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棉铃虫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名称:棉铃虫

症状:属于鳞翅目刺蛾科。于幼虫危害期主要检查嫩叶被取食状,或幼虫钻蛀花蕾,咬食花朵、造成孔洞。成虫体长16毫米左右,体色多变,黄褐色、灰黄色、灰褐色、绿褐色、赤褐色均有,前翅多为暗黄色,有环形纹,中央有个褐色点。后翅淡黄色,中室末端有一棕色斜纹,近外缘部分为茶褐色,其中有一灰色的月牙形斑。幼虫体长约45毫米,有黄色网状斑点。有2-4条背线,体侧有白色横线。

病原及发病规律: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2-3代,在广东1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严重,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温度达15摄氏度以上时开始羽化。一般产卵在嫩梢、嫩叶上、卵期3-7天。完成1代一般为35-43天。初孵幼虫先危害嫩叶尖及小花蕾、花朵中危害,咬食花朵,造成孔洞。受害嫩蕾一般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幼虫期20多天,蛹期约20天左右。每年以7-9月份危害严重。10月份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到土壤中化蛹越冬。

防治办法:(1)利用黑光灯或杨树枝扎把诱杀成虫。少量危害时,可人工捕杀幼虫。(2)于幼虫初孵化期喷1300-3000倍的30%灭铃灵乳油,或喷1000倍的40%氧化乐果乳油,或喷2000倍的20%菊杀乳油,毒杀初孵幼虫。

延伸阅读

棉铃虫和烟青虫的防治方法


棉铃虫和烟青虫是冬种瓜菜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青椒、番茄、西瓜以及冬瓜等作物,特别是在开花结果更为严重。并容易造成大量减产。为做好防治工作,首先必须掌握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并选择对应药剂,采用最佳方法及时进行防治。

一、为害特点:棉铃虫和烟青虫以幼虫蛀食植株的蕾、花、果为主,也食害嫩茎、叶和芽。果实被虫蛀后引起腐烂并造成大量落果。

二、生活习惯:

(1)棉铃虫和烟青虫一般产卵在植物上、中部的叶面或嫩梢上,孵化出来的12龄幼虫,首先在附近的嫩叶或嫩梢上为害。

(2)棉铃虫和烟青虫3龄以上幼虫在冬种瓜菜上蛀果为害时,一般会在早晨露水干后,温度回升时,爬出果实表面或叶片上活动。

三、防治方法

1、首先搞好害虫调查,掌握害虫的发生动态和用药适期。具体方法:每3天调查1次,每次每亩调查100株瓜菜,注意调查瓜菜的上中部叶片和花蕾、幼果等部位,记录下虫口数量,并及时摘除虫果和破坏虫卵。

2、药剂防法:

(1)关键在幼虫大量孵化至2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即幼虫尚未蛀入果内前)施药防治。具体方法是通过调查,当平均100株瓜菜有20头12龄幼虫时便可施药,药剂选用1.8%阿巴虫净20002500倍或1%威达克3000倍或16000Lu/毫克苏云金杆菌250倍。

(2)3龄或3龄以上蛀入花果内的幼虫,应在早晨露水干后,幼虫爬出花,果或叶片表面活动时选用2.5%安杀宝1500倍+42%赛福丁1500倍或50%库龙1000倍+16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250倍或1.8%齐螨素2000倍+16%叶虫青1000倍进行喷雾。

水稻稻田棉铃虫如何防治


稻田棉铃虫,学名Helicoverpaarmigera(Htlbner)。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为害水稻、小麦、棉花等。

为害特点

据连续3年观察,四代棉铃虫进入稻田,每m2有虫10多头,多者20一30头,稻穗被害率5%一10%,幼虫不喜欢为害叶片,主要为害水稻穗部,把灌浆至成熟期的谷粒颖壳咬开缺口,籽粒被啃食一空,呈空壳状,谷粒上与谷粒间粘有白色石膏状虫粪。江苏省姜堰市植保站近有报道棉铃虫幼虫为害水稻,未抽穗前啮食嫩叶叶肉,少数成缺刻,抽穗后幼虫多爬至穗部咬食正在灌浆或乳熟的穗粒,应引起重视。

防治方法

(1)进行中短期预测预报南方从5月上中旬,北方从5月中下旬,采用随机选点调查法或扫网法调查当地一代棉铃虫的数量和幼虫龄期,与历年对比预测棉田二代棉铃虫发生量。短期测报,据黑光灯和杨树枝把诱到上代成虫和田间查到当代卵的时间和数量,预测出当代幼虫发生期和发生量,指导生产上防治。

(2)适当种植中植372、国抗95—1等基因抗虫棉,适当迟播短季棉,尽量避开二代棉铃虫,采用杨树枝把诱蛾,在棉田中种植300一500株玉米或高粱等作物诱蛾前来产卵,集中杀灭,千方百计减少棉株着卵量,麦收后及时中耕,消灭部分一代蛹,压低虫源基数。田间结合整枝及时打顶,摘除边心及无效花蕾,并携至田外集中处理。7—8月结合棉花根外追肥,往棉株上喷1%-2%过磷酸钙浸出液,可减少着卵量。

(3)麦套棉地区要注意选用小麦和棉花的早熟品种,小麦要求提早10天,棉花品种应该选用能适应这种种植方式的配套品种,以恶化一代和四代棉铃虫食源。整枝修棉时要注意灭卵和幼虫,均可有效地减少虫源。

(4)生物防治在二代棉铃虫的初孵盛期,每667m2释放赤眼蜂1.5—2万头,卵寄生率70%以上,也可喷洒含每克孢子量100亿以上的B·t乳剂400ml,每3天1次。还可释放草蛉5000-6000头,也可喷洒棉铃虫病毒、7216等生物农药防治初孵幼虫,同时注意保护利用其他天敌。千方百计压低二代棉铃虫基数。

(5)大面积安置高压汞灯,每667m2安300W高压汞灯1只,灯下用大容器盛水,水面撒柴油,效果比黑光灯高几倍。

棚室种辣椒 警惕棉铃虫危害


这两年年,多地棚室辣椒发生棉铃虫为害,发生面积大,速度快。有关专家深入实地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防治方法,可供参考。

棉铃虫是茄果类蔬菜的主要害虫。以幼虫蛀食花蕾、花、果为主,也啃食嫩茎、叶和芽。花蕾受害时,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幼果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虽然只被蛀食部分果肉,但因蛀孔在蒂部,便于滴入雨水或病菌进入而引起腐烂,所以,果实大量被蛀会导致果实腐烂脱落,造成减产。

棉铃虫一年发生三代。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为羽化盛期。第一代卵最早在5月中旬出现,多产于茄科蔬菜、豌豆等作物上,5月下旬为产卵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一代盛发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二代产卵盛期,7月份为第二代幼虫为害期。

8月上中旬为第二代成虫盛发期,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第三代幼虫为害期,部分第三代幼虫老熟后化蛹,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产第四代卵,所孵幼虫于10月上中旬老熟,全部入土化蛹越冬。成虫交配和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交配后2~3天开始产卵,卵散产于茄科蔬菜的嫩梢、嫩叶、茎上,每头雌虫产卵100~200粒,产卵期7~13天。卵发育历期因温度不同而不同,15℃时,6~14天;20℃时5~9天;25℃时4天;30℃时2天。初孵幼虫仅能将嫩叶尖及小蕾啃食成凹点,2~3龄时吐丝下垂,蛀害蕾、花、果,一头幼虫可为害3~5个果。幼虫具假死和自残性。幼虫有6龄,发育历期20℃时25天,25℃时22天,30℃时17天。老熟幼虫入土3~9厘米深筑土室化蛹,蛹发育历期20℃时28天,25℃时18天,28℃时13.6天,30℃时9.6天。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冬前翻耕土地,浇水淹地,减少越冬虫源。根据虫情测报,在棉铃虫产卵盛期,结合整枝,摘除虫卵烧毁。

2、生物防治:成虫产卵高峰后3~4天,喷洒苏云金杆菌或核型多角体病毒,使幼虫感病而死亡,连续喷2次,防效最佳。

3、物理防治:用黑光灯、杨柳枝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当百株卵量达20~30粒时即应开始用药,如百株幼虫超过5头,应继续用药。一般在辣椒或茄子果实开始膨大时开始用药,每周1次,傍晚喷药,连续防治3~4次。此虫在田间多散生,可用5%氯虫苯甲酰胺22.5-41.25克/公顷喷雾;一周后可用阿维菌素-毒死蜱混合药剂与生物防治措施交替运用,效果很好。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


一、农业措施

1.秋耕冬灌、中耕灭蛹改变现有的耕作制度,棉田秋后及时拔除棉柴,进行秋耕冬灌,破坏棉铃虫的越冬环境,减少越冬基数。麦收后棉田及时进行中耕灭蛹。

2.大面积连片种植玉米诱集带利用棉铃虫喜欢在玉米上栖息、产卵的特点,种植春玉米,即在棉田中按8行:1行种植玉米,3米-5米种一穴,每穴2株-3株,每亩100穴。使玉米抽雄与棉花现蕾相一致。玉米株诱集棉铃虫成虫及卵,便于及时捕蛾灭卵。

3.杨树枝把诱杀成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枝叶的趋性,插把诱蛾人工捕杀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综防措施之一,可降低孵化率达20%左右。

二、物理措施

利用棉铃虫的趋光性,在棉田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或其它灯具诱捕成虫。特别是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效果显著,可降低落卵量30%-40%。对2代棉铃虫的诱杀效果最好,一盏高压汞灯日平均诱蛾量3068头,最高量达9000头,比一台黑光灯日平均诱蛾量高24倍,控制效果达50%-60%。据我们试验,距高压汞灯越近,落卵量越低,诱杀效果越好。因此,大片棉田内灯距以200米-250米为好。

三、生物防治

生物制剂防冶棉铃虫对人类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会使棉铃虫产生抗药性,但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可根据气候、虫情与其它措施配合运用。在2代棉铃虫中等发生年或春套棉田的棉铃虫卵盛期,用Bt一781乳剂200倍液与有机磷农药混合使用,3天喷一次。也可用棉铃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

四、化学防治

棉铃虫的化学防治仍是当前棉铃虫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行之有效的主要措施。针对当前化防工作中存在的用药单一、盲目、乱用、滥用现象,应推行四统一,即:统一测报、统一标准、统一配方、统一防冶,提高防治效果。并在具体防治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掌握防治指标在系统调查、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对不同田块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施药防治。同时不能见虫就治,以免浪费药剂,增加成本、降低防效。具体防治指标为:对于麦田1代棉铃虫,当每平方米麦田有虫0.5头时进行防治,以降低2代基数;对于2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防

治;对于3代棉铃虫,当百株累汁卵量40粒或初孵幼虫5头时防治;对于4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15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施药除治。

2.抓住施药关键期除治棉铃虫施药关键期是从卵盛期到卵孵化盛期。根据棉铃虫蛾卵调查结果,结合气候特点,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卵盛期到卵孵化盛期日期。

3.注意交替混合用药长期使用单一品种农药,可使棉铃虫的抗药性增强,影响防治效果。因此,在防治棉铃虫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的交替混合用药。对1代棉铃虫可用菊酯类农药一份与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2份混配均匀1000倍液喷施,防效很好;对2代棉铃虫,第一二遍防治以有机磷(如甲胺磷、辛硫磷)与菊酯类药剂混配,

第三四遍用新光1号、灭多威、灭铃灵等复配农药,防效均在90%以上;防治第3代及第4代棉铃虫仍以混配药剂和以新光1号、灭多威、灭铃灵等复配药剂为主,并注意上下代交替用药,防效均在90%以上。

4.注意及时检查,确保防治质量每次用药后要及时检查,若残虫量仍在防治指标以上,应及时补治,尽量把棉铃虫消灭在3龄以前。针对第3代及第4代棉铃虫产卵分散的特点,喷药时不宜行走过快,亩用药液不低于60公斤-75公斤,喷洒要均匀,做到喷头两翻一扣、四面打透,以使棉株各部位的虫卵着药,确保防治

质量。另外,根据棉铃虫的活动习性,以上午10点以前,下午5点以后用药为宜。

五、人工捉虫采卵

经过药剂防治后残留下来的高龄幼虫,不仅抗药性强,且大多数已蛀入花、棉铃中,再用药已很难奏效,特别是三四代棉铃虫钻蛀性强,药剂很难彻底清除。因此,化学防治后结合整枝打权进行人工捕捉大龄幼虫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在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工作中,可根据棉花长势,合理整枝打权,彻底摘除无效花蕾,清除无果枝,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可大大压低田间卵量和虫量。通过人工捉虫采卵可降低残留虫率28%-35%。

早熟高产棉花的主要虫害防治——棉铃虫


我国高产早熟棉花种植的历史悠久,棉区类型多样,耕作制度也十分复杂,棉花害虫种类较多。棉虫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下,危害程度不同。棉虫的分布与消长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同时和耕作制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黄河流域棉区,属于暖温地带,无霜期180~230天,年平均温度11℃以上,年雨量400~750毫米,一年一熟制,有向两熟制发展的趋势。主要作物为棉花、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等。耕作制度以棉、麦、秋单作为主,有少数间、套作田。主要棉虫为棉蚜、棉铃虫;其次为小地老虎、棉花叶螨、棉盲蝽和红铃虫等。近些年随着转基因抗棉铃虫棉品种的推广应用,棉盲蝽、棉蚜等其他棉虫的危害加大。更多绿色尽在

棉铃虫

【形态特征】

成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缢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蛹形态特征:

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腹部第五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幼虫形态特征:

1、棉铃虫卵;2、棉铃虫幼虫;3、棉铃虫蛹;4、棉铃虫成虫。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黑褐色,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成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体表布满小刺,其底部较大。

卵形态特征:

卵约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为害症状】

幼虫蛀食棉株的嫩尖、蕾、花和青铃。嫩头被害,造成孔洞或刻缺,甚至将棉叶吃光,形成无头苗、光杆。幼蕾被害,蕾外有粒状粪便,苞叶张开变成黄褐色,2~3天即脱落。青铃受害时,铃的基部有蛀孔,孔径粗大,近圆形,粪便堆积在蛀孔之外,赤褐色,小铃常被吃空,大铃被蛀常造成腐烂。1只幼虫常危害十多个蕾铃,严重的蕾铃脱落一半以上。

【生活习性】

棉铃虫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0%~90%。第二代、第三代为害最为严重,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于棉株上部。幼虫5~6龄。初孵幼虫当天栖息在叶背不食不动,第2天转移到生长点,但危害还不明显,第3天变为2龄,开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实,可转株为害,每幼虫可钻蛀3~5个果实。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5~15厘米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

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三、四代,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四、五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第一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二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第三、四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第四、五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幼虫有转株为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秋冬抓深耕可灭棉铃虫


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

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

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伏态,降低翌春羽化率;

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

③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虫源。

冬季耕翻灭棉铃虫的技术要求是:

一、冬耕时间

冬耕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就要抓紧进粉,在天地封冻前(冻土层超过5厘米)耕完,以延长风化时间,提高灭虫效果,并有利于多接纳雨雪。大地封冻后耕翻,不仅耕作困难,耕地质量下降,灭虫效果也差。

二、耕耙结合

冬耕前先耙一遍,耕翻后再细耙碎垡,可以蓄水保墒,并能耙死部分越冬虫蛹。据调查,棉田冬耕先耙,能耙死76-85.6%的棉铃虫蛹,冬耕后蛹被埋入土壤深层,可使成活率降低86.4-92.5%;另据观测,冬耕后接着耙地,春季5厘米土层含水量为16.4%,而未耙的仅8.2%。

三、耕翻深度

冬季耕翻,耕翻深度应在10厘米以上;冬耕越深,灭虫效果越好。

四、耕后灌水

冬耕后接着冬灌或春灌,不仅能沉实、风化土壤,而且还能提高越冬蛹的死亡率。据中国农科院研究,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0%时,棉铃虫蛹死亡率为35.7%,成虫羽化率为40%;土壤含水量在70%时,棉铃虫蛹死亡率为46.7%,成虫羽化率为33.3%;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时,蛹的死亡率为100%。另有资料表明,冬耕冬灌的地块,棉铃虫蛹越冬死亡率在80%左右,只耕不灌的地块越冬死亡率为60-70%,不耕不灌的地块只有30-40%。

另外,由于棉铃虫成虫飞翔能力强,冬耕灭虫必须大面积进行才能有效;除预留的棉花白茬地外,麦田套种行、果园空白地也要进行冬耕。

棉铃虫的无公害防治初见成效了吗


棉铃虫是我市(北京市)棉花主要害虫,为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坚持以农业防治和生物农药防治为主,无公害防治棉铃虫已初见成效。

1.调整棉花种植结构,控制棉铃虫危害

2001年我市棉花生产调整的目标是:品种调新,品质调优,产量调高,效益调高;扩大优质棉生产,扩大制种田面积;实现棉花抗虫基因抗虫,减轻棉铃虫危害。

我市2001年抗虫棉种植面积达6万亩,占棉花总面积的75%。抗虫棉抗虫效果较为明显,据8月3日调查,皖杂40非抗虫棉百株残虫8.5头,抗虫棉中29百株残虫0.6头,实现了棉花抗虫基因抗虫。

棉花制种是我市一项特色产业。进入7月份三四代棉铃虫发生成期,通过人为的、频繁的剥花、授粉、田间管理等农事活动,发现卵粒和幼虫及时抹去带出田外,有效地减轻了棉铃虫危害。

2.综合防治是控制危害的根本途径

2.1耕翻土地,拾取越冬蛹近几年冬暖现象明显,棉铃虫冻害死亡率极低。我市马铃薯种植早春整地,拾取越冬蛹是农业防治的一项措施。

2.2棉田外防治棉铃虫棉田外防治是减少棉田药剂防治,保护天敌的一条途径。近年来我市小麦实行一喷三防,在穗期防治麦蚜,5月中下旬,对一代棉铃虫在麦田危害,有一定控制作用。

2.3低毒农药、生物农药防治棉铃虫防治已基本扭转了过去依靠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的局面。2001年继续扩大了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的应用,如NPV多角体病毒、Bt等生物农药使用面积逐渐扩大,使棉铃虫防治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3.准确预测预报,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棉铃虫发生期、发生量、防治适期、防治措施等都是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确定的。2001年棉铃虫的预测预报仍是依据田间调查、发育进度历期的推算而进行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再辅以黑光灯诱蛾验证确定卵高峰日的出现日,更为准确。2001年共发布棉铃虫《病虫情报》3期800份,准确率100%。同时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指导,有效地开展了棉铃虫无公害防治活动。

荆州区:二代棉铃虫发生预报


发生期:预计今年二代棉铃虫田间产卵盛期将在6月13日至6月25日,高峰期在6月19日前后,发生期比去年迟。

发生量:预计第二代棉铃虫在我区为中等偏轻发生(2级),产卵高峰日平均百株卵量可达20粒左右。

主要依据:①据我站6月3日在蕃茄上调查,一代棉铃虫平均百株虫量0.1头。②受持续多雨影响今年我区棉花生育期推迟,长势较差,6月份现蕾棉田较少,食料不充足,对二代棉铃虫发生不利。③天气预报6月降雨将比历年同期偏多,对二代棉铃虫发生有不利。

防治意见:6月份棉花二代棉铃虫防治应以早发棉田作为监测及防治的重点,凡当日百株卵量达20粒以上的,应立即用Bt粉剂或NPV病毒剂兑水喷雾防治,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适用生物农药以保护天敌。

棉花红蜘蛛、蚜虫、盲蝽象发生预报

近期天气持续多雨对于棉花病虫害均有一定影响,据本站调查,目前棉蚜、红蜘蛛发生较轻,预计后期苗蕾期棉蚜、红蜘蛛为中等发生(3级)。棉花盲蝽象将为中等发生(3级),田间为害高峰期在6月中旬。棉花枯黄萎病:中等偏重发生(4级),病害流行盛期在6月20日7月10日。棉花红蜘

蛛有螨株率达20%或百株螨量达到100头的田可用哒螨灵、阿维菌素等防治;棉花蚜虫卷叶株率达10%以上的田可用烯啶虫胺(强星)、吡虫啉(艾美乐)、吡蚜酮(飞电)等防治;棉花盲蝽象百株虫量达5头的田可用毒死蜱(乐斯本)、尽打(26%氯氟啶虫脒)、乙酰甲胺磷等防治。枯黄萎病,初见病株可选用50%多菌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灌根。

棉花等植物长棉铃虫后该如何进行防治


近几年来在梁山县棉铃虫发生猖獗,种群数量大,为害范围广,加之抗药性不断上升,给药剂防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药剂防治不可仅着眼于棉田内棉铃虫的发生与防治,而要全面认真的分析制约棉铃虫药剂防治效果的各个因子,发挥各项相应配套措施的整体效应,才能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

1遵循正确的防治策略

防治棉铃虫,要重视一代防治,狠治二代,压低三代,扩大四代的防治范围,要对棉花以外的玉米、甘薯、大豆及特殊环境,采取综合性措施,同时防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控制其为害。

2综合治理延缓棉铃虫产生抗药性

2.1合理用药根据抗性棉铃虫的变化,合理选择农药防治,运用综合性的措施,推迟抗性的发生和发展。长期实践证明,抗性产生发展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单一使用1种类型的农药,不合理不科学用药的结果。天敌受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防效差。这一事实近几年来,越来越被棉农所认识,现在群众一般都用2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防治棉铃虫,效果好,省工,省力,棉花丰收,棉农满意。在一个地方棉铃虫对某1种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之后,将其停用一段时间后再用,抗性就会大大减轻。80年代初用有机磷农药使棉铃虫产生了抗性,1983年后大力推广使用菊酯类农药,效果好,但1988年左右又对其产生了抗性,因此,采取混合用药,用有机磷农药,复配药剂,效果较好。由于合理搭配用药,延缓了抗性。这说明交替科学用药尤为重要。

2.2加强农业措施拔棉花柴、冬耕、冬灌,可大量减少越冬蛹。据调查,冬耕、冬灌棉田比带茬越冬的棉田,越冬蛹死亡率提高50%~70%,所以冬耕、冬灌是治理越冬虫源至为重要的措施。在作物布局上,提倡棉、粮间作,棉株10m之间种2行玉米,可诱集棉铃虫产卵,使棉田落卵量减少40%~50%,还利于天敌的增殖和向棉田迁移,增加对棉铃虫的控制力。采取促早熟技术,利用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化学调控等措施,促进棉花早收获,减少四代棉铃虫的取食,以便减少越冬蛹的基数,形成一个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环境条件。

2.3强化自然控制力,放宽防治指标对棉花前期棉铃虫的防治,应以自然控制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尽量推迟喷药时间,减少喷药次数,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优势,以益控害。用久效磷或磷胺100倍液滴心或5~7倍液涂茎,对二代棉铃虫比较适用,可减少对有益生物的杀害,促进生态平衡。放宽防治指标,即二代百株累计卵量100粒,药后5d幼虫10头,三代百株累计卵量25粒,施药后5d10头,四代百株幼虫10头。总之做到尽量少用药,把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允许范围之内。

2.4大力推广生物防治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防治棉铃虫,解决其对有机磷、氨基酸酯、菊酯类农药的抗性问题,就要走生物防治的路子,坚持用Bt生物农药治理棉铃虫。Bt农药具有不污染环境,不易产生药害又不易使人中毒的特点,同时Bt仅有胃毒作用,药效慢,附着能力较差,因此,需要与化学农药相配合,均匀喷药才能发挥毒力药效。鉴于以上特点和棉铃虫落卵规律,采用Bt防治棉铃虫应掌握如下喷药技术:

1)初次用药适期要比化学农药一般提前3d,于产卵初盛期开始用药。据初步调查百株卵量20粒时(二代初次蛾峰后3~4d)开始防治二代,第三代棉铃虫,用药适当提前,才能适应此药药效慢的特点。

2)用药次数及间隔天数。产卵初盛到盛末期一般7~8d,卵峰期3~3.5d,Bt应3~4d施用1次,每代用药3~4次,从时间上保证了85%以上的卵着药,并能使幼虫消灭在3龄以前。

3)喷施方法及药液量。由于棉铃虫卵有相当一部分产在棉株中部及叶片反面,因此要全株都着药,二代重点喷叶片反面,三代重点喷花蕾,四代重点喷嫩尖和苞叶,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治好棉铃虫,使尽量多的卵着药。用药量每667m2每次用含量100mg/kg的菌制剂200~250g或含量100亿孢子的0.25kg,一般二、三代用水40~70kg/667m2。

4)雨后要补治。由于Bt附着力较差,遇雨水会冲刷掉的特点,卵还没有全部孵化的情况下,雨后要重喷。以便达到有效、安全防治棉铃虫的目的。

3调整棉田布局,实行连片种植

实践证明,棉田布局的状况如何,对防治棉铃虫的效果关系很大。近几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棉田零星分散插花种植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种植格局对于防治棉铃虫十分不利,也不利于虫情检查、技术指导及统一治虫。由于其他相邻作物上的棉铃虫转移扩散到棉田为害,进一步增加了药剂防治的难度。因虫害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的棉田基本上都是零星分散、死角的插花种植地块,而连片种植的棉田由于各个农户之间的相互鞭策、监督,一般防治效果较好,产量较高。因此,把分散插花种植的棉田调整为集中连片种植,是提高防治效果的一大潜力。

4调控好棉田群体结构

棉田的群体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防治效果的高低。这是因为现有杀虫剂的单剂或混合剂,在棉铃虫抗性较强的情况下,其杀虫作用基本上是靠触杀,而且主要是对低龄幼虫效果较好,特别是三、四代棉铃虫在棉棵上产卵部位比较分散,而且此时棉株比较高大,能否把药打透,使杀虫剂同害虫有效地接触,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封垄过严,荫蔽严重,枝叶交叉,群体结构不合理的棉田,是很难把药打透的。因此,调控棉田群体结构,不仅是棉花高产、优质的关键,而且是提高药剂防治效果的关键。调控棉花群体结构主要从以下3方面入手:一是棉花品种尽量选用株型较疏松,叶片较小、缺刻较深、皱褶明显的类型,使尽量多的药液接触到虫体上;二是实行密植,每667m25500~6500株,不使植株过于高大,以提高喷药效果;三是化学调控,塑造株型,优化冠层,适时喷施植物调节剂,使植株控制在要求范围之内;四是推广宽窄行种植,方便棉农喷药作业,把药喷匀,喷透。

5强化棉田外棉铃虫的防治工作

棉铃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小麦、玉米、大豆、甘薯、蔬菜等作物,同时还在杂草上生存,这些作物是积累虫源的重要场所。为此,加强和重视棉田外的治理既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又有利于压低虫源基数,抑制下一代的发生程度。

6发展抗虫棉防治棉铃虫

近2a梁山县重点推广了抗虫棉,面积达1333hm2,使棉铃虫基本得到控制。种植抗虫棉的品种是GK12。通过近2a系统定点调查发现,棉铃虫在抗虫棉株上落卵和一般的棉花一样多,但成活的幼虫一般不到1%,不必用药防治。三四代幼虫一般是百株7~9头,分别防治1遍即可。这是因抗虫棉有抗虫基因,使棉铃虫取食后中毒死亡。

总之,对于棉铃虫的防治,必须认真细致,深入研究,综合治理,严格把关,层层防治,才能切实控制其为害,使棉花生产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

菟丝子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菟丝子是一年生攀缘性的草本寄生性种子植物,园林植物受其寄生危害,轻则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植物死亡,对于园林植物的危害很严重,所以,当我们发现菟丝子的时候,防治一定要及时。下面,小编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菟丝子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症状特点:

苗木和花卉均可受菟丝子寄生危害。花卉苗木受害时,枝条被寄生物缠绕而生缢痕,生育不良,树势衰落,观赏效果受影响,严重时嫩稍和全株枯死。成株受害,由于菟丝子生长迅速而繁茂,极易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花卉苗木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营养物质被菟丝子所夺取,致使叶片黄化易落,枝稍干枯,长势衰落,轻则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全株死亡。

病原及危害特点:

菟丝子属菟丝子科,菟丝子属的双子叶草本寄生性种子植物,危害园林花卉苗木的菟丝子包括日本菟丝子和中华菟丝子两种。

菟丝子的寄生范围较广,可寄生于豆科、茄科、蔷薇科、无患子科等许多科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其根已退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茎为黄色丝状物,纤细,肉质,绕于寄生植物的茎部,以吸器与寄主的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寄主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其缠绕寄主上的丝状体能不断伸长,蔓延。菟丝子以种子繁殖和传播,花小、白色或淡红色,簇生,果为蒴果,成熟开裂,种子2~4枚。

菟丝子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休眠越冬后,竖年3~6月间温湿度适宜时萌发,幼苗胚根伸入土中,胚芽伸出土面,形成丝状的菟丝,在空中来回旋转,遇到适宜寄主就缠绕在上面,在接触处形成吸根伸入寄主。吸根进入寄主组织后,部分组织分化为导管和筛管,分别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自寄主吸取养分和水分。当寄生关系建立后,菟丝子就和它的地下部分脱离,茎继续生长并不断分枝,以至覆盖整个树冠,一般夏末开花,秋季陆续结果,成熟后蒴果破裂,散出种子,落地越冬。

防治方法:

防治菟丝子应以人工铲除结合药剂防治,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加强栽培管理。结合苗圃和花圃管理,于菟丝子种子未萌发前进行中耕深埋,使之不能发芽出土,(一般埋于3厘米以下便难于出土);

(2)人工铲除。春末夏初检查苗圃和花圃,一经发现立即铲除,或连同寄生受害部分一起剪除,由于其断茎有发育成新株的能力,故剪除必须彻底,剪下的茎段不可随意丢弃,应晒干并烧毁,以免再传播。在菟丝子发生普遍的地方,应在种子未成熟前彻底拔除,以免成熟种子落地,增加竖年侵染源。

(3)喷药防治。在菟丝子生长的5~10月间,于树冠喷施6%的草甘磷水剂200~250倍液,(5~8月用200倍,9~10月气温较低时用250倍)施药宜掌握在菟丝子开花结籽前进行。也可用敌草腈0.25千克/亩,或鲁保1号1.5~2.5千克/亩,或3%的五氯酚钠,或3%二硝基酚防治。最好喷2次,隔10天喷1次。

介壳虫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近些年来,由于园林植物引种较多、更换频繁,加上栽植措施不当、环境污染严重,花木介壳虫的问题比较突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亟待引起园林绿化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发生特点

1.种类繁多,寄主广泛。全球已命名的介壳虫有4000多种,我国记载的有650多种,除极少数资源昆虫如白蜡虫、紫胶虫外,其余都是植食性害虫。南北各地多种花木深受其害,仅常见的就近百种,如绵介壳虫类的吹绵介、草履介,盾介类的桑白盾介、糠片盾介,蜡介类的红蜡介、日本龟蜡介,粉介类的康氏粉介、堆蜡粉介等。介壳虫危害植物多、食性杂,如日本龟蜡介的寄主有梅花、樱桃、海桐、黄杨等几十种植物,而桑白盾介能危害芭蕉、银杏、月季、山茶等百余种花木。

2.行为隐蔽,习性独特。介壳虫形体微小,雌雄异型,雌成虫无翅,身体分节不明显,体长一般在0.5至2.5毫米之间;雄成虫有一对膜质前翅和平衡棒,体形更为纤细且寿命短促。介壳虫是典型的刺吸性害虫,多数介壳虫的若虫具有由外部表皮与其身体分泌蜡质形成的介壳,介壳像一个盔甲,护卫着虫体,使得危害行为隐蔽而又方便。

3.繁殖迅速,适应性强。介壳虫除了有性繁殖,还能进行孤雌生殖。介壳虫大多每年发生1至2代,少数每年发生多代。介壳虫产卵量大,通常每只雌虫能产卵数十至数百粒,枣大球介最多可产卵9000余粒。气候干燥、尘土飞扬的城市环境,许多生物不太适应、表现性状不良,而介壳虫很能适应、滋生发展普遍,北京、南宁市都曾报道,人为活动频繁、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介壳虫的发生更多更重。

4.危害严重,防治困难。介壳虫若虫常群集于花木枝叶、果实上刺吸汁液,造成花木枝叶变黄易枯,不少种类还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妨碍寄主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

受害植物轻则长势衰退,重则枯萎而死。吹绵介的发生曾给洛阳市的牡丹等花木带来严重威胁。多数介壳虫由于大部分时间被介壳保护,一般药剂难以渗入体内,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防治对策

1.严格检疫,防止人为扩散。雄介壳虫虽有足翅,但运动能力很弱,雌介壳虫足翅退化,基本固着危害。介壳虫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种实携带。因此,凡调运苗木等繁殖材料,应严格进行检疫,一旦发现带有介壳虫,立即消灭。

2.加强管理,提高抗性。光照不足、长势衰弱的植株,往往易受介壳虫危害。对花木改善栽培措施、提高管护水平,如合理浇水施肥、保持通风透光等,能提高其抗性,降低介壳虫的危害。对少量发生的介壳虫,可用刷子刷除,或用竹片刮掉,也可结合抚育将有虫枝叶剪去销毁。

3.保护天敌,抑制虫口密度。介壳虫有许多天敌,捕食性天敌主要是鞘翅目的瓢虫类,寄生性天敌主要是膜翅目的小蜂类。澳洲瓢虫防治吹绵介,扁角跳小蜂防治红蜡介。对这些天敌应加以保护,避免滥用药物,保护天敌生物栖息的植物,发挥天敌在抑制介类虫口密度中的作用。

4.掌握时机,恰当用药。介壳虫若虫孵化后,先群聚取食,爬行一段后即固定危害,一般固定3?7天后就可形成介壳,介壳形成前的这几天体壁柔弱,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卵孵化盛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毒的药剂为佳,可喷洒50%杀螟松或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也可用25%亚胺硫磷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每月连喷3次,喷时要尽量做到均匀周到,且宜在晴天时进行,可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葱疫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葱疫病,是葱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普遍发生,主要危害大葱、细香葱、洋葱和韭菜等葱蒜类蔬菜。梅雨期长、梅雨量大的年份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叶片枯白。现将葱疫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花梗。发病初期病斑暗绿色,水浸状;扩大后为灰白色病斑,周缘不明显。叶片和花梗病部失水后缢缩变细,叶片枯萎,病部以上易折倒。空气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霉层(即为病菌的孢子囊和孢子梗)。天气干燥时,白色霉层消失,剥开叶片病部内壁,可见到白色绵毛状霉层(即为病菌的菌丝体),有别于葱尖生理性干枯。状

2、传播途径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亚门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nicotianaeBreda.侵染引起。病菌以卵孢子、菌丝体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雨水反溅或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游动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部产生新生代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3、发病条件

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为温度为25~32℃,相对湿度90%以上。因此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葱疫病主要发病盛期为5~7月。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采收期。

常年连作、低洼积水或栽培上种植密度过高、植株嫩弱徒长、施用氮肥过多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梅雨期长、梅雨量多的年份发病重。

4、防治要点

①实行轮作:提倡与非葱蒜类蔬菜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②加强田间管理:深沟高畦;合理密植;雨后清除积水。保护田栽培的还应及时做好通风换气工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田间病源菌;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分腐烂和分解。

③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安克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1000倍液(每亩用药量100克),或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棉铃虫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