窝穴及石质内果皮方面相似,但后者的叶片厚革质,较大,长8~17厘米,宽4.5~7厘米,雄花序的单个分枝具3~9花,易于区别。

皱叶冬青Ilex perryana S. Y. Hu


    中文学名皱叶冬青拉丁文名IlexperryanaS.Y.Hu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皱叶冬青分布区域产于云南西北部(贡山、德钦、丽江)和东北部(永善)、西藏东南部(察隅);分布于缅甸北部。

皱叶冬青,学名IlexperryanaS.Y.Hu,冬青科冬青属植物,为匍匐常绿灌木,高20~30厘米;花期6~7月,果期9~11月。

形态特征

小枝粗壮,挺直,被微柔毛,具明显突起的叶痕;顶芽卵球形,被微柔毛。叶生于1~6年生枝上;叶片厚革质,六角状菱形,稀椭圆形,长1~3厘米,宽7~15毫米,先端阔三角形,急尖,具1长2毫米的刺,基部钝,稀圆形,近全缘或波状,具2或3对刺齿,叶面深绿色,多皱,具光泽,背面淡绿色,平滑,两面无毛,主脉在叶面深凹陷,无毛,背面稍隆起,侧脉3或4对,上面深凹陷,背面不明显,细网脉上面凹陷,背面不明显;叶柄长1~2毫米,背复扁,无毛或被微柔毛;托叶卵形,小,急尖。聚伞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枝叶腋内,具2~4花,基部具近圆形软骨质芽鳞,无毛;花4基数。

雄花:花序的单个分枝具1花,苞片卵形,疏被微柔毛及缘毛;花梗长2~3毫米,无毛,近中部具2小苞片,无毛,具缘毛;花萼盘状,直径约3毫米,4浅裂,裂片卵形,长约0.9毫米,无毛,具缘毛;花冠直径4~5毫米,花瓣卵形,长约1.5毫米,基部合生;雄蕊与花瓣等长或略长,花药卵状长圆形,长约0.75毫米;不育子房垫状,具不明显的浅裂。雌花:花序的每个分枝具单花,花萼与花冠像雄花;不育雄蕊短于花瓣,败育花药卵形;子房卵球形,长1.5~2毫米,柱头厚盘状。

果椭圆状球形,直径6~7毫米,成熟时红色,果梗长3~4毫米,宿存柱头盘状;分核1,近球形,稍背腹扁,直径约5毫米,背面具掌状条纹,腹面具纵沟槽,内果皮木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800~3800米的山坡阔叶林、杂木林、云杉、冷衫林下或开阔的岩石坡上。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西北部(贡山、德钦、丽江)和东北部(永善)、西藏东南部(察隅);分布于缅甸北部。

异枝竹Metasasa carinata W. T. Lin  


    中文学名异枝竹拉丁文名MetasasacarinataW.T.Lin 二名法Metasasacarinat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罂粟目科禾本科属酸竹属种异枝竹分布区域广东省

异枝竹(学名:MetasasacarinataW.T.Lin),本种为中国广东特产,仅见于新会和台山交界处的古兜山。本种叶片较大,可制斗笠,船篷和包裹粽子之类的食品;竹竿可供菜农作为栽培豆类或瓜类的支柱或棚架。

形态特征

竿高3-7米,粗1-3厘米;节间圆筒形或在分枝的一侧稍扁平,长22-28厘米,表面被有易落的小刺毛,毛落后留有小凹痕;节处稍隆起,节下方被白粉,以后变为黑垢;箨环因有箨鞘基部的残留,故呈一圈木栓质隆起;枝条在竿的下部每节为1枝,中部以上则每节2枝,当2枝时彼此不等大,大枝稍开展,小枝近于直立;次级枝在枝各节亦为单出。竿箨脱落性;箨鞘背部初时被有小刺毛,以后毛渐脱落而留有小凹痕,边缘的上部稍被纤毛而中部以下则无毛;箨耳和鞘口繸毛俱缺;箨舌高3毫米,近全缘;箨片开展或外翻,窄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有小刺毛。具叶小枝具4-5叶,叶鞘表面无毛,鞘缘亦无毛;叶耳和鞘口繸毛俱缺;叶舌高约3毫米,顶部拱形,全缘或2裂,背部有微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3-2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尾状长渐尖,基部钝圆或楔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有短柔毛;次脉7-9对,小横脉在叶片两面均明显;叶柄长3-5毫米。圆锥花序长18-25厘米,具小穗6-8枚,其分枝纤细,基部常托以1片披针形、长约2毫米的苞片;小穗长3-7厘米,粗3-5厘米;小穗柄纤细,长1-2.5厘米,无毛;小穗含小花7-9朵;小穗轴易于折断,节间长5-7毫米,密被短柔毛,顶端密生长纤毛;颖2,卵形或长卵形,长6-13厘米,背面有短柔毛并具脊,边缘仅在上部生纤毛而下部无毛,5-9脉,脉间有稀疏小横脉;外稃与颖相似,卵形,长15-17毫米,宽9-10毫米,顶端尖,背面有短柔毛,其上部具脊但甚短,边缘仅在上部生纤毛,中部以下则无毛,具13-18脉,脉间小横脉显著;内稃较其外稃窄甚,长12-15毫米,顶端尖或2裂,背部具2脊,脊间宽约3.5毫米,脊上有纤毛,脊间具4或5脉;鳞被披针形,长2.5-3毫米,但后方一片较长,前方2片较短,基部多少有些偏斜,脉纹明显,边缘均无纤毛;花药长5-5.5毫米;子房长卵形,疏生小刺毛,花柱长,顶端2裂,一裂片有1柱头,另一裂片有2柱头,均呈羽毛状。颖果长圆形,有长喙,无毛,果实的一侧面稍平,另一侧面则有脊。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下。海拔约100米。

分布范围

广东特产,仅见于新会和台山交界处的古兜山。

栽培技术

种植时间

散生竹:散生竹通常是在春季3~5月开始发笋,多数竹种6月份基本完成高生长,并抽枝长叶,8~9月大量长鞭,进入11月后,随着气温的降低,生理活动逐渐缓慢,至翌年2月,伴随气温回升,逐渐恢复生理活动。根据这一生长节律,散生竹理想的栽竹时节应该是在10月至翌年2月,尤以10月份的“小阳春”最好。冬季11~12月种竹,尽管雨量少,天气干燥,但此时竹子的生理活动趋弱,蒸腾作用不强,栽竹成活率也较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在梅雨季节正常年份采用移竹造林。但只宜近距离移栽,且根盘带土多方能保证高的成活率。北方地区由于冬季严寒,宜在秋季10月及早春2月栽竹。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月出笋期不宜栽竹。“种竹无时,雨后便移”。只要保证母竹质量,精心管理,保持水份平衡,一年中除炎热的三伏天和严寒的三九天外,其余时间均可栽种。如果采用容器竹苗,则南北地区均可四季种竹,保证成活。

丛生竹:一般3~5月竹秆发芽,6~8月发笋,且丛生竹不耐严寒。所以丛生竹种植最好在春季2月竹子芽眼尚未萌发、竹液开始流动前进行最好。同样,如果管理条件好或采用容器竹苗,也可四季种竹。

混生竹:混生竹生长发育节律介于散生竹与丛生竹之间,5~7月发笋长竹,所以栽竹季节以秋冬季10~12月和春季2~3为宜。

种植地整理

竹子生长要求土层深度50~100cm(中小径竹50cm即可,大径竹如毛竹则要求80~100cm),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砂质壤土,微酸性或中性,ph4.5~7.0为宜,地下水位1m以下(毛竹)或50cm以下(中小径竹)。

整地是竹子种植前的重要环节,整地好坏直接影响到造竹质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整地方法采用全面整地最好,即对种植地进行全面耕翻,深度3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块、杂草、树根等杂物。如土壤过于粘重、盐碱土或建筑垃圾太多,则应采用增施有机肥、换土或填客土等方法进行改良。

整好地后,即可挖种植穴。种植穴的密度和规格,根据不同的竹种、竹苗规格和工程要求具体而定。在园林绿化工程上,一般中小径竹每平方米3~4株,株行距50~60cm,种植穴的规格为长、宽各40cm、深30cm。

管理技术

成林阶段的管理管理重点是调整竹林结构、改善竹林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土、肥、水、气条件入手,使竹林密度维持在800~1000株/亩、竹子平均胸径3~100px,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具体要点如下:

适时留养、合理挖笋

为使竹林永续经营,年年丰产,就必须每年留养一定数量的新竹,作竹林再生产的基础,因此笋期必须处理好挖笋与留笋长竹的关系。一般每年五一节前后开始留养,每亩留200-300株。挖笋方法:当笋出土10~15公分时,沿竹笋周围刨开泥土,从竹笋与竹鞭接点处切断,不要切断竹鞭。每2—3天挖一次。退笋是指生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自然死亡的竹笋,识别退笋是在早晨看竹笋尖上有水珠存在的是好笋,而没有水珠的即为退笋,对退笋应及时挖除以免影响食用。

松土

每年6月深翻松土,挖除老鞭、竹蔸,深翻时即使鞭段有损伤,也可很快抽发新鞭,促发岔鞭。对林间空地增施有机肥,利用竹鞭趋松趋肥性诱来嫩鞭,使竹林地下系统分布均匀。

砍除老竹,更新竹园

6—7年生的竹子,生产力已衰退,应及时除去。可结合6月份松土,将老竹连蔸挖去,保留少量4—5年生竹,1—3年生竹占70%以上,伐竹的枝叶最好留盖林地,增加养分。为便于识别竹子年龄,可对当年新竹标号。对于冬季雪害严重地段的竹林,在新林完成放枝展叶后的6月份,可对竹子斩梢,每株留枝12—15档。老竹园更新复壮可采用带状伐竹深垦作业法:把竹园划成宽2—3米的林带,隔带砍去带上竹子,深垦50公分,把新老鞭都挖出,施入有机肥,拌匀复土,2—3年后带上长出新竹,再伐去保留带的竹,按同样方法处理。

肥水管理

依竹林的年生长节律,每年施肥四次:,2—3月份施长笋肥,挖笋后每穴施尿素10克,每亩25—60公斤。6月份施长鞭肥,每亩施尿素50公斤,结合松土施腐熟厩肥1000公斤。8—9月份施催芽肥,每亩施复合肥100公斤或人粪尿液肥,天旱时结合浇水施入,或撒施浅削入土,或开沟施入复土。11月—次年2月份施孕笋肥。我市降雨正常年份,一般不需浇水,但夏秋季如遇长期干旱,会导致地下茎生长不良,竹鞭节短缩,鞭芽不齐,有条件的应对竹林进行灌水。

病虫害防治

竹丛枝病

其症状为:变态丛生的细枝簇拥在一起,象鸟巢一样挂在竹枝间。发现后及时剪除病枝烧毁,可有效阻止传染。该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发生,应经常保持竹林通风透光。

竹织叶野螟

又名竹螟虫、竹苞虫,是对笋用竹为害最严重的食叶害虫。发生于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叶。其幼虫能吐丝将竹叶卷起,在虫苞内取食并排出锯末状粪便。

防治方法:发现成虫开始产乱卵时,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喷施于竹叶。竹林郁闭后,其抗虫能力也有所增强。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杂草,可以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次年虫害的发生。

竹笋泉蝇

是重要的食笋害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虫类似小苍蝇,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在笋体内孵化成蛆状幼虫,聚集于笋体内取食笋肉,被害竹笋无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于出笋前半个月,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均匀喷洒林地,可杀灭部分成虫;如出笋后发生,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拌鲜笋片撒于竹林内可诱杀成虫。

竹笋夜蛾

发生高峰期同竹笋泉蝇。其成虫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幼虫在笋体内孵化成长,体长2.5-100px,虫头橙红色,体紫褐色。一般一虫为害一株竹笋。笋尖被虫咬秃,笋体上有多个小孔,孔中有蜂蜜状分泌物排出,有蚂蚁聚集取食。剥开竹笋箨叶,发现笋体上有多处被蛀食,一般从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较轻者仍在继续生长,可以采食;严重者笋体开始腐烂。防治方法同竹笋泉蝇。

主要价值

本种叶片较大,可制斗笠,船篷和包裹粽子之类的食品;竹竿可供菜农作为栽培豆类或瓜类的支柱或棚架。

薄叶柯Lithocarpus tenuilimbus H. T. Chang


    中文学名薄叶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 tenuilimbus H.T.Chang别名薄叶石栎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分布区域中国南部,越南东北部

薄叶柯(学名:Lithocarpustenuilimbus)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700米至1,2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5米。芽鳞无毛,嫩枝顶部及嫩叶叶柄被稀疏早脱落的长柔毛,二年生枝散生明显凸起的皮孔。叶硬纸质,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2-20厘米,宽4-7厘米,萌生枝的叶更大,顶部长或短尖,基部楔尖,常一侧稍短或歪斜,全缘,中脉在叶面稍凸起或近于平坦,但近于基部的一段中央呈裂沟状凹陷,在嫩叶期尚有细短毛,侧脉每边12-16条,在叶缘附近急弯向上而逐渐隐没,支脉尚可见,较密,彼此近于平行,嫩叶叶背中脉在下半部常被甚稀少的长柔毛,成长叶干后叶背略带苍灰色,有紧实的细片状蜡鳞层;叶柄长1-2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花序轴密被灰黄色微柔毛;雌花每3朵或5朵一簇,果序轴粗9-10毫米,有皮孔;壳斗陀螺状,顶部最宽且通常平坦,基部甚窄,呈柄状,高20-30毫米,宽20-28毫米,通常包着坚果绝大部分,但尚未透熟的壳斗通常全包坚果,壳壁厚2-3.5毫米,小苞片粗厚,分明,位于壳斗上部的三角形,密接,下部的增大,略与壳壁愈合,幼嫩壳斗外壁被甚短的微柔毛及略松散的蜡鳞,成熟壳斗的毛则脱净;坚果近圆球形,顶部略平坦且被细伏毛,高15-22毫米,果脐占坚果面积3/4-5/6。花期5-6月,果次年9-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700-12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广东(新丰县以西)、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富宁、麻栗坡等地)。越南东北部也有分布。

相似种群

本种的壳斗与产越南南部的L.kontumensis(Hick.etA.Camus)A.Camus很相似,但后者的嫩叶叶面中脉及叶背均密被短柔毛,叶背兼被棕红色易抹落的糠秕状鳞秕,嫩叶干后叶背有油润光泽,质地较厚。

本种与截果柯也近似,但本种的壳斗因小苞片增厚且分明而显得壳壁甚粗糙,嫩枝、嫩叶叶柄及叶背中脉的下段被早期脱落的的稀疏长柔毛,叶质地较薄。

《细刺枸骨Ilex hylonoma Hu & T. Tang》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有种植物种子都是刺”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