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汇集了海量植物养护知识,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些您知道吗?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养护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小编向您推荐《黄瓜龙头龟缩病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技术》,希望您喜欢!

【趣味问答】黄瓜为什么会发生龙头龟缩病?如何防治?

原因解析

一是低温冷害。降雪导致棚室地温低,发病棚多是在雪后马上定植的秧苗。后期依照常规方式管理,但今冬雾霾天气多,光照明显不足,地温又达不到要求,引发生理失调。黄瓜植株表现为节间明显缩短,叶片增厚变小,叶脉间叶肉隆起,叶缘向下卷曲使叶片呈降落伞状,结瓜部位明显上移,接近或达到生长点的部位。最上面一片展开叶向前弯曲覆盖生长点,有的叶面出现干枯斑。

二是生长势衰弱。植株生长衰弱,营养生长明显不足,但生殖生长过盛,造成生长点萎缩。一般下部叶片基本正常,但上部叶片变小,茎变细,生长点变小。

三是定植时浇水不当。当地黄瓜定植时间不一,定植过早或过晚的发病重,定植后没有及时浇透水的植株明显矮小,根系不发达,植株在定植后生长缓慢或不长,叶片少而小,生长点龟缩或消失。

四是土壤盐渍化。有的棚室因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定植后影响了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造成营养不良,以致生长点萎缩,植株矮小。

纵观不同情况下出现的生长点萎缩,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根系受到抑制或损伤,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救根,刺激根系恢复生长和发生新根。

1.温度管理。上午气温在15℃左右时揭苫,中午温度达到35℃开始放风,下午温度下降到26℃左右时关闭风口,这样连续操作5-7天。

2.施肥。叶面喷施含硼、锌的叶面肥,加氨基寡糖素和芸苔素,下午4点以后喷施。5-7天喷1次,连喷两次。

3.灌根。灌施促进根系发育的药剂,如回生液或忠诚五星等含生物菌的生物菌剂。

采取以上措施一周后,我们收到当地菜农反馈的信息,黄瓜开始恢复正常生长。

延伸阅读

水仙花疾病--褐斑病发生原因以及防治


【常见问题】水仙花为什么会发生褐斑病,如何防治?

【专家解答】

一、病状现象发病初期,病斑多出现在叶部的尖端,呈褐色,先导致叶部尖端成段枯死,后逐渐扩展到茎梗上部。仔细观察,病斑呈纺锤形或椭圆形,也有的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出现。再由几个病斑的愈合后,呈现明显的红褐色大型条斑,致使叶片扭曲,到后期即产生病部破裂造成病害,如遇到气候潮湿的情况下,在病部就出现深褐色小点,即病菌的子实体。

二、致病原因1.气温与雨水气温与雨水对水仙花产生褐斑关系密切。由于病原菌以菌丝在上年的病叶里越冬,而在鳞茎和鳞片中越夏,故在翌年2月上旬期间,当初次出现该病菌侵染时,如遇雨水较多,气温又较高的年份,发生病害也更加严重,特别处在4月~5月阶段为发病盛期;反之,发病则轻。2.营养与肥量营养条件与病害的发生也有直接关系。在种植水仙花中,如在密植的田间,肥料含量过高,造成植株生长脆嫩,此时如遇田间积水过多,不容易及时排除,就会发生褐斑病。

三、防治方法1.科学管理(1)清除病源。要求每年在种球或花球收获后,必须加紧清除田间及田埂里的所有杂草,特别以水仙鳞茎为主,以达彻底清除病源、消灭寄主。尤其是严格去除带病的种子,做到一粒不留。(2)储存良种。凡是留下作为种子的水仙球,其储存方法十分讲究,最好是选择具备阴凉、干燥的房屋作为储存室。同时,还要结合做好定期通风、多加翻动,可避免腐烂良种产生。(3)坚持轮作。坚持轮作极为重要,因为连作田种植水仙后,其田块极容易造成逐年积累病菌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样发生病害也更加严重。因此,应严格控制田块的轮作制,可以减少病害的侵染源。(4)合理施肥。严格控制水肥,注重合理施肥,特别是要避免氮肥偏重的危害性,并且还要防止土壤过分潮湿,在雨季偏多情况下,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做好排水准备工作,力求水份适宜,确保夺取丰产。2.药物防治(1)植前用药。凡在种植水仙花种球前,预先加强种球消毒。取用代森锌300倍或托布津600倍~800倍水溶液,将种球浸泡15~30分钟,对减轻种球发病率起到有效作用。(2)叶面喷洒。种球入土,到出芽生长过程,即3月中旬开始,施洒1%波尔多液或700倍的75%百菌清液于叶面,坚持每隔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5次~7次为宜,可获良好防治效果。

小编总结:褐斑病是水仙花常见疾病之一,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及时的防范,经常会出现病斑,可以进行判断,防治死亡。

黄瓜茎蔓徒长发生的原因及防治


症状:

叶子非常大,直径超过23厘米;叶柄长,超过11厘米,叶柄与主蔓夹角小于45度;节间长,在10厘米以上;茎秆粗在0.8厘米以上;叶色稍淡卷须发白,侧枝长出得早,摘心后出现小蔓。雌花弱,子房小,瓜条和叶片大小不相称,化瓜现象严重或瓜纽多但迟迟不甩瓜。此属营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受到抑制,通常称之为虚症。

诊断要点:

侧枝长出得早,摘心后出现小蔓。在这些蔓上雌花弱,子房小,即使开花,子房膨大也不良,易造成化瓜。植株长势过旺,产量不高。

易发生的条件:

氮多、水多,光照不足,或温度偏高,特别是夜间温度过高,昼夜温差小,营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

预防措施:

控制浇水,合理施用氮肥,严格掌握首次开肥开水的时机。掌握适宜的管理温度和合适的昼夜温差。

防治方法:徒长一旦发生腰采用综合措施进行挽救,主要有:

①在叶面喷洒相当于正常使用浓度1.7~2倍液的微肥(叶肥)或是某些营养治疗剂,如:200~250倍液的绿风95(正常使用浓度是400倍液)。高浓度药液或肥液可能导致叶片出现临时变形,但一旦恢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控制徒长和促进雌花的效果。

②可以通过摘心暂时抑制根的活动,控制植株的长势。

③注意温度的管理,降低夜间的管理温度,可从最低温度12℃降到8℃左右,连续处理5~6天,造成尽量大的昼夜温差,以控制茎叶生长,促进生长发育向生殖生长的方向转化。

④避免过分的闷热,要充分的进行通风换气,保持适当的温湿度,降低黄瓜叶片内的水分含量,以抑制茎叶的生长速度。

番茄空洞原因解析以及防治技术


在市面上购买番茄,有时候会发生空洞的现象,所以番茄在种植的过程中应该提供较多的同化养分,给予足够的营养,减少空洞发生的几率。

花蕾易脱落的苗,一般根部的发育较差,根的数量也少,同化作用较弱,使用生长激素促使坐果,容易产生空洞果。如果减少坐果数,空洞果的发生将会减少。

植株具有好的花芽,由于移植时受伤,形成老化苗,在大田定植根系发育不好,容易引起叶的老化,同化作用减弱。要根据植株的生长势,按比例地坐果,并促使果实慢慢地膨大,供给充足的养分,减少空洞果的发生。

叶面积少的时候,第一花序大量坐果,植株底部的果实,所需的同化养分是由全株供给的,空洞果较少。但上部果实得到的同化养分就少了,就会形成空洞果。同化养分不足时,果实就不能很好地膨大,养分极少时就根本不能坐果。

在同一花序中,从第一朵花到第五、六朵花的开花时间不集中,就会引起果实间对同化养分的争夺,迟开花的果就会形成空洞果,因此在同一花序上,要所同时开花的3-4朵花一起用生长刺激素处理。

土壤中氮肥多、水分多、夜间温度高的时候,开花日期容易不齐。相反,在土壤稍微干燥、夜间温度又低时,开花较整齐。夜间温度高,特别是施了氮肥和浇了水时,同化养分大都分配给植株,而果实却分配得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进行摘心。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为了要增大叶面积,可摘掉一部分果实来增加叶片数,以使同化养分增加,防止空洞果的出现。

少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坐果,以人工授粉为主,辅以用生长调节剂。在保证一定坐果数的情况下减少使用生长调节剂的次数,减少进入植物体内的生长调节剂的量,最好不用高浓度的生长调节剂来处理未成熟的花朵

黄瓜根结线虫病因,症状以及防治技术


黄瓜根结线虫发生在大棚的几率比较高,所以必须要经常的防治,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黄瓜根结线虫症状,病原,传播方式,影响发病的因素以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

本病仅发生于根部,以侧根及须根最易受害,一般地上部分没有明显症状。根部受害后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瘤状根结初期白色而光滑,后转呈黄褐色至黑褐色,表面粗糙乃至龟裂,严重时腐烂。根瘤外观无病症,剖检根结内部,可见到比针头稍大的白色梨状体,为病原雌线虫体,也是确诊本病的一个标准。病株地上部分前期症状不明显,随着根部受害的加重,其表现为叶片发黄,似缺水缺肥呈萎蔫状,生长减缓,植株衰弱,结瓜不良,严重者植株发育不良,有的甚至全田枯死。此外,感染根结线虫后,黄瓜本身对其他病害的抗性也明显减弱。

二、病原

黄瓜根结线虫病由线虫纲的根结线虫属线虫侵染所致。经放大镜观察,病原线虫雌雄异型,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雌成虫固定寄生在根内,膨大呈梨形或球形,前端尖,乳白色,大小0.44-1.59毫米0.26-0.81毫米,解剖根结或根瘤则肉眼可见。雄成虫呈线状,无色透明,尾稍钝圆,大小1-1.5毫米0.03-0.04毫米,主要生活在土中。根结线虫以在土壤温度25℃-30℃、土壤持水量40%左右时发育最适宜。

三、传播途径

根结线虫以2龄幼虫或卵在土中越冬。借助雨水、灌溉水传播,从幼嫩根尖侵入,直至发育为成虫,成为内寄生线虫。在其取食的同时,分泌刺激物,刺激根细胞增大和增殖,形成根结或根瘤。初侵染源为病土、病苗及灌溉水,远距离移动和传播则依靠流水、风、带病的种子、病土搬运、农机具沾带的病残体以及人的各项农事操作。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1.土壤和地势与发病的关系。根结线虫是好气性的,凡土壤潮湿、黏质土壤、结构板结等均不利根结线虫活动,故发病较轻。反之,地势高燥、结构疏松、含盐量低而呈中性反应的沙质土壤,都适宜于根结线虫的活动,因而发病重。

2.耕作制度与发病的关系。连作地发病重,连作时间越长,受害愈严重。发病地如长期浸水4个月,可使土中线虫全部死亡。

3.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根结线虫适宜的繁殖温度是25℃-30℃,低于5℃或高于40℃则活动较少,在55℃条件下持续10分钟则可致死。一般来说,适合蔬菜生长的土壤湿度条件也适合根结线虫,适宜湿度40%-70%。

4.耕翻与发病的关系。根结线虫多分布在土表层下20厘米,特别是在3-9厘米内最多。因为病原线虫的活动性不强,而且土层越深透气性越差,不适宜于病原线虫生活。如将表层土壤深翻后,大量虫体从上层翻到底层,不仅可以消灭一部分越冬的虫源,同时耕翻后表层土壤疏松,日晒后易干燥,不利线虫活动,虫源也相对减少。

五、防治方法

应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遵循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

1.轮作。合理轮作可以减少土壤线虫量,减轻病害的发生,若能实行2-3年轮作,效果更显著。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因禾本科作物不会发生根结线虫病。无病土育苗和深翻土壤,也可有效地防治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发展。

2.加强田间管理。彻底处理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压低虫源基数。合理施肥和灌水,对病株有延迟其症状表现的作用或减轻损失。播前深耕,通过深耕深翻把分布在表土层的线虫翻到土壤深处。增施有机肥,可增加根系发达强度和韧性,提高植株的抗性和耐性。

3.水淹杀虫。对重病田进行灌水,使线虫缺氧窒息而死,水深10-15厘米,保持4个月。

4.土壤消毒。主要用于苗床,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颗粒剂,药剂在播种前2-3周施于离表土15-25厘米深的土中。施药前保持湿润,施药后覆土压实,以达到熏蒸杀虫的目的。

5.药剂灌根。黄瓜生长期初显症状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乐斯本乳油对水稀释成1000-1500倍液灌根防治,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

6.高温杀虫。土壤5厘米深处的地温白天达60℃-70℃,10厘米深处的地温达30℃-40℃,即可有效杀灭各种虫态的线虫。一般7-8月在灌水后,用塑料薄膜平铺于地面、压实,保持10-15天可达到杀虫的效果。

水稻恶苗病病因以及防治技术


【常见问题】水稻为什么会发生恶苗病?防病条件以及防治技术有哪些?

专家全面解答

一、病因

1、症状识别:此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剥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以后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2、病原鉴定:恶苗病系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的(串珠镰孢菌)引起的。病部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一般无色。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或有双胞,大小为4-6微米2-5微米,最初在分生孢子梗上串生成链状或簇生成球状,以后分散。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细长,新月形,两端弯曲尖削,基部有足胞,大小为16-57微米2.5-4.5微米,一般有3-5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通常着生于多次分枝的无色分生孢子梗上,多数分生孢子集聚时呈淡红色或橙红色,干燥时呈粉红色或白色,病菌能产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长和节上产生不定根。

3、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感病,重者幼苗枯死。健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导致徒长等症状。一般病株中菌丝体会蔓延到全株,但不能扩展到穗部。感病或枯死的病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而引起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侵染花器,造成秕谷或畸形,侵入颖或种皮组织内,而使种子带菌。脱谷时,病部的分生孢子也会飘落粘附于种子上,病菌便在种子表面越冬。

二、发病条件

⑴带菌种子:一般种子田未及时收割与脱谷,由于增加了带菌与侵染机会,这类种子播种后,往往比及时收割和脱谷的种子发病重,⑵种子受伤:脱谷时,由于脱谷机空隙小,转数过快,可造成种子受伤几率高,如播种这类受伤种子比未受伤的种子发病重,⑶幼苗弱:育苗床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发生龟裂,易使幼苗根部受伤,或拔苗时由于育苗床上缺水使根部受伤,这类幼苗插秧后发病重,⑷浸种不彻底:浸种不彻底的病种子比浸种消毒彻底的种子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此病是由种子传播为主的少循环病害,因此,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种子和做好种子处理是防治关键。

1、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应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发现病菌或病株应及时拔除,以防传播蔓延。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

2、种子消毒处理: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种子消毒常用的方法有:25%施食盐25毫升,加100升水混配,可浸100千克水稻种子,温度10-15℃,浸种7-5天;温度16-20℃,浸种4-3天,温度20-25℃,浸种3-2天,每天要搅拌3次,取出直接催芽。

一般浸种水位应超出种子10厘米,每天早、中、晚各搅拌一次。

3、拔除病株:结合田间作业,发现病株应立即连根拔除,防止传播蔓延。

4、防止稻苗根部和种子受伤:防止伤口形成是减少病菌侵入的关键。如育苗期要防止缺水受旱,损伤稻根,拔秧前要先灌水湿润,以防损伤秧苗根部,脱谷时要注意脱谷机间隙不宜过小,转速不宜过快,以免种子颖壳受伤,均可减轻病情。

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黄瓜黑星病应该如何防治?


黄瓜,蔓生草本植物,也称胡瓜、青瓜,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黄瓜果实呈长圆形,对于土壤的适应性非常强,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黄瓜黑星病是多发于黄瓜身上的一种常见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不及时防止,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那么大家知道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吗?黄瓜黑星病应该如何防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

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

黄瓜黑星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我国的检疫病害,是大棚的毁灭性病害之一。相对湿度在90%左右,温度在9-30℃都可发生。病菌从作物的表皮、气孔、伤口侵入。棚膜及棚内作物叶片有水珠存在,是该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棚内湿度大、光照弱、浇水后遇上连阴天的气候条件下发病重。病菌以菌丝体在大棚中存在,成为最初的传染源。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使种子带菌,种子带菌可侵染幼苗,带菌的苗子定植后会很快发病。

黄瓜黑星病应该如何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用55~60℃的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用清水冲净后再催芽。

3、加强管理,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尽量放风排湿,减少叶面结露,抑制病菌萌发和侵入。冬天要小水勤浇,不能大水漫灌,经常擦拭棚膜,增加透光率。

4、用45%百菌清烟剂300g/亩晚上熏棚8小时左右。

5、发病初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40%氟硅唑7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1500倍液、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叶面喷雾进行防治,视病情隔5-7次。

以上就是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以及该病应该如何防治的相关解答,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黄瓜龙头龟缩病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技术》由植物养护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植物养护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