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人参疫病的防治办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分布为害疫病在各个栽培参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它是人参和西洋参成株期的重要病害之一。

症状参龄不论大小均可受到感染,但以成株期受害较重。主要为害参的茎、叶和根等部位。在叶片上病斑初呈水沒状暗绿色,边缘不明显,引起烂叶。空气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稀疏白色霉层;干燥时出现青褐色枯斑。根部感染后表现黄褐色软腐,根皮易剥离,参肉黄褐色有花纹并发出一种腥臭味,后期外皮带有白色菌丝。

病原本病由疫霉菌Phytophthoracactorum(Leb.etCob.)Schroet.侵染所致。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疫霉厲真菌,荫丝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无隔,有分枝。游动孢囊梗无色,无隔膜,无分枝或有分枝,宽4~5m,上生1个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卵形,无色,顶端具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大小为32-54m19-30m,明发后产生数个至50个左右的游动孢子,偶尔产生芽管。藏卵器球形,无色或淡黄色,膜薄,表面光滑,直径30~36m。雄器多异株生,侧生在藏卵器基部。卵孢子球形,黄褐色,表面光滑,28-32m。厚垣孢子数量多,球形。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及卵孢子附着在病株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越冬后,病菌可以直接侵害根部或地上部分。在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孢子囊。在条件适宜时,孢子囊萌发大量游动孢子,经风、雨和流水传播。使病害扩大蠆延。

发病条件本病在吉林省,每年6~8月间发生,在高温、多雨,平均气温在20尤以上,相对湿度达70%以上,上壤湿度在40%~50%时,可造成疫病流行。此外,参地土壤粘重,板结,氮肥过多,植株过密,荫棚通风条件差发病严重。

防治M.zW59.COm

1.注意参棚通风及参床排水。

2.加强田间管理,拔除病株防止病菌扩散。在病穴可用生石灰或高锰酸钾0.5%~1%溶液进行消毒。

3.雨季前应开展喷药保护,每7~10天喷洒1:1:120波尔多液、40%乙磷铝300-500倍液、50%代森铵500倍液以及敌克松700~1000倍液均对人参疫病有很好的防效。

精选阅读

三七疫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云南等地零星发生。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暗绿色不规则病斑,随后病斑颜色变深,患部变软,叶片似幵水烫过一样,呈半透明状干枯或下垂而粘在茎秆上。茎秆发病后亦呈暗绿色水溃状,病部变软、植株倒伏死亡。

病原Phytophthoracactorum(LebetCohn)Schrost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真菌。菌丝无色透明,不分隔,具分枝。孢子囊无色球形或卵圆形,顶端乳突明显,有短柄,常群生或单生,大小为2046m18-35m。孢子囊明发产生具有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球形,壁厚,黄褐色,表而光滑。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和卵孢子在病残、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合适时,以菌丝体直接侵染根或形成大常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传播到地面上引起发病。风雨和人的农事操作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

发病条件此病常在多雨季节发生,一般早春阴雨或晚秋低温多雨均易诱发此病。参床通风透光不好,土壤板结,植株密度过大都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

1.保持田园清洁,冬、春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并喷施波美0.8~1.2度的石硫合剂。

2.发病前用1:1:200~300波尔多液进行预防。

3.发病后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40%克霉灵300~400倍液和25%瑞毒霉700~1000倍液进行防治。

人参果的疫病防治


人参果疫病主要为害茎叶及果实。茎部染病初呈水浸状,后变暗绿色或紫褐色,病部缢缩,其上部枝叶萎垂,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白霉。叶片被害呈不规则或近圆形水浸状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有较明显的轮纹,潮湿时病斑上生稀疏白霉。

幼苗被害引起猝倒。果实染病近地面的果实初现水浸状圆形斑点,稍凹陷,果肉变灰褐色腐烂,易脱落,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迅速扩展,病果落地很快腐败。

病害原因: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经雨水溅到人参果上,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寄主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入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秋后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越冬。

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8-30℃,适宜发病温度为30℃,相对湿度85%,有利于孢子形成,95%以上菌丝生长旺盛。在适宜条件下,经24小时即显症,64小时即可再侵染。因此高温多雨,湿度大成为此病流行条件。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下水头及雨后水淹,管理粗放和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起垄栽培,可用地膜覆盖以防止雨水溅起病菌,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抗病力。

(2)及时整枝打杈,注意通风透光,大棚栽培要特别注意通风降湿;及时摘除病叶、病果等深埋或烧毁。

人参菌核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人参菌核病在中国、日本、朝鲜、前苏联以及北美的西洋参上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和北京等地,其他省区发生少。参根一旦发病,迅速腐烂,产量损失可达60%~70%。

症状菌核病主要为害3年生以上参根。发病部位为芽苞、根和根茎。参根被害后,初期在表面生少许白色绒状菌丝体。以后,内部迅速腐敗、软化,细胞全部被消解殆尽,只留下坏死的外表皮。表皮内外形成许多鼠粪状的菌核。发病初期,地上部分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地上部表现萎蔫,极易从土中拔出。此时,地下部早已溃烂不堪。

病原核盘菌(SclerotinialibertianaFuck.=S.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真菌。菌核较小,1~5mm1.5~2mm。在西洋参上北美报道,除S.libertianaFuck.引起的白腐外,还有S.smilacinDurand(=5.panacisRankin)引起的黑腐。日本田中及泷元认为,在远东地区,人参、西洋参菌核病的病原菌与上述两种均不相同。与前者的区别在于蔺核大小、形状和形成方式不同;与后者区别是菌丝发育的最适温度不同,因此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应为Sclerotiniasp.,种名待定。

在自然条件下及在室内,有性时期都不易产生。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12~18℃。最适温度为15℃。

侵染循环病原菌以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合时,萌发出菌丝侵染参根。人参菌核病菌系低温菌,从土壤解冻到人参出苗为发病盛期。在东北4~5月为发病盛期,6月以后,气温、土温上升,基本停止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排水不良,低温髙湿以及氮肥过多是人参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利条件。9月中、下旬,土温降到6~8℃,病害又有所发展。病菌的有性时期在病害的流行和传播中不占重要地位。

防治

1.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髙燥的地块栽参。早春注意提前松土,以利降湿和提高土温。

2.出苗前用1%硫酸铜溶液或1:1:100波尔多液进行床面消毒。

3.及时发现并拔除病株,再用生石灰或1%~5%的石灰乳消毒病穴,或用50~80倍的福尔马林液进行病区土壤消毒。

4.栽参前,用40%菌核利(10~15g/m2)处理土壤,或用菌核利200~400倍液浇灌病区。

竹节人参灰霉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湖北恩施发生普遍而严重。

症状竹节人参苗期和成株期都可以发病。苗期士: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并萎蔫下垂卷曲在一起。严重时,叶片脱落,植株死亡。成株期被害后,叶片上产生2种类型的病斑。一种类型的病斑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呈半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部失水后,叶片焦枯。另一种类型的病斑出现在叶片的中央,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退绿变黄,后期变薄而穿孔。两种类型的病叶都易从叶柄处脱落。湿度大时,叶背可见灰色霉层。病菌可通过叶柄或直接侵入茎杆,造成茎枯。果实受害后,呈黑褐色湿腐状,湿度大时,病部也可产生灰色霉层。

病原BotrytiscinereaPer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淡色菌科,灰葡萄孢属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整齐,开始为白色绒毛状,5~7天后变成灰色并有隆起的深灰色絮状团。后期菌丝纠集一起形成微菌核和大菌核。微菌核极多,相互集结在培养皿周围形成1条黑色的环带。在15℃黑暗条件下产生大量的大菌核。大菌核黑色,椭圆至长条形,大小为2~3m6~15m。分生孢子梗呈树状分枝,大小为530~1980m12~21.1m。大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大小为8.25~11.55m9.9~15.84m。小型分生孢子球形,无色,直径为3~4m。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最适酸度为pH4~5。

侵染循环竹节人参种子及残体内部都带有Botrytiscinerea的菌丝,种子中的菌丝可深入到种仁中,但分生孢子只附着在种子及残体表面。分生孢子与菌丝在不同的部位越冬后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被害部位在潮湿天气下7~10天又可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此病的发生与温度、光照、田间相对湿度大小有关。低山区比高山区发生早且严重。植株种植过密,田间施用氮肥过多,竹节人参生长快,过于茂盛,枝条相互搭在一起,病菌可通过病枝或病叶相互感染,加速病害的蔓延。如荫棚遮荫不良,散射光过强,由于温度过高不利于竹节人参的生长,植株抗病性下降,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竹节人参灰霉病的防治应采取以田间管理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的方针。

1.冬季清洁田园:竹节人参在9月份以后地上部逐渐枯死,病菌随病残越冬,翌年引起侵染,因此清除病残可减少病菌越冬基数和初侵染数最。

2.合理密植,基本苗移植以15~22.5万株/hm2为宜。移栽后要及时搭好荫,防止植株直接受阳光照射。肥料的施用以施足底肥为好,追肥时应注意氮磷押的配合使用,不宜偏施氮肥。

3.用种子育苗时,可用1:1000倍25%多菌灵粉剂浸种10分钟,把种子凉干后,供播种用。

4.苗期和成株期发现病株后立即使用化学药剂防治。试验表明: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5%特克多胶悬剂1:2000倍液以及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85%以上。

人参绣腐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锈腐病为害人参的地下茎、根茎、芽苞和根。初期在侵染点出现黄色小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锈褐色病斑。病斑边缘稍隆起,中部微陷,病健部界限分明。轻时,表皮完好,也不侵及参根内部组织,仅在病斑表皮下几层细胞发病。严重时,不仅破坏表皮,且深人根内组织,病斑处积聚大量锈粉状物,呈干腐状,停止发展后则形成愈伤的疤痕。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可深人到参根的深层组织,导致软腐,使侧根,甚至主根横向烂掉。发病重时,地上部表现植株矯小,叶片不展,呈红褐色,最终可枯萎死亡。越冬芽受害后,出现黄褐色病斑,重者往往在地下腐烂,不能出苗。锈腐病可为害幼苗到成株各龄参根,在人参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为害。

病原在中国已经报道的人参绣腐病菌有3个种:(1)Cylindroarponpanicicola(Zinss)ZhaoetZhu;(2)Cylindrocarpondestnuctans(Zinss)Scholten;(3)Cylindrocaponsp.

均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柱孢属真菌。

1.在PDA上子座肉橘色,气生菌丝繁茂,初白色,后褐色,厚垣孢子数较多,往往间生,串生,或呈结节状,茶褐色,直径6-20m分生孢子生于轮状分枝或简单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分散或聚集成团,圆柱形、长圆柱形、椭圆形,少数具乳头状突起,无色透明,单胞或1~3个隔膜,极少数可有4~6个隔膜。孢子正直或微弯,隔膜处无缢缩,大小为6~56m2.5~6m。分生孢子内不形成厚垣孢子。

2.在PDA上子座茶褐色,气生菌丝初白色,后褐色。厚垣孢子数量颇多,往往间生,串生,或呈结节状。茶褐色,直径6~16m。分生孢子梗单生或分枝。分生孢子单生或成团,圆柱形,长圆柱形,卵圆形,多具乳头状突起,无色透明,无隔或1~3个隔膜,也有4~6个隔膜的。孢子正直或微弯,有时隔膜处有缢缩,大小为5~45m2.5~8m。在分生孢子内常常形成厚垣孢子。

3.在PDA上子座茶褐色,气生菌丝颇短,初白色,后褐色。厚垣孢子数量多,串生,间生,但很少呈结节状,茶褐色,直径7~18m。分生孢子梗小梗多。分生孢子分散或聚集成团,圆柱形,长圆柱形,卵形,椭圆形,无明显的乳头状突起,无色透明,无隔或1~3个隔膜,极少数有4~6个。孢子正直或弯曲,隔膜处无溢缩,大小为7-51m2.5~9m。分生孢子内不形成厚垣孢子。

侵染循环为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可在土中长期存活。1~5年生的参根普遍带有潜伏的锈腐病菌,当参根生长衰弱时发病。菌丝和厚垣孢子都是越冬的主要形态。

发病条件土壤粘重,板结,积水,酸性土以及土壤肥力不足有利于发病。

防治

1.选择高燥、通气、透水性良好的森林土做床。栽参前使土壤经过1年以上的熟化,精细整地。

2.精选参根。实行二年制栽参。改秋栽为春栽。移栽时施人鹿粪、猪粪等有机土壤添加剂。

3.发现病株,及时挖掉,并在病穴撒生石灰粉进行土壤消毒。

.4.药剂防治:参苗一般可采用多菌灵400~600倍液,代森锌200~400倍液,多抗霉素150~20010-6进行浸泡15分钟,晾干后进行移栽。

5.土壤处理:在播种前或移栽前,可用多菌灵、托布津等进行土壤处理。每平方米施入上述农药10~15g。为了使药剂分布均匀,可将农药先与少置干土混合,制成药土再与土壤拌匀。

6.生物防治:哈茨木霉制剂对锈腐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体方法如下:于秋季在畦床铺8~10cm的蒿草,接种木霉菌100~200g,堆上畦土6~8cm,蒿草与土壤交互分层压制绿肥,顺序交互重复3次。最后将表层压紧,密封3个月,于栽参前1星期将各层蒿草捣碎,与畦土充分拌匀后栽参,防效显著。

竹节人参根腐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湖北恩施零星发生。

症状竹节人参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可表现症状。地上部植株叶片萎蔫下垂,发病轻时,早晚可恢复正常。发病重时,叶片永久性下垂,由青灰色逐步枯黄,枝条和茎杆枯死。地下部症状主要表现在主根上,主根被害变成黄褐色,皮层逐步腐烂脱落,维管束变成黑褐色。病情严重时,整个根部变成黄褐色粉状物。

病原Fusariumsolani(Mart.)Sacc.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真菌。气生菌丝丰富,分生孢子座苍绿色至蓝绿色。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0~1隔。大型分生孢子直或稍弯曲,腊肠状,以3隔为多,大小为31~42m6.4~8.5m。厚垣孢子大量存在,顶生或单生。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形式在病残、土壤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随风、雨、线虫和地下害虫的为害而传播蔓延。分生孢子在再侵染过程中作用不大。

发病条件该病为典型的土传病害,连作时间越长,土壤中累加的病菌数量越多,发病越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施用未腐熟的肥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参根的机械损伤或地下有害生物为害参根,为病原菌的侵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诱导病害的产生。

防治

1.清洁田园:冬季可将田间病株或病残体集中烧毁或作沤肥用,以减少菌源基础。

2.加强栽培管理,选用壮苗,合理施肥,防止施用未腐熟的肥料或偏施氮肥。

3.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000倍液浇灌病株蔸部。

竹节人参炭疽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湖北恩施发生较为普遍。

症状该病主要在叶片和茎基部表现症状。叶上病斑黄褐色近圆形,中央变薄易穿孔,后期病部可见黑色颗粒状分生孢子器。茎基部受害,病部黄褐色,梭形凹隔,严重时可引起倒苗。

病原ColletotrichumpanicicolaUyedaetTakimoto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褐色,刚毛分散于分生孢子盘中,1~3隔膜,分生孢子圆柱形,无色单胞,大小为8~18m3~5m。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方式在病株残体上越冬,为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可以通过带菌的种子和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引起新栽地区发病。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发病条件土壤粘性大,施用未腐熟的肥料或偏施氮肥发病重。田园通风透气差,当温度在20℃以上时,相对湿度越高,越有利于发病。

防治

1.种子消毒。用多菌灵25%可湿性粉剂1:1000倍液浸种10分钟凉干后播种。

2.保持田园有一定的透光度,天棚高度要适中。

3.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病残体。施用肥料时注意氮磷钾的配合。

4.发病初期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每隔1周1次,连续3~4次。

人参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发病初期,植株上部叶片边缘变黄,并微微向上卷曲,叶片上出现棕黄色或红色斑点,呈不规则状。严重时全叶呈现紫红色,最后叶片萎蔫。根部病斑褐色,边缘清晰,圆形至不规则形,由小到大,数个联合,最后使整个参根软腐。用手挤压病部,有白色粘糊状物溢出,具有浓重的刺激性气味。病情严重时,整个参根组织解体,只剩下参根表皮空壳。

病原病原菌有两种:(1)石竹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caryophylli,菌体杆状,极生鞭毛,无荚膜,大小0.74~0.76m1.4~1.5m。笮兰氏染色阴性。在普通细菌培养基上,菌落呈突起状,圆形,灰白色,有光泽,表面光滑,不透明,边缘整齐。菌落直径为0.6-1.0mm。在金氏B培养基h不产生荧光。在结晶紫果胶钠培养基上有浅的凹陷。(2)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Erwiniacarotovrasubsp.carotovora细菌为短杆状,周生鞭毛,无芽孢,无荚膜,大小为0.6~1.1m,革兰氏染色阴性。在普通细菌培养基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菌落,污白色,半透明,稍隆起,表面光滑。菌落大小0.7~0.8mmx1.2-1.5mm。在结晶紫果胶钠培养基上形成深凹陷。

侵染循环此两种病原细菌大康存在于土壤之中,病土为其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细菌可以通过参根伤口侵人。病菌可在参根各部位作潜伏状态存在,尤以芽部带菌率最高。如果参根生长健壮,抗病力强时,症状暂不表现,一旦参根生长衰弱,则症状显现出来。本病常与镰刀菌或丝核菌产生复合侵染。

发病条件土壤粘重,湿度大以及参根受伤,是造成发病的重要因素。

防治

1.防止栽参时参根受伤。

2.选择高燥的地方做参床,勿使土壤板结和积水。

芍药疫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

芍药疫病发生时,其茎、叶、芽等部位均可被害。其症状易同灰霉病相混淆。疫病的病部初为暗绿色水渍状斑,边缘不明显,扩大后呈黑褐色,干燥时仍为水渍状,病叶易发生下垂。常侵染根颈部引起冠腐。而灰霉病在潮湿时产生褐色斑,边缘较为明显,干燥时呈褐色深浅轮纹斑病叶少下垂,很少为害根颈部,病部易生灰霉。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病原为恶疫霉Phytophthoracactorum(LebertetCohn)Schrot,及Phytophthoracambivora(Petri)Buisman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无性阶段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椭圆形,顶端有乳头状实起,大小为51~5734~37微米。孢子囊可直接产生芽管或形成游动孢子,菌丝中可产生厚垣孢子。病菌有性世代产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无色或带褐色,大小为27~30微米。疫腐病菌发育最适温度约为25℃,最低10℃,最高为30℃;在35℃下经较久时间即失去生活力。

传染途径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随病组织在土里越冬。雨水飞溅和水流起主要传播作用。降雨频繁和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树冠下垂枝多。四周杂草丛生,局部小潮湿等发病均较重。园地有积水,根颈有伤口(虫伤、机械伤、冻伤等),病菌即可侵染发病,造成根颈部腐烂。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注意排除园地积水,整形修剪时,对下垂枝要及在缩或去除,适时中耕锄草,保持园内通风透光。

2、刮治病部:对根颈发病的植株,可于春季扒开根际土壤,刮除病斑,然後用5~100Be石硫合剂或40%福美胂50倍液消毒,再换无毒土或药土覆盖。并将刮除的病组织携出园外处理。

3、喷药保护:对发病较多的园,喷布杀菌剂保护。药剂用1:2:2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乙磷铝、瑞毒霉等杀菌剂。

西番莲疫病的防治方法


西番莲疫病会危害到叶、茎、果实,一般雨季气温20~24℃发病重。现将西番莲疫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侵染循环

西番莲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从子叶下的胚茎侵入,菌丝随生长点向上蔓延,进入芽或真叶,形成系统侵染,后产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经多次再侵染形成该病流行。

染上该病后导致蔓枝、较下部茎蔓和根茎组织腐烂、坏死,感病叶片呈水渍状黑色斑块,病害进一步发展,整株凋萎死亡,该病在雨季易于流行。本病常在苗期和大田果园中造成严重损失。

危害症状

育苗期间便可发病。病株茎呈褐色,叶片萎凋,有时出现大块暗褐色、水渍状的病斑,潮湿时生白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实体。若严格挑选健苗或育苗期间勤加防治,成株的发生较少,茎蔓及叶片上症状同前;果实上病斑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水渍状,腐烂深入果肉,后期软化烂掉,病部在潮湿时产生白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地留种。

2.清洁田园病残体,集中烧毁,及时耕翻土地。

3.按配方施肥,合理密植。

4.药剂防治用35%甲霜灵拌种剂,以种子量的0.3%进行拌种;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1:20倍式波尔多液或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或72%霜腮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


番茄早疫病

异名

番茄轮纹病、番茄夏疫病。

病原

茄链格孢herbaria(EUiselMarlin)JonesetGrout,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

危害

番茄的主要病害。常引起落叶、落果和断枝,因病减产30%以上,尤其大棚、温室中发病重。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番茄苗期、成株期都可发病,为害叶片、茎、花、果等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1)叶部:叶片初期出现水溃状暗褐色病斑,扩大后近圆形,有同心轮纹,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潮湿时病斑长出黑霉。发病多以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严重时,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造成叶片早枯。番茄早疫病病斑的轮纹表面生毛刺状物,别于番茄圆纹病。叶柄病斑呈椭圆形,稍凹陷,暗褐色,有轮纹,不将萑包住。(2)茎部:茎部发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或不凹,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幼苗期茎基部发病,严重时病斑绕茎1周,引起腐烂。(3)果实:靑果发病多在花萼处或脐部形成黑褐色近圆凹陷病斑,后期从果蒂裂缝处或果柄处发病,在果蒂附近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凹陷,有同心轮纹,斑面着生黑色霉层,病果易开裂,提早变红。

病原物

(1)形态: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呈放射状生长,菌丝发达,气生菌丝灰白色。将其平铺于培养基上,菌落初为淡灰色,后转为青褐色、褐色,菌丝生长快:,在25℃下培养7天,菌落直径一般在8cm以上u该病原菌在PDA等一般培养基上较难产孢,经诱导处理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长不超过llOm,分生孢子单生,褐色,倒棍棒形至长椭圆形,大小(150-300)m(15~19)m一般有多个纵横隔膜,有长喙(一般不短于孢身长度),极少数孢子喙有分叉。(2)特性:PDA、PSA是其最适合培养基,PH2~12菌丝均能生长,pH6~8生长较快。该菌在5~35℃均能生长,其中,最适温度为25~30℃;在5~35℃分生孢子均能萌发,适宜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分钟该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碳源及有机、无机氮等氮源都能利用。葡萄糖、蔗糖和甘露糖为最适碳源;酪氨酸、甘氨酸、天门冬酰氨为最适氮源。该菌在一般培养基上不经过特别处理。一般不产孢或很难产孢紫外线照射促进产孢,番茄汁培养基结合紫外线照射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表面越冬,附着在种子上的病原可存活2年,播种带菌种子,种子萌发时即可发病,病原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人形成初次侵染,潜育期2~3天后出现病斑,3~5天产生分生孢子,并可通过气流、雨水、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多次侵染。在大捆内,病原主要是种子携带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土壤中带有分生孢子,或者从通风口处,风携带分生孢子迸人大棚,完成初侵染。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

番茄早疫病-2

发生因素

:早疫病的发生与气温、相对湿度、降雨贵、叶片生理年龄及品种耐病性有直接关系,(1)坏境:湿度是病害发生与流行的主导因素,田间发病前5天均温为21℃,相对湿度大于70%的时间超过2天,早疫病即可发生。湿度80%以上,温度20-25℃最易发病。(2)栽培:番茄连作,栽种密度过大,基肥不足,灌水多或低洼积水,或阴雨天气造成环境高湿,结果过多,植株生长衰弱等,都有利于该病暴发流行。春手-棚室栽培,番茄定植后,昼夜温差大,塑料薄膜上常结有小水珠,并落在叶片上,形成一层水膜,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如茄抗5号、西粉3号、早丰、北京早红、密植红、满丝、苏抗11、佳粉10号、佳粉15号、毛粉802、毛粉903、烟粉1号、陇番5号、粤胜、奇果、矮立元等②重病区实行轮作,与其他非茄科作物进行2~3年以上的轮作。③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老、黄叶,摘除病果,拔除重病株带出棚室外深埋或烧毁。④髙畦覆地膜栽培。合理密椬,施足粪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盛果期后为防止早衰加重病情,要及时追肥或喷叶面肥。⑤灌水采用膜下暗灌、滴灌或渗灌,上午灌水,灌水后适时放风,防止湿度过大。尽S采用滴灌,禁止大水漫灌,更不能用喷灌,防止随水传播。⑥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提高寄i抗病力。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或施用酵菌素调制的堆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重施底肥,控制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不用硝态氮肥,提倡使用专用肥,以达到壮苗的目的。⑦加强管理,调整好棚内温湿度,尤其是定植初期,闷棚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做到水、风有机配合,减缓该病发生蔓延。(2)药剂防治:①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将种子洗净药液后再浸种,水温50~55尤,加热水保持水温10分钟,然后加凉水冷却到30℃种,捞出种子催芽。②用25%嘧菌酯SC360-480ml/hm,或10%苯醚甲环唑WG50~70g/hm2,加水均匀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其中嘧菌酯SC与苯醚甲环唑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效果,以保护作用为主。③发病初期喷50%多霉威WP600-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WP500-750倍液,或每间隔7天喷1次药,共喷3次。可以兼治晚疫病。或用25%嘧菌酯(阿米西达)SC360-lOOOml/hm2,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750~11OOg/hm2,或68.75%恶唑锰锌(易保)1200~1500g/hm2,加水均匀喷雾,其中阿米西达与世高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效果,易保以保护作用为主。③棚室栽培的,发病初期每次喷撒5%百菌清DP15kg/hm2。隔9天喷撒1次,连续3~4次;或用45%百菌清FU或10%腐霉利FU3-3.75kg等烟雾剂在傍晚熏蒸,并注意先开棚排湿20分钟再进行闷棚熏蒸;綱20%二氣异氰尿酸钠sp300~400倍液防治。

兜兰疫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

该病为兜兰的毁灭性病害,引起全株枯死。发病初期不易觉察,只有把嫩叶拨开,才能在幼叶基部看到褐色、水渍状斑,潮湿条件下病斑向四周扩展快,幼叶下部呈赤褐色湿腐,无异味,叶易脱落。腐烂斑与健部交界处为黄色。叶片,尤其是与基质相接触的叶片也易发病,症状与幼叶症状相似,但可发生在叶的任何部位,根部呈黑褐色腐烂。更多绿色尽在

流行情况

病菌在病株或以卵孢子等在病残体、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或水滴滴溅传播,潜育期短,3~5天左右。该病发生早晚与降雨早晚及次数、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密切相关,多雨、高湿(85%~95%)时易发病且较为严重。调运途中喷水、通气差加重病害发生。气温低于25℃,连续阴天或阴雨后晴天易流行该病。

病原

真菌鞭毛菌类疫霉菌Phytophthoracactorum(恶疫霉)及P.palmivora(棕榈疫霉)。

防治方法

1、维持温室透气。

2、以保护伤口为首要目标,换盆时切勿伤害根系,伤口要进行消毒。

3、发病时要严格控水,确保植株不被雨淋。

4、幼苗发现病株时,立即清除病株及其种植基质,密封丢弃、烧毁或掩埋。

5、中大苗发病时,以消毒过的器具剪除病叶,伤口涂上杀菌剂,如苯酚钠溶液。严重时,需整株清除,以免病菌扩散。

6、可用80%的锌锰乃浦(大生-45)500倍液淋施进行预防,发病时每隔3-7天喷施1次,连续3次。

《人参疫病的防治办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