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相信每个家庭都有种植,那么种植植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注意的事项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浙江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21-2020)》,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浙江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各市、县(市、区)农业局:

为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我厅组织编制了《浙江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厅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浙江省农业厅2016年8月8日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突破口,也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为加快全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建设步伐,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依据《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浙政发〔2012〕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浙政办〔2015〕135号)和《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

优势农作物品种选育能力显著增强。籼粳杂交水稻、常规早晚稻、油菜、番茄、花椰菜、豇豆等作物品种选育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高产杂交水稻甬优系列、双低高油油菜浙油系列享誉全国,超级稻品种数量居全国前列,水稻主导品种年推广面积80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面积比率比十一五末提高了十个百分点。水稻优势品种加快向省外拓展,常规早稻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国早稻种植面积30%以上,杂交水稻中浙优和甬优系列省外年推广面积300万亩以上,并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良种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组织实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程,省级以上财政累计投入农作物种业发展建设资金15701万元,新增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6300亩,新增种子加工、贮藏、检验基础设施14154平方米。目前,全省种业企业已建有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年产种子4000万公斤,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商品供种率达10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建立完善全省种子供需预警预测系统和全省农作物种子分级储备制度,救灾补播和市场供种风险调控能力显著提升,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的供种安全。

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进程加快。到2015年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办的种子企业已全部完成事企脱钩,种业企业向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种业企业制度、激发创新活力方向转变。启动实施省级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计划,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得到提升、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2015年全省种业企业年种子销售额突破11亿元。积极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科企合作不断深化,全省有11家种业企业分别与省内外40多家科研育种单位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企业自主育种探索,已有5家种业企业设立了科研育种机构,引进育种人才和种质资源,组建育种团队。率先建立了省级育繁推一体化培育企业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加快了种业企业自主创新和育成品种推广应用,2015年企业育成品种占比达30%。

种业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加强农作物种子品种、质量、市场以及生产经营许可管理,新建并完善5个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全省育成新品种并参加省级以上品种区试1413个,通过审定品种169个。加强粮油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和瓜菜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每年举办瓜菜种业博览会,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示范展示,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网络体系,2015年全省新品种示范展示面积达3万余亩。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种子市场执法检查,十二五期间全省未发生重大种子质量事故,种子质量合格率达97.7%,比十一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与国家和省对种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为:一是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与推广两张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培育突破性品种的科研创新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二是种业企业提升发展有待破题,种业企业多、小、散,上规模、上水平企业少,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不强。三是种业基础条件有待提升,种子生产基地规模偏小、标准化程度、机械化水平不高,比较效益低,生产基地不稳定问题依然存在。四是种业管理体系有待加强,不少县(市、区)的种子管理队伍不稳定,履职能力弱,行业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二)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作物种业发展,把发展现代种业提升到战略和全局高度,十三五期间我省种业发展将有着良好发展机遇。一是政策扶持更加有力。国务院文件不仅指明了现代种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现代种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新修订的《种子法》更是首次明确了种业扶持政策措施。二是财政支持不断加大。各级政府纷纷安排财政预算、设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专项资金,扶持种业发展壮大,且资金投入数量逐年增加。三是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为种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特别是随着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加大,市场监督管理日趋规范,种业企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也将面临以下六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战略,对农作物种子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大众化向特色专用化方向发展,对优化农作物品种的结构及功能提出了新要求;三是现代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对农作物品种的品质、熟期、株型、抗逆性、适应性等提出了新要求;四是种业科研体制改革深化,种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对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要求;五是种业监管重点由事前向事中、事后转变,对完善种子管理机构和优化人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种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市场监管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大改革创新、政策扶持、主体培育,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为建设双高农业强省提供种业支撑和保障。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做优做强与做专做精相统一。以育繁推一体化为发展方向,加大种业扶持力度,推动科技资源向种业企业流动,不断优化种业发展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做优做强,加快构建现代种业集团;扶持专业化、区域性、服务型种业企业做专做精,提供全产业链、全程化、差异化、专业化的精准服务。

2、坚持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相协调。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农作物育种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以及育种材料创新、常规和无性繁殖作物品种选育等公益性研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商业化育种,加强种业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种业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分工协作的新型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双轮驱动。

3、坚持自主创新与内引外拓相促进。充分发挥我省水稻、油菜、大豆、瓜菜、茶树、果树、蚕桑、药用植物、铁皮石斛等农作物品种选育优势,支持种业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种业交流合作,引进我省高效、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急需的优新品种开发应用,鼓励优势种业企业走出去,拓展优势农作物种业发展空间,实现种业两头在外发展。

4、坚持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健全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强化种业监管职能,加强种子市场监督抽检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和套牌侵权行为,加大品种权保护力度。同时,发挥种子行业协会作用,促进企业守法自律、遵守行规、相互约束、接受监督,引导种子企业建立质量自控和诚信评价体系,共同构建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种子市场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有序分工、密切配合、运行高效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建成现代种业强省。

品种选育。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调查收集种质资源1280份、鉴定评价350份、繁殖更新1000份;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保护、建设与管理协调推进,新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1000亩;育成一批高产、多抗、低耗的绿色新品种,并在优质、广适和适宜机械化方面有所突破,满足不同生态区域和城乡居民消费功能需求。

基地创建。建设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10万亩,主要作物生产用种商品化率达80%以上,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主体培育。培育专业化骨干种业企业8-10家,重点打造2-3家生产基地稳定、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构建以大型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为龙头,专业化骨干种业企业为支撑,区域化和服务型种业企业为配套的现代种业企业集群。

制度建设。建立种业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健全种子生产供需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作物种子储备管理,完善种子监管机构和信息服务,形成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实现大宗农作物种子抽检全覆盖。

zw59.com推荐

2020关于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实施意见


漳州市人民政府文件漳政综〔2015〕181号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漳州、常山、古雷开发区管委会,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为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闽政〔2011〕87号)精神,结合漳州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注重应用技术研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抽调技术骨干,构建稳定的团队,着力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注重开展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应用性技术研究。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公益性研究经费。(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科技局、教育局、农业局)

(二)创新种业科研育种机制。引导种子种苗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研发中心,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应用育种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模式,开展新品种选育,逐步建立基础性研究以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体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教育局、农业局)

(三)建设海峡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农博会平台作用,主动对接厦门自贸区,积极开展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积极培育海峡种苗,提高两岸种苗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鼓励两岸种业在品种研发、资源利用、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品牌建设以及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支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海峡两岸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展示活动。(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台办、农业局)

二、加快产业推进体系建设

(一)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种子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支持国家、省级重点种子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支持国内外大型优势种子企业在我市设立种子研发中心。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对于企业科研、加工、贮藏等用地,优先提供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扶持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力争培育1-2个省级重点种子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工商局、国土资源局、国税局、地税局、农业局)

(二)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对种子企业开展的商业化联合育种项目予以扶持。科技、教育部门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成果参股等方式进入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教育局)

三、加快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建设

(一)设立种业发展专项资金。2016-2018年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200万元预算经费作为种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地方传统优良品种提纯复壮与扩繁、新品种选育和扶持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等,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单位或个人选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审(认)定、登记的奖励20万元,通过省级审(认)定、登记的奖励10万元。对取得省级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奖励30万元,对于列入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省级重点种子企业的,分别奖励30万元和20万元,奖励资金用于改善设施设备和开展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奖励办法由市农业局和财政局共同制定。(责任单位:市农业局、财政局)

(二)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对种业发展所需的固定资产购置、基地建设、品种研发和种子收储等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并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及时审批,切实解决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将种子生产纳入农业保险范围,保费由市县两级财政各承担50%。(责任单位:人民银行、人保财险漳州分公司)

(三)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种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多渠道、多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入股等方式,集聚资本,增强实力,扩大经营。(责任单位:市工商局、人民银行)

(四)支持种业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我市种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扶持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基地、种质资源库与原种圃、良种繁育基地、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品种试验鉴定站、国有良种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有良种场资源开展现代种业建设。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要将种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划,予以支持。农业部门要将种子生产、种子加工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优先审批种子企业种子生产加工规划建设用地,保障科研育种和种子生产用地。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立足自身职能,积极支持种子企业发展。(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发改委、农业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

(五)实行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按规定给予税收优惠。(责任单位:市国税局、地税局)

四、加快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一)培育引进高端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培养建立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科研和管理精英人才队伍。保障科研优秀人才农作物新品种研发经费投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对来我市工作的域外科研优秀人才和管理精英人才,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配偶工作、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特殊优待。(责任单位:市人社局、财政局)

(二)建设高质量的种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支持高等院校与种子企业合作办学,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三)建立科研人员有效流动机制。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事业单位种业骨干科技人员提出并经单位同意,可以到种子企业兼职。(责任单位:市人社局、财政局)

五、加快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一)健全管理体系。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明确负责种子管理的机构,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公正、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队伍。(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二)保障种业管理工作经费。市、县(市、区)要将种子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种子管理工作需要。(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

(三)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和品种管理。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开展种子市场检查和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规范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扩大试验鉴定内容,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实验鉴定技术平台和工作制度。(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四)提高供种保障和调控能力。在全市建立种子供需监测预警体系,对杂交水稻和大宗蔬菜种子的品种结构、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情况进行监测与预警,提高供种保障能力。按照分级储备,分级负责的原则,完善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制度。(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六、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漳州市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发改、人社、经信、教育、科技、国土、规划、工商、台办、人行、国资、国税、地税、质监、银监、保险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主要研究解决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重大政策。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制定部门扶持种业发展的政策意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主要负责全市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综合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农作物种业工作的领导,设立种业发展专项预算资金,落实好各项任务和措施,推进我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农业局)

漳州市人民政府2015年11月8日(漳州市种子管理站)

安徽省“十三五”设施蔬菜发展规划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5-2020年)》总体精神和要求,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制定《安徽省十三五设施蔬菜发展规划》。

一、生产现状

我省是全国十大蔬菜主产省和全国五大棚菜主产区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2015年,全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530万亩,其中大中棚面积320万亩,小棚面积190万亩,温室面积10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1550万吨,产值350亿元。设施蔬菜占全省瓜菜播种面积32.5%,占蔬菜总产量43%,占蔬菜总产值62%。我省设施蔬菜主要按结构类型安排茬口和蔬菜种类,多实行春提前和秋延后两茬栽培。主要蔬菜种类包括茄果类、瓜类、豆类、甘蓝类、白菜类、葱蒜类、叶菜类、食用菌类等10余大类的60多种。其中生产茄果类占45%,叶菜类占27%,瓜类占10%,根菜类占10%,葱蒜类占5%,甘蓝类占2%,食用菌类占1%。2015年,全省设施蔬菜内销总量810万吨,外调总量740万吨,分别占52.5%和47.5%。主要调出地为长三角地区。

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问题,也在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由于我省农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加上扶持措施和激励机制没有完全到位等原因,与全国和相邻设施蔬菜大省相比,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一是统筹规划与科学引导不足。各地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重视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设施类型、栽培制度、作物种类、栽培技术结构趋同,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设施设计建造不规范。设施蔬菜生产园区设计与建造缺乏标准,同一地区设施类型和结构五花八门。一些地区盲目照抄照搬外省设施结构类型,未能按照当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进行科学设计。

三是配套设施不健全。园区规划设计不科学,田间布局不合理,水电路不配套,装备水平不高,温、光、水、气等小气候环境调控能力不足,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盲目引进外来品种、外来技术、外来人员现象比较突出。

四是技术服务跟不上。生产基地运行机制不健全,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补贴,忽视技术推广服务等软件投入。专用品种不足,集约化育苗的供苗率低,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不完善,技术推广到位率不高。

二、产业优势和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人们对蔬菜商品质量和供应均衡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蔬菜需求仍将呈刚性增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设施蔬菜的需求量也会相应提高,除了冬季设施蔬菜防寒生产以外,炎夏多雨季节遮阳和避雨设施蔬菜生产将会进一步增加,以提高逆境条件下的蔬菜产量。

我省发展设施蔬菜的优势: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全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适于多种蔬菜种植。特别是在冬季设施栽培季节,气温、日照时数均比北方地区高和长。二是区位优势明显。我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江近海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合肥市为中心500公里为半径,周边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密布,交通便利,城乡人口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蔬菜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三是劳动力资源充足。设施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省农村劳动力可以满足蔬菜生产的需求,且可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同时,我省劳动力成本不高,设施蔬菜生产成本及价格将保持相当长的竞争优势。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增长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基础,以提高设施蔬菜整体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为内容,强化蔬菜科技驱动,推广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着力发展生态菜园,推进安全投入品科学使用,促进现有设施升级换代、品种结构优化、品质提升、产品安全、效益增加、竞争力增强、市场供应稳定。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条件相适宜,避免盲目超前发展。二是合理利用资源原则。坚持效益优先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选择基础条件好、资源优势强的区域,充分挖掘生产潜能,形成区域产业优势。三是依靠科技支撑原则。广泛应用设施蔬菜生产新装备、新材料、新品种、新肥药、新种苗和新模式,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设施蔬菜的科技含量及单产水平。四是注重粮菜统筹原则。大力推广粮菜轮作接茬生态栽培,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肥力、栽培季节、栽培模式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功效,发展稳粮增效的蔬菜生产。

(三)发展目标。按照农业部《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安徽省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积极打造设施蔬菜产业,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适度扩大设施规模。重点在皖北、江淮、沿江、皖南及城市中远郊等主产区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到2020年,全省新增塑料大棚、日光温室150万亩,提升改造530万亩,总面积达680万亩,产量2150万吨,占全省瓜菜播种面积的40%以上。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全面提高设施蔬菜商品档次,规模化基地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出口蔬菜达到出口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太阳能利用率提高10%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20%以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10%以上,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到2020年,力争全省设施蔬菜总产值突破480亿元,占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0%以上,占重点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设施蔬菜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上。

四、区域布局

(一)皖北大棚菜产区。主要包括谯城区、埇桥区、颍州区、颍泉区、相山区、阜南、砀山、萧县、濉溪、蒙城、涡阳、临泉等县区。到2020年,该区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由目前255万亩增加到330万亩,净增75万亩。该区要突出棚型改造升级,避免盲目照搬,发展宽体标准化钢架大棚,推广结构标准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节能日光温室,开发和引进新棚型、新材料,逐步淘汰保温性能差的竹木结构中小棚。要充分利用冬、春季光照条件较好的优势,加强冬季蓄热增温和保温防寒,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主栽种类:日光温室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甘蓝类、叶菜类等喜温果菜,推广间作套种,充分利用空间。塑料大中棚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根菜类、葱蒜类、白菜类、绿叶菜类喜温果菜及金针菜、草莓等蔬菜。连栋温室以瓜菜商品化育苗为主。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部分实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目标市场以当地及华北、华中、长三角地区冬春淡季市场为主。

(二)江淮大棚菜产区。主要包括包河区、庐阳区、淮上区、潘集区、田家庵区、裕安区、南谯区、肥东、庐江、凤台、寿县、怀远、长丰、舒城、来安等县区。到2020年,该区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由目前180万亩增加到225万亩,净增45万亩。本区域以塑料大中棚生产为主,发展设施蔬菜具备市场运距短、供应及时、产品新鲜、经济效益好、可利用冬闲农村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该区要围绕省会城市和当地市场周年均衡供应,重点打造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都市型蔬菜瓜果基地。大力推广标准化钢架大棚,适度建造连栋大棚和温室,强化基地沟、渠、路、水、电、泵站等基础建设,提高蔬菜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实现多样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综合应用率应达到90%以上,主打产品要逐步实现包装、分级,满足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需求。主栽种类:冬春季宜采用大棚内加小拱棚、地膜覆盖等多层覆盖方式保温栽培,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绿叶菜类及马铃薯、草莓、黄秋葵等喜温果菜,夏季采用遮阳降温、防虫网隔离、棚膜避雨栽培,以白菜类、绿叶菜类、食用菌栽培为主,着力解决伏缺期市场供应问题。新建连栋大棚或温室重点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

(三)沿江大棚菜产区。主要包括雨山区、鸠江区、宜秀区、贵池区、义安区、和县、无为、怀宁、繁昌、东至、宿松等县区。到2020年,该区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由目前85万亩增加到110万亩,净增25万亩。该区要适应气温高、阴雨天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以推广跨度在8米左右的标准化钢架大棚为主,以园艺机械引进推广为重点,实现蔬菜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当前要在规范设计、制造和施工,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工程技术培训的基础上,适度推广由和县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复式日光温棚。该区要面向长三角市场,以生态绿色为抓手,创建绿色蔬菜生态示范区,发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优质绿色蔬菜产业带模式,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主栽种类:利用标准化钢架大棚,采取多层覆盖方式,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绿叶菜类等喜温果菜。同时,加快区域蔬菜品牌建设,加速蔬菜产业提档升级,扩大传统的优质辣椒、番茄等秋延栽培和早春茬大棚甜瓜等生产规模。

(四)皖南大棚菜产区。主要包括屯溪区、徽州区、宣州区、宁国、石台、青阳、绩溪、郎溪等县区。到2020年,该区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由目前15万亩增加到20万亩,净增5万亩。以黄山、九华山旅游市场供应为主。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美丽田园、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各类农事节庆活动,发展富有特色的蔬菜生态观光采摘园区,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蔬菜瓜果基地。该区设施类型以塑料大中棚和遮阳棚、防虫网并举,城郊适度发展连栋大棚或温室。同步加大专用型、抗病型蔬菜新品种推广应用,推广EVA膜、紫光膜、转光膜等新型覆盖材料。主栽种类:冬春季主栽种类为茄果类、瓜类、甘蓝类、豆类等喜温瓜菜,夏季利用遮阳棚、防虫网覆盖种植白菜类、绿叶菜类等喜凉蔬菜,连栋大棚或温室以集约化育苗为主。同时,可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扩大香菇、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秀珍菇等传统食用菌生产。

五、重点任务

(一)调整优化蔬菜产业结构。一是调整区域布局结构。明确皖北、江淮、沿江、江南不同区域设施蔬菜产业优势和发展定位,着力打造面向长三角蔬菜产业集群,建立一批万亩以上连片蔬菜优势产区。加强园区内沟、渠、路、水、电、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生产运输到田头。二是调整生产设施结构。普及标准化钢架大棚,因地制宜地推广节能日光温室,加快生产装备更新换代,限制低水平设施发展,提高蔬菜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三是调整种类和品种结构。根据各地区域气候、生产资源、生产方式、种植传统等特点,加大新品种选育、引进、筛选工作力度。十三五期间,每年推广30个以上抗逆性强的优质瓜菜新品种,全省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5%左右。

(二)示范推广绿色生态安全技术。一是推广轮作换茬、高温闷棚等生态栽培技术,改良酸化土壤,防治菜园次生盐渍化。治理设施农地膜污染。二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虫色板、性诱剂、防虫网、生物农药,推进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综合防治。优化集成农药的种类,注重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三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施肥、喷灌施肥技术,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推广智慧农业。在合肥等大中城市示范建立全制动温室等大型植物工厂,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蔬菜生产现代化装备水平,促进设施蔬菜生产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十三五期间,每年全省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生产模式20项以上。

(三)开展绿色生态循环推进行动。积极发展设施蔬菜高效生态综合种养,大力发展以作物秸秆为基质的食用菌生产,扩大沼液、沼渣的利用,因地制宜推广猪沼菜、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换茬优质高效种植、日光温室秸秆反应堆技术等生态循环模式,实现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绿色生态循环示范基地10个以上。

(四)推进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集成项目、资金、技术力量,继续在我省蔬菜优势产区创建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设施蔬菜标准园。强化标准园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集中展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十三五期间,全省每年创建30个左右国标园、50个省标园。所有标准园产能和效益水平高于全省20%以上。

(五)发展集约化绿色种苗产业。制定育苗技术规程、精量播种、护苗运输等相关配套技术,建设育苗基质、育苗专用穴盘生产线,解决冬春西瓜、甜瓜、番茄、辣椒、黄瓜等育苗和嫁接等关键技术,提高绿色优质种苗供应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每年建立10个左右育苗能力达5001000万株的蔬菜集约化种苗场,每个育苗场规模不低于4000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全省年集约化育苗超过10亿株,商品化供苗率占20%以上,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六)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修订、完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完善标准化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设施蔬菜标准园和规模化生产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安全蔬菜生产基地、绿色食品专用原料基地、特色创汇蔬菜出口基地。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要节点检验检测力度,鼓励生产企业开展自律性农残检测。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开展质量安全追溯试点示范,包括建立生产者编码、产地编码、产品编码,规范包装标识,实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可查询。十三五期间,设施蔬菜标准园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全部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

(七)做优做强绿色生态蔬菜品牌。一是加快发展蔬菜三品一标。突出标准化生产、突出全程质量监控、突出生态环保,在设施蔬菜标准园和规模化生产基地率先实现无公害生产全覆盖。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创建一批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有机蔬菜农场,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特定产品内涵的地理标志产品。二是着力创建蔬菜加工品牌。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名牌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大力培育电商、直销店和蔬菜批发市场品牌。扩大设施蔬菜品牌产品网上营销规模,切实保障城乡蔬菜市场供应。十三五期间,每年全省蔬菜三品一标认证40个以上,新增蔬菜品牌10个以上。

(八)蔬菜产销信息预警推进行动。以谯城区、阜南县、怀远县、埇桥区、蒙城县、来安县、和县、颍州区、裕安区、岳西县、无为县等现有11个部级蔬菜预警监测县区为重点,聘请乡镇技术员和种菜大户等专职人员,做好当地蔬菜产销、市场价格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专家会商制度,快速传递不同时段、不同品种、不同区域产销预警信息,为菜农民理性安排生产,为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区农业部门要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制定本地区具体发展规划,坚持以升级换代提升质量为主,避免盲目发展。要积极探索在设施蔬菜重点产区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管理体制,强化统筹协调和服务。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统筹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推动设施蔬菜技术措施和推进行动的落实。

(二)培育经营主体。按照生态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理念,加快培育蔬菜产销经营主体,做响品牌、做大市场。围绕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的工作要求,加快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紧密联系的蔬菜产业化联合体,推进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实现设施蔬菜种植生产、加工包装、流通贮运、市场消费全程绿色生态化。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菜农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积极整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等农业项目资金支持设施蔬菜发展。按照省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实施主体聚焦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地点聚焦核心示范基地,实施内容聚焦建设重点的要求,今后省级菜篮子资金将全部用于省级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同时积极利用国家财政农业高产创建资金,建设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

(四)建立产业扶持体系。根据蔬菜产品公益性特征和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建议各级财政强化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通过财政贴息和农村小额信贷扶持蔬菜产业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建立设施蔬菜风险基金。积极探索产业信贷保障,解决设施蔬菜生产企业和菜农融资困难的问题。在设施蔬菜重点产区,推动完善政策性保险,积极争取政府补贴部分保费,鼓励菜农参保。

(五)加强科技攻关。充分利用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和全省菜篮子工作体系的技术专家平台,针对阻碍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一套覆盖我省主要设施蔬菜种植种类、涵盖主要栽培模式的绿色增长技术体系。加强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应用节肥节水节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实施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

(六)建立考核机制。各级蔬菜主管部门要制定落实工作方案,切实抓好各项重点任务的分解落实,加强工作督促指导,培育典型,抓点示范,确保工作扎实推进。省农委每年年初将设施蔬菜新增指标任务下达到各市,年底对各地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建立督促、考核和年终综合评估工作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设施蔬菜主产区项目资金及相关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

汉川市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汉川市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汉川市农业局(2014年11月25日)

十三五期间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确保粮棉菜油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全市种植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在认真总结十二五成就和经验基础上,编制《汉川市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汉川市紧紧围绕增粮增收保供给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努力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种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十三五健康稳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产品总量进一步增长

十二五期间,粮食生产延续了十一五稳定增产的态势,连续五年丰产,创下了十一连增的记录。2015年预计粮食总产55.4万吨,比2010年增产7.2万吨,增长14.9%;超十二五规划目标0.4万吨。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促进主要农作物实现了较快发展。2015年,预计全市油料总产4.0万吨,比2010年增加0.2万吨,增5.3%。棉花种植面积因近几年结构调整,面积下调,但单产提高,总产稳中有降,2015年预计总产1.9万吨,比2010年减少0.1万吨,减少5.1%,平均单产95公斤,比十一五期间提高单产6.2公斤。蔬菜(含菜用瓜)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2015年全市蔬菜预计总产69.2万吨,比2010年增产12.4万吨,增长21.8%。

与《汉川市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对照,全市种植业生产除棉花受市场、价格影响进行调整外,其他主要农作物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市场有效供给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种植基地基本形成,区域板块进一步集中

十二五期间,全市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狠抓优势特色板块基地建设,种植业板块呈现高标准、大开发的好势头。全市优质稻、双低油菜、优质棉、无公害蔬菜等种植业连片规模板块基地面积达到90多万亩。以建设里潭、新堰、韩集、回龙、刘家隔、田二河等西北片为重点的优质稻种植基地,优质稻品种覆盖率达到82.6%。以湾潭、杨林、沉湖、田二河等为重点的双低油菜种植基地,油菜双低率达到92%。以城隍、仙女山、开发区、庙头等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达到83%。板块基地的发展集中,带动了一批专业基地、优势品种和特色产业的形成,为十三五种植业协调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科技推广得到加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开展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推广了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超级稻高产高效栽培、油菜免耕直播、小麦机械化条播、马铃薯深沟高垄全覆膜栽培、棉花轻简高效集成栽培、设施蔬菜周年优质安全高效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快速腐熟、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村三沼综合利用等技术,组织实施了粮棉油高产创建、蔬菜标准园创建、马铃薯发展专项、籼改粳工程、有机质提升、户用沼气池建设等农业项目,进一步推进优质稻生产基地、中弱筋优质小麦基地、双低油菜基地、设施蔬菜基地等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支撑作用。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增强服务能力为着力点,组织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新(改)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10个,建成了测土配方施肥检验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植保区域站,成立了生态能源局和种子管理局,整合建立了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

(四)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品牌发展进一步壮大

十二五期间,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较十一五期间提高了2.6%。2015年,全市预计农业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了65个,超过到十二五规划目标15个。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创立品牌,打造名牌,宏武米业川潭牌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杨林沟红辣椒获湖北名优蔬菜银奖,有5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注册了商标,全市蔬菜种植基地商标注册率提高到40%。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偏低。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相对老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全市现有的排灌设施普遍存在标准低、失修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达不到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农田水利设施标准。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蔬菜建设滞后,而且部分为竹架、水泥等结构,抗灾、抗压、抗风能力差,季节性、结构性和灾害性供应短缺问题较突出。

2、农技推广服务较为薄弱。过去几年,虽然在以钱养事改革的推动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服务方式有所更新,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仍不够完善,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少、服务辐射半径小、推广积极性不高、推广服务滞后,难以建立起与种植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这必然成为制约种植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3、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由于农药、化肥等大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渠道淤塞,水草疯长,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部分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进一步恶化了农业生态环境。掠夺式的耕种开发,耕地地力下降,一、二等地比例偏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

4、重大项目建设投入缺乏。长期以来,种植业重大项目少,专项资金投入少,对技术推广、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染污治理等扶持不够,阻滞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面临的挑战

1、生态环境恶化和耕地资源的制约将进一步趋紧。农业面源染污染短期内难以减少,农业生态环境也将难以改善,对于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带来较大的负面的影响。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将呈刚性减少,水资源也面临季节性、阶段性缺乏。人增、地减、水减趋势仍会继续,资源条件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发突出。

2、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进入十三五,我国城镇化将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就近打工,将会有更多70后、80后、90后的农民市民化,农业成为农民的副业,懂技术、会管理、有头脑的新型职业农民缺乏,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冲击是谁来发展现代农业?

3、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期的阶段,农产品价格也进入了偏低周期的阶段。在持续多年的农产品增产的情况下,实现较高产量条件下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市场价格的不可预见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因素,也影响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4、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分散性较大,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农民滥用投入品的现象较普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自贸区的扩大,外来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农产品将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更高。

(三)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的支持将为十三五农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的头等战略,而种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大市,汉川市种植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

2、农业科技的推广将为十三五农业的创新提供较好的支撑。国家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将进一步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注入新的活力。湖北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和机制体制改革,将为新一轮科技推广应用奠定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3、工商资本的进入将为十三五农业的升级注入强劲的活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将带来资金、信息、管理、理念等全面流入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升级版,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实现工商业与农业的全面对接,互促互动。

4、一圈一带的建设将为十三五农业的转型形成良好的助推。十三五时期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的关键阶段,汉川农业的转型发展需要有国家、省级发展战略的推动。汉川市位于武汉城市圈和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之列,受益于一圈一带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将推动汉川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十三五现代农业规划的全面实施。

5、新型主体的壮大将为十三五农业的腾飞增添发展的后劲。培植农业新型主体是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新型主体,将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有利于解决技术推广落后、规模经营不大、劳力资源不足、市场对接不畅、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的发展后劲。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四化同步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农业、城郊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方向,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以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任务,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试验示范为方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种植标准化、作业机械化、规模适度化、生产集约化、主体专业化、组织合作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品牌化、全程信息化、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产出高效化,促进汉川市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牢固树立李鸿忠书记提出的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结构调整与环境承载的关系,认真评估耕地、水资源总量与质量,做到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转变以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统筹农业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注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2、坚持保供增产与提质增效相结合。根据资源禀赋,统筹种植业协调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重点,深化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在稳步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龙头企业和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种植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坚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指导农业工作的重要方法,遵循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规律,走区域优势互补、产业集群发展道路,积极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将十三五农业发展与一圈一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融合,做到整体推进,共同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从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主体培育、项目投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创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改革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50万亩优质水稻、40万亩优质小麦、30万亩双低油菜、20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专用玉米建设。

具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60万吨,油料总产达到4.5万吨,蔬菜总产达到80万吨,玉米总产5万吨,棉花总产不低于1.2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业三品一标总数达到70个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清洁能源入户普及率达到4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8%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扼制;新型主体得到较快发展,百亩以上规模化经营覆盖率达到40%。

四、发展重点

(一)推进粮食产能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发展水稻、小麦生产,以里潭、新堰、韩集、回龙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核心产区;坚持稳定面积、调整结构和提高单产并重,实施水稻籼改粳工程,大力发展以新河镇、刘家隔镇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粳稻生产,推进粳稻种植、加工、品牌一体化发展。推进棉田结构调整,实施玉米产业工程,以西江、南河等为重点,发展10万亩的鲜食玉米和饲用玉米种植,推广玉米高效间套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减少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生产。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小麦机械播种、玉米机播机收。推进粮食整建制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重视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减少耕地抛荒撂荒,确保全市耕地总面积基本稳定。大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逐步把现有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土肥沃、林成网、能排灌、能够抵御10-20年一遇自然灾害的稳产高产农田,为新增粮食产能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发展蔬菜生产

以汈汊湖、刘家隔、麻河等乡镇为重点,深入推进水生蔬菜产业发展,建设莲藕优势产业带,打造汉川莲藕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莲藕周年生产技术模式,发展调味藕带、保鲜藕片、风味藕粉等莲藕深加工,延长莲藕产业链条。建设城郊蔬菜基地,推进蔬菜集约化育苗,突破性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提高建设标准,优化种植模式,完善销售服务网络。建设蔬菜标准园,重点进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建设大棚、水肥一体化、农产品检测房、绿色综合防控等。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建设现代化的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体系。引进工商资本和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建设。通过基地建设,发展旅游、种植相结合,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三)统筹发展棉油作物

协调发展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稳定双低油菜生产,推广油菜机耕、机播、机收全程机械化技术,因地制宜推进棉花生产,推广集成轻简、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强化棉种生产和加工、棉花采摘技术服务、棉花产销衔接等,提高棉花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落实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包装、统一质量等级的标准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五)推进农村生态能源建设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推广科学施肥用药和低碳农业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大力发展农村生态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行生态种养模式,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搞好农村沟渠、河道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清淤除草,修复农田生态水利。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强化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和监测预警。推动以沼气为主的一建三改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猪-沼-果(菜、鱼)等循环利用模式,建设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六)扶持发展新型主体

培植发展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农业新型主体,引导新型主体进行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组织化、标准化和社会化水平,逐步解决农业生产小而散、小而全的问题。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新型主体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

结合十三五农业规划建设重点任务,建立健全稳定、多元的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预算安排,使财政支农投入总量明显增加,增幅明显提升,比例明显提高,发挥政府在支持现代农业重大科技攻关、技术推广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投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十三五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程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加大竞争性分配的力度,适当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采取以奖代补、奖励、贷款贴息、抵押担保、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发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机构的功能,增加信贷投入。

(二)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建立健全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公告制度。大力发展农技短信通、12316等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水稻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稻麦油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效模式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强抗灾、减灾、避灾技术推广,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和长效机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

(三)改革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建立起职责明确、效益公平、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办公、生活条件和服务装备,做到办公有场所,居住有定所,服务有手段。进一步充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政策上倾斜,政治上关心,待遇上优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解决农技人员队伍青黄不接、断层断线的问题,为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四)强化依法治农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切实发挥农业法制建设对十三五农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贯彻落实《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湖北省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湖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条例》、《湖北省农村能源管理办法》、《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湖北省蔬菜基地建设保护办法》等为主体的农业法律法规,加强农业普法工作,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为发展现代农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切实履行农资执法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法定职责,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农业执法水平。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农业法律意识。

农作物种植技术


一般的农作物的种植包括选地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几个方面。田间管理是最关键的一个方面,包括中耕松土、除草、施肥、浇水、防止病害等。

以下以荞麦为例介绍农作物种植技术:

一、整地

荞麦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不论砂壤土、轻壤土、酸性土、微碱性土及新垦地,均可种植。播种前要求进行深耕、细耙,使土壤疏松。

二、施肥

荞麦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每生产100千克荞麦,需要吸收3.3千克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4.3千克氧化钾。另据研究,荞麦根系吸收磷、钾肥的能力很强,尤其对于不易溶解的磷肥,具有特殊的利用能力,施用磷、钾肥能显著提高荞麦产量;氮肥不宜多施,否则容易倒伏。基肥以厩肥、磷肥和草木灰为主,生长期适当追肥。

三、播种

播种前,要精选大而饱满的种子,并晒种,以促进后熟,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播种量每亩2~4千克,播种期可延续至7月中、下旬。播种方式有撒播、点播和条播,以条播为好,行距35-50厘米,播深3~4厘米,土壤干旱时,可加深到5-6厘米。

四、管理

播种后,依土壤墒情进行镇压,出苗后锄地灭草,防止水分蒸发。开花前结合培土、追肥,进行第二次中耕。

五、收获

荞麦开花期很长,种子成熟极不一致,且籽粒容易脱落,故适期收获十分重要;一般在大部分植株有三分之二的果实变为褐色时,即为适宜的收获期。收获时间最好选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并注意轻割轻放,以减少落粒损失。收获前如遇霜害或大风天气,应抓紧抢收。

农作物种植怎么越冬?农作物防寒越冬的方法大全


民间谚语虽然常有瑞雪兆丰年、雪多见丰年等说法,但是随着天气寒冷、气温下降,防寒越冬工作仍然是关键。若是不加以防控,寒冷的天气很容易冻死越冬的作物,造成经济损失。那么,农作物种植怎么越冬?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农作物防寒越冬的方法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一、风障法

方法是在菜畦毗邻用秸秆做成1-1.5米高的防风障,每隔3-4畦设1道防风障。

二、覆盖法

在霜冻来临前的下午,用秸秆、稻草等覆盖在菜畦和蔬菜上,可减轻风寒机械损伤,每亩用稻草100公斤。要稀疏散放,切不可将蔬菜全部盖住,以防止影响光合作用。

三、冬灌法

霜冻前灌水,在寒流过后可使气温上升2℃-3℃。

四、培土法

冻前结合中耕,用碎土培壅根,可使土壤疏松,提高土温,又可直接保护根部,但中耕培土须在土壤封冻前进行,深度以7-10厘米为宜。

五、开沟排水法

开好三沟,确保沟、渠、田畅通,以便及时排除冻水。

六、撒灰法

一是在低温冻害来临前在蔬菜上撒一薄层草木灰;二是在行间撒草木灰。

七、施有机肥和喷施营养液

霜冻前用猪牛粪或土杂肥等保温农家肥,圈培在菜棵根茎处,可提高土温2℃-3℃,施追宜在晴天进行,每亩1000-1500公斤。同时喷施云大120芸薹素、绿芬威、爱多收等植物营养液,以提高植株的抗寒能力。

八、熏烟法

用杂草、秸秆、枯枝、落叶等堆放在蔬菜田四周,霜冻来临前在风头的边角点熏烟,能驱散寒流。但禁防灼伤蔬菜。

九、控氮法

苗期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切不可偏施氮肥,以免植株抗寒力差。追肥要早,以促使蔬菜幼苗健壮。低温来临前,不要施用速效氮肥,宜追施1次磷钾肥,以增强蔬菜的抗寒能力。

【小编结语】做好农作物的防寒工作,能够有效防止越冬过程中粮食遭受冻害,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种植的产量。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农作物防寒越冬的方法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浙江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21-2020)》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农作物植物种植方式”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