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多脉木奶果Baccaurea motleyana (Muell. Arg.) Muell. Arg.》,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多脉木奶果拉丁文名Baccaureamotleyana(Muell.Arg.)Muell.Ar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大戟目科大戟科族叶下珠族属木奶果属种多脉木奶果分布区域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多脉木奶果,大戟科木奶果属植物。乔木,高6-10米;枝条圆柱形,上部被锈色长柔毛。

形态特征

乔木,高6-10米;枝条圆柱形,上部被锈色长柔毛。叶片纸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0-35厘米,宽7.5-17厘米,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圆或浅心形,叶面中脉和叶背被短柔毛;侧脉每边12-16条,平行,细脉梯形;叶柄长5-8厘米,被短柔毛;托叶披针形,长约8毫米,通常早落。总状圆锥花序腋生或茎生,长13-25厘米;苞片披针形;雄花:花梗长达1.5毫米,被短柔毛;萼片长卵形,长1-1.5毫米,顶端急尖;雄蕊4-6;退化雌蕊顶端凹缺,被短柔毛;雌花:花梗长达2毫米;萼片长圆形,长4-5毫米;子房卵珠状或圆珠状,3室,被绢毛。浆果状蒴果卵珠状或圆球状,长2.53厘米,不开裂,被疏短柔毛;种子每室1个,长约1.5厘米。

生长环境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有栽培。产于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我国云南西又版纳

国外分布:产于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扩展阅读

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 (Miq.) Muell. Arg.


    中文学名闭花木拉丁文名Cleistanthussumatranus(Miq.)Muell.Arg.二名法Cleistanthussumatranus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叶下珠亚科族土蜜树族属闭花木属分布区域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

闭花木,为大戟科双子叶植物,别名火炭木,为常绿乔木,最高可达18米。花期3-8月,果期4-10月。我国及东南亚皆有分布,常生于海拔500米以下山地密林中。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18米,胸径达40厘米,树干通直,树皮红褐色,平滑;除幼枝、幼果被疏短柔毛和子房密被长硬毛外,其余均无毛。叶片纸质,卵形、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10厘米,宽2-5厘米,顶端尾状渐尖,基部钝至近圆;侧脉每边5-7条,两面略不明显;叶柄长3-7毫米,有横皱纹;托叶卵状三角形,长0.5毫米,常早落。花雌雄同株,单生或3-数朵簇生于叶腋内或退化叶的腋内;苞片三角形;雄花:萼片5,卵状披针形,长2毫米;花瓣5,倒卵形,宽0.4毫米;花盘环状;退化雌蕊三棱形;雌花:长4毫米,萼片5,卵状披针形,长2.5-3毫米;花瓣5,倒卵形,长1毫米;花盘筒状,近全包围子房;子房卵-圆形,花柱3,顶端2裂。蒴果卵状三棱形,长和直径约1厘米,果皮薄而脆,成熟时分裂-成3个分果爿,每分果爿内常有l颗种子;种子近球形,直径约6毫米。

花期3-8月,果期4-10月。

分布范围

闭花木产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常生于海拔500米以下山地密林中,较耐荫,在林中为二层乔木。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主要价值

散孔材,褐红色,年轮不明显,结构细致,材质重,气干比重0.69,不开裂,耐腐,有光泽,是工业良材,适用于桥梁、造船、车辆、建筑、机械器具、家具等材料。种子出油率35%,为不干性油,可供点灯、制皂用。树皮可提取栲胶。

尼泊尔野桐Mallotus nepalensis Muell. Arg.


    中文学名尼泊尔野桐拉丁文名MallotusnepalensisMuell.Arg.别名日本野桐科大戟科属野桐属种尼泊尔野桐分布区域西藏和云南。尼泊尔、锡金

尼泊尔野桐(拉丁学名:MallotusnepalensisMuell.Arg.),是大戟科、野桐属灌木或乔木植物,高3-8米,被棕黄色星状毛。生于海拔1700-2700米的常绿阔叶林或杂木林中。分布于西藏和云南。

形态特征

叶互生,具长3-20厘米之柄;叶片卵圆形、卵形、菱状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10-22厘米,顶端尾状渐尖,基部圆形或@G形,边缘全缘或具波状粗齿,下面被金红色油点,基部三出脉。5-6用开花,花序顶生,直立,雄花序长10-18厘米,雌花序在结果时长达22厘米。蒴果密被棕黄色星状毛和金红色腺点以及柔软皮刺。种子黑色,近于半球形,直径约4毫米。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700-2700米的常绿阔叶林或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藏和云南。尼泊尔、锡金也有。

圆果算盘子Glochidion sphaerogynum (Muell. Arg.) Kurz


    中文学名圆果算盘子拉丁文名Glochidionsphaerogynum(Muell.Arg.)Kurz别名山柑树(海南),山柑算盘子(海南植物志),栗叶算盘子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牻牛儿苗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属算盘子属种圆果算盘子分布区域产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省区。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等。

乔木或灌木,高4-10米;树皮灰白色;小枝具棱,无毛。生于海拔100-1600米山地疏林中或旷野灌木丛中。

形态特征

叶片纸质或近革质,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1.5-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急尖,两侧通常略不相等,两面无毛,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干后灰褐色;侧脉每边6-8条;叶柄长5-8毫米;托叶近三角形,长2-3毫米。花簇生于叶腋内,雌花生于小枝上部,雄花则在下部,或雌花和雄花同生于小枝中部的叶腋内;雄花:花梗长6-8毫米;萼片5-6,倒卵形或椭圆形,长约2毫米,淡黄色;雄蕊3,合生,药隔尖;雌花:花梗长2-3毫米;萼片6,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外轮3片较大而厚,长约1毫米;子房4-6室,无毛,上部为花柱所包,花柱合生呈扁珠状,宽约2毫米,约为子房宽的2倍。蒴果扁球状,直径8-10毫米,高约4毫米,顶端凹陷,边缘有8-12条纵沟,顶端具有扁球状的花柱宿存。花期12月-翌年4月,果期4-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1600米山地疏林中或旷野灌木丛中。

分布范围

产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省区。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等。

主要价值

树皮含鞣质14.31%。枝叶供药用,有清热解毒之效,可治感冒发热、暑热口渴、口腔炎等;外治刀伤出血、骨折;外洗治湿疹、疮疡溃烂等。

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 (Bl.) Muell. Arg.


    中文学名中平树拉丁文名Macarangadenticulata(Bl.)Muell.Ar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铁苋菜亚科族铁苋菜族属血桐属种腺苞种分布区域产于海南、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中平树大戟科血桐属乔木,小枝粗壮,具纵棱,枝叶花均俱绒毛。托叶披针形,苞片近长圆形,花期4-6月,果期5-8月。

形态特征

乔木,高3-10(-15)米;嫩枝、叶、花序和花均被锈色或黄褐色绒毛;小枝粗壮,具纵棱,绒毛呈粉状脱落。叶纸质或近革质,三角状卵形或卵圆形,长12-30厘米,宽11-28厘米,盾状着生,顶端长渐尖,基部钝圆或近截平,稀浅心形,两侧通常各具斑状腺体1-2个,下面密生柔毛或仅脉序上被柔毛,具颗粒状腺体,叶缘微波状或近全缘,具疏生腺齿;掌状脉7-9条,侧脉8-9对;叶柄长5-20厘米,被毛或无毛;托叶披针形,长7-8毫米,被绒毛,早落。雄花序圆锥状,长5-10厘米,苞片近长圆形,长2-3毫米,被绒毛,边缘具2-4个腺体,或呈鳞片状,长1毫米,苞腋具花3-7朵;雄花:花萼(2-)3裂,长约1毫米,雄蕊9-16(-21)枚,花药4室;花梗长0.5毫米。雌花序圆锥状,长4-8厘米,苞片长圆形或卵形、叶状,长5-7毫米,边缘具腺体2-6个,或呈鳞片状;雌花:花萼2浅裂,长1.5毫米;子房2室,稀3室,沿背缝线具短柔毛,花柱2(-3)枚,长1毫米;花梗长1-2毫米。蒴果双球形,长3毫米,宽5-6毫米,具颗粒状腺体;宿萼3-4裂;果梗长3-5毫米。花期4-6月,果期5-8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1300米(西藏)低山次生林或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海南、广西南部至西北部、贵州(册亨)、云南东南部至西双版纳、西藏(墨脱)。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爪哇)。

主要价值

【药名】:中平树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大戟科植物中平树的根。

【功效】:行气止痛清热利湿。

【主治】:用于肝胃气滞所致胃脘疼痛,胸胁胀痛,湿热黄疸,湿疹,妇人白带腥臭、阴肿阴痒等证。

【性味归经】:辛、苦,寒。肝、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研末冲水服。

【别名】:美幢档(广西那波壮语)、嘎炉依(广西都安瑶语)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广西、广东、云南、西藏。

【考证】:始载于《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四裂算盘子Glochidion assamicum (Muell. Arg.)


    中文学名四裂算盘子拉丁文名Glochidionassamicum(Muell.Arg.)别名阿萨姆算盘子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牻牛儿苗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属算盘子属种四裂算盘子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国、印度、锡金、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地。

四裂算盘子,别名:阿萨姆算盘子,拉丁文名Glochidionassamicum(Muell.Arg.)大戟科小乔木植物。高4-10米,枝和叶无毛。花成簇腋生,雌花和雄花同生于叶腋内。生于海拔130-17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或河旁灌木丛中。果实可供观赏。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0米;枝和叶无毛。叶片纸质或近革质,宽椭圆形、卵形至披针形,长9-15厘米,宽3.5-4.5厘米,顶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钝,下面干时淡褐色;侧脉每边6-8条;叶柄长2-3毫米;托叶三角形,长2毫米。多朵雄花与少数几朵雌花同时簇生于叶腋内;雄花:直径约3毫米,花梗长13-20毫米,纤细,被短柔毛;萼片6,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外面被短柔毛;雄蕊3,合生,花药长卵形,药隔突尖;雌花:几无梗;萼片与雄花的相同;子房圆球状,3-4室,初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花柱合生呈圆锥状,无毛。蒴果扁球状,直径6-8毫米,高2-3毫米,通常4室,果皮薄;果梗短;种子半圆球形,红色。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30-17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或河旁灌木丛中。生态环境:分布于海拔900—1600米的疏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印度阿萨姆。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印度、锡金、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地。产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区,资源分布: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云南南部及东南部,印度、锡金、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地。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叶:用于湿疹,痈疮肿毒。

观赏价值

果实可供观赏。

相关类群

四裂算盘子Glochidionassamicum(Muell.Arg.)Hook.f.

线药算盘子GlochidionchademenosocarpumHayata

革叶算盘子Glochidiondaltonii(Muell.Arg.)Kurz

毛果算盘子GlochidioneriocarpumChamp.exBenth.

长柱算盘子Glochidionkhasicum(Muell.Arg.)Hook.f.

台湾算盘子GlochidionkusukusenseHayata

山漆茎GlochidionlutescensBl.

墨脱算盘子GlochidionmedogenseChin

云雾算盘子GlochidionnubigenumHook.f.

倒卵叶算盘子GlochidionobovatumSieb.etZucc.

甜叶算盘子Glochidionphilippicum(Cav.)C.B.Rob.

算盘子Glochidionpuberum(L.)Hutch.

茎花算盘子GlochidionramiflorumJ.R.etG.Forst.

台闽算盘子GlochidionrubrumBl.

圆果算盘子Glochidionsphaerogynum(Muell.Arg.)Kurz

水社算盘子GlochidionsuishaenseHayata

青背叶算盘子Glochidionthomsonii(Muell.Arg.)Hook.f.

里白算盘子Glochidiontriandrum(Blanco)C.B.Rob.

绒毛算盘子GlochidionvelutinumWight

湖北算盘子GlochidionwilsoniiHutch.

白背算盘子GlochidionwrightiiBenth.

革叶算盘子Glochidion daltonii (Muell. Arg.) Kurz


    中文学名革叶算盘子拉丁文名Glochidiondaltonii(Muell.Arg.)Kurz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牻牛儿苗目亚目戟亚目科大戟科属算盘子属种革叶算盘子分布区域山东、江苏、安徽、湖南、广东、等省区

革叶算盘子(学名:Glochidiondaltonii)为大戟科算盘子属下的一个种。叶、茎皮和幼果均含丰富鞣质,可提制栲胶。

形态特征

灌木或乔木,高3-10米;枝条具棱,干后褐色;小枝细,开展;除叶柄和子房外,全株均无毛。叶片纸质或近革质,披针形或椭圆形,有时呈镰刀状,长3-12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灰绿色,下面灰白色;侧脉每边5-7条,下面凸起;叶柄长2-4毫米,初时被微毛,后变无毛;托叶三角形,长约1毫米。花簇生于叶腋内,基部有2枚苞片;雌花生于小枝上部,雄花生于小枝下部;雄花:花梗长5-8毫米;萼片6,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5-3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钝;雄蕊3;雌花:几无花梗;萼片6,与雄花的相同;子房扁球状,初时被微毛,后变无毛,4-6室,花柱合生呈明显的棍棒状,顶端3-6裂。蒴果扁球状,直径1-1.5厘米,干后褐色,具4-6条纵沟,基部有宿存的萼片;果梗长约2毫米。花期3-5月,果期4-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1700米山地疏林中或山坡灌木丛中。

分布范围

产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分布于印度、缅甸、锡金、泰国和越南等地。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中药名:蚂蚁上树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革叶算盘子Glochidiondaltonii(Muell.Arg.)Kurz的果实。

性味功效:味涩;性平。止咳。

其它用途

叶、茎皮和幼果均含丰富鞣质,可提制栲胶。

粗毛野桐Mallotus hookerianus (Seem.) Muell. Arg.


    中文学名粗毛野桐拉丁文名Mallotushookerianus(Seem.)Muell.Ar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铁苋菜亚科族铁苋菜族属野桐属种粗毛野桐分布区域产于广西南部、广东南部和海南。越南也有分布。

粗毛野桐(学名:Mallotushookerianus(Seem.)Muell.Arg)为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同对的叶形状和大小极不相同,边近全缘或波状;羽状脉,侧脉8-9对;叶柄长1-1.5厘米,两端增厚;托叶线状披针形,宿存。花雌雄异株,雄花序总状,苞片钻形或披针形,被毛;花萼裂片4,椭圆形或近圆形。雌花单生,有时2-3朵组成总状花序;花萼裂片5,披针形;子房球形,具刺。蒴果三棱状球形,密生稍硬而直的软刺,被灰黄色星状毛;种子球形,褐色,平滑。花期3-5月,果期8-10月。产越南及中国广西、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5-6米;嫩枝和叶柄被疏生黄色长粗毛。叶对生,同对的叶形状和大小极不相同,小型叶退化成托叶状,钻形,长1-1.2厘米,疏被长粗毛,大型叶近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钝或圆形,边近全缘或波状,上面无毛,下面中脉近基部被长粗毛,侧脉腋部常被短柔毛,其余无毛;羽状脉,侧脉8-9对,叶基部有时具褐色斑状腺体;叶柄长1-1.5厘米,两端增厚;托叶线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疏被长粗毛,宿存。花雌雄异株,雄花序总状,生于小型叶叶腋,长4-10厘米;苞片钻形或披针形,长1-5毫米,被毛,苞腋有雄花1-2朵,雄花:花梗长3-4毫米,中部具关节;花萼裂片4,椭圆形或近圆形,长约4毫米;雄蕊60多枚。雌花单生,有时2-3朵组成总状花序;花梗长3-4毫米,果梗长达5厘米;花萼裂片5,披针形,长约5毫米,被粗毛;子房球形,具刺,花柱近基部合生,柱头长10-15毫米,密生羽毛状突起。蒴果三棱状球形,直径1-1.4厘米,密生稍硬而直的软刺,被灰黄色星状毛;种子球形,褐色,平滑。花期3-5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800米山地林中。

分布范围

粗毛野桐产于广西南部、广东南部和海南。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香港。

山苦茶Mallotus oblongifolius (Miq.) Muell. Arg.


    中文学名山苦茶拉丁文名Mallotusoblongifolius(Miq.)Muell.Ar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铁苋菜亚科族铁苋菜族属野桐属种山苦茶分布区域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等国

山苦茶(学名:Mallotusoblongifolius)为大戟科野桐属下的一个种,是高2-10米的灌木或小乔木,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等国。花期2-4月,果期6-11月。山苦茶,又称鹤鸽茶,是我国海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茶种,历史悠久,具有茶文化特征。民间饮用经验证明,山苦茶有明显的解油腻、助消化、消暑去火、防治感冒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苦茶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并具有镇痛、抗氧化、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且安全无毒。

起源历史

山苦茶为什么在民间叫鹤鸽茶,关于此的传说有两个。一是据说古代长有山苦茶地方的老百姓,只是上山时顺便采山苦茶叶回来泡茶喝。后来,相传万宁有一家民养有一只心爱的山鹤鸽鸟,这只鸟生了病,该农民上东山岭采摘山苦茶泡热水给鹤鸽鸟喝,几天后该鸟不但病愈,且活了很久,于是人们从此认识了此茶有保健功用,并取名为“鹤鸽茶”。还有种说法是相传古时东山岭上鹤鸽鸟很多,岭下有一个人常常上岭捕捉鹤鸽鸟。有一次,捕鸟人发现大鹤鸽鸟用一种树叶子治好了一只几天前奄奄一息的小鹤鸽鸟。捕鸟人家里小孩子正好有病,于是,他摘回这种叶子煮汤给自己孩子喝,几天后孩子的病好了。捕鸟人用树叶子给儿子治病的事不久便传开了,村里人也学着捕鸟人用树叶子治病,那种树便被村人称为鹤鸽树。后来,人们把鹤鸽树叶子当茶喝,鹤鸽茶便被叫开了。不管山苦茶的传说是否属实,不管是谁最早发现了山苦茶,山苦茶是海南人民适应与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的经验总结。海南四季如夏的气候条件,使得人民必须避免高盐、高油、高酱的燥热类食品,或选择能够去油解燥的保健佳品,海南山区野生的山苦茶便渐渐为当地人民认识并传承。也许因为山苦茶分布的地域范围限制,笔者在我国历代药学著作中未查见。民国《感恩县志》:“鹤鸽茶,生黎母山中。五月采之,蒸熟晒干,芳馥异常,可消食”。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和诗人田汉先生1962年在畅游万宁东山岭之后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琼州多胜地,此岭独岿然;羊肥爱芝草,茶好伴名泉。一诗句中的“好茶”说的就是山苦茶。有文献考证山苦茶为《生草药性备要》和《本草求原》中所记载“鹤鸽茶”,为误考。《生草药性备要》图将“鹤鸽茶”归在山草部:“鹤鸽茶,味甘,香,性温。散热毒,止咳嗽,理痰火。治蛇咬伤,又名蛇总管。小叶的祛风,治咳嗽膨胀,小儿五疮。其根,止牙痛。又名金不换,又名紫背金牛”。这里的“鹤鸽茶”应为远志科的草本植物华南远志,称大金不换;“小叶的”为远志科的草本小花远志,称小金不换。《本草求原》:“鹤鸽茶,即紫背金牛,金不换”。

原植物来源

山苦茶名称又名鹧鸪茶、禾姑茶、毛茶,分布在海南岛、中印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岛以及广东南部少数几个县市。过去有一说法,认为山苦茶只生长于万宁东山岭,故民间有“东山岭鹧鸪茶”之称。实际上,山苦茶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野生多见于沿海山丘,以文昌铜鼓岭和万宁东山岭出产的最为有名。山苦茶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野桐属Mallotus植物山苦茶Mallotusfuretianus(Bail)Muell-Arg.的干燥叶。关于山苦茶的拉丁学名,陈焕镛先生(1956)在其所主编的《海南植物志》(第二卷)中认定为Mallotusfuretianus(Bail)Muell-Arg.;但在吴德邻先生(1994)所主编的《海南及广东沿海岛屿植物名录》以及吴德邻先生(2003)所主编的《广东植物志》(第五卷)中,其学名则已修订为Mallotusoblongifolius(Miq.)Muell.Arg.目前,在与山苦茶相关的已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中,这两种学名均有使用,但以采用Mallotusfuretianus(Bail)Muell-Arg.这一学名的为多。因山苦茶在海南(乃至全国各地)民间通常都称之为“鹧鸪茶”,而“山苦茶”却鲜为人知。笔者认为,应该以采用吴德邻先生修订后的学名Mallotusoblongifolius(Miq.)Muell.Arg.比较合适。但为了保持文献上的一致,这里暂时采用山苦茶的学名Mallotusfuretianus(Bail)Muell-Arg.。

植物形态

植物体干后有零陵香味;小枝被星状短柔毛或变无毛,具颗粒状腺体。

叶;互生或有时近对生,长圆状倒卵形,长5-15厘米,宽2-6厘米,顶端急尖或尾状渐尖,下部渐狭,其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或上部边缘微波状,上面无毛,下面中脉被星状毛或柔毛,侧脉腋有簇生柔毛,散生橙色颗粒状腺体;羽状脉,侧脉8-10对;基部有褐色斑状腺体4-6个;叶柄长0.5-3.5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被星状毛,早落。

花:雌雄异株;雄花序总状,顶生,长4-12厘米,苞片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雄花(1-)2-5朵簇生于苞腋,花梗长约3毫米;雄花:花蕾卵形,长约1.5毫米,花萼裂片3枚,阔卵形,不等大,长约1.5毫米,无毛;雄蕊25-45枚,药隔宽。雌花序总状,顶生,长7-10厘米,苞片钻形,长约2毫米,被毛,花梗长约2.5毫米;雌花:花萼佛焰苞状,长约4.5毫米,一侧开裂,顶端3齿裂,外面被星状毛和疏生黄色颗粒状腺体;子房球形,密生软刺和微柔毛,花柱中部以下合生,柱头长4-5毫米,密生羽毛状突起。

果: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4厘米,具3个分果爿,具3纵槽,被微柔毛和橙黄色颗粒状腺体,疏生稍弯的软刺;种子球形,直径约5毫米,具斑纹。

生境

生于海拔200-1000米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或林缘。

分布

山苦茶,又名鹤鸽茶、禾姑茶、毛茶。山苦茶分布在海南岛、中印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岛以及广东南部少数几个县市。过去有一说法,认为山苦茶只生长于万宁东山岭,故民间有“东山岭鹤鸽茶”之称。实际上,山苦茶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野生多见于沿海山丘,以文昌铜鼓岭和万宁东山岭出产的最为有名。山苦茶不仅是我国海南人民长期饮用的一种别样茶,且在利胆方面具有显著活性。

山苦茶扦插繁殖技术

材料

山苦茶插穗采自五指山野外1~2年生的硬枝。扦插前将枝条先端去掉,将枝条剪成带有2~3个腋芽节段,长度约为10cm;枝条上端离芽节1cm处剪成平口,下端离芽节0.3~0.5cm处剪成斜口。扦插基质选用河沙,插前先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河沙进行喷洒消毒。所用生理处理的实验药剂为根旺(2%萘乙·吲丁可溶性粉剂)、吲哚-3-丁酸(IBA)和萘乙酸(NAA)。

方法

1、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扦插生根实验在五指山市琼州学院西校区的植物基地育苗荫棚内进行。以1~2年生的硬枝制作插穗,用不同浓度(100、400、800mg/L)的根旺、IBA、NAA、IAA浸泡插穗基部,时间均为0.5h,以清水为对照(CK)。分别于2009年3月30日、2009年7月15日扦插。

2、处理时间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以1~2年生的硬枝制作插穗,用浓度为800mg/LIBA浸泡插穗基部,时间分别为0.5、2、8h。分别于2010年3月30日、2010年5月10日扦插。

3、插穗不同粗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将插穗

按其直径的0.2~0.4、0.45~0.7、0.75~1.0cm分为3类,分别在浓度为100、400、800mg/L的根旺、IBA、NAA、IAA中浸泡基部,处理时间均为0.5h。分别于2010年3月30日、2010年7月15日扦插。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排列,每个处理10根插穗,3次重复。

4、扦插后每天根据天气情况适时适量浇水,晴天每天定时浇水2次(上、下午各1次),阴雨天少浇或不浇。插床湿度保持在85%以上。

5、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30d后统计各处理插条的生根数、根长,计算生根率、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用SASV9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1、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处理对山苦茶插条的生根率、生根数及新根平均长的影响。其中,不同生长调节物质类型对插穗生根率的影响差异显著。通过多重比较可看出,3种生长调节剂根旺、IBA、NAA的生根率与IAA及对照组间差异显著。其中根旺的平均生根率最高,为53.33%。从生长调节剂浓度的多重比较来看,IBA的3种浓度处理的生根率差异不显著,随浓度的升高,生根率呈上升的趋势,本试验中800mg/L处理的生根率最高达60%,800mg/LIBA处理比100mg/L处理的生根率提高了13.33%。在根旺处理组中,随浓度的升高,生根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浓度为400mg/L处理的生根率最高,为56.67%,与100mg/L和800mg/L处理差异不显著;800mg/LIBA和400mg/L根旺的生根率差异不显著,两种处理的生根率相差3.33%。在IAA处理组中,3种浓度的IAA对插穗生根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最高的生根率只有30%。从对根长的影响角度看,不同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插穗不定根的平均根长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从表1中可看出,对照组的平均根长最长,达到2.48cm,依次为对照组>根旺>IBA>NAA>IAA。

从对生根量的影响角度看,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对插穗不定根数量差异显著;通过多重比较表明,IBA类生长调节剂的生根量最大,平均8条,依次为IBA>NAA>根旺>IAA。从生长调节剂浓度的多重比较可看出,800mg/LIBA处理的生根量最大,为13条。与IBA其它处理组的差异显著。4种生长调节剂处理的生根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其中800mg/LIBA处理比对照组处理生根条数增加了11条,差异显著。综合以上分析,800mg/LIBA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效果最好,其次为400mg/L根旺。IAA扦插生根的效果最差,最高的生根率只有30%,平均生根数3条。

2、生长调节剂处理时间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不同处理时间对山苦茶插穗生根的影响不同,3种处理时间对山苦茶插穗生根率的影响差异显著。0.5h处理的效果最好,生根率达到最高,为60%。从生根数的多重比较看出,0.5h处理的生根数最大,为13条;与2、8h处理差异显著。

3、插穗不同粗度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不同粗度的插穗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从多重比较可看出,直径0.45~0.7cm的插穗的生根率最高,为60%,比其它两组的生根率分别提高了42.33%和44%,差异显著。从生根数来看,直径0.45~0.7cm的插穗的生根数最大,平均8条;比直径为0.75~1.0cm插穗的平均生根数多了2条,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直径为0.45~0.7cm的中等粗度的插穗扦插效果相对较好。

结论

以五指山野生的1~2年生、直径为0.45~0.7cm的山苦茶木质化枝条为扦插材料,利用800mg/LIBA或400mg/L根旺处理插条0.5h,扦插基质为河沙,可以获得很好的生根效果。本方法可用于规模化繁殖野生山苦茶。

山苦茶的当前应用情况

山苦茶的民间应用

山苦茶植物体带有零陵香(蕙草、薰草,因其在零陵多产,故俗称零陵香,气味芳香,为我国古代著名香料)的味道,海南居民习惯用山苦茶的叶子来泡茶,以解油腻、助消化、消暑热、防感冒、健脾养胃还能用来防腐。万宁市牛漏、长丰等地村民还有利用山苦茶配制凉茶饮用的习惯。在万宁牛漏等地有这样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五月初,村民们都会自发进山采集山苦茶和其他几种植物的叶片制作凉茶。据说,每年的五月初一到初五采集的山苦茶质量最好。因此,这种以山苦茶作为主料配制而成的凉茶在当地群众中称之为“五月茶”。在海南端午节吃粽子时,因海南的粽子是肉粽,油腻大,加上糯米多吃不好消化,所以,海南人吃粽子后,都要喝山苦茶解油腻,帮助消化。另外海南天气热,农历五月游山玩水的人,挡不住热气的侵袭,喜欢喝山苦茶解渴消暑。所以,山苦茶又称端午茶、五月茶。山苦茶还是海南人防病治病的良品。海南人常用鹧鸪茶防治感冒与中暑。喝了一辈子山苦茶的海南人,喝茶时把它当茶,喝药时又把它当药。海南的四大名菜之首———东山羊和鹧鸪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山羊毫无腥膻,鲜美可口,一般认为是食东山鹧鸪茶嫩叶的缘故。在万宁市一带几乎所有的羊餐馆,以及陵水、三亚、定安等县的各类餐馆,大都有用鹧鸪茶招待顾客的习俗。在这些地方的民间,鹧鸪茶更是家庭常备的亦茶亦药的保健饮品,或自己饮用,或招待客人。如今,这些风俗已构成了海南地方茶的一大文化特色。远在外省的海南风味餐厅,也将山苦茶作为特色予以推荐。

山苦茶的采收加工处理

山苦茶叶采老不采嫩,农历4月底至5月初是采摘山苦茶的最佳时间。在海南民间山苦茶的传统制作方法颇为简单:从山上将山苦茶叶片带枝条一并采回,然后逐片摘下叶片,并卷成直径约为4一scln的球状“茶叶团”,再用椰子树的叶片撕成细长条带扎紧,然后又将15一20团这样的山苦茶叶片球状“茶叶团”串成念珠状的一串,晒干后或风干后即成产品。它没有经过炒茶等传统工艺,因此泡出来的茶水清香中夹着一种植物特有的味,甘冽爽口,并有好闻的药香。一个茶叶团就能冲泡数次,甚至一整天,泡完之后仍有淡淡的药香味。

商品形式

海南山苦茶传统产品以往常见于海口市各农贸市场以及各县市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通常是成串出售,也有直接晒干的叶片散装的,约30一70元/500g不等;有正规厂家出产,用牛纸简易包装的,约180一20元/500g;还有与益智配伍粉碎后制成“益智鹤鸽茶”的袋泡茶,约200元/500g;通过电子商务有见将叶片精致盒装的,约1500一250元/500g。也有将山苦茶按一定配方制作成瓶装饮料出售的。

化学成分研究

有机酸类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苦茶中没食子酸含量在.2·66%~2·76%范围内,平均含量为2·71%。山苦茶叶低极性油状成分中酸类含1063%,以棕桐酸含量最高,达.7·94%,其中具有药理活性的亚油酸含量为.269%。

挥发油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CG一s)分离和鉴定了山苦茶中50种成分,相对含量在5%以上的成分为十六碳酸(20·78%)、(z,z)一9,12一十八碳二烯酸(7·69%)、y一榄香烯(6·40%)、叶绿醇(5·66%)。

苯丙素类及其苷

从山苦茶叶中分离出三个苯丙素类化合物:(+)一南烛树脂醇a3一O一a一L一毗喃鼠李糖昔、(+)-异落叶松树脂酚一’9一毗喃鼠李糖昔、3,4,8,9,10一五轻基一二苯并b[,司毗喃一6一酮。

菇类及其苷

从山苦茶叶中分离出三个菇类化合物:木栓酮、木栓醇、(6,SgR卜6一轻基一3一酮一a一紫罗兰醇一9一O一p一D一葡萄糖。

氨基酸

对海南山苦茶叶中游离氛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含量总游离氨基酸为02%,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峻为18·7%,脯氨酸含量特高,占总游离氨基酸达57%。

无机元素

用美国PE公司P400等离子发射光谱仪逐一测出山苦茶中Ca、Mg、P、Al、Mn、Fe、Zn、Cu、Sr含量,结果显示山苦茶中富有含钙、锌、锌等无机元素。

其他

采用GC一MS对海南从山苦茶叶乙醇浸膏的石油醚部分的油状物进行研究,共分离得到27个峰,鉴定了其中20种化合物,海南山苦茶低极性油状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脂肪酸酷类,占总含量34·91%,其中主要有十八酸丁酷(7·70%)、亚油酸乙酷(6.45%)、棕搁酸1,1一二亚甲基酷(5·84%)。烷烃类为13·93%,其中2,6,6一三甲基一二环庚烷占6.73%.haLI苦茶叶中分离得到p一谷幽醇、3一轻基一4,5(R)一二甲基一2(5H)一吠喃酮和(Z)一3一己烯醇一p一D一葡萄糖普。

现代药理作用

目前对山苦茶的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山苦茶的醇提取物,进行了多方面的活性研究,大部分研究为海南医学院进行的。

利胆

华运群等用山苦茶醇提物配制成乳剂对大白鼠进行利胆实验,结果10%山苦茶乳剂组用药前后胆汁流量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

镇痛

通过扭体法和热板法进行镇痛实验研究山苦茶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山苦茶醇提物乳剂镇痛效果明显,但较盐酸吗啡弱。

抗氧化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山苦茶B可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山苦茶B降低AS大鼠血清MDA、TC、TG、LDL一C水平,提高NOS,SOD活性;增加HDL一C几DL一C,增加胆汁中TB的排出,改善血管组织病理变化,增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高剂量山苦茶B能降低As大鼠的肝指数25[]。山苦茶可以清除自由基(山苦茶D>维生素C>山苦茶B),并可明显降低AS大鼠血清MDA水平,提高NOS,SOD活性,增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山苦茶B、D可以增加AS大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这可能与其降低TC、增强NOS活性、清除脂质过氧化产物、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抗菌

山苦茶的水提取液对金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等6种细菌进行抗菌试验,证明“对大部分试验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山苦茶干品的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1:1水提取液的抑菌环直径为11mm,最小抑菌浓度1:32。

模式标本

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

用途

植物体含有零陵香油,可作为提取香精的原料。

说明

山苦茶Mallotusoblongifolius(Miq.)Muell.Arg.已修订为Mallotuspeltatus(Geiseler)Müll.Arg.。

广西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 Arg. var. kwangsien


    中文学名广西白背叶拉丁文名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var. kwangsien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铁苋菜亚科族铁苋菜族属野桐属种白背叶分布区域国内分布:粤,桂,滇,闽

种中文名:广西白背叶科中文名:大戟科白背叶科属中文名:野桐属

形态特征

本变种的雌花序长30-60厘米,蒴果的软刺长10-15毫米。果期8月。参见:白背叶(原变种)

生长环境

广西白背叶多生于疏林下。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模式标本采自广西

中国植物志

44(2):040

红算盘子Glochidion coccineum (Buch.-Ham.) Muell. Arg.


    中文学名红算盘子拉丁文名Glochidioncoccineum(Buch.-Ham.)Muell.Ar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叶下珠亚科族叶下珠族属算盘子属种红算盘子分布区域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区、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

红算盘子(学名:Glochidioncoccineum)为大戟科算盘子属下的一个种。常绿灌木或乔木,通常高约4米,最高可达10米;枝条具棱,被短柔毛。产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区。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乔木,通常高约4米,最高可达10米;枝条具棱,被短柔毛。叶片革质,长圆形、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3-5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急尖,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干后呈褐色;两面叶脉被疏短柔毛,后变无毛,侧脉每边6-8条;叶柄长3-5毫米,被柔毛;托叶三角状披针形,被柔毛。花2-6朵簇生于叶腋内,通常雌花束生于小枝的上部,雄花束则生于小枝的下部;雄花:花梗长5-15毫米,被柔毛;萼片6,倒卵形或长卵形,3片较大,长3-4毫米,另3片较小,长2.5-3毫米,黄色,外面被疏柔毛;雄蕊4-6;雌花:花梗极短或几无;萼片6,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稍短于雄花的,外面均被柔毛;子房卵圆形,10室,密被绢毛,花柱合生呈近圆锥状,长约1毫米。蒴果扁球状,高6-7毫米,直径约15毫米,有10条纵沟,被微毛;果梗几无。花期4-10月,果期8-12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450-1000米山地疏林中或山坡、山谷灌木丛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区、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模式标本采自印度东部。

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Willd. ex A. Juss.)Muell. Arg.


    中文学名橡胶树拉丁文名Heveabrasiliensis(Willd.exA.Juss.)Muell.Ar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巴豆亚科属橡胶树属种橡胶树分布区域原产巴西;广泛栽培于亚洲热带地区;中国。

植物学史橡胶树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意为"流泪的树",原产于亚马孙森林,1873年被移植到英国邱园,1877年22株三叶橡胶

植物学史

橡胶树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意为”流泪的树”,原产于亚马孙森林,1873年被移植到英国邱园,1877年22株三叶橡胶树被运至新加坡,1898年传到马来半岛,中国于1904年引种。

在橡胶的史前时期,只有南美的印第安人对其进行简单的开采和利用。最初的时候,橡胶可能是被当作财富或极其珍贵的物品使用。公元前500年左右,墨西哥特瓦坎一带因生产橡胶而形成了一个橡胶之国—奥尔麦克王国。在一幅6世纪的壁画上,画有阿兹特克人向部落首领进贡生胶的情景。橡胶可能还被用于一些重要的仪式上,一位西班牙人在他所著的书中提到,在阿兹特克人的首领蒙提祖马二世举行的仪式上,他的子民跟随歌曲的拍子舞动黑色的胶球。南美印第安人称橡胶树为“会哭泣的树”,只要小心切开树皮,乳白色的胶汁就会缓缓流出。

形态特征

大乔木,高可达30米,有丰富乳汁。指状复叶具小叶3片;叶柄长达15厘米,顶端有2(3-4)枚腺体;小叶椭圆形,长10-25厘米,宽4-10厘米,顶端短尖至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侧脉10-16对,网脉明显;小叶柄长1-2厘米。花序腋生,圆锥状,长达16厘米,被灰白色短柔毛;雄花:花萼裂片卵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雄蕊10枚,排成2轮,花药2室,纵裂;雌花:花萼与雄花同,但较大;子房(2-)3(-6)室,花柱短,柱头3枚。蒴果椭圆状,直径5-6厘米,有3纵沟,顶端有喙尖,基部略凹,外果皮薄,干后有网状脉纹,内果皮厚、木质;种子椭圆状,淡灰褐色,有斑纹。花期5-6月。

生长环境

橡胶树喜高温、高湿、静风和肥沃土壤,要求年平均温度26~27℃,在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和产胶,不耐寒,在温度5℃以下即受冻害。要求年平均降水量1150~2500毫米,但不宜在低湿的地方栽植。适于土层深厚、肥沃而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生长。浅根性,枝条较脆弱,对风的适应能力较差,易受风寒并降低产胶量。

分布情况

橡胶树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马拉岳西部地区,主产巴西,其次是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现已布及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印度、越南、尼日利亚、巴西、斯里兰卡、利比里亚等;而以东南亚各国栽培最广,产胶最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和印度等5国的植胶面积和产胶量占世界的90%。中国植胶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此外台湾也可种植,其中海南为主要植胶区。

中国早自1904年以来,分别引进到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平地、台地或山丘栽培,但在某些高原区,把橡胶树种植在海拔700~1000米高处,如果可以加强管理,也能生长良好,产胶正常。

栽培技术

栽培方法

胶园开垦

1、种植形式和密度

(1)种植形式采用宽行密株的植胶形式,行距6-8m,株距2.8-3m。

(2)种植密度亩植32-37株。

种植品系

主栽品种PR107、RRIM600占总植胶面积90%以上,另配置种植热研7-33-97、热研126等部分主推优良品种。

开垦

按照规划的种植形式,根据丘陵地开垦的技术要求,采用水准仪按等高定标法进行定标,开垦出环山等高的环山行面:平缓地用十字线定标法定标。

1、修筑环山行规格按照规划定标的线路,开垦行面宽1.8-2.5m,行面内倾12-15。的等高环山行,挖表土回穴并平整环山行面。

2、开垦方式采用挖掘机开垦作业方式进行开垦。

3、环山行间的坡面种植覆盖作物,以提高栏水、渗水的效果。

道路及防护林建设

按照山、水、林、路综合规划的原则,开垦前规划好林段道路及防护林,确保林段道路通达率90%以上,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

苗木定植

定植时间

芽接桩3-6月份定植,最好在春季定植;袋装苗3-8月份定植:高截杆芽接苗3月底前种植。

定檀技术

1、种植位置及深度

要求在环山行中间(以机械开垦通沟为主),按照规划的株距进行种植。种植时,苗木应置于植穴中央,植株要与地面垂直;定植深度,芽接桩的以芽接位下方离地2-3cm为宜,袋装苗维持原位置,高截杆芽接苗适当深种将接合点埋入地下。

2、茅眼方向

芽接桩、袋装苗在定植时芽眼或枝条统一向环山行内壁。

3、多次回土,分层压实

定植裸根苗,一般分3-4次回土压实。要保持主根垂直,侧根舒展;定植袋装苗,先用刀切破袋底,将袋放置穴中,从下往上把塑料袋拉至一半高度,在土柱四周回土,并把土均匀踩实,然后再将余下的塑料袋拉出,并继续回土压实。

4、盖草、淋水

种植苗木前先清好植穴淋足水,再种植苗木并回好土,并平整成锅底形,回好土后再淋水,以确保定根水淋透,然后在面上盖一层松土,最后在植株周围进行根圈盖草。定植后如果天气干旱,要求3-5天淋水一次(如用竹框定植的可根据干旱情况来决定),淋水量以胶苗根部20cm半径范围内至根底部土壤湿润为准。

5、抗旱定植

定植完并淋定根水后,用编好(下大上小两头通)的竹框罩住,苗木位于中间,再在竹框外围培土,形成一个土包。如没有竹框的,用带叶树枝对芽接桩进行遮阴。

抚管措施

修枝抹芽

1、作业时间3-12月。

2、作业安排及要求

①当年定植的苗木要求定植后及时进行抹芽作业。用芽接桩定植的要及时抹掉全部的砧木芽、分枝芽和多抽的接穗芽:用袋装苗定植的要及时抹掉分枝芽。对多抽的接穗芽和顶芽断掉或枯死的植株,要坚持“留强去弱”的原则进行抹芽,只留一个壮芽。高截杆苗保留全部顶芽,以利增加植株同化面积,促进苗木生长,以后任其自然疏枝。高截杆苗如果回枯成中截杆或低截杆苗时,宜留一个壮芽重新培养树干,其余的芽要及时修除,以利于培养笔直的树干。

②二至三年生苗木要及时进行封顶和修枝,要求主杆2.5米以下抽生的侧芽侧枝,必须在没有木栓化之前全部抹掉;苗木生长高度达3米左右,在主杆2.8-3米处,于密节芽处进行摘顶。摘项必须在春夏季节进行,于苗木顶逢叶片老化和摘顶处木杆已开始木栓化时进行。摘顶后要及时对抽生的分枝进行修枝,在主杆2.5米以上留1-2逢分枝,每逢分枝按不同方向留3-5条分枝。

补换檀

1、作业时间:3-8月。

2、作业安排及要求

当年定植和三年内胶园要及时对林段内需要补换植的缺株和弱株进行清点上报,二至三年苗林段先按长60cm、宽60cm、深50cm的规格清好植穴,后调拔同龄同品系的袋装苗或高杆苗木进行补换植,以确保林段的保苗率和均匀度。

行面除草及盖草

1、作业时间:3-11月。

2、作业安排及要求

当年定植林段定植后及时对植胶行面进行除草和盖草,采取人工进行除草作业(不准采用药剂进行除草防治药害),把行面上的杂草清除干净,并在行面进行全面盖草。每次作业先全面铲草、浅松土,然后加盖草料(盖草时胶头20cm范围内空出)。同时,每隔15-20株设置一处防火带(留一截长100cm行面不盖草)。当年定植林段行面除草及盖草要求每年进行三次作业,以确保行面不萌生杂草。第二年以后林段行面采用药剂除草进行管理。如已深翻的林段,与行面管理同步进行肥穴压青加盖草。

林带控萌及疏通

1、作业时间3-12月。

2、作业安排及要求

要求在每年的6月前和12月前分两次进行控萌作业,并对林段内的旱沟及周边进行疏通。控萌作业要求乔木作物砍低至20cm以下,杂草及滕本作物要从根部割断,林段周边7m以内进行砍芭疏通,以确保林段良好的通风环境。

覆盖作物的种植及管理

1、种植种类

瓜畦葛藤和豆科作物。

2、种植方法

等高穴垦进行整地,处理种子后穴播。

3、种植时间

5月份雨季来临时种植。

4、植后管理

及时清除杂草和芟割。

胶园施肥

1、施肥时间

化肥:3-9月根据胶树的抽叶情况安排施肥,年施2-3次;有机肥:8月至次年的3月结合冬春管理进行施放;

水肥:三年内苗每抽生一至二蓬叶施一次,每年施3至4次。

2、施肥部位

根据橡胶树树长式情况:1年幼苗施于20-60cm根圈内,2-3年苗施于60-100cm根圈内,4年以上苗施于肥穴内(没有肥穴的施于100-200cm根圈内)。

3、施肥方法

①化肥:在离树干40cm处开长50cm、深20cm的浅沟进行撒施,然后回土盖好;

②有机肥:已经深翻种植4年以上树龄的开始在肥沟内靠胶树内壁一边均匀施放,然后压青盖好覆盖物;

③水肥:利用养猪场沼汽池、化粪池沤制好的水肥或氮肥与水按1:20对成的水肥,在胶头根圈20-60cm范围内浅松土后按每株10公斤进行浇灌,然后加盖草料。

深翻改土工程

1、作业时间每年的8月至翌年的3月份进行。

2、作业安排及要求

①4年以上林段全面进行深翻改土挖肥穴,并搞好“三保一护”工程,肥穴按长120cm×宽50cm×深40cm规格作业,二株一穴,一用多年。同时进行扩行,使行面达2.5米宽以上(地势陡的地方可适当降低),反倾斜达12-15℃。

②挖好肥穴的林段要及时先压足青料,后在肥穴内施足有机肥,再进行盖草。坚决杜绝“洞底见天”的现象出现,要求每穴每年分别压青料20公斤,施有机肥20公斤,盖草20公斤。

病虫防治

白粉病

1、症状:橡胶树向粉病侵害橡胶树的嫩叶、嫩芽及花序,不危害老叶。感病初期,嫩叶出现辐射状透明菌斑,之后病斑上出现白粉;病斑初期多数为圆形,后期为不规则形。病害严重时,病叶布满白粉,叶片皱缩畸形,最后脱落。花序感病后也出现白色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花蕾大量脱落、凋萎。

2、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和选育抗病品种,增施肥料,促进橡胶树生长,提高抗病和避病能力,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②减少越冬菌源:在橡胶抽芽前,摘除冬梢,每株保留2-3条粗壮嫩梢,并用硫磺粉喷撒或25%丙环唑(敌力脱)2000~3000倍液或18.7%丙环·嘧菌酯(扬彩)2000倍液喷雾防治,混加氨基酸叶面肥效果更佳。

炭疽病

症状:古铜色嫩叶感病后,呈现不规则形,暗绿色像开水烫过一样的水渍状病斑,即所谓急性型病斑,病斑大而凹陷。淡绿色嫩叶感病后呈现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暗绿色或褐色病斑,病斑边缘凹凸不平,叶片皱缩畸形;随着叶片老化,病斑边缘变褐,中央呈灰褐色,并会穿孔。接近老化的叶片感病后,病斑凸起成小圆锥体。嫩梢、叶柄、叶脉感病后,出现黑色下陷小点或黑色条斑。芽接苗感病后,嫩茎一旦被病斑环绕,顶芽便会发生回枯。绿果感病后,病斑暗绿色,水渍状腐烂。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①对历年重病林段和易感病品系,可在橡胶树越冬落叶后到抽芽初期,施用速效肥,促进橡胶树抽叶迅速而整齐;

②在病害流行末期,对病树施用速效肥,促进病树迅速恢复生长;

③选用抗病的高产品系。

2、化学防治:

①28%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每亩次用量为42ml,兑水5kg;

②20%灭菌灵胶乳剂,每亩次30ml,兑水5kg;

③10%百菌清油剂,每亩次10ml,或3%多菌灵烟剂,每亩次12g;

④用80%代森锰锌兑水1000倍喷雾。

割面条溃疡病

症状:病害初发生时,在新割面上出现一至数十条竖立的黑线,呈栅栏状,病痕深达皮层内部以至木质部。黑线可汇成条状病斑,病部表层坏死,针刺无胶乳流出,低温阴雨天气,新老割面上出现水渍状斑块,伴有流胶或渗出铁锈色的液体。雨天或高湿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霉层,老割面或原生皮上出现皮层隆起,爆裂、溢胶,刮去粗皮,可见黑褐色病斑,边缘水渍状,皮层与木质部之间夹有凝胶块,除去凝胶后木质部呈黑褐色,块斑可分三种类型:

①急性扩展型块斑;

②慢性扩展型块斑;

③稳定型块斑。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①加强林段抚育管理;

②贯彻冬季安全割胶措施;

③提高胶工割胶技术,保护好高产树。

2、化学防治:防治此病较好的农药有瑞毒霉、敌菌丹和敌克松。割胶季节割面出现条溃疡黑纹病痕时,及时涂施有效成分1%瑞毒霉2次,能控制病纹扩展。

橡胶根病

症状:一般表现为树冠稀疏,枯枝多,顶芽抽不出或抽芽不均匀,树干干缩。其根部症状分为7种类型:

①红根病:橡胶树病根的表皮具有红色或枣红色菌膜;

②褐根病:病根表面呈铁锈色,具有疏松绒毛状菌丝和薄而脆的黑褐色菌膜;

③紫根病:病根表面密集深紫色菌索覆盖;

④黑纹根病:病根表面无菌丝菌膜,树头或暴露的病根常有灰色或黑色炭质子实体;

⑤臭根病:病根表面无菌丝菌膜,有时出现粉红色孢梗束;

⑥黑根病:病根水洗后可见网状菌索,其前端白色,中段红色,后段黑色;

⑦白根病:病根表面根状菌索分枝,形成网状,先端白色,扁平。

防治方法:

1、预防:

①彻底清除杂树桩;

②防止病苗上山;

③加强抚育管理;

④定期检查。橡胶树定植后,每年至少调查一次,宜在新叶开始老化到冬季落叶前这段时间进行;

⑤病树的处理。简单概括为“六个字”,即挖、追、砍、刮、晒、管。

2、化学防治:用十三吗啉与在软沥青混用,作为橡胶树根颈保护剂,效果较好,十二吗啉的保护效果次之。

褐皮病

症状:割胶时,割线不排胶,割线干涸变褐色。变成褐色的部分,集中乳管列周围。当刮削割线以下的病皮时,也可看到变褐现象,随着乳管方向沿树干向下发展,有时可看出变褐现象只局限于分布在连续的乳管群的近似同心的薄层中。该病可分为三个类型:内褐型、外褐型、稳定型。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①建立无病苗圃;

②禁止使用有丛枝病的实生苗作砧木;

③定期严格检查。

2、化学防治:保01农药治褐皮病效果较好。

橡胶小蠹虫

症状:该生物是在橡胶树遭受风、雷、寒、病等灾害造成树皮溃烂、干枯后发生为害的。被害部位显现针锥状蛀孔和黄褐色木质粉末,严重时,茎干遍布蛀孔和粉柱、粉末,以至胶树枯死。

(1)在初期,蛀孔和粉柱多见于胶树割面及其上下约50cm的范围内,而后蛀孔和粉柱逐渐扩展到整个茎干表面,橡胶树枯死,但叶子不脱落;

(2)树龄大的胶树,钻蛀致死的比例也较大;

(3)高产树位为害较严重。

防治方法:锯除伤残枝干,用沥青柴油混合剂涂封伤口;对病害造成茎杆皮层的腐败组织,刮除后先用80%敌敌畏油和40%氧化乐果乳油的800倍液喷射伤面1-2次后,再用50%久效磷乳油与凡士林混合涂剂涂封。

六点始叶螨

症状:该生物又称橡胶黄蜘蛛,属螨目,叶螨科。是橡胶树的虫害之一。主要危害橡胶的老叶,通过幼螨、若螨、成螨以口器刺破叶肉组织,使之成为细小的黄白色斑点,影响光合作用,甚至全叶发黄脱落,枝条枯死,从而影响橡胶树的产量。六点始叶螨的虫口以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发生高峰期,6月下旬起虫口逐渐降低,一直到年终,其虫口密度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5月初受害叶片开始变黄脱落,6月中下旬为落叶盛期。螨害的发生与地形、橡胶树的长势、品系、气候情况都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干旱季节六点始叶螨的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1、钝绥螨是六点始叶螨的天敌,应好好保护和利用。

2、在新叶老化后,加强螨情调查。常用的杀螨药剂有25%杀虫眯500-1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25%马拉硫磷乳油500-1500倍液等。

3、用杀螨卫士200毫升加阿维菌素180毫升兑3公升的柴油用烟雾机在早晨无风或微风时进行喷烟,防治效果明显。

橡胶介壳虫

症状:害虫在海南广泛分布,寄主有30多个科160多种作物,其通过针刺吸取食橡胶幼嫩枝叶的营养物质而形成危害,影响胶树的生长,造成枯枝、落叶、严重时整株枯死。其分泌大量蜜露,诱发煤烟病,严重影响胶树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根据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因此时大多数若虫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更未形成,用药仍易杀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500倍液,或255亚胺硫磷10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雾。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寄生盾蚧的金黄蚜小蜂、软蚧蚜小蜂、红点唇瓢虫等都是有效天敌,可以用来控制介壳虫的危害,应加以合理的保护及利用。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制作橡胶的主要原料是天然橡胶,天然橡胶就是由橡胶树割胶时流出的胶乳经凝固及干燥而制得的。天然橡胶因其具有很强的弹性和良好的绝缘性,可塑性,隔水、隔气性,抗拉和耐磨等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工业、国防、交通、医药卫生领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用途极广。种子榨油为制造油漆和肥皂的原料。橡胶果壳可制优质纤维。果壳能制活性炭、糠醛等。木材质轻、花纹美观,加工性能好,经化学处理后可制作高级家具、纤维板、胶合板、纸浆等。

生态价值

橡胶林是可持续发展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无污染可再生的自然资源。20世纪80年代,海南天然橡胶基地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赞誉为建设以橡胶人工林生态取代低质低效的热带灌丛草地生态的最佳系统,以橡胶树为主的林木覆盖,造就绿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不仅大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还对改善环境条件,维护热区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试验测定,1hm2橡胶林1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0kg,可制造氧气730kg,能为980位成年人提供1天的需氧量,所以橡胶林犹如天然的“氧吧”。另外,中国胶园每年应按计划更新面积3万hm2,按每公顷更新橡胶园生产40m3橡胶原木计算,中国天然橡胶产业更新橡胶原木产量120万m3,按60%的出材率计算,每年可向社会提供72万m3板方材,换句话说,可减少72万m3的天然林的砍伐。

植物文化

被橡胶树改变的历史

随着南美州橡胶种植业的衰败,亚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树种植区域。马来西亚更是取代巴西成为了新的橡胶王国。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一次推高了对橡胶的需求,同时也隔断了正常的橡胶贸易。由于人工合成橡胶无论是产量和品质都比不上天然橡胶,几大参战国不得不想尽办法寻找天然橡胶的来源。美国依靠巴西的残余产能苦苦支撑,德国和苏联则是尝试从其它产生胶乳的植物来获取橡胶,日本则是对离自己不远的产胶国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当时的日本军队内部,对于战争策路的选择有两大派,主张进攻苏联的北上派和主张进攻东南亚和南亚的南下派。最终,对于资源,特别是橡胶资源的渴望使得南下派压倒了北上派。

为了实现南下的目标,日本必须打败当时控制着太平洋的美国海军。为了打败美国海军,日本发动了对美国珍珠港的偷袭,试图短期内瘫痪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而偷袭珍珠港最终将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拖入了战争,美国的强大实力成为了同盟国最终取得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很大程度上,橡胶树的诱惑导致日本选择了一条错误的战争策路,并最终使得正义的一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橡胶树对历史车轮的运行方向做了一个小小的推动。

椴叶野桐Mallotus tiliifolius (Bl.) Muell. Arg


    中文学名椴叶野桐拉丁文名Mallotustiliifolius(Bl.)Muell.Ar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铁苋菜亚科族铁苋菜族属野桐属种椴叶野桐分布区域泰国南部经马来西亚至大洋洲北部和斐济

形态特征椴叶野桐为双子叶植物纲、大戟科小乔木,高达7米;小枝稍扁,被黄色或灰色星状绒毛。叶对生,纸质,同对的叶形状和大小

形态特征

椴叶野桐为双子叶植物纲、大戟科小乔木,高达7米;小枝稍扁,被黄色或灰色星状绒毛。叶对生,纸质,同对的叶形状和大小稍不相同,卵形、卵状三角形或肾状卵形,长4.5-21厘米,宽与长近相等,顶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心形,稀截平,全缘或边缘波状,上面被疏微星状柔毛,下面密被长柔毛和疏生褐红色颗粒状腺体;基出脉3条,侧脉5-6对,基部有黑色斑状腺体2至多个;大型叶的叶柄长5-12厘米,小型叶的叶柄几短一半。

花雌雄同株或异株;雄花序总状,顶生或近腋生,基部有时有分枝,长6-19厘米,被灰黄色柔毛;苞片钻形,长1.5-2毫米,外折,早落,苞腋有雄花3-8朵;雄花:花梗长2-3毫米;花萼裂片3-5,椭圆形或披针形,长2-3毫米,顶端急尖,两面均被微柔毛,内面具颗粒状腺体;雄蕊80-100枚,药隔宽。雌花序总状,顶生,长3-15厘米;苞片钻形,密被灰黄色星状毛;雌花:花梗长约2毫米,花萼裂片3-5,卵状披针形。长2.5-4.5毫米,渐尖,密被星状柔毛,外折;子房具软刺和密被毛;花柱长3-5毫米,中部以下合生,柱头密生乳头状突起。

蒴果扁球形,钝三棱,长约6毫米,直径11-14毫米,密被星状毛和疏生短软刺;种子球形,直径5-6毫米,褐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椴叶野桐产于台湾和海南。生于海滨沙地上。

分布范围

分布于泰国南部经马来西亚至大洋洲北部和斐济。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爪哇)。

《多脉木奶果Baccaurea motleyana (Muell. Arg.) Muell. Arg.》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多肉植物金钱木的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