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斯海棠

2020-06-12

阳台种花需要注意哪些?人都有爱美之心,对于女士朋友们尤为如此。很多朋友喜欢在阳台上种花,这样可以让阳台更加的美观。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凯尔斯海棠》,希望您喜欢!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凯尔斯海棠,拼音:kǎiěrsīhǎitáng

拉丁学名:Malus'Kelsey'

别称:海棠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亚目:蔷薇亚目

科:蔷薇科,亚科:苹果亚科

族:,属:苹果属

形态特征

凯尔斯海棠小乔木,高5-7米,冠幅4-5米,树形为开放的圆形,干深褐红色。叶片椭圆形,先端渐尖,锯齿浅。花重瓣,深粉色,果实暗紫红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凯尔斯海棠原产于美国,生长快,耐贫瘠,而且抗寒、抗盐碱能力都比较强。

凯尔斯海棠图片

zw59.com精选阅读

胡瑞尔猪笼草植物


  • 中文学名胡瑞尔猪笼草
  • 二名法Nepentheshurrellian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胡瑞尔猪笼草

胡瑞尔猪笼草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分布于沙巴西南部、沙捞越北部和文莱。它也被假定维奇猪笼草的个体、大猪笼草的个体或自然杂交种。它与大量生物共生,其中包括一种特别的金色蛙类。

形态特征

胡瑞尔猪笼草为藤本植物。不同分布地个体的形态特征有略微的区别。来自姆鲁山(MountMulu)及其他几个山区的个体,其节间距可长达10cm。

来自卢马库山的模式个体,其叶片可长达24cm,并具有一个带脊的叶柄。叶柄包住茎周长的一半,并下延,脊宽度约1cm。来自姆鲁山的个体具有较窄的披针形叶片和较宽的带脊叶柄,叶柄下延,长达可达10cm。

下位笼为窄卵形至漏斗形。它们的体型较大,可高达30cm。笼盖为宽三角形,其边缘为波浪状。唇具有唇颈,唇颈可宽达7cm。

上位笼比下位笼更类似漏斗形,可高达28.5cm。笼盖为非常窄的三角形,可长达8cm,宽至4.2cm,其基部为心形。其下表面的基部具有一个凸起,此外其顶部还具有一个丝状的附属物,长度可达5mm。笼盖的下表面还分布着大量巨大的蜜腺,特别是靠近边缘和基部的位置。

胡瑞尔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次级花梗具有苞片,长3~4mm。

胡瑞尔猪笼草具有密集的红棕色毛被。笼盖的上表面具有锈棕色的毛被,但下表面只出现于边缘部分。与其他猪笼草不同,其叶片的上表面和笼盖上的蜜腺具有毛被。

生长环境

胡瑞尔猪笼草的原生地为苔藓森林和高地山地森林。其常作为一种附生植物,出现于距离地面达10m的树干上。它还存在于长满苔藓的石楠林中。少量植株生长于地表。

分布范围

胡瑞尔猪笼草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包括沙捞越北部山区、沙巴西南部和文莱。特别是存在于卢马库山(MountLumarku)、姆鲁山(Mount
Mulu)、毛律山(MountMurud)和隆巴西亚(LongPasia)附近包括里茂山(MountRimau)在内的麦里根山脉(Meligan
Range)山区。其分布海拔范围较宽广,存在于海拔1300~2400m的地区。在毛律山(2423m),胡瑞尔猪笼草分布于海拔2100m以上的顶峰山脊,但随着海拔的增加其数量不断的减少。在卢马库山(约1900m),其分布于海拔1620m以上的顶峰山脊。

胡瑞尔猪笼草是大量共生生物的宿主。其中最为引人注目是一种小树蛙属(Philautus)的小型金色蛙类。它常出现于卢马库山的附生型胡瑞尔猪笼草的捕虫笼中。

植物学史

胡瑞尔猪笼草在早期就被植物学家所熟知,但对于它的实质学者们各有不同的解释。它多数时候被认为是维奇猪笼草(N.veitchii)的个体、大猪笼草(N.
maxima)的个体或自然杂交种。

1988年,安西娅·飞利浦(AntheaPhillipps)和安东尼·兰博(AnthonyLamb)发表了一篇关于来自毛律山(Mount
Murud)的胡瑞尔猪笼草的说明,并认为其是维奇猪笼草与暗色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但在他们1996年发表的专著《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of
Borneo)》中,又将其列为一个未描述种“Nepenthessp.”。而在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1997年发表的著作《婆罗洲的猪笼草属植物(NepenthesofBorneo)》和雨果·施泰纳(Hugo
Steiner)2002年发表的著作《婆罗洲山区及低地的猪笼草(Borneo:ItsMountainsandLowlandswiththeir
PitcherPlants)》中,其也被列为一个未描述种“Nepenthessp.B”。

1996年的一期《食虫植物通讯(CarnivorousPlantNewsletter)》中,约翰·德维特(JohnDe
Witte)发表了的一篇题为《毛律山的猪笼草属植物(NepenthesofGunung
Murud)》的文章,其中约翰·德维特认为胡瑞尔猪笼草可能为维奇猪笼草与窄叶猪笼草(N.stenophylla)或暗色猪笼草(N.
fusca)的自然杂交种。

1999年,布鲁斯·萨蒙(BruceSalmon)认为这个种群与柔毛猪笼草(N.
mollis)同为一个物种,而当时只具有一副不带捕虫笼的柔毛猪笼草标本。而2003年马修·杰布(Matthew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
Cheek)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并将其描述为胡瑞尔猪笼草。胡瑞尔猪笼草的模式标本编号为“A.Lamb&Surat
145/99”,收集于沙巴的卢马库山(MountLumarku),现存放于山打根(Sandakan)林业部植物标本馆中。

胡瑞尔猪笼草是以安德鲁·赫里尔(Andrew
Hurrell)的名字命名。1995年间,他对毛律山上的植物进行了研究。野外观察表明,其分布地与其可能的父母本相互独立,因此可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物种。

杂交种来源

胡瑞尔猪笼草的捕虫笼形态呈现为暗色猪笼草(N.fusca)和维奇猪笼草(N.
veitchii)的中间型。因此部分的学者认识它们是胡瑞尔猪笼草的一对可能的杂交亲本。

植物学家克莱夫·A·斯特斯(CliveA.
Stace)提到一个观点“当一个稳定杂交种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和遗传特性时,就不能再将其与亲本视为同一个物种。”自从发现其具有稳定的分布,并且在原生地具有大量的植株,就更支持将其独立成为一个物种。此外,在其疑似杂交亲本的原生地中从未发现过胡瑞尔猪笼草。这可能是在竞争中,其亲本已被淘汰,并由胡瑞尔猪笼草取代了它们。另一个可能是胡瑞尔猪笼草散播到了一个不存在其亲本的新区域。

其他可能是其杂交亲本来源的猪笼草包括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N.hamiguitanensis)、毛律山猪笼草(N.
murudensis)和有柄猪笼草(N.petiolata)。

马达加斯加龙树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马达加斯加龙树,拼音:mǎdájiāsījiālóngshù

拉丁学名:Didiereamadagascariensis

别称:章鱼树、马达加斯加树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龙树科,亚科:

族:,属:龙树属

形态特征

马达加斯加龙树小乔木,茎上多刺,叶绿色,纤细。

生长习性

马达加斯加龙树原产地马达加斯加,耐寒、抗旱。

马达加斯加龙树图片

诺斯猪笼草植物


  • 中文学名诺斯猪笼草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诺斯猪笼草

诺斯猪笼草是特产于婆罗洲的热带食虫植物。分布于海拔0~500m的地区。诺斯猪笼草得名于首先发现它的玛丽安娜·诺斯(MarianneNorth)。诺斯猪笼草相当的出名,在19世纪后半叶它作为沙捞越特有植物的一个代表。

形态特征

诺斯猪笼草是一种藤本植物。茎可长达10m,直径宽至15mm,呈圆柱形至三棱柱形。节间距可长达25cm。

叶片纸质,几乎无叶柄。叶片呈倒卵形至椭圆形,可长达40cm,宽至10cm。叶片末端尖锐,基部渐渐缩小至茎,包住茎,并向外翻形成两个脊。在中脉的两侧各有4条纵脉。羽状脉不明显。在叶片的下表面约有20~60个蜜腺。笼蔓可长达100cm。

地面笼和下位笼通常为卵形,偶尔上部为圆柱形。诺斯猪笼草是具有巨大捕虫笼的一种猪笼草,它高达40cm,宽至15cm,容积可达946ml。在每个捕虫笼的前部有一对翼,宽小于15mm。笼口为卵形,倾斜。诺斯猪笼草的巨大唇令人印象深刻,唇不宽于25mm,边缘常为波浪状。内缘短小且长度不一的唇齿。盖子为卵形至椭圆形,没有附属物,在盖子的末端尖起。在盖子基部的后侧有一根不长于20mm长的笼蔓尾。上位笼的形态与下位笼类似,但呈漏斗状。翼常缩小为一个凸起。诺斯猪笼草的茎和叶片为浅绿色,捕虫笼底色为浅绿色,上面有众多的红色斑点。唇为红色,上面有白色的条纹。

诺斯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花梗可长达60cm,花轴可长达40cm。通常雄性的花序较短。一个小花梗带两朵花,可长达50mm。

诺斯猪笼草的种子与其他猪笼草一样,为梭状,两端有两个木质的附属物,中部为胚。这样的结构使得种子可以随风播撒但又不至于飞得太远以至于飞到不适宜生长的地方。

诺斯猪笼草没有明显的毛被,整个植株几乎无毛。

生长环境

它只生长在海拔0~500m的石灰岩基质地区。

诺斯猪笼草一般生长于有水浸润的石灰岩峭壁上,偶尔会在一些小山丘的灌木丛中发现它。它与劳氏箭叶海芋(Alocasialongilobavar.
lowii)一样是一种专门生长于石灰岩基质上的植物。

分布范围

诺斯猪笼草分布于沙捞越古晋地区,特别是石隆门(Bau)镇附近的山上。

保护现状

诺斯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濒危物种名录(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
Species)》,等级为易危(Vulnerable)。但世界保护监测中心(theWorldConservationMonitoring
Centre)则将其列为濒危(Endangered)。

原生地的采石活动威胁着几个山头上诺斯猪笼草的生存。另外,因为诺斯猪笼草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收集者中十分的抢手,所以它还受到人类的过度采集的威胁。1996年出版的安西娅·飞利浦(Anthea
Phillipps)和安东尼·兰博(AnthonyLamb)的专著《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of
Borneo)》中这样说:“过度的采集使得诺斯猪笼草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

品种分类

诺斯猪笼草与产于婆罗洲东加里曼丹(EastKalimantan)由石灰岩构成的山上的马普鲁岩山猪笼草(N.
mapuluensis)十分的相似。虽然它们之间的区别很小,但仍可以从几个稳定的差异来区分。相较于诺斯猪笼草而言,马普鲁岩山猪笼草(N.mapuluensis)的攀援茎上的叶片更细长,捕虫笼的颜色更深,上位笼更窄。值得注意的是诺斯猪笼草只分布于沙捞越的隆门地区,而马普鲁岩山猪笼草(N.
mapuluensis)分布于几百公里以外的地区。

诺斯猪笼草与大型平庸猪笼草(N.
macrovulgaris)相比,它们具有形状相同的叶片和叶柄,不同之处在于诺斯猪笼草的攀援茎为三棱柱形,而大型平庸猪笼草(N.
macrovulgaris)为圆柱形。此外,后者叶柄的基部不向外翻成两个脊。

胡瑞尔猪笼草(N.hurrelliana)与维奇猪笼草(N.
veitchii)只是表面上与诺斯猪笼草有些类似,但它们更小型,颜色也没有这么鲜艳。

自然杂交种

现已知诺斯猪笼草与三种猪笼草之间存在自然杂交种

自然杂交种1
N.albomarginata×N.northiana

别名:雪线猪笼草(Nepenthes×cincta)

由于诺斯猪笼草(N.
northiana)的分布很局限,通常只生长在沙捞越(Sarawak)石隆门(Bau)的石灰岩基质上,所以雪线猪笼草更为罕见。

白环猪笼草在杂交中很强势,使得与诺斯猪笼草杂交的后代完全失去了宽大的唇。捕虫笼为漏斗形,笼身为奶油色至暗紫色上面,布满了红色或黑色的斑点。

自然杂交种2
N.gracilis×N.northiana

别名:石隆门猪笼草(Nepenthes×bauensis)

石隆门猪笼草为它们的父母本的中间型。它继承了小猪笼草(N.
gracilis)喜攀藤的生活习性,但它的叶片和茎比小猪笼草的粗壮。而石隆门猪笼草继承了诺斯猪笼草捕虫笼的外形,唇比小猪笼草(N.
gracilis)的更宽,且与诺斯猪笼草一样唇上有红色条纹。石隆门猪笼草的捕虫笼可高达15cm,底色为绿色,上面有紫红色的斑点。

和父母本一样,石隆门猪笼草是一种低地猪笼草,生长在海拔约100m的地区。它与诺斯猪笼草一样生长在由石灰岩构成的山丘上。

石隆门猪笼草并不常见,只发现了一个原生地。

自然杂交种3
N.mirabilis×N.northiana

这种自然杂交种很少见,只在2007年发现过一次。

栽培技术

想要种好诺斯猪笼草相当困难,在种植者间它是以难种出名的。有一段时间内,人们猜测诺斯猪笼草必须使用石灰岩的基质才能健康生长,但事实并非如此。诺斯猪笼草需要一个少光照的环境,并且不能有阳光的直射。受到阳光的直射会让叶片上出现褐色的斑点,甚至会让植株减缓或停止生长。诺斯猪笼草需要一个空气湿度高,但又要有变化的环境。

在彼得·达马托(PeterD’Amato)所著的《萨维奇的花园(TheSavage
Garden)》一书中这样写道:泥炭和水苔会阻碍诺斯猪笼草的生长。他认为使用两份粗蛭石、一份珍珠岩、一份浮石和一份河沙组成的混合基质更有利于诺斯猪笼草的生长。

植物学史

来历和命名

诺斯猪笼草最先由玛丽安娜·诺斯(MarianneNorth)在石隆门(Bau)地区发现。哈里·维奇(Harry
Veitch)将其鉴定为一个新的物种,并派查尔斯·柯蒂斯(Charles
Curtis)去寻找,最后将诺斯猪笼草的种子寄往了英国。1881年,约瑟夫·道尔顿·胡克(JosephDalton
Hooker)用玛丽安娜·诺斯的名字命名了诺斯猪笼草。1876年,编号为M.North
s.n.的诺斯猪笼草的模式标本收集于沙捞越(Sarawak)的燕窝山(Jambusan)。现存于英国皇家植物园(RoyalBotanic
Gardens)。

在玛丽安娜·诺斯的自传《一生快乐的回忆(RecollectionsofaHappy
Life)》中,提到了诺斯猪笼草,她对诺斯猪笼草的发现这样写道:

“埃弗里特先生爬上附近的一座山,给我带下来了一种有巨大捕虫笼的猪笼草。我给最大的一个捕虫笼画了一幅画。这幅图后来引发了维奇先生的好奇,他觉得派人来寻找它的种子。最后他将采到的标本拿给了约瑟夫·道尔顿·胡克爵士,胡克把它命名为诺斯猪笼草。这种猪笼草的捕虫笼通常有一英尺长,上面覆盖着深红色的斑点。”

1896年,在《园丁纪事(TheGardeners’Chronicle)》中刊登了诺斯猪笼草的发现:

“婆罗洲公司的赫伯特·埃弗里特(HerbertEverett
)先生行走在无人的森林中,要时时刻刻警惕着蛇与蚂蟥,才找到诺斯女士所画的那种猪笼草。诺斯女士这样说,若你们不处于这个环境中是不可能了解这是多么的艰难。这种猪笼草存在于沙捞越(Sarawak)海拔1000英尺以上的地区,常附着在树枝间生长。我最近收到了来自各地参观者的抱怨,他们说在这装饰隆重的展览馆中却只有一张小小的画。”

诺斯所画的诺斯猪笼草的画像现存放于英国国家植物的玛丽安娜·诺斯画廊(MarianneNorthGallery)中。

在发现诺斯猪笼草之后的十年间,诺斯猪笼草出现在各大植物学出版物上。1882年,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FrederickWilliam
Burbidge)说,他坚信诺斯猪笼草是血红猪笼草(N.sanguinea)与维奇猪笼草(N.
veitchii)的自然杂交种。但后来的学者发现这个假设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婆罗洲并不存在血红猪笼草(N.
sanguinea)。1884年,爱德华·奥古斯特·冯·里格尔(EduardAugustvon
Regel)在自己的一篇短文中提到了诺斯猪笼草。1895年,冈瑟·冯·曼那哥塔·勒驰奈·贝克(GünthervonMannagettaund
LërchenauBeck)将一种猪笼草命名为N.spuria,现在认为这个就是诺斯猪笼草。在雅各布(JacobGijsbert
Boerlage)发表于1900年的著作《荷兰属印度群岛植物指南(Handleidingtotdekennisderfloravan
NederlandschIndië)》中将诺斯猪笼草的学名N.northiana错印为N.nordtiana。

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JohnMuirheadMacfarlane)在1908年对猪笼草进行了分类。一年以后,J·迪斯洛吉斯(J.
Desloges)发现了诺斯猪笼草第一个变种(Nepenthesnorthianavar.pulchra)。

分歧

Nepenthesdecurrens

N.decurrens首次由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JohnMuirhead
Macfarlane)描述于1925年,是基于约翰·休伊特(JohnHewitt)于1907年9月在沙捞越的峇兰河(Baram
River)收集的编号为Hewitt100的模式标本。现存放于英国皇家植物园。

在B·H·丹瑟(B.H.Danser)出版于1928年的开创性著作《荷兰属印度的猪笼草属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
NetherlandsIndies)》中将其与诺斯猪笼草分为两个物种时是有些犹豫的,他这样写道:

“我在沙捞越博物院的植物标本馆看到了N.decurrens的标本:两片带捕虫笼的叶片,茎对折了,捕虫笼已经被压扁。

这种猪笼草的捕虫笼与刊登在1881年2月的《园丁纪事(TheGardeners’
Chronicle)》中的诺斯猪笼草很相似。虽然在书中的插图里的捕虫笼的盖子下表面有两根盖龙骨,但这种差异并不是特别的明显。根据它们的描述,诺斯猪笼草的茎更细,且叶片没有叶柄。诺斯猪笼草的花序为松散的总状花序,小花梗有2~3mm长。而N.
decurrens的花序更长更粗,并有更长的小花梗(对这两个物种花序的描述都不全面)。而我很难对沙捞越博物院的植物标本馆埃弗里特于1892年收集的N.
decurrens标本进行判断。这个埃弗里特先生也许就是当年帮玛丽安娜·诺斯收集到诺斯猪笼草的赫伯特·埃弗里特是一个人。因此这3个捕虫笼的标本也许就是诺斯猪笼草的。这些捕虫笼为卵形至椭圆形,高分别为23cm、24cm和26cm,宽分别为10cm、11cm和10cm。唇很像N.
decurrens,分别宽3cm、4cm和2.5cm。笼口非常倾斜,从正面看差不多有大半个捕虫笼的长。在盖子的下表面中间有一根盖龙骨,但和N.
decurrens一样为褶皱状,并不是很立体。”

之后B·H·丹瑟并没有考虑到以这些区别而将它们分为两个独立的物种是不充分的。N.decurrens被认为与诺斯猪笼草是同一个物种。

马达加斯加散尾葵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马达加斯加散尾葵,拼音:mǎdájiāsījiāsànwěikuí

拉丁学名:Howeaforsteriana(F.Muell.etH.Wendl.)

别称:

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初生目,亚目:

科:棕榈科,亚科:

族:,属:棕榈属

形态特征

马达加斯加散尾葵丛生灌木至小乔木,叶羽状全裂。

生长习性

马达加斯加散尾葵原产于马达加斯加。

药用价值

紫金牛的全株,性平,味辛、微苦。归肺、肝经。化痰止咳,利湿,活血。用于咳嗽、痰中带血、慢性支气管炎、湿热黄疸、跌扑损伤。

马达加斯加散尾葵图片

海棠果


海棠果,拉丁文名:Calophyllum inophyllum L.,原名红厚壳,是海棠树的果实,可入药。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较强。海棠果的花、根茎和果实都是药材,可以治疗风湿、水肿等病症。海棠花开极为美丽,因此海棠树可以用作观赏,也可作为经济树种。海棠果口味酸甜,并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营养,有健胃消食、开胃的作用,还可以制作果脯或者蜜饯这样的美味,非常受欢迎。

中文学名:海棠果

拉丁学名:Malusprunifolia(Willd.)Borkh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分类:水果植物

鹿角海棠


鹿角海棠(学名:Astridia velutina (L.Bolus) Dinter)是番杏科鹿角海棠属多年生肉质灌木,叶粉绿色,高度肉质,基部联合对生,具三棱,全株密被极细短绒毛;花白或粉红色,冬季开花。原产非洲西南部,中国有引进栽培。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干旱,怕高温潮湿。要求疏松的沙壤土地。冬季养护最佳温度不应低于15℃。繁殖容易,一般以扦插为主。其叶形叶色较美,花色艳丽,观赏价值较高。

中文学名:鹿角海棠

拉丁学名:Astridiavelutina(L.Bolus)Dinter

别称:熏波菊

科:番杏科

属:鹿角海棠属

分布区域:南部非洲

命名者及年代:(L.Bolus)Dinter,1926分类:多肉植物

垂丝海棠 垂枝海棠


垂枝海棠(学名:Malus halliana Koehne)又名垂丝海棠、肠花、思乡草等,常被古人用来寄托思乡之情。它喜爱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品种多样,花团锦簇,颜色艳丽大方,使人身心舒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又因其花可入药、其果可使用,还可装点园林、制作盆景,可带来极高的经济效益,深受人们喜爱。 

中文学名:垂丝海棠 拉丁学名:MalusHallianaKoehne 别称:垂枝海棠 门:被子植物门 目:蔷薇目 科:蔷薇科分类:木本植物

《凯尔斯海棠》由植物大全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福尔摩斯植物园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