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番茄“花脸”及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花脸果即红色的果实从果肩上出现黄色的斑块,有的黄斑一直延长到果顶部,也有的黄红斑块相间,还有的是表面有绿色或褐色的条斑,果实内有褐色的条筋。这种果实严重降低了商品价值,影响了收入。番茄上大片花脸发生的原因如下:

1.果实上有黄绿、褐黑相间斑点的花脸果,有的是病毒病引起的。病毒病主要发生在温度较高的5~6月份。

2.很多菜农施用了大量的氮素肥料,由于生长旺盛,叶绿素含量增加,抑制了茄红素的形成,使番茄发生了大量黄斑。

3.在一些菜地中,由于重茬现象严重,根腐病、枯萎病和生理性死株造成植株慢性死亡,未来得及成熟的果实在变红过程中由于营养供应不充足,茄红素形成量少,造成大片的黄斑。

4.今年阴雨天较多,过大的空气湿度抑制了植株蒸腾作用的进行,使根系吸收水分量急剧降低,因而通过水分进入叶片的钾、钙、铁、铜和硼素大大减少,这更加剧了上述元素的缺乏,使果实中叶绿素含量过高,分解减缓,茄红素形成受阻,形成黄斑。

5.果实表面有褐色的条斑,果实内有褐色的条筋,除了是条斑病毒引起的外,大多是温室内光照太弱,湿度太大,施用氮肥过多,缺钾造成的这并不是土壤缺钾,而是生理性缺钾。由于土壤中铵离子大量积聚,抑制了根系对于钾肥的吸收,尽管土壤中有大量的钾肥,但是植株仍然表现缺钾,致使营养输送不畅,果实中由于缺乏营养而坏死变褐色。

6.部分栽培地中叶面病害严重,有的整枝打杈过度,田中叶面积小,不能遮住果实,致使西红柿果实长时间被阳光直射,过高的温度抑制了果实内茄红素的形成,致使果皮变成黄色。

7.土壤中缺乏锌、钙、铁、钼和硼等元素。也可造成花脸果。

防治方法如下:

1.可用夏季高温闷棚、倒茬、灌药等措施及时防治枯萎病、根腐病生理性死苗主要是连作时间太长,育苗太早,施化肥过多,翻地太浅,根系发育不良造成的。应尽量倒茬,适当晚育苗,适量施化肥,尽量深翻地。只要死株现象减少了,未熟先死的花脸果就减少了。

2.及时防治蚜虫,及时浇水,避免干旱和高温,并及早施用一些病毒病的预防药物预防病毒病的发生。

3.控制氮肥用量,增加追肥次数,肥料施用做到多次少量。肥料中应增加钾、钙、铁、镁、锌等金属元素。

4.应深翻地,深度在30厘米以上。如果没有机械翻耕条件,可在定植前,或生长期喷施免深耕土壤调理剂,每亩200克,促使30~50厘米深的土壤疏松通透。这样不仅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加强吸收能力,减少上述肥料元素的缺乏,还能提高土壤的蓄水力,浇水后水分迅速渗到土壤下层,地表面不存水,不会发生涝害;干旱时,土壤下层有蓄水,不会发生旱害。

5.连续阴雨天根系不能正常地吸收钾、硼、钙、镁、铁、锌等金属元素,所以不能用土壤追肥的措施。而应每5~10天根外追施一次上述肥料元素,浓度为0.3%左右。通过叶面施肥,解决肥料元素缺乏问题。

6.阴雨天应每10~20天喷施一次植物生长调节剂――天然芸薹素硕丰481,促进光合作用进行,改善营养生产状况。

7.及时防治叶面病害,植株上部可适当多留一些枝杈。

精选阅读

番茄退绿病毒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番茄退绿病毒是番茄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的病害,病害的症状与生理和营养失调症非常类似,常因误诊而延误防治,感染该病毒病的番茄叶片变脆、果实品质和产量下降,果实小、口感差,商品性下降。

该病毒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幼苗感染病毒后有时不显症,3周后才能出现症状,这为该病毒通过种苗调运传播扩散增加了风险。目前该病毒在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区已经处于大暴发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番茄退绿病毒发病因素:

1、播种过早,晚秋不凉,暖冬,春天气温回升早,有利于烟粉虱等害虫越冬和繁殖及危害传毒。

2、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播种过密,株行间郁闭。

3、多年重茬、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

4、B型烟粉虱虫口数量增长快且传毒能力强,是导致近年来烟粉虱暴发,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5、高温,干热风的直吹导致了病毒的快速传播。

番茄退绿病毒防治方法:

1.适当调整播种和定植期

苗期和开花初期受到病毒侵染后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重,后期感染发病较轻,危害较小,因此前期防止番茄感染是防治病害的关键。定植时间应尽量避开粉虱的活动高峰期。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对烟粉虱和白粉虱的发生、繁殖及传播有利,因此,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适当提前春茬番茄和延后秋延迟番茄茬口的定植时间,避开烟粉虱和白粉虱大发生期,对该病毒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加强栽培管理,定植后加强肥水管理,促使番茄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注意通风换气,避免棚内高温。结合整枝打杈及时发现病株并立即拔除,另外,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病株,减少粉虱的寄主植物。

3.防控传播介体

物理防控,育苗棚必须提前做好预防番茄退绿病毒侵入的准备,苗期感染番茄退绿病毒是造成番茄绝产的直接原因,因此,育苗棚应与种植棚室分开,选择远离粉虱的地点集中育苗,可将50-60目防虫网覆盖整个育苗棚,也可将育苗棚隔成大小不同的网室,注意及时闭严出入口,苗床上方悬挂黄色粘虫板(简称黄板)诱杀和监控粉虱成虫。种植棚前的放风口和棚顶的放风口覆盖50-60目防虫网,以防止烟粉虱的侵入,减少外部病毒的传入。可在种植棚室内悬挂一定数量的黄板,既可预警传播介体的发生,又可诱杀病毒传播介体。

4.化学防控

种苗移栽前3天喷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止带虫种苗移入棚室。定植后如发现粉虱零星发生,需及时喷施农药防治传播介体,可以选用的药剂有: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等。5-7天喷1次,交替用药,施药时必须做到喷施均匀,面面俱到。棚室中也可以使用异丙威烟剂等烟雾剂。

5.使用植物生产调节剂和抗病毒药物

在番茄的生长前期,可以叶面喷施含锌、硼、钙的叶面肥,促使番茄生长旺盛,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番茄退绿病毒的危害。番茄感染该病毒后,可以使用盐酸吗啉胍、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和植病灵等病毒钝化药剂,减缓危害。

番茄退绿病毒又多在设施中发生危害,其发病规律、田间诊断及防治措施目前经验较少,因此以上的方法能够更好的帮助到大家防治番茄退绿病毒。

番茄青枯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1.症状:又名细菌性枯萎病、青巢病。春番茄5~6月、夏秋番茄8~11月为发病盛期。苗期开始染病,一般初果后发病严重。发病初期,顶端叶片白天萎蔫下垂,傍晚恢复,晴天气温高时,病株2~3天内便全株凋萎死亡,而植株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染病植株的茎下部表皮粗糙,易萌发不定根,根颈部横切面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髓部变褐腐烂,轻轻挤压有污浊菌液溢出。

2.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

实行轮作。与非茄科作物轮作5年以上,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加强栽培管理。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没有种过茄科作物的田块种植。海边盐碱地或新垦山坡地,青枯病较少发生。整地深沟高畦,以利于排水。偏酸性土壤在整地时每亩撒施石灰150~200千克,并立即翻入土中,可调节土壤酸碱度,抑制病菌生长。农事耕作时,注意不要伤根。

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将根系周围土壤搬走,病穴及周围撒施石灰,或灌注2%的福尔马林溶液,或20%的石灰水,封锁病区以防病菌蔓延。此外,可用200毫克/升的链霉素喷淋根颈部,每7~10天1次,连续3~4次。也可用1:1:150倍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800倍液,或胶氨铜250~300倍液灌根,每7~10天1次,发病前则可用70%DT或DT米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7~10天喷根颈周围1次,连续4次以上。

露天西红柿为何花脸


近日,有德州市齐河县菜农询问,当前为啥露天种植的西红柿有着色不均等花脸症状呢?据调查了解,当前西红柿花脸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一、温度过高,导致上色不均匀形成花脸。

当前,白天温度几乎都达到了35度左右,此时,高温会使正处于转色期的果实无法正常转色,西红柿果实由绿变红是因为有茄红素的形成,温度高于32度是,茄红素形成困难。这是造成当前西红柿无法正常转色的重要原因。

露天西红柿为何花脸

二、偏失氮肥也会造成果实转色不正常。

如在土壤中过多施用氮肥或其它化肥,使土壤溶液的浓度过高,导致PH值失衡,此时会导致西红柿上色不均。

三、病毒病导致花脸。

当西红柿感染病毒病时,果实上的表现是着色不均,且果面凹凸不平,这种现象多为条斑病毒。避免这种情况就要从种子消毒、苗期防病、生长中治虫等各方面入手,严格防止病毒病的发生。

另外,缺硼也会造成西红柿花脸现象发生,一般表现在果蒂处密生褐色裂纹或病斑,并且裂纹或病斑变硬不湿不烂。对此,菜农可在种植下茬时施入适量硼肥,或喷施硼砂溶液。

番茄茎基腐病的介绍及防治


番茄茎基腐病

病原

立枯丝核菌丝Rhizocloniasolaniku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番茄等50科200余种植物。

危害

番茄的普通病害,

分布

分布较广。

为害症状

仅为害茎基部。(1)苗期:幼苗发病后,首先茎基部变褐,随后病部收缩变细即发生缢缩现象,进而中上部茎叶逐渐发生萎蔫下垂和枯死现象,开始,发病苗白天萎蔫,夜晚可恢复,数日后,当病斑环绕茎一周时,幼苗便逐渐枯死,不倒伏。(2)成株期:植株发病后,病部初亦呈暗褐色,后绕茎基部或根部扩展,致皮层腐烂,地上部叶、花、果逐渐变色停止生长。在果实膨大后期发生该病,植株迅速萎蔫枯死,似青枯症状,但患病部位无菌脓。另外,发病部位常出现具同心轮纹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后期易出现淡褐色霉状物或大小不一的黑褐色菌核.

病原物

(1)形态:菌丝无色,老菌丝黄褐色,分枝基部缢缩。菌核近球形,直径0.1~0.5mm,无色,后为黑褐色。(2)特性: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病菌腐生性强;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

发生因素

阴雨天气、苗床或棚室温度高、施用未腐熟肥料、土壤湿度大、通风透光条件差、茎基有损伤,易发病。

番茄茎基腐病-2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常见的抗病品种有毛粉802、大红1号等。尽量避免连作或与茄科蔬菜轮作。采用稻、菜轮作或玉米茬,也可实行2~3年的轮作方式。③清洁田园,上茬作物收获后及生产中应及时清除残枝、枯叶和烂果等,并集中烧毁或深理。④培育无病壮苗.选棚外大田土壤配制育苗营养土,结合定植时间,适期育苗,并加强苗床管理u⑤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增施磷钾肥。⑥加强通风管理。棚温白天保持在20~25℃,晚上闭棚后温度降到15~17℃,阴天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也要通风排湿。(2)物理防治:定植前15~20天,扣好棚膜,关闭风口,密闭大棚15-20天,进行棚室消毒,使棚内气温达到60℃以上,持续5~7天,使棚内形成长时间的高温环境,全面杀死残存的病原,减轻病害发生。(3)药剂防治:①育苗时苗床可用20%多菌灵、50%敌克松或40%五氣硝基苯DP与50%福美双WP按1:1混合,8g/m2药剂加营养土4kg拌勻成药土,播前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取1/3药土撒在畦面上,把傕好芽的种子播上,再把余下的2/3药土搜盖在上面。②幼苗发病喷75%百菌清WP600倍液,或50%福美双WP500倍液。③定植后至成株期发病,用40%拌种双WP600倍液,或表土施药9g/m2,与土拌匀后施于病株基部,榭盖病部。或喷75%百菌清WP600倍液,或40%拌种双DP800倍液。④发病初期病喷40%拌种双DPSC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EC1200倍液,或5%井冈霉素AS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SC500倍液。还可用50%福美双WP600倍液喷淋茎基部。棚室中采用45%百菌清FU或15%腐霉利FU进行熏杀防治,防效亦十分显著。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方法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方法

番茄早疫病又称为轮纹病,各地普遍发生,是危害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推广抗病毒病而不抗早疫病的番茄品种,导致早疫病严重发生。茄早疫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都有发生。番茄早疫病的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幼苗、茎和果实。幼苗染病,在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稍凹陷有轮纹。成株期叶片被害,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初呈水浸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的晕环,中部呈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叶片脱落。茎部染病,病斑多在分枝处及叶柄基部,呈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陷,具同心轮纹,有时龟裂,严重时造成断枝。青果染病,多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叶柄、果柄染病,病斑灰褐色,长椭圆形,稍凹陷。

番茄早疫病的传染方式:疫病是由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中,属于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除发生在番茄上外,还可侵染马铃薯、茄子、辣椒等作物,其主要侵染体是分生孢子。这种棒状的分生孢子晕暗褐色,通过气流、微风、雨水溅流,传染到寄主上,通过气孔、伤口或者从表皮直接侵入。在体内繁殖多量的菌丝,然后产生孢子梗,进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一季作物收获后,病原以形成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落入土壤中进行越冬。有的分生孢子可残留在种皮上,随种子一起越冬。分生孢子比较顽固,通常条件下可存活1-1.5年。同时产生的活体菌丝可在1-45℃的广泛温度范围中生长,在26-28℃时,生长最快。侵入寄主后,2-3天就可形成病斑。形成病斑后3-4天,在病斑上就可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由此而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在发病的各种条件中,主要条件是温度和湿度。从总的情况看,温度偏高、湿度偏大有利于发病。28-30℃时。分生孢子在水滴中35-45分钟的暂短时间内就可萌芽。初夏季节,如果多雨、多雾,分生孢子就形成的快而且多,病害就很易流行。在浙江地区一般是5月中、下旬为盛发期,在山东地区一般是6月上、中旬为盛发期。除去温、湿度条件外,发病与寄主生育期夫系也很密切。当植株进入1-3穗果膨大期时,在下部和中下部较老的叶片上开始发病,并发展迅速,然后随着叶片的向上逐渐老化而向上扩展,大量病斑和病原都存在于下部、中下部和中部植株上。当然,肥力差、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更重。另外土质粘重者出土质砂性强的地块发病重。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

1.品种的选择一般早熟品种、窄叶品种发病偏轻,高棵、大秧、大叶品种发病偏重。

2.注意轮作鉴于病原能有一年以上的存活期,所以要注意轮作。一般是与非茄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在选择育苗床时,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种子的处理在注意从无病地块、无病植株上选留种子的基础上,对采后的种子除结合其他病害的预防,用70℃干热处理72小时法进行处理外(注意采后对种子给予一定的后熟转化期),在播前可用52℃温水、自然降温处理30分钟,然后冷水浸种催芽。

番茄斑潜蝇的虫害防治方法


番茄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食性杂,寄主较广,包括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16科近百种植物,尤其嗜食番茄、瓜类、豆类等。如何防治番茄斑潜蝇?

形态特征

成虫:翅长约2毫米,除复眼、单眼三角区、后头及胸、腹背面大体黑色,其余部分和小盾板黄色。

幼虫:蛆状,初孵无色,渐变黄橙色,老熟时长约3毫米。

蛹:卵形,腹面稍平,橙黄色,大小1.7~2.3毫米0.5~0.75毫米。

卵:米色,稍透明,大小0.2~0.3毫米0.1~0.5毫米。

发生特点

浙江及长江流域年发生8~13代,露地栽培于11月底至12月初,以蛹在土表层越冬,保护地内可终年发生。

成虫生性活泼,对黄色趋性较强,可短距离飞翔,寿命7~20天。成虫、幼虫均可造成危害,雌成虫在飞翔中用产卵器刺伤叶片,取食汁液,并将卵散产于其中,每头雌成虫产卵量在200粒左右,雄虫不刺伤叶片,取食雌成虫刺伤点中的汁液。初孵的幼虫即潜叶危害植物的叶片,造成不规则的白色虫道,破坏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叶片可脱落。幼虫经过3个龄期的发育,老熟后爬出虫道,在叶片上或土缝中化蛹。

番茄斑潜蝇属喜温性害虫,最适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为温度15~25℃,相对湿度80~85%,浙江省及长江流域盛发期为春季2~5月和10~12月。

防治要点

①加强检疫:严禁从疫区调入蔬菜、花卉等作物。

②科学利用天敌:释放姬小蜂、反颚茧蜂、潜叶蜂等天敌。

③药剂防治:成虫羽化始盛期开始用药,每隔5~7天防治一次,共防治2~3次。药剂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0%潜蝇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3.3%天丁乳油1000~15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但在天敌发生高峰期用药,宜选用l%威克达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

番茄蒂腐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蒂腐病为番茄的重要生理性病害,部分地区偶然发生,常在保护地内发生,发病后病果率在30%以上,显著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症状

此病主要在花期和结果期发生,经表现在果实受害,初期花器萼片出现不规则暗褐色坏死斑,以后向里扩展,逐渐发展使幼果果柄坏死变褐,最后形成空腔,终止幼果脱落或变褐腐烂。

病因

此病属于生理性病害,准确病因待一部研究。经观察分析,可能是花期长时间连续阴雨,光照不足,温度忽高忽低,喷施生长素后刺激果蒂髓部细胞快速增长,植株自身制造的光合产物和根系吸收的养分和水份满足不了果实快速膨大的需要,加之温度波动很大,正常生长失去平衡,致髓部细胞坏死,最后形成空腔。

防治方法

番茄蒂腐病发生后无法治愈,但可以提前预防。

一是关注天气变化,因为现在的气象预报一般有提前一周的周报,可以提早做准备。

二是对不耐弱光低温的品种,应提早养护好根系,从而提高抗逆能力。

三是果期喷3~4次1%尿素液+0.3%磷酸二氢钾+300倍红糖液+6000倍液爱多收,7~10天喷1次,促进花芽分化,保花保果,提高抗病能力。

防治番茄叶霉病


番茄叶霉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它主要侵害叶片,也在果实上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发病初期叶正面先出现不规则浅黄色褪绿斑,叶背面病斑处长出初为白霉层,继而变成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霉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叶片正面也可长出黑霉。随着病情发展叶片反拧卷曲,植株长势呈卷叶干枯症状。果实染病,果蒂附近形成圆形黑色病斑,硬化稍凹陷,不能食用。

番茄叶霉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皮内越冬,来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叶面有水湿的条件即可萌发。病菌发育适温是20~25℃,最高34℃,最低9℃。气温22℃,相对湿度高于90%易流行。潜伏期一般为14天左右。在植株茂密,浇水多的条件下,易蔓延成灾;在保护地内,若遇连阴天或棚内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此病也会流行。防治技术如下:

1.选用无病种子,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足底肥,配方使用化肥,尽量增施生物菌肥以提高土壤通透性和根系吸肥能力。

2.加强对温湿度的控制,将温度控制在28℃以下,湿度75%以下。适当通风,增强光照,及时整枝打杈。

3.在定植前,对保护设施进行熏蒸消毒;在每550立方米空间,用硫磺粉2.3公斤、锯末4.5公斤混合,在棚内分多点,点燃密闭熏蒸。也可用硫磺粉2公斤加敌敌畏0.5公斤、锯末4.5公斤混合分多点,点燃密闭熏蒸。生长期间用百菌清烟雾剂,每亩250克,分多点,点燃密闭熏蒸。一般是在傍晚进行,第二天及时放风排烟。

4.药剂防治可选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50%利霉康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福星4000~6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注意交替用药。

番茄晚疫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还未转色的番茄青果上就像是抹了油,叶片上也出现很多水渍状的斑,原来是得了这个病......

此病一般从叶尖和叶缘开始,最初为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的病斑,后转为褐色。在雨后,叶片背面的病斑边缘会长出白霉,整片叶子腐烂。

茎上会产生长条状、暗褐色、凹陷型的条状病斑,可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最终导致植株萎蔫或倒伏。

果实染病后首先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呈油渍状暗绿色,后变为暗褐色或棕褐色,为不规则的云纹状,稍凹陷,边缘明显,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可产生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此病即为番茄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由真菌引起的。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风雨、灌溉传播,由气孔和表皮直接侵入,番茄染病后形成中心病株,条件适合可迅速蔓延。低温、高湿有利发病,适温18-26℃,相对湿度85%以上利于发病。降雨早、雨日多、雨量大、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发生和流行。多年连作、密度过大、偏施氮肥、浇水过多或浇后遇阴雨天、保护地放风不及时等均可诱发及加重发生。

如何防治呢?

1.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以增温、排湿为目标,采用滴灌、膜下暗灌,降低湿度;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带出田外集中销毁,防止病害蔓延。

2.化学防治: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清除病部,在周围3-5米立即喷药,可选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5%精甲霜灵乳剂1000倍液、64%噁霜·锰锌(杀毒钒)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800倍液,每隔3-5天喷1次,连喷2-3次,封锁发病中心;如果病害继续扩展,可选用上述药剂全田喷施,5-7天1次,连喷3-4次。

施用农药时,请穿防护服,施用方法参照产品标签上标明的剂量、施用时间和安全间隔期等。

番茄畸形与空洞果的防治方法


温棚番茄,极易出现畸形果和空洞果,有的发病株率在50%以上,甚至整个大棚温室中番茄第一穗果全部畸形或空洞,延迟了上市期,降低了产量和品质。

一、症状

畸形果:番茄果实出现尖顶桃形,不规则膨大,外皮出现大块木栓化疤痕或是籽外露状裂果。

空洞果:番茄果皮与果肉胶状物之间形成空洞,果实外观呈多棱形。

二、病因

1、畸形果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苗期管理不当引起。番茄果实能否发育正常,取决于花芽分化的质量。第1-3穗花芽分化期是在2-3片真叶至7-8片真叶的幼苗期,冬季育苗如管理不当,在光照弱、夜温低于10℃时花芽分化不良;如气温低,而水分充足氮肥多,花芽易过度分化,形成多梭形果实;如苗龄拉长,苗期低温干旱,幼苗处于抑制状态,花器易木栓化,座果后则形成疤果、籽外露裂果。

2、空洞果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开花座果期管理不当造成的。(1)座果激素的影响。在开花前两天喷涂2,4-D、座果灵等激素,果皮发育快,胎座发育不良,致使子房屋中靠近果皮外形成空洞,座果激素使用浓度过大或在阴雪天气使用也会造成空洞果;(2)座果期遇较长时间低温弱光,光合产物减少,向果实输送养分供不应求;(3)需肥量多的大果型品种,如毛粉802等,供给的肥料跟不上;(4)座果期浇水量不足,果实生长发育受阻。

三、防治方法

1、畸形果的防治

(1)育苗期要保持昼温20-25℃,夜温13-17℃,防止出现10℃以下的低温,造成畸形花。

(2)在幼苗发生徒长时,不能仅采取降温、干旱的控苗措施。应在保持合适温度基础上,适当控制水分,同时喷洒85%比久可溶性粉剂2000mg/公斤,或喷洒1000-1500mg/公斤的矮壮素,既可控制徒长,又不影响花芽正常分化。

(3)畸形果不能发育成正常果实,应尽早摘除,减少养分消耗,促使其它花、果生长。

2、空洞果的防治

(1)合理使用座果激素。特别在早春低温时,要等花朵开放后再用激素喷涂。也可在花朵开放后,先振动花朵促使授粉后,再用激素处理,可收到防止落花,促进果实正常膨大之效。2,4-D等激素使用时浓度要配制适当,同时要注意应在早晨或下午使用,在晴天使用。

(2)对毛粉802等大型果品种,开花座果期要及时浇水施肥,防止因缺肥水造成营养不良。

(3)早春番茄开花座果后,如遇较长时间低温阴雪天气,应及时加温,保持夜温在13℃以上。

(4)空洞较轻的果实,可通过加强肥水管理,促使其正常成熟。空洞严重的果实,应尽早摘除,以免消耗养分。

番茄畸形果防治


【番茄畸形果症状】

番茄畸形果-樱桃番茄畸形果

番茄畸形果也称变形果,以冬季保护地番茄发生较多。一般正常的果实为球形或扁球形,46个心室,放射状排列。而畸形果各式各样,田间经常见到的畸形果有纵沟果、扁圆果、椭圆果、偏心果、指突果、桃形果、豆形果、乱形果、菊形果,以及其他奇形怪状的果实。形成畸形果的花、萼片和花瓣数量较多,子房形状不正。

【病因】

番茄畸形果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其中,扁圆果、椭圆果、偏心果、双(多)圆心果等畸形果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在花芽分化及花芽发育时,营养土中化肥过多,造成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过高,根系吸收的大量养分积累在生长点处,肥水过于充足,超过了花芽正常分化与发育需要量,致使花器畸形,番茄心室数量增多,而生长又不整齐,从而产生上述畸形果。如遇上低温,即夜温低于8℃、白天温度低于20℃时,且地温低、呼吸消耗少时,更会加重病情。

指突果是在子房发育初期,由于营养物质分配失去平衡,而促使正常心皮分化出独立的心皮原基而产生的。

桃形果是由于植株老化,营养物质生产不足引起心室减少,子房畸形发育而成。使用2,4D等激素蘸花时,浓度过高,会加剧病情,增多桃形果数量和严重程度。有人认为,番茄的花向下开放,蘸花或喷花后,多余的生长素液滴残留在花的幼小子房尖端,使果实不同部位发育不均,引起子房畸形发育,形成桃形果。

百形果是因为营养条件差,本来要落掉的花虽经蘸花处理抑制了离层形成,勉强坐住了果,但因得到的光合产物少,长不起来或停止生长,从而形成豆形果。菊形果系心室数目多,施用氮、磷肥过量或缺钙、缺硼时易产生。

【防治方法】

选择耐低温、弱光性强、某实高桩形、皮厚、心室数变化较小的品种;避免选用果实扁平、皮薄、心室变化较大易发生畸形果的品种。目前,常用的品种有L402、金棚号、东圣号、春雷等,均属于畸形果低发型品种,产生裂果的量也少。

加强温度管理。幼苗花芽分化期,尤其是25片真叶展开期,即第一、二花序上的花芽发育阶段,正处于低夜温诱发畸形果发生的敏感期,应确保这一时期的夜温不低于12℃,一般夜温控制在1216℃,白天温度2528℃,以利于花芽分化。

定植后,白天温度保持在2528℃,夜晚1620℃。定植时间不宜过早,一般要在最低地温持续高于10℃以上时再定植。定植过早,温度忽高忽低,或夜温过低,温差过大,皆可阻碍根系正常吸收硼、钙,易产生畸形果,同时也容易产生裂果。

加强水肥管理。避免苗期营养过剩,每10耐的苗床施7080kg优质土杂肥,0.40.5kg复合肥即可。如果苗期氮素营养过多,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植物生长受到抑制,使输送和储藏到花芽的养分增多,细胞分裂旺盛,形成更多的心室,从而形成较多的畸形果。

育苗期间,避免土壤过干过湿,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土壤过干会导致幼苗生长缓慢,花芽处积累大量物质,使子房心室数增加,而在低温条件下过湿可能会影响幼苗对钙的吸收,两者皆可导致畸形果的大量发生。因此,在低温季节育苗,应尽量减少浇水量,而在适温或高温的条件下育苗,应尽量多浇水。

定植时浇足、浇透定植水,缓苗后浇一遍小水,开花坐果前,再浇一遍小水(俗称跑马水),第一穗果鸡蛋大小时,再浇坐果水,以后保持不干不湿,避免灌水过多。定植后采取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宝多收、叶面宝、光合微肥、0.5%尿素+0.3%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或含硼、钙的复合微肥。正确进行激素处理,慎重使用生长调节剂,在苗期特别是花芽分化期间(26片叶),应尽量避免使用矮壮素、乙烯利等可以促进番茄产生畸形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定植后,为促进坐果,要对番茄的花进行激素处理,处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尤其要注意处理第一花序的药剂浓度。由于环境原因,第一穗果畸形果发生率高,且第一花序耐药性差,因此,在适宜的温度下,应使用低浓度药液蘸花,蘸花应在晴天上午10点以前或下午15点以后,植株无露水,棚内温度为1820℃时进行。蘸花常用的生长调节剂有2,4D(1020ml/L)、番茄丰产剂2号(10ml装,加水稀释5070倍)。不能重复蘸花。花蕾和未完全开放的花不能蘸。蘸花后,要及时增加肥、水,以保证果实正常生长发育。在加强通风、适当控湿的基础上,喷施15%多效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控制徒长,这样既可提高幼苗质量,又不影响花芽分化。疏花疏果。发生畸形果后要及时摘除,以利正常花、果的发育。般花序的第朵花易产生鬼花(即重合花),应结合蘸花把其疏掉,可减少畸形果的产生。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方法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果实和果柄,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现将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症状

叶片染病,由下部老熟叶片先发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圆点斑,扩大后病斑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将病叶对光透视时可见病斑周缘具黄色晕圈,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如病斑发生在叶脉上,可沿叶脉连续串生多个病斑,叶片因病致畸。

茎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

果实和果柄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稍大后病斑呈褐色,圆形至椭圆形,逐渐扩大后病斑转成黑色,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

苗期染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斑,周缘具黄色晕圈。

本病区别于细菌性疮痂病的是果实不腐烂,茎杆、叶片发病维管束系统、木质部不变褐色。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带病种子越冬,这是向新菜区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期即可染病。此外病菌也可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病菌在干燥的残余组织内可长期成活,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田间发病后,病原细菌通过雨水反溅、雨露或保护地棚内浇水等传染途径,在植株表面具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从植株自然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寄主的薄壁组织细胞间隙繁殖蔓延,破坏寄主细胞并进入细胞内,在田间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828℃;最适发病环境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育苗末期至定植坐果前后。发病潜育期715天。15℃以下、30℃以上基本不发病,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

防治措施

(1)选种: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

(2)种子处理:引进商品种子在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可用55℃温汤浸种10分钟后移人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3)茬口轮作:重发病田块提倡与其他作物实行23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4)加强田间管理:开好排水沟系以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密植,适时开棚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浇水要用清洁的水源。

(5)清洁田园:发病初期及时整枝打权,摘除病叶、老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保护地灌水闷棚,高温高湿可促使残余组织的分解和腐烂,降低病原菌的存活率,减少再侵染菌源。

(6)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一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可选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25165克),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7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30克),丰护胺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25克),30%DT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65克),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30克)等。

《番茄“花脸”及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