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稻铁甲虫怎样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稻铁甲虫的学名Dicladispaarmigera(Olivier)属鞘翅目,铁甲科。分布在中国辽宁以南各稻区。

稻铁甲虫的寄主水稻、麦类、甘蔗、茭白、芦草等。

稻铁甲虫的为害特点

幼虫潜入叶组织中取食叶肉,受害重时,呈现一片枯白色,影响生长发育。

稻铁甲虫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mm,蓝黑色,具金属光泽,前胸背板前方、两侧各具瘤状突起,上生4根棘刺,后方两侧各具1根较大的棘。鞘翅每边疏生20一21根长短不一的棘。卵扁椭圆形,乳白色,表面覆有黄褐色胶状物质。末龄幼虫体长56mm,中胸至第7腹节背面具2横列瘤状小突起,腹部各节两侧外突呈三角形。蛹长5mm,扁椭圆形,乳白色至深黄色。

稻铁甲虫的生活习性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年生3代,广东46代,以成虫在土石缝隙、杂草丛中或残株叶鞘内越冬。翌春初在禾本科杂草上或麦田里活动,后迁入稻田产卵,把卵产在距稻叶尖端1218cm的组织里,初孵幼虫潜入叶片组织内取食叶肉,一生可转叶23个,多在清晨转移,蜕2次皮后在蛀道中化蛹。幼虫期10-15天,蛹期49天。成虫喜在夜间或清晨及雨天取食或活动。成虫寿命一、二代3040天,越冬代67个月。

稻铁甲虫的防治方法(1)注意铲除田边、沟旁杂草。

(2)成虫发生盛期,水稻处在秧田期,灌水把秧尖淹没,同时用稻草把浮在水面的成虫诱集在一起,集中深埋或烧却。

(3)大田成虫发生盛期,每667m2喷洒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也可在一代幼虫盛孵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900一1000倍液。

延伸阅读

水稻稻铁甲虫如何防治


水稻稻铁甲虫,学名Dicladispaarmigera(Olivier)属鞘翅目,铁甲科。分布在中国辽宁以南各稻区。主要为害水稻、麦类、甘蔗、茭白、芦草等。

为害特点

幼虫潜入叶组织中取食叶肉,受害重时,呈现一片枯白色,影响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mm,蓝黑色,具金属光泽,前胸背板前方、两侧各具瘤状突起,上生4根棘刺,后方两侧各具1根较大的棘。鞘翅每边疏生20一21根长短不一的棘。卵扁椭圆形,乳白色,表面覆有黄褐色胶状物质。末龄幼虫体长5—6mm,中胸至第7腹节背面具2横列瘤状小突起,腹部各节两侧外突呈三角形。蛹长5mm,扁椭圆形,乳白色至深黄色。

生活习性

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年生3代,广东4—6代,以成虫在土石缝隙、杂草丛中或残株叶鞘内越冬。翌春初在禾本科杂草上或麦田里活动,后迁入稻田产卵,把卵产在距稻叶尖端12—18cm的组织里,初孵幼虫潜入叶片组织内取食叶肉,一生可转叶2—3个,多在清晨转移,蜕2次皮后在蛀道中化蛹。幼虫期10-15天,蛹期4—9天。成虫喜在夜间或清晨及雨天取食或活动。成虫寿命一、二代30—40天,越冬代6—7个月。

防治方法

(1)注意铲除田边、沟旁杂草。

(2)成虫发生盛期,水稻处在秧田期,灌水把秧尖淹没,同时用稻草把浮在水面的成虫诱集在一起,集中深埋或烧却。

稻眼蝶怎样防治


稻眼蝶的学名MycalesisgotamaMoore属鳞翅目,眼蝶科。别名黄褐蛇目蝶、日月蝶、蛇目蝶、短角眼蝶。分布在河南、陕西以南,四川、云南以东各省。

稻眼蝶的寄主稻、茭白、甘蔗、竹子等。

稻眼蝶的为害特点

幼虫沿叶缘为害叶片成不规则缺刻,影响水稻、英白等生长发育。

稻眼蝶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5mm,翅展4152mm,翅面暗褐至黑褐色,背面灰黄色;前翅正反面第3、6室各具1大1小的黑色蛇眼状圆斑,前小后大,后翅反面具2组各3个蛇眼圆斑。卵馒头形,大小0.8-0.9mm,米黄色,表面有微细网纹,孵化前转为褐色。幼虫初孵时23mm,浅白色,后体长32mm,老熟幼虫草绿色,纺锤形,头部具角状突起1对,腹末具尾角1对。蛹长约15mm,初绿色,后变灰褐色,腹背隆起呈弓状。

稻眼蝶的生活习性浙江、福建年生45代,华南56代,世代重叠,以蛹或末龄幼虫在稻田、河边、沟边及山间杂草上越冬。成虫羽化多在6一15时,白天飞舞在花丛或竹园四周,晚间静伏在杂草丛中,经510天补充营养交尾后次日把卵散产在叶背或叶面,产卵期30多天,每雌可产卵96一166粒,初孵幼虫先吃卵壳,后取食叶缘,3龄后食量大增。老熟幼虫经13天不食不动,便吐丝粘着叶背倒挂半空化蛹。天敌有弄蝶绒茧蜂、螟蛉绒茧蜂、广大腿蜂及步甲、猎蝽等。

稻眼蝶的防治方法(1)利用幼虫假死性,震落后捕杀或放鸭啄食。

(2)在2龄幼虫为害高峰期喷药防治。用药种类见菲岛毛眼水蝇。

稻棘缘蝽怎样防治


稻棘缘蝽的学名Cletuspunctiger(Dallas)属半翅目,缘蝽科。分布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西藏。

稻棘缘蝽的寄主水稻、小麦、稗、豆类、玉米、苹果、桑及其他禾本科植物。

稻棘缘蝽的为害特点

喜聚集在稻、麦的穗上吸食汁液,造成秕粒。

稻棘缘蝽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511mm,宽2.83.5mm,体黄褐色,狭长,刻点密布。头顶中央具短纵沟,头顶及前胸背板前缘具黑色小粒点,触角第1节较粗,长于第3节,第4节纺锤形。复眼褐红色,单眼红色。前胸背板多为一色,侧角细长,稍向上翘,末端黑。卵长1.5mm,似杏核,全体具珠泽,表面生有细密的六角形网纹,卵底中央具1圆形浅凹。若虫共5龄,3龄前长椭圆形,4龄后长梭形。5龄体长89.1mm,宽3.13.4mm,黄褐色带绿,腹部具红色毛点,前胸背板侧角明显生出,前翅芽伸达第4腹节前缘。

稻棘缘蝽怎样防治

稻棘缘蝽的生活习性湖北年生2代,江西、浙江3代,以成虫在杂草根际处越冬,江西越冬成虫3月下旬出现,4月下旬一6月中下旬产卵。第一代若虫5月上旬~6月底孵出,6月上旬~7月下旬羽化,6月中下旬开始产卵。第二代若虫于6月下旬~7月上旬始孵化,8月初羽化,8月中旬产卵。第三代若虫8月下旬孵化,9月底~12月上旬羽化,11月中旬一12月中旬逐渐蛰伏越冬。广东、云南、广西南部无越冬现象。羽化后的成虫7天后在上午10时前交配,交配后45天把卵产在寄主的茎、叶或穗上,多散生在叶面上,也有27粒排成纵列。早熟或晚熟生长茂盛稻田易受害,近塘边、山边及与其他禾本科、豆科作物近的稻田受害重。

稻棘缘蝽的防治方法(1)结合秋季清洁田园,认真清除田间杂草,集中处理。

(2)在低龄若虫期喷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5000倍液、2.5%敌杀死(溴氰菊酪)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L。防治1次或2次。

马铃薯甲虫如何防治


马铃薯甲虫主要为害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1.5mm,宽6.1~7.6mm,短卵圆形,体背显著隆起。淡黄色至红褐色,具多数黑色条纹和斑,头顶的黑斑多呈三角形,复眼后方有一黑斑,但通常被前胸背板遮盖。口器淡黄色至黄色,上颚端部黑色,下颚须未端色暗。触角11节,第1节粗而长,第2节短,第5、6节约等长,触角基部6节黄色,端部5节膨大而色暗。上唇显著横宽,中央缺刻浅,前缘着生刚毛,上颚有齿4个,其中3个明显。下颚的轴节和茎节发达,茎节端部又分为内颚叶及外颚叶,上面密被刚毛,下颚须短,未节端部呈截形,短于其前一节。前胸背板隆起,长1.7~2.6mm,宽4.7~5.7mm;基缘呈弧形,后侧角稍钝,前侧角突出;顶部中央有一U形斑纹或2条黑色纵纹,每侧又有5个黑斑,有时侧方的黑斑相互连接;中区的刻点细小,近侧缘的刻点粗而密。小盾片光滑,黄色至近黑色。鞘翅卵圆形,显著隆起,每一鞘翅有5个黑色纵条纹,全部由翅基部延伸到翅端,翅合缝黑色,条纹1与翅合缝的翅端几乎相接,条纹2、3在翅端相接,条纹4与3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条纹4与5距离,条纹5与鞘翅侧缘接近,鞘翅刻点粗大,沿条纹排成不规则的刻点行。足短,转节呈三角形,腿节稍粗而侧扁,胫节端部方向放宽,跗节5节,假4节,第4节极短;爪的基部无附齿。腹部第1~5节腹板两侧黑斑,第1~4腹板的中央两侧另有长椭圆形黑斑。雄虫外生殖器的阳茎呈圆筒形状,显著弯曲,端部扁平,长为宽的3.5倍。雌雄两性外形差别不大,雌虫个体一般稍大,雄虫最末腹板较隆起,上面有一纵凹线,雌虫无上述凹线。卵长卵圆形,长1.5~1.8mm,宽0.7~0.8mm,淡黄色至深枯黄色。幼虫1、2龄幼虫暗褐色,3龄开始逐渐变鲜黄色、粉红色或桔黄色。头黑色发亮,前胸背板骨片以及胸部和腹部的气门片暗褐色或黑色,幼虫背方显著隆起。头为下口式,头盖缝短,额缝由头盖缝发出,开始一段相互平行延伸,然后呈一钝角分开。头的每侧有小眼6个分成2组,上方4个,下方2个。触角短,3节.上唇基及额之间由缝分开。头壳上仅着生初生刚毛,刚毛短,每侧顶部着生刚毛5根,额区呈三角形。前缘着生刚毛8根,上方着生刚毛2根。唇基横宽,着生刚毛6根,排成一排。上唇横宽,明显窄于唇基,前缘略直,中部凹缘狭而深;上唇前缘着生刚毛10根,中区着生刚毛6根和毛孔6个。上颚三角形,有端齿5个,其中上部的1个齿小。一龄幼虫前胸背板骨片全为黑色,随着虫龄的增加前胸背板颜色变淡,仅后部仍为黑色。除最未两个体节外,虫体每侧有两行大的暗色骨片,即气门骨片和上侧骨片。腹节上的气门骨片呈瘤状突出,包围气门,中、后胸由于缺少气门,气门骨片完整。四龄幼虫的气门骨片和上侧骨片无明显的长刚毛。体节背方的骨片退化或仅保留短刚毛,每一体节背方约有8根刚毛,排成两排。第8、9腹节背板各有一块大骨化板,骨化板后缘着生粗刚毛。气门圆形,气门位于前胸后侧及第1~8腹节上。足转节呈三角形,着生3根短刚毛,爪大,骨化强,基部的附近矩形。蛹离蛹,椭圆形,体长9~12mm,宽6~8mm,桔黄色或淡红色。

生物学特性及发生消长规律

美国年生2代,欧洲1~3代,以成虫在土深7.6~12.7cm处越冬,翌春土温15℃时,成虫出土活动,发育适温25~33℃。在马铃薯田飞翔经补充营养开始交尾把卵块产在叶背,每卵块有20~60粒卵,产卵期2个月,每雌产卵400粒,卵期5~7天,初孵幼虫取食叶片,幼虫期约15~35天,4龄幼虫食量占77%,老熟后入土化蛹,蛹期7~10天,羽化后出土继续为害,多雨年份发生轻。该虫适应能力强。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防人为传入,一旦传入要及早铲除。

(2)与非寄主作物轮作,种植早熟品种,对控制该虫密度具明显作用

(3)生物防治,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喷洒苏云金杆菌(B.t.tenebrionia亚种)制剂600倍液。集中诱杀,在马铃薯甲虫发生严重的区域,早春集中种植有显著诱集作用的茄科寄主植物,形成相对集中的诱集带,便于统防、统治;此外可以适期晚播适当推迟播期至5月上中旬,避开马铃薯甲虫出土为害及产卵高峰期。

(4)用真空吸虫器和丙烷火焰器等进行物理与机械防治,丙烷火焰器用来防治苗期越冬代成虫效果可达80%以上。

玉米铁甲如何防治


玉米铁甲,学名Dactylispasetifera(Chapuis)鞘翅目,铁甲科。指名亚种分布广东、广西、贵州。黑色亚种分布在云南。主要为害玉米、甘蔗、高梁、粟(谷子)、小麦、水稻等。

为害特点

幼虫潜入叶内取食叶肉,仅剩上、下两层表皮,叶片干枯死亡;成虫取食叶肉现白色纵条纹,严重时一张叶片上有虫数十头,造成全叶变白干枯,大发生时颗粒无收。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6mm,蓝黑色,复眼黑色,球形,头、胸、腹及足均为黄绿色,鞘翅蓝黑色,前胸背板及鞘翅上部均生有长刺,前胸背板前方生4根,两侧各3根;鞘翅上每边周缘有21根刺。卵长1mm,椭圆形,光滑,浅黄色。幼虫长约7.5mm,扁平,乳白色,腹部末端有1对尾刺,腹部2—9节两侧各生一浅黄色瘤状突起,背部各节具一字形横纹。蛹长0.5mm,长椭圆形,白色至焦黄色。

生活习性

年生一代,少数2代,以成虫在玉米田附近山坡、沟边杂草,宿根甘蔗及小麦叶片上越冬。翌春气温升至16℃以上时,成虫开始活动,一般4月上中旬成虫进入盛发期,成群飞至玉米田为害,把卵产在嫩叶组织里,卵期7一16天,幼虫孵化后即在叶内咬食叶肉直至化蛹,幼虫期16—23天,5月化蛹,蛹期9—11天,6月成虫大量羽化,多飞向山边越夏,少数成虫在秋玉米田产卵繁殖。

防治方法

人工捕杀成虫,成虫活动初期尚未产卵前,于上午9时前人工捕杀。

马铃薯甲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马铃薯甲虫又名马铃薯叶甲,是我国一类检疫性害虫。现将马铃薯甲虫害的识别与防治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这种昆虫原生活在美国西部洛基山脉东麓的野生茄科植物上,由于人工繁育的马铃薯能为这种甲虫提供良好的营养,加上马铃薯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和运输事业的发展,马铃薯甲虫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重要检疫对象。在我国,1993年首次在新疆伊犁地区发现,目前虽然仍被控制在新疆的局部区域,但在全国适宜发生的地域很广。各地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严防治。马铃薯甲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如下。

马铃薯甲虫比较好识别,成虫短卵圆形,长9.0~11.5毫米,整体以浅黄或黄褐色为基色,每个鞘翅纵向着生5条黑色条纹,前胸背板有十几个黑斑,中间两个最大,呈U或V形。幼虫暗褐色至橘黄色,两侧各有两行大的暗色骨片,腹部膨大而隆起,4龄幼虫长约15毫米。卵块产于叶背面,长卵圆形,淡黄色或深橘黄色。

马铃薯甲虫一年发生1~4代。一个显着的特点是它的成虫寿命长,平均可达1年之久,能在土壤中越冬,耐饥饿,能随风迁移上千米,也能藏匿在种薯、农产品、种子、苗木以及包装材料内乘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田间调查要选择晴天并不要在早晨和傍晚进行。

马铃薯甲虫的另一个特点是喜食马铃薯、番茄、茄子、烟草等重要农作物,它的成虫、幼虫专吃马铃薯叶片或顶尖,繁殖快,食量很大,常把叶片咬成缺刻,甚至吃光。

当前防治马铃薯甲虫的重点是严格执行调运检疫程序,严格把关,防止疫区的马铃薯块茎、活体植株调出。对来自疫区的其他茄科寄主植物及包装材料按规程进行检疫和除害处理。

对于马铃薯甲虫适生地区要加强疫情监测,健全制度。在已经发生区,要实行包括秋翻冬灌、与非茄科蔬菜、作物轮作、人工捕杀和药剂防治在内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使用毒死蜱(乐斯本)和菊酯类药剂,如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每亩30克、2.5%溴氰菊酯(敌杀死)每亩20~30克对水喷雾。由于马铃薯甲虫容易对有机磷与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可交替使用氟虫腈(锐劲特)、啶虫脒、吡虫啉,以及苏云金杆菌制剂。

泡桐叶甲虫害的防治措施


泡桐是中国的特产树种,具有很强的速生性,是平原绿化、营建农田防护林、四旁植树和林粮间作的重要树种。泡桐木材纹理通直、花纹美观、色泽悦目、材质轻软、密度低、尺寸稳定、不翘不裂,是生产单板材如胶合板、拼板、集成材等最优良的材料。泡桐材保温、隔热、绝缘性能优良,共振性非常好,辐射阻尼高,内摩擦小,是优良的弦乐器用材,可与著名的乐器用材鱼鳞云杉媲美。下面给大家介绍下泡桐叶甲虫防治。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及时将病残物消除,减少虫源。

(4)可钻孔蛀药,在树干基部胸径5cm以下,钻1-2个孔;胸径6-10cm,钻3个孔;胸径11-19cm,钻3-4个孔;胸径20-30cm钻4-5个孔;胸径31cm以上,钻5个以上孔;孔距均等,孔深2-4cm,注射37%巨无敌乳油或50%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注原液;40%久效磷注1;1水溶液防治,每孔注2-3ml。

(5)化学防治:幼虫发生期,用45%丙溴辛硫磷1000倍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叶面喷雾防治,连用2-3次。

大黑琵琶甲虫害的及防治方法


大黑琵琶甲为害草原的拟步甲类害虫,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的干旱草原上,目前已知有上述两种,均分布新疆。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植物:主要有博乐蒿、冷蒿、伏地肤、旱生禾草等,除取食青草外,也食枯草,牧草苗期,是受害致死的危险时期。大黑琵琶甲,其发生和为害程度仅次于亮柔拟步甲。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8毫米,宽11毫米。触角锤4节。前胸背板具缝饰边。小盾片小,密被黄褐色细毛。鞘翅纵脊密而明显,密布小刻点,假缘折宽,缘折窄小。鞘翅尾突明显,尾突缝宽,呈沟状。雌虫韬翅尾突略短于雄虫。第一腹板有明显的波状横纹。雄虫腹部12节间具一棕红色刚毛刷。

3、发生规律:大黑琵琶甲两年完成1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夜间出洞活动,咬断草茎并拖到洞内,洞内常贮有鲜草或干草。成虫常穴居于废弃的鼠洞、蛇洞、蜥蜴洞等洞内,每洞常有数头至十余头,洞内土中也常有幼虫。步甲成虫常与琵琶甲共栖,因琵琶甲成虫体大而坚硬,不受侵害,但幼虫可被捕食。

4、防治方法

(1)毒饵防治:90%敌百虫,加水510千克,喷拌铡碎青草100千克,或敌百虫、麸皮、青草(1:100:200)毒饵,对亮柔拟步甲和大黑琵琶甲成虫均有效。若用拖拉机带犁开沟,沟底施毒饵,效果更好。

(2)药剂防治:用拖拉机牵引微量喷雾机,40%乐果乳油1.52.1升/公顷,防治亮柔伪步甲成虫效果良好;40%乐果乳油用量为3升/公顷,防治幼虫效果达85%90%以上。

水稻台湾稻螟如何防治


台湾稻螟,学名ChiloauriciliusDudgeno异名Chilotraeaauricilia(Dudgeon)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在中国南方稻区。台湾、福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均较常见。江苏、浙江也有发生。

寄主水稻、甘蔗、高梁、玉米、粟等。

为害特点幼虫从叶鞘、叶耳处侵入后,先集中在叶鞘内取食,形成枯梢,有的蛀入茎内,形成枯心苗和白穗,幼虫常转株为害,蛀孔大,略呈方形。

形态特征雄蛾体长6.5—8.5mm,翅展18—23mm,触角略呈锯齿状。前翅黄褐色,布有暗褐色点,中央具隆起的有金属光泽的4个深褐色斑块,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浅黄褐色,缘毛白色。雌蛾体长9.2—11.8mm,翅展23—28mm,触角丝状。前翅色与雄蛾相近,斑纹较雄蛾色浅但粗大,后翅雌雄相似。卵扁椭圆形,白色至灰黄色,卵块成行排列,1—3行呈鱼鳞状。末龄幼虫体长16—25mm,头部暗红色至黑褐色,体浅黄白色,背面具褐色纵线5条,最外侧纵线从气门上方通过。台湾稻螟幼虫5—7龄。幼虫腹足趾钩双序全环,外方趾钩稍短,但与内方同密,别于二化螟。蛹长9—15mm;纺锤形,褐色,与二化螟相近,但额中央凹下,两侧呈角状突出,5—7腹节背面近前缘处各具1横列齿状小突起。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

生活习性我国南方年生3—6代,多以幼虫在稻茬或稻草中越冬。广东越冬代发蛾期与二化螟相近,以后各代早于二化螟,3月中旬进入盛发期L成虫有趋光性,喜在浓绿的稻苗上产卵,每雌产卵4—6块,每卵块有卵30多粒,个别高达190粒。初孵幼虫吐丝借风飘散,在叶鞘内为害的幼虫老熟后爬至最外层叶鞘内吐丝结茧化蛹,已钻入稻茎的幼虫则迁至稻株近水面6—10cm处,把稻茎的内壁咬一环状羽化孔,仅留十层薄膜,然后化蛹在茎内,成虫羽化后破膜而出。

防治措施

(一)消灭越冬虫源:1.台湾稻螟为害严重的田块,稻草内有大量越冬幼虫,必须在未进入发蛾期以前处理完有虫稻草。2.捡拾虫害严重田块冬作地上露地的稻桩集中销毁。3.早春掌握在越冬幼虫化蛹高峰时灌水浸田3~4天,可大量杀蛹。4.台湾稻螟为害严重的地区,早稻收割时在茎秆内会有大量幼虫和蛹,应将割下的稻株立即挑出稻田,并及时脱粒,将脱粒后的稻草放在烈日下曝晒,既可避免幼虫爬到邻近稻田为害,又可杀死幼虫和蛹,减少晚稻的虫源。

(二)点灯诱蛾:根据测报,在螟蛾盛发阶段,发动群众点灯诱杀蛾子,采用黑光灯诱蛾效果更好。

(三)人工捕蛾、摘卵:在秧田采用捕蛾采卵,可以减轻螟害。

(四)药剂防治:根据预测预报,在蚁螟盛孵期施药。每亩用18%杀虫双250-300毫升、40%乐果200-250毫升、50%杀螟硫磷75-100毫升、90%巴丹可湿性粉100克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50-250毫升,兑水喷雾或撒毒土,施药后保持3-5厘米浅水层5-7天。据罗启浩等研究,每亩用150克有效成份的杀虫双、杀虫单、杀虫环或巴丹作根区施药,在有效地防治秧田或本田三化螟危害的同时,亦可兼治台湾稻螟。

马铃薯薯块形成期甲虫的防治措施


马铃薯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对温度的要求:块茎生长的适温是16℃~18℃,当地温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茎叶生长的适温是15℃~25℃,超过39℃停止生长。那么马铃薯薯块形成期的甲虫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马铃薯植株高40~50厘米,长出茂盛的茎叶,并开始有花蕾开放时,地下薯块开始形成,这时会有甲虫群集叶片上咬食叶片,形成众多的虫洞,甚至把全部叶片吃光,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威胁薯块形成和膨大,使薯少薯小,导致减产。所以,在马铃薯薯块形成期间,要注意防治甲虫,以保护叶片。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在马铃薯开始有花蕾出现时,注意检查马铃薯的叶片,发现叶片上有腹部、头部带黑点的椭圆形硬壳小虫在爬动或咬食叶片时,就要在叶面喷洒一次1000倍80%敌敌畏、1500倍4.5%氯氰菊酯混合液,或1000倍苏云金杆菌水溶液,或1500倍48%毒死蜱、1500倍2.5%溴氰菊酯混合液,或1000倍20%哒螨灵水溶液进行防治,均匀喷湿所有的叶片,以开始有水珠往下滴为宜。喷药后25~30分钟,甲虫即纷纷坠地死亡。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甲虫对各种杀虫剂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所以药剂必须要交替使用,不要连续多次使用同一种药剂,以免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

水稻稻绿蝽如何防治


水稻稻绿蝽,学名Nezaraviridula(Linnaeus)半翅目,蝽科。别名稻青蝽。分布在我国东部吉林以南地区。寄主32科150种以上,包括水稻、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豆类蔬菜作物。

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吸食汁液,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成虫全绿型[formatypica(Linnaeus)]体长12一16mm,宽6.0一8.5mm。长椭圆形,青绿色(越冬成虫暗赤褐),腹下色较淡。头近三角形,触角5节,基节黄绿,第3、4、5节末端棕褐,复眼黑,单眼红。咏4节,伸达后足基节,末端黑色。前胸背板边缘黄白色,侧角圆,稍突出,小盾片长三角形,基部有3个横列的小白点,末端狭圆,超过腹部中央。前翅稍长于腹末。足绿色,跗节3节,灰褐,爪末端黑。腹下黄绿或淡绿色,密布黄色斑点。卵杯形,长1.2mm,宽0.8mm,初产黄白色,后转红褐,顶端有盖,周缘白色,精孔突起呈环,约24—30个。若虫一龄若虫体长1.1一1.4mm,腹背中央有3块排成三角形的黑斑,后期黄褐,胸部有一橙黄色圆斑,第2腹节有一长形白斑,第5、6腹节近中央两侧各有4个黄色斑,排成梯形。二龄若虫体长2.0-2.2mm,黑色,前、中胸背板两侧各有一黄斑。三龄若虫体长4.0-4.2mm,黑色,第1、2腹节背面有4个长形的横向白斑,第3腹节至末节背板两侧各具6个,中央两侧各具4个对称的白斑。四龄若虫体长5.2—7.0mm,头部有倒“T”形黑斑,翅芽明显。五龄若虫体长7.5—12mm,绿色为主,触角4节,单眼出现,翅芽伸达第3腹节,前胸与翅芽散生黑色斑点,外缘橙红,腹部边缘具半圆形红斑,中央也具红斑,足赤褐,跗节黑色。

生活习性北方地区年发生1代,四川、江西年发生3代,广东年生4代,少数5代。以成虫在杂草、土缝、灌木丛中越冬。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2℃,若虫为11.6℃,有效发育积温为668日度。卵成块产于寄主叶片上,规则地排成3—9行,每块60一70粒。1—2龄若虫有群集性,若虫和成虫有假死性,成虫并有趋光性和趋绿性。

防治方法(1)冬季清除田园杂草地被,消灭部分成虫。(2)灯光诱杀成虫。(3)成虫和若虫为害期,喷洒广谱性杀虫剂。

水稻中华稻蝗如何防治


水稻中华稻蝗,学名Oxyachinensis(Thunberg)属直翅目,蝗科。分布在中国南、北方各稻区。害主水稻、茭白及其他禾本科植物,豆科、旋花科、锦葵科、茄科等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成、若虫食叶成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光,仅残留叶脉。

形态特征成虫雄体长15—33mm,雌虫19—40mm,黄绿、褐绿、绿色,前翅前缘绿色,余淡褐色,头宽大,卵圆形,头顶向前伸,颜面隆起宽,两侧缘近平行,具纵沟。复眼卵圆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前胸腹板突圆锥形,略向后倾斜,翅长超过后足腿节末端。雄虫尾端近圆锥形,肛上板短三角形,平滑无侧沟,顶端呈锐角。雌虫腹部第2—3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呈刺状,有的第3节不明显。产卵瓣长,上下瓣大,外缘具细齿。卵长约3.5mm,宽1mm,长圆筒形,中间略弯,深黄色,胶质卵囊褐色,包在卵外面,囊内含卵10—100粒,多为30粒左右,斜列2纵行。若虫5—6龄,少数7龄。1龄灰绿色,头大高举,无翅芽,触角13节;2龄绿色,头胸侧的黑褐色纵纹开始显现,触角14一17节;3龄浅绿色,头胸两侧黑褐色纵纹明显,沿背中线淡色中带明显,触角18—19节,微露翅芽;4龄翅芽呈三角形,长未达腹部第一节,触角20一22节;末龄翅芽超过腹部第3节,触角23—29节。

生活习性浙江、湖南以北年生1代,以南2代,各地均以卵块在田埂、荒滩、堤坝等土中1.5—4cm深处或杂草根际、稻茬株间越冬。广州3月下旬一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南昌5月上中旬,湖北汉川5月中下旬,北京6月上旬,吉林省公主岭7月上中旬;广州6月上中旬羽化,南昌7月上中旬,汉川7月中下旬,北京8月上中旬,公主岭为8月中下旬羽化。二代区二代成虫多在9月羽化,各地大体相同。成虫寿命59—113天,产卵前期25—65天,一代区卵期6个月,二代区第一代3—5个月,第二代近1个月,若虫期42—55天,长者80天。喜在早晨羽化,羽化后15—45天开始交配,一生可交配多次,夜晚闷热时有扑灯习性。卵成块产在土下,田埂上居多,每雌产卵1—3块。初孵若虫先取食杂草,3龄后扩散为害英白、水稻或豆类等。天敌有晴蜒、螳螂、青蛙、蜘蛛、鸟类。

防治方法(1)稻蝗喜在田埂、地头、渠旁产卵。发生重的地区组织人力铲埂、翻埂杀灭蝗卵,具明显效果。(2)保护青蛙、蟾除,可有效抑制该虫发生。(3)抓住3龄前稻蝗群集在田埂、地边、渠旁取食杂草嫩叶特点,突击防治,当进入3—4龄后常转入大田,当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应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2.5%氯氰灵乳油1000—2000倍液。均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4)大面积发生时应使用飞机防治。

《稻铁甲虫怎样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