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以及防治方法介绍》,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一旦玉米染上瘤黑粉病,这个玉米棒就完蛋了,虽然这个家伙可以吃,玉米黑粉菌不仅可以食用,据《新华本草纲要》记载,它还可以入药,能益气养阴、补气安神、补中解毒,主治血虚气乏、口干舌燥、心神不安和失眠多梦,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病菌所形成的瘤体会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瘤体在果穗上会直接影响结实和籽粒饱满度,在茎秆发生能够导致植株空杆或籽粒发育不良,在雄穗上可以造成雄花不散粉。更重要的是,成熟后,多汁的玉米瘤会变成一包黑色的粉末,如果你在刨挖的时候不小心弄破了它,黑粉就会落入地里,并传染其他的玉米,来年玉米得病率还会增大!这种病瘤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高达30%~80%的产量损失。

玉米瘤黑粉病传播途径与发生条件:

玉米瘤黑粉病既是土壤传播病害,又是气流传播病害和种子传播病害,但种子传播的作用较小。田间菌源数量和发病条件决定了该病的发生程度。

1、头年玉米收获后,病原菌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主要初侵染源。冬春干燥冬孢子不易萌发,也不易失去活力而死亡。夏季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侵入玉米幼嫩组织的表皮内产生病瘤,所以前旱后湿以及高温的气候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冬春及初夏干旱少雨有利于黑粉病病菌冬孢子存活,并且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后期降水偏多,为黑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2、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都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

3、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伤口,因而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

4、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

玉米瘤黑粉病发病症状:

该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膨大的肿瘤组织初为白色或粉包,渐变为灰白色,内部白色,肉质多汁。随着肿瘤的迅速长大,外表逐渐变暗,有时带紫红色,质地变软,内部则由大量黑粉所充满。当外表的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的黑色粉末。在果穗上发生侵染后,整个果穗变为瘤体或部分籽粒被瘤体取代。

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时,要考虑到兼抗其他病害,一般种植中度抗病品种,再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即可较好地控制病害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加强灌溉;时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3、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翻地。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实行2~3年轮作。在发病初期或玉米去雄后,应将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瘤子进行人工取除销毁

4、种子处理: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40-6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40克,兑水500毫升,拌种10千克

5、化学防治:发病较重的田块在玉米出苗后和拔节期各防治1次,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雾

延伸阅读

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瘤黑粉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由于病菌主要侵染植株幼嫩部位,形成的黑粉瘤会消耗大量养分,并可能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一、症状识别

玉米瘤黑粉病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造成局部侵染。植株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雄花、雌穗等幼嫩组织都会受害。

受害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肿大成菌瘤,外包有寄主表皮组织形成的薄膜,均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后期变为黑灰色,菌瘤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病菌冬孢子)。

二、发生规律

瘤黑粉病病菌在玉米生长期间可进行多次侵染,玉米抽穗前后1个月为发病盛期。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易发病。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病菌易侵入,发病重。

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播带病菌孢子,又能造成伤口,因而虫量高的田块易加重发病。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田间菌源充足,发病重。过度密植、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1)摘除病瘤。在病瘤未变色时及早摘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焚毁,否则病瘤中的黑粉(病菌冬孢子)会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2)药剂防治。在玉米抽雄前10天,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喷雾,可减轻再侵染危害。

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玉蜀黍黑粉菌所致的玉蜀黍病害,为害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

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方法:

1.首先在种植前,选择抗病品种种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并用新高脂膜拌种,(可与种衣剂混用),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如: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轻。

2.加强农业防治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虫,防止造成伤口。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并喷施植物细胞免疫因子:提升植物抗逆性,可使病毒DNA断裂凋亡。强大免疫功能,诱生干扰素和活性细胞介素,抑制残余病毒复制,促进植物正能量生态生长。以寄主植物抗病机理及利用病菌毒性变异原理,控制植物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繁衍。秋季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全园喷施护树将军进行全园消毒杀菌,实行3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结合植物电子肥:植物电子肥是一种不含肥料元素、但可以超常发挥肥效的领袖肥种。而是利用植物本身光合作用迸发出的高能电子与植物电子极性感应原理,提高细胞分裂、分子合成和营养匹配消化水平,加速新陈代谢频率,激活植物营养疏导系统产生超越肥效。

3.注意防旱,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时灌溉,勿受旱。采种田在去雄前割净病瘤,集中深埋,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以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玉米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玉米黑粉病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随着农业的发展,种植玉米的面积不断地扩大,玉米黑粉病也在不断的扩散。据统计该病危害及其的严重,严重时可使整棵玉米枯死,颗粒无收。

玉米黑粉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分布广泛,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由于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所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因此可造成30%80%的产量损失。

1.症状与诊断

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的病害。植株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雄花及雌穗等幼嫩组织都可被侵害。被侵染的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成菌瘤,外包有寄主表皮组织形成薄膜,均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后期变为黑灰色。有的人称之为长蘑菇。菌瘿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

田间幼苗高33厘米左右时即可发病,多在幼苗基部或根茎交界处产生菌瘿。病苗扭曲抽缩,叶鞘及心叶破裂觯紊乱,严重的会出现早枯。如叶片被感染,一般形成的菌瘿有豆粒或花生粒大小;如在茎或气生根上被感染,则形成的菌瘿如拳头大小;雌穗被侵染,多在果穗上中部或个别子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而畸形的菌瘤。

2.发生规律

玉米收获后,病菌以冬孢子在田间土壤中、地表、病残株上以及混在粪肥中越冬。这些带菌的土壤和病残体均可成为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到玉米的幼嫩组织上,萌发并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经由伤口侵入。菌丝在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局部组织的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产生大量的冬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侵染,在抽穗前后1个月内为玉米黑粉病的盛发期。

玉米黑粉病发病条件主要与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和环境条件有关。

(1)品种抗病性。一般杂交种也较为抗病。

(2)菌源数量。连作地和距村较近的地块由于有较大量的菌源,一般发病较重。在较干旱少雨的地区和缺乏有机质的沙性土壤中残留在田间的冬孢子易于保存活力,发病较重。

(3)环境条件。雨水多和湿度大有利发病。小雨干旱的年份也常发生较重,螟害、冰雹、暴风雨以及人工去雄造成的伤口,也有利于病害发生。

3.防治方法

(1)栽培管理措施

①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株,进行秋翻地。在田间发病后及早割除菌瘤,带出田外进行深埋或烧掉。

②选用抗病品种。一般甜玉米最易感病,马齿型玉米较抗病,杂交种一般较自交系抗病。

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防止过量施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别是在抽穗前后易感病的阶段,必须保证水分供应。

④发病重的地块,可以采用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作物3年轮作的方法。

⑤及时彻底防治虫害,如玉米螟等。减少由于虫害而造成的伤口感染。

(2)药剂防治

①药剂拌种。可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镁双可湿性粉剂拌种,以减轻种子带菌造成的危害。

②在玉米出苗期地表喷施杀菌剂(除锈剂);在玉米抽穗前喷50%福镁双,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3)进行人工取除

在发病初期或玉米去雄后,应将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瘤子进行人工取除,用袋子带出田外进行集中深埋或焚烧销毁,减少田间菌源量。切不可随意乱仍、乱到。

玉米黑粉病如何防治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玉蜀黍黑粉菌所致的玉蜀黍病害,为害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

为害症状

玉米雄穗上的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受害组织受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即病菌厚垣孢子。病瘤形状和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叶片和叶鞘上瘤大小似豆粒,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茎节、果穗上瘤大如拳头。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瘤,或同一位置数个瘤聚在一起。植株茎秆多扭曲,病株较矮小。受害早,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该病能侵害植株任何部位,形成肿瘤,破裂后散出黑粉,别于丝黑穗病。丝黑穗病一般只侵害果穗和雄穗,并有杂乱的黑色丝状物。

形态特征

玉米黑粉病又称玉米瘤黑病,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尤其以抽穗期表现明显,被害的部生出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初期病瘤外包一层白色薄膜,后变灰色,瘤内含水丰富,干裂后散发出黑色的粉状物,即病原菌孢子,叶子上易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物。雄穗上产生囊状物瘿瘤,其它部位则形成大型瘤状物。病原:称玉蜀黍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厚垣孢子球形或卵形,黄褐色,表面具明显细刺,大小8~12um;厚垣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先菌丝,侧生4个无色梭形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芽殖产生的次生小孢子也能萌发产生侵染丝。玉米黑粉菌以异宗结合方式进行繁殖,在人工培养基上以连续芽殖方式形成菌落。该菌有多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春季气温回升,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昆虫等传播,引致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形成肿瘤,肿瘤破裂后厚垣孢子还可进行再侵染。该病在玉米抽穗开花期发病最快,直至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害。

发病条件

厚垣孢子萌发适温为26~30℃,最高38℃,最低5℃。担孢子萌发适温20~25℃,最高为40℃,侵入适温26.7~35℃。这两种孢子萌发后可不经气孔直接侵入发病。高温高湿利于孢子萌发。寄主组织柔嫩,有机械伤口病菌易侵入。玉米受旱,抗病力弱,遇微雨或多雾、多露,发病重。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干湿交替易发病。连作地或高肥密植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种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轻。(2)加强农业防治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虫,防止造成伤口。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秋季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实行3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注意防旱,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时灌溉,勿受旱。采种田在去雄前割净病瘤,集中深埋,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以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茭白黑粉病的防治方法


茭白黑粉病是茭白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叶鞘和茭肉,导致茭白产量和品质下降。现将该病主要症状和综合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主要症状

叶鞘染病初期,病斑为深绿色小圆点,以后发展成椭圆形瘤状突起,后期叶鞘充满黑粉孢子团,使得叶鞘发黑。茭肉染病时黑粉菌充斥茭白组织,使得中间鼓胀突起,茭肉条体变短,外表面多有纵沟,粗糙,严重时茭肉不能食用。

茭白黑粉病的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方法

1、轮作。发生过茭白黑粉病的田块应与旱土作物实行隔年轮作,这样能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2、选留无菌种株。在无病田留种,坚持选用健壮不带菌的优良茭种育苗和栽种。

3、种苗处理。春季要将种苗老墩地上部割去,压低茭墩,以便降低分蘖节位。若引进的是有怀疑不可靠的种苗。要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600倍液浸蔸消毒处理,以消灭带菌种苗的病菌。

4、疏除过密分蘖。在茭白老墩萌芽初期,疏除过密分蘖,使养分集中,萌芽分蘖整齐一致,便于田间水层管理,减少发病概率。

5、加强肥水管理。施足腐熟有机肥或667平方米(1亩)施正丰生态颗粒肥100公斤作基肥。据试验,施正丰生态肥比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的病害发生少,而且持效期长。坚持科学灌水,按不同生育阶段管好水层,避免长期深灌,即根据促进茭白分蘖期、抑制后期分蘖期和促孕茭期的需要,做到分蘖前期灌浅水3-5厘米,并结合重施追肥,667平方米施三元复合肥30公斤,猛促分蘖生长;高温高湿期控制追肥防徒长,并且灌深水,抑制后期无效分蘖;孕茭期保持茭田湿润。

6、人工摘除病叶。结合中耕追肥等农事操作,及时摘除下部黄叶、病叶,并携出田外销毁,以增强通透性。

7、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早喷药,药剂可选用3%多氧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1.5:250的波尔多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安全间隔期3天),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600倍液(安全间隔期7天)交替喷雾,每隔7天喷雾1次,连续防治3-4次,若在多雨季节用药防治,注意雨后及时补喷。

苹果瘤蚜的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苹果瘤蚜又名苹果卷叶蚜,俗称腻虫、油汗。

分布与为害: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本、朝鲜有分布。寄主植物主要有苹果、沙果、海棠、山荆子等。为害状:成、若蚜群集叶片、嫩芽吸食汁液,受害叶边缘向背面纵卷成条筒状。形态特征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4-1.6毫米,近纺锤形,体暗绿色或褐色,头漆黑色,复眼暗红色,具有明显的额瘤。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毫米左右,卵圆形。头、胸部暗褐色,具明显的额瘤,且生有2-3根黑毛。

若虫:体小似无翅蚜,体淡绿色。其中有的个体胸背上具有一对暗色的翅芽,此型称翅基蚜,日后则发育成有翅蚜。

卵:长椭圆形,黑绿色而有光泽,长径约0.5毫米。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0多代,以卵在一年生枝条芽缝、剪锯口等处越冬。次年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自春季至秋季均孤雌生殖,发生为害盛期在6月中、下旬。10-11月出现有性蚜,交尾后产卵,以卵态越冬。防治方法防治苹果瘤蚜的关健是在越冬卵孵化盛期细致喷药。

1、豫西地区苹果瘤蚜的卵孵化始期在4月初,4月中旬为孵化盛期,4月下旬孵化结束。

2、蚜虫繁殖快,世代多,用药易产生抗性。选药时建议用复配药剂或轮换用药,可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防治时建议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缩短用药间隔期,连用2-3次。

西瓜常见病害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


西瓜常见的病害有:枯萎病、炭疽病、蔓枯病、病毒病,严重影响西瓜产量和品质,现将其发生危害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枯萎病

1、为害症状。幼苗受害,不能出土而腐烂,或出土后受害子叶萎蔫,真叶黄化,茎部收缩变褐而猝倒。成株发病,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发黄逐渐向上发展,新发病时,在中午气温升高从下部叶片开始似失水状萎蔫,傍晚逐渐恢复,次日中午又表现萎蔫,并逐渐向上部发展。如此反复,几天后全株枯死。也有植株受害后只有一、二蔓枯萎,其余蔓正常。病蔓基部表皮粗糙纵裂,维管束变黄褐至深褐色,潮湿时病部出现胶汁粉红色霉状物。

2、发病条件。病菌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病残体,一般在土壤中存活5-10年,从根系的伤口或根冠部位侵入。苗期温度16-18℃,生长期24-33℃有利于发病。在开花座果期,如遇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病害发生较重,尤其是久旱后猛雨或久雨后猛旱,此病极易严重发生。此外,施未腐熟的农家肥,田间低洼积水、土质粘重,浇水过多,重茬连作,偏施氮肥等也有利发病。

3、防治方法。⑴选用抗病品种。如郑杂七号、西农8号、丰抗8号、华蜜8号、华蜜无籽三号等。⑵药剂浸种。用百菌清、多菌灵、奈乙酸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⑶农业防治。由于此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所以要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轮作,一般旱地6-8年,水田3-5年。高畦和地膜栽培,西瓜定植后,及时中耕松土,促进根系生长。雨后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控制氮肥施入量,适当增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⑷药剂防治。应以预防为主。药剂用西瓜重茬剂和40%瓜枯宁防效较好。具体方法是:在西瓜定植后,结合浇定根水,用西瓜重茬剂50克对水30-40千克,以每株0.2千克药液灌根或摘掉喷雾器喷头,对着植株茎叶、茎基部喷施。当病株底叶二片萎蔫时,用40%瓜枯宁50克对水30-40千克,每株0.5千克药液灌根,灌根前先将病株茎基部扒一小碗状穴,然后将药液灌入其中,为了有利于病株复活,暂不封土,让太阳照晒基部,待彻底复原后再封土,以后7-10天再浇一次。

二、病毒病

1、症状。西瓜病毒病是由花叶病毒侵染所致,病株呈系统花叶症状。初期根部叶片出现黄绿花斑,顶部叶片出现淡绿相间的花叶,病叶变小即小叶,或皱缩畸形。轻病株尚能结瓜,但瓜小,发病重时结瓜少或不结瓜,植株萎缩,茎变短,新生茎蔓纤细扭曲,花器发育不良,难以座瓜。

2、发生规律。西瓜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在高温、干旱强光照下通过媒体蚜虫及汁液接触传播。土地瘠薄,植株缺肥、管理粗放、生长势弱缺水的地块容易发生此病。病毒病主要在夏季发生,即春西瓜的生长中后期。露地西瓜发病重于地膜西瓜,地膜西瓜发病重于大棚西瓜。

3、防治方法。从无病瓜选留种,并用10%磷酸三钠浸种10分钟,或种子经干热处理,即70℃恒温处理72小时。集中育苗或在田间铺银灰膜避蚜。在天气干旱时及时浇水,同时在西瓜膨大期喷洒1000毫克/千克抗旱剂一号,每亩50千克药液左右,可促进西瓜膨大,增加糖分,控制水分消耗,提高植株抗旱、抗病能力。西瓜田周围400米最好不种瓜类作物。田间及时防治蚜虫,可选用20%菊马乳油2000倍液或10%吡虫啉2000倍液。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800倍液,隔10天左右防治一次,连喷2-3次。若在喷施时加入多得、绿源999等多元微肥,防效更佳。

三、炭疽病

1、病期症状。幼苗期表现为茎部卷缩,变为黑褐色,易引起猝倒。初为小的黄色水渍状斑,以后逐渐扩大至黑,病部干枯易破碎穿孔,叶片枯萎至死。果柄患病,幼果色深,萎缩以致死亡;成熟的果实染病,病部初为水渍状环,以后呈黑色凹陷病斑,上生环状排列的黑色粒点,潮湿时病部覆盖有粉红色粘稠状分生孢子团,凹陷部常开裂导致次生感染,造成果核腐烂。

2、发病原因。病原菌为毛盘孢、属真菌。病菌附在被害组织或土壤、种子上越冬,第2年借风雨传播,湿度大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因素。在温度适宜、空气相对湿度达85-95%时,病菌潜育期只有3天,相对湿度低于55%时,此病不易发生,温度在10-30℃范围内都可发病,最适是20-25℃,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3、防治方法。⑴选用抗病品种或进行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后冷却,或用4%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清洗、催芽。⑵健身栽培,适当密植,及时整枝,通风透光;适当增施磷、钾肥,注意雨后排水防涝,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果实用草把垫起。⑶根据常年发病时期提前3-5天喷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四、蔓枯病

1、症状。蔓枯病在西瓜整个生育期地上各部分均可发病。幼苗子叶受害,先呈水渍状小点,后形成褐色疮痂状小圆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大,互相合并,最后导致子叶枯死。幼苗茎部受害,初呈水渍状小斑,后迅速向上下扩展,当病斑环绕全茎1周时,因养分输送中断,而使幼苗枯萎死亡。叶片受害后,先出现褐色水渍状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的黑褐大斑,在晴朗干燥天气中,病斑上有明显的轮纹,高湿条件下轮纹不明显。严重时病斑可扩展至全叶,致使叶片变黑枯死。蔓茎受害多发生在基部的分枝处和节的附近,初期为短条状褐色凹斑,扩大后围绕全茎,病部流胶、干缩,引起病部以上的瓜蔓枯萎。

2、发病规律。蔓枯病的病菌主要以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和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次年春季西瓜出苗后,遇到适宜的条件,引起初次侵染,以后在病部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借雨水和风等传播,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导致田间病害不断扩大蔓延。在无病区,主要依靠种子带菌传播。因为病菌不仅在种子表面可以存活,而且种内也可潜伏带菌。并可存活2年左右。该病的发生与蔓延,与温湿度的关系极为密切。病菌在5-35℃范围内均可生长,以20-30℃较为适宜,尤以24-28℃为最适;在5月上、中旬,西瓜伸蔓期,如遇上雨日多、雨量大、湿度高的环境,蔓枯病不仅发病迅速,而且为害特别严重。蔓枯病发病的轻重,与连作也有密切关系,调查中发现,连年栽培西瓜的田块,由于土壤中病菌的积累,可加重发病。偏施和重施氮肥,可引起西瓜茎蔓徒长,降低抗病性,从而加重发病与为害。

3、防治方法。⑴选用抗病品种。⑵深沟高畦,防渍防涝。宜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块种植。同时瓜地要采取高垅栽培,以利降湿。每次大雨之后,要清理田沟1次,做到边沟深于墒沟,田外沟深于田内沟,明水排得快,暗水滤得掉。确保畦面不受渍,造成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对该病的防治有显著效果。⑶药剂防治。药剂防治要做到早用药,及时用药。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应立即喷药。防治蔓枯病的有效药剂有:50%速克灵1500倍液;50%扑海因1500倍液;80%4023000倍液。另外,育苗移栽时,用10%双效灵水剂400倍液浇灌定植穴,每穴浇稀释药液500克,不仅可有效的防治蔓枯病,还可兼治枯萎病。

小麦杆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而稻米则排名第三。现将小麦杆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主要为害小麦茎、叶和穗等。当株高0.33m左右时,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状孢子堆。孢子堆略隆起,初白色,后变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后,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孢子。病株多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病株分蘖多,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萌发后从芽鞘侵入而至生长点,是幼苗系统性侵染病害,没有再侵染。

该病发生与小麦发芽期土温有关,土温926℃均可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此外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均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干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西北地区10月份播种的发病率高。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北京5号、阿勃、矮丰1号、矮丰2号。换用无病种子。

(2)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12年轮作。

(3)精细整地,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净肥,适期播种,避免过深,以利出苗。

(4)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或0.3%的50%福美双拌种。其他地区最好选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0%三唑酮或0.015%0.02%有效成分的15%三唑醇等内吸杀菌剂拌种,具体方法参见小麦腥黑穗病。

水稻粒黑粉病的综合防治


水稻稻粒黑粉病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

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1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1)实行检疫,严防带菌稻种传入无病区。

(2)注意明确当地老制种田土壤带菌与种子带菌两者作用的主次。以种子带菌为主的地区,播种前必用10%盐水选种,汰除病粒,然后进行种子消毒,消毒方法参见稻瘟病。

(3)实行2年以上轮作,病区家禽、家畜粪便沤制腐熟后再施用,防止土壤、粪肥传播。

(4)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制种田通过栽插苗数、苗龄、调节出秧整齐度,做到花期相遇。孕穗后期喷洒赤霉素等均可减轻发病。

(5)杂交制种田或种植感病品种,发病重的地区或年份,于水稻盛花高峰末期和抽穗始期,各喷1次14%黑偻净胶悬剂2400倍液或灭黑1号胶悬剂250倍液。轻病年则于盛花高峰末期喷1次即可。此外也可选用30%百科乳油每667m275ml或50%可湿性粉剂50,40%灭病威胶悬剂200ml、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对水50L进行喷雾。

使用三酮时应避开花期,于下午施药,以免产生药害。此外也可在水稻穗期喷洒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能有效地防治本病,还可兼治纹枯病、稻曲病、叶鞘腐败病。

(6)选用抗病品种。在杂交稻的配制上,要选用闭颖的品种,可减轻发病。

苹果瘤蚜虫害的防治方法


苹果瘤蚜又名苹果卷叶蚜,俗称腻虫、油汗,属同翅目,蚜科。

1、分布与为害

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本、朝鲜有分布。寄主植物主要有苹果、沙果、海棠、山荆子等。为害状成、若蚜群集叶片、嫩芽吸食汁液,受害叶边缘向背面纵卷成条筒状。

2、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4-1.6毫米,近纺锤形,体暗绿色或褐色,头漆黑色,复眼暗红色,具有明显的额瘤。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毫米左右,卵圆形。头、胸部暗褐色,具明显的额瘤,且生有2-3根黑毛。

若虫:体小似无翅蚜,体淡绿色。其中有的个体胸背上具有一对暗色的翅芽,此型称翅基蚜,日后则发育成有翅蚜。

卵:长椭圆形,黑绿色而有光泽,长径约0.5毫米。

3、生活及习性

一年发生10多代,以卵在一年生枝条芽缝、剪锯口等处越冬。次年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自春季至秋季均孤雌生殖,发生为害盛期在6月中、下旬。10-11月出现有性蚜,交尾后产卵,以卵态越冬。

4、防治方法:防治苹果瘤蚜的关健是在越冬卵孵化盛期细致喷药。

(1)豫西地区苹果瘤蚜的卵孵化始期在4月初,4月中旬为孵化盛期,4月下旬孵化结束。

(2)施药种类及方法:参考绣线菊蚜。要求淋洗式喷布,做到枝、叶芽全面着药,力争全歼,不留后患。

国槐锈瘤病的防治方法


国槐锈瘤病分布很广,据最近调查山东、河北、山西、江苏、辽宁等地,凡栽植国槐苗木的地方均有发现锈瘤病,严重危害国槐苗木,使国槐根部,树干、树枝形成锈病,妨碍生长,影响市容。

症状

播种国槐苗,第一年生发现很少,第二年移栽剪根,第三年全部从地面剪掉国槐重发逼高,在第三年秋季,在国槐三米高的大苗,在树干或树枝上形成近似纺锤形瘿瘤2厘米到3厘米长,瘤上的树皮粗糙纵裂,裂缝中长有黑褐色粉状物,这即是病原菌的冬孢子堆。病瘤以上的枝条逐渐枯死,树干造成下部粗,上部细,叶柄和叶背面堆积少量黄褐色粉状物,即是病原菌的夏孢子堆,随风雨传播。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

国槐树苗上的锈瘤是单孢锈菌,属于真菌,冬季真菌在病瘤内越冬,真菌侵染形成锈瘤后,如果不杀死真菌,大小瘤为多年生,寄主在树体上连年危害、传播。

防治方法

在苗圃地内的国槐大小苗要经常检查,一旦发现国槐枝上的瘿瘤应及时剪掉。树干、树根发现在瘿瘤连根挖掉一并烧毁,决不姑息。最好能天天检查,因为在春、夏、秋时国槐锈瘤病发病率很快,几乎每天都有出现,必须及时应对,以免造成损失。

药剂治疗

用废机油兑托布津和多菌灵等杀真菌药,每月三次涂刷,冬季重点涂刷,连续换药涂刷二年,方能消灭病瘤,恢复正常。

堵住传播,买种选无瘤树,严格消毒,苗木调运时,必须做到产地检疫,调远检疫,如调远发现病苗,一律烧毁,可免扩散蔓延。

玉米空杆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方法


近几年来,不少地区都有玉米田空杆病害发生,发生面积在不同区域有大有小,危害程度有轻有重,发生时一般减产10-20%,严重者达到30-50%。空杆病害经常被农民朋友误认为是种子质量问题,其实这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生理病害现象,采取适当措施可减轻或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一、危害症状

玉米空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玉米杆上根本没有果穗,是先天不育株,群众称之为公玉米,比较少见。另一种类型是茎秆上有果穗,但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使玉米在雄穗抽出后,雌穗迟迟不伸苞叶,不吐花丝,果穗不能发育增大,果穗变小,不结或少结籽粒,也叫雌穗滞育株。

二、发病原因

玉米空杆病是一种生理病害,是受环境原因影响,雌穗发育受阻造成果穗不能形成或者过小。影响发病的因素如下:

1、阴雨天气影响玉米授粉季节正是雨季,关键时期遇到连续雨淋,是玉米雌穗无法受粉造成空秆的重要原因。

2、土壤水分不足或过多玉米拔节后,正值雌穗分化时期,此时田内积水,土壤缺氧,玉米根部的吸收作用和呼吸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就会影响玉米雌穗的正常发育,产生空杆。相反,如果此时土壤水分不足,肥效不能正常发挥,营养供应不上,则根系弱小,光合作用能力不强,雌雄穗不仅发育不良,而且不同步,雌穗发育过晚不能正常受粉造成空秆。这几年我市玉米拔节时正值雨季,有的田中积水严重,极易造成空杆。

3、光照不足种植密度过大,相互遮阴,光照不足会降低植株光合作用能力,造成养料输送不均衡,果穗发育受到影响,就会出现空杆。中稀密度品种一般植株高大,茎杆粗壮,叶片肥厚,若过度密植容易造成光照不足导致空杆病害发生。这几年秋季我市连阴雨天较多,光合作用不足,是导致营养不良造成空杆的重要原因。

4、施肥不平衡偏施氮肥,磷钾营养不足,造成雌穗生长营养不足,雌穗发育受阻,易引起空杆。或者前期施肥过多,营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受阻,也易引起空杆。聊城市有些地方习惯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偏施氮肥,不注意补充磷和钾,容易导致营养元素的不平衡。

5、多因素综合作用聊城市自1998年以来,经常有玉米空杆病发生。如掖单13、浚单18、浚单20、先玉335、郑单958、中科11号等品种都有过报道。但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或在相同区域不同地块,或仅播种期的不同,空秆发病情况相差悬殊。最具代表性例子:2012年,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有弟兄二人相邻地块玉米田,同批种子,同时播种,收获时却大相径庭,一个亩产720公斤左右,一个空秆率很高,亩产不到460公斤,这是因为造成玉米空杆的原因往往是以上多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玉米生长发育受播种时间、密度、水肥条件、光照、病虫害、种植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只有在敏感时期受到关键因素的危害才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杆现象。

三、防治方法:

正因为玉米空秆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我们控制该病的发生时也应从多方面入手。采用综合控制措施,可较好的控制玉米空杆病的发生,空杆率降到1%以下。

1、合理密植稀植品种密度过大容易引起空杆,密植品种密度不足影响产量,要根据品种特性,严格按品种说明选择适宜密度留苗。

2、合理灌排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及时旱浇涝排,特别是拔节孕穗期要控制好玉米田墒情。

3、科学施肥氮磷钾按比例合理运用,苗肥以磷钾为主,每亩施用磷酸二铵12-15公斤,氯化钾或硫酸钾10-12公斤,以利于苗壮苗旺;氮肥主要用在拔节期,每亩施用20-30公斤。

4、综合防治连续阴雨连绵的天气要人工授粉;适当多施磷钾肥;采取化学药剂措施防止好病虫害;及早喷施矮壮素、助壮素或复合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株高等等。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共同作用,可大大减少空杆病害的发生。

四、空杆病害和劣质种子危害的区别

空杆病害发生时病株一般较健壮,叶片、株型、株高和其他正常植株差异不大,只是没有雌穗或者雌穗很小,穗粒数也往往较少,在生育后期才表现出来。如玉米种子质量问题如纯度不够,其中的自交苗因为没有杂交优势,从苗期开始发育迟缓,植株长势弱,株高低,植株瘦小,叶子较窄,结实后只是果穗、籽粒较小,但穗形、穗粒数一般没明显异常。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以及防治方法介绍》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