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汇集了海量植物养护知识,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些您知道吗?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养护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小编向您推荐《枸杞黑果病应如何防治》,希望您喜欢!

黑果病是枸杞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菌危害枸杞的青果、花、蕾,也危害嫩枝和叶。山东、河北和陕西地区发病最严重,造成减产50%左右,严重时减产达80%。

枸杞青果感病后,开始出现小黑点或黑斑或黑色网状纹。阴雨天,病斑迅速扩大,使果变黑,并长出橘红色的分生孢子堆,不能入药。晴天病斑发展慢,病斑变黑,未发病部位仍可变为红色。花感病后,首先花瓣出现黑斑,轻者花冠脱落后仍能结果,重者成为黑色花,子房干瘪,不能结果。花蕾感病后,初期出现小黑点或黑斑,严重时为黑蕾,不能开放。枝和叶感病后出现小黑点或黑斑。

病原菌在病果内越冬,也可以分生枸杞在黑果表面越冬。主要通过风和雨水传到附近的健康花、果、蕾等部位,浸染寄主,进行危害,温度对发病起了促进作用。枸杞自5月上旬的初果期至10月中旬的末果期,均可受到该病浸染。初期(5-6月份),日平均气温17℃以上,相对湿度60%左右,每旬有2-3天降雨,田间可发病。盛期(7―9月份),日平均气温约17.8-28.5℃,旬降雨在4天以上,连续两旬的平均湿度在80%以上,发病率猛增。后期(10月至初霜期),旬平均气温9.2-14.6℃,田间只要有一天以上的雨日,病害仍会有较重发生。

防治的方法是,冬季清理枸杞园,把染病的果、叶、枝等清除烧毁;喷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液;喷等量式波尔多液100倍稀释液。

延伸阅读

如何防治枸杞白粉病


症状

枸杞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嫩枝,也可为害花和幼果。发病叶片两面生白色粉状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受害嫩叶常皱缩卷曲,后期病叶枯黄坏死,并长出小黑点,为病原菌的闭囊壳,叶片提早脱落。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粉孢属[Oidiumsp.]。在寒冷地区,病菌以有性态子实体闭囊壳随病残物在土中越冬。在温暖地区,病菌主要以无性态分生孢子进行初侵与再侵,完成病害周年循环,并无明显越冬期。温暖多湿的天气或植地环境有利于发病。但病菌孢子具有耐旱特性,在高温干旱的天气条件下,仍能正常发芽侵染致病。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扫地表病叶枯枝烧掉,以减少翌春初侵染源。

②要及早喷药预防控病。3月上旬枝条萌发前喷1次1∶1∶100波尔多液;7月上旬选25%粉锈宁8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或62.25%仙生600倍液等喷雾,视病情共喷2~3次,间隔10~15天。白粉菌对三唑酮类以及对有机或无机硫杀菌剂都比较敏感。发病前,最迟于见病后,连续喷施45%石灰硫磺合剂结晶或膏剂300倍液,或50%胶体硫或超微硫磺悬浮剂200~4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粉2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600倍液,2~3次,隔7天左右(胶体硫、石硫合剂,超微硫磺悬浮剂)或10天(代森锰锌)至20天以上(粉锈宁)喷1次,交替施用,喷匀喷足,可预防控病。

花生青枯病应如何防治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花生从幼苗期至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重。感病初期顶梢第2片叶首先表现失水萎蔫,早晨延迟开展,午后提前闭合,白天虽现凋萎,晚上还能恢复。以后病株叶片自上而下急速凋萎下垂,叶片变为灰绿,病株拔起可见主根尖端变褐湿腐,根瘤呈墨绿色,根部横切面可见环状排列的浅褐色至黑色小点,根部纵切面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至黑色,湿润时用手挤压可见菌脓流出。

花生青枯病种子不带菌,其病菌主要在土中越冬,一般存活3~5年,病土的迁移、深翻、耙地、地下水均造成该病的扩散和传播,从而引起青枯死亡。病害发生严重田块,常可见到病情沿流水方向扩展的迹象。当气温达25℃以上,降雨的多少与迟早决定此病发生早晚与程度大小。一般时晴时雨、久旱骤雨或久雨骤晴时发生严重;土壤温度与湿度骤变或地块线虫增多,造成根部受伤或腐烂时发生严重;低洼排水不良地块较高板地发生严重;砂土、薄土层、保水保肥差的地块较壤土、肥土发生严重;连作田较轮作田发生严重;酸性土壤较微碱性土壤发生严重;草害多较草害少地块发生严重。另外,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有水源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效较好。旱地可与瓜类、禾本科作物3~5年轮作,避免与茄科、豆科、芝麻等作物连作。旱地花生,播种前进行短期灌水,可使病菌大量死亡。采用高畦栽培,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与大水漫灌。注意排水防涝,防止田间积水与水流传播病害。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氮肥,促进花生稳长早发。基肥亩施熠昌生物豆粕有机肥80公斤、复合肥20公斤、尿素5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硼砂2公斤。对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间深埋,并用石灰消毒。花生收获时及时清除病株与残余物,减少土壤病源。

2.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喷施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20%噻菌铜溶液、20%叶枯唑、春雷霉素、多粘类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3%中生菌素、甲霜灵+福美双、甲霜灵+恶霉灵、应天2号多功能生物制剂或上述产品的相关复配产品。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治。也可以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50毫升,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

芝麻叶枯病应如何防治


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芝麻产区都有发生。本病是由山扁豆生棒孢菌真菌所引起。除为害芝麻外,还为害大豆、直豆等农作物。

症状/形态特征:

幼苗受害后,叶茎枯死;受害叶片初期产生小点状褐色病斑,后变淡褐色角斑,或不整形大斑,并有不明显轮纹及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茎上病斑褐色,梭形或条形,中央凹陷;蒴果上病斑红褐色或紫色,略凹陷。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种子或病株残体上越冬。种子上的菌丝可存活2年以上,病残体上分生孢子一年后仍有%%的存活率。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7-30℃。植株生长衰弱、田间湿度大时,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深回土地;避免低洼地种芝麻;选用无病地的种子;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40%多菌灵胶悬剂7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最好在花期和封顶前各喷洒1次。

柑橘缺素病应如何防治


柑橘缺素病又称缺素症,是一类微量元素缺乏的非传染性病害,常造成树势衰退,影响产量和品质。

【症状及病因】柑橘缺素症常见的有缺锌、缺锰、缺铁、缺镁、缺铜、缺钼、缺硼、缺钙等多种,它们症状各异,发生条件也不相同,缺素症症状主要表现于枝叶上,大体分两类:一类是新梢幼叶先显症。从叶色看,又细分嫩叶呈黄化和不呈黄化两类;从叶片大小形状看,又可细分为嫩叶大小形状不正常和嫩叶大小形状正常两类。另一类是老枝或片叶先显症。从成叶大小形状看,又可细分为老叶形状正常和老叶形状不正常两类。总之,不同缺素症症状各有特点,形成的原因各异,跟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肥水管理、土壤各营养元素的均衡性以及天气条件等皆有密切关系。兹就柑橘几种常见缺素症症状特点及成因分述如下:

(1)柑橘缺锌症。

①症状特点:新梢幼叶先显症。表现为嫩叶不均匀黄化(即嫩叶主侧脉间的叶肉黄化,主侧脉及其附近仍呈绿色);嫩叶变得窄小、直立;叶肉黄化;枝叶丛生。

②原因:在弱酸至强酸土壤中含锌量低;在碱性土壤中锌元素虽存在,但溶解度低,不能被柑橘植株吸收利用;土壤有机质缺乏,土壤瘦瘠;元素不平衡,特别是氮磷钾钙施用过量,或镁、铜元素不足,皆易诱致缺锌症。

(2)柑橘缺钙症。

①症状特点:新梢幼叶先显症。表现为嫩叶窄小黄化,主要是嫩叶上部叶缘处黄化;枝条端部枯死。

②原因:在酸性土壤中,钙含量偏低;在温暖多雨地区,土壤中钙素易被淋溶而流失掉,致土壤中钙素不足;土壤中过量施用氨态氮化肥(如硫酸铵、硝酸铵等),或土壤中钾、镁、锌、硼元素含量多,在干旱时造成元素不均衡,易诱发缺钙。

(3)柑橘缺锰症。

①症状特点:新梢幼叶先显症,但叶片大小形状正常,与缺锌的叶片变得窄小有别;叶肉黄化,但黄化程度比缺锌的轻,呈黄中带绿。

②原因:在酸性土壤中锰易被淋溶而流失;在碱性土壤中,锰成为不溶解状态而不易被植株吸收利用;在强酸性土中或砂质土中,如土壤缺锌、铜、镁、铁元素,可伴随缺锰。

(4)柑橘缺铁症。

①症状特点:新梢幼叶先显症,但叶片大小形状正常;嫩叶呈黄色至黄白色;细视叶面现细而绿色的网状纹,此乃缺铁症状的最显著特点。

②原因:在碱性土壤中,铁转化为不溶解状态而不易被植株吸收利用;在灌水过多的园圃,可溶性铁素易流失掉;冬春天气干旱,土壤中可溶性铁含量降低,造成铁素不足;土壤中磷、铜、锰、锌元素过多,易诱发缺铁;相反,缺铁又可伴随缺锌、锰、镁元素。

(5)柑橘缺铜症。

①症状特点:新梢叶先显症,但嫩叶不黄化;叶色深绿,叶片变大,叶面凹凸不平;叶脉弯曲成弓状;枝条显得细长而柔软,扭曲下垂,顶端易枯死;不定芽抽生多,新梢丛枝;幼果易开裂。

②原因:酸性土壤、砂质土壤可溶性铜容易流失掉;偏施过施氮肥,土壤中氮、磷、铜元素比例失调或土壤中锌、锰、镁元素过多易诱发缺铜;土壤中施用石灰过多亦易诱发缺铜。

(6)柑橘缺镁症。

①症状特点:老枝、成叶先显症,但老叶形状正常;老叶初期中脉两侧叶肉呈黄白色,主侧脉仍呈绿色,如肋骨状,后期老叶大部分黄化,仅叶尖处及主脉绿色,成叶片基部残留三角形绿色部。

②原因:在酸性土壤或轻砂质土镁易流失;磷钾施用过多易诱发缺镁;柑橘多核品种比无核或少核品种易产生缺镁症。

防治方法

防治柑橘缺素病,应采取以增施有机质肥,改良土壤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应针对实际抓好下述环节。

(1)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质肥和复合肥,实行配方施肥。

(2)整治柑橘园排灌系统,增强柑橘园防涝抗旱能力。

(3)采用根外喷肥与穴施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①缺锌:酸性土施硫酸锌(100克/株),或叶面喷施0.2%硫酸锌+0.1%熟石灰。②缺钙:施石灰100-150千克/亩,调节土壤pH值5.5~6.5为宜。③缺锰叶面喷施0.3%硫酸锰+0.1%熟石灰2~3次,但中性和碱性土施锰无效。④缺铁:喷施0.2%柠檬酸铁或硫酸亚铁有局部效果;土施螯合铁配合施有机肥最佳,但成本较贵。⑤缺铜:叶面喷0.05%~0.1%硫酸铜1~2次,隔l0天1次,或土施硫酸铜0.7~1千克/亩。⑥缺镁:喷0.2%硫酸镁+0.3%尿素2~4次。或喷l%硝酸镁(5月以后)。另外,对严重缺镁的植株,最好采用镁肥混合堆肥根施办法进行,效果更好。但在酸性土中(pH值6)宜施用石灰镁(0.8~1千克/株);在微酸性至碱性土中,宜施用硫酸镁或硝酸镁。

如何防治药用植物枸杞灰斑病


症状又称枸杞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近圆形病斑,大小2―4mm,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叶背常生有黑灰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也产生类似的症状。

病原CercosporalyciiEll.etHalst.称枸杞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生在叶背面,子座小,褐色;分生孢子梗褐色,3―7根簇生,顶端较狭且色浅,不分枝,正直或具膝状节0―4个,顶端近截形,孢痕明显,多隔膜,大小48―1564―5.5(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鞭形,直或稍弯,基部近截形,顶端尖或较尖,隔膜多,不明显,大小66―1362―4(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枸杞的枯枝残叶或随病果遗落在土中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扩大为害。高温多雨年份、土壤湿度大、空气潮湿、土壤缺肥、植株衰弱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选用枸杞良种。如宁杞1号。秋季落叶后及时清洁杞园,清除病叶和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2)加强栽培管理,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3)进入6月开始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番木瓜的花叶病应如何防治


病害介绍

该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我国番木瓜产区均有分布。感病后的植株在冬天落叶,只留下顶部发黄的幼叶,次年结果量大减,甚至完全不结果,果实含糖量低,风味差,病株在l-4年内死亡。

病害症状

刚发病时,顶部叶片背面产生水渍状圈斑,随之全叶出现花叶症状,顶部嫩茎、叶柄,初期产生水渍状斑点,后扩大并连合成水渍状条纹。在果实上产生水渍状圈斑或同心轮纹圈斑。天气冷时,花叶症状不明显。病株叶片大多脱落。幼叶变脆而透明、畸形、皱缩。

病原

番木瓜花叶病的病原是一种病毒,(Papayamosaicpotexirus)称为番木瓜环斑病毒。病毒粒体线状,平均长度700-800纳米。

发病规律

感病植株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通过桃蚜,棉蚜等介体昆虫传播。温暖干燥天气有利于蚜虫的发育和迁飞,故在温暖干燥年份,该病发生较为严重。一般苗期发病较少,开花结果后发病增多,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大,栽培管理好的树,发病轻。

防治办法

①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增加植株抗、耐病能力。改秋植为春植,改多年生为一二年生。

②及时砍除病株。植株在营养生长期一般抗病较强,而开花结果后抗性减弱,应及时检查,发现病株马上砍除。

③防治蚜虫。在3-6月和9-11月发病高峰期前及发病高峰期,要做好治蚜工作。具体方法可参考柑橘蚜虫部分。

④果园间种玉米,以诱引蚜虫喷杀。

《枸杞黑果病应如何防治》由植物养护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植物养护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