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植植物,丰富的肉质感让很多人喜欢。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家学会植物种植。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双穗雀稗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双穗雀稗是以匍匐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杂草,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发生在水稻田的双穗雀稗对水稻的为害大,为了更好地防除田间的双穗雀稗,本文研究了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一)鄱阳湖稻区双穗雀稗发生现状

据2010年9~10月份在鄱阳湖稻区的江西省珠湖农场、恒湖垦殖场、樟树市的213块单双季晚稻田间调查可知,共有165块田间发生了双穗雀稗,发生频率为70.69%~86.21%,以恒湖垦殖场的86.21%为最高,高出珠湖农场15.52%、樟树市14.15%;发生密度为0.12~0.29株/米2,也以恒湖垦殖场的0.29株/米2为最高,高于珠湖农场0.12株/米2、樟树市0.17株/米2。双穗雀稗发生分布广,部分田块发生严重,发生密度达到0.9~2.1株/米2,甚至更高。

这一结果既与稻田连年旋耕及旋耕年限长短有关,也与承包户的种植规模有关。恒湖垦殖场机械化程度较高,自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开始全面推行稻田机械旋耕,而珠湖农场、樟树市只于2005年前后开始推行稻田机械旋耕,旋耕时把双穗雀稗的地下根茎、地上匍匐茎切成许多断枝,随着机械操作的移动作用,将断枝搬移扩大到全田,促使其多长植株,加快繁殖。同时,樟树调查地的承包户承包规模小,一般人均0.067~0.133公顷,便于在苗期进行人工拔除双穗雀稗等精细管理。而恒湖垦殖场、珠湖农场的承包户承包规模较大,一般每户3.33~6.67公顷,田间管理较粗放。故恒湖垦殖场稻田双穗雀稗的发生频率与发生密度均较高,樟树市稻田双穗雀稗发生密度相对较低。

(二)双穗雀稗对移栽水稻产量的影响

1.不同密度双穗雀稗在移栽水稻群体中的植株鲜重生物量在恒湖垦殖场进行的试验结果显示,在水稻单位面积栽(机)插基本苗(蔸数)相同的情况下,每1.26米z内有双穗雀稗1、2、3、5株不同密度,双穗雀稗的鲜重生物量分别为412.4克、1081.6克、1631.6克和2578.8克,其植株鲜重随株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双穗雀稗与水稻共生时,单位面积内的单株鲜重既与密度有关,也与单株的茎部分枝数有关,主要是其群体与水稻争光、争肥、争空间。

2.双穗雀稗对移栽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恒湖垦殖场进行的试验结果显示,在栽插水稻单位面积基本苗(蔸数)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双穗雀稗密度的增加,水稻植株农艺性状和穗粒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1.26米2内有双穗雀稗1、2、3、5株,水稻株高降低1.5~6厘米,有效穗数每公顷减少14.25~80.85万穗,成穗率降低3%~12.2%,总粒数减少2.1~19.1粒/穗,实粒数减少11.8~36.8粒/穗,结实率降低9.12623.7%(表4)。

不同密度双穗雀稗对水稻穗粒结构的影响大小顺序,实粒数>总粒数>结实率,对千粒重的影响最小。1.26米z内有双穗雀稗1、2、3、5株,水稻收获产量随双穗雀稗密度的上升而明显下降,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7.24%、27.33%、49.13%和57.78%,每株双穗雀稗可使水稻减产11%~17%(表4)。

表4不同密度双穗雀稗对移栽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双葛雀稗密度(株11.26米2)水稻椽高(厘米)有效暮数实粒数(粒/藿)千粒重(克)收获产量产量损失率:(%)(万穗/公顷)(千克/公顷)092.3360.1584.922.76422.90190.8345.9073.122.85315.417.24289.9337.5064.122.54667.427.33389.2306.1552.422.33267.549.13586.3279.3048.122.42711.757.78

(三)双穗雀稗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1.不同密度双穗雀稗在直播水稻群体中的植株鲜重生物量在浙江省金华的试验结果显示,在直播早稻浙辐910单位面积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每1米2内有双穗雀稗1、2、3、4、5株不同密度,双穗雀稗鲜重生物量分别为120.4克、330.3克、540.3克、739.5克和1105.9克,其植株鲜重同样随双穗雀稗株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2.双穗雀稗对直播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峭在浙江省金华的试验结果显示,在直播早稻浙辐910单位面积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双穗雀稗初始密度分别为0、1、2、3、4、5株/米2,水稻有效穗分别为每667米221.4万、19.87万、18.42万、17.2万、16.13万和15.27万穗,即双穗雀稗每增加1株/米2,水稻浙辐910的有效穗每667米2减少1.23万穗。

植株农艺性状和穗粒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与无双穗雀稗干扰的对照相比,双穗雀稗初始密度分别为O、1、2、3、4、5株/米2,水稻株高降低5.24~8.01厘米,穗实粒数减少7.38~22.53粒/穗。即双穗雀稗每增加1株/米2,水稻浙辐910的结实率下降2.02%。主要表现在总粒数、实粒数减少,结实率、千粒重降低。影响程度也以实粒数最大、千粒重最小。

双穗雀稗初始密度分别为0、1、2、3、4、5株/米2,实收水稻产量分别为447.98千克、386.07千克、332.66千克、286.9千克、246.57千克和218.52千克,水稻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3.82%、25.74%、35.96%、44.96%和51.22%。

双穗雀稗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危害损失随着其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平均每增加1株/米2,水稻产量损失率提高10.28%。造成产量危害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群体被恶化,降低成穗率,减少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

精选阅读

双穗雀稗的形态特征及分布区域介绍


双穗雀稗,又叫红拌根草、过江龙、游草、游水筋,禾本科雀稗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水旁、水沟边和水田边,近年来,随着稻田轻型、高产技术措施的推广,稻田免耕及干湿的田间管理,一些地区已逐步由田边向稻田田间发展,危害日趋严重。本文主要介绍双穗雀稗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分布区域介绍。

(一)双穗雀稗在我国的大致分布

双穗雀稗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地区,即华东、华中、西南、华南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双穗雀稗的形态特征

1.根茎具有地下横走根状茎和地上匍匐茎,可在地上、地下生长,茎秆直径2~3.2毫米,地上部分主茎长一般1~2米,水稻田间可达2~2.8米;地上茎略可直立,水稻田间地上茎直立部分的高度为0.8~1.2米,花枝高度为2060厘米。茎上分节,节间长1~19厘米,一般6~15厘米;地上地下节上都可生芽并发育成新枝,基部节或地面节上着生不定根,节上披毛。

2.叶叶片扁平,质地较柔薄,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6~21厘米,宽3~10毫米;叶片表面略粗糙、背面光滑,叶缘粗糙;幼苗第一叶条状披针形,长2厘米,先端锐尖。叶鞘松弛,短于节间,背部具脊,叶鞘上部及叶片基部具有纤毛;叶舌膜质,长1~2.5毫米,三角状,无叶耳。

3.花穗总状花序2(3)枚,通常2枚呈指状V形排列于秆顶,长2~6厘米,穗轴宽1.5~L8毫米;小穗椭圆形,长3.O~3.5毫米、宽1.3~1.5毫米,单独着生于穗轴上,成2~3行排列于穗轴的一侧,每枚花序上有小穗14~58粒,一般20~30粒。但仅有部分种子较饱满,且具较长休眠期。

4.颖果颖果椭圆形,种皮淡棕色或浅褐色,长2.0~2.5毫米、宽1.0~1.2毫米。

(三)双穗雀稗的生态特性

1.繁殖器官双穗雀稗为夏季多年生游走型禾本科杂草,主要以地下根茎和地上匍匐茎繁殖,部分种子繁殖。根茎与匍匐茎既能快速蔓延,又有持久再生能力。

2.生态环境双穗雀稗根茎及匍匐茎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很强,喜湿润、耐干旱,常生于水田、湿地、果园、荒地、路边、沟渠、浅水等处。

3.生长繁殖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3月下旬至4月初茎芽开始萌发,6~8月份生长最快。

鄱阳湖区3月中旬开始从地下根茎或地上匍匐茎的节上萌发新芽、生出新苗,稻田内双穗雀稗萌芽出苗根茎泥层深度一般在1~2厘米,部分可达3~4厘米;路边及早地萌芽出苗根茎土层深度一般在2~5厘米,部分萌芽根茎可深达10~12厘米。4~10月份地上、地下的匍匐茎在节上长出分枝,有一次分枝、二次分枝;5~9月份生长极快,产生大量分枝,生长季内地上匍匐茎生长速度每天0.6~1.5厘米,单株茎(枝)新增分枝每天0.4~0.8个;6月上旬至10月份开花,花期长,少部分能结实,但大多数种子不饱满;生长繁殖对外界温度范围要求较宽,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可进行,至11月下旬仍能生长茂绿,12月中旬开始枯黄;1株根茎一般具30~40个节,多的可达70~80个,每个节上有1~3个芽,都可长成新枝。

稻田双穗雀稗单株茎部分枝(长成主茎苗)一般为4~l3个,单株鲜重一般为30~150克,重的可高达400克以上,繁殖力极强,蔓延迅速,很易形成群落。稻田双穗雀稗在水稻群体小时,主茎萌发后平卧地面伸长,当水稻群体发育到一定程度(圆秆拔节初期)后,匍匐茎的先端依附稻秆而上迅速生长,与水稻争光、争肥、争空间,恶化水稻群体环境,地上直立茎常高一于水稻株高,发生严重的田块常造成只见双穗雀稗难见稻的草荒景象。

野荸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野荸荠又名地梨、马蹄,为莎草科植物,扁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紫红色或者黑褐色,生长在池沼中,地上的深绿色茎丛生,地下的球茎可供食用。近年来水稻免少耕栽培应用面积大,减少了对野荸荠地下球茎的机械损伤,导致危害加重。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

在贵州贵阳自然光温条件下,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野荸荠不同密度干扰显著降低杂交水稻K优5的有效穗和水稻产量。当野荸荠球茎种植3、6、9、12和15个/盆10.1米2时,水稻有效穗数分别为21.4、20.2、19.4、17.O和14.6个,水稻产量分别降低2.3%、11.15%、15.21%、23.6%和38.98%.

在安徽和县稻区,田间小区试验,在水稻移栽后第16天接种不同密度的野荸荠苗,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当野荸荠接种密度为91株/米2时,晚稻湖北105的株高降低3.08%,有效分蘖数减少12.64%,千粒重降低9.44%,水稻减产29.70%;当野荸荠接种密度为182株/米2时,水稻有效分蘖数减少31.66%,千粒重下降16.38%,水稻减产48.6%。

在沿江圩区的安徽省白湖农场开展的野荸荠与水稻的竞争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接种野荸荠球茎1、3、5、10个/米2,高峰期的野荸荠苗茎数分别达到11.5、42.3、85.8和144.6株/米2,平均每个球茎长出约15个茎数。水稻品种徽两优996的分蘖数分别减少0.7%、3.0%、1396和18.1%;有效穗分别减少1.2%、3.3%、9.0%和11.6%;稻谷千粒重分别下降0.6%、3.6%、8.0%和10.6%;水稻产量分别减少2.3%、13.5%、19.3%和25.3%。

圆果雀稗


植物名称圆果雀稗

科属 禾本科
学名Paspalum orbiculare G.Forst.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华南、西南及湖北、福建、浙江等省区。喜生于热带、亚热带中低海拔的天然草坡及农田附近的零星草地上。1980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市郊引入栽培,目前已大面积推广。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直立,高60~120cm,具11~12节。叶舌膜质,棕色;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压扁成脊;叶条形,长5~10cm,宽2~6mm。总状花序常3~5枚,呈总状排列于主轴上,穗轴纤细,长3~6cm;小穗近圆形,成两行排列在穗轴的一侧,长2~2.5mm,含2小花,仅第二小花结实;第一颖缺,第二颖与第一外稃相似,均具3脉,第二外稃薄革质,边缘卷包内稃。千粒重0.9g左右。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圆果雀稗的生育期,据1980~1981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市郊栽培试验结果,播种当年的生育天数为127天,宿根栽植的生育天数为107天,而冬播的生育期则长达187天。

圆果雀稗的生长和再生力是较强的。植株日平均增长速度为0.81~1.82cm,每年可刈割4次以上。每次鲜草产量为1023~1900kg/亩。

圆果雀稗具有强大的根系和旺盛的分蘖能力,既抗瘠又耐肥,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红、黄壤上均能生长良好。在水、肥条件良好时,分蘖多,产量高。在南方高温干旱的季节,如遇37~39℃的高温,2个月左右不下雨的情况下,虽然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未见枯死现象,并能正常开花结实。冬季气温在零下4℃时,仅地上部嫩叶枯萎,地下部分能安全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15℃时,迅速返青生长。圆果雀稗喜光程度不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常与其他禾草混生,在疏林下也有它的分布。栽培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并适宜作为一种混播的禾草。

饲用价值
幼嫩的圆果雀稗,质地柔软,为各种草食牲畜所喜食,在生长后期,茎叶老化较快,适口性降低,但可作为青贮原料或晒制成千草作为冬季的饲草。

圆果雀稗的饲用价值是较高的,而且产草量也不低,一般栽培条件下,亩鲜草产3000kg左右,水肥条件充足时可达5000kg以上,采种栽培时,种子产量每亩达20~30kg,繁殖力强,便于推广。目前,已在福建、江西等省大面积推广,估计面积达50000亩以上。主要用于建立人工草地(混播型),发展畜牧业和治理水土流失。

其他用途 

栽培技术要点
土地须进行翻耕,整细耙平,并施入适量(1000~2000kg/亩)有机肥料做基肥。播种方式有条播(行距30cm)和撒播两种。覆土深度0.5~1cm。出苗后,追肥一次,施用尿素量为10~20kg/亩,过磷酸钙15~30kg/亩。苗高25~30cm时,即可刈割或放牧利用。利用次数每年4~5次。每次利用后,必须追肥一次,以保证持续高产。

不同比例有机肥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大白菜是我国秋冬季节食用的主要蔬菜,施用有机肥具有培肥地力、改善品质和提高养分利用率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总氮量相同,配施不同比例有机肥进行大白菜生产试验,旨在探讨施用有机肥对大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索并建立大白菜高产优质施肥模式,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9年秋季在滨海县农业示范园进行,前茬作物为大豆,供试土壤为黏心两合土,耕层理化性状为:有机质20.38g/kg、全氮1.36g/kg、有效磷18.20mg/kg、速效钾196.4mg/kg、pH值8.07。供试大白菜品种为北京新3号。供试肥料:有机肥料为商品有机肥(N1.9%,P2O53.2%,K2O1.7%),化肥为尿素(N46%)、过磷酸钙(P2O512%)和硫酸钾(K2O50%)。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田小区栽培方法,施氮量为380kg/hm2和所施有机肥氮素总量占施氮量的质量分数为依据,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有机肥(A);70%有机肥+氮磷钾化肥(B);50%有机肥+氮磷钾化肥(C);30%有机肥+氮磷钾化肥(D);氮磷钾化肥(E);不施肥(CK)。其中,有机肥养分用量以全氮磷钾含量计算;其他处理在扣除施用的有机肥氮磷钾养分后,不足部分用化肥补齐氮、钾含量和磷含量的50%。有机肥和化肥用量见表1,全部有机肥和氮、磷化肥以及80%尿素于大白菜定植前1周作基肥一次性施入试验小区,用旋耕机与耕层土壤混匀,剩余的20%尿素分别于大白菜莲座期和结球初期各追施1/2。大白菜采取平畦双行种植方式,小区面积33m2,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8月28日播种,定植数2.75万株/hm2,11月24日采收测产。全生育期88d,各处理田间试验管理方法相同。

1.3取样及测定方法

采集肥料样品测定氮磷钾养分含量;施肥前测定试验小区耕层土壤基本农化性状。大白菜采收期按处理测产,同时采集代表性样品测定可食部分的营养品质。其中粗蛋白质含量采用开氏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斐林试剂滴定法测定,Vc含量采用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大白菜硝酸盐(NaNO3)和亚硝酸盐(NaNO2)含量分别采用紫外差减法和萘乙二胺盐酸盐比色法测定;肥料和土壤养分含量等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比例有机肥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大白菜生产对肥料的需求较大,氮素供应充足能促进叶球生长,提高产量。由表2可知,各处理间大白菜产量差异显著,有机肥与无机肥质量分数为3∶7时(处理D)产量最高,比有机肥(处理A)增产31.0%,表明有机肥合理配施无机肥可更加有效地提供大白菜生长所需养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作物营养吸收和抗逆性,从而提高其产量。

2.2不同比例有机肥对大白菜品质的影响

粗蛋白质、可溶性糖和VC含量是评价大白菜营养品质的指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是评价其安全品质的指标。由表3可知,大白菜粗蛋白质含量除处理E偏低外,其他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处理间差异显著,有机肥处理(处理A)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均高于无机肥处理,其中以处理A和处理D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比无机肥处理(处理E)提高了29.7%和28.3%。VC含量以无机肥处理最高,比CK和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2.1%和18.1%,而且VC含量随无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说明无机肥配施可提高氮、磷养分供应量,有利于大白菜中VC含量的增加。无机肥处理的大白菜硝酸盐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无机肥处理比CK和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46.6%和28.4%,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的平均含量提高17.1%;但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间的硝酸盐含量差异不显著,随无机肥配施比例提高而增加,其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施用有机肥可有效降低大白菜对硝酸盐的吸收累积量,有利于硝态氮的吸收与转化利用。大白菜亚硝酸盐含量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且含量很低。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大白菜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降低硝酸盐含量和VC含量,对大白菜粗蛋白质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质量分数为3∶7时产量最高,粗蛋白质含量、VC含量和硝酸盐含量位列第2,可溶性糖含量位列第3,亚硝酸盐含量最低,综合品质也最好。

水稻倒伏对产量和米质有哪些影响?如何预防?


水稻倒伏是指直立生长的作物因风雹、暴雨等自然因素或外力影响发生成片歪斜,甚至全株匍倒在地的现象。倒伏可使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收获困难。水稻倒伏对产量和米质有哪些影响?如何预防?

一、水稻倒伏对产量和米质有哪些影响?

很多文章分析过水稻倒伏对产量的影响,讲解过水稻倒伏的几大原因及倒伏类型,很少谈及对米质影响有多大。

1、倒伏对产量的影响

水稻倒伏后空壳率增加、青头增多,产量减少。从产量的构成因素看,倒伏主要引起结实率及千粒重大幅度降低,其中结实率对产量的影响更大。

2、倒伏对米质的影响

水稻倒伏,精米率显著降低,且倒伏越早,降幅越大,且整精米率下降的会更多。同时,倒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倒伏后,稻米品质多数品质指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挑选出的青头、垩白粒,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明显增多

再说外观品质,可能对粒长、粒宽以及长宽比影响较小,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硬伤,加工出来的米要经过色选,剩余的整精米率就惨了。

以上认知是有数据可证,有研究以中熟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和中熟粳稻CY6为材料在结实期不同阶段进行倒伏处理,结果表明:CY6和两优培九结实期倒伏发生每提早1天,分别造成2.71%和2.66%的产量损失,使结实率下降1.8%和2.1%,千粒重降低0.32和0.27g,精米率降低0.097%和0.155%,垩白粒率上升0.13%和0.27%,蛋白质含量增加0.021%和0.024%,并使得稻米食味品质降低。

另外还有一份整理从1990到2010年这21年黑龙江省种植粳稻品种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在乳熟期发生倒伏减产35-50%,稻米全为劣质米;蜡熟期发生倒伏减产10-15%,千粒重下降1.2-2.5%,垩白度增大。

因此,确保水稻不倒伏,是水稻获取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那么该如何防止倒伏?

二、如何预防水稻倒伏?

1、科学施肥

种植优质稻,一般都建议不施用尿素,千万要改正因尿素便宜就多施的旧习惯,多施氮肥容易使禾苗长势旺,植株抗倒性和抗病能力减弱。建议基肥和分蘖期追肥以复合肥为主,分蘖期增施硅锌肥,增强水稻植株抗逆性,在晒田复水后重追一次钾肥(15-20斤),扬花期至灌浆期可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含氨基酸(腐殖酸)叶面肥,稻谷更饱满,米质更优。

水稻要抗倒一定要注重安全施肥,要注意营养平衡,按水稻需肥规律,进行配方施用。

2、选抗倒性较强的品种

选用抗倒伏较强的优质稻品种,有利于防止或减轻倒伏程度。既要米质好,又要抗倒性强,还要高产,这样的品种几乎没有,但可以选择米质优,抗倒性较好,产量较稳的,整体效益比普通超级稻要好。对于米质特优的品种,产量大多一般,抗倒性不强,建议加强水肥管理。

3、注意防治病虫害

近年来因病虫害和天气原因导致的倒伏不少,记得去年农户第一次碰到细菌性条斑病,不懂怎么防治(有的听别人说不影响产量或乱配药防治、打药方法不对),到结实期因阴雨天、大风,很容易就倒伏了,而且条斑病影响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减产较严重。这几年二化螟为害严重,以往也出现过稻飞虱大爆发,都容易使禾苗倒伏。具体用药可参考水稻知识小课堂,咨询当地农技服务人员。

《双穗雀稗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不同基质对植物种植的影响”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