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茶竿竹Pseudosasa amabilis (McClure) Keng f.》,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茶竿竹拉丁文名Pseudosasa amabilis (McClure)Keng f.别名青篱竹、沙白竹、厘竹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族属矢竹属亚属茶竿竹亚属种茶竿竹

茶竿竹(学名:Pseudosasaamabilis(McClure)Kengf.)是禾本科,矢竹属乔木状竹类植物。高可达13米,竿直立,圆筒形,橄榄绿色,竿壁坚硬较厚,有韧性,箨鞘迟落性,革质坚硬质脆,鞘口于箨片两边有刚毛状繸毛,箨舌棕色、拱形,边缘不规则,暗棕色,具小横脉,质较箨鞘稍薄。

形态特征

乔木状竹类植物。地下茎合轴型。竿直立,高5-13米,粗2-6厘米;节间长(25)30-40(50)厘米,圆筒形,幼时疏被棕色小刺毛,老则变为光滑无毛,橄榄绿色,具一层薄灰色蜡粉,竿壁较厚,坚硬,有韧性,髓白色或枯草黄色,呈横片状或海绵状充满上部节间的内腔,在下部节间空腔内的髓则常干缩,呈薄片状或碎片状附着内壁,中空;竿环平坦或微隆起;竿每节分1-3枝,其枝贴竿上举,主枝梢较粗,二级分枝通常为每节1枝。

箨鞘迟落性,暗棕色,革质、坚硬、质脆,中部和基部较厚,背面密被栗色刺毛,尤以其中下部密集,腹面平滑而有光泽,边缘具较密的长约5毫米的纤毛,顶端截形,鞘口于箨片两边各有数条直而坚硬先端略弯曲的刚毛状繸毛,其长可达15毫米,箨舌棕色、拱形,边缘不规则,具睫毛,背面具微毛;箨片狭长三角形,直立,暗棕色,先端锐尖或呈锥形,边缘粗糙,内卷,纵脉显著,具小横脉,质较箨鞘稍薄。小枝顶端具2或3叶;叶鞘除边缘具纤毛外,余处均无毛,质厚而脆,鞘口两边稍高,具几根直而先端扭曲的繸毛,后者长7-15毫米;叶舌高1-2毫米,边缘密生短睫毛;叶片厚而坚韧,长披针形,长16-35厘米,宽16-35毫米,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无毛,嫩叶时基部有微毛,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嫩叶边缘一侧具刺状小锯齿,另一侧锯齿不明显而略粗糙,老叶边缘近于平滑而内卷,次脉7-9对,有小横脉;叶柄长约5毫米。

花序生于叶枝下部的小枝上,为3-15枚小穗所成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小穗柄长2-10毫米,生有较长的微毛,其下还具长2-3毫米的小型苞片;小穗含5-16朵小花,披针形,长2.5-5.5厘米;小穗轴节间长约3毫米,粗1毫米,基部扁而细,上部具毛;颖2,背面上部密生纤毛,并在边缘有较长的纤毛,而下部则无毛,第一颖披针形,长6-7毫米,宽2-2.5毫米,第二颖长圆状披针形,长9-11毫米,宽4-5毫米;外稃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长10-15毫米,宽4-8毫米,背面密生微毛,上部的边缘有纤毛;内稃广披针形,长5-9.5毫米,脊间宽1-2.5毫米,下部无毛,脊上具微毛;鳞被3,居中一片较小,匙状乃至披针形,长2.5毫米,宽约1毫米,膜质,下部则较厚,边缘上部生纤毛;雄蕊3,花丝长约9毫米,花药长6-7毫米;子房细长、呈纺锤形,无毛,柱头3,长约5毫米,劲直,疏生羽毛。

颖果成熟后呈浅棕色,长5-6毫米,直径约2毫米,具腹沟。笋期3月至5月下旬,花期5-11月。

主要变种

厚粉茶竿竹(变种)(植物研究)

该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箨鞘质地较薄,叶片较狭,小穗上颖及稃片上都具厚的白粉而毛较少或几呈无毛。花期4月,笋期4月。分布于中国广西荔浦县大口(模式标本产地)。

福建茶竿竹(变种)(南京大学学报)

该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箨鞘之顶端两侧隆起,箨舌背部具白粉。分布于中国福建政和(模式标本产地)。生于山坡林边。

薄箨茶竿竹(变种)(植物分类学报)

该变种的箨鞘、叶片质地较薄,箨鞘背部散生刺毛,仅在其中部和基部有较明显的淡棕色刺毛,箨鞘两侧略高,具椭圆状箨耳或仅有数条繸毛,幼竿箨环下密具白粉和稀疏倒刺毛,与原变种可以区别。分布于中国湖南及福建。生于向阳山坡。模式标本采自福建三明市莘口。

生长环境

茶竿竹适生年平均温度8℃以上,但也能够耐受-12℃的低温,适生范围比自然分布范围广。茶竿竹在土层30厘米以上的红壤、黄壤或沙质土都能生长,而在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pH值为4.5-7.0)的沙质土壤生长最好。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江苏、浙江有引种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广宁。

繁殖方法

移蔸基本方法是在冬末春初,竹林生理休眠状态即将结束之前,选取1-2年生、平均胸径2-4厘米、生长势良好的健康竹株作为母竹,小心挖取,注意不伤害秆基笋芽或鞭芽,挖取后将竹株向上斜削去梢,保留3-5盘竹枝,若长途运输则多带宿土并用黄草包扎,利用竹株秆基具有萌笋发鞭的能力,在茶竿竹适生造林地进行栽植扩林,密度一般为1800株/公顷。

栽培技术

抚育更新茶竿竹林经营相对粗放,无采收竹笋的习惯,退笋率较高,竹农经验性的采伐4年以上的竹株,难免存在滥伐现象。采取劈山、垦复、施肥、喷施杀虫药等基本抚育措施,可有效的促进茶秆竹林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在竹林更新过程中,大小年分明的茶竿竹林每2年择伐1次,于每度大年冬季生理休眠期全伐3度以上竹株;花年茶竿竹林则每年冬季全伐4年以上竹株。

茶竿竹竹秆通直,粗放经营的材用林密度一般在20000株/公顷左右,平均胸径4厘米,侧枝下垂分散程度不大,单株盖度较小。基于这种生物学特性和茶竿竹林的经营现状,结合笋用林经营过程中立竹度的控制方法,针对笋用或笋材两用茶竿竹林立竹度,立竹密度和平均胸径分别介于15750-20250株/公顷和4.5-6.5厘米时,茶竿竹秆材生物量可获得最佳值。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立地条件下,立竹密度可稍低;在丘陵贫瘠地段,立竹密度可稍高。茶竿竹林有大小年之分,林年龄结构调整方法,结合传统茶竿竹林采伐4年以上成材的经验,调整其年龄结构为1度竹:2度竹=1:1;花年茶竿竹林(大小年不明显)则取法雷竹林年龄结构调整方式,调整其年龄结构为1年生竹:2年生竹:3年生竹=1:1:1,这样可形成一个合理的年龄结构模式,以有效维持茶竿竹林笋、材产出,提高竹林生产力。

病虫防治

茶竿竹主要病虫害为竹笋夜蛾,竹笋夜蛾1年发生1代,每年清明前后茶竿竹出笋期,笋夜蛾幼虫在竹笋萌出地面后就蛀入竹笋内部蛀食笋肉,引起退笋或生长成畸形竹株。淡竹笋夜蛾是危害茶竿竹笋的优势种。由于竹笋夜蛾虫情复杂,虫龄不整齐,活动场所比较隐蔽,所以必须基于其生物学习性及发生规律进行综合防治,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防治竹笋夜蛾主要有3种方法:

提高竹林经营水平,预防病虫害发生。结台劈山松土,清除林内杂草灌木,改善竹林卫生环境,对消灭竹笋夜蛾的初龄幼虫和防止土中越冬的笋虫出土为害均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要及时发现并挖除虫害竹笋,杀死笋中幼虫;

物理诱杀。竹笋夜蛾成虫具有趋光性,可以采用交流黑光灯在晚上19:00-22:00进行诱杀,这是减少虫口密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化学防治。在茶竿竹竹笋夜蛾虫口密度较大、竹笋受害率较高的情况下,仍然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在茶竿竹出笋初期和盛期各喷洒对水比率为20毫升/升的25%的笋虫灵1号和18%的笋虫灵2号乳剂1次,防治效果达85%以上。

主要价值

茶竿竹壁厚节平,材质优良;竹笋鲜甜可口,营养元素较为齐备;竹株刚劲挺拔,适生范围广,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经济观赏竹种。

茶竿竹地下茎复轴混生,介于单轴散生的散生竹类与合轴丛生的丛生竹类之间,可作为竹类植物系统演化的典型竹种,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小编推荐

矮箬竹Indocalamus pedalis (Keng) Keng f.


    中文学名矮箬竹拉丁文名Indocalamuspedalis(Keng)Kengf.别名矮苦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超族属箬竹属种矮箬竹

矮箬竹(学名:Indocalamuspedalis(Keng)Kengf.)是禾本科、箬竹属植物,竿高可达2米,最大直径7.5毫米;一般为绿色,竿下部者较窄,竿上部者稍宽,小枝2-4叶;叶鞘紧密抱竿,无叶耳;叶截形;叶片在成长植株上稍下弯,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密被贴伏的短柔毛或无毛,叶缘生有细锯齿。未成熟者圆锥花序,小穗绿色带紫,花药黄色;子房和鳞被未见。4-5月笋期,6-7月开花。

形态特征

竿高30厘米左右,直径2毫米;下部节间长1-5厘米。箨鞘长2-4.5厘米,有纵肋,无毛;箨耳无;箨舌截形,质坚,高约0.3毫米,边缘无毛。

小枝有2-4叶;叶鞘重叠包裹,上部近边缘处有棕色伏贴毛,边缘有淡棕色纤毛。

叶耳无;叶舌截形,高约0.5毫米,边缘有流苏状棕色长繸毛;叶柄长1-4毫米;叶片革质兼纸质,披针形,长6.5-15厘米,宽9-1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无毛或幼时于下表面被微毛,次脉4-6对,小横脉长方形,叶缘上部具小锯齿,下部的近于平滑。花枝通常单生于竿下部节上,(连花序在内)共长20-25厘米,但仅具2节,其节间长达9厘米,被长达2.5-5厘米不具叶片的叶鞘所包围,节处生柔毛。

圆锥花序较简单,或为总状花序,长8-11厘米,有小穗4-8枚,花序主轴和分枝有淡棕色短柔毛;小穗柄微扁,直立或上举,长约2毫米;小穗含小花4-11朵,长2-6厘米,宽3-5毫米,淡棕色或深棕色;小穗轴节间长4-5.3毫米,近小花一面扁平,边缘有淡棕色纤毛;颖3或4片,厚膜质,上部被微毛,第一颖4-5毫米,3-5脉,第二颖长5.5-6毫米,7脉,第三或第四颖长7-8毫米;外稃革质兼纸质,卵状披针形,长7-10毫米,先端具芒状尖头,11脉,基盘长约0.5毫米,密被灰色柔毛,毛长0.8毫米;内稃长8-9毫米或等长于外稃,披针形,具2脊,脊缘有微毛,脊的顶端具小刺毛,下部微粗糙,余处则平滑;鳞被红棕色,长圆状披针形,或侧方2片半卵圆形,长约3毫米,下部具脉纹,上部具纤毛;花药黑色或紫色,长5-6毫米;柱头灰白或乳白色,长约3毫米,羽毛状。果实未见。花期2月,笋期不详。

分布范围

产四川江北、永川等县。模式标本采自江北县磐溪。

主要价值

观赏:箬竹叶大、植株矮小、常绿、姿态优美,是理想的庭院观赏和园林绿化竹种(可丛植、片植等)。同时,它还与枪刀竹、水竹、石竹等灌丛植被构建小径竹群系或作为优势种群构建垂直结构完整(灌木层)的群落体系。另外,箬竹亦适合庭院栽培和盆栽。

传统应用:利用箬竹叶作铺垫经过蒸煮而成的箬叶芝麻糖细卷,是泰州传统名点,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闻名遐迩。另外,还可将饺子、包子、花卷、馒头等置于箬竹叶上蒸煮,芳香诱人,风味独特。传统上还利用箬竹叶良好的防潮、防风、防腐蚀等特性,做船篷覆盖、搭工棚、编斗笠、编衣等。粽子是中国人在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据统计,粽子的销量每年都以10%的速度同比上升,作为粽子的包装物,箬竹叶也同样递增。仅稻香村一家每年生产粽子就要消耗20t左右的粽叶。日本亦有利用箬竹叶包裹寿司的习惯。

食用:箬竹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免疫活性多糖,对S-180的抑瘤率达到99.6%,消瘤数达7/9。由箬竹叶生产的多糖饮料,绿色天然、口感独特、香甜适度,具有抗疲劳、抗衰老的功效。天然绿色添加剂:箬竹叶经水蒸气蒸馏、萃取、干燥、蒸馏后,可得到淡黄色挥发性液体,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再经过加工处理,可生产出作为天然绿色饮料的添加剂。箬竹酒:利用箬竹叶及其他原料,采取综合提取技术,制造的箬竹酒,不仅气味青香,而且因富含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多糖物等,具有营养保健之功能。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春

秋两季采用成丛挖取母竹进行分株,修剪下部枝叶,勿伤鞭芽、鞭根,多带宿土移植于盆中,压紧、浇水保湿。新笋发生后要注意保护,防止损伤;置于阴湿处,待新芽萌发后,才可移至弱光下接受散射光的照射。栽种的深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若太深竹笋破土困难,若过浅竹笋出土后细而弱。

带母竹繁殖: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带有鲜黄竹鞭,其鞭芽饱满的母竹,挖前要确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处截断竹鞭。留来鞭15厘米~25厘米,去鞭20厘米~30厘米。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3~5片箬叶、然后栽入于预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时浇水,覆草,开好排水沟。

移鞭繁殖: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在竹鞭出笋前1个月左右进行。挖出竹鞭后,切成50厘米~80厘米为一段,多带宿土,保护好根芽,种植于穴中,将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发,一般夏季可长出细小新竹。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3~5盘枝叶。

栽培技术

挖穴埋鞭:根据竹鞭长度(一般40至50厘米),挖成长条穴,埋入竹鞭,覆土后踏实,浇足水。箬竹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路边或林下,喜阴湿,但又需一定的阳光的生长特性,并结合复轴混生型、单轴散生型竹类培育管理技术,对箬竹高产栽培主要采取以下主要技术措施。

劈山整理:箬竹林大多为杂灌草混生,或分布于林下。通过劈山、清除杂灌,达到改善、优化生长环境和便于采摘之目的。劈山时,砍除所有灌木、杂草,适当保留乔木,特别要保留各种阔叶乔木,以保持一定的湿润环境,从而利于箬竹的生长。而对生长于乔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层林冠郁闭度达0.7以上,则要进行适当的间伐,以提供箬竹足够的阳光。同时,清除林中较大的石块、柴根,从而利于竹鞭繁殖。

削山松土:5~6月为竹鞭生长期,也称行鞭期。因此,5~6月进行削山松土,利于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松土应掌握“近蔸丛浅,远蔸丛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丛生地方要浅,一般削山松土6~10厘米;距离竹蔸(丛)较远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松土15~20厘米。削山松土每隔3~4年进行一次,注意不要损伤幼壮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头、树蔸和老竹鞭。

合理施肥:5~6月结合削山松土进行,将肥料撒施于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后松土遮盖。此时施肥目的主要为竹鞭的生长提供条件,因此要以速效肥为主,每亩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机肥,这样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温,对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营造纯林:由于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纯林,且有的箬竹林叶用利用价值较低,需要改造。通过营造繁殖优质箬竹林,既可方便林农采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采用带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为杉木林、杉木采伐迹地及箬竹片区周围林地,挖穴或开沟造林,株行距:0.5M*1M。

坝竹Drepanostachyum microphyllum (Hsueh et Yi) Keng f.


    中文学名坝竹拉丁文名Drepanostachyummicrophyllum(HsuehetYi)Kengf.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族香竹族属镰序竹属种坝竹

形态特征竿直立或斜倚,高2-6米,共15-30节,基部节间长约10厘米,中部节间长15-35厘米,粗5-15毫米;竿壁厚1.5-2毫米;节间圆筒

形态特征

竿直立或斜倚,高2-6米,共15-30节,基部节间长约10厘米,中部节间长15-35厘米,粗5-15毫米;竿壁厚1.5-2毫米;节间圆筒形,淡绿或黄绿色,幼时微被白粉,老则无毛而有光泽;箨环隆起,具箨鞘基部的残存物,无毛;竿环不隆起或稍隆起;节内长3-5毫米。箨鞘短于节间,呈长三角形,厚纸质,灰褐色,鞘口宽3-4毫米,背部幼时疏被灰色小刺毛,鞘缘膜质;箨耳无;箨舌截形或微下凹,高约1毫米,边缘无繸毛;箨片外翻,锥形或窄披针形,基部作圆弧形向内收窄,先端渐尖,边缘内卷,表面无毛。竿每节簇生8-17枝,主枝较粗或不甚明显,枝上举,侧枝纤细(直径仅1毫米),但枝环或其箨环均较显著,其节内长约1毫米。末级小枝具4-10叶,叶鞘长2-4厘米,无毛,边缘质薄而常带紫色;叶耳无;叶舌截形,高约1毫米,上缘细齿裂而无繸毛;叶片薄纸质,窄披针形,长3-9厘米,宽4-8(-11)毫米,上表面绿色,下表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先端渐尖,基部渐收窄而具长为1-1.5毫米的叶柄,次脉2对,小横脉不明显,叶缘具细锯齿而粗糙。花序未见。笋期8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450米的石灰岩陡坡上。

分布范围

产四川东部(丰都、巫溪)和北部(广元、平武)。模式标本采自巫溪。

主要价值

笋无食用价值;竿供编扎,作造纸原料和扭制绳索。

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 (Munro) Keng f.


    中文学名箬竹拉丁文名Indocalamustessellatus(Munro)Kengf.二名法Indocalamustessellatus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超族属箬竹属种箬竹分布区域箬竹属约含20种以上,均产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箬竹(学名:Indocalamustessellatus(Munro)Kengf.):禾本科、箬竹属植物,竿高可达2米,最大直径7.5毫米;一般为绿色,竿下部者较窄,竿上部者稍宽,小枝2-4叶;叶鞘紧密抱竿,无叶耳;叶截形;叶片在成长植株上稍下弯,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密被贴伏的短柔毛或无毛,叶缘生有细锯齿。未成熟者圆锥花序,小穗绿色带紫,花药黄色;子房和鳞被未见。4-5月笋期,6-7月开花。

形态特征

灌木状或小灌木状类。竿高0.75-2米,直径4-7.5毫米;节间长约25厘米,最长者可达32厘米,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基部微扁,一般为绿色,竿壁厚2.5-4毫米;节较平坦;竿环较箨环略隆起,节下方有红棕色贴竿的毛环。

箨鞘长于节间,上部宽松抱竿,无毛,下部紧密抱竿,密被紫褐色伏贴疣基刺毛,具纵肋;箨耳无;箨舌厚膜质,截形,高1-2毫米,背部有棕色伏贴微毛;箨片大小多变化,窄披针形,竿下部者较窄,竿上部者稍宽,易落。小枝具2-4叶;叶鞘紧密抱竿,有纵肋,背面无毛或被微毛;无叶耳;叶舌高1-4毫米,截形;叶片在成长植株上稍下弯,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6厘米,宽4-10.8厘米,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密被贴伏的短柔毛或无毛,中脉两侧或仅一侧生有一条毡毛,次脉8-16对,小横脉明显,形成方格状,叶缘生有细锯齿。

圆锥花序(未成熟者)长10-14厘米,花序主轴和分枝均密被棕色短柔毛;小穗绿色带紫,长2.3-2.5厘米,几呈圆柱形,含5或6朵小花;小穗柄长5.5-5.8毫米;小穗轴节间长1-2毫米,被白色绒毛;颖3片,纸质,脉上具微毛,第一颖长5-7毫米,先端钝,有5脉;第二颖长7-10.5毫米(包括先端长为1.4-2毫米的芒尖在内),具7脉;第三颖长10-19毫米(包括先端长为2.3-2.7毫米的芒尖在内),具9脉;第一外稃长11-13毫米(包括先端长为1.7-2.3毫米的芒尖在内),背部具微毛,有11-13脉,基盘长0.5-1毫米,其上具白色髯毛;第一内稃长约为外稃的1/3,背部有2脊,脊间生有白色微毛,先端有2齿和白色柔毛;花药长约1.3毫米,黄色;子房和鳞被未见。笋期4-5月,花期6-7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浙江西天目山、衢县和湖南零陵阳明山。生于山坡路旁。海拔300-1400米

生长习性

箬竹属阳性竹类,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宜生长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耐寒性较差,所以要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微酸至中性土壤。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春秋两季采用成丛挖取母竹进行分株,修剪下部枝叶,勿伤鞭芽、鞭根,多带宿土移植于盆中,压紧、浇水保湿。新笋发生后要注意保护,防止损伤;置于阴湿处,待新芽萌发后,才可移至弱光下接受散射光的照射。栽种的深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若太深竹笋破土困难,若过浅竹笋出土后细而弱。

带母竹繁殖: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带有鲜黄竹鞭,其鞭芽饱满的母竹,挖前要确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处截断竹鞭。留来鞭15厘米~25厘米,去鞭20厘米~30厘米。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3~5片箬叶、然后栽入于预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时浇水,覆草,开好排水沟。

移鞭繁殖: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在竹鞭出笋前1个月左右进行。挖出竹鞭后,切成50厘米~80厘米为一段,多带宿土,保护好根芽,种植于穴中,将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发,一般夏季可长出细小新竹。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3~5盘枝叶。

栽培技术

挖穴埋鞭:根据竹鞭长度(一般40至50厘米),挖成长条穴,埋入竹鞭,覆土后踏实,浇足水。箬竹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路边或林下,喜阴湿,但又需一定的阳光的生长特性,并结合复轴混生型、单轴散生型竹类培育管理技术,对箬竹高产栽培主要采取以下主要技术措施。

劈山整理:箬竹林大多为杂灌草混生,或分布于林下。通过劈山、清除杂灌,达到改善、优化生长环境和便于采摘之目的。劈山时,砍除所有灌木、杂草,适当保留乔木,特别要保留各种阔叶乔木,以保持一定的湿润环境,从而利于箬竹的生长。而对生长于乔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层林冠郁闭度达0.7以上,则要进行适当的间伐,以提供箬竹足够的阳光。同时,清除林中较大的石块、柴根,从而利于竹鞭繁殖。

削山松土:5~6月为竹鞭生长期,也称行鞭期。因此,5~6月进行削山松土,利于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松土应掌握“近蔸丛浅,远蔸丛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丛生地方要浅,一般削山松土6~10厘米;距离竹蔸(丛)较远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松土15~20厘米。削山松土每隔3~4年进行一次,注意不要损伤幼壮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头、树蔸和老竹鞭。

合理施肥:5~6月结合削山松土进行,将肥料撒施于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后松土遮盖。此时施肥目的主要为竹鞭的生长提供条件,因此要以速效肥为主,每亩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机肥,这样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温,对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营造纯林:由于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纯林,且有的箬竹林叶用利用价值较低,需要改造。通过营造繁殖优质箬竹林,既可方便林农采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采用带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为杉木林、杉木采伐迹地及箬竹片区周围林地,挖穴或开沟造林,株行距:0.5M*1M。

病虫防治

箬竹主要病害有竹从枝病、竹竿锈病;主要虫害有红蜘蛛和蚜虫。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及时清除病虫枝,合理砍伐,使林内通风透光,合理进行水肥管理,促进竹林生长旺盛。大面积发生时喷药防治。防治竹从枝病用200单位的土霉素溶液喷2-3次,效果较好。防治竹锈病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2-3次,效果较好。防治红蜘蛛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喷1-2次,效果较好。防治蚜虫用乐斯本1500倍液喷1-2次,效果较好。

主要价值

实用

箬竹生长快,叶大、产量高,资源丰富,用途广泛,其秆可用作竹筷、毛笔秆、扫帚柄等,其叶可用作食品包装物(叶片大型,多用以衬垫茶篓或装作各种防雨用品,亦可包裹粽子。)、茶叶、斗笠、船篷衬垫等,还可用来加工制造箬竹酒、饲料、造纸及提取多糖等;其笋可作蔬菜(笋干)或制罐头;其植株可作园林绿化。箬竹除大量野生外,已进入人工丰产栽培。

药用

叶(箬竹):甘,寒。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用于吐衄,衄血,尿血,小便淋痛不利,喉痹,痈肿。

箬竹叶、笋及产品,药用价值高,对癌症特有的恶液质具有防治功效。

观赏

地被绿化材料,河边护岸,公园绿化

植物文化

箬竹在中国古代的寓意

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

竹子在中华民族里我们的诗词里头,它地位很高的,竹子它没有什么香味,如果闻到了(那是)一股清气、清香,去闻它还没有什么香味,但是竹子在中国文人的理想世界里,给它附丽上了很高的品格。从《诗经》我们知道《卫风》里头就有歌颂它的诗,就是《淇奥》(篇),那么他在赞美一个英雄人物,一个保卫周王朝的卫武公,他就用竹子来起兴,用竹子的整个生长过程来说明一个伟大人格的整个的(形成)过程。

中国的文人里面,在晋朝专门讲清谈的时候有七个了不起的文学家,称之为”竹林七贤”,因为这七个贤人是在竹林里面的,用竹林来反映七个文人的人品,又用七个人的文采来附丽在竹子身上,人文同自然相互映照。

笔竿竹Pseudosasa guangxianensis Yi


    中文学名笔竿竹拉丁文名PseudosasaguangxianensisYi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 族北美箭竹族 亚族北美箭竹亚族属矢竹属 亚属茶竿竹亚属 种笔竿竹分布区域四川省

笔竿竹(学名:Pseudosasaguanxianensis)为禾本科茶秆竹属下的一个种。杆圆筒形,叶片呈长椭圆状披针形。中国特有种,分布于四川省。

形态特征

竿高2-3.5米,粗5-12毫米;节间长(14)25-32(42)厘米,圆筒形,在分枝一侧之下部微扁平,绿色,无毛,中空小,竿壁厚2-3毫米,髓呈屑垢状;竿环微隆起至隆起,无毛,有光泽;箨环隆起,多少被有箨鞘基部残留的纤维和密被棕黑色向下的刺毛;节内长3-5毫米,光滑无毛;竿每节分3-5(8)枝,枝基部贴竿或稀不贴竿,上举。箨鞘宿存,淡绿色或紫绿色,革质至软骨质,较脆,背部疏被棕黑色短刺毛,上部边缘具黄褐色短纤毛,基部被密深棕色刺毛;箨耳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有放射状伸展的淡黄色繸毛,箨舌拱形,灰褐色,无毛,高1-1.5毫米,边缘有灰黄褐色,长2-8毫米繸毛;箨片线状披针形,外翻或微弯,易脱落,基部狭,边缘具小锯齿而略粗糙;小枝具(2)3(4)叶;叶鞘长7-9厘米,无毛,背面具脊,边缘无毛;叶耳椭圆形或镰形,易脱落,边缘密生灰黄色或灰褐色的繸毛;其长为2-5毫米;叶舌高1毫米,背面略糙,边缘有长为4-7毫米的繸毛;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坚纸质,无毛,长(9)14-21厘米,宽(2)2.8-4厘米,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先端急渐尖,基部阔楔形或圆形,次脉6-10对,小横脉清晰,边缘具稀疏小锯齿而粗糙;叶柄长(3)4-5(8)毫米。花枝未见。笋期4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1200米的野生林下。

分布范围

产四川灌县灵岩山(模式标本产地)。

命名来源

:[Bull.Bot.Res.2(4):103.f.3.1982]

【中国植物志】:9(1):645

长舌茶竿竹Pseudosasa nanunica Z. P. Wang


    中文学名长舌茶竿竹拉丁文名PseudosasananunicaZ.P.Wang别名绿笛竹二名法Pseudosasananunica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北美箭竹亚族属矢竹属亚属茶竿竹亚属 

长舌茶竿竹(学名:Pseudosasananunica)为禾本科茶秆竹属下的一个种。竿高达4米,粗约1厘米。笋期4月底。生于湖南、广东海拔400米的地区。

形态特征

竿直立,高达4米,粗约1厘米,节下方被白粉,后变黑色,幼竿具绒毛和白粉,尤以节下方更显著;节间劲直,绿黄色,圆筒形,光滑,因密集的白粉逐渐变黑而呈斑状;竿环凸起;箨环明显,常有箨鞘残留的木栓质纤维;节内长约10毫米。竿下部每节仅分1枝,但中上部则分3枝或更多,枝开始紧贴竿,然后稍开展,无二级分枝,各枝粗细近相等。箨鞘近宿存,淡褐紫色,较厚的纸质,背部密被白色短绒毛或浅棕色较长的刺毛,具明显或不太明显的斑点,边缘具密的短纤毛;无箨耳和繸毛;箨舌甚高,自箨鞘顶端延伸,中下部竿箨的箨舌高可达7-9毫米,箨舌背面在其中下部具绒毛而粗糙,顶端截平或拱形,边缘具短纤毛;箨片直立,绿带紫色,线状披针形,两面均粗糙,边缘具疏刺状锯齿。小枝具2-4叶;叶鞘厚纸质,具纵肋,背部突起成脊,密被细绒毛或近于无毛乃至平滑无毛,边缘具易脱落的短纤毛,以致通常为无毛;无叶耳和繸毛;叶舌较长,常成为自叶鞘向上延伸呈三角状的突起,高达5-14毫米,薄纸质,下部质较厚,背面基部具微毛而粗糙,顶端尖状隆起或钝尖,边缘全缘,具短纤毛;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多少偏斜,其一边楔广东清远状渐尖,另一边钝圆,上表面绿色,无毛光滑,下表面苍白色,具较密的向上的细毛和极细疣,边缘均具疏细齿,次脉9-12对,小横脉明显。叶柄长约1.5厘米。花枝未见。笋期4月底。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400米的山坡、平原、谷地和河流边。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湖南省南部和广东省。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清远。

近种区别

本种外形极似茶竿竹P.amabilis(McClure)Kengf.惟后者笋棕色,淡咖啡色,箨背密被长的刺毛,箨舌,叶舌矮,易与本种区别。

变种

狭叶长舌茶竿竹(变种)(植物研究)图版196

var.angustifoliaS.L.ChenetG.Y.ShenginBull.Bot.Res.11(4):5,1991.

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本变种叶片狭小,长6-20厘米,宽1-3厘米,叶柄长2-4(5)毫米,次脉4-7对,一边缘具较开展的锯齿,另一边缘具极疏且紧贴边缘的短锯齿或几无锯齿。花枝未见。笋期5月中旬。

产湖南宜章县莽山东山坑(模式标本产地)。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河旁。

饱竹子B.qingchengshanensis Keng f. et Yi


    中文学名饱竹子拉丁文名B.qingchengshanensisKengf.etYi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北美箭竹亚族属巴山木竹属

饱竹子,拉丁文名:BashaniaqingchengshanensisKengf.etYi禾本科、巴山木竹属竹鞭节间长1-3.5厘米,实心或中空微小,节处不隆起,节下方具一圈灰黄色蜡粉环,圆筒形或在有分枝的一侧略扁平,实心或几实心;

形态特征

竹鞭节间长1-3.5厘米,直径4-7毫米,实心或中空微小,节处不隆起,节下方具一圈灰黄色蜡粉环,每节仅生2或3根。竿高2-4米,直径3-7(10)毫米,基部1或2节有时可生出支柱根;节间长40-45(56)厘米,但竿基部的长15-20厘米,圆筒形或在有分枝的一侧略扁平,或竿梢诸节间之下部具1或2纵脊和2或3沟槽,暗绿色,无毛,节下方具有宽为7-10毫米的灰黄色蜡粉环,实心或几实心;箨环隆起,幼时密被向下的棕黑色小刺毛,有时还具箨鞘基部残留物;竿环稍隆起,无毛,有光泽;节内长3-5毫米,亦无毛而有光泽。竿芽卵形或长卵形,灰白色,边缘密生小纤毛。竿每节簇生(3)5-12.枝,主枝不明显,各枝均直立或上举,基部贴竿而生,无毛,各在节的下方具一圈灰黄色蜡粉环。竿箨幼时墨绿或紫绿色;箨鞘宿存或迟落,厚革质乃至软骨质,较坚脆,三角形兼椭圆形,背面除上半部和近边缘外,均密被棕黑色小刺毛,纵肋明显,小横脉不发达,内面光亮无毛,边缘在上方密生黄褐色细纤毛;箨舌截形或作凸弧形,高不及1毫米,紫色或暗紫色,无毛,但上缘生短纤毛;箨耳无,但在箨鞘两肩起初可具长为3-4毫米淡绿色而易落的繸毛3-5条;箨片三角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直立或偶可外翻,宿存,暗绿色,背面无毛,腹面在基部密生灰褐色小刺毛,纵脉尚明显,边缘常内卷,具细锯齿。末级小枝具1-3叶,叶鞘长6-19厘米,绿色或有时带紫色,无毛,纵肋及小横脉均颇明显,边缘通常无纤毛;叶耳早落,椭圆形,绿色,边缘密生灰色或黄灰色绢曲繸毛,后者长4-5毫米;叶舌截形,高约1毫米,淡绿色,无毛,但幼时在其上缘密生长为1-2毫米的灰色繸毛;叶片长披针形,长22-32厘米,宽2.4-3.48厘米,硬纸质,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均无毛,次脉6-8对,小横脉清晰,叶缘具小锯齿而略粗糙;叶柄长3-4毫米,无毛,体扁。圆锥花序长6-10厘米,由5-15枚小穗构成;小穗柄长2-12毫米,密被灰白色细硬毛,体微扁,在其着生处具1小型苞片,后者的边缘密生长纤毛,但在花序上方则此苞片退化,仅以毛茸替代之;小穗含6-14朵小花,绿色或有时为紫绿色,形细长,长(1.5)6-8厘米;小穗轴节间体扁,长3-5毫米,宽约1毫米,密被灰白色细硬毛,上方还被有白粉,顶端折断处的边缘密生灰色纤毛;颖纸质,表面在上方被有灰白色细硬毛,先端作芒针状锐尖头,边缘密生纤毛,第一颖卵形,长2-3毫米,宽约2毫米,具不明显的3-5脉,第二颖宽卵形,长6-7毫米,宽约3毫米,具9脉;外稃长卵形,长7-12毫米,宽3-4毫米,纸质,具9-11脉,表面在上方生细硬毛,先端亦作芒针状锐尖头,边缘的上方生纤毛;内稃纸质,长5-8毫米,表面在上方被微毛,背部在脊上生纤毛,2脊相距约1-1.5毫米,脊间具2或3脉,脊外两侧各具2脉,先端具2裂齿,边缘生纤毛;鳞被菱状卵形,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膜质透明,紫红色,边缘密生纤毛;花药紫色,长4-5毫米,粗约1毫米,先端无毛,基部作箭镞形;子房椭圆形,长约1毫米,光滑无毛,花柱1,长约1毫米,柱头2,白色,长2-3毫米,帚刷状。颖果椭圆形,长7-8毫米,径粗2-2.5毫米,微弧弯,褐色,光亮无毛,先端尖,腹沟纵长。笋期4月,花期4月,果熟期约在5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紫色土或黄壤中,海拔800-1150米,混生阔叶林下。

分布范围

产四川邓崃、灌县。模式标本采自灌县青城山上清宫。

主要价值

用途:竿可制毛笔杆和算盘的桥子,亦可庭园栽培供观赏。

杭州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var. (Keng) Keng f. var. hangz


    中文学名杭州苦竹拉丁文名Pleioblastusamarusvar.(Keng)Kengf.var.hangz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大明竹属

杭州苦竹是禾本科大明竹属下的一个种。

形态特征

本变种的新竿密披倒生白色糙毛及紫色细点,且呈紫绿色,节间长28—32(38)厘米,箨鞘绿带紫色,有光泽,无粉,无箨耳,箨片线状披针形等特征与原变种有别。笋期4月底至5月。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物种信息)

生长环境

生长于低山坡或平原。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中国浙江省。

主要价值

本变种篾性脆,竿壁薄,不宜劈篾编织,仅整竿常作篱笆和农作物的支架,近来常被用于制作竹笛。因其枝叶较秀丽,亦可为园林绿化树种之一。

长鞘茶竿竹植物


    中文学名长鞘茶竿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

长鞘茶竿竹,竿高1.5-2米,粗5-8毫米,幼竿密被白色或浅黄色绒毛,并覆盖白粉,节下方具浅黄色毛环,越近箨环处则毛越长而密,成熟后色暗。笋期5月。生于山坡路旁和谷地。

形态特征

节间长16-26厘米,竿壁薄;竿环稍高于箨环;节内长约4毫米;竿中部以上每节分3枝,竿下部则分1枝。箨鞘质厚,通常长逾其节间,小横脉明显,边缘密生深棕色纤毛,但易脱落;无箨耳和繸毛,但有时具稀疏的繸毛;箨舌截形,高1.5-3.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波裂和具纤毛;箨片直立,狭小,呈钻形。小枝具1-3叶,下方的叶鞘较长,致使上方的叶片从下方的叶鞘中伸出,边缘生纤毛;叶耳和繸毛均缺;叶舌高1-1.5毫米,截形或拱形,边缘具微齿和纤毛;叶片纸质,椭圆状披针形,长20-47厘米,宽2.7-6.5厘米;先端渐尖呈芒状,基部楔形或一边为钝圆形另一边为楔形,下表面除基部具稀疏长白色毛外,余处无毛,近中脉处决无毛,次脉7-10对,小横脉明显。花枝未见。笋期5月。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物种信息)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山坡路旁和谷地。

分布范围

主要产于浙江、江西、福建。

羊竹子Drepanostachyum saxatile (Hsueh et Yi) Keng f. ex


    中文学名羊竹子拉丁文名Drepanostachyum saxatile (HsuehetYi)Kengf.ex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族牡竹族属镰序竹属种羊竹子

羊竹子,拉丁文名:Drepanostachyumsaxatile(HsuehetYi)Kengf.exYi.禾本科、镰序竹属竿斜倚,幼时顶梢作弧形下垂,浊绿色,

形态特征

竿斜倚,高3-6米,直径5-15毫米,幼时顶梢作弧形下垂,共计22-30节,基部节间长5-12厘米,中部者长22-53厘米,浊绿色,表面微粗糙,具细密纵肋,竿壁厚1.5-2毫米;箨环隆起,具箨鞘基部残存物,无毛;竿环平坦;节内长2-3毫米;竿芽扁桃形,灰褐色;分枝始于竿第6-12节,每节(6)10-15枝,主枝显著,其长为20-35厘米,节间长1-4厘米,惟其径粗仅1.5毫米,枝环及枝箨环均较显著,节内长约1毫米,被白粉,主枝与各细枝通常均不再分枝而在每节具1圆锥形或扁桃形的芽,后者暗紫色,无毛。箨鞘迟落,长三角形,其长约为节间之半,厚纸质,鲜时墨绿色或紫绿色,解箨时为黄绿色,腹面有光泽,背面具纵肋,无毛或疏被棕黑色小刺毛,鞘边缘均为膜质,边缘上端生纤毛,鞘顶为截形,宽1-3毫米;箨耳无;箨舌截平或中央微下凹,高约1毫米;箨片小,外翻,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内卷,先端渐尖,基部向内收窄,易自箨鞘上脱离。小枝具4-10叶,叶鞘光滑,长8-8厘米;外缘生纤毛;叶耳明显,上具多条作放射状开展的繸毛,后者灰黄色或紫色,长3-8毫米,叶舌发达,高2-5毫米,顶端作不规则细裂,成为长1-3.5毫米的繸毛;叶片纸质,长披针形,长8-18厘米,宽1-2.2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圆形,收缩成为3-4毫米的叶柄,叶片两面均无毛,次脉4-6对,小横脉不明显,叶缘具小锯齿而粗糙。花序未见。笋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于玄武岩、花岗岩或石灰岩所风化的土壤上,山区海拔600-1450米。

分布范围

产四川南部(峨边、汉源、叙永)及云南东北部(威信)。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峨边,金口河硝厂沟。

主要价值

幼竿砍下浸水一周后,可捶绒供编制草鞋,笋无食用价值。

大琴丝Neo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Keng f. cv. Flavid


    中文学名大琴丝拉丁文名Neosinocalamusaffinis(Rendle)Kengf.cv.Flavid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牡竹族属慈竹属

本栽培品种在四川梁平、乐山、成都等地均有发现。模式标本采自成都市望江公园。

形态特征

大琴丝与原栽培型的区别在于本栽培型竿的节间淡黄色,并自竿环起向上发生数条深绿色纵条纹,并贯串整个节间。

分布范围

本栽培品种在四川梁平、乐山、成都等地均有发现。模式标本采自成都市望江公园。

荏弱莠竹Microstegium delicatulum (Hook. f.) A. Camus


    中文学名荏弱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delicatulum(Hook.f.)A.Camus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一年生草本。秆高约50厘米,下部匍匐地面,膝曲上升,具分枝,细弱。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高约50厘米,下部匍匐地面,膝曲上升,具分枝,细弱。叶鞘平滑;叶舌短;叶片线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5-8毫米,顶端渐尖,基部狭窄,边缘平滑,两面贴生细毛,中脉较细。总状花序长2-3厘米,苍绿色,细弱,直立,宽1-1.5毫米,3-5枚着生于秆顶呈伞房状;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长约2毫米,下部扁平,边缘具纤毛,上部扩大成棒状,顶端截平;无柄小穗长2-2.2毫米;基盘具长约0.2毫米之白色短毛;第一颖长圆形,宽约0.7毫米,背面中央具凹槽,间脉不明显,贴生微毛,先端钝圆,边缘具纤毛;第二颖舟形,顶端尖;第一外稃不存在;第二外稃极小,伸出与小穗近等长之芒,芒外露之膝曲部分长1-1.5毫米;雄蕊3枚,花丝短;柱头自小穗顶端伸出。有柄小穗与无柄者相似。花果期10-12月。

产地分布:

产于云南耿马;生于海拔600米之季雨林缘草地。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斑箨茶竿竹Pseudosasa notata Z. P. Wang et G. H. Ye


    中文学名斑箨茶竿竹拉丁文名PseudosasanotataZ.P.WangetG.H.Ye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 族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北美箭竹亚族属矢竹属亚属茶竿竹亚属

箨鞘牛皮纸质或薄革质,草黄色,上部带紫色被白粉,疏生褐色小斑点,散生极稀疏贴伏刺毛,箨鞘下部的中间刺毛较明显,易脱落而留有痕迹,基部具一圈明显的淡黄色绒毛,并在中间混生有刺毛,边缘具易落的纤毛。

形态特征

竿高3.5米,粗1.6厘米,最长节间长为27.5厘米,幼竿被厚白粉,老竿具黑色粉垢;竿环略高于箨环;节内长4毫米;箨环具箨鞘基部木栓质残留物,幼时还具绒毛。竿每节分3枝,枝近于直立,基部贴竿。箨鞘牛皮纸质或薄革质,草黄色,上部带紫色被白粉,疏生褐色小斑点,散生极稀疏贴伏刺毛,箨鞘下部的中间刺毛较明显,易脱落而留有痕迹,基部具一圈明显的淡黄色绒毛,并在中间混生有刺毛,边缘具易落的纤毛;箨耳小,半圆形,密被细绒毛,耳缘有数条粗硬繸毛,有时无箨耳;箨舌拱形,高约2毫米。背部具极稀疏的绒毛,或秃净无毛,边缘不规则,具短纤毛;箨片线状披针形,外翻,两面被稀疏绒毛,基部毛尤密,先端渐尖。小枝具2或3叶;叶鞘无毛,边缘具短纤毛;无叶耳和繸毛;叶舌截形,高约3.5毫米;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2.4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被短毛,先端短渐尖,基部钝圆形或楔形,幼叶的一边缘具较短刺状稀齿,另一边缘具极短的稀齿,老叶几为平滑。花枝未见。笋期6月上旬。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坡北面路边。

分布范围

产自福建崇安县小武夷山三姐妹峰。

《茶竿竹Pseudosasa amabilis (McClure) Keng f.》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竹类植物全年养护措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