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根结线虫病在我国发生不普遍,只是局布地区发病率高,轻者达20%一30%,重者可达50%以上,甚至100%。
一、症状识别
此病仅为害根部。芹菜被害后,地上植株,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生长不良,植株比较矮小,中午气温较高时,植株呈萎蔫状态,早晚气温较低或浇水后,暂时萎蔫的植株又可恢复正常。根部以侧根和须根最易被害,上有大大小小的不同的根结,开始呈白色,后来成浅褐色。剖开根结,病部组织里有很小的乳白色线虫。识别要点:拔出根部,可以看到侧根和须根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肿瘤,也叫根结。而其他病害没有此症状产生。
二、发病规律
1.病原菌芹菜根结线虫病是由根结线虫属的一种线虫侵染引起。病原线虫雌雄体各异,其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虫白色,尾端稍圆,行动范围大。而雌虫3龄以后体躯逐渐肥大,由豆荚状变成梨形状,在植株组织内固定不动。
2.侵染循环根结线虫以老龄幼虫排出的卵在卵囊团,或者散落的根结(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2―3年。到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脱皮后的2龄幼虫非常活泼,可侵入幼根,后刺激根细胞增生,形成瘤状(或叫根结)。幼虫在根结内经过脱皮发育至4龄时,与雄虫进行交配产卵,以后雄虫离开寄主芹菜落入土壤中,没有多长时间即死亡。卵在根结内孵化发育到2龄后就离开卵囊(即脱离寄主)进入土壤中,寻找幼根进行再侵染。
3.发病条件
(1)与温度的关系当土温10℃或10℃以上时,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幼虫;当土温20℃时,线虫开始为害芹菜幼根;当土温25―30℃时为害严重。在10℃以下,幼虫停止活动;超过40℃时,幼虫大量死亡。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
(2)与土壤湿度的关系土壤湿度的大小是影响根结线虫孵化和繁殖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其适宜的土壤湿度是40%一70%,如果土壤湿度过低(即土壤干燥)或土壤湿度过高(即土壤过湿),那么,根结线虫的活动和繁殖均可受到抑制。
(3)与寄主的关系根结线虫寄主多,据目前调查,根结线虫可为害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菊科、伞形花科、黎科等多种蔬菜。所以轮作困难,一旦有线虫发生,寄主又多,则为害越来越严重。
(4)与栽培的关系浇水过多,土壤湿度大,发生轻;土壤墒情适中发生重。黏土通气差发生少;疏松砂壤土通气好发生重。清洁田园,及时把被害根部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线虫在田间传播和越冬虫卵。
兰花的线虫是一种兰科植物的寄生虫病害。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线虫科。兰花的线虫,成虫体型呈线状长圆柱形,两端尖且细,不分节,体由三胚层组成,有原体腔。线虫卵很细小,最小的只有1微米。落入植料中的虫卵,于植料潮湿时吸水膨胀,幼虫溢出后侵入根被组织,沿植株向上移到叶片或叶肉组织或根部的贮藏组织内吸取兰株的养分,刺激皮层细胞,引起虫瘿的形成。线虫的成虫群体成熟后在虫瘿内交配产卵,入冬卵孵化为幼虫后,留在虫瘿内,在来年大地回春时,幼虫就会溢出虫瘿壳,经雨水及灌淋时冲洗,落到植料基质中,再重复感染。更多绿色尽在
有此虫病的植株,初夏时虫体开始往寄主的根被部和叶片迁移,从气孔或水孔入侵,使叶片出现磷黄色的圆点,底面均可见到。入秋后此黄点成厚革状的疮痂瘿,呈圆形。根部出现定点粗糙性弯曲,然后形成扁平瘤状小虫瘿。当根退化入冬干枯时,活虫瘿留在植料或培养基质中。来春温度升高到18~22℃时,瘿内幼虫溢出,感染其他根体及同盆的新个体。如此反复发作。寄生了线虫的兰株,叶片多数变厚硬,且有疮痴状物,分蘖不正常,多不能抽花茎。
兰花线虫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可用1%高锰酸钾液漂洗基质后用清水洗净,晾爽后即可使用。在冬春分盆时,应把有虫瘿的叶片剪除,还要把老根及有虫瘿的根和干枯了的苞片叶剪除烧毁。发现叶片有圆形小黄点时,要马上施用咦哺丹等内吸性杀虫剂;在叶面及叶背喷射3%。的拘檬酸吸哗嗪液或800倍的鱼藤酮液,或用4%的山道年水剂喷施;亦可用上述药液淋灌植料,使兰根吸附。
如何防治花卉线虫病?
花卉具有美化环境、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其种植的种类和面积逐年增加,但受到线虫的为害也越来越严重。
症状
植物线虫主要为害菊科、报春花科、蔷薇科、凤仙花科、秋海棠科等花卉。此病为害根部、叶子、花芽和花。症状主要有两种类型:
1、地上部症状:
此类症状以滑刀线虫,叶片表现出多角形的坏死斑、芽畸形,全株矮化,为害菊花、大丽花、早小菊等,虫体侵害叶和芽。茎线虫,表现为叶片变形,花卉矮化,甚至不能开花。为害郁金香、风信子、唐菖蒲、水仙等,虫体侵害球茎和块茎等。
2、根部症状:
根部肿大畸形呈鸡爪状,根组织变黑腐烂,如为害牡丹、芍药、四季海棠、月季、凤仙花、仙客来等,虫体侵害植物根系。也有的根上产生球状根结。
发生特点
线虫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花卉上,1年发生代数不同,一般几代至10多代,以卵、幼虫和成虫在病株和土壤中越冬。虫体借雨水、灌溉、工具、土壤、花苗、种球等传播。翌年春季土温上升后,卵孵化,幼虫从气孔、皮孔、伤口等处侵入。土壤温度在15-30℃时,有利于根结线虫和茎线虫发育与侵染。在适宜条件下,20-30天就可完成1个世代。一般沙质土壤发病严重。有的线虫还能传播病毒。从春到秋,种群数量呈递增趋势,群体结构呈多样化发展。
小麦孢囊线虫病对小麦危害很大,一般可使小麦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70%,甚至绝收。建议农民朋友高度重视该病,发现病情后及时展开防治。
症状
小麦受害后,从苗期稻成熟均能表现出症状。受害幼苗主要表现分蘖粗肿,叶片皱褶卷曲;抽穗前后的病株,除叶片皱褶卷曲外,还表现叶鞘松弛,茎秆肥肿弯曲,有时呈“Z”字形,在叶片上偶尔可见圆形突起的瘿瘤。线虫破坏子房,可形成虫瘿。虫瘿较麦粒粗短,因而致使病穗的颖壳及芒外张。虫瘿逐由绿色变为油绿色,最后呈栗褐色,且坚硬,内部充满白色絮状的休眠线虫。
病原
小麦线虫病是由一种粒线虫侵染引起的。线粒虫卵粒长圆形,外被透明、具有韧性的卵壳;一龄幼虫先盘于卵壳内,后破卵壳而出,随机脱皮成二龄幼虫。二龄幼虫生长期长,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在干燥的虫瘿内可存活十年左右。在幼嫩的虫瘿内可挑出成虫。雌虫体大且弯曲,头部有矛状吻针,后连食道。食道上有食道球和3个唾液腺;雄虫体小、卷曲不显着,尾部有膨大的翅状抱片。
发生规律
种内夹带的虫瘿是引发病的主要原因。当虫瘿随麦种播入田间后,虫瘿吸水,二龄幼虫陆续爬出,以吻针刺穿芽鞘组织,钻至生长点附近营外寄生生活。小麦幼穗分化后,幼虫侵入子房,营内寄生生活,吸食子房内的营养,雌雄开始分化,交配产卵,致使子房的外壁组织变成处于的外皮。以二龄幼虫在虫瘿内休眠。随小麦收获脱粒,虫瘿又混杂于种子中。麦种夹带虫瘿量的多少与发病轻重有密切的关系,麦种含瘿率0.1-1%时,发病率可达2-19%。冬麦迟播,麦苗出土慢,有利于线虫侵染;夏季土壤干燥,有利于线虫虫瘿在内越夏。
防治方法
实行植物检疫:无病区调进种子时,应严格检验;病区要建立无病种子田。
汰选麦种:利用虫瘿比重轻的特点,进行清水选种,或用30-40%的粘土泥水选种,也用20%盐水或26%磷酸铵水选种。清水选种动作要迅速,随搅随捞,以免虫瘿吸水下沉,用盐水选种后,种子要用清水洗净。硫酸铵水选种后,如用石灰水浸种,也需洗净。还可利用种子和虫瘿形状、大小上的差异,进行机械汏除。选出的虫瘿,不要随意倒入粪肥或田间。有土壤传染的地区,可实行一年轮作。
症状:主要发生在根部,侧根或须根上,须根或侧根染病后产生瘤状大小不等的根结。解剖根结,病部组织里有很多细小乳白色线虫埋于其内。根结上般可长出细弱的新根,致寄主再度染病,形成根结。地上部表现症状加发病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异,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症状生育不良,叶片中午萎蔫或逐渐黄枯,植株矮小,影响结实,发病严重时全田枯死。
病原:MeloidogyneincognitaChitwood称南方根结线虫、病原线虫雌雄异形,幼虫呈细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雌成虫梨形,每头雌线虫可产卵300~800粒,雌虫我埋藏于寄主组织内。
发生规律:该病由南方根结线虫为主的4种~5种根结线虫属的线虫引起。以卵、幼虫和成虫在病土、病根残体中越冬,主要通过土壤传播。远距离传播由病苗病株造成。浇水、施用未腐熟的肥料也能传播。连作、高温高湿、盆土疏松、湿度过大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
(1)、土壤处理。
a、使用神农丹:此药由于残留期较长,需在种植前20天,每亩使用11.5公斤神农丹,均匀撒于土表,随后翻兔将其深施至20厘米;
b、使用线虫散:此药是生物农药,无残留可随时使用,每亩用量为2公斤,用法同上。
(2)、加强检疫。及时对苗木及其周围土壤进行检查,防止病株传病,对重病株应立即拔除并烧毁,病土用甲醛水消毒后再用。
(3)、选用无病苗木和球茎处理。应选用无病壮苗上盆栽植。球茎处理可用45℃温水浸泡30分钟进行消毒。
马铃薯根腐线虫主要为害马铃薯根部。严重的植株矮小,地上部黄化,薯块表面产生黑褐色小斑点或褐色溃疡斑,贮藏中病斑扩展后引起腐烂。线虫为害产生的伤口,为病菌侵染提供了条件,因此线虫发生重的地块会加重枯萎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病原
Pratylenchuscoffeae(Zimmermarn)Filip.etScher.称咖啡短体线虫和P.vulnusAllenetJense称伤残短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前者成、幼虫均为圆筒形,蚯蚓状,唇部低且扁平,具很有力的吻针,雌线虫阴门位于虫体后部近尾端处,雄虫尾部发达。伤残短体线虫雌虫长0.46-0.91mm,雄虫较雌虫略短、稍细,形状两型相似,低龄线虫纤细,完全成熟后变宽,吻针1518um,粗短较强壮,具圆形吻针基球,食道具1中食道球,窄,具瓣,雌虫的阴门位于体后,侧区有等距纵线4条,尾部逐渐变细,末端圆形无侧线,雄虫交合刺小,稍弯。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前者雌成虫把卵产在根组织里,孵出的幼虫在附近为害,每个雌虫产卵20粒左右,温暖种繁殖适温2530℃,寒冷种为25℃上下,在适温条件下,30一40天完成1代,年生多代。伤残短体线虫从2龄幼虫至成虫期均可侵入根系,其中4龄幼虫和雌成虫是重要侵染阶段,雌虫把卵产在块根里或土壤中,第1次脱皮在卵中进行,产生2龄幼虫,从卵中孵出的幼虫脱3次皮,产生3、4龄幼虫,幼虫在块根里移动和取食,生活历期2550天,30℃时最短,土壤湿度高不利其成活。
防治方法
(1)收获后立即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2)严格选种,种植无线虫种薯。
(3)种植前每667m2施干燥鸡粪150一500kg,有较高防治效果。
(4)实行2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5)用20%二溴氯丙烷(DBCP)颗粒剂于栽植前施药,在开沟时沟距60cm,沟深15cm,把药撤匀后覆土,用药量每m21520g;也可用30%除线特乳剂,先开好播种沟,按667m2用药1.52.5kg,1份药对140230份水稀释后淋浇,有较好防效。
1.分布与为害
牡丹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名花,根结线虫病是牡丹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此病在国内分布较广,北京、菏泽、洛阳等地均有所报道。北方根结线虫还侵染芍药、仙客来、月季、瓜叶菊、一串红、珊瑚花、风仙花、玫瑰茄、马兰、秋海棠和景天等30多种。
2.症状
牡丹须根部有成串大小不同的圆形瘤状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虫体。地上植株表现矮化,生长衰弱,影响开花。叶片尖缘皱缩变黄,提早范叶。
3.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为北方根结线虫,以卵和幼虫在土壤中或病体上越冬。翌年春季土温上升后,卵孵化,幼虫侵入牡丹营养根。最适宜生长发育土温为1525℃。河北地区5月须根局部肿大,7月形成根瘤。该线虫借土壤、肥料和水传播。
4.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禁带病苗木调运。
(2)药剂防治在露地种植的牡丹、芍药、月季、鸢尾等地块,每667平方米用10%克线磷颗粒剂23千克,采用沟施方法埋药,其后援土,并使土壤合较高的水分,以利于药剂在土壤中均匀分布。盆栽月季、瓜叶菊、仙客来等,3号桶盆用药12克,每增大1个规格,增加药量1克左右。
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对新引入的花卉品种,必须经检疫机构检疫合格后到指定的地点隔离试种。
2、采用无病壮苗选择无病地建立无病育苗圃,采用无病壮苗进行种植。
3、搞好花场苗圃的清洁卫生清除已枯死的花卉和苗圃内外的杂草、杂树。
4、采用清洁水采用地下水灌溉,改善排水设施,杜绝外来污染水流入花场苗圃。
5、抓好种苗和培养介质的消毒工作。
(1)种苗消毒:苗木在上盆前可用3%克百威颗粒剂(呋喃丹)30倍液浸根30分钟(克百威毒性高,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2)培养介质消毒:在上盆前20天把培养介质放进蒸煮锅中加水完全淹没,然后蒸煮致水干,取出施35%威百苗水剂50倍液,覆盖黑薄膜进行熏蒸。培养介质使用前揭开黑薄膜,透气7~10天,方可使用。
6、对成品花卉消毒每隔30天用3%米乐尔颗粒剂(克线磷)防治1次,用药量每平方米6~9克,品字形穴施。
7、地面覆盖黑薄膜消毒种植前可每亩施用35%线克水剂3~4千克进行地面消毒,然后覆盖黑薄膜3~5个月,防治效果较明显。
8、应用滚动式栽培架采取离地及硬底化种植方式,可有效预防线虫和其它病虫害的传播与发生。
一、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鳞茎,也能危害叶片,感病鳞茎的横切面,有1至数个深色环,与健康白色鳞片呈鲜明的对比。鳞茎病组织内有许多乳白色线虫,病株矮化。鳞茎小,基盘腐烂,严重时不能抽叶开花,部分或全部腐烂。叶片初侵染后,产生浅黄色小疱状斑,并呈畸形扭曲。
二、病原及发病现状
其病原是甘薯茎线虫。虫体细长、圆形,类似蛔虫,体长0.9-1.86毫米。生活史分为卵、幼虫、成虫3个发育阶段。完成1代需要19-25天,在鳞茎内可以连续繁殖。其4龄幼虫对低温和干旱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植物体内和土壤内可能长期存活。甘薯茎线虫除危害水仙外,还危害郁金香、唐菖蒲、风铃草、报春花等观赏植物。茎线虫可随有病鳞茎远距离传播。在大田内借流水、园艺工具而传播。
三、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茎线虫常可随水仙种球远距离传播。因此,在引种时必须严格检查,防止病害传出病区或输入无病区。留种时,应选择无病鳞茎作繁殖材料,以控制病害传播蔓延。
2、土壤处理:田间发现病株及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应及时清除并销毁,以免线虫随病残体进入土内,在病害严重的种植区,应实行与非寄主植物轮作,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土壤消毒处理可用涕灭威,每平方米1.2-5.6克,加80%棉隆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结合用70%敌克松(地可松、地爽)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
3、鳞茎处理:可将有病的种球放在50-52摄氏度热水中浸泡5-10分钟,或放在45-46摄氏度温水中浸10-15分钟,可杀死种球内线虫。
丹桂的根结线虫病:根部产生小瘤状根结,初为淡黄色、光滑坚硬,后变深色,剖开小瘤内有一白色粒状物雌成虫体。影响根部吸收,使地上部生长受阻,逐渐枯死。除桂花外,还侵染海棠、仙客来、牡丹、菊花等多种观赏花卉。
发病规律:在土中越冬,借水流、病肥、病种苗及农事作业传播,病土和病残体是主要侵染来源,幼虫侵入幼根后固定寄生,刺激组织膨大形成根结上。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以免病区扩大。
2.病地轮作禾本科植物2-3年。
3.染病茎可用50度温水侵10分种。
4.对可疑的苗床土壤,用10%克线丹颗粒剂防治,每亩用有效成分400克,施药时,先将树冠下3~5厘米深的土扒去,均匀地施上药,随即覆土。在生长期,每亩施用10%力满库颗粒剂3~5千克,药要施于根际周围,可以沟施,穴施或撒施。
5.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因有机肥料中的放线菌对线虫生长具有某些抑制作用)。发病地区应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选用抗病的砧木品种常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6.病地用二溴氯丙烷(80%乳油每公顷30千克、兑水525-750千克、沟施,20%颗粒剂每平方米15-20克),或3%呋喃丹颗粒剂穴施花盆内,每盆15-20克、D-D混剂每公顷用原液525-600千克。也可用铁灭克、棉隆、克结丹等杀线虫剂。以上药剂要在种植前10-15天施用。
7.种植期或生长期对病株可将10%力满(克线磷)施于根际附近,每公顷45-75千克,可沟施、穴施或撒施,也可把药剂直接施入浇水中。
一、防治规划设计
1、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治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松材线虫病防治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制定本省(市)防治总体设计和年度实施方案。
2、各地根据松材线虫病传播规律、发生区地理位置、林分用途、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因素,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划分不同治理类型,实行分类施策,分区治理。内容包括不同类型区的特点、范围、面积和治理对策。把面积、技术措施和工程量落实到小班,并绘制施工作业图、表和说明书。
二、疫情监测
疫情监测以地面人工监测和诱捕器监测为主,以航空遥感技术监测为辅。
(一)全面普查
1、松材线虫病发生区以乡(镇、林场)为单位,每年10-11月份按森林资源小班分布图,沿设计路线对全区松林进行普查,查清发生分布范围、发生面积(以小班统计为准)和病死树数量,绘制发生分布图(省级绘至乡镇、市县绘至小班),计算病死树株率和木材损失,掌握疫情发生情况,为制定年度防治计划提供依据。
2、未发生松材线虫病的省区要以县(区、市)为单位,每年9-10月份对交通沿线、风景区、大型企业、仓库、驻军营房、城镇和电视发射台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地区附近的松林进行全面普查。发现松树枯死,查明分布地点、树种、面积、枯死株数、松褐天牛危害情况,绘制松树枯死情况分布图。同时取样分离鉴定,确定是否有松材线虫,并及时上报和进行跟踪调查,随时掌握疫情动态。
(二)常年监测
1、定期巡查。已发生松材线虫病的省市对未发生区要以县(区、市)为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每季度定期对交通沿线、风景区、大型企业、仓库、码头、车站、驻军营房、城镇周围、木材加工厂、大型建筑工地和电视发射台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地区附近的松林进行巡查,发现松树有感病症状,立即取样分离鉴定,确定是否有松材线虫。
2、固定监测。在发生区边缘地带、交通沿线、风景区、城镇周围和易感林分设置固定监测点,风景生态林和重要经济地区每村(或林场分场)至少设置1个、其它地区每乡(镇、或林场)设置3-5个固定监测点,派专人定期调查,发现松树枯死立即取样分离鉴定,确定是否有松材线虫。
(三)打孔流胶法诊断
于春秋季节在松树干部用打孔器打一孔至皮下,取样部位以胸高、无结疤处为好。2日后观察洞孔流脂情况(冬季3日后观察),松脂流量多,大量溢出洞外为正常;松脂不流出洞孔,仅在洞内,或在洞内滴状凝结为感病。根据上述结果,再结合取样分离作进一步确认。
(四)诱捕器监测
在松褐天牛羽化期(5-8月),每个固定监测点设置一个诱捕器。放置点设在山顶、林道旁空气流通处。诱捕器下端应离地面1.5米左右。集虫器用锌铁皮或塑料等加工,防止天牛成虫爬出逃逸。先在诱捕器诱芯内放入清洁棉花,再加入调配好的引诱剂200毫升,以后每隔20日往诱芯添加140毫升。每隔1-2日(羽化后期可5-7日)检查诱捕天牛情况,收集诱捕的天牛进行分离、镜检,检查是否携带松材线虫,一旦发现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秋季采用打孔流胶法在诱捕点周围1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早期诊断,抽取病树样品进行分离鉴定,确定疫情发生地点,分析疫情扩散蔓延情况。
(五)航空遥感监测
对地面不易调查的高山密林地区,采用航空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发现枯死树后,再根据全球定位系统指示位置开展实地调查。实施航空遥感监测,要运用差分方法对机上显示的地理位置进行校正。
(六)取样、分离、鉴定
每个林业小班内可疑病树在10株以内全部取样,10株以上视其分布情况,先抽取10株,再抽取剩余数量的5-10%。取样要选择当年新死松树,取样部位以胸高处为好。取样时先把取样部位树皮剥净,选取靠近蛀道、蛹室处,用直径3厘米左右手摇钻钻至树心,取适量木屑(不少于20克),或用柴刀劈至10厘米深,取木片宜可。取好样品装入塑料袋,同时用铅笔填写寄主、采集地点、时间、采集人等一并装袋,用绳扎实。样品若不能立即分离鉴定,应放在冰箱内暂存。所取样品采用漏斗法分离。病原鉴定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LY/T1123-93)。凡属在未发生区新发现类似松材线虫病症状的病死树,应由省级森防部门或有关专家鉴定,确定是否发生松材线虫病。
(七)疫情报告
一旦经技术鉴定证实新发现松材线虫病,以省为单位,及时将发生地点、发现日期、林分状况、发病面积、病死树数量等疫情监测调查情况上报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
三、防治措施
(一)清理病死树
1、病害发生危害历时较长,发生面积大,病死树数量大,病死树株率在10%以上的病区,在春节前组织专业队,采用一次性全面皆伐,彻底伐除发病山头或地块的感病寄主植物。不能安全、有效处理疫木的地区,全面封山育林。
2、松材线虫病危害较轻的松林,病死树数量少且分散,病死树株率在10%以下,采用全面清理病死树的措施。病木能不下山的尽量不下山。在每年4月底前组织专业队对发生区边缘病死树周围100米范围内的松树实施强度砍伐病死树,形成隔离带,防止病害继续扩散蔓延,并对中心发生区的病死树进行全面清理,以减少病原,压缩受害面积,控制病害的发生。
3、对新发生疫点和孤立疫点要采用皆伐措施,并在4月份前对周围1公里范围内松林采用流胶法进行早期诊断,发现松树异常及时伐除,以彻底清除病原,确保拔除效果。
4、实施病区皆伐时,应先伐死树,后伐残余活树,死树和活树要分开放置,分别进行除害处理。
5、为保证除治成效,实施清理病死树和病区皆伐时,所有伐桩高度应低于5厘米,病区除治迹地清理干净,不残留直径1厘米以上松树枝桠。
(二)病木除害处理
1、病死树伐根可罩塑料薄膜后覆土或磷化铝(1-2粒)进行熏蒸处理,或用虫线清等化学药剂进行喷淋,也可采取连根刨除的方法。
2、病区零星分散的病死树,砍伐后就地将树干和树枝砍成小段,装入专用熏蒸袋(凡直径1厘米以上的枝条和刨出根桩均要全部装袋),再投放磷化铝(20克/M3),密封塑料袋,搁置山上原地至传媒天牛羽化期结束。对滞留于林间的病枝材,亦采用此法。
3、清理下山的病枝、根桩等集中指定地点及时烧毁。
4、伐下的病材,在集中指定地点采用如下处理方法:
药物熏蒸:选择平坦坡地或平地,将砍伐材(包括直径1厘米以上的枝条和根桩)集中堆放,覆盖熏蒸帐幕,在堆垛四周挖宽30厘米,深20厘米小沟,把帐幕四边埋入沟中用土压实,再投放硫酰氟或溴甲烷(50克/M3,20℃,24-48小时),或磷化铝(20克/M3,20℃,72小时以上)熏蒸至木材中松褐天牛和松材线虫死亡率达到100%。若杀虫率不到100%,则要再次投药熏蒸,直至检查合格为止。
加热处理:将病树枝、干置于热处理房加热至60℃2-3小时(或利用微波处理),取出检查松褐天牛死亡率,若死亡率达不到100%,继续进行处理直至松褐天牛全部死亡为止。变性处理:将病木作成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制浆、烧碳等,消灭其中的病原和传播媒介。切片处理:将病木切成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碎片,以使其中松褐天牛不能成活。
烧毁处理: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就地烧毁。所有病木除害处理必须4月底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前全部结束。
(三)传媒天牛防治
1、诱木防治。在除治区的山顶、山脊、林道旁或空气流通处,选择衰弱或较小的松树作为诱木,引诱传媒天牛集中在诱木上产卵,每10亩设置1株(松褐天牛密度大的林分可适当增设诱木数量),于松褐天牛羽化初期(5月上旬),在诱木基部离地面30-40厘米处的3个方向侧面,用刀砍3-4刀(小树可少些),刀口深入木质部约1-2厘米,刀口与树干大致成30度角。用注射器把引诱剂注入刀口内。诱木引诱剂使用浓度为1∶3(1份引诱剂原液用3倍清水稀释)。施药量(毫升)大致与诱木树干基部直径(厘米)树相当。于每年秋季将诱木伐除并进行除害处理,杀死其中所诱天牛,减少天牛种群密度。
2、诱捕器诱杀。在传媒天牛羽化期,在发病林分每隔1000米设置一个诱捕器,诱杀松褐天牛成虫。方法同诱捕器监测。集虫器内盛清水或3%杀螟松乳剂。
3、喷药防治。发生区于传媒天牛成虫期采用地面树干、冠部喷洒或飞机喷洒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剂),50-80毫升/亩(300-400倍液),或其它内吸性好、下导性强的杀虫剂,分别于松褐天牛羽化初期、盛期进行防治。松褐天牛幼龄幼虫期采用地面树干喷洒虫线清乳油80倍液,喷药量为2-3升/株。
4、树干注药防治。对有特殊意义的名松古树和需保护的松树,于松褐天牛羽化初期,在树干基部打孔注入虫线光A(Emamectin安息香酸盐液剂)400毫升/M3(估计立木材积),或注入虫线清1∶1乳剂400毫升/M3,进行保护。
5、生物防治。除治区在传媒天牛幼虫幼龄期,林间释放松褐天牛的天敌肿腿蜂,也可通过肿腿蜂携带白僵菌的方法感染天牛幼虫,以降低林间天牛数量,达到控制和减少病死树的目的。每年于松褐天牛幼虫期释放天敌,气温最好在25℃以上的晴天进行。放蜂方法采用单株放蜂法、中心放蜂法或分片布点放蜂法,每10亩设一个放蜂点,每点放蜂1万头左右。
四、检疫措施
1、松材线虫病检疫范围包括来自国内外疫情发生区的松属、雪松属、冷杉属、云杉属和落叶松属等植物的苗木、接穗、插条、盆景等生长繁殖材料;来自国内外疫情发生区的上述植物的木材、枝桠、根桩、木片以及它们的制品等;带有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昆虫活体的货物、包装材料、铺垫材料及运输工具。
2、各发生区由当地政府发布命令,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的松苗、松木、松材调出疫情发生区。
3、发生区要对松属苗木繁育基地、贮木场和木材加工厂开展产地疫情调查,详细登记带疫情况,并下发除害处理通知书责令限期对疫情进行除害处理。同时根据产地检疫结果,对要求调运的松属苗木和繁殖材料、松木及其制品数量进行全面核实,严禁带疫苗木、木材及其加工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4、调运疫区的松材线虫病寄主植物、繁殖材料、木材及其制品必须实行检疫要求书制度,要事先征求调入地森检部门的意见,并按照调入地的检疫要求书内容,进行严格的现场检疫检验,确认未携带松材线虫病方可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并及时通知调入地森检部门。
5、实施检疫检查的抽样比例,苗木按一批货物总件数的5%进行抽样、木材按总件数的10%进行抽样。所抽样品的分离鉴定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LY/T1123-93)进行。
6、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或木材检查站)要配备专职检疫人员,对过往的松材线虫病寄主植物及其产品实施严格的检疫检查,严禁未通过检疫的松苗、疫木及其制品调运。
7、各地森检部门对来自发生区或来源不明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要进行复检,发现带疫就地销毁;确认无松材线虫的繁殖材料要经过1年以上隔离试种,确认没携带松材线虫方可分散种植;对松木及其制品活包装材料要实施跟踪调查,严防疫情传入。要定期对本地区用材单位进行检疫检查,杜绝非法购买和使用疫情发生区松材及其制品的行为。
菊花叶枯线虫病是菊花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的上海、南京、合肥、广州、长沙、昆明、浙江等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菊花叶片,导致叶片变黄早落。该线虫除危害菊花外,还危害翠菊、金光菊、大丽菊、百日草等多种菊科植物,以及珠兰、百合、蒲包花、飞燕草、夹竹桃等花卉。
症状:该线虫主要危害叶片,同时也能侵染花芽和花。一般植株下部叶片最先受害。受线虫侵染的叶片,侵入点处很快变褐。以后褐色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而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最后,叶片卷缩,凋萎下垂,造成大量落叶。花器受侵染后,花不发育,即使开花,也长得细小畸形。花芽、花蕾干枯或退化,有的花芽膨大而不能成蕾。发病严重植株,开花前即枯死。
病原:病原为菊花叶线虫(Apholonchoidesritsomabsi),隶属滑刃线虫属。
发病规律:病原线虫在病株、病残体和野生寄主苣买菜、繁缕、飞燕草等植株上越冬,一般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从叶子气孔钻入组织内危害。整个发育周期在被害组织内完成。只要温、湿度适宜,线虫全年都可繁殖。
防治:
①加强检疫,防止病苗、病株及其繁殖材料进入无病区。
②选用健康无病的插条作为繁殖材料。由于叶枯线虫不侵害茎部顶芽的特性,可利用顶芽做繁殖材料。
③对与病苗、病土接触过的园艺工具要及时消毒。对种过有病植株的土壤、花盆要消毒。
④露地栽培时,要防止浇水飞溅,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减少传播机会。
⑤使用3%呋喃丹颗粒剂进行穴施,每公顷45-75kg,有一定疗效。
《线虫病害的症状和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