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汇集了海量植物养护知识,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些您知道吗?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养护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小编向您推荐《大豆“病害”防治技术大全》,希望您喜欢!

【常见问题】大豆有哪些病害呢,如何才能防治?

【专家解答】

①大豆灰斑病

农业防治:a.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并要经常监测各地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以便选择新的抗病品种;b.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收获后及时翻地,减少越冬菌量;c.注意合理轮作,避免重茬和迎茬种植;d.建立无病留种田,播种前剔除病斑种子;e.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加强栽培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d.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

化学防治:根据田间病情发展及气象预报,在结荚和鼓粒期喷药,以控制籽粒病害。

常用药剂:多菌灵胶悬剂(5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等。

适用范围:东北地区。

注意事项:必须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施药时要按要求对水,细雾均匀喷于感病部位,以保证防治效果。

②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休眠体(胞囊)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传播途径多,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主要依靠抗病品种和合理轮作结合施用药剂进行综合措施。

农业防治:a.选用抗(耐)病品种,注意品种搭配使用;b.避免重茬和迎茬,在黑土轻病区坚持3年以上的轮作,在盐碱土和沙土地区要实行5~6年以上的轮作;c.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适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并适当补充锌和锰等微量元素,提高大豆抗病能力;d.加强豆茬耕翻,降低虫源。

生物防治:淡紫拟青霉菌剂等生物制剂可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

化学防治:在大豆播种前选用可有效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的种衣剂拌种。

适用范围:全国大豆产区。

注意事项:该病一旦发生很难根除,因此,要注意减少病害传播,控制疫区发展。

③大豆花叶病防治技术

大豆花叶病的病原是病毒,目前尚无特效药剂来防治。该病在田间由蚜虫传播,因此,防治应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和不带病毒的种子、配合大豆蚜虫防治为核心的综合措施。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蚜虫的发生、传播及危害,达到切断毒源,治虫控病。在蚜虫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将其控制在点片阶段或盛发初期。

农业防治:a.推广抗(耐)病品种。b.播种前对种子严格精选,剔除褐斑粒;c.建立无(低)毒种子繁殖体系和健康种子田。种子田要选用健康种子,在蚜虫发生前结合铲地清除病苗,种子田与毒源隔离100米以上,以防止外源传播;d.避免晚播,使易感病期避开蚜虫高峰;e.大豆田出现蚜虫时要及时防治。可采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5%来福灵乳油、10%吡虫啉(又称大功臣、一遍净、扑虱蚜、虱蚜净等)或2.5%溴氰菊酯乳油;f.清理农田周边杂草,清除蚜虫越冬场所。

物理或生物防治:可在田间放置银灰塑料薄膜驱蚜。田间应尽量减少化学药剂施用量和次数,保护草蛉、瓢虫和食蚜蝇等蚜虫天敌。

化学防治:在病毒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在7~8月份,还可结合治蚜喷施防治病毒病的药剂。

常用药剂:2%菌克毒克水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等。

适用范围:所有大豆产区。

注意事项:喷雾要做到均匀,无漏喷,连续施药2次,每次间隔7~10天;要统一行动,进行集中、连片防治。药剂要交替使用,以延缓蚜虫抗药性的产生。

④大豆锈病防治技术

以选用抗(耐)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结合农业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a.选用抗(耐)病品种。b.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可改秋播大豆为春植,避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c.合理轮作和间作,清沟排涝,降低田间湿度;d.中耕除草,改变田间小气候;e.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f.秋大豆地区不种田埂豆,可减少病菌数量。

化学防治:做好预测预报,重病年适期喷药。

常用药剂:三唑类药剂、三嗪酮、粉锈灵、百菌清、邻酰胺、苯来特、嗪胺灵、代森锰锌等。

适用范围:南方大豆锈病发生区。

注意事项:施药时按要求对水,均匀喷雾于叶部。防治要及时,尤其当雨日多、田间湿度大时,要及时控制病害发展。

【小编点评】大豆病害不可轻忽,发现病害时不及时防治很容易造成大豆产量、品质上的各种损失,一定要引起重视。

精选阅读

大豆三种病害的防治


大豆根腐病: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并造成为害,减产幅度在25%~75%或更多。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主要症状是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不同程度扩散至下部侧枝,使病茎髓部变褐,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但不脱落。药剂防治主要应用58%瑞毒霉锰锌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用量均为种子量0.3%~0.4%拌种。

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主要浸染茎秆,7月下旬开始发病,浸染初期茎秆上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样的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药剂防治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核菌净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

大豆灰斑病:又称斑点病,一般在6月上中旬叶上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7~8月份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严重发病时几乎所有叶片长满病斑,造成叶片过早脱落,受害减产20%~30%,品质降低。药剂防治:除在播种时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外,在大豆花荚期,每公顷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公斤,对水450公斤喷雾。

长春花病害防治大全


【常见问题】长春花病害防治大全

【专家解答】

基腐病

发病症状:主要危害茎基部,根颈部皮层及木质部变黑褐色,地上部萎蔫,严重时全株枯死。

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尖镰刀菌。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伤口侵入,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施用带菌肥料易发病,连作或湿气滞留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拔除病株烧毁。

2、换用新盆土或经过消毒的盆土。

3、避免施用带病残体和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作基肥。

4、对初发盆栽病株和地栽病株及其邻近健株通过灌药加喷施来控制病害蔓延。可用高锰酸钾500至1000倍液、或双效灵水剂3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30%土菌消水剂1000倍液,或45%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000倍液,或56%靠山分散粒剂1000倍液,连续喷淋4至5次,前密后疏。

黑斑病

发病症状:危害叶和茎。叶片初为黑褐色小斑点,不久扩大为不规则的大斑,红褐色,中心变灰白色坏死。随着斑点增多、变大,整叶变褐枯死。茎秆从叶柄基部开始发病,纵向发展为长条形黑褐色斑。

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链格孢。病菌在植株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可传播病菌,均为初侵染源。高温多雨后发病严重。病菌以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实行轮作,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及时清除病叶、病茎。

2、药剂防治:用65%代森锌600倍液,或70.5%代森锰锌600倍液喷1次,喷药时要将叶片的正反面都喷到。

黄化病

发病症状:受病植株叶片黄化。

病原:植原体。其形态有球状、椭圆状以及不规则形等。这种多形菌体一般大小直径为80~800nm。

防治方法:

1、拔除病株。

2、选择健康植株作繁殖母株。

3、防治传播介体叶蝉,减少田间传播。常用的药剂有50%辛硫磷8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等。

4、用四环素对病株进行治疗。

花叶病

发病症状:整株发病。叶上产生花叶症状。植株生长不良,花上也产生斑纹,畸形。

病原:由黄瓜花叶病毒(CMV)侵染引起的病害。CMV的寄主范围也很广,可侵染45科124种植物。抗性不如TMV强,不耐干燥。致死温度为70℃10分钟,稀释终点为万倍以上,病毒颗粒球状。田间主要靠蚜虫传播。

传染途径:

1、黄瓜花叶病毒(CMV)主要在多年生宿根杂草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

2、春季这些越冬杂草发芽后,通过蚜虫(桃蚜、棉蚜等)将病毒传到受害植物上。在田间主要靠蚜虫传染,接触传染作用不大。

防治方法:

1、及早铲除杂草,消灭传染源。

2、及时防治蚜虫,减少传染媒介。

疫病

发病症状:叶、茎、花均可受害,病部初生灰褐色油渍状小斑,扩展后成黑褐色不规则形斑,潮湿条件下病部生白色稀疏霉层,严重时致茎倒折下垂,叶片和花软腐。

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烟草疫霉。病菌随病残体土中越冬,适宜发病温度28%,相对湿度高于85%,有利于孢子形成,相对湿度高于95%,菌丝生长旺盛。因此高温多雨、湿度大是该病流行的条件。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长春花喜温暖、阳光充足和稍干燥的环境,怕严寒、忌积水。如果地栽,应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在阴处也可生长,但应严格控制浇水,尽可能保持盆土适度干燥。浇水时避免顶浇和过度浇水。改顶浇为底部灌溉或坐盆浸水方式,也可在植株基部覆草,以减少浇水次数。低温应注意浇水,勿过湿。

2、药剂防治:进入雨季后,在发病前开展预防性防治,及时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发病高峰期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小编点评】长春花本身具有抗病虫性,因为它植株本身有毒,以上是第一农经小编为您整理的长春花比较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在这里,小编提醒您,要防止长春花苗期猝倒病、灰霉病、肥害、药害的发生,如有这些情况,应用清水浇透,立刻加强通风,将危害降低。另外,长时间下雨长春花容易感病,在生产过程中不能淋雨。

大豆羞萎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大豆羞萎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病沿脉产生褐色细条斑,后变为黑褐色。叶柄染病从上向下变为黑褐色,有的一侧纵裂或凹陷,致叶柄扭曲或叶片反转下垂,基部细缢变黑,造成叶片凋萎。

茎部染病主要发生在新梢。豆荚染病从边缘或荚梗处褐变,扭曲畸形,结实少或病粒瘦小变黑。病部常产生黄白色粉状颗粒。以下就是大豆羞萎病的防治技术:

基本方法

(1)目前此病在我国仅局部发生,因此对种子要严格检疫,防止随种子传播蔓延。

(2)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可减少菌源。

(3)与非本科作物3年以上的调茬轮作。大豆地连种多年,严重破坏田间生态环境,土壤通透性差,微量元素与营养元素失衡,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遭到破坏,致使大豆羞萎病等次生病害逐年加重。因此,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与非本科作物3年以上的调茬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以控制羞萎病的发生。

(4)采取大垄栽培模式,加强田间排涝。大豆出苗期间低温持续阴雨,低洼地内涝成灾,大豆植株长势弱,抗逆性降低,羞萎病发生严重。应采取大垄栽培模式,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

(5)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药剂方法

(1)用种子重量0.4%的40%拌种双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2)必要时在结荚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3)种子消毒: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然后冲净晾干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40%拌种双拌种。

(4)在发病初期喷施25%咪鲜胺水乳剂250毫升加43%戊唑醇悬浮剂50毫升/公顷。

如何防治梨树病害?梨树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


众所周知,和其他果树一样,在梨树的种植过程中也常会受到病害的侵染,主要的有黑星病、锈病和黑斑病,严重危害梨树种植的产量效益,造成经济损失。那么,如何防治梨树病害?现将梨树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起来看看吧。

一、梨黑星病

危害:为害叶片、果实、芽、花序和新梢,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引起叶片干枯早落,幼果变硬、龟裂、畸形,也易早落,从花期开始侵入后在8月份果实采收贮藏期果心变黑,病菌在芽鳞、病叶、病果和枝条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花序和新稍基部常先发病。该病从花期到果实采收期都可发生,发病轻重与当年降雨多少密切相关。

防治方法:梨落花后,结合疏花疏果剪除病梢,落花后7-10天用20%代森铵1000倍,65%代森锌800倍进行防治。晚秋清除落叶、病果、病枯枝等,减少越冬菌源。生长期喷药防治,第一次掌握在花序分离期,第二次在谢花70%左右时。药剂可用石灰倍量式200倍的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800-1000倍液,15%黑菌消1500―2000倍液。

二、梨锈病

危害:梨锈病又称赤星病,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新梢和果实,病叶初为黄橙色光泽小斑,后扩大呈椭圆形病斑,有黄晕圈与健部分开,病组织正面凹陷,背面隆起,长出灰褐色毛状物,后期后期病斑变黑枯死,仅留痕迹,病部长出淡黄色毛状物,为病菌的锈子器,发病严重时叶片枯萎早落,新梢、果柄、叶柄病部发生龟裂易折断,病果成畸形,也易早落,具有中间寄生(桧柏和龙柏)。

防治方法:在梨园附近5公里内,不宜栽植桧柏龙柏等中间寄主。附近如有风景区,春季对中间寄主喷0.3%五氯酸钠+1度石硫合剂,以抑制冬孢子的萌发。同时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喷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200倍、15%的粉锈灵1000倍或40%的福星800倍喷2-3次进行保护。注意在梨盛花期间应避免用药。

三、梨黑斑病

危害:梨黑斑病为害果实、叶片和新梢。幼果感病带硬化龟裂,近成熟期果实感病则软腐脱落。

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减少越冬菌源。萌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和0.3%五氯酸钠混合液,杀灭越冬病菌。萌芽后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再喷布2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600-800倍液数次。病重园喷10%多氧霉素1000倍液有较好的效果。

【小编结语】黑星病、锈病和黑斑病是梨树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害,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梨树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大家都了解了吗?

莴笋病害有哪些?莴笋病害的图片大全


【常见问题】莴笋病害有哪些?

【专家解答】莴笋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茎用莴苣,具有相当的种植价值和市场效益。但是,在莴笋的生长过程中,常会受到病害的侵染,如菌核病、白绢病、褐斑病、黑斑病、灰霉病、锈病、霜霉病等,严重危害莴笋的产量和质量。如我们所知,防治病害的前提是对病害的识别,现将莴笋病害的图片大全介绍如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识别莴笋的不同病害。

一、莴笋菌核病

菌核病主要为害寄主根茎部,多在莴笋生长中后期发病,植株染病后外叶逐渐褪绿变黄,最后萎蔫枯死。病部多呈水渍状软腐,在病组织表面产生浓密白色霉层,最后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常造成植株成片坏死瘫倒。

二、莴笋白绢病

莴笋白绢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部。叶柄发病初期产生水浸状病斑,并不断扩展,湿度大时病部湿腐,并长出白色菌丝体,后产生红褐色球形菌核;茎部发病与叶柄发病相同。

三、莴笋褐斑病

莴笋褐斑病主要侵害叶片。初在叶片上出现浅褐色小点,逐渐转变成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坏死斑,边缘水渍状,中心有灰白色小斑,病斑易穿孔。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灰褐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布,多个病斑扩大汇合形成大型坏死斑,致叶片枯死或腐烂。

四、莴笋黑斑病

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圆形至近圆形黄褐色至褐色病斑,在不同条件下病斑大小差异较大,具有同心轮纹。空气潮湿时病斑易穿孔,通常在田间病斑表面看不到霉状物,后期病斑布满全叶。

五、莴笋灰霉病

此病在各生育期都可发生,苗期发病,叶和幼茎呈水浸状腐烂,在病部产生灰色霉层。定植后发病多始于近地面的叶片和茎基部,受害部位初呈水渍状不规则形,扩大后呈褐色,病叶基部呈红褐色,形状各异,大小不等。茎基部被害状与叶柄基本相似,病斑绕茎周即腐烂,随后地上部茎叶凋萎。空气潮湿,叶和茎腐烂部均密生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多由下向上发展,可引致整株腐烂。

六、莴笋锈病

莴笋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在叶片上产生淡黄色至橘红色的小斑点,叶背产生隆起的小疤斑,后期表皮破裂后散出黑色粉末,为害严重时叶片枯死。

七、莴笋炭疽病

莴笋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柄。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水浸状近圆形至不规则形黄褐色至褐色病斑,后扩展成椭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至灰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部易穿孔;叶柄发病产生椭圆形至梭形黄褐色凹陷斑,湿度大时病部易湿腐。

八、莴笋褐腐病

莴笋褐腐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缘出现坏死小褐斑,后逐渐向叶内扩展成不规则形深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导致叶片腐烂。

九、莴笋霜霉病

莴笋霜霉病全国所有种植区几乎都有发生,严重时大量叶片枯黄、坏死,削弱植株的长势,引起减产。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从幼苗至成株期都可发生,以生长中后期发生较重。植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病,开始叶面出现水浸状小点,逐渐发展为淡黄色近圆形病斑,逐渐扩大成不定形。或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后来病斑颜色转为黄褐色,潮湿时病斑背面可长出稀疏的霜状霉层。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干枯、死亡。

【小编结语】做好莴笋病害的防治工作,是保证莴笋种植产量效益的关键。而想要更好的防治,准确识别病害是前提。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莴笋病害的图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识别莴笋的病害。

芝麻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一、主要病害发生特点。芝麻主要病害有芝麻茎点枯病、芝麻枯萎病、芝麻青枯病、芝麻疫病等。

1、芝麻茎点枯病。芝麻茎点枯病又称芝麻茎枯病、芝麻黑根疯等。主要为害芝麻茎杆、根部及幼苗。苗期发病,病苗地上部萎蔫枯死,根部变褐死亡。茎部受害后,病茎初呈黄褐色水渍状斑点,并迅速发展,变成环绕状斑点,至晚期病斑呈黑褐色,以后茎杆中空、容易折断。根部受害后,主根、支根逐渐变成褐色,根皮层内形成大量黑色菌核,致使根枯死。该病病菌以菌核在种子、土壤和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在田间借风、雨、汽流传播,主要从植株茎基部、根部及叶柄处侵入为害。芝麻苗期、盛花期阶段最易感病。病株可产生分生孢子再传播侵染。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偏施氮肥、种植过密和连作地为害加重。

2、芝麻枯萎病。芝麻枯萎病又称半边黄或黄化,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病菌多从苗的根尖、伤口侵入,病菌从根部侵入后进入导管,沿导管蔓延到茎、叶、蒴果和种子,致使全株发病枯死。病株茎基部呈红褐色,茎维管束呈褐色,叶片变黄萎蔫枯死。有时仅限于半边侵染时,表现为半边发病枯死。潮湿时,受害部位有粉红色霉状物。该病病菌在土壤中、病株残体内或种子内外越冬。6月份开始发病,8月份达到发病高峰。连作芝麻地、土壤肥力差,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3、芝麻青枯病。芝麻青枯病俗称芝麻瘟,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或从自然孔口侵入,并在植株导管内从下向上蔓延。病株初期似缺水状,白天萎蔫,夜间恢复正常,几天后夜间也萎蔫。受害植株根茎外部呈黑褐色条斑,内部维管束呈褐色,有细菌溢浓渗出。受害叶片叶脉呈黑绿条斑,病蒴果呈深褐色条斑。该病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流水或农事操作传播。发病高峰多在夏季7-8月份。暴风雨过后,温度骤然升高,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4、芝麻疫病。芝麻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为害芝麻茎基部、茎部、蒴果、叶片。茎基部受害后,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呈红褐色、凹陷、皮层纵裂。茎杆和蒴果受害后,病部呈暗绿色水渍状,缢缩凹陷,生有棉絮状白霉。叶片受害后,出现黄褐色病斑,病斑有不明显轮纹。该病病菌以菌丝或卵孢子在病株残体中越冬。翌年病菌侵染茎基部,产生孢子囊,借风、雨、流水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7月份芝麻现蕾期开始发病,8月份达到发病高峰。多雨潮湿受害重。

二、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及种子处理。选择优质高产、耐渍、抗病性强品种,如豫芝8号、易芝1号等。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或60℃温水浸种5分钟,晾干后播种。或用五氯硝基苯加福美双拌种(1:1),用药量占种子重量的0.5-1%;或用0.5%硫酸铜溶液浸种半小时,均有较好防效。

2、农业防治。芝麻土传病虫害严重,最忌连作,芝麻与棉花、甘薯及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能较好控制病害发生流行。芝麻收割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销毁,防止病菌扩散蔓延。加强肥水管理,增施基肥,基肥以中迟效有机肥为主,并混施磷、钾肥、苗期不施或少施氮肥,培育健苗,使病菌不易侵入。采用高畦栽培,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田间有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3、药剂防治。防治芝麻病害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要掌握在病害发生前喷药保护,或发病初期用药。防治药剂有37%枯萎立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菌灵悬浮剂7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80%硫酸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大全》由植物养护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植物养护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绿植物种植技术大全”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