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丁香黑斑病、丁香褐斑病及定型斑枯病》,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丁香黑斑病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有褪绿斑,逐渐扩展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3-10毫米,褐色或暗褐色,有轮纹但不明显。病斑后期变为灰褐色,密生黑色的霉点,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病斑相互连接使叶片很大部分呈褐色枯死,并皱缩甚至发生碎裂。

病原物及发病特点病原菌是链格孢属中的一种真菌。分生孢子梗散生或数根集生,褐色;分生孢子褐色。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随雨水滴溅传播。

丁香褐斑病

症状丁香叶片上的病斑为多角形、不规则形或圆形至近圆形,褐色,直径5-10毫米。病斑后期中央组织变成灰褐色,病斑边缘深褐色。病斑下表皮着生暗灰色的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发病严重时病斑正面也有少量霉层。病斑相互连接成大斑块,呈灰褐色斑枯。

病原物和发病特点病原菌是丁香属丁香尾孢菌,病原菌以孢子座或菌丝体在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雨水多、露水重、种植密度大、通风不良易导致病害发生。

丁香斑枯病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两面散生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边缘边缘色较深,中央组织色浅,灰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心部分生出少量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物及发病特点病原菌是丁香针孢菌,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

防治措施

减少侵染源。清除病残体;进行适度的修剪,剪掉有病枯梢。

发病时喷洒1%等量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15天喷一次,连喷3-4次效果较好。

精选阅读

花卉病虫害防治 丁香褐斑病


1.分布与为害

丁香褐斑病在国内分布很广。病害发生严重时,成株叶片枯死和提早落叶,影响庭院绿化美化的景观。还为害暴马子、洋丁香、女贞、桂花等花卉。

2.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大为大斑。病斑褐色,中部色浅边缘色深,发病后期病斑部位有黑色小霉点。病害发生严重时,病斑占满全叶,远望如火侥,有的连接成大斑,导致叶片枯萎,最后提早落叶。

3.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为尾抱霉菌。病菌在病残落叶中越冬。翌年在丁香花期后,多阴雨潮湿情况下,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和再侵染。一放在夏末秋初高温多雨露水时,发病严重。秋后随着气温降低,病害逐步减轻到停止发展。

4.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温室栽培时,注意通风降低室内湿度,增施磷钾肥,保证充足的氮素营养,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发现病叶、病果及时摘除销毁或深埋。

2、药剂防治

(1)药剂喷雾:在发病初期可用下列药剂进行喷雾。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灭菌丹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每667米2喷药液50~60千克,每7天喷一次,连续4~5次。只要防治的早,坚持如期防治,喷得周到细致,即能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

(2)试用烟熏剂(适用于温室、大棚):定植前用硫磺烟熏、消毒。每1000平方米用硫磺粉250克,锯末500克混合后,用红煤球点燃,密闭一夜。在生长期每亩可用46%百菌清烟熏剂250克,在傍晚熏蒸。

(3)试用粉尘施药(适用于温室、大棚):施5%百菌清复合粉剂,每次每667米2用药量公斤,用丰收5型或10型喷粉器喷撒。

最好与喷雾防治轮换使用,每七八天喷一次,喷粉在日出前或落后进行,喷粉后封闭棚、室、使株充分着药。

生菜褐斑病和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生菜褐斑病与黑斑病都以为害叶片为主。褐斑病的叶斑表现两种症状:一种是初呈水渍状,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暗灰色病斑,直径2-10毫米不等。另一种是深褐色病斑,边缘不规则,外围具水渍状晕圈。潮湿的斑面上生暗灰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至叶片变褐干枯。黑斑病又称轮纹病、叶枯病,在叶片上形成圆形至近圆形褐色斑点,不同条件下病斑大小差异较大,一般3-15毫米,褐色至灰褐色,有同心轮纹,田间看不出霉状物。

广东地区周年种植生菜,这两种病害都能通过种子带病和风雨传播、蔓延、侵染,一般温暖潮湿、多雨和雾大露重时间长的天气有利于这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在土壤肥力不足,生菜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都会加重发病。防治生菜褐斑病与黑斑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整地前先清洁田园,深翻晒地后适量施石灰和施足有机底肥。(2)种植管理期注意合理浇灌,氮磷钾合理搭配追肥,并喷施叶面肥如植保素、绿丰素等,使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抵抗力。(3)在生菜长密封行前或发病初期应抓紧喷药,供选择的药剂有:百可宁或百菌清(40%悬浮剂)600倍、百菌唑(50%多硫可湿性粉)800-1000倍、甲基托布津或普菌克(70%超微复方可湿性粉)1000-1500倍、扑海因(50%可湿性粉)1500倍、新而浦(65%可湿性粉)400倍、宝宁(60%多福可湿性粉)600-800倍。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丁香花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丁香,为木犀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丁香花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症状及病理变化

主要在叶片上形成褐斑,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心淡褐色,严重时布满褐斑,提早落叶,全株仅留少量叶片。

二、病原

其病原为真菌,丁香尾孢,子作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直立。分生孢子线状或细棍棒形,无色或近无色,多分隔,基部细胞倒圆锥状、钝圆或近平切。

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在病落叶中越冬,第二年5~6月进行侵染,在多雨潮湿条件下,病菌反复传播侵染危害,因此雨水较多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秋季多雨时,发病严重。

三、防治方法:

1、秋冬季清除病叶,生长期及时修剪整形,控制枝叶密度,以利通风透光。平时管理要做到合理施用水肥,及时排水。

2、药剂防治:展叶后喷施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以防治此病。

丁香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症状

丁香叶枯病(又名丁香疫病、花斑病)。该病害能危害叶片、嫩枝及花芽,但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受侵染,往往自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先产生淡绿色圆点,然后圆点中心变褐色、枯死,进而病斑中心转变为灰白色,此时,病斑周围产生黄色晕圈。若圆形病斑继续发展,其边缘延伸出1至多根褐色的线条,尤如星芒状。病斑能再进一步扩大,呈现不太明显的环纹,仍然中心灰白色,周围暗色,放射出波状线纹,最终叶片枯焦变形,但不落叶,严重时全株叶片枯焦卷曲挂于树上,犹如火烧一样。嫩枝感病,产生黑色条状纹,从整个枝条一侧变黑色。花芽染病完全变黑,扭曲状。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

病菌在感病的枝条、叶片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合时病原菌大量繁殖,并借气流传播,病菌自微小的伤口或气孔侵入叶片,再从叶片侵入嫩枝,也可直接经过气孔或皮孔侵入。潮湿、温暖的条件发病很快。密植的植株发病也重。

白花丁香较易感病,而带色的品种则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养护管理,结合修剪,除去病枝或过密的枝条;栽植时不宜密度太大,要注意植株的通风透光,减少发病。

2.注意合理施肥,不要施高浓度的氮肥或施肥过多,避免植株徒长、组织柔嫩,以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

3.开始发病时,喷洒1:1:160倍的波尔多液,或在丁香灌丛中,直径约2米的范围内,撒漂白粉或硫磺粉,按植株计每株约100g。

丁香褐斑病防治


【分布】上海、杭州、南昌、大连、丹东、青岛、济南、南京、武汉。

【症状】主要在叶片上形成褐斑,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心淡褐色,直径5~10毫米,上生绒状黑色小点,严重时布满褐斑,提早落叶,全株仅留少量叶片。

【病原】病原为真菌,丁香尾孢(Cercosppralilacis),子座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直立.分生孢子线状或细棍棒形,无色或近无色,多分隔,基部细胞倒圆锥状、钝圆或近平切。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在病落叶中越冬,翌年5~6月进行侵染,在多雨潮湿条件下,病菌反复传播侵染危害,因此雨水较多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秋季多雨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秋冬季清除病叶,生长期及时修剪整形,控制枝叶密度,以利通风透光。平时管理要做到合理施用水肥,及时排水。

(2)药剂防治:展叶后喷施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以防治此病。或7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10至15天1次,连喷3至4次效果较好。

黄瓜褐斑病


黄瓜褐斑病

(1)主要症状各地有少量发生,多在黄瓜盛瓜期开始发病,中、下部叶片先发

病,向上部叶片发展。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生出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大小不等的圆

形或近圆形边缘不太整齐的淡褐色或褐色病斑。病斑多数直径8~15毫米,小的3~5毫米,

大的20~25毫米。后期病斑中部颜色变浅,有时呈灰白色,边缘灰褐色。湿度大时病斑

正、背面均生稀疏的淡灰褐色霉状物。病斑多时,或几个大型病斑相融合,叶片很快枯黄而

死。发病重时,茎蔓和叶柄上也会出现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病斑扩展较大时能引起整株枯

死。

(1)病原Corynesporacassiicola(Berk.Curt.)Wei,称瓜棒孢霉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正、背面产生的霉状物,为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

子梗多单生,少数3~5根丛生,细长,不分枝,有l~7个分隔,浅褐色。分生孢子梗顶端

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长圆柱形,直立或弯曲,顶部钝圆,有5~15个隔膜,隔

膜处不缢缩,孢壁较厚,分生孢子幼嫩时浅褐色,成熟后棕褐色。

(2)发病规律种子可以带菌,但带菌率不高,但从南瓜种子上可以分离到较多

病菌,因此,即使黄瓜种子不带菌,当与南瓜稼接时,南瓜种子所带病菌也能成为初侵菌源。

病田中,病菌可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

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次侵染,初侵后形成的病斑所生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向周围蔓延。

分生孢子传播多在白天进行,以10:00~14:00时为传播盛期。温、湿条件适宜,病菌很

快侵入,潜育期一般6~7天。一个生长季节病菌可进行多次再浸染,使病害日益加重。

病害以25~28℃,饱和相对湿度下发病重,昼夜温差大加重病情。植株衰弱,偏施氮

肥,微量元素硼缺乏时发病重,磷、钾肥有减轻病情的作用。

(3)防治方法

①种子消毒黄瓜与南瓜嫁接时,要注意南瓜种子也要不带菌。用55℃温水浸泡

黄瓜种子和嫁接用的黑籽南瓜种子30分钟。

②加强管理发病田应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并随

之深翻土壤,以减少田间初侵菌源。施足基肥,适时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适量施用硼肥。防止黄瓜植株早衰。浇水后注意放风排湿。发病初期摘除病叶。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75%百菌清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

或50%福美双加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加70%多菌灵(1: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加50%速克灵(1:1)1000倍液。

夹竹桃褐斑病


夹竹桃学名NeriumindicumMill.属夹竹桃科木本植物。以叶、花入药;有毒。具强心利尿、祛痰杀虫之功效。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尖或叶缘出现紫红色小点,扩展后形成圆形、半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病斑上具轮纹。后期中央退为白色,边缘红褐色较宽。湿度大时病斑两面均可长出灰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CercosporaneriellaSacc.称欧夹竹桃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深褐色,大小25一125m。分生孢子梗色浅,粗细不匀,聚集成束状,具隔膜0一3个,不分枝,顶端生有小型孢子痕,大小53535(m)。分生孢子圆筒形,具15个隔膜,大小155035(m)。此外,C.nerii-indiciYaman称夹竹桃尾孢,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上或随落叶留在土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夹竹桃上,萌发的孢子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发病。37月发生,苗木生长过密或细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强苗木管理,不宜栽植过密,清除病叶集中烧毁。(2)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菊花黑斑病及防治


病原为菊壳针孢菌。又称褐斑病、斑枯病。是菊花上的一种严重病害,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特点

感病的叶片最初在叶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后期变成黑褐色或黑色,直径2~10毫米。感病部位与健康部位界限明显,后期病斑中心变浅,呈灰白色,出现细小黑点,严重时只有顶部2~3片叶无病,病叶过早枯萎,但并不马上脱落,挂在植株上。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的浸染源,分生孢子器散发出大量的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秋季多雨、种植密度大、通风不良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品种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如紫荷、鸳鸯比较抗病,而广东黄感病最重,分根繁殖的植株病重,从健壮植株上部取芽扦插时感病较轻。

防治方法

①小面积种植时,人工摘除病叶,集中烧毁。

②改善种植环境。发病严重的地区实行轮作,栽植密度不要过密,以利通风透光,及时排除积水。

③发病期间用100~150倍的波尔多液或80%敌茵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也可将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与80%敌菌丹500倍液混合喷洒,或用45%百菌清、多菌灵混合胶悬剂1000倍液喷洒效果比单一用药要好。

乌塌菜黑斑病


(1)危害特征:

乌塌菜生长后期易发病,主要为害叶、叶柄、茎、角果等,叶片染病初生灰褐色至黑褐色稍隆起的小斑,扩大后变为黑褐色圆形斑,直径2~6毫米,具明显同心轮纹,四周干燥,有黄白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柄、茎染病产生椭圆形或成纵行的黑色条斑。

(2)防治方法:

①大面积轮作,收获后及时翻晒土地清洁田园,减少田间菌源。

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采用猪粪堆肥,培养拮抗菌,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病力和耐病性。

③选用抗病品种。

④种子消毒,可用种子重量0.4%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

⑤发病前开始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粉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其复配剂1000倍液。在黑斑病与霜霉病混发时,可选用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667平米喷对好的药液60~70升,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3~4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葡萄褐斑病


症状褐斑病有两种:褐斑病和小褐斑病。褐斑病是由半知菌葡萄假尾孢菌侵染引起,主要危害叶片,侵染点发病初期呈淡褐色、不规则的角状斑点,病斑逐渐扩展,直径可达1厘米,病斑由淡褐变褐,进而变赤褐色,周缘黄绿色,严重时数斑连结成大斑,边缘清晰,叶背面周边模糊,后期病部枯死,多雨或湿度大时发生灰褐色霉状物。有些品种病斑带有不明显的轮纹。小褐斑病由半知菌束梗尾孢菌寄生引起,侵染点发病出现黄绿色小圆斑点并逐渐扩展为2~3毫米的圆形病斑。病斑部逐渐枯死变褐进而茶褐色,后期叶背面病斑生出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褐斑病病菌分生孢子寿命长,可在枝蔓表面附着越冬,借风雨传播,在高湿条件下萌发,从叶背面气孔侵入,潜育期约20天。小褐斑病的发生与褐斑病相似。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减少病源。 ②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 ③喷药防治。发病严重的地区结合其他病害防治,6月份可喷1次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7~9月间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交替使用,酌情每10~15天喷1次药。65%的代森锰锌在某些葡萄果实上有药害,北方更明显,使用浓度应在1000~1200倍。 ④合理施肥,科学整枝。增施多元素复合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科学留枝,及时摘心整枝,促使通风透光。

苋菜的黑斑病


寄主作物苋菜。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时产生水浸状褐色小斑点,扩展后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5-10毫米,淡褐色或灰褐色。有时病斑可见不太明显的隐约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两面均生有淡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致使叶片局部或整叶干枯。

致病菌为苋黑斑链孢霉。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7根束生,褐色,顶端色淡,不分枝或偶有分枝,多数正直,或有时具膝状曲屈,有2-6个隔膜。分生孢子单生,倒棒形,褐色,嘴喙稍长,色淡而近无色。孢身具3-9个横隔膜,0-5个纵隔膜,隔膜处有缢缩。嘴喙由孢身逐渐变细,有0-2个横隔膜。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引起侵染而发病。田间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反复进行再侵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十几个小时即可完成侵入,经5-7天潜育期而发病,病害在田间扩展蔓延很快。病菌10-33℃均可发育,发育最适温度18-23℃,要求85%以上相对湿度。因此,高湿、多雨、气温温和时,易于发病。

防治措施(1)整平土地,密度适宜,及时间苗,适时采收。(2)施足有机肥,及时追肥。重施速效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科学灌水,注意雨后排水。(3)发病重地,与非寄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4)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并深翻土壤。(5)药剂防治,应在发病初期及时喷布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利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谨防芦荟黑斑病


发生条件芦荟黑斑病的发生程度视芦荟品种抵抗能力及气温高低而不同。另外台风、多雾天气、冰雹、雨水集中、昼夜温差在10℃以上的天气,也可引发此病,并大面积蔓延。

症状及发生规律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丝状病斑,后发展成近圆形黑色或褐色病斑,个别病斑边缘呈放射状,周围有黄色或黄黑色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上有许多黑褐色颗粒,叶表下陷,叶肉可利用部分完全丧失。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借风雨、操作农具及浇水等传播,并可形成多次侵染。

谨防芦荟黑斑病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有关单位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最易感染该病的品种是华芦荟,而后依次是元江、木立、库拉索、皂质。种植时要选用抗病且利用率高的品种。

种苗及土壤消毒:新引进的种苗必须经过消毒才可种植,一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渗泡5至10分钟,晾干后种植。对发病较严重病株,应及时拔除病株,或剪除病叶,将植株整株深埋或集中烧毁。对发病区土壤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消毒。

加强田间管理:在种植期间确保芦荟生长最低温度在8℃以上。同时减少和控制病源,采取独垄种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施足底肥前提下,增施0.1%磷酸二氢钾,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同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四周开好排水深沟,做到雨停沟干,防止田间积水。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加150ppm农用链霉素喷雾。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丁香黑斑病、丁香褐斑病及定型斑枯病》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修剪及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