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玉米穗腐病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玉米穗腐病在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串株镰刀菌(F.moniliforme)青霉菌(Penicilliumspp)曲霉菌(Aspergilllusspp)、枝孢菌(Cladosporiumspp)、单瑞孢菌(Trichotheciumspp)等近20多种霉菌浸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Aflavus)不仅为害玉米等多种粮食,还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

症状

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蓖的菌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发病规律

病菌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浸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和流行,高温多雨以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穗腐和粒腐病也较重发生。玉米粒没有晒干。入库时含水量偏高。以及贮藏期仓库密封不严,库内温度升高,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

防治方法

①实行创作,清除并消毁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促进早熟,注意虫害防治,减少伤口浸染的机会。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收,充分晒干后入仓贮存。②农药拌种及药剂防治,参照玉米干腐病的防治方法。

扩展阅读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防治方法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主要发生于中国辽宁。主要为害雌穗。花丝染病病部呈水渍状。危害叶片,从叶尖开始慢慢蔓延至整个叶片,且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严重者叶片干枯其上布满灰白色霉状物,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条状。

为害症状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接菌)主要为害雌穗。花丝染病病部呈水渍状。果穗染病多发生在有机械伤或昆虫为害的穗上,籽粒上或籽粒间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发生。危害叶片,从叶尖开始慢慢蔓延至整个叶片,且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严重者叶片干枯其上布满灰白色霉状物,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条状。

传播途径

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后逐渐形成菌核越冬。

发病条件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发生与寄主生育状况有关,寄主衰弱或受低温侵袭,相对湿度高于94%及适温易发病。地势低洼、栽植密度过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夏玉米不可栽植过密,注意玉米田通风。

(2)采用垄作或高、矮品种隔畦种植。

(3)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4)其他方法参见小麦灰霉病。

玉米穗腐病如何防治


玉米果穗上出现各种颜色的发霉籽粒被称为穗腐病,也称果穗干腐病。在灌浆成熟阶段如遇到连阴雨,一些品种可以出现约50%的果穗发生穗腐病,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引起籽粒发霉的病菌很多,其中许多能产生对人和动物有害的毒素。

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各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蔓延快,危害严重,造成玉米减产降质。

穗腐病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也与品种的抗性有关。如果田间玉米果穗被害虫咬食,穗腐病就会更重。为减轻霉菌毒素对人畜的危害,在收玉米时,尽量捡除严重发霉的穗子,或在脱粒时注意去除霉粒。由于穗腐病发生在后期,因此控制方法主要是选种抗性强、果穗苞叶包裹紧的品种。同时要合理密植和施肥、及时收获和晾晒、控制玉米螟等害虫对穗部的危害,以减轻穗腐病的发生。

玉米穗腐病是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端孢菌等近20种霉菌浸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等在生长过程中还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若用染病的玉米作食品或饲料,易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

玉米穗腐病发病症状

主要在果穗上发病,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些症状只在个别或局部子粒上表现。有时子粒间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产生,其上密生红色粉状物,病粒质脆,内部空虚,易破碎。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

化学防治措施

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50公斤,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每隔7天喷1次。发病初期往穗部喷洒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用药50~75毫升,对水75~100公斤或用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施。视病情防治1~2次。

物理防治措施

1、清除病原清除田间病原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玉米收获时将田间的玉米杆集中烧掉或结合深耕翻入土中彻底腐烂,不为病菌提供滋生场所。

2、合理密植通过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是防病的重要措施,一般紧凑型品种每亩密度应在4000-4500株为宜,中间型和平展型品种在4000株以下为宜。

3、合理施肥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

对于育种者来讲,在选育过程中对于感玉米穗腐病材料肯定是要被淘汰掉,有时候可能田间试验面积小,表现不出来,但在推广过程中由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可能问题出现了,结果造成一定损失。这里想请教一下,这方面在选育过程中应注意那些农艺性状的选择,如穗轴、花丝、籽粒品质、脱水快慢等。

玉米丝核菌穗腐病如何防治


丝核菌侵入玉米果穗后,早期在果穗上长出橙粉红色霉层,后期病果穗变为暗灰色,在外苞叶上生出白色至橙红色或暗褐色至黑色小菌核。

传播途径

玉米丝核菌以休眠菌丝和菌核在籽粒、土壤或植物残体上越冬。该菌大多为表面生。

发病条件

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该菌的侵染和病害扩展。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1)播种或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5)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穴施灭菌杀虫的药土,(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9)地膜覆盖栽培;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及时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10)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防治好蚜虫、灰飞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虫,断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防止病菌、病毒从害虫伤害的伤口进入而危害植株。(11)高温干旱时应经常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12)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不要与雨季相遇。

二、生物防治:(1)浸种剂:80%抗菌剂402水剂50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2)发病时喷施: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3)药土: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份+适量杀螟丹粉剂+30份干细土干旱缺水地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防效80%左右三、化学防治:(一)拌种剂:用种子重量用种子0.2%的10%二硫氰基甲烷(浸种灵)拌种,堆闷24~48小时后播种。用种子重量0.4%的50%萎锈灵或50%敌克松或甲基托布津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拌种。拌种方法:先把药剂加适量水喷在种子上拌匀,再堆闷4—8小时后直接播种。提倡使用玉米专用种衣剂20%福·克悬浮种衣剂、5%根保种衣剂拌种、2.5%咯菌腈种衣剂拌种。(二)药土: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适量杀螟丹粉剂+30份干细土干旱缺水地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防效80%左右(三)喷施用药: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重点喷施穗部。

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如何防治


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是一种针对玉米发作的真菌性病害。病发时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引起穗腐,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导致玉米减产。为害的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属于半知菌亚门。该病害可以通过田间管理和药剂喷洒等方式防治。

病害症状

T型雄性不育系被小斑病菌T小种侵染果穗后,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引起穗腐,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别于小斑病菌O小种。T小种还可侵染叶片、叶鞘及苞叶,病斑较大,叶片上的病斑大小为10~20×5~10(mm),苞叶上产生直径2cm的大型中央黄褐色、边缘红褐色的圆形斑,四周具明显中毒圈,病斑上有霉层。

病原特征

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maydis(NisikadoetMiyake)Shoem.异名HelminthosporiummaydisNisikadoetMiyake、Drechsleramaydis(NisikadoetMiyake)Subram.Jai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heterostrophus(Drechsler)Drechsler,异名:OphiobolusheterostrophusDrechsler)。子囊座黑色,近球形,大小357~642×276~443微米,子囊顶端钝圆,基部具短柄,大小124.6~183.3×22.9~28.5微米。每个子囊内有4个或3个或2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线形,彼此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膜,大小146.6~327.3×6.3~8.8微米,萌发时每个细胞均长出芽管。无性态的分生孢子梗散生在病叶病斑两面,从叶上气孔或表皮细胞间隙伸出,2~3根束生或单生,榄褐色至褐色,伸直或呈膝状曲折,基部细胞大,顶端略细色较浅,下部色深较粗,孢痕明显,生在顶点或折点上,具隔膜3~18个,一般6~8个,大小80~156×5~10微米。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或侧方长出,长椭圆形,多弯向一方,褐色或深褐色,具隔膜1~15个,一般6~8个,大小14~129×5~17微米,脐点明显。该菌在玉米上已发现O、T两个生理小种。T小种对有T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有专化型,O小种无这种专化性。

传播途径

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田间管理(1)因地制宜选种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如掖单4号、掖单2号和3号、沈单7号、丹玉16号、农大60、农大3138、农单5号、华玉2号、冀单17号、成单9号和10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冀单29号、冀单30号、冀单31号、冀单33号、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l号、本玉12号、辽单22号、鲁玉16号、鄂甜玉11号、鄂玉笋1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陕玉911、西农11号等。(2)加强农业防治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1-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一次,连防2~3次。

山楂花腐病防治方法


1.为害症状

山楂花腐病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及幼果。新梢多由病叶沿叶柄延及造成。病斑初褐色,后变为红褐色,逐渐凋枯死亡。幼叶初发生褐色短线条状或点状小斑,后迅速扩大,病斑红褐色至棕褐色,病叶枯萎,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白色至灰白色霉状物。幼果一般在落花10天后表现症状,初在果面发生1~2毫米大小的褐色斑点,约2~3天后扩展到整个果实,使幼果变暗褐色腐烂,表面有黏液溢出,烂果有酒糟味,最后病果脱落。

山楂花腐病

2.发生规律

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落地病僵果中越冬。通常展叶后多雨,叶腐较重,开花期多雨,易造成果腐病流行。高温、高湿出现早的年份和地区,发病早。山地果园发病比平原果园重,沟谷地又比坡上地病重。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果实采收后应结合施肥管理,彻底清除病僵果,集中烧毁或深埋地下。

(2)早春翻地在4月上中旬,于子囊孢子未出现以前,将地面病僵果深翻至土层15厘米以下。

(3)病菌的侵染期较短,只集中在展叶至开花期,这是喷药保护的关键时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50%的叶片似展非展及叶片展开时,连续喷药2次,。

淡竹根腐病防治方法


淡竹根腐病是危害淡竹的常见病害,影响淡竹的生长发育和竹林的观赏价值,亟待引起园林工作者的关注。

危害淡竹根腐病常危害多年生淡竹林,病原菌在土壤中累积、传播、侵染,严重时发病率可达90%以上,植株感病后期因根部难以吸收水分、养分而出现大量干枯死亡。该病不仅会引起淡竹退笋和嫩竹枯萎倒折,还会影响淡竹的材质及下年度的出笋量,造成淡竹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降低。

症状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淡竹根部,病变后的淡竹主根变为墨黑色,病部产生黄白色或杏黄色菌丝,侧根和须根易腐烂,呈黑色或黄褐色;病变后的淡竹干基由绿色变为酱黑色,其上产生白色或杏黄色粉状物,并密布黑色颗粒状的子实体;被害竹干由绿色变为黄褐色,有的产生黑褐色或酱紫色不规则块状、条状斑纹。

该病病原属于菌物界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串珠镰刀菌,其小型分生孢子生于气生菌丝中,成串,卵形;大型分生孢子星月形或被针形,具长而窄的顶端细胞和带梗的脚胞,有多个隔膜。

发病规律淡竹根腐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多发生在淡竹的根、茎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往往潮湿且光照不足,半知菌类的镰刀属真菌活动频繁,一旦侵入淡竹皮层,不久即会引起腐烂,使得根上出现水渍状褐斑、软腐,后腐烂脱皮,木质部呈黑褐色,表皮逐渐呈灰白色,并会逐步蔓延,进而扩大到竹的整个皮层,切断养分及水分的输导,使顶端嫩叶逐步失水,并自上而下萎蔫干枯,以致引起全株死亡。

防治措施防治淡竹根腐病,关键是要提高淡竹对该病的抵抗能力,加强灌溉、除草、松土、施肥等生产管理措施,并结合药剂使用采取综合防治技术。

1.合理灌溉。淡竹根浅,水分蒸发快,生长过程中需水量较大,因此除冬季外,其余季节都要进行灌溉,春季要早浇催笋水,出笋后要浇拨节水,夏季要浇行鞭水,立冬前后要大水漫灌,使水渗透土壤下层。总之,掌握头水早、末水饱、中水巧的灌溉原则。

2.锄草松土在新造淡竹郁闭前,根据实际情况,一般每年需锄草松土2至3次。新造竹林容易滋生杂草,与竹子争夺水分和养分,要及时进行中耕松土,消灭杂草。四月份竹园中的杂草较嫩,锄后杂草易腐烂,需及时锄草压青,把嫩草锄后压入土中,可以起到灭草施肥的效果。第二次、第三次锄草可分别在六月、八至九月份进行较好。锄草可以减少杂草对水分、养分的大量消耗,有利于淡竹的健壮生长。

4.药剂防治在淡竹根腐病大面积发生时,化学防治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发病时,可用40%根腐宁1000倍液喷雾或浇灌病株,或用多菌灵粉剂喷洒或溶剂浇淋竹林地的方法来防治。用95%恶霉灵根部灌注淡竹病株,具有效果快、药效高、持效期长的优点,能基本控制根腐病的严重危害,并能促进竹子密度增加、生长加快,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环境也无破坏作用,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每年的六七月份是防治该病的佳时间。

盆栽兰花茎腐病防治方法?


茎腐病是危害兰花最严重的病害,兰花一旦被感染,如处置不当,轻则满盆枯死,重则危及整个兰苑兰花生长。茎腐病又称枯萎病、凋萎病,其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尖孢镰刀菌。发病高峰在每年5-9月,最早发病可出现在2月。发病的典型症状是兰苗叶片从基部开始发黄,然后自上而下、自里而外迅速发展,往往兰草在短短1-2天内就枯黄干死,如用手触摸,整株兰草会从叶柄的指环处折断。此时,如果倒盆,可发现病苗的根系仍然完好无损,甚至还有水晶头存在,当年发出的新芽也是完好的。但如果切开病苗的假球茎,会发现假球茎内部已经变为褐色,甚至腐烂。继续往下切割还可发现,叶面翠绿的看似完好的苗,迟早会发病倒草。可见此病的传播极具隐蔽性。

高温高湿的环境、植株板结、通风不良等条件易发生此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后壁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作为初侵染来源。带菌土壤因翻盆换土而传播病害,病菌从植株根系伤口和根毛细胞侵入,侵染兰株的维管束并大量繁殖,最后堵塞植株输水通道,引起植株脱水死亡。感染茎腐病的兰草都是从基部枯黄,逐步向上,整株脱水,直至有黄转褐色,最后枯死。

兰花分株造成的伤口是很大的隐患,最好分株后立即涂抹伤口愈合剂。同时,为预防土壤中的害虫咬伤假球茎造成感染,可以在土壤中施放呋喃丹杀虫剂。

发现病株,应立即翻盆检查,查明病状根源,直至切到假球茎为白色为止。有些病苗初看几乎没有发现病灶,但假球茎已感染,必须扔掉。切除病株时,注意每切一刀要用火烧一次刀具,以防感染。发病苗原来所用的植料和盆具。重新栽植前要将兰盆、植料消毒灭菌后使用。

养兰环境通风要好,兰盆不宜放置过密。兰花一旦发病,应将切除病株后留下的兰苗全株浸泡在茎腐病防治专用药剂中,浓度为500倍液,浸泡一天时间。浸泡后阴干到表面无水即可上盆,上盆后仍用500倍液药剂连续浇灌3天,每天一次,以后就进入正常的防治工作。

开春回暖后,用兰花茎腐病防治专用药剂进行预防,建议连续浇灌3次,每隔一周一次,浓度500-1000倍液。第一次预防也可以用浸盆的方法,连续浸泡一天或更长些。以后间隔一个月浇灌一次,8个月后可间隔时间更长些浇灌。同时注意每次使用药剂后不能用清水冲洗。一般坚持2-3年使用后如果不再发病可以停止用药。

玉米疯顶病防治方法


为害症状

疯顶病是玉米的全株性病害,病株雌、雄穗增生畸形,结实减少,严重的颗粒无收。

玉米全生育期都可发病,症状因品种与发病阶段不同而有差异。早期病株叶色较浅,叶片卷曲或带有黄色条纹。病株变矮并分蘖增多,有的株高甚至不到l米,不及健株的一半,分蘖多者可达6~10个。

抽雄以后症状明显,类型复杂多样。最常见的症状是雄穗增生畸形,小花叶化,即雄穗小花都变为叶柄较长的变态小叶,大量小叶簇生,使雄穗变为刺猬状。有的病株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增生畸形,呈圆形绣球状。由于病株雄穗增生疯长,故称“疯顶病”。

雌穗变态也较常见。有的病株雌穗不抽花丝,苞叶尖端变态,成小叶状簇生,但有时雌穗苞叶前端小叶状为品种特点,需注意区分。有的籽粒位置转变为苞叶,雌穗叶化,穗轴多节茎状。发病的雌穗结实很少,籽粒秕小。也有的雌穗分化出许多小雌穗,无花丝,全不结实。

另一种症状类型表现为上部叶片异常。病株较正常植株高大,无雌穗和雄穗,上部茎秆节间缩短,叶片对生,叶片变厚,有明显的黄色条状突起。还有的病株心叶卷曲缠绕,直立向上,成牛尾状,病株不抽雄。但是心叶卷曲成牛尾状,还可由其他原因引起,应注意鉴别。

在田间还经常看到疯顶病菌与瘤黑粉病菌复合侵染,病株既表现疯顶病的畸形特征,又出现瘤黑粉病的肿瘤。

传播途径

玉米疯顶病是系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玉米播种后,在饱和湿度的土壤中,卵孢子萌发,相继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后侵入寄主。高温高湿时,孢子囊萌发直接产生芽管而侵入。玉米幼芽期是适宜的侵染时期,病原菌通过玉米幼芽鞘侵入,在植株体内系统扩展而发病。

病株种子带菌,可以远距离传病,成为新病区的初侵染菌源。严重发病的植株结实很少,其籽粒的种皮、胚乳等部位都可能带有卵孢子和菌丝。有人发现在疯顶病病田中,外观正常植株所结出的籽粒带菌率很高,传病的危险性更大。发病地区所制玉米种子。完全有可能混有多数带菌种子。

病原菌侵染140余种禾本科植物,包括玉米、高粱、谷子、水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珍珠稷、甘蔗等作物以及多数禾草。田间多年生杂草病株也是疯顶病的初侵染来源之一。张中义等(1990)发现侵染玉米、水稻和小麦的大孢指疫霉形态、症状与致病性不同,可区分为3个变种,即玉蜀黍变种、水稻变种和小麦变种。

防治方法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据各地调查,发病率低或不发病的有沈单7号、中单2号、掖单19和掖单4号等。掖单13和太合1号较为感病。

(2)使用无病种子不在发病地区、发病地块制种。不使用病田种子,不从发病地区调种。

(3)加强栽培管理病田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和杂草,集中销毁,并深翻土壤,促进土壤中病残体腐烂分解,或实行玉米与非寄主作物轮作。玉米苗期严格控制浇水量,防止大水漫灌,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发现病株后,要及时拔除。

(4)药剂拌种利用杀卵菌的药剂,例如甲霜灵、甲霜灵·锰锌、杀毒矾等,于播种前拌种。

苹果花腐病防治


苹果花腐病是苹果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可危害花、叶、幼果、嫩枝,以危害花和果实为主。在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陕西、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均有发生,是北方果区常发生的一种病害,大流行年份可以造成严重危害,产量损失可达50%以上。

【苹果花腐病症状】

苹果花腐病主要为害花、叶、幼果。花腐症状有两种:一是当花蕾刚出现时,就可染病腐烂,病花呈黄褐色枯萎;二是由叶腐蔓延引起,使花丛基部及花梗腐烂,花朵枯萎。果腐是病菌从柱头侵入,通过花粉管而到达子房,而后穿透子房壁而达果面。展叶后23天即可发生叶腐,初期在叶尖、叶缘或中脉两侧产生赤褐色小病斑,逐渐扩大呈放射状;病斑沿叶脉向叶柄蔓延,直达叶片基部。严重时,病叶腐烂,萎凋下垂。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大量的灰白色霉状物。幼果豆粒大时果面发生褐色病斑,病斑处溢出褐色黏液,并有发酵的气味,很快全果腐烂,失水后变为僵果,仍长在花丛或果台上。

【病原与发生规律】

Moniliniamali称苹果链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Sclerotinlaoali称苹果核盘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核在落到地面上的病果、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初侵染源,侵染叶片,引起叶腐和花腐。病叶、病花上产生的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成为再次侵染源。分生孢子经由花的柱头侵染,引起果腐和枝腐。叶腐发生在4月末至5月初,展叶23天就可见到。花腐发生在5月上中旬,果腐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见到。开花期降雨可引起果腐的大发生。山地果园发病重,平原较轻,通风透光差以及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较重。海拔高的山地果园较平原地发病重;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重;树势衰弱,营养水平低,花期长,授粉受精不良,易发病;大小年现象严重的果园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果实采收后,要彻底清除果园内落地病果;及时摘除树上的病叶、病花和病果,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在春季化冻后、子囊盘产生之前,把果园全部深翻一遍,深度15cm以上。果园要增施有机质肥料,要深翻改土,合理修剪,保持良好的通透性,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从果树萌芽到开花期(萌芽期、初花期、盛花后期)连续喷药23次,如这段时间高温干燥,喷2次药即可,第一次在萌芽期,第二次在初花期,如花期低温潮湿,果树物候期延长,可于盛花末期增加1次喷药。发芽前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l次。

在树冠下喷施五氯酚钠100200倍液或撒施25kg/亩生石灰以减少菌源。预防叶腐须在展叶初期喷施下列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4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陛粉剂10001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间隔4天再喷1次。预防果腐要在开花盛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l次。

睡莲斑腐病防治


睡莲斑腐病为睡莲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

斑腐病病斑形状不定,叶片上初生水渍状小黑斑点,后扩展成圆形至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边缘黑色有黄色晕圈的病斑,中间灰黑色有轮纹,病部易破裂或脱落,致叶片和叶缘残缺不整,严重时叶片大部分甚至全部变黑褐色腐烂,上生灰褐色霉层,即病菌子实体。

病原

病原为Dichotomophthoropisnymphaearum(Rand.)M.B.Ellis,称角卷霉或卷喙旋孢霉或睡莲拟叉梗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生在叶面上,无子座;分生孢子梗直立圆筒形,淡色,单生或丛生,分枝少,具隔膜1~3个,顶端膨大,长出2~4叉的突起,大小为(13~53)m(3~6)m;分生孢子细长,多分隔,分隔处明显缢缩,上部弯曲或卷曲成发条状,可卷旋1~3圈,褐色至榄褐色,两端钝圆,具分隔10~20个,表面密生小刺,大小(50~117)m(28~40)m。该菌在PDA培养基上,分生孢子梗长达150m,产生黑褐色小菌核。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广东该病见于7~11月,8~9月受害严重。病菌以菌丝或厚垣孢子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①生长季节收集病残物深埋或烧掉。

②施足腐熟有机肥,适时适量追肥,做到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相结合。

③及时拔除病株后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10d左右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玉米空秆、畸形穗原因及防治方法


玉米普遍涌现空秆、小穗和畸形穗等情况。果穗发育不正常,不能正常授粉巩固,表现为植株发育正常,但没有正常果穗吐丝的茎秆或生出多个果穗,或一个节上长2—3个复穗的佛手穗,或像香蕉一样曲折的香蕉穗等。据在多个区县调查,情况较轻的地块占10%左右,严重地块达到70%以上,严重影响了今年玉米的产量。

起因如下:

1、今年的特别气候条件是主因。今年阴雨寡照气象大大多于今年,特别是在夏玉米的孕穗至授粉期间的8月上旬—8月中旬,延续阴雨天。如密云的气候材料显示,8月7日至8月16日涌现延续10天阴雨寡照气象,最长日照时数4。7小时,累计日照时数只有14。2小时;平谷的气候材料显示,8月8日至8月17日延续10天阴雨寡照,最长日照时数6。7小时,累计日照时数只有21。3小时。玉米的生长、果穗发育、巩固灌浆,一方面靠根系从泥土中吸收水分和无机营养,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要靠叶片借助太阳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夏玉米8月上旬至中旬的孕穗至吐丝授粉期,是玉米一生中最需要营养,也是对光照强度最敏感的时期。延续10天的阴雨寡照气象,一方面大大下降了玉米的光合能力,有机营养不足,使果穗不能正常发育,同的,如遇上在吐丝授粉期间延续降雨,还影响正常的授粉巩固。据研究,这个时期延续5天遮荫,就会减产30%—70%,甚至绝产。第一个果穗不能正常授粉巩固,失去顶端优势,旁边或下面节上的果穗就会膨大,形成多穗或佛手穗、香蕉穗等畸形穗。

2、品种差别。不同品种对阴雨寡照气象反应程度不同。有些品种比较耐密植、耐阴雨寡照,如京玉11、京科9号等,基本上没涌现空秆和畸形穗。而有些品种不耐阴雨寡照,反应比较强,如滑丰986等。

3、同一品种不同播种期会有差别。恰当早播,6月中旬播种,可使孕穗—吐丝授粉期提早,受阴雨寡照气象影响减轻,播种越晚,影响越重。

4、密度、泥土肥力程度、地块位置等因素也有影响。密度越高,越加重阴雨寡照的影响,反应程度越重。恰当稀植则影响减轻。有些地块过密和由此引起的倒伏也导致大批空秆。地力程度低、施肥不足、地块位置受周边山丘、树木、灰尘等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影响,使空秆、小穗、畸形穗比率加大。

防治方法:

1、对空秆、小穗、畸形穗比例大的地块,可思索收秸秆作青贮,尽量下降丧失。

2、育种人员今后要高度重视品种对阴雨寡照的耐性,留意耐阴性的选育。

3、在品种区试和品种审定中,要加强对品种耐密耐阴性的鉴定。除了高产、优质、抗病、抗倒外,还应鉴定和调查耐密性和耐阴性。

玉米霜霉病防治方法


玉米霜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原本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近些年在我国江苏、四川、云南、山东、宁夏、河北、辽宁、甘肃、山西、陕西等l8个省、市、区也有发生,在局部地区已经造成了严重损失。

引起玉米霜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有4种,都属于真菌中比较特殊的卵菌,并且是专性寄生菌。其中高粱霜霉菌可以产生卵孢子,其他几种病菌主要依靠菌丝体随病株残体在土壤、粪肥中越冬,由于卵孢子和病残体可以随种子远距离传播并形成新的发病区,所以玉米霜霉病也是我国重要的入境和境内检疫对象。

据观察,不同病原菌在不同时间侵染引起的霜霉病症状会有较大差别。早期,特别是苗期侵染的病菌,可以经过叶片、叶鞘进入茎秆并到达生长点。这样就会出现整株的畸形病变,包括幼苗矮化、节间缩短、茎秆弯曲或扭曲、雌雄穗异常等,也有的病株徒长,叶片宽大,不抽雄或无花粉。通常病苗会枯死或者成株提前枯死。这种症状类似谷子白发病,因此也叫疯顶病。症状的另一个特点是叶片呈现白色条纹或黄绿相间的条纹,病叶背面产生白色霜霉,散出游动孢子囊。其可以借风雨传播,引起叶片和叶鞘发病。

由于病菌依靠游动孢子囊传播,而游动孢子囊的生成、存活、萌发、侵染都需要水,所以多雨年份和地势低洼的地方,玉米苗期淹水、积水田发病较重。北方一些地方反映重茬、麦套玉米地发病重,提高种植密度有利于病害发生。

《玉米穗腐病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