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云杉雪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雪枯病危害云杉针叶,病叶红褐色。雪枯病在雪下发病,子囊孢子入侵积雪覆盖下的云杉针叶,每年9~10月成熟后,借助风力和雨水传播。经观察,在人工更新造林后的幼林中,由于过去栽植密度大,形成手拉手局面,一旦发病传播特别严重,植株二分之一的针叶受到侵染失绿变为红褐色后,导致整个植株死亡。特克斯林场未郁闭的更新地近2666公顷,为了确保多年来的人工更新造林成果,使幼树尽早成林,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防治,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防治过程采取的措施简介如下:

一、营林措施m.zw59.COm

1.间株:在每年融雪化冻后,对形成手拉手的幼树进行间株,增大营养空间,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2.整枝:幼树芽苞开放之前,剪除感病枝,集中烧毁。感病部位一般是由下而上传播的,将感病枝全部剪除,剪后保留最下枝与地面距离控制在树高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清除了病源,另一方面减少受侵染几率。

二、化学防治

1.防治时间:每年9~10月子囊孢子成熟并开始传播时进行化学防治。

2.杀菌剂:使用多菌灵25%、50%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浓度配比1∶400。

3.喷雾机具:由于受地形限制,仅用了背负机动弥雾喷粉机,WFB-18型,具备山区更新地块作业的各项功能。

4.走向、喷向与风向:结合地形从上风向向下风向喷雾

三、小结:采用间株、整枝、化防相结合防治云杉雪枯病效果最好,由于更新地块受水源和地形的限制,有的发病地块无法采取化防,采取三年两次整枝的方法,第一、三年各一次,也可达到预期效果。树高达3米抗病性增强,就不会发生感病导致死亡的现象了。

小编推荐

云杉雪霉病的防治


分布及危害:本病在北美、北欧、日本等国均有发生,为害冷杉(Abies)、云杉(Picea)、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等树种。在我国新疆,分布在天山西部,准噶尔西部山地和阿尔泰山等林区。主要发病地区有巩留,伊宁,塔城等地。重病苗圃,年损失率为33~62%。在人工更新幼林,此病也很严重,特别是用小苗、弱苗及带病苗更新造林时更为严重。近年来,由于雪霉病的危害,造成苗木短缺,质量下降,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影响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

症状:针叶和地上部全株在雪下受侵染,被灰褐色到深褐色的菌丝覆盖,或入侵内部,引起苗木霉烂和窒息。菌丝层的质地和厚薄因病情而异,发病轻时呈絮状,严重时呈毡状。色泽因受害时间长短而不同,早期受害的为褐色,即将融雪时受害的为白色或灰褐色。危害轻时为团块状,融雪后病叶脱落,茎的皮层溃烂,地上部逐渐枯死。

病原:病原菌主要有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狭窄平截盘多毛孢(Truncatella)、其它还有枝孢属(Cladosporiumsp.)、根霉属(Rhizopussp.)、交链孢属(Alternariasp.)、附球霉属(Epicoccumsp.)等。对主要病原菌的形态分述如下:

1.灰葡萄孢的假菌核近黑色,表面粗糙,近圆形到不规则形,叶上0.1~1mm,茎上2~3mm,成熟时半外露,不易脱落。营养菌丝无色透明,内含许多颗粒状体,宽4~11m。由菌核和菌丝产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基部浅褐色,向上渐细,近无色,长0.5~2mm,宽8~16m,在顶端多次分枝,小枝膨大形成小梗,芽殖分生孢子聚集成簇。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卵圆、椭圆到矩圆形,8~18m7~12m。老的分生孢子梗扁平扭曲,褐色。分生孢子簇除顶生外,还在延伸的分生孢子梗上间生,间距26~59m。附着孢初期二歧分枝,后期集结,墨绿到黑色。小孢子无色,近圆形,约3m。

2.核盘菌的菌核黑色,表面光滑,蚕豆形,亚铃形或近圆形,4~8mm。着生在云杉的幼茎、小枝、子叶节和新芽顶端,偶尔生叶上,易脱落。一般由菌核产生菌丝,菌丝无色透明,附着孢墨绿到黑色。也可由一菌核产生1~15个子囊盘,一般4~6个。子囊盘淡肉色到暗肉色,初期杯状,展开后呈盘状,直径1~11mm,盘柄长1~2cm,常因环境而异,可长达4cm以上。子实层近无色,子囊棒状,108~145m6~8m,顶环碘液染色变兰。子囊孢子8个,单列,单细胞,大多为椭圆形,8~12m5~8m,内含2~3个油滴。侧丝比子囊稍长,顶端轻微膨大。

3.狭窄平截盘多毛孢的分生孢子座茎生,烧瓶状至盘状,埋生,分散或汇合,250~1100m100~450m,器壁由褐色,多角形细胞组成,开裂不规则。子实层周生,分生孢子梗无色,线形,25~46m2m,少分隔,有1~3个环痕。分生孢子纺锤形,16~21m6~9m,3个真隔膜,中间两个细胞褐色,长11~14m,基细胞平截,顶细胞锥形,均无色,顶细胞有延生的附属丝,形状多变,二歧分枝或不规则分枝,有时单一。

发病规律:雪霉病在新疆除了危害雪岭云杉(P.schrenkiana)、西伯利亚云杉(P.obovata)外,还危害欧洲云杉(P.abies)、白云杉(P.glauca)、青海云杉(P.crassifolia)、四川云杉(P.balfouria7la)等。云杉雪霉病在生长期生病之后,在雪下继续发展蔓延造成危害。初冬和早春是主要发生期,以早春蔓延迅速,灰葡萄孢等三种病原菌的共同特点是:0~22℃时,随温度的升高,生长迅速增加;在28℃以上,生长极其缓慢并逐渐停滞;在22℃以下营养生长旺盛。成熟的菌核,一般无休眠期。温、湿度适合即可萌发。在天山西部、准噶尔西部山地和阿尔泰山林区,积雪深厚(以新源布尔津为例),历年平均最大雪深为100.4cm。在积雪覆盖下,冬季土壤不结冻,或仅在个别年份浅土层短期轻微结冻。苗冠层和土壤层长期处于0℃左右的低温高湿状态。由于积雪覆盖地表温度近5~6个月处在0℃左右,到3~4月融雪期,0℃以上的温度持续时间长达近2个月。这样的生态条件,适合雪霉病发生,特别是初冬和早春的气温不稳定,融雪期推迟,经常出现冻雨、雨夹雪、在积雪层下形成冰盖,苗木被压倒伏,透气性差,更加有利于病害的发展蔓延。病原菌是弱寄生菌、苗木受冻害、灼伤等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伤害,以及管理粗放,多年连作,高密度种植,光照不足,以及不利于排水,通风和降温的小生境,均导致危害加重。

防治措施:在轻病区,要强调综合防治。在重病区,要普遍采取化学防治,控制危害和流行。

育苗技术防治:选择中山带海拔高度较低的地段建立正规苗圃。严格控制种植密度,适时间苗、定苗、剔除弱苗和病苗。及时换床,分级移植,增强光照。放叶和新梢期,采取盖帘等措施防晚霜。适量、适时施用化肥、促壮剂、除草剂,但要防止灼伤。秋季疏通渠道和排水口、清除杂草等障碍物,早春赶冰凌排淤。药械不足的小型苗圃,幼龄苗可采用苗床搭隔雪棚防病措施。

营林技术防治:结合迹地更新,做好造林前的清林和整地。选用合格的健壮苗木造林和补植。起苗、假植、栽植等作业时要注意保护好苗木,维持苗木生机。加强幼林抚育,及时扶苗、培土、除草、割灌、清理植株周围坍塌的石砾等障碍物,预防植株被压或倒伏。

化学防治:在初冬积雪覆盖前(苗圃10月上中旬,林地9月底~10月上旬),用广谱性、药效期长、内吸和吸附性强的杀菌剂。如20%粉锈宁乳油(1.5~4.5kg/ha),70%甲基托布津(3.0~9.0kg/ha),25%多菌灵或40%多硫合剂,多福合剂(9~12kg/ha)等。用电动手持超低容量喷雾器,将药剂稀释5~10倍,喷施1次,防治效果最佳,特别适宜在山地和气候多变的初冬作业。幼林的防治选用多菌灵胶悬剂、粉锈宁乳油等,可喷施原液。

花生青枯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花生青枯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山东、江苏等省发病重,河北、安徽、辽南偶有发生。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从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生,以花期最易发病。青枯细菌主要侵染根部,致主根根尖变色软腐,病菌从根部维管束向上扩展至植株顶端。横切病部呈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变成深褐色,用手捏压时溢出浑浊的白色细菌脓液。初发病时早晨叶片张开延迟,傍晚提早闭合,主茎顶梢第一、二叶片先萎蔫,侧枝顶叶暗淡萎垂,1-2天后全株叶片急剧凋萎,但叶片仍呈青绿色别于其它枯萎病。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花生青枯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危害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主要自花生根茎部开始发生。特征性症状是植株急性凋萎和维管束变色。该病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以盛花期最多。感病初期通常是主茎顶梢叶片失水萎焉,早晨叶片张开晚,傍晚提早闭合。随后病势发展,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整个植株青枯死亡。拔起病株,主根尖端变褐湿腐,纵切根茎可见维管束变黑褐色,条纹状,后期病株髓部呈湿腐状,挤压切口处,有白色的菌脓溢出。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抗青10号、11号、鲁花3号、鄂花5号、中花2号、粤油92、桂油28、泉花3121、粤油22号、粤油320号、粤油250等;播种前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种(可形成保护膜,隔离病原菌,提高种子发芽率),时间不宜过长;播种后应及时在地面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保墒防水分蒸发、防土层板结,隔离病虫源,提高出苗率。

(2)大力推广水旱轮作或花生与冬小麦轮作。提倡进行3~4年以上轮作,以控制病菌基数。由于青枯病的寄主范围较广,轮作时要考虑茬口的安排,与甘薯、玉米或采用水旱轮作的方式较为适宜,避免与茄科、豆科、芝麻等作物连作。

(3)加强田间管理。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花生生长期应及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疯长,促进花芽分化;在开花前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施地果壮蒂灵使地下果营养输导管变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增加花生的产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氮肥,促进花生稳长早发。对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间深埋,并用石灰消毒。花生收获时及时清除病株与残余物,减少土壤病源。

(4)播种前每667m2施石灰35-50kg。铲除杂草,清除病残体也有较好防治效果。对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通过深耕、深翻、严整土地、改良旱坡地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5)在发病初期可喷施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用抗菌素120)、20%噻菌铜溶液、38%恶霜嘧铜菌酯、20%叶枯唑、春雷霉素等,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以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等进行灌根处理,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50毫升,每10天1次,连续灌2~3次。必要时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高科30%甲霜恶霉灵800倍液喷淋根部,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50ml,并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强药效。

景观树种松针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又名松落叶病。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油松、马尾松、黑松等松树。从幼树到大树均可得病,以幼树受害较重。受害后造成针叶枯红脱落。

油松感病后针叶由暗绿变为灰绿,后变红褐色而脱落;马尾松初期症状则在针叶上出现小黄斑点友段斑,至晚秋全叶变黄而脱落,

在黑松上针叶黄色段斑较大,且有褐色斑纹.以后变黄脱落。

落下的病叶,以后都变为灰褐色或灰黄色,一般到次年春在各种病叶上都能产生典型症状:即在病叶上出现纤细的横线,将病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长出椭圆形小黑点,长0.2~0.3毫米,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渐产生较大的长椭圆形黑色突起,即病菌的子囊盘。条件适宜时中央有一纵裂缝,显露出乳白色物,即子囊和子囊孢子。

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过冬。次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遇雨或潮湿时,子囊盘吸水膨胀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从针叶的气孔侵入,传染期长达3个月,老叶、新叶都有受害。8月后病叶陆续脱落。分生孢子一般无再侵染作用。4、5月雨水多、湿度大,土壤瘠薄、干旱、树木生长衰弱等,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

防治方法如下:

加强肥、水等养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秋冬季清扫落叶烧毁,消灭病原菌。

在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期喷1:l:100的波尔多液,或500倍的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每半月喷1次,共喷2~3次预防。

山药白涩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山药白涩病,又称山药斑纹病。

〔病原菌学名〕CylindrosporiumdioscoreaeMiyabeetlto

〔寄主作物〕山药。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蔓。叶片发病,多是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初时在叶片上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黄白色小斑点,扩展后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直径2~5毫米,边缘变褐稍隆,中间浅褐色,散生许多小黑点。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致使叶片穿孔或枯死。致病菌为薯芋柱盘孢。病菌分生孢子盘叶两面生,聚生或散生,初埋生,黑褐色,后突出表皮而上部呈白色至黄白色,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不分枝,直或微弯,单胞无色,分生孢子针状,二端较圆或一端较尖,直或稍弯,无色,具1~3个隔膜。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座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越冬菌产生分生孢子引起田间发病。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遇适宜温湿度条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再侵染,潜育期仅1~2天。病害再侵染频繁,病情扩展较快。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多7、8月份发病,是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病害严重。

〔防治措施〕(1)选地势较高燥,土质肥沃地块种植。要深翻地,精细整地。(2)实行轮作,避免连作。(3)施足腐熟的粪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合理灌水,雨后排除田间积水。(4)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集中烧毁或深埋。(5)发病初期及时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微粒粉剂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新万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针叶树云杉树苗毡枯病防治措施


【分布及危害】该病发生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和伊春林区,为害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16~21年生人工林,在被害林分中,天然更新的臭松(Abiesnephrolepis)、红松(Pinuskoraiensis)幼树也感病。在枝和叶上生长毡状菌丝层,引起凋萎和毡枯。从树冠下部向上蔓延,沿主干呈锥形扩展。树冠下部四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50%以上;树冠下部三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30%~50%;树冠二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在30%以下。被害严重时,几乎整个树冠枝叶被害萎黄枯死。

【症状】病初在树冠下部稠密处的枝和叶上生长蛛网状菌丝体,缠绕叶和小枝,逐渐形成菌丝。在枝和叶基部下面形成一层毡状菌丝层,厚约1~2mm,逐渐向绿色的枝叶蔓延。初灰白色,渐变为灰色,被害枝上表面,形成黑色霉层。剥开菌丝层、皮层组织仍为绿色,输导组织完好,因此顶部枝叶正常。当被害严重时,小枝和叶完全被毡状菌丝层覆盖,形成一个菌丝套膜,甚至在皮下也能形成菌丝膜,使皮孔和气孔堵塞窒息,引起枝叶枯黄凋萎死亡,其后在菌丝层内或上面,成群或并生黑色球状物,即病菌子囊壳。

【病原】为拟蔓毛座坚壳菌(RoselliniaherpotrichioidesHeptingDavidson)。子囊壳群生或并生,密集于毡状菌丝层上或埋在菌丝层内。近球形,暗褐色,炭质,直径501~855m,有明显的黑色乳头状孔口。子囊圆柱形,有短柄,顶端加厚,中间有一小孔道和一个淀粉质的顶环(塞子)。用Melze液染色变蓝,180~207m10.5~13.6m。子囊孢子单行斜列,单胞,不等边椭圆形至方形,在一侧有芽缝,有时两端尖,内含1~2个油球,20~24m8.5~10m。子囊孢子在水滴内不萌发,但在2%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营养液内可以萌发,改用2%麦芽糖琼脂膜作孢子萌发试验,萌发率显著增高。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在寄主菌丝层内越冬。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来源,通常附生于寄主体表。当苗木或林分过密、夏季连雨、高湿时,该菌可迅速生长,繁殖和蔓延,对寄主造成为害。据在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调查同一立地条件下,红皮云杉人工林中,郁闭度越大,阴坡、坡下、林内和未经抚育的林分,发病都重。

【防治措施】对过密的林分及时采取清林、修枝和透光伐等营林措施,可减清病害,其中以透光伐防病效果显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明显下降,防治效果可达91.2%。有条件时,用75%百菌清烟剂防治,用药量为15kg/ha,具有一定防治效果。

龙柏叶枯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症状龙柏叶枯病主要危害当年麟叶及绿色嫩枝。发病初期,麟叶由绿色变为黄绿色,无光泽,最后变成枯黄色,引起麟叶早落。麟叶上的病斑向下蔓延,危害嫩枝,嫩枝发病褪绿,变成黄绿色,最后为枯黄色,不易凋落,次年春天被风吹落,严重的树冠布满枯黄的病枯枝叶,连年发生树冠稀疏,生长势弱,降低观赏性。

病原经对病株分离培养,明确病原为细交链孢属(AlternariatenuisNee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交链孢霉属。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枝条上越冬,次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自伤口侵入。发病期4-5月,盛发期7-9月。小雨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释放和侵入。

综合防治措施

(1)减少侵染来源。清除枯枝落叶,特别是树冠上残留的病枯枝,清理的病枯枝集中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对多年栽的龙柏增施有机肥,早春灌足底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

(3)防治病原菌。4月份,发病初期,喷洒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续喷3遍,间隔期7天,防治效果60%以上。

云杉毡枯病防范技术


【分布及危害】该病发生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和伊春林区,为害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16~21年生人工林,在被害林分中,天然更新的臭松(Abiesnephrolepis)、红松(Pinuskoraiensis)幼树也感病。在枝和叶上生长毡状菌丝层,引起凋萎和毡枯。从树冠下部向上蔓延,沿主干呈锥形扩展。树冠下部四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50%以上;树冠下部三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30%~50%;树冠二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在30%以下。被害严重时,几乎整个树冠枝叶被害萎黄枯死。

【症状】病初在树冠下部稠密处的枝和叶上生长蛛网状菌丝体,缠绕叶和小枝,逐渐形成菌丝。在枝和叶基部下面形成一层毡状菌丝层,厚约1~2mm,逐渐向绿色的枝叶蔓延。初灰白色,渐变为灰色,被害枝上表面,形成黑色霉层。剥开菌丝层、皮层组织仍为绿色,输导组织完好,因此顶部枝叶正常。当被害严重时,小枝和叶完全被毡状菌丝层覆盖,形成一个菌丝套膜,甚至在皮下也能形成菌丝膜,使皮孔和气孔堵塞窒息,引起枝叶枯黄凋萎死亡,其后在菌丝层内或上面,成群或并生黑色球状物,即病菌子囊壳。

云杉毡枯病防范技术

【病原】为拟蔓毛座坚壳菌(RoselliniaherpotrichioidesHeptingDavidson)。子囊壳群生或并生,密集于毡状菌丝层上或埋在菌丝层内。近球形,暗褐色,炭质,直径501~855m,有明显的黑色乳头状孔口。子囊圆柱形,有短柄,顶端加厚,中间有一小孔道和一个淀粉质的顶环(塞子)。用Melze液染色变蓝,180~207m10.5~13.6m。子囊孢子单行斜列,单胞,不等边椭圆形至方形,在一侧有芽缝,有时两端尖,内含1~2个油球,20~24m8.5~10m。

子囊孢子在水滴内不萌发,但在2%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营养液内可以萌发,改用2%麦芽糖琼脂膜作孢子萌发试验,萌发率显著增高。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在寄主菌丝层内越冬。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来源,通常附生于寄主体表。当苗木或林分过密、夏季连雨、高湿时,该菌可迅速生长,繁殖和蔓延,对寄主造成为害。据在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调查同一立地条件下,红皮云杉人工林中,郁闭度越大,阴坡、坡下、林内和未经抚育的林分,发病都重。

【防治措施】对过密的林分及时采取清林、修枝和透光伐等营林措施,可减清病害,其中以透光伐防病效果显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明显下降,防治效果可达91.2%。有条件时,用75%百菌清烟剂防治,用药量为15kg/ha,具有一定防治效果。

小麦雪霉叶枯病如何防治


症状又称小麦雪腐叶枯病、红色雪腐病。从小麦发芽期至成熟前均可发病。产生芽腐、苗枯、鞘腐、叶枯、穗腐等症状,其中叶枯和鞘腐最重要。芽腐和苗枯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烂变色,胚根少,根短。胚芽鞘上生条形至长圆形黑褐色斑,严重的烂腐,表生白色菌丝。病菌基部的叶鞘变褐坏死,且向叶片基部发展,致整叶变褐或变黄枯死。病苗生长衰弱,根系不发达或短,苗矮,第一、二叶短缩,发病重时整株呈水浸状变褐腐烂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基腐和鞘腐拔节后抽穗前发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由深褐色变浅至枯黄色,与叶鞘相连的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1~4cm,我为2~3cm,边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后期多数病叶枯死。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病原Gerlachianivalis(Ces.exSacc.)GamsandMull.称雪腐格氏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G.nivale(Ces.)W.GamsetE.Mull.、Fusariumnivale(Fr.)Ces.。病菌在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座,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新月形,两端钝圆,无脚胞,无色,具隔膜0~3个,以1个隔膜居多,大小11.3~22.8×2.3~3.3(μm)。有性态为Monographellanivalis(Schaffnit)E.Mull.子囊壳埋生,珠形至卵形,大小160~250×90~100(μm),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子囊壳壁厚具内外两层。子囊棒状至圆柱状,大小40~70×3.5~6.5(μm)。子囊里具子囊孢子6~8个。子囊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具隔1~3个,大小10~18×3.6~4.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蓖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后侵染叶鞘,后向其他部位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生长温限-2~30℃,19~21℃最适。西北地区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青藏高原麦区,7~8月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致穗腐。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小麦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叶发病影响较大。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与发病关系密切。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播种过早,播量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如:郑州3号、花培28、小偃6号、周麦10号、阿勃、西农88、西农881、丰产3号、秦麦12号等较抗病。由无病咱子田留种。(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对分蘖性强的矮秆品种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种量。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控制追肥。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3)对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田块或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喷洒80%多菌灵超微粉剂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规喷雾。也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草坪雪霉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雪霉叶枯病,病原为雪腐捷氏霉菌(Gerlachianivalis(Ces.ExSacc.)GamsetMull)主要发生在冷凉多湿地区,寄生在适于冷凉地区种植的禾草上。

一、症状表现

以叶斑和叶枯症状最为常见。草坪出现直径小于5cm的圆形枯草斑,扩大后直径可达20cm。病草初为水浸状污绿色,后变为砖红色、暗褐色以至灰绿色。该病在剪草高度较低的草坪上迅速扩展时,枯草斑中心可恢复生长,形成环形枯草斑,外圈具有暗绿色边缘。在潮湿条件下或积雪覆盖下,枯草斑上生出白色菌丝体,经阳光照射后产生大量粉红色或砖红色霉状物。更多绿色尽在

二、发病规律

一年有春秋两个发病高峰。病菌以病种子、病土壤和病残体越冬。在适合条件下,病菌萌发侵染幼芽、幼根和其他部位造成发病。病菌随风和雨水传播,由伤口和气孔侵入,不断扩大侵染。高湿时产生气生菌丝,通过搭结也可传播蔓延。潮湿多雨和冷凉的环境有利发病。病菌侵入适温1822℃,当日均温15℃以上,遇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就可能流行。偏施氮肥、排水不良、低洼积水、草坪郁蔽、枯草层厚等因素都有利于发病。

三、病害防治

(1)种植无病种子,提倡用三唑类药剂拌种。

(2)均衡施肥,增施P、K肥。

(3)改善草坪立地条件,避免低洼积水,合理灌水,及时清除枯草层等。

(4)适时进行化学防治,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500800倍或三唑类10002000倍喷雾。

(5)最新特效药剂:喷克菌、阿米西达、醚菌酯等。

小麦雪霉叶枯病常见防治方法


小麦雪霉叶枯病又称小麦雪腐叶枯病、红色雪腐病,发病时期会出现严重的腐烂,造成小麦减产所以农民朋友们应该要了解小麦雪霉叶枯病。

为害症状

从小麦发芽期至成熟前均可发病。产生芽腐、苗枯、鞘腐、叶枯、穗腐等症状,其中叶枯和鞘腐最重要。芽腐和苗枯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烂变色,胚根少,根短。胚芽鞘上生条形至长圆形黑褐色斑,严重的烂腐,表生白色菌丝。病菌基部的叶鞘变褐坏死,且向叶片基部发展,致整叶变褐或变黄枯死。病苗生长衰弱,根系不发达或短,苗矮,第一、二叶短缩,发病重时整株呈水浸状变褐腐烂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基腐和鞘腐拔节后抽穗前发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由深褐色变浅至枯黄色,与叶鞘相连的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1~4cm,我为2~3cm,边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后期多数病叶枯死。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小麦雪霉叶枯病常见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如:郑州3号、花培28、小偃6号、周麦10号、阿勃、西农88、西农881、丰产3号、秦麦12号等较抗病。由无病咱子田留种。(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对分蘖性强的矮秆品种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种量。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控制追肥。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3)对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田块或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喷洒80%多菌灵超微粉剂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规喷雾。也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东方蝼蛄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东方蝼蛄为害水稻造成的枯心苗,是稻茎基部被咬,严重的咬断,呈撕碎的麻丝状,心叶变黄枯死,受害稻株易拔起,稻茎上无蛀孔,无虫粪,这种症状在落水晒田时或稻株四周无水时才能见到。东方蝼蛄为害其他作物特点,参见华北蝼蛄。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0一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别于华北蝼蛄。卵初产时长2.8mm,孵化前4mm,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若虫共8—9龄,末龄若虫体长25mm,体形与成虫相近。

生活习性

群集性。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凤、怕水。东方蝼蛄孵化后3~6天群集一起,以后分散为害;华北蝼蛄初孵若虫3龄后方才分散为害。

趋光性蝼蛄昼伏夜出,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利用黑光灯,特别是在无月光的夜晚,可诱集大量东方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故可用灯光诱杀之。华北蝼蛄因身体笨重,飞翔力弱,诱量小,常落于灯下周围地面。但在风速小、气温较高、闷热将雨的夜晚,也能大量诱到。

趋化性。蝼蛄对香、甜物质气味有趋性,特别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及炒香的豆饼,麦麸等。因此可制毒饵来诱杀之。此外,蝼蛄对马粪、有机肥等未腐烂有机物有趋性,所以,在堆积马粪、粪坑及有机质丰富的地方蝼蛄就多,可用毒粪进行诱杀之。

趋湿性。蝼蛄喜欢栖息在河岸渠旁、菜园地及轻度盐碱潮湿地,有“蝼蛄跑湿不跑干”之说。东方蝼蛄比华北蝼蛄更喜湿。东方蝼蛄喜欢潮湿,多集中在沿河两岸、池塘和沟渠附近产卵。产卵前先在5~20cm深处作窝,窝中仅有1个长椭圆形卵室,雌虫在卵室周围约30cm处另作窝隐蔽,每雌产卵60~80粒。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精耕细作,深耕多耙;

2、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3、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

4、人工捕捉。

马粪和灯光诱杀

1、在田间挖30厘米见方深约20厘米的坑,内堆湿润马粪并盖草,每天清晨捕杀蝼蛄;

2、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

1、将豆饼或麦麸5公斤炒香,或秕谷5公斤煮熟晾至半干,再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兑水将毒饵拌潮,每亩用毒饵1.5-2.5公斤撒在地里或苗床上。

2、在蝼蛄为害严重的菜田,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公斤与15-30公斤细土混匀后,撒于地面并耙耕,或于栽前沟施毒土。蔬菜苗床受害重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洞杀灭害虫。

豆芜菁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芜菁寄主较多,除危害豆类蔬菜及豆类作物外,还可危害茄果类的辣椒、番茄、马铃薯;绿叶菜类的苋菜、蕹菜;禾本科的玉米,以及甜菜、向日葵、苜蓿、芝麻、棉花等经济作物。主要以成虫群集危害,大量取食寄主叶片、花瓣乃至果实,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与结实,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芜菁形态及习性

芜菁成虫为体中型具有鞘翅的甲虫,但鞘翅较柔软,前胸背板较鞘翅狭窄。条芜菁体黑色。头带红色,鞘翅上各具一黄白色条纹,以豆芜菁[EpicautagorhamiMarseul]为代表。斑芜菁体亦呈黑色,头黑色,鞘翅上有黄黑相间的横斑纹,以眼斑芜菁[MylabriscichoriiLin.别名黄黑花芜菁]为代表。

芜菁年发生世代,华北地区为1代/年,湖北为2代/年,华南地区年发生世代不详,估计2代/年以上。就豆芜菁来说,一代区成虫在6、8月份危害,8月份为严重危害期,大豆开花前后最重;二代区越冬代成虫于5-6月间发生,集中危害早播大豆,以后转害蔬菜。第1代成虫出现于8月,危害大豆最为严重,9-10月间转到蔬菜上危害。成虫多白天活动,活泼善爬,具有群集危害习性,受惊时则迅速分散或坠落地下,其腿节末端可分泌含有芜菁素(别称斑蝥素)的黄色液体,如人体皮肤触及,可引起红肿发疱。成虫产卵于土中,产卵前先用口器和前足挖一产卵穴,每穴产卵70-150粒,呈菊花状排列。芜菁成虫为植食性,但其幼虫则以蝗卵及土蜂巢内幼虫为食,如缺食物,则10天内可死亡。幼虫共6龄,1-4龄幼虫食量渐增,56龄幼虫则不需食料,末龄幼虫在土中化蛹。

防治方法

1.害虫发生严重地区或田块,收获后及时深耕翻土,可消灭大部分土中虫蛹。

2.人工网捕成虫。可利用成虫群集危害习性,于清晨用网捕杀。

3.药剂毒杀。可于成虫发生期喷施90%敌百虫结晶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乱油5000倍液,或2.53功夫乳油3000倍液,1-2次或更多,交替喷施,喷匀喷足。另外,鉴于芜菁幼虫在土中活动,笔者建议在芜菁常年严重危害的地区,还可探索土壤灌淋药液,毒杀土中虫蛹的办法进行防治,以减少成虫虫口数,可能减轻成虫危害。

《云杉雪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