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人参绣腐病的防治办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症状锈腐病为害人参的地下茎、根茎、芽苞和根。初期在侵染点出现黄色小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锈褐色病斑。病斑边缘稍隆起,中部微陷,病健部界限分明。轻时,表皮完好,也不侵及参根内部组织,仅在病斑表皮下几层细胞发病。严重时,不仅破坏表皮,且深人根内组织,病斑处积聚大量锈粉状物,呈干腐状,停止发展后则形成愈伤的疤痕。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可深人到参根的深层组织,导致软腐,使侧根,甚至主根横向烂掉。发病重时,地上部表现植株矯小,叶片不展,呈红褐色,最终可枯萎死亡。越冬芽受害后,出现黄褐色病斑,重者往往在地下腐烂,不能出苗。锈腐病可为害幼苗到成株各龄参根,在人参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为害。

病原在中国已经报道的人参绣腐病菌有3个种:(1)Cylindroarponpanicicola(Zinss)ZhaoetZhu;(2)Cylindrocarpondestnuctans(Zinss)Scholten;(3)Cylindrocaponsp.

均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柱孢属真菌。

1.在PDA上子座肉橘色,气生菌丝繁茂,初白色,后褐色,厚垣孢子数较多,往往间生,串生,或呈结节状,茶褐色,直径6-20m分生孢子生于轮状分枝或简单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分散或聚集成团,圆柱形、长圆柱形、椭圆形,少数具乳头状突起,无色透明,单胞或1~3个隔膜,极少数可有4~6个隔膜。孢子正直或微弯,隔膜处无缢缩,大小为6~56m2.5~6m。分生孢子内不形成厚垣孢子。

2.在PDA上子座茶褐色,气生菌丝初白色,后褐色。厚垣孢子数量颇多,往往间生,串生,或呈结节状。茶褐色,直径6~16m。分生孢子梗单生或分枝。分生孢子单生或成团,圆柱形,长圆柱形,卵圆形,多具乳头状突起,无色透明,无隔或1~3个隔膜,也有4~6个隔膜的。孢子正直或微弯,有时隔膜处有缢缩,大小为5~45m2.5~8m。在分生孢子内常常形成厚垣孢子。

3.在PDA上子座茶褐色,气生菌丝颇短,初白色,后褐色。厚垣孢子数量多,串生,间生,但很少呈结节状,茶褐色,直径7~18m。分生孢子梗小梗多。分生孢子分散或聚集成团,圆柱形,长圆柱形,卵形,椭圆形,无明显的乳头状突起,无色透明,无隔或1~3个隔膜,极少数有4~6个。孢子正直或弯曲,隔膜处无溢缩,大小为7-51m2.5~9m。分生孢子内不形成厚垣孢子。

侵染循环为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可在土中长期存活。1~5年生的参根普遍带有潜伏的锈腐病菌,当参根生长衰弱时发病。菌丝和厚垣孢子都是越冬的主要形态。

发病条件土壤粘重,板结,积水,酸性土以及土壤肥力不足有利于发病。

防治

1.选择高燥、通气、透水性良好的森林土做床。栽参前使土壤经过1年以上的熟化,精细整地。

2.精选参根。实行二年制栽参。改秋栽为春栽。移栽时施人鹿粪、猪粪等有机土壤添加剂。

3.发现病株,及时挖掉,并在病穴撒生石灰粉进行土壤消毒。

.4.药剂防治:参苗一般可采用多菌灵400~600倍液,代森锌200~400倍液,多抗霉素150~20010-6进行浸泡15分钟,晾干后进行移栽。

5.土壤处理:在播种前或移栽前,可用多菌灵、托布津等进行土壤处理。每平方米施入上述农药10~15g。为了使药剂分布均匀,可将农药先与少置干土混合,制成药土再与土壤拌匀。

6.生物防治:哈茨木霉制剂对锈腐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体方法如下:于秋季在畦床铺8~10cm的蒿草,接种木霉菌100~200g,堆上畦土6~8cm,蒿草与土壤交互分层压制绿肥,顺序交互重复3次。最后将表层压紧,密封3个月,于栽参前1星期将各层蒿草捣碎,与畦土充分拌匀后栽参,防效显著。

扩展阅读

人参菌核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人参菌核病在中国、日本、朝鲜、前苏联以及北美的西洋参上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和北京等地,其他省区发生少。参根一旦发病,迅速腐烂,产量损失可达60%~70%。

症状菌核病主要为害3年生以上参根。发病部位为芽苞、根和根茎。参根被害后,初期在表面生少许白色绒状菌丝体。以后,内部迅速腐敗、软化,细胞全部被消解殆尽,只留下坏死的外表皮。表皮内外形成许多鼠粪状的菌核。发病初期,地上部分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地上部表现萎蔫,极易从土中拔出。此时,地下部早已溃烂不堪。

病原核盘菌(SclerotinialibertianaFuck.=S.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真菌。菌核较小,1~5mm1.5~2mm。在西洋参上北美报道,除S.libertianaFuck.引起的白腐外,还有S.smilacinDurand(=5.panacisRankin)引起的黑腐。日本田中及泷元认为,在远东地区,人参、西洋参菌核病的病原菌与上述两种均不相同。与前者的区别在于蔺核大小、形状和形成方式不同;与后者区别是菌丝发育的最适温度不同,因此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应为Sclerotiniasp.,种名待定。

在自然条件下及在室内,有性时期都不易产生。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12~18℃。最适温度为15℃。

侵染循环病原菌以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合时,萌发出菌丝侵染参根。人参菌核病菌系低温菌,从土壤解冻到人参出苗为发病盛期。在东北4~5月为发病盛期,6月以后,气温、土温上升,基本停止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排水不良,低温髙湿以及氮肥过多是人参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利条件。9月中、下旬,土温降到6~8℃,病害又有所发展。病菌的有性时期在病害的流行和传播中不占重要地位。

防治

1.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髙燥的地块栽参。早春注意提前松土,以利降湿和提高土温。

2.出苗前用1%硫酸铜溶液或1:1:100波尔多液进行床面消毒。

3.及时发现并拔除病株,再用生石灰或1%~5%的石灰乳消毒病穴,或用50~80倍的福尔马林液进行病区土壤消毒。

4.栽参前,用40%菌核利(10~15g/m2)处理土壤,或用菌核利200~400倍液浇灌病区。

黄芪根腐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一般须根首先被侵染,发病的须根除去表皮后病部呈红褐色。病菌也可由近土表的根茎部侵入,逐渐向主根蔓延,根茎受害后表皮呈黑褐色腐烂,脱落后露出内皮层和韧皮部,皮层及韧皮部的纤维变为红褐色,最后呈麻丝状。地上部植株随着地下部病害的加重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脱落,上部叶片中午出现萎垂,傍晚暂时恢复,一旦地下部腐烂严重时,地上植株逐渐永久性萎蔫而枯死。

病原Fusariumsolami(Mart.)Sacc.属真菌的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疣座孢科,镰刀菌属。此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除为害黄芪外,还能为害多种豆科、茄科和菊科植物。

发病条件一般5月初开始发生,7~8月为发病高峰期。多雨潮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方有利于发病,线虫及其他地下有害生物的为害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而加重根腐病的发生。

防治

1.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种植黄芪。

2.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忌用前作为茄科、豆科和菊科植物的土地种植黄芪。

3.增施有机肥料。

4.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1: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8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1:500倍液浇灌,每10天1次,共浇2~4次。

丝瓜绵腐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绵腐病在长江以南各省分布普遍,常引起丝瓜死苗、烂果。

症状苗期发病先在胚茎基部呈水渍状病斑,接着病部变黄褐色而干瘪收缩,幼苗猝倒。果实被害,初现水渍状斑点,最后全果腐烂,并在病果外长出1层白色绢絮状菌丝体。

病原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腐霉属真菌。菌丝无色,无隔膜,纤细,宽2.5~6.9m,富含原生质粒状体。孢子囊着生于菌丝的先端或中间,不规则圆筒形或作乎指状分枝,以1隔膜与主枝分隔。孢子囊丛长24~625m或更长,宽4.9~14.8m。孢子囊成熟后长出1泄管,随泄管的逐渐延长,孢子囊内的原生质也移向泄管的顶端。泄管顶端膨大形成1球形的大泄胞,流至顶端原生质集中于泄胞内,后分割成8~50个或更多的小块,每小块有1核,形成1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大小为14~17m5~6m,在其凹面生有2根鞭毛。约30分钟后,游动孢子即行休止,体变圆,萌发出芽管,再侵入寄主。

有性阶段形成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光滑,悬于藏卵器内,直径13~23m。

侵染循环病菌的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适算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害寄主,病菌也能以菌丝体产生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侵害幼苗,引起猝倒。在病残体上又产生孢子囊、游动孢子,借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果实,这样不断进行重复侵染。最后又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天气多雨、湿度高有利于发病。

防治

1.加强苗床管理:苗床地要排水良好,肥料要充分腐熟,种子播后加草帘防寒,以提高床温。

2.药剂防治:苗期发病初即喷施铜铵合剂400倍液或25%瑞毒霉3000倍液;果实发病,喷施70%敌克松原粉1000倍或25%瑞毒霉2000倍液。

白术根腐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浙江、湖北、安徽等地。

症状白术受害后,须根呈黄褐色,随后变褐色而干瘪,并延及至根。病菌亦可直接侵入主根,主根感染后.维管束变褐,继续向茎杆蔓延。后期主根干腐.皮层和木质部脱离,仅残留木质纤维及碎屑。地上部枝叶萎蔫,后期叶片全部脱落而成光杆。

病原FusariumacysporumSchl.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屑。菌丝无色,多隔膜,气生菌丝棉絮状。大型分生孢子长柱形,两端较钝,微弯或正直,足细胞较明显,大孢子多隔,一般为3个隔膜,少数5个隔膜,大小为19.9~23.2m2.21~3.7m。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6~8.8m1.98~2.2m。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在种苗、土壤和病残中越冬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可借助于风雨、地下有害生物、农事操作传播为害,分生孢子在再侵染中作用不大。

发病条件该病在浙江一般于4月下旬开始发生,6~7月为发病盛期。在发病期雨S多,相对湿度大,是根腐病蔓延的重要条件。蛴螬等地下害虫及根部线虫的为害会加剧白术根腐病的发生。此外,病害与土壤、地势、地形和施肥均有一定的关系。

防治

1.选育抗病品种:矮杆阔叶品种肉质肥厚,质量好,抗病力较强。

2.合理轮作:轮作的时间以间隔3~5年效果为好。

3.合理施肥:应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据试验用5406菌肥作基肥,比常规增产17%~19%,又有降低发病之作用。

4.药剂防治:(1)土壤消毒。在移栽前用10%放线酮和细土拌匀放入穴内;(2)种苗处理。用25106的农抗101、农抗102或402抗菌剂浸种苗10分钟,凉干后,移栽;(3)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粉剂1:1000倍浇灌病蔸。

杜仲褐腐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在杜仲环剥后的再生新皮上出现一种褐色坏死斑。病斑出现后,杜仲的局部细胞组织生长停滞,最后溃烂。发病率一般3%~50%不等。受害严重的树会导致死亡。

症状在再生新皮局部的表面出现囊泡状皱折,以手按之似海绵状,有弹性。受害部分的新皮翘起,呈暗褐色。撕去翘起的表皮,可见皮下组织。受害轻的暂时保持绿色,受害重的则变成褐色。用刀刮去表面组织,下面的新皮组织疏松。继而囊泡扩大,病部流出茶褐色污液,最后其内部组织呈黑褐色残渣状物。受害严重的树全株死亡。

病原据有关报道,杜仲新皮坏死现象是由一种细菌为害所致。但后经许多植病工作者在发病现场收集新鲜病组织进行分离和培养工作,开展多次重复试验,均未分离出有致病性的植物病原细菌。偶尔分离到的芽孢杆菌(Bacillussp.)是腐生菌。用它对环剥后的杜仲立木进行接种,并无致病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杜仲褐腐病很可能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再生新皮病部流出的褐色污液,乃属腐生细菌。

发病规律一般在6月底在杜仲环剥部位的新皮上开始出现病变,亦即在环剥后1~2个月左右出现。环剥季节无论安排在4~5月或5~6月均可发病,但以7~8两个月发病为常见,尤以7月间发病较为普遍。

发病因素杜仲环剥后,自愈伤组织的产生和形成层的形成,直到新皮出现的一系列过程中都需要进行保护。然而杜仲环剥后的成活率和再生新皮的形成,是受着多种因素影响的。除受树势、树龄、树冠大小、气候、环剥时间和技术方法等各种因素影响外,环剥后的管理措施也十分重要。由于环剥后的杜仲树生长发育暂时减弱,抗逆力差,加上环剥后的受伤面大,如新皮不迅速形成,则树干的受伤面就容易受到杂菌的污染。因此,保护环剥后未分化成熟的木质部,促使细胞分裂,产生新的形成层,长出新皮,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性问题。

防治

1.发现病斑及早刮除,促进病部恢复生长。

2.提高环剥技术,减少机械损伤,加强器械消毒。

3.据四川中药学校报道,杜仲环剥后,喷施高脂膜,对新皮的形成和生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喷施高脂膜的时间应当在剥后的当天下午或次日喷施为好,对环剥树干切口的痊愈率有提高的作用。

二七根腐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云南、湖北等地。

症状出苗前,芽子腐烂,呈现黄褐色,俗称梧头烂。根部受害后,病斑呈褐色,维管束变褐,此时地上部叶片萎蔫下垂。随着病情的发展,根皮腐烂,心部软腐,最后只残存根皮及纤维状物,地上部枯萎死亡。

病原FusariumscirpiLamb.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厲真菌。分生孢子镰刀形,顶端通常过度伸长成鞭状,基细胞呈足状,多数3~5个隔膜,大小为27~38mx3.7-4.5m。厚垣孢子大量产生,常形成链状,直径为8~13m。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形式在种苗、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翌年以根部或茎基部侵人引起发病,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发病条件整地不细,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发病重。三七移栽后,施用未腐熟的肥料或偏施化肥,极易诱发病害的产生。病害随气温和湿度的变化,病情明显不一样。该病在3~4月出苗时就有发生,6~9月高温高湿,病害进入高峰期,10~12月低温干燥,病害发生明显下降。

防治

1.选用无病健壮的种子或种苗种植。种植地最好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生荒地。

2.老病区应采用5年以上的轮作制,可与玉米、烟草轮作。一般三七连栽不宜超过4年。

3.发病初期用25%代森锌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1500倍液浇根,以减轻为害。

竹节人参炭疽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湖北恩施发生较为普遍。

症状该病主要在叶片和茎基部表现症状。叶上病斑黄褐色近圆形,中央变薄易穿孔,后期病部可见黑色颗粒状分生孢子器。茎基部受害,病部黄褐色,梭形凹隔,严重时可引起倒苗。

病原ColletotrichumpanicicolaUyedaetTakimoto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褐色,刚毛分散于分生孢子盘中,1~3隔膜,分生孢子圆柱形,无色单胞,大小为8~18m3~5m。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方式在病株残体上越冬,为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可以通过带菌的种子和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引起新栽地区发病。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发病条件土壤粘性大,施用未腐熟的肥料或偏施氮肥发病重。田园通风透气差,当温度在20℃以上时,相对湿度越高,越有利于发病。

防治

1.种子消毒。用多菌灵25%可湿性粉剂1:1000倍液浸种10分钟凉干后播种。

2.保持田园有一定的透光度,天棚高度要适中。

3.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病残体。施用肥料时注意氮磷钾的配合。

4.发病初期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每隔1周1次,连续3~4次。

芍药(牡丹)根腐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烂根病。

分布为害芍药根腐病是安徽丹皮的主要病害。在铜陵县新桥乡调查,发病地块为100%,个别严重的地块,植株成片枯死缺苗,甚至全田枯死。一般因病减产20%~40%。目前仅知安徽发病较重,未见其他地区有发病的报道。

症状根部发病,主根、支根和须根均能被害发病。主根被害,初为根皮上出现不规则黑斑,以后病斑扩展,大部分根变黑,并侵入木质部,甚至全部根变黑腐烂、病株枯死。支根和须根发病,病根变黑腐烂,并能从支根扩展到主根。由于根部被害,地上部分亦出现症状,发病轻时,植株生长衰弱。重病株叶片小而发黄,蒸发量大时,病株呈萎蔫状态,并逐渐枯萎死亡。

病原Fusariumsolani(Mart.)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真菌。气生菌丝絮状,灰白色至奶油色。气生菌丝生长快。小型分生孢子产生在单出细长瓶状小梗上,小型分生孢子梗的大小为45.0~76.0m2.5~3.0m,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多为单胞,聚集在梗顶端呈假头状,大小为7.5~15.0m2.5~5.0m大型分生孢子纺缍形至镰刀形,稍弯,顶端细胞短,2~7个隔膜,以3~5隔为多,大小为25.0~60.0m4.5~6.0m。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光滑,圆形或短圆形。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以25℃为最好。分生孢子萌发以25~30℃适宜。丹皮根汁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在4%丹皮根汁中孢子萌发最好。

侵染循环病菌随烂根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亦可随采收和加工过程中,病残体传播到肥料中,以菌丝、厚垣孢子越冬。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病菌侵入丹皮,主要从地下害虫、线虫为害的伤口或机械伤口侵入。安徽栽种丹皮,多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的方法,因此,二年生苗发病较重。

发病条件

1.丹皮连作地发病重,往往造成大面积死苗,减产50%以上。

2.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病害发生亦重,在主根腐烂处,往往能看到蛴螬为害的伤口。

3.栽培和管理方法的影响:育苗移栽的发病重,施用未腐熟饼肥,导致地下害虫发生重,因此发病严重。

防治

1.实行轮作:旱地轮作年限宜5年以上,或与水田实行2年轮作。

2.营养袋育苗移栽:育苗地利用高温季节用塑料薄膜覆盖消毒,用营养袋育苗移栽,可减少根部伤口。移栽前,挖穴曝晒,施用腐熟肥料,并施用甲基异柳磷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若未用营养袋育苗,在移栽时利用农药蘸根后栽种。药液配制:用50%托布津和40%甲基异柳磷600~800倍液,掺入粘土和适量肥料以及微量元素肥料。

3.施用腐熟饼肥,忌施未腐熟饼肥。

4.及时拔除病株,病穴撒施生石灰消毒。

西洋参根腐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湖北、陕西、吉林等地均有发生。

症状西洋参的参根,地上部都可被害。根部受害后,病部变成黑褐色,龟裂,维管束变褐。病情严重时,主根可烂掉1/3~1/2,烂掉部分变成黄褐色粉末状。有时整个主根烂掉仅残留表皮呈空壳状。参茎被害后,病部变成红褐色,缢缩,进而引起参苗倒伏。此时地上叶片萎蔫下垂,前期似开水烫过一样,后期焦枯。当参茎被害较轻时,参苗虽不倒伏,但植株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呈黄褐色或红褐色植株极易拔起。

病原该病由Fusariumsokani(Mart.)Sacc.和FusariumoxysporumSchl.引起,但以前者为主。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真菌。F.solani气生菌丝灰白色,分生孢子座苍绿色至深灰蓝色,并常展开形成粘孢团状。小型分生孢子卵形,0~1隔,假头状着生。大型分生孢子近腊肠状,弯曲,顶细胞多数钝圆,基细胞呈不明显足状。0~3隔,多数3隔。无隔孢子9.9~13.2m3.3~4.5m,一隔孢子16.5~25.4m3.8~5.6m,二隔孢子22.3~26.4m6.6~7.2m,三隔孢子33~42.9m6.9~8.7m。厚垣孢子顶生、间生,单生或串生,直径9.9~13.2m。F.oxysporum气生菌丝稀少,开始为絮状白色,后逐步变为紫色,分生孢子座橙黄色粘孢团状。小型分生孢子0~1隔,卵形,个别新月型或腊肠型,假头状着生。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轻度弯曲,分生孢子1~3个隔膜,以3个隔膜为多。一隔孢子12.5~22.5m2.5~3.1m,二隔孢子23.4~29.8m3.2~4.3m,三隔孢子33.3~49.5m3.9~5.2m。厚垣孢子圆形,淡黄色,直径7.5-~12.3m。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种子及1~5年生的参根内带有潜伏的病菌。翌年春条件适宜时,病菌首先侵入根部或茎基部,渐次向上发展。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引起再侵染,但作用不大。

发病条件土壤粘重板结、积水多发病重。植株种植过密,天棚过低,通风透光性差,湿度大,发病重。田间有害生物如线虫、金针虫、蛴螬、地老虎等为害重,发病重。

防治

1.轮作防病:种过西洋参的地,病原菌在土壤中大最存在。轮作非寄主作物如玉米、烟草等,病原菌数量逐年减少。轮作年限越长,病害越轻。

2.选地选种:应用隔年土或改良土壤.严格选用无病种苗栽植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3.加强栽培管理,严格控制畦内水分,使土壤保持疏松状态,增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提高植株抗病力。

4.药剂处理:用杀菌剂同时处理土壤和种苗可收到很好的防病效果。试验表明参苗用1500X10-6、1000x10-6和500x10-6的多菌灵粉剂处理后,成苗率分别达到89%、86%和72%。而对照的成苗率只有54%。多菌灵和棉隆是很好的土壤消毒剂。多菌灵用于土壤处理的浓度为1:300-500倍稀释液。棉隆每平方米用量为20~30g。为避免药害,最好在移栽前3个月进行土壤消毒,将药剂与土壤拌匀,拌药后浇适量水再用塑料薄膜封闭,处理半个月后揭膜,栽前2周左右将处理土壤翻耕1次,即可栽参。

人参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发病初期,植株上部叶片边缘变黄,并微微向上卷曲,叶片上出现棕黄色或红色斑点,呈不规则状。严重时全叶呈现紫红色,最后叶片萎蔫。根部病斑褐色,边缘清晰,圆形至不规则形,由小到大,数个联合,最后使整个参根软腐。用手挤压病部,有白色粘糊状物溢出,具有浓重的刺激性气味。病情严重时,整个参根组织解体,只剩下参根表皮空壳。

病原病原菌有两种:(1)石竹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caryophylli,菌体杆状,极生鞭毛,无荚膜,大小0.74~0.76m1.4~1.5m。笮兰氏染色阴性。在普通细菌培养基上,菌落呈突起状,圆形,灰白色,有光泽,表面光滑,不透明,边缘整齐。菌落直径为0.6-1.0mm。在金氏B培养基h不产生荧光。在结晶紫果胶钠培养基上有浅的凹陷。(2)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Erwiniacarotovrasubsp.carotovora细菌为短杆状,周生鞭毛,无芽孢,无荚膜,大小为0.6~1.1m,革兰氏染色阴性。在普通细菌培养基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菌落,污白色,半透明,稍隆起,表面光滑。菌落大小0.7~0.8mmx1.2-1.5mm。在结晶紫果胶钠培养基上形成深凹陷。

侵染循环此两种病原细菌大康存在于土壤之中,病土为其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细菌可以通过参根伤口侵人。病菌可在参根各部位作潜伏状态存在,尤以芽部带菌率最高。如果参根生长健壮,抗病力强时,症状暂不表现,一旦参根生长衰弱,则症状显现出来。本病常与镰刀菌或丝核菌产生复合侵染。

发病条件土壤粘重,湿度大以及参根受伤,是造成发病的重要因素。

防治

1.防止栽参时参根受伤。

2.选择高燥的地方做参床,勿使土壤板结和积水。

人参疫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疫病在各个栽培参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它是人参和西洋参成株期的重要病害之一。

症状参龄不论大小均可受到感染,但以成株期受害较重。主要为害参的茎、叶和根等部位。在叶片上病斑初呈水沒状暗绿色,边缘不明显,引起烂叶。空气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稀疏白色霉层;干燥时出现青褐色枯斑。根部感染后表现黄褐色软腐,根皮易剥离,参肉黄褐色有花纹并发出一种腥臭味,后期外皮带有白色菌丝。

病原本病由疫霉菌Phytophthoracactorum(Leb.etCob.)Schroet.侵染所致。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疫霉厲真菌,荫丝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无隔,有分枝。游动孢囊梗无色,无隔膜,无分枝或有分枝,宽4~5m,上生1个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卵形,无色,顶端具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大小为32-54m19-30m,明发后产生数个至50个左右的游动孢子,偶尔产生芽管。藏卵器球形,无色或淡黄色,膜薄,表面光滑,直径30~36m。雄器多异株生,侧生在藏卵器基部。卵孢子球形,黄褐色,表面光滑,28-32m。厚垣孢子数量多,球形。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及卵孢子附着在病株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越冬后,病菌可以直接侵害根部或地上部分。在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孢子囊。在条件适宜时,孢子囊萌发大量游动孢子,经风、雨和流水传播。使病害扩大蠆延。

发病条件本病在吉林省,每年6~8月间发生,在高温、多雨,平均气温在20尤以上,相对湿度达70%以上,上壤湿度在40%~50%时,可造成疫病流行。此外,参地土壤粘重,板结,氮肥过多,植株过密,荫棚通风条件差发病严重。

防治

1.注意参棚通风及参床排水。

2.加强田间管理,拔除病株防止病菌扩散。在病穴可用生石灰或高锰酸钾0.5%~1%溶液进行消毒。

3.雨季前应开展喷药保护,每7~10天喷洒1:1:120波尔多液、40%乙磷铝300-500倍液、50%代森铵500倍液以及敌克松700~1000倍液均对人参疫病有很好的防效。

竹节人参灰霉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湖北恩施发生普遍而严重。

症状竹节人参苗期和成株期都可以发病。苗期士: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并萎蔫下垂卷曲在一起。严重时,叶片脱落,植株死亡。成株期被害后,叶片上产生2种类型的病斑。一种类型的病斑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呈半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部失水后,叶片焦枯。另一种类型的病斑出现在叶片的中央,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退绿变黄,后期变薄而穿孔。两种类型的病叶都易从叶柄处脱落。湿度大时,叶背可见灰色霉层。病菌可通过叶柄或直接侵入茎杆,造成茎枯。果实受害后,呈黑褐色湿腐状,湿度大时,病部也可产生灰色霉层。

病原BotrytiscinereaPer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淡色菌科,灰葡萄孢属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整齐,开始为白色绒毛状,5~7天后变成灰色并有隆起的深灰色絮状团。后期菌丝纠集一起形成微菌核和大菌核。微菌核极多,相互集结在培养皿周围形成1条黑色的环带。在15℃黑暗条件下产生大量的大菌核。大菌核黑色,椭圆至长条形,大小为2~3m6~15m。分生孢子梗呈树状分枝,大小为530~1980m12~21.1m。大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大小为8.25~11.55m9.9~15.84m。小型分生孢子球形,无色,直径为3~4m。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最适酸度为pH4~5。

侵染循环竹节人参种子及残体内部都带有Botrytiscinerea的菌丝,种子中的菌丝可深入到种仁中,但分生孢子只附着在种子及残体表面。分生孢子与菌丝在不同的部位越冬后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被害部位在潮湿天气下7~10天又可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此病的发生与温度、光照、田间相对湿度大小有关。低山区比高山区发生早且严重。植株种植过密,田间施用氮肥过多,竹节人参生长快,过于茂盛,枝条相互搭在一起,病菌可通过病枝或病叶相互感染,加速病害的蔓延。如荫棚遮荫不良,散射光过强,由于温度过高不利于竹节人参的生长,植株抗病性下降,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竹节人参灰霉病的防治应采取以田间管理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的方针。

1.冬季清洁田园:竹节人参在9月份以后地上部逐渐枯死,病菌随病残越冬,翌年引起侵染,因此清除病残可减少病菌越冬基数和初侵染数最。

2.合理密植,基本苗移植以15~22.5万株/hm2为宜。移栽后要及时搭好荫,防止植株直接受阳光照射。肥料的施用以施足底肥为好,追肥时应注意氮磷押的配合使用,不宜偏施氮肥。

3.用种子育苗时,可用1:1000倍25%多菌灵粉剂浸种10分钟,把种子凉干后,供播种用。

4.苗期和成株期发现病株后立即使用化学药剂防治。试验表明: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5%特克多胶悬剂1:2000倍液以及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85%以上。

《人参绣腐病的防治办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绣倚亭的植物种植”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