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植植物,丰富的肉质感让很多人喜欢。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家学会植物种植。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细叶凤尾蕨Pteris angustipinna Tagawa》,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细叶凤尾蕨拉丁文名PterisangustipinnaTagawa科凤尾蕨科属细叶凤尾蕨分布区域台东、阿里山

细叶凤尾蕨,根状茎及叶柄基部被鳞片,鳞片线形或钻状线形,长约3毫米,栗棕色,全缘或下部边缘有疏腺毛。叶略呈二型;叶柄略粗糙,无毛,禾秆色,基部浅棕色,上面有纵沟,不育叶的柄长3-10厘米,能育叶的柄长5-17厘米

形态特征

根状茎及叶柄基部被鳞片,鳞片线形或钻状线形,长约3毫米,栗棕色,全缘或下部边缘有疏腺毛。叶略呈二型;叶柄略粗糙,无毛,禾秆色,基部浅棕色,上面有纵沟,不育叶的柄长3-10厘米,能育叶的柄长5-17厘米;不育叶指状或偶为羽状(在项生羽片之下有2对侧生羽片),顶生羽片线形,长10-17厘米,宽2-3毫米,很少达4-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短楔形,有短柄或无柄,叶缘有细的尖锯齿,侧生羽片稍狭于顶生羽片,长5-10厘米,无柄或有短柄,基部一对羽片有时分叉;能育叶羽状,在顶生羽片下面有侧生羽片2对,顶生羽片线形,长10-27厘米,宽2-4毫米,柄长3-15毫米,侧生羽片较短,基部一对有时分叉,不育的叶缘有细的尖锯齿。叶脉明显,侧脉单一或分叉。叶干后坚纸质。孢子囊群和盖均为线形。未见标本,据记载近于指叶凤尾蕨PterisdactylinaHook.,产于我国台湾。录此以供参考。

产地分布

特产于我国台湾(台东、阿里山)。

扩展阅读

白玉凤尾蕨Pteris cretica ‘Albo-Lineata’


    中文学名白玉凤尾蕨拉丁文名Pteriscretica‘Albo-Lineata’别名野鸡尾、大叶凤尾蕨科凤尾蕨科属凤尾蕨属

白玉凤尾蕨原产我国华南、西南地区,北方地区有零星栽培。是大叶凤尾蕨的变种,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小型陆生蕨。株高20~50厘米,喜温暖、湿润环境,不甚耐旱,喜明亮散射光,也较耐阴,忌强光直射,以疏松、透气的微酸性中性土壤为宜。

形态特征

大叶凤尾蕨的变种,是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小型陆生蕨。株高20~50厘米,具有短小而匍匐的根状茎,一回奇数羽状复叶,丛生,长15~40厘米。每羽叶有小叶5~7片,叶片宽阔,中间有一纵向的白斑条,十分醒目。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环境,不甚耐旱,喜明亮散射光,也较耐阴,忌强光直射,以疏松、透气的微酸性中性土壤为宜。

分布范围

白玉凤尾蕨原产我国华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地区,北方地区有零星栽培。

繁殖方式

白玉凤尾蕨的繁殖可用播种、分株、组织培养等方法,常用分株法。分株一般于春、秋季进行,以5~6月最适,因梅雨期间空气湿度大,生长恢复快。用孢子播种繁殖时,将成熟孢子均匀撒播在消毒的砖屑基质上,然后连盆浸入浅水中,利用渗透作用使盆土充分湿润,上盖玻璃,并置于庇荫处,保持20~25℃,30~40天长出孢子体,60天左右长出孢子叶。组织培养可利用孢子等为外植体进行。孢子播种采用的培养基为1/2MS+0.1mg/L6-BA+0.1mg/LNAA;继代培养基为1/2MS+0.5mg/LBA+1.0mg/LIAA;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0.5~1.0mg/LIBA。

栽培技术

温度与环境:白玉凤尾蕨喜阳光充足和稍潮湿的环境,虽具较强的耐阴性,但若长期光照不足,叶片白斑会不清晰。因此,室内培养应放在有较明亮散射光处;室外栽培应注意遮荫,尤其夏天易灼伤叶片并引起叶片枯焦甚至死亡。白玉凤尾蕨的生长适温为21~26℃,越冬温度不低于5℃。冬季可在室内养护,叶片仍柔嫩翠绿。水分和肥料:白玉凤尾蕨耐旱力较差,在生长季节应保持盆土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在生长旺盛期绝不可使盆土干旱失水;夏季应向植株及其周围喷水,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冬天气温低时,应适当减少浇水量,保持盆土略湿润即可。在生长旺季,每1~2周施一次薄肥。土壤:白玉凤尾蕨喜肥沃、排水良好的钙质土壤,盆栽时可用腐叶土、园土、河沙等量混合作为培养土。

病虫害防治

白玉凤尾蕨在栽培过程中,一般不易发生病虫害,但环境状况不良时,可能有蚜虫、红蜘蛛为害,应注意防治,可用4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杀。病害主要有叶斑病,可用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2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防治。

主要价值

景观用途:白玉凤尾蕨,由于其小巧飘逸的株形,斑纹醒目的叶片,给人清新亮丽、赏心悦目的感觉,是一种十分优秀的室内观叶植物,适于小型盆栽,装点书房、案几、窗台等,在园林中可用于山石盆景的布置,也可作切花的配叶。

波叶凤尾蕨Pteris undulatipinna Ching ex Ching et S. H. Wu


    中文学名波叶凤尾蕨拉丁文名PterisundulatipinnaChingexChingetS.H.Wu门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亚门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纲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目水龙骨目Polypodiales科凤尾蕨科Pteridaceae属凤尾蕨属Pteris种波叶凤尾蕨分布区域云南南部(勐腊)。

波叶凤尾蕨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无柄,彼此分离,下部全缘,强度波折,向上有开展的尖锯齿,侧生羽片与中央羽片同形而略短,生竹林下,海拔850米。

形态特征

植株高40-6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粗约1厘米,先端被鳞片。叶二型,柄长15-20厘米,粗约1.5毫米,浅禾秆色;不育叶片为三叉,羽片线形,长25-30厘米,宽1-1.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无柄,彼此分离,下部全缘,强度波折,向上有开展的尖锯齿,侧生羽片与中央羽片同形而略短,稍呈镰刀状;能育叶片线形,长达40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尾状并有浅锯齿,下部叶缘不育并呈浅波状。主脉浅禾秆色,下面隆起;侧脉单一或自下部分叉。叶干后薄纸质,暗绿色,沿主脉两侧有1条宽约4毫米的灰色纵纹,无毛。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850米竹林下。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南部(勐腊)。

白斑凤尾蕨Pteris grevilleana (Wall.) ex Agardh var. ornata v


    中文学名白斑凤尾蕨拉丁文名Pterisgrevilleana(Wall.)exAgardhvar.ornatav门蕨类植物门亚门真蕨亚门纲薄囊蕨纲目水龙骨目科凤尾蕨科属凤尾蕨属种白斑凤尾蕨分布区域分布于广东、广西。

形态特征不同于原变种之点仅在于羽片上面沿羽轴两侧各有1条纵行的灰白色带,宽约1米。参看:林下凤尾蕨(原变种)注:图片来源生

形态特征

不同于原变种之点仅在于羽片上面沿羽轴两侧各有1条纵行的灰白色带,宽约1米。

参看:林下凤尾蕨(原变种)

注:图片来源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在生林下。

分布范围

分布在广东(高要)、广西(武鸣)。也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北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及菲律宾。

主要价值

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可供盆栽。

繁殖方法

播种在叶背条线形孢子囊尚未成熟时,用塑料袋将其整个叶片套好,待到叶片孢子成熟散落后剪下套袋叶片.收集孢子以备播种。播种可播在小苔上,困其保温性能好,置于半阴处.可加速孢子发芽;当小苗高1~2厘米时.收其切块分裁于小盆内亦可播于腐叶土上,先把腐叶土过筛后置于锅内蒸炒消毒.再装入盛有少量碎砖粒或木炭屑作排水层的浅盆中.把盆放人池中浸水,待干燥的腐叶土湿润后.将盆端出,把孢子均匀撒播于土表,因孢子颗粒细小不要覆土.盆口用玻璃或塑料薄膜盖严实.把浅盆艘在避光阴湿她.保持20~23℃的温度,经常揭开覆盖物喷雾保湿,约经30天后,孢子即可萌发长出叶状原始体,待其布满盆面后,将其切割成小块带土移栽于小盆中。

栽培技术

移栽

5月份结合对老植株换盆时进行,将株丛带根切分为数株,每株带叶3~5片,分别上盆栽植,成为2株或2株以上新的植株。

换盆

风尾蕨常年翠绿,宜用紫砂晦盆或釉晦盆,色泽用深紫、浅红、淡黄为佳,盆形以较浅的圆盆、六角盆为多盆土要求肥沃疏松、排水通气性好而富吉腐殖质,笔者常用腐叶土、泥炭土或田园土、砻糠灰或细河砂等量配制成培养土。上盆和换盆通常结合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时进行。一般每隔2—3年换一次盆。

养护

养护管理风尾蕨喜湿润、凉爽的环境,耐阴性强.室外栽培应遮阳50%~60%或置于树荫下为佳生长期应勤浇水并多往叶面喷水,宜经常保持土壤和植株湿润,切忌盆土长时间过湿或盆内积水每月浇施l~2次稀薄液肥。冬季在5℃以上方可安全越冬。

蜈蚣蕨Pteris vittata L.


    中文学名蜈蚣蕨拉丁文名PterisvittataL.门蕨类植物门纲薄囊蕨纲科凤尾蕨科种蜈蚣蕨分布区域云南高黎贡山。

凤尾蕨科Pteridacea:蜈蚣蕨PterisvittataL.。根状茎短,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广泛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以秦岭南坡为我国分布的北界,北起陕西,甘肃东南部及河南西南部,东自浙江经福建、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西达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南到广西及台湾;在旧大陆其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东。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叶丛生,直立,干后棕色,叶柄、叶轴及羽轴均被线形鳞片;叶矩圆形至披针形,1次羽状复叶;羽片无柄,线形;叶亚革质,两面无毛。孢子囊群线形,囊群盖狭线形,膜质,黄褐色。

生长环境

生钙质土或石灰岩上,海拔2000m以下。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以秦岭南坡为我国分布的北

界,北起陕西,甘肃东南部及河南西南部,东自浙江经福建、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西达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南到广西及台湾;在旧大陆其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东。

其他种类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节肢蕨属Arthromeris;贯众叶节肢蕨A.cyrtomioidesS.G.Lu&C.D.Xu。

该新种的植株大小与节肢蕨A.lehmanni(Mett.)Ching相似,但叶片的背面密被绒毛,表面被短柔毛,侧生羽片9–16对。该新种在毛被方面与厚毛羽节肢蕨A.tomentosaW.M.Chu相似,但羽片边缘无软骨质的膜质边,侧生羽片多达9–16对。

百越凤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 var. chinensis Ching et S.H


    中文学名百越凤尾蕨拉丁文名PterisfaurieiHieron.var.chinensisChingetS.H门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亚门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纲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目水龙骨目也称真蕨目科凤尾蕨科(Pteridaceae)属凤尾蕨属(PterisL.)种百越凤尾蕨分布区域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

百越凤尾蕨(学名:Pterisfaurieivar.chinensis)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下的一个变种。

形态特征

百越凤尾蕨(变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

侧生羽片阔披针形,长16-22厘米,中部宽4-6厘米,羽片中部的裂片长2-3.5厘米,宽(5)6-8毫米。

参看:傅氏凤尾蕨(原变种)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00-700米的山谷林下。

分布范围

分布于台湾、福建(崇安)、广东(高要、云浮、曲江)、海南(临高、澄迈、儋县)、广西(苍梧、藤县、恭城、平南、龙津)、贵州南部(独山)。

繁殖方法

播种在叶背条线形孢子囊尚未成熟时,用塑料袋将其整个叶片套好,待到叶片孢子成熟散落后剪下套袋叶片.收集孢子以备播种。播种可播在小苔上,困其保温性能好,置于半阴处.可加速孢子发芽;当小苗高1~2厘米时.收其切块分裁于小盆内亦可播于腐叶土上,先把腐叶土过筛后置于锅内蒸炒消毒.再装入盛有少量碎砖粒或木炭屑作排水层的浅盆中.把盆放人池中浸水,待干燥的腐叶土湿润后.将盆端出,把孢子均匀撒播于土表,因孢子颗粒细小不要覆土.盆口用玻璃或塑料薄膜盖严实.把浅盆艘在避光阴湿她.保持20~23℃的温度,经常揭开覆盖物喷雾保湿,约经30天后,孢子即可萌发长出叶状原始体,待其布满盆面后,将其切割成小块带土移栽于小盆中。

栽培技术

移栽

5月份结合对老植株换盆时进行,将株丛带根切分为数株,每株带叶3~5片,分别上盆栽植,成为2株或2株以上新的植株。

换盆

风尾蕨常年翠绿,宜用紫砂晦盆或釉晦盆,色泽用深紫、浅红、淡黄为佳,盆形以较浅的圆盆、六角盆为多盆土要求肥沃疏松、排水通气性好而富吉腐殖质,笔者常用腐叶土、泥炭土或田园土、砻糠灰或细河砂等量配制成培养土。上盆和换盆通常结合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时进行。一般每隔2—3年换一次盆。

养护

养护管理风尾蕨喜湿润、凉爽的环境,耐阴性强.室外栽培应遮阳50%~60%或置于树荫下为佳生长期应勤浇水并多往叶面喷水,宜经常保持土壤和植株湿润,切忌盆土长时间过湿或盆内积水每月浇施l~2次稀薄液肥。冬季在5℃以上方可安全越冬。

《细叶凤尾蕨Pteris angustipinna Tagawa》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绿云蕨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