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玉米雌雄花期不协调该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玉米自交系雌穗抽丝期与同株雄稳散粉期不一致或制种的两个亲本雌雄花期不相遇,从而影响授粉和结实的现象称为玉米花期不协调或玉米花期不遇。

病因

自交系本身雌雄花期不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交系固有特性决定的,这种情况即使在正常条件下也表现花期不协调,不易制得大量的种子。这是由于自交系本身遗传特性决定的,由于自身难于繁殖,生产上不宜使用。二是有些自交系对干旱等不良环境条件反应十分敏感,当环境条件正常时,雌雄花期相遇,表现很协调;当生产上遇有严重干旱或出现连续高温天气,雄花很易提早散粉,而花丝则延后伸出,造成供粉失时,则不易授粉。生产上在配制杂交种的玉米田,经常可见到父本散粉与母本拍丝不同期的情况,造成授粉不良或局部授粉,出现空穗或部分结实现象,结实率大幅度下降,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

为了防止制种田父本、母本花期不遇必须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用肥水条件优良的土地进行制种。

(2)严格按照品种规定日期播种,也可按苗龄指标播种。如果给外地制种,必须掌握亲本自交系在当地生育规律,据此确定播种期,不可按外地经验进行,以防不测。

(3)从播种到开花期间特别注意按其要求进行栽培管理,确保两亲本生长发育正常,防止干旱、涝淹及脱肥。

(4)为慎重起见父本应分两期或三期播种,也可在边行上增设父本采粉区,以应急需。

(5)有条件的采用人工授粉方法,可提高母本结实率。

(6)注意测定父母本花期是否相遇。在隔离区内选有代表性地块,定时定点检查父母本叶片数目。对生长缓慢的父本或母本偏加管理,如偏施肥料或适当灌水,促其把发育进程赶上去。也可采用深中耕的方法抑制发育过快的亲本,使其花期相遇,提高结实率。

延伸阅读

玉米铁甲如何防治


玉米铁甲,学名Dactylispasetifera(Chapuis)鞘翅目,铁甲科。指名亚种分布广东、广西、贵州。黑色亚种分布在云南。主要为害玉米、甘蔗、高梁、粟(谷子)、小麦、水稻等。

为害特点

幼虫潜入叶内取食叶肉,仅剩上、下两层表皮,叶片干枯死亡;成虫取食叶肉现白色纵条纹,严重时一张叶片上有虫数十头,造成全叶变白干枯,大发生时颗粒无收。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6mm,蓝黑色,复眼黑色,球形,头、胸、腹及足均为黄绿色,鞘翅蓝黑色,前胸背板及鞘翅上部均生有长刺,前胸背板前方生4根,两侧各3根;鞘翅上每边周缘有21根刺。卵长1mm,椭圆形,光滑,浅黄色。幼虫长约7.5mm,扁平,乳白色,腹部末端有1对尾刺,腹部2—9节两侧各生一浅黄色瘤状突起,背部各节具一字形横纹。蛹长0.5mm,长椭圆形,白色至焦黄色。

生活习性

年生一代,少数2代,以成虫在玉米田附近山坡、沟边杂草,宿根甘蔗及小麦叶片上越冬。翌春气温升至16℃以上时,成虫开始活动,一般4月上中旬成虫进入盛发期,成群飞至玉米田为害,把卵产在嫩叶组织里,卵期7一16天,幼虫孵化后即在叶内咬食叶肉直至化蛹,幼虫期16—23天,5月化蛹,蛹期9—11天,6月成虫大量羽化,多飞向山边越夏,少数成虫在秋玉米田产卵繁殖。

防治方法

人工捕杀成虫,成虫活动初期尚未产卵前,于上午9时前人工捕杀。

玉米黑粉病如何防治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玉蜀黍黑粉菌所致的玉蜀黍病害,为害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

为害症状

玉米雄穗上的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受害组织受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即病菌厚垣孢子。病瘤形状和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叶片和叶鞘上瘤大小似豆粒,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茎节、果穗上瘤大如拳头。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瘤,或同一位置数个瘤聚在一起。植株茎秆多扭曲,病株较矮小。受害早,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该病能侵害植株任何部位,形成肿瘤,破裂后散出黑粉,别于丝黑穗病。丝黑穗病一般只侵害果穗和雄穗,并有杂乱的黑色丝状物。

形态特征

玉米黑粉病又称玉米瘤黑病,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尤其以抽穗期表现明显,被害的部生出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初期病瘤外包一层白色薄膜,后变灰色,瘤内含水丰富,干裂后散发出黑色的粉状物,即病原菌孢子,叶子上易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物。雄穗上产生囊状物瘿瘤,其它部位则形成大型瘤状物。病原:称玉蜀黍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厚垣孢子球形或卵形,黄褐色,表面具明显细刺,大小8~12um;厚垣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先菌丝,侧生4个无色梭形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芽殖产生的次生小孢子也能萌发产生侵染丝。玉米黑粉菌以异宗结合方式进行繁殖,在人工培养基上以连续芽殖方式形成菌落。该菌有多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春季气温回升,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昆虫等传播,引致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形成肿瘤,肿瘤破裂后厚垣孢子还可进行再侵染。该病在玉米抽穗开花期发病最快,直至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害。

发病条件

厚垣孢子萌发适温为26~30℃,最高38℃,最低5℃。担孢子萌发适温20~25℃,最高为40℃,侵入适温26.7~35℃。这两种孢子萌发后可不经气孔直接侵入发病。高温高湿利于孢子萌发。寄主组织柔嫩,有机械伤口病菌易侵入。玉米受旱,抗病力弱,遇微雨或多雾、多露,发病重。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干湿交替易发病。连作地或高肥密植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种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轻。(2)加强农业防治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虫,防止造成伤口。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秋季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实行3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注意防旱,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时灌溉,勿受旱。采种田在去雄前割净病瘤,集中深埋,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以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茶梅的花期是什么时候?茶梅花期该如何管理?


茶梅是一种极好的灌木花卉,茶梅的株形矮小,叶片翠绿,花色鲜艳,适合于种植在许多地方来装饰环境,,庭院、草坪、盆景都可以养殖成功。许多花友好奇茶梅的花期是什么时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茶梅的花期

茶梅的花期通常为当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花期较长。但是,根据地区和品种上的不同,花期的时间略有差别。

茶梅花期的注意事项

1、花期一般不施肥,而是用稀薄肥水浇花。

2、花蕾一般是一个枝头保留一个壮大花蕾,如全部留壮蕾会一次性即刻怒放缩短了花期。只要肥力充足,管理得当,满树花蕾从顶端到脚枝、从壮到弱顺其自然开放,花期可达5个月。

茶梅的价值

1.茶梅作为一种优良的花灌木,再绿植中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树形优美、花叶茂盛的茶梅品种,可于庭院和草坪中孤植或对植;

2. 植株高度矮小的茶梅可以其它花灌木配置花坛、花境,或作配景材料,可以种植在园林、角落等处作点缀装饰。茶梅姿态丰满,开花的数量多,适宜修剪,既可以观花也可以观叶。

3. 可利用于自然丘陵地,在有一定庇荫的疏林中建立茶梅专类园,既可充分显示其特色,又能较好地保存种质资源。

4. 茶梅也可盆栽,摆放于书房、会场、厅堂、门边、窗台等处,增添韵味,装扮环境。

虽然茶梅的花期较长,但是也需要我们的细心照顾茶梅开花才会更加美艳。感谢你的点击阅读,需要了解更多植物花卉的资讯可以多多浏览我们植物59网!

玉米灰斑病就该这样防治


1、品种选择:选用A35、花油3号、花油6号、花油9号,该品种属甘蓝型中早熟优质双低品种,表现为株型紧凑、生长强势、花期集中。

2、土地耕整:要求深耕细整,做到墒平、垡细、沟直,其目的是有利于适合油菜生长,通凤透光,便于以后田间管理。

3、抓紧时间种植:根据永仁县的气候特点及我县油菜种植经验,油菜种植必须在11月5日前完成。

4、合理密植:根据永仁县的气候特点及我县油菜种植经验,油菜种植密度为10000塘(株)/亩。种植规格为:2米开墒,包括沟宽40厘米,种植4行,行距40厘米,株距15厘米。

5、施肥、除草:油菜施肥原则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

①施足底肥:施足底肥是油菜能否获得高产的基础,亩施农家肥500千克,尿素15千克、普钙40千克、钾肥7千克(或者32%以上含量复合肥40千克),硼砂3千克,锌肥2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②定苗除草:油菜5片叶时定苗,化学除草选择禾本科、阔叶杂草一次性除草剂,4-6叶时使用。如:哥第困草。

③重施苗肥:5叶期视苗情亩施尿素10—15千克。

④巧施蕾薹肥:抽薹期视长势亩施尿素6—8千克。

6、加强病虫害防治,虫害以防治跳甲、菜青虫、蚜虫为主,病害以防治白粉病为主。

①跳甲防治:油菜刚出苗时跳甲幼虫大量危害幼苗,亩用5%氯氰菊脂60毫升或的杀死50毫升兑水喷雾防治。

②菜青虫防治:初花期和终花期是菜青虫发生高峰期,亩用5%阿维.高氯60毫升或5%甲维.高氯40毫升兑水喷雾防治。

③蚜虫防治:结合菜青虫防治,亩加70%吡虫啉3—6克即可同时防治。

④白粉病防治:蕾薹期侄结荚期,亩次用晴菌唑45克、甲.硫60毫升兑水均匀喷雾,也可以结合蚜虫防治同时进行。

黑皮蠹该如何防治


黑皮蠹,学名AttagenusminutusOlivier,异名AttagenuspiceusOlivier,鞘翅目,皮蠢科。别名黑鲤节虫、日本鲤节虫、毛毡黑皮蠢。分布除西藏不明外,各地均有发生,是世界性害虫。

寄主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及其加工品、粉粮、麦夫皮、米糠、油菜籽、豆类、贮烟、蚕茧、丝毛织品、毛皮、皮革、昆虫标本。

为害特点

幼虫3龄前取食碎屑粉末和碎粮粒,4龄后取食整粮粒。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4—6mm,雄虫体长2.8—5mm,体赤褐至黑褐色,体上密生褐色至黑色细毛,前胸背板基部生黄褐色毛。头扁圆形,密布黑色小点,后面中央具1赤褐色单眼,触角浅褐色或黄褐色,末节暗褐色,共11节,末端3节膨大;雌虫末节长略长于9节、10节之和,雄虫末节长为9、10节之和的3—4倍。前胸背板后缘宽于前缘。鞘翅上刻点行不清楚。卵椭圆形,长0.6—0.9mm,乳白色略具光泽。末龄幼虫体长9—10mm,长圆筒形,背面隆起,腹面平坦,胸部宽,向后虫体渐细,全体赤褐色,各节间及腹面色浅,全体具褐色细长毛,腹末簇生一束黄褐色细毛,长与体长近似。蛹长5—6mm,浅黄色,扁椭圆形,体上具浅褐色细毛。

生活习性年生1代,以幼虫群集在室内或仓库里缝隙中或杂物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化蛹,延续到7月上旬。越冬代成虫于4月下旬—8月上中旬出现,于5月中下旬产卵至8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出现开始为害直至越冬。成虫喜欢在粮谷中栖息,喜在黑暗的底层。不取食粮食,常飞到野外食花蜜或花粉、菌类。有趋光性,能飞善爬,白天多在仓外向阳处或仓库内光亮的地方活动、交配,把卵产在幼虫食物的表面或附近。卵多散产,18.3℃产卵期7—14天,23.8℃4—16天,29℃3—4天,12.7℃停止产卵。幼虫共7—12龄,抗寒耐饥能力强,喜欢潮湿环境。蛹常夹杂在粮食中。

防治方法

(1)清除仓底杂物,保持清洁。

(2)清除仓库四周的蜜源植物和杂草,防止引旧成虫。

(3)采用气调防治法或磷化铝熏蒸法。

秀夜蛾该如何防治


秀夜蛾,学名Amphipoeafucosa(Freyer)鳞翅目,夜娥科。分布东北、华北、西北、西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及华东麦区。一般减产10%一20%,严重减产40%一50%,系春麦区重要麦类害虫。

寄主小麦、大麦、被麦、黍、糜等禾本科作物及野燕麦等。

为害特点幼虫喜在水浇地、下湿滩地及粘壤土地块为害,3龄前钻茎为害,4龄后从麦秆的地下部咬烂入土,栖息在薄茧内继续为害附近麦株,致小麦呈现枯心或全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16mm,翅展30一36mm,头部、胸部黄褐色,腹背灰黄色,腹面黄褐色,前翅锈黄至灰黑色,基线色浅,内线、外线各2条,中线1条,共5条褐线且明显。环纹、肾纹白色至锈黄色,上生褐色细纹,边缘暗褐色,亚端线色浅,外缘褐色,缘毛黄褐色。后翅灰褐色,缘毛、翅反面灰黄色。卵半圆形,初白色,3、4天后变为褐色。末龄幼虫体长30-35mm,灰白色,头黄色,四周具黑褐色边,从中间至后缘生黑褐色斑4个,从前胸后缘至腹部第9节的背中线两侧各具红褐色宽带1条。亚背线略细,气门线较粗,均为红褐色。腹部第8节前后各生黑褐色斑2块,第9腹节背面生黑褐色斑6块,中间2块大。蛹棕褐色,2根尾刺,末端呈弯钩状。

生活习性北方春麦区年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5月下旬-6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5月上、中旬幼虫开始为害小麦幼苗,5月下旬一6月下旬,小麦分蘖至拔节期进入幼虫为害盛期。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化蛹,7月上、中旬成虫出现,8月上中旬进入发蛾高峰,7月中旬麦田可见卵块,7月下旬-8月中旬进入产卵盛期。成虫白天隐藏在地边、渠边草丛下或田内作物下或土缝中,傍晚飞出取食,交尾后在晚上20-21时把卵产在小麦茎基叶鞘内侧距土面1一3cm处,每雌产卵3—21块,共产卵90一400粒,卵粒排成2—3行成1块,每块约30粒,产卵历期5—8天。幼虫蛀茎并有地下害虫的特点,幼虫期共50多天,一般蜕皮5次,者熟后在受害株附近1一3cm土内化蛹,蛹期20天左右。

防治方法(1)合理轮作,深翻土地除茬灭卵,集中烧毁可减少虫源。翻地深度超过15cm,翌年初孵幼虫大部分不能出土。(2)在小麦三叶期浇水,这时正值初孵幼虫为害盛期,浇水后可减轻为害。(3)在成虫盛发期,大面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在产卵之前。(4)发生严重地区或田块,随播种施4%辛硫磷颗粒剂或0.5%硫环磷颗粒剂,每667m22—3kg,对初孵幼虫防效80%以上。(5)幼虫期可用8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36%克蜗蝇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

玉米叶夜蛾如何防治


玉米叶夜蛾又称甜菜夜蛾,该虫是一种抗药性极强、间歇性暴发危害的害虫,多年来在夏玉米田少有发生,今年的罕见发生应引起警惕,以免造成严重减产。

害虫特征及发生特点

1、蛹和成虫(蛾)。一年可发生4~6代。蛹体长1厘米左右,黄褐色。成虫体长1~1.4厘米,翅展2.5~3.3厘米,体色灰褐色。白天潜伏在杂草、枯叶和土缝等阴暗处,受惊吓后可短距离飞行。多在夜间20时至23时取食、交尾和产卵,活动最为猖獗。

2、卵。卵粒呈圆馒头型,多产于叶背面或叶柄处,初产的卵为浅绿色,接近孵化时为浅灰色,卵块平铺一层或多层重叠,上面覆盖有灰白色绒毛。每雌蛾一般产卵100~600粒,卵期3~5天,温度低时约在7天左右孵化成幼虫。

3、幼虫。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陆续从绒毛中爬出,1~2龄常群集在叶背面为害,吐丝、结网,在叶内取食叶肉,残留表皮而形成“烂窗纸状”破叶。3龄以后的幼虫分散为害,严重发生时可将叶肉吃光,仅残留叶脉,甚至可将嫩叶吃光。幼虫体色多变,但以绿色为主,兼有灰褐色或黑褐色,5~6龄的老熟幼虫体长2厘米左右。幼虫有假死性,稍受惊吓即卷成“C”状,滚落到地面。幼虫怕强光,多在早、晚为害,阴天可全天为害。

4、与其它害虫的典型区别。甜菜夜蛾与棉铃虫、二点委夜蛾和玉米螟的典型区别是:该虫幼虫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每节气门上方各有一个明显的“白点”,且虫体表面光滑锃亮、蜡质层较厚,对一般常用农药的抗药性极强。

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对常用的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抗性极强,而且夏玉米幼苗耐药性不强,盲目加大用药量是不可取的(一是会增加用药成本,二是会对玉米苗产生药害)。对此,笔者建议大家应掌握在其抗药性较弱的孵化盛期或幼虫3龄之前施药。如果已经虫龄较大、抗药性增强,需要选用新型成分农药、适当加大用药量和多元复配而喷药防治。经各地对比试验,选用红与兰10毫升+农喜3号20毫升,或红与兰1+1组合的红瓶、蓝瓶各用10毫升,或农喜1号、2号、3号各用18毫升,一般10分钟左右可杀灭5龄以上的大虫。为避免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应注意交替使用。另外,还有一点提醒大家注意:辛硫磷、敌敌畏两种农药及其复配制剂容易对玉米造成药害,应避免使用

玉米高温干旱如何防治


玉米幼株的上部叶片卷起,并呈暗色。成株在氮肥充足情况下也表现为矮化、细弱,叶丛变为黄绿色,严重时叶片边缘或叶尖变黄,随后下部叶片的叶尖端或叶缘干枯。在疏松沙土上幼苗干枯而死,当播种在湿土层,但第一节在干土上时,幼胚易腐烂,发生苗枯,干旱严重时,植株矮化并形成不规则褐色至黄色斑点.

病因

玉米苗期、生长期遇有较长时间缺雨,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或灌溉设施跟不上,不能在干旱或土壤缺水时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而造成旱灾。1997年东北、山东、河南等省连续2—3个月干旱,造成玉米大幅度减产。

防治方法

(1)兴修水利。

(2)培育选用抗旱品种如津农5号、津夏7号、本玉12号、豫玉15号等。有条件的提倡用生物钾肥拌种,每667m2用500g,对水25ml化开后与玉米种子拌匀,稍加阴干后播种,能明显增强抗旱、抗倒伏能力。也可用禾欣液肥拌种,播前每667m2用禾欣液肥50ml,对水500ml稀释后拌种,提高抗旱、抗寒、抗病能力。此外用SA—1吸水剂拌种。方法是先把玉米种子浸湿,再拌上种子重量1.5%—2%的吸水剂,晾干后播种。防止干旱效果突出。

(3)灌水降温适时灌水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株间温度l一2℃,增加相对湿度,有效地削弱高温对作物的直接伤害。

(4)进行辅助授粉在高温干旱期间,花粉自然散粉传粉能力下降,尤其是异花授粉的玉米,可采用竹竿赶粉或采粉涂抹等人工辅助授粉法,使落在柱头上的花粉量增加,增加选择授粉受精的机会,减少高温对结实率的影响,一般可增加结实率5%—8%。

(5)根外喷肥用尿素、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及过磷酸钙、草木灰过滤浸出液于玉米破口期、抽穗期、灌浆期连续进行多次喷雾,增加植株穗部水分,能够降温增湿,同时可给叶片必须的水分及养分,提高籽粒饱满度。

玉米盐酸害如何防治


土壤含盐量和酸碱度(pH值)对玉米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可造成盐碱害。盐分中,氯离子对玉米为害最大。苗期较拔节、孕穗期耐盐力差,苗期表现为生长瘦弱,严重时接近枯萎。碱害主要影响玉米的幼根和幼芽,轻者使玉米空秆增多且易倒伏;重者缺苗断垄,同时导致钙、锰、锌、铁、硼等微量营养元素固定而引发缺素症。

病因:

盐碱性土壤中可溶性盐分浓度较高,抑制玉米吸水,出现反渗透现象,产生生理脱水,造成枯萎;某些盐类抑制有益微生物对养分的有效转化而使苗子瘦弱。碱害主要由于土壤中代换性钠离子的存在,使土壤性质恶化,影响玉米根系的呼吸和养分吸收。

防治方法:

玉米盐碱害的防治主要在于改良土壤。(1)种稻改良盐碱土在良好的排灌条件下,低洼易涝盐碱地区,发展水稻是一项改良盐碱土的成功经验。(2)淤灌引洪淤滔改良盐碱、沙荒,是我国北方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成功经验。(3)平整土地土地不平是形成盐碱的重要原因之一。(4)洗盐压盐灌溉改良措施在有水利条件的地区,可用冲洗的方法改良盐碱地。(5)化学改良盐碱地中有大面积的苏打盐渍化土壤和碱土,可结合本地区条件,因地制宜地使用石膏或糖厂的石灰沉淀渣、磷石膏、尿素、甲醛树酯、制碱工业的废料、氯化钙、黑矾、腐殖酸类肥料等加以改造。此外4增加土壤有机质等培肥措施与提高夏种指数、合理轮作等生物措施也可有效改良盐碱土。改良盐碱土是一项持久性的亟待解决的工作,各地应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白粉病该如何防治?


农作物和果树最容易得的病害就是白粉病,为什么这样这样说呢?在农村的人都下过地,许多作物叶片都会出现一层白粉,当然果树叶片上也是出现一层白粉的。许多老百姓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所以很容易忽略这个病的存在。作物不像我们人,人病了知道哪里难受就会去医院看看,作物是需要人去观察的,它不会告诉您“我哪里难受,也不知道哪里疼”。所以说作物病害需要人去注意观察才能发现,发现病害就马上进行治疗,只要把病害治疗好了,作物和果树才能够帮助您创造更大的利益。下面就简单说什么是白粉病。

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那么白粉病如何防治呢?

1)栽培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随时保持土壤湿润。

3)药剂防治:使用广谱型的杀菌剂土巴克品牌三刹稀释800-1000倍液,叶面均匀喷雾即可。(如果作为还苗期,用量减半即可)

玉米旋心虫如何防治?


很多种植户都知道玉米旋心虫是玉米苗期比较常见的虫害,受害的玉米生长点损伤,引起植株矮化,叶片失绿,分蘖丛生,又称“君子兰”苗。

叶片心叶沿叶脉由下而上产生褪绿黄条斑,基部节间缩短变粗,扒开叶鞘可见蛀孔和裂痕。植株生长后期呈小老苗,基本上不结实。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以幼虫苗期为害为主,5月末6月初玉米旋心虫开始在地表面2-3厘米的根茎基部或交界处蛀入。蛀孔近圆形或长条状裂痕,呈褐色,土壤中有害病菌易从蛀孔侵染植株。6--8叶期受害最重,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色条纹,严重时个别叶片卷曲或出现排孔,心叶萎蔫。受害植株与玉米病毒病和缺锌症相似。区别在于有无褐色蛀孔或裂痕,幼虫转株性强,多顺垄为害。一般情况待植株出现明显症状后,害虫已转移为害。所以,很难见到幼虫。一般情况下,低洼地、砂土地、晚播田及多年重茬旋耕田受害重。

玉米旋心虫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实行轮作倒茬,避免连作。

2、使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剂拌种,如:克百威有效成分含量在8%以上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防治效果在95%以上。

3、药剂防治:用2.5%的敌百虫粉剂1-1.5公斤,拌细土20公斤,在幼虫危害初期(玉米幼苗期)顺垄撒在玉米根部周围、防治转株为害的害虫。也可在生长期用90%晶体敌百虫3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液60-75公斤。

4、灌根防治:用40.7%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喷施植株下部或灌根防治。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灌根,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灌根,5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每亩用药液200公斤。

小麦穗发芽该如何防治


春小麦、冬小麦收获期,若遇有阴雨或潮湿的环境,经常出现穗发芽。不仅影响籽粒品质,同时影响小麦贮存及下季或翌年播种质量,对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病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其它各冬、春小麦栽培区,进入麦熟期与雨季吻合,经常遇有连阴雨或潮湿天气,造成穗发芽。其原因一是小麦成熟时的环境条件影响;二是受穗部形态如颖壳形态、穗的大小、疏密程度、芒的长短等遗传因素影响。①休眠期短的品种易穗发芽。②小麦种子籽粒胚乳对刺激麦粒合成α淀粉酶活性的GA#3反应敏感的品种易穗发芽。③凡小麦颖壳中含有发芽抑制物少的品种易发芽,反这则抗穗发芽。④麦穗籽粒吸水速率受麦穗结构影响,吸水快的品种,穗发芽严重。℃茎秆坚韧,穗子稀疏,无毛等有助于抗穗发芽,此外,小花开放状态、穗子蜡质程度、芒长、粒色、颖片坚韧度、穗子密度对穗发芽具有修饰作用。综上所述籽粒低的α淀粉酶活性、小的籽粒吸水速率、低的GA#3含量及颖壳中的发芽抑制物是小麦抗生理发芽性的主要机理。种子休眠性仅是影响发芽因素之一,最终受内部生理生化特性制约。籽粒的吸水特性及α淀粉酶活性直接影响穗发芽性。品种的开态结构对穗发芽抗性起修饰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穗发芽抗性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防治方法(1)选用培育抗穗发芽或早熟、适应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2)适期播种,使小麦成熟期尽量躲过当地的雨季,必要时在雨季到来之前喷洒“穗得安”,可有效地防止穗发芽。(3)小麦成熟后马上组织收割机抢收、抢打,尽快晾干入库。(4)已经发芽的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损失。

《玉米雌雄花期不协调该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多肉植物该如何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