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楠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楠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heterocycla(Carr.)Mitfordcv.Pube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单子叶植物纲Liliopsidac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属刚竹属种毛竹笋分布区域分布自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和台湾省,黄河流域。

“楠竹”(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980页,关于“南”字的最后一个词条,即“南竹”,解释是:毛竹。该书第982页对“楠”字的解释是:楠木。所以,“南竹”不能写成“楠竹”。)被统称为毛竹,又别于毛竹,南竹实际上是毛竹中最名贵,最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一种实用竹。在中国300多种禾本竹类植物引属中,南竹是生长最快,材质最好,用途最多,经济价值最大,种植面积最大的竹种。南竹生长快,适应性强,恢复一棵60英尺高的树木需要1年的时间,而同长度的南竹只需59天。南竹的大面积推广种植能防止水土

植物名称

南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Carr.)Mitfordcv.Pubescens)又名毛竹(栽培型)南竹、猫头竹(中国树木分类学)

形态特征

竿高达20余米,粗者可达20余厘米,幼竿密被细柔毛及厚白粉,箨环有毛,老竿无毛,并由绿色渐变为绿黄色;基部节间甚短而向上则逐节较长,中部节间长达40厘米或更长,壁厚约1厘米(但有变异);竿环不明显,低于箨环或在细竿中隆起。箨鞘背面黄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点及密生棕色刺毛;箨耳微小,繸毛发达;箨舌宽短,强隆起乃至为尖拱形,边缘具粗长纤毛;箨片较短,长三角形至披针形,有波状弯曲,绿色,初时直立,以后外翻。末级小枝具2-4叶;叶耳不明显,鞘口繸毛存在而为脱落性;叶舌隆起;叶片较小较薄,披针形,长4-11厘米,宽0.5-1.2厘米,下表面在沿中脉基部具柔毛,次脉3-6对,再次脉9条。花枝穗状,长5-7厘米,基部托以4-6片逐渐稍较大的微小鳞片状苞片,有时花枝下方尚有1-3片近于正常发达的叶,当此时则花枝呈顶生状;佛焰苞通常在10片以上,常偏于一侧,呈整齐的复瓦状排列,下部数片不孕而早落,致使花枝下部露出而类似花枝之柄,上部的边缘生纤毛及微毛,无叶耳,具易落的鞘口繸毛,缩小叶小,披针形至锥状,每片孕性佛焰苞内具1-3枚假小穗。小穗仅有1朵小花;小穗轴延伸于最上方小花的内稃之背部,呈针状,节间具短柔毛;颖1片,长15-28毫米,顶端常具锥状缩小叶有如佛焰苞,下部、上部以及边缘常生毛茸;外稃长22-24毫米,上部及边缘被毛;内稃稍短于其外稃,中部以上生有毛茸;鳞被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1毫米;花丝长4厘米,花药长约12毫米;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椭圆形,长4.5-6毫米,直径1.5-1.8毫米,顶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笋期4月,花期5-8月。

地理分布

楠竹主要分布在四川宜宾,湖北咸宁,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楠竹竹质尤以湖南竹为最好,江西,福建次之。

营养价值

毛竹笋是公认的最佳绿色天然食品,是传统的森林蔬菜之一,被列为“素食第一品”的“山珍”之一;在日本、加拿大和韩国,更是被认作“餐餐必备,天天必食”的蔬菜。据测定,每100克竹笋中含蛋白质3克、脂肪0.2克、糖类0.4克,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磷、铁、钙和18种氨基酸、胡萝卜素等成分,是一种全天然营养食品。近年来还发现竹笋具有减肥、降血脂、抗衰老等多种保健功能,是一种新型的保健食品。竹笋中含量最多的纤维素,在现代营养保健上有着重要作用。常吃纤维素多的食品,可防治高血脂症、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病、糖尿病、肠癌及痔疮等疾病。这是因为纤维素在肠内可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增加肠里动,促进烘便函排泄。因此,纤维素又被现代营养学家称之为“第七营养素”。

栽培方法

全垦深翻,施基肥;全垦的目的是要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条件。

在全垦深翻的同时,挖除竹林内的“三头”(石头,竹蔸头,树桩头)和老竹鞭,创造有利于鞭根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深翻深度30~40cm,注意避免损伤幼壮竹鞭的鞭芽和鞭根。深翻时间以冬季12月~翌年1月,结合挖冬笋进行较好b这时竹林行鞭结束,地上、地下部分均处于休眠状态,鞭根损害较少;或者在笋一功竹高生长停止,而鞭梢又尚未大量生长前的6月中旬进行也可以。

笋用林一般留母竹较少,林内阳光充足,容易滋生杂草。为防止林地水分和养分的消耗.必须及时除尽杂草。除草松土可结合进行,使土壤疏松透气,减少行粮阻力,有利于鞭根生长和发笋。每年夏秋(6~9月)季节,气温高,湿度大,杂草生长快,应进行1~2次,深度10~15cm。要求除尽草根,不损伤竹鞭和笋芽3把杂草翻埋上中,腐烂当肥料。

在深翻基础上再施基肥,基肥以人粪尿,猪、牛栏厩肥,菜饼等有机肥为最好。一般每1,000m2竹林中施人人粪尿或猪、牛栏厩肥4,000~5,000kg,菜饼400~500kg。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割青草进行“埋青”,每1,000m2“埋青”6,000~10,000kg。“埋青”后再盖8~10cm厚的土,称“扛土埋青”。这对培养竹林和培养大笋很有好处。施肥深度150~25cm,先开沟后施肥,施后覆土。

留好母竹,合理砍伐:笋用竹林与材用竹林一样,为获得高额的竹笋产量,除了有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外,还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竹林结构。竹笋在生长发育时期,主要靠母竹供给养分。因此,母竹的数量和年龄直接影响到发笋的数量和质量(表)。

据研究一般笋用毛竹林的立竹数,每1,000m‘保留母竹250~300株为宜,母竹年龄为6年(3度)。竹龄组成:l~2度竹各占35%,3度竹占30%。

根据日本野中重之教授的研究报告认为,毛竹笋用林母竹立竹数,以每1,000m2竹株留130~200株为宜.留竹时间以竹林出笋最盛期前10天开始出土的,竹笋留为母竹最好。母竹年龄l~5年生为好。

选留母竹应以中、后期出土的竹笋为宜,因为这个时期出笋数量多、质量好、成竹率高,可以从中均匀地选择健壮的竹笋成为母竹。如前期出笋选留母竹,消耗养分过多,影响后期出笋和产量;而后期出上的竹笋成竹率低,成竹质量差,不宜留作母竹。

笋用林的母竹砍伐更新应在冬季进行,每年砍伐量应与新竹数大致相等。在风雪危害较严重的地方,对保留的母竹需进行钩梢,一般在Ic~11月间进行。为保持竹林有一定的叶面积指数,钩梢强度要予以控制,一般钩梢后要留枝12~15盘。

及时抢笋,施好肥料:毛竹春笋一般3月中、下旬开始出土,挖春笋要遵从“初期挖笋,中期选笋留母竹,后期笋挖光”的原则。早期笋价格高,经济效益好,及时挖除早期笋,还可减少养分消耗,促使处于休眠状态但具有分生能力的笋芽萌发,达到多出笋,提高产量的目的。据研究,在不同出笋时期选留母竹,对竹笋产量有很大影响。江苏宜兴地区,谷雨留母竹比清明至谷雨留母竹增产30.7%,比清明目母竹增产373%。

毛竹的笋芽在秋季7~8月份开始萌动,这时笋体小,无食用价值,到了冬季芽体膨大成为竹笋,称为“冬笋”,可挖取食用。

水湿栽竹法

先挖好长1.5米、宽1米、深0.5米的栽植穴。留2/3的松土在穴内,浇入6?D8千克水,调成泥浆,拌入钙镁磷肥4.5-D5千克。然后把母竹栽入穴中央,将鞭根和竹蒲头轻埋入泥浆中,上面用1/3松土盖住,成馒头状。

移笋栽竹法

即只挖掘鞭笋栽竹,当年栽竹当年出笋。方法是:每年3月,挖取2-D3年生长健壮的母竹竹鞭附近的笋芽,留鞭长0.3-D0.4米,去鞭长1-D1.2米。挖掘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损伤笋芽与鞭的连接处(螺丝顶),挖取后用稻草包扎运往林地栽竹。栽植方法与水湿栽竹法相同。

埋鞭栽竹法

埋鞭栽竹主要是依靠竹鞭上的芽发育成新竹。竹林地要选择肥沃、疏松、湿润的沙质壤土。翻耕林地,深耕24?D25厘米,并挖好栽竹穴,穴长1.2-D1.5米,宽70-D100厘米,深50?D75厘米。穴底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25?D30千克,上盖7-D10厘米厚的泥土。3月上旬出笋前挖鞭栽竹。母鞭要求选择1?D2年生的母竹竹鞭,鞭色深黄或黄铜色,鞭芽饱满直径2?D3厘米,每段鞭长60-D70厘米。鞭上带13-D14个笋芽。栽竹时,将母鞭埋入穴中压实,上盖12-D15厘米的土。一般每亩栽竹鞭40-D50根。若遇干旱,上面必须盖草保湿。

竹蔸栽竹法

先在林缘或竹林稀疏处选择2?D3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竹枝分桠低、竹叶墨绿的母竹。再将母竹留来鞭长30-D40厘米,去鞭长70-D100厘米后挖起。(注意不要伤螺丝顶),然后在竹蔸20-D25厘米处锯断竹竿,留下竹蔸用稻草包扎,保护好鞭根后运往造林地栽植。栽植方法与水湿栽竹法相同。

生活用途

药用功效

毛竹笋的药用价值也极高。在古代医书《纲目拾遗》中载:竹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等功效。笋被认为是减肥和防止肠癌的健身食品。因笋内的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增进消化腺的分泌,故有利于消胀和排泄,能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留和吸收,可减少中毒病和肠癌的发生。近年还发现,竹笋内的多糖物质具有抗癌作用。纤维素和脂肪酸结合能防止血浆中胆固醇的形成,竹笋中的酪氨酸能治疗甲状腺亢进,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常吃竹笋,能防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的产生,对肠癌、食道癌和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疗效。竹笋还含有Se、Ge等有防癌、抗癌、抗人体衰老功能的微量元素。日本已从毛竹笋中提取Se、Ge等作为保健食品。认为Ge可以活化人体细胞,使人血色好转,还有通便等作用。国内的研究也证实,缺Se是大骨节病的主要原因;Se有防衰老的保护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还可防止胰腺退化及防铅汞等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这些新发现更使毛竹笋的身价倍增。

装修材料

据不完全统计,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竹资源丰富的南方各省,仅建立的上百家竹胶板企业,年产量5万立方米,这相当于每年节约15万立方米的木材,与此同时,各地大力推广楠竹种植,封山育林,修补因木材的大量采伐导致的环境破坏,楠竹林这种既是速生林又是经济林,更是生态林的大力推广,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将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竹地板发展史并不长,只有八,九年历史,开始成规模进入市场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最初进入我国竹地板行业的是台湾人,但由于其竹源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退出。随后各竹产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护持下,加快林业深加工产业发展,才有现在百花齐放,大规模发展的局面。目前我国竹地板的加工水平是最好的,也是仅有的,世界其他产竹国家纷纷来我国洽谈引进竹地板加工技术。

楠竹板材

楠竹作为竹地板的材料,是天然竹地板中最好的品种。因为楠竹体粗肉厚,质地细密,其糖分,淀粉,蛋白质等含量较低,所以更有利于做防霉防虫的工序。楠竹品质以福建为最,江西,湖南次之。福建武夷山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光照,雨水,气候适宜,土壤不施而肥,故所产楠竹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楠竹。在楠竹深加工过程中,发现当地楠竹的纤维管束更质密,比重更大,纹路更清晰自然。楠竹地板的加工一般选用4-5龄,甚至6-8龄的成年楠竹,以保证地板的硬度,韧度,弹性都处于最好状态,确保楠竹地板的优良品质。

楠竹造纸

利用竹麻进行手工造纸是竹乡农民的一项传统副业,其经济收入在解放前维占整个农村副业收入的1/2。民国十六年,咸宁鸣水泉、飞仙洞等地有70户造纸,碾槽有877架,年产羊山纸60万担,六篾纸70余万块,引纸6万余刀,草纸近3万担,主要销往武汉和荆襄两河沿岸区域,时为成宁造纸鼎盛时期,曾成立过咸宁纸业工会。民国二十五年,湖北《建设评论》曾记述:咸宁东南西部多山,山中有竹麻、葛藤等造纸原料,尤以竹麻为最优且广,又多流泉飞瀑,居民多利用此丰富资源与天然水利,架设槽碾,手工制造羊山纸、六篾纸、引纸和草纸等。咸宁盛产楠竹,乡村集镇竹篾匠人多,自制日用竹器早有传统,其中,解放前素有小汉口之称的汀泗桥镇,长竹业、短竹业和扫把业闻名荆楚,他们制作的竹器家具、日用器具,品种繁多,工艺精湛,畅销各地。鼎盛时期形成了竹厂街,至今街名俱存。建国初期,咸宁尚有纸槽510架,竹器加工厂18家,个体竹器加工人员有200余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个体从业人员减少,常年性生产变为季节性生产,造纸业和竹器加工业都不景气。

园林用途

庭园观赏,风景林

楠竹造林

1.造林地的选择:根据楠竹的生态学特性要求,在楠竹分布区域,一般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下的山窝、山麓和山腰缓坡地段作为造林地。干燥多风的山脊、山坡和易积水的平洼地,均不宜发展楠竹。竹区群众有“松戴帽,杉树腰,楠竹窝”之说。楠竹对土壤的要求如下。

(1)地层深厚,达50厘米左右,肥沃、湿润。

(2)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

(3)呈酸性,pH值4.5~7.0为宜。适宜土壤有,壤土、沙壤土(俗称乌沙土),轻黏土。碱性土和盐碱土不宜栽楠竹。

2.造林整地:整地是楠竹造林的重要环节,整地好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和成林快慢。

(1)整地方式。有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三种,视具体地形,人力、财力而选择。一般在平缓地段(坡度20°以下)造林应力争全面整地。

(2)造林密度。楠竹造林密度一般为20~35株/亩。株行距可选择6米×6米,6米×5米和4米×5米。也可视地形随机布点。

(3)栽植穴规格。长1.5米~1.7米,宽0.8~1米,深0.5米左右。挖成长方形或随圆形。

3.造林季节:整地宜在6~7月份进行。栽秆则宜于冬季和早春(即12~2月),且宜早不宜迟。

4.造林方式:楠竹主要有两种造林方式。

(1)移竹造林。就是在竹林中选择分枝低,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直径3~6厘米,2~3年生的竹株作为母竹,连同竹鞭挖掘移栽。

(2)实生苗造林。挖取2~3年生的实生苗,每3~5株一丛,带有竹鞭,多带土,剪去顶梢及枝叶1/3左右,进行栽植。

楠竹林抚育管理

1.新造林地抚育管理:楠竹栽植后,头3~4年需要进行抚育管理。主要抓除草松土,适时施肥、护笋养竹。可以耕代抚、搞林宵间作。除草每年需进行两次,第一次在5~6月份进行。第二次应在8~9月完成。抚育要达到消除草荒、松疏土壤的目的。

湖北省咸宁市林科所1965年采用移竹造林方式,营造30亩楠竹林。造后坚持抓抚育管理。到1970年就郁闭成林。目前,竹林已护展到60余亩,亩平立竹达469株,平均眉围32.2厘米,成为咸宁市楠竹经营模式林。

管理措施

(1)护笋养竹

护笋养竹是提高竹林密度,增加产量的关键措施。做到不挖鞭笋和冬笋,保护春笋,及时疏退笋。鞭笋俗称鞭梢,是楠竹地下系统构造者。挖掘鞭笋,不仅直接妨碍新鞭鞭延,而且带来次年出笋量减少,成竹质量差。一般认为冬笋不能成竹。花纹乡星星村群众在1972年冬观测3株冬笋证明,冬笋是春笋的前身,是竹笋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冬笋是能成竹的,因此应严禁挖取冬笋。春笋出土后,林内应禁止放牧。在清明、谷雨出笋盛期,要及时疏除退笋。退笋明显特征是,早晨笋尖上无“露水”和壳上的毛枯萎。

(2)劈林

就是砍除竹林内的杂草灌木,并留置于林地腐烂为肥料。目的在于:①减少林地养分和水分的消耗,增加林地肥力。②消除病虫害的寄生栖息场所,减少病虫害发生。劈林应在6~7月进行。这时气温高,湿度大,杂草灌木幼嫩。易于腐烂。有条件的地方可在9月份再进行一次劈林,俗称劈“白露林”。

(3)深翻垦复

用锄头在竹林内挖松土壤。目的在于松疏土壤,给竹鞭行龙创造条件,提高竹鞭孕笋量。①垦复时间。以7~8月份为佳,谷称“7月挖金,8月挖银。”②垦复深度:要求达到10~15厘米为宜。③垦复要求:挖除林地柴兜、竹兜和石头,以及死鞭和老鞭。切忌伤害新壮鞭和笋芽。星星村试验证明,垦复可提高新竹量20%~30%。

(4)适时施肥

楠竹生长快,产量高,每年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分。为保让楠竹林稳定、高产,必适时施肥,补充土壤养分不足。

①施肥时间。每年追施两次。第一次在清明前一个月(即4月)施笋前肥。第二次是在9月从施崔芽肥。

②施肥量。第一次以化学肥为主。每亩施用尿素10公斤,或碳氨20公斤及适量磷肥。第二次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用土渣肥1000公斤,或饼肥50~100公斤。

③施肥方法。有机肥应以沟肥为主。即沿水平等高线方向,按1~1.5米的间距,开10×15厘米的施肥沟,将肥均匀施于沟内,并盖土。化肥可穴施,或撒施,也可沟施。

(5)合理采伐

①采伐原则:“存三去四不留六,四、五度竹见空留。”严格执行“五砍五不砍”,即“砍密不砍稀。砍劣不砍优,砍老竹不砍嫩竹,砍冬竹不砍春竹,砍林内竹不砍林缘竹。”保持合理的竹龄结构,一、二度竹占50%,三度竹占30%,四、五度竹占20%。

②采伐季节。在楠竹生长季节,因生理代谢旺盛,伐竹会引起大量伤流。这不仅损伤了竹林“元气”,而且严重影响出笋量和成竹质量。因此,楠竹应在冬季采伐,春夏季节应严禁砍竹。

③采伐量。合理的采伐量应依据竹林采伐后应保留的合理株数。一般情况下,采伐量应视当年新竹量确定,做到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一般竹林应保留200株/亩以上的立竹度。丰产林应达300~350株/亩。因楠竹林有大小年之分,采伐时,应砍竹叶发黄来年即将换叶的竹株,而不能砍伐竹叶茂密正在“孕笋‘的竹株。忌砍林缘竹。

病虫害防治

1.楠竹害虫

竹蝗。又名蝗虫、蚱蜢、飞蝗、蚱鸡子。常大面积危害,以成虫、若虫取食竹叶,致使竹林枯败。防治方法:

①人工挖卵:可于11月份组织群众至产卵多的地点挖卵块。

②在跳蝻出土10天内,于早上露水未干,用敌杀死喷撒。

③诱杀:用50公斤尿加1斤敌杀死,拦匀,再用稻草浸透,在竹林中每亩放5~10堆诱杀。

竹斑蛾:又名竹毛虫。以幼虫食叶危害。防治方法:

①消灭越冬虫茧。冬季组织群众在林内搜集虫茧消毁之。

②用苏云金杆菌,每毫升含2亿孢子的浓度在竹林内喷洒。

竹笋泉蝇:以幼虫蛀食竹笋,使内部腐烂,造成退笋。防治方法:

①挖除受害析退笋,杀死幼虫。

②加强竹林抚育,消除栖息场所,保持林地卫生。

2.楠竹病害

竹水枯病:发病初,竹梢有部分叶子卷缩,变为枯黄,最后成灰白色脱落。接着小枝逐渐枯死,最后致使全株枯死。夏季枯死的竹子,节间有水,色黄而气臭。目前没有好的防治措施,只有加强竹林抚育管理。

楠竹枯梢病:常发生在一年生新竹上,最初侧枝叶色变色,而后叶片开始卷曲并渐次脱落。轻者竹梢枯死、重者全株枯死。在防治上,首先要清除病株,减小侵染源。对病株要及时烧毁,不能留作它用。基次是加强竹林抚育,保护林地卫生。

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楠竹一度有较大的发展,1958年以后,由于不适度的过量砍伐,使楠竹再度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蓄积量只有420万根。1962年楠竹蓄积量开始回升,到1976年蓄积量增加到1000万根以上。1985年,咸宁楠竹面积达到14.8万亩,蓄积量达到了1700万根,人均拥有分别为0.4亩和60株。主要分布在境内的大幕、石桥、花纹、汀泗、古田、南川、桂花等七个乡镇。

育竹试验

花纹乡是楠竹主要产地之一,这里的星星村就有楠竹5000余亩。60年代后期,星星村冒出了科学种植楠竹的新星人物,名叫王治槐,是村党支部书记。他从1966年就开始了科学育竹试验,办起了1200亩楠竹试验林,开展了垦复、育鞭、密度对比试验,进行了土壤、肥料、出笋、成竹等各项观察记载,实行了“留四抽六去八”的伐竹方法,即:留四年前的嫩壮竹,抽砍过密的6年竹,确去8年的衰老竹,做到“爷孙不见面”(出第三代竹笋就把第一代竹子砍去)、“母子不分离”(不能砍去繁殖第二代竹笋的母竹,因需要母竹给子竹输送营养)。他的试验竹林每亩蓄积量220根,平均围径40厘米,最大的50厘米。他所领导的星星村每年向国家提供3.5万根商品竹。1975年星星村科学育竹的经验被国家林业部在浙江召开南方12省、区毛竹生产会议上推广。1981年8日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刘衡、通讯员涂昭镜关于花纹星星进行科学育竹的经验介绍文章《不断实验,不断前进》。1983年,国家林业部和省林业厅投资43万元在咸宁建立1万亩楠竹丰产试验林,其范围是星星、西岭、花泉、赛丰和双石5个村。仅2年时间,试验林每亩蓄积量由原来的132根增加到183根,荣获市科研成果三等奖。星星村科学育竹的经验迅速推广全市,促进了楠竹生产,到1990年,全市楠竹总面积达到16万亩,蓄积量1868万根,分别是1949年的1.7倍和2.7倍。

相关传说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子俩相依为命。他读书勤恳,极为孝顺。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何处能寻得竹笋!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另有说他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这是中国古时候有名的《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

后指尽孝之事。

扩展阅读

紫蒲头灰竹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 cv. Localis Wang et Ye


    中文学名紫蒲头灰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nudaMcClurecv.LocalisWangetYe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目禾本目Graminales 科禾本科Gramineae 亚科竹亚科Bambusoideae族簕竹超族BAMBUSATAE倭竹族SHIBATAEEAE刚竹属刚竹属Phyllostachys 种灰竹Phyllostachysnuda分布区域浙江安吉

紫蒲头灰竹,PhyllostachysnudaMcClurecv.LocalisWangetYe,禾本科刚竹属。产浙江安吉。

形态特征

与原栽培变型的区别在于老竿的基部数节间有紫色斑块,此斑块甚密以至布满整个节间,致使节间呈紫色。

灰竹(原栽培型)

竿高6-9米,粗2-4厘米,劲直或常于基部呈“之”字形曲折,幼竿深绿色,被白粉,节处常为暗紫色,节下方有暗紫色晕斑,无毛,老竿灰绿色至灰白色;节间长达30厘米,有纵肋,竿壁厚,为竿粗的1/2-1/3;竿环强烈隆起,高于稍隆起的箨环。箨鞘背面为淡绿紫色或淡红褐色,具紫色纵脉纹和紫褐色斑块,尤以捧鞘的上部为常见,被白粉,因脉间有微疣基刺毛而微粗糙;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黄绿色,狭而高,其高约4毫米,顶端截形,边缘生短纤毛;箨片绿色,另有紫色纵脉纹,狭三角形至带状,外翻,幼时微皱曲,以后平直。末级小枝具2-4叶,无叶耳及鞘口繸毛;叶片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长8-16厘米。花枝呈穗状,长5-9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边缘生柔毛,无叶耳及鞘口繸毛,缩小叶小,卵状披针形至锥状,每苞腋有2或3枚假小穗,基部的1或2片佛焰苞常不孕而早落。小穗含1或2朵小花,长2.7-3.5厘米,狭披针形;小穗轴最后延伸成针状,节间密生短柔毛;颖不存在或为1片;外稃长2.5-3厘米,无毛或仅边缘疏生短柔毛;内稃长2-2.5厘米,通常无毛;鳞被3,长约4毫米;花药长约1厘米;柱头2或3,羽毛状。笋期4-5月,花期5月。

分布范围

产浙江安吉。模式标本采自安吉。

主要价值

用途同灰竹。

风尾竹Bambusa multiplex cv. Fernleaf.


    中文学名凤尾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cv.Fernleaf.别名观音竹、米竹科禾本科

凤尾竹又名观音竹,该竹子原产中国南部。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耐寒性稍差,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冬季温度不低于0摄氏度。

简介

学名:Bambusamultiplexcv.Fernleaf.

别名:观音竹、米竹科属:禾本科、箣竹属

习性:喜光,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稍耐阴。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土层深厚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冬季温度不低于0度,耐寒性稍差。

形态特征:为孝顺竹的变种。为禾本科竹亚科凤尾竹属多年生木质化植物。植株丛生,叶细纤柔,弯曲下垂,宛如凤尾。叶细小,长约3厘米,常20片排生于枝的两侧,似羽状。

分布:原产于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江、浙-带也有栽培,地栽、盆栽均可。

繁殖:多用分株和扦插繁殖。分株,在2—3月间选一二年生母竹3~5株为一丛带土分栽。扦插,在5—6月进行,将一年生枝剪成有2~3节的插穗,去掉一部分叶片,插于沙床中,保持湿润,当年可生根。

移栽:需在2-3月进行。盆栽,每2-3年换盆1次,将老竹取出,扒去宿土,剪除细小地下茎和老竹,加入肥土。生长期保持盆土湿润,放半阴处养护,勤向叶面喷水,每月施肥1次。冬季搬入室内向阳处。

病虫害:常发生叶枯病和锈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叶枯病,用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锈病。虫害有介壳虫和蚜虫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杀。

施肥:为使每年能生长健壮竹子,应施用氮,磷,钾,硅肥和有机肥。幼苗培土兼有保墒,初栽期使用腐叶土和草木灰打底,固竹抗摇曳之功能,简单而有效。

应用:凤尾竹株丛密集,竹干矮小,枝叶秀丽,常用于盆栽观赏,点缀小庭院和居室,也常用于制作盆景或作为低矮绿篱材料。

介绍

凤尾竹四季常青,苍翠可爱,竿细而矮,叶狭而小,制作成微型盆景,娇小玲珑,体态闲雅,置之阳台、案头、窗前,十静幽观感,所以人们对它作了“不可一日无竹”的极高品价。凤尾竹性喜半荫半阳、温暖、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肥沃的微酸性土壤。繁殖大部分地区都以分株为主,四至五月进行,成活率极高。如需大量繁殖,或只需十厘米以内的微小凤尾竹,只有在梅雨天用扦插的方法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效果。六月份剪取腋生冒出的茂盛细枝,从节下五毫米处剪下,用800PPm的萘乙酸湿泡半分钟,晾干后扦插在纯谷糖灰中,(如剪取簇生枝效果更佳)浇足水,植于湿度较好的荫凉处。一定要保持盆内湿润,半月后开始生根,立秋后用普通培养土上盆,旁配玲珑剔透的英石或湖石,渐见阳光,秋末便可成一盆理想的微型盆景。凤尾竹从四月至十月不断萌发新笋长枝出叶,因此盆内要保持充分的水份,盛夏炎热,严忌太阳直射,还应常向枝叶喷水,以防叶尖发焦。冬季气温低于0℃必须搬进室内养护,因盆小土少经不起严寒霜冻,否则轻则枝枯叶落,重者难发新笋,甚至枯死。风尾竹喜肥,生长期每周应施一次千分之零点五的复合肥,或十比一的粪肥即可。凤尾竹病虫害极少,长期氮肥过多,通风不良,容易发生白粉病,生长期不可通风不良。

栽培与养护

凤尾竹喜向阳高爽之地,有“向阳则茂,宜种高台”之说;但也能耐阴,可作为室内观叶赏姿的理想装饰。春、夏、秋三季只需放置在窗口通风处,入冬放置在向阳处,就可良好生长。地栽的凤尾竹,春后抽长新叶(这是畏寒之反映),在暖地则四季常青。春、夏、秋生长季节,由根茎部数次长出小笋,富有生机,颇为有趣。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老竿逐渐枯萎,可随时剪去,以保持姿态的优美。总之,凤尾竹管理较简易,除盆干时浇水外,生长期每月施入1-2次稀薄的氮肥即可;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一般疏松的沙质土就可以了。

管理

凤尾竹亦称“观音竹”。禾本科。杆丛生,枝叶细小,四季常青,为盆栽佳品。凤尾竹性喜深厚、肥沃、疏松、偏酸壤土。盆栽一二年就得来一次换土。培养土最好用腐植土6份,菜地表层熟土2份,河砂1份,苔醇或锯末(发酵)过磷酸钙共1份上盆,盆要逐渐加大,竹丛则逐年壮旺,春秋季节,不断发生新叶,色泽翠绿,玲珑异常。凤尾竹性喜温暖湿润环境。民间有“早浇复苏水,控浇拔节水,巧施行鞭肥”的说法。早春浇1遍复苏水可减少早春竹叶干黄,还可促进受冻竹丛迅速复壮。小满过后是新笋生长盛期,水份过大,竹茎陡长,破坏株形。待新笋生长足再浇大水。新笋展叶后正是根鞭生长旺盛季节,每间隔2周施1次饼肥液。10月底再施1次有机物,促冬笋肥大健壮。竹丛更新,民间有:“存三去四莫留七”的竹谚。每年冬初或早春,结合换盆,对幼年茎杆保留不动,对多年老茎杆或另栽或剪去。保持竹丛处于青壮才能枝繁叶茂。繁殖方法有分株、根插、杆插。分株在晚冬或早春进行。首先将植株从盆中倒出,将丛生状的茎杆分割成若干株,再进行盆栽或地种。只要保持湿润,五六月份会萌发新叶。根插在早春进行。先从基部将幼嫩根鞭刨出,切成4?5个节1段,埋人土中踏实,浇足定根水,覆一层薄土掩墒。苗盆置于疏荫下,套塑罩保湿,介质表层发白时喷雾水。茎杆扦插,早春选2?3年生茎秆作插穗,去掉基部和杆梢留中间1节,分别节上1厘米,节下2厘米,垂直插于砂质中、深至上部与床面平齐为止。(大型竹类扦插可在节中间钻1小孔,灌人清水,以补充水分)竹类是比较难发根植物,只要管理精细,在一定程度上发根有望。病虫害防治,早春起,陆续有竹林蚜虫危害竹叶,有金针虫危害嫩根和竹笋。防治蚜虫用1500倍液的氧化乐果或甲胺磷。金针虫可于早春每盆埋5?6克映喃丹或30-50粒铁灭克于土内。药效可持续40-50天。

药用价值

药名:凤尾竹来源:为禾木科植物凤尾竹的叶、叶芽。

功效:清热除烦,清热利尿。

主治:用于外感发热、神昏谵语,手足心热、心烦,小便不利,淋涩不通。

性味归经:甘,凉;心、膀胱二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别名:观音竹(《广州常见经济植物》)

拉丁名:凤尾竹Bambusamultipiex(Lour.)Raeusch.Var.Nana(Roxb.)Keng.F.

中药化学成分:同属植物Bambusamultiplex含有茁长素(auxins)。

考证:《植物名实图考》谓:“现音竹,饶州山坡有之,以千层喜。春时短叶中抽细葶,发小叶,梢开绿花,长柄如石斛。一瓣长圆如小指甲,向上翘如首,下有三细尖瓣,下垂如足;复有一长瓣,弯曲如尾。白心点点,颇似青蛙翻肚。茎花齐发,长六七寸,殊状罕俪。”与图对照,此观音竹实为本种。

紫竿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textilis cv. Purpura


    中文学名紫竿竹拉丁文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textiliscv.Purpur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竹超族属簕竹属亚属单竹亚属

紫竿竹,所属植物界,属禾本科(Gramineae),产广东,栽培于庭园中

形态特征

本栽培型的营养体与青皮竹原变种也极为相似,其相异之点在于竿的节间具有宽窄不等的紫红色纵条纹。

分布范围

产广东,栽培于庭园中。模式标本采自广州。

主要价值

本栽培型很有观赏价值,可种植于庭园中以供观赏。

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 Ponkan


    中文学名椪柑拉丁文名CitrusreticulataBlancocv.Ponkan别名芦柑、白橘、勐版橘、梅柑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蔷薇亚纲目无患子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柑橘属分布区域原产我国浙江、广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

椪柑又名芦柑,皮薄易剥,色泽鲜美,果肉橙红色,汁多、组织紧密、浓甜脆嫩,化渣爽口、籽少,且有药用功效。适合南方各省生长。椪柑分硬芦和有芦。硬芦因果顶部有数条放射状沟纹而又称八卦芦,果实扁圆或高扁圆形;有芦,果顶部一般无放射状沟纹,果实扁圆形,单果重和果实风味不如硬芦。橙柑的主要特点:树势中等,树性直立,骨干枝分枝角度小;果实扁圆形,较大,单果重125~150克,大的可达250克以上,果面橙黄色或橙色,果皮稍厚,易剥;果肉脆嫩、多汁,甜浓爽口,可溶性固形物15%左右,糖含量11~13克/100毫升,酸含量0

分布情况

柑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水果之一,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栽培面积最广的果树,它包括的种类很多,主要栽培的有甜橙、宽皮柑桔、柚、金桔、柠檬等,而每一种类又有许多优良品种。

历史

公元三世纪,古籍《禹贡》一书就载有“淮海惟扬州,厥包橘柚锡贡。”当时衢州属扬州地域。记载4000年前的夏朝,我国的广西、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生产的柑桔,已列为贡税之物。到了秦汉时代,柑橘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江西有诸如靖安,全南,湛田井源等知名椪柑生产基地。

浙江衢州,有“中国椪柑之乡”美称。

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云:“瀫水又东,定阳溪水注之,水上承信安县之苏姥布……径定阳县,夹岸缘溪,悉生支竹及芳枳、木连、杂以霜菊、金橙,白沙细石,状如凝雪。”(文中信安即为今日衢州)如果从《水经注》记载算起,那么衢州的柑橘历史至少有1400多年了。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衢州柑橘生产发展迅速。衢州是名副其实的“柑橘之乡”。

广西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也是著名的椪柑产地,这里采用科学种植的方法,推广使用沼气液肥、沼渣及农家肥,具有果大皮薄,色泽鲜艳、肉质脆嫩、汁多化渣、清甜可口、风味独特等优点。可食率高达68-7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2%以上。据测定:100毫升果汁含糖量11-13克,酸0.5-1克,维生素C25-35毫克,100克果肉含热量171.66焦耳,水分88.6克,富含蛋白质及钙、磷、铁等人体新需的营养物质,经常食用可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含量,排泄体内的有害物质,能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1996年恭城获”中国椪柑之乡”荣誉称号。现栽培面积9万亩,商品量12万吨。

湖北

湖北清江椪柑:主产于湖北长阳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脂肪头村、渔峡口镇岩松坪村。因清江河谷地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平均气温17.5℃,最低气温-3℃,年有效积温5500℃,在这种独特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清江椪柑果形端正、色泽鲜艳、香甜可口、脆嫩化渣,单果重130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达到达13.5%以上,是长阳柑桔中的极品,分别于1985年、1987年、2000年三次获得湖北省优质水果称号,长阳清江椪柑采用本地选育并经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华柑二号”作为主栽品种,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其果型美观,香甜可口,脆嫩化渣,深受专家学者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多次获得宜昌名果、湖北省优质水果等称号,并获于2002年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名扬荆楚,畅销九州,堪称果中精品。

青神

青神椪柑于70年代初开始种植,至今已发展了30多年,全县椪柑面积达10.7万亩,年产量8万多吨,总产值超亿元,全县农民种植椪柑人均收入56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是我县“东果西茶,南竹北菜”种植业结构布局中的龙头老大,是丘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1999年10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椪柑之乡”。青神椪柑于2001年获得了IPM产品称号,2002年上半年被四川省农业厅命名为椪柑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县,2003年3月绿色食品标志申请成功。

湖南泸溪是全国最著名的椪柑之乡之一,生产的优质、无公害椪柑。千百年来,泸溪柑桔为历代朝庭贡品,解放后曾大量出口,享誉甚高,出口俄罗斯曾一度卖到6元/斤。八十年代,由高级农艺师杨胜陶主持选育出的“8304”、“8306”两个椪柑优良株系,1990年获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泸溪椪柑1998年、1999年、2000年连续三年荣获湖南省优质水果(椪柑)评比“金质奖”;2002年被评为湖南名牌农产品;2003年被评为中国消费市场公认畅销品牌;2004年被评为中国消费市场食品安全放心品牌,荣获中国绿色食品’2004上海博览会畅销产品奖,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品牌和中国名优品牌。1999年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是湘西自治州第一个获绿色食品证书的产品。泸溪椪柑具有早结、丰产特点。并含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品质优,耐贮藏,深受消费者的青睐。2008年元月6日,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正式公告“泸溪椪柑”地理标志商标。2009年12月12日,第五届中国·泸溪椪柑节开幕式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泸溪》大型文艺演出在这里隆重举行。

椪柑特色

椪柑华柑2号树形较开张,树势中强,10年生树东西冠径3.5m,南北冠径3.8m,树高3.3m。叶片长椭圆形,叶钝尖,有凹口。萌芽率中,枝梢顶端芽易成丛状抽发,成枝力弱。在宜昌3月上旬萌芽,4月上、中旬现蕾,盛花期4月下旬,一般为单花,以顶花、有叶花着果为主,座果率超过13%。结果母枝以长12-36cm、结果枝以长7-15cm为主。树体内、外结果枝在树体通风透光条件下座果情况均良好。主要结果母枝为春梢和早秋梢,以春梢结果较好。果扁圆形,有短颈和平蒂两种类型,以平蒂为主,果皮橙黄有光泽,油胞细密有凹点,平均果纵径6.13cm,果横径7.42cm,皮厚0.30cm,单果重149.6g,大小较均匀,可食率超过78%,中心柱充实度中,在适栽区充分成熟后可溶性固形物一般高于13%,含酸量为0.7%,风味浓郁,爽口化渣,维生素C含量33.2mg/100g果汁,果实种籽6粒左右,成熟期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与枳壳、温州蜜柑、甜橙等柑橘类嫁接亲和性好。

栽培技术

椪柑华柑2号适宜于积温在5300~6500℃范围的柑橘产区栽培,最适宜种植区为清江流域海拔在550m以下的地区,株行距以3×4m较适宜。高接时应注意选择基砧与中间砧,酸性土壤基砧以含枳壳的类型为好,碱性土基砧红橘较为适应,中间砧以本砧、温州蜜柑及普通甜橙为佳。由于座果率高要注意适当疏花疏果。由于椪柑具顶端结果的习性,应注意培养内膛和下部结果枝组,控夏梢避免梢果矛盾和结果部位外移,壮果肥以6月中旬施为佳。

柑橘联合体应运而生浙江衢州素有“中国椪柑之乡”美称,为我国椪柑最大产区。农村经济以种植和销售柑橘为产业,《中国柑橘网》、《衢州柑橘协会》和《衢州柑橘合作社》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划船塘柑橘园区,创建于2006年12月1日,由柑橘技术员销售大户骨干吴根土牵头相关人员组织创建,以网络信息为市场窗口导向,为中国柑橘在全国的市场流通及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种植

要求土壤土层深厚(60㎝)、肥沃;土壤ph值在5.5-7.0;果园地势坡度低于25度。园地规划时,应有必要的道路、排灌、蓄水和附属建筑设施。在具体规划时,尽可能做到集中成片,在交通、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建园。

时间

一般在9-11月秋梢老熟后或2-3月春梢萌芽前栽植。

密度

采用株距3m×行距4m的密度进行栽植,亩植55-60株。

栽植技术

土挖栽植穴:拉线定距,挖定植穴,穴深、宽各80cm,然后压绿肥50cm深,回填土40cm高栽植;田起垄栽植:8米带沟(沟宽60-80㎝,深40-60cm)开厢,每厢起2垄(垄宽1.5m,垄中心距4m,垄高20-30cm)。栽植时将苗木的根系适度修剪后放入定植穴中央,舒展根系,扶正,边填土边轻轻向上提苗、踏实,使根系与土壤密接。浇足定根水,在树苗周围做1m的树盘,用糠壳覆盖。

土壤管理

应搞好深翻扩穴、熟化土壤,禁止在园内种植玉米、小麦等高杆植物,搞好果园合理间作和中耕除草等工作。

肥水管理施肥原则

应充分满足血橙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提倡多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无机肥和配方肥料。并根据叶片分析结果、果园土壤分析结果、血橙物候期等指导施肥。

施肥方法

以土壤施肥为主,配合叶面施肥。采用环状沟施、条沟施、穴施和土面撒肥等方法。(3)幼树施肥:勤施薄施,以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春、夏、秋梢抽发期施肥5-6次,(3、5、6、7、9、12月,每次每株施碳铵0.4斤或尿素0.2斤。1-3年幼树单株年施纯氮100-400g,氮、磷、钾比例以1.0:(0.4-0.5):1.0为宜。成年树施好四次肥即萌芽肥、保果肥、壮果肥、采果肥。施肥量一般萌芽肥2-3斤化肥,一担粪水;保果肥1-2斤磷钾肥+1斤化肥;壮果肥1-2斤化肥+1-2斤磷钾肥;采果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株施50-100斤有机肥+1-2斤化肥。(4)水分:土壤干旱时灌水,积水时排水。整形修剪1、原则。因地制宜,因树修剪,促抑得当,通风透光,立体结果。2、整形(自然开心形)。干高20-40cm,主枝(3-4个枝)在主干上分布错落有致,主杆分枝角30°-50°,各主枝上留副主枝2-3个。一般在第三主枝形成后,即将类中央干剪除扭向一边作结果枝组。

修剪

(1)幼树:轻剪为主。选定类中央的延长枝和各主枝、副主枝延长枝后,对其进行中度甚至重度短截,并以短截程度和剪口芽方向调节各主枝之间生长的平衡。除对过密枝群作适当疏删外,内膛枝和树冠中下部较弱的枝梢一般应保留。

(2)初结果期:继续选择短截处理各级骨干延长枝,抹除夏梢,促发健壮秋梢。秋季对旺长树采用环割、断根、控水等促花措施。

(3)盛果期:及时回缩结果枝组,落花结果枝组和衰退枝组、剪除挡光枝、枯枝、病虫枝。

病害

病虫害炭疽病

加强栽培管理,防止偏施氮肥;春、夏梢抽发期和果实成熟前,可选用代森锰锌、松枝酸铜、代森锌、百菌清等喷布树冠,15天左右喷一次,连续3-4次。

脚腐病

及时排水,改善园内透光通风条件,加强对天牛和其他树干害虫的防治;选用枳、枳橙、香橙等抗病砧木,对已感病植株,可用抗病砧木接换砧。药剂防止:刮除病斑后涂药,常用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螨类

(柑桔红蜘蛛、四斑黄蜘蛛锈壁虱)。开花前后(3-5月)和秋季(9-11月)是防治红蜘蛛的重点时期:花前虫口密度达1-2头/叶,花后和秋季达5-6头/叶即需进行防治。春梢抽发期、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为锈虱防治主要时期:当年生春梢叶背初现铁锈色;叶或果上虫口密度达每叶2-3头时即时防治。常用药剂有噻螨酮、达螨灵、炔螨特、溴螨酯、双甲眯等,注意保护长须螨、钝螨、食螨瓢虫、日本方头甲和草蛉等天敌。

蚧类

(矢尖蚧、红蜡蚧、吹棉蚧等)。药物防治重点时期:矢尖蚧为第一代若虫期,红蜡蚧为幼虫期大量上梢为害时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至6月中旬),吹棉蚧为幼虫盛发阶段。常用药剂阴噻嗪酮、杀扑磷、苦参碱+烟碱、乐斯本、机油乳剂等。注意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保护和利用日本方头甲、红点唇瓢虫、草蛉、黄金蚜小蜂、澳洲瓢虫、大红瓢虫等天敌。

蚜虫

新梢被害率达25%,应即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叮虫脒、乐果、丁硫克威等。应注意保护七星瓢虫、大草蛉、食蚜蝇、蚜小蜂等,剪除越冬虫卵,减少害虫基数。

潜叶蛾

防治的重点时期为夏、秋梢抽发期(7月上中旬)。及时抹除零星抽发的夏秋梢,结合肥水管理,促使植株抽发的新梢健壮整齐。药剂防治:新梢抽发至1-2cm时喷药,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常用药剂有阿维菌素、杀螟丹、氯氟氰菊酯等。

天牛类

5-8月,晴天中午人工捕杀星天牛和绿桔天牛成虫,傍晚捕杀褐天牛成虫;及时削除虫卵、初孵幼虫和剪除被害枝梢;用棉花或棉纱浸湿乐果等杀虫剂原药后堵塞虫孔,再将虫孔用泥土封闭,以毒杀幼虫。

花蕾蛆

现蕾时选用甲敌粉、二嗪农颗粒等加细土混匀后撒施于树盘土面,每7天一次,连续2-3次;当花蕾直径为2-3mm时(现白时)选用硫磷、敌百虫等喷树冠;尽早摘除受害花蕾,集中深埋或煮沸;冬季深翻园土,可消灭部分越冬害虫蛹。

琴丝竹Bambusa multiplex cv. Alphonse-Karr


    中文学名琴丝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cv.Alphonse-Karr别名花孝顺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孝顺竹属分布区域四川、广东

琴丝竹,禾本科孝顺竹属下的竹类植物。指小琴丝竹或大琴丝竹,分别为孝顺竹的变种“花杆孝顺竹(小琴丝竹)'Alphonsekarr'”与慈竹的变种“大琴丝竹'Striatus'('Flavidorivens’)”丛生竹。秆高2-8m,径1-4cm。新秆浅红色,老秆金黄色,并不规则间有绿色纵条纹。

形态特征

小琴丝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cv.Alphonse-Karr,别名为花孝顺竹,是丛生竹。秆高2-8m,径1-4cm。新秆浅红色,老秆金黄色,并不规则间有绿色纵条纹。产于长江以南各省,为庭园观赏或盆栽的上佳材料。识别特征:杆高3-6米,径2-4cm。竹竿多为金黄色,纵槽为绿色,茎杆上有数条绿色纵纹。本种为孝顺竹的变种,其区别在于秆与枝金黄色,并间有粗细不等的纵条纹,初夏出笋不久,竹箨脱落,秆呈鲜黄

形态特征:慈竹属,为慈竹的变型,节间有淡黄间深绿色纵条纹,颇美观。在阳光照耀下显示鲜红色。为著名的观赏竹品种,分布范围与孝顺竹相同。

生长环境

生态习性:适应性强,可耐-20度低温,较耐干旱贫瘠。

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生长低矮。

分布范围

适宜地区:原产中国,我国南北多有栽培。

产地分布:分布四川、广东,浙江南部舟山有栽培。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彩色竹竿,色彩鲜艳夺目,丛态优美且秆色秀丽,为庭园观赏或盆栽的上佳材料。

园林应用:广泛栽植于公园及庭院。

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 Chachiensis


    中文学名茶枝柑拉丁文名Citrusreticulatacv.Chachiensis科芸香科属柑橘属种茶枝柑分布区域广东等地

形态特征花萼不规则5-3浅裂;花瓣通常长1.5厘米以内;雄蕊20-25枚,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果形种种,通常扁圆形至近圆球形,果皮

形态特征

花萼不规则5-3浅裂;花瓣通常长1.5厘米以内;雄蕊20-25枚,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果形种种,通常扁圆形至近圆球形,果皮甚薄而光滑,或厚而粗糙,淡黄色,朱红色或深红色,甚易或稍易剥离,橘络甚多或较少,呈网状,易分离,通常柔嫩,中心柱大而常空,稀充实,瓢囊7-14瓣,稀较多,囊壁薄或略厚,柔嫩或颇韧,汁胞通常纺锤形,短而膨大,稀细长,果肉酸或甜,或有苦味,或另有特异气味;种子或多或少数,稀无籽,通常卵形,顶部狭尖,基部浑圆,子叶深绿、淡绿或间有近于乳白色,合点紫色,多胚,少有单胚。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分布范围

产秦岭南坡以南、伏牛山南坡诸水系及大别山区南部,向东南至台湾,南至海南岛,西南至西藏东南部海拔较低地区。广泛栽培,很少半野生。

广东省以柑桔类水果闻名,江门新会所产的茶枝柑(也称新会柑)是制作“广陈皮”的主要原料。是陈皮中的上等品。

主要价值

果实可食,果皮可做陈皮,有重要的食疗价值。

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中文学名篌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nidularia别名大韧竹、刚竹、扫把竹、金丝竹、笔笋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亚目须叶藤亚目科禾本科属刚竹属种篌竹分布区域河南、山东、陕西及长江流域以南

形态特征竿高达10米,粗4厘米,劲直,分枝斜上举而使植株狭窄,呈尖塔形,幼竿被白粉;节间最长可达30厘米;壁厚仅约3毫米;竿环

形态特征

竿高达10米,粗4厘米,劲直,分枝斜上举而使植株狭窄,呈尖塔形,幼竿被白粉;节间最长可达30厘米;壁厚仅约3毫米;竿环同高或略高于箨环;箨环最初有棕色刺毛。箨鞘薄革质,背面新鲜时绿色,无斑点,上部有白粉及乳白色纵条纹,中、下部则常为紫色纵条纹,基部密生淡褐色刺毛,愈向上刺毛渐稀疏,边缘具紫红色或淡褐色纤毛;箨耳大,系由箨片下部向两侧扩大而成,三角形或末端延伸成镰形,新鲜时绿紫色,疏生淡紫色繸毛;箨舌宽,微作拱形,紫褐色,边缘密生白色微纤毛;箨片宽三角形至三角形,直立,舟形,绿紫色。末级小枝仅有1叶,稀可2叶,叶片下倾;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微弱或俱缺;叶舌低,不伸出;叶片呈带状披针形,长4-13厘米,宽1-2厘米,无毛或在下表面的基部生有柔毛。花枝呈紧密的头状,长1.5-2厘米,基部托以2-4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小形苞片;佛焰苞1-6片,在下部者呈卵形,上部者形较狭,纸质,长约16毫米,边缘生纤毛,其他部分无毛或只在两侧及顶部多少有毛,缩小叶有变化,或极小或近于无或呈叶状,每片佛焰苞腋内具假小穗2-8枚;假小穗的苞片狭窄,大小多变化,甚至有时可无苞片,膜质,5-7脉,具脊,上部及脊上均生有长柔毛;小穗含2-5朵小花,上部1或2朵小花不孕;小穗轴节间略呈棒状,上侧扁平并生有数条长柔毛,顶端斜截平;颖通常1片,有时多至3片,其形状、大小及质地与其下的苞片相似,长可达15毫米;外稃草质,密被长而开展的细刺毛,先端作芒状渐尖,多脉,第一外稃长10-12毫米,最长可达16毫米;内稃短于外稃,亦被开展的细刺毛,长6-11毫米;花药长4.5-5.5毫米;柱头3有时2或1,羽毛状。笋期4-5月,花期4-8月。

本变型竿壁薄,竹材较脆,细竿作篱笆(故称篱竹),粗竿劈篾编织虾笼(因此称笼竹);笋味美,供食用。植株冠辐狭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亦宜作布置庭园用。

分布范围

产陕西、河南、湖北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多系野生。模式产地在意大利,根据原描述记载,系1868年由日本输入的。但迄今为止日本的有关文献中均未提及该国有此竹种,很可能原来的引注有误,估计还是引自我国。

篌竹主要分布区位于西起四川和云南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大致地理范围为北纬25°—35°、东经105°—120°。目前北引至山东济南、潍坊和青岛一线的篌竹,虽长势不及原产地,但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南缘福建福州等地基本适应篌竹生长,西缘达云南昭通永善海拔1000~1300m的滇东北中山山原区。篌竹垂直分布上限在东部浙江天目山可达1200~1500m、西部四川和贵州可达1800m以上,分布区北缘的秦岭、桐柏山和伏牛山仍可达1000m。近年来在海拔1200m左右的黔中地区也人工引种成功。四川东部和重庆东北部、贵州东北部、浙江西北部和安徽南部山区等地是篌竹的相对集中分布区,成片面积近10万hm2。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本变型竿壁薄,竹材较脆,细竿作篱笆(故称篱竹),粗竿劈篾编织虾笼(因此称笼竹);笋味美,供食用。植株冠辐狭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亦宜作布置庭园用。

竹壁薄,竹材较脆,整秆用于编篱笆、搭瓜菜棚架,由于其秆颜色及味甘,常用其篾黄编虾笼,用来捕虾独好。笋味鲜美,供鲜食或加工笋干。

植株冠幅窄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笋箨纹路明晰、色泽各异,是道路绿化和庭园置景的上选竹种。

食用价值

笋味美,供食用。植株冠辐狭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亦宜作布置庭园用。

笋期时,大箨耳特别醒目,形如矛枪,紧抱竹竿,意趣奇特。适于成片栽植。或在乔木林下栽植,作为下木配置。笋味美,竹材常作农业竿用。陡坡处栽植用于绿化、水土保持。

经济价值

竹材纤维较长、纤维素含量较高,是上好的纸浆原料。

繁殖方法

移植母竹植之,成活率高,发笋快,但在贫瘠的土壤或竹林荒芜时,都长成细小密集、丛篁密箐的竹林。

养护与病虫害

施肥培土

生长旺盛的竹林,每隔3-5年进行一次施肥压土。根据肥源和劳动力条件,在夏季把青草、幼嫩树枝、树叶、堆肥、厩肥或饼肥等均匀施在林地上,再盖土5-10cm厚。有利于防冻护鞭,面积较大的可把林地划分为3个区,每年冬季埋肥培土一个区,3年一遍,循环进行。衰老残败的竹林,老鞭竹蔸充塞土中,影响新鞭生长和萌笋长竹,通过深翻、施肥、培土,可以复壮更新。根据地形情况,把林区划分成2-3m宽的若干条带,秋后砍伐时隔条抽带,将带上的竹株全部砍掉,深翻25-30cm,清除竹鞭竹蔸,树桩石块,扒开表层土壤,施下草秸、土杂肥、厩肥或饼肥,或拌入少量化肥,再行覆土。第二年竹鞭即从两侧回窜过来,第三年发笋长竹。在第三年的秋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垦覆余下条带,约需5年的时间,即可把衰老的竹林全部改造过来,成为生长旺盛的复壮新林。

护笋养竹

出笋期间要有专人巡视护笋,禁止人、畜入林,为防止虫退,可在每年出笋前在林地喷洒一次低毒农药。竹笋出土盛期后,要进行检查,碰到退笋及时挖去,并去掉一部分小的、密的、弱的竹笋,每亩留养健壮竹笋500-600株,使之分布均匀,提高竹林质量和整齐度。

适当整枝

整枝应在新竹抽枝后但未展叶时(5月中旬至6月下旬)进行。过早,竹秆尚未老化,竹梢幼嫩,打枝时会操损伤竹秆或打断竹梢;过迟,竹枝已老化,不易打落,或撕下竹青(皮)降低竹材质量。整枝常用小木棍或铁钩,沿新竹的枝秆分岔处垂直打下竹枝。整枝强度一般以打下竹秆最下的枝条3-5盘为宜。

合理砍伐

1-3年的竹株正是壮龄阶段,生理代谢旺盛,抽鞭发笋力强,是竹林更新发展的基础,不能砍伐。3年以上的竹株逐渐老化成熟,所连的鞭根也渐渐衰退,失去发笋能力,除少量的空档竹、林缘竹外,应尽量砍伐利用。砍伐量应为当年新竹留养量的70-90%,伐后竹林仍保留每亩1000株左右,并使保留竹株均匀分布。伐竹的季节从秋末到初春为好,按四留四砍的原则进行砍伐(即砍小留大、砍老留新、砍密留稀、砍低留高)。伐竹要齐地砍断,随即用砍刀劈破竹桩,促其腐烂分解。

缅栀子P. rubra L. cv. acutifolia


    中文学名缅栀子拉丁文名P.rubraL.cv.acutifolia别名鸡蛋花,黄花鸡蛋花,红花鸡蛋花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合瓣花亚纲目捩花目科夹竹桃科亚科鸡蛋花亚科族鸡蛋花族属鸡蛋花属分布区域美洲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

缅栀花又名鸡蛋花,印度素磬、番仔花,夹竹桃科热带落叶木本小乔木,因其花瓣洁白,花心淡黄,极似蛋白包着蛋黄,因此得名。鸡蛋花有两种,一种因花心蛋黄色叫黄花鸡蛋花,另一种因花呈红色叫红花鸡蛋花。鸡蛋花花瓣5片,花香浓郁。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现广植于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约7种,我国南部、西南部及东部均有栽培1种及1栽培变种。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高约5米,最高可达8米,胸径15-20厘米;枝条粗壮,带肉质,具丰富乳汁,绿色,无毛。叶厚纸质,长圆状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20-40厘米,宽7-11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狭楔形,叶面深绿色,叶背浅绿色,两面无毛;中脉在叶面凹入,在叶背略凸起,侧脉两面扁平,每边30-40条,未达叶缘网结成边脉;叶柄长4-7.5厘米,上面基部具腺体,无毛。聚伞花序顶生,长16-25厘米,宽约15厘米,无毛;总花梗三歧,长11-18厘米,肉质,绿色;花梗长2-2.7厘米,淡红色;花萼裂片小,卵圆形,顶端圆,长和宽约1.5毫米,不张开而压紧花冠筒;花冠外面白色,花冠筒外面及裂片外面左边略带淡红色斑纹,花冠内面黄色,直径4-5厘米,花冠筒圆筒形,长1-1.2厘米,直径约4毫米,外面无毛,内面密被柔毛,喉部无鳞片;花冠裂片阔倒卵形,顶端圆,基部向左覆盖,长3-4厘米,宽2-2.5厘米;雄蕊着生在花冠筒基部,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长约3毫米;心皮2,离生,无毛,花柱短,柱头长圆形,中间缢缩,顶端2裂;每心皮有胚株多颗。蓇葖双生,广歧,圆筒形,向端部渐尖,长约11厘米,直径约1.5厘米,绿色,无毛;种子斜长圆形,扁平,长2厘米,宽1厘米,顶端具膜质的翅,翅长约2厘米。花期5-10月,果期栽培极少结果,一般为7-12月。

生长环境

性喜高温高湿、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环境。生性强健,能耐干旱,但畏寒冷、忌涝渍,喜酸性土壤,但也抗碱性。栽培以深厚肥沃、通透良好、富含有机质的酸性沙壤土为佳。适生温度为23℃至30℃,夏季能耐40℃的极端高温,气温低于15℃以下,植株开始落叶休眠,直至来年4月左右。在温带栽培冬季易落叶,在我国南方既可地栽,也宜盆植,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只能盆植,高80厘米至150厘米,开花时散发清香。

分布范围

缅栀子的故乡远在美洲的墨西哥至委内瑞拉一带。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有栽培,在云南南部山中有逸为野生的。

繁殖方法

每年4、5月间,端庄高雅的鸡蛋花便陆续绽放,香气浓郁,沁人肺腑,5片花瓣轮叠而生,特象孩子们手折的纸风车。鸡蛋花树形美观,茎多分枝,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叶似枇杷,冬季落去后,枝头上便留下半圆形的叶痕,颇象缀有美丽斑点的鹿角,可谓热带地区园林绿化、庭院布置、盆栽观赏的首选小乔木佳品。

鸡蛋花喜湿热气候,耐干旱,喜生于石灰岩石地,扦插繁殖极易成活。一般宜在5月中下旬,从分枝的基部剪取枝条长20~30厘米,剪口处有白色乳汁流出,需放在阴凉通风处2~3天,使伤口结一层保护膜再扦插,带乳汁扦插易腐烂。插入于干净的蛭石或沙床或浅沙盆,然后喷水,置于室内或室外阴棚下,隔天喷水一次,使基质保持湿润即可。插后15~20天移至半阴处,使之见弱光,30~35天生根,45天即可上盆,扦插小苗生根成活后,要及时移栽在口径20厘米的盆中,鸡蛋花对土壤要求不严,宜种植在含腐殖质较多的疏松土壤中,栽种时可略露根上盆,种好后设置于室内,1周后见弱光,再经半月可放在阳光充足处。鸡蛋花生长迅速,需每年春天换盆1次,一般换入口径30厘米的花盆中,盆土可按园土4份、马粪土4份和河沙2份混合调制,每盆还加放100克饼肥或酱渣,50克过磷酸钙或骨粉。换盆植后浇透水,谷雨前后移置室外向阳处。鸡蛋花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夏季不需遮阴,可放置于室外暴晒。夏秋两季是鸡蛋花生长、开花时期,每天晚上浇水1~2次,夏秋遇雨,应及时倒出盆中积水。6~11月每隔10天左右施1次腐熟液肥,浓度为15%。南方鸡蛋花在露地种植,冬季落叶,翌年春再生新叶。北方盆栽宜在10月中下旬移入室内南窗处,注意通风见光。室温宜在10℃以上,低温和室内通风不良,会使植株落叶,室内浇水每隔两周浇1次。

盆栽鸡蛋花宜用通透性较好的土陶盆,如用塑料盆要在盆底放层碎砖瓦或碎硬塑料泡沫块,增强透气排水。它的根系较发达,生长较快,小苗可植于内径20厘米的中盆,随着植株的长大,可换入大一号的盆中。它对土壤要求不甚严,以种植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中生长最佳,家庭盆栽可用腐叶土与菜园表土等量混合后,再加少量沙即可,每年春季萌芽前翻盆换土一次。

鸡蛋花喜湿润,亦耐旱,但怕涝。因此浇水要适度,掌握不干不浇,见干即浇,浇必浇透,不可渍水的原则。春秋季间隔1日至2日见土干浇一次水,夏季晴天每日早上浇一次,傍晚如土干再浇一次,雨季要注意倒掉盆中积水,防烂根,冬季十天半月浇一次,保持盆土微润不干即可。它喜肥,上盆或翻盆换土时,宜在培养土中加20克至30克骨粉,50克至80克过磷酸钙(因其喜生于石灰质土中,要注意补钙),5月至10月,10天至15天施一次淡薄的腐熟有机肥或氮磷钾复合肥,忌单施氮肥,防徒长,冬季不施肥。

鸡蛋花是强阳性花卉,日照越充足,生长越繁茂,花多而香,除上盆或翻盆换土后需要荫蔽7天至10天外,其余时间都宜置于阳光充足处。因其原产美洲热带地区,故不耐寒,在温带栽培冬季落叶是其耐寒性差的表现,宜入室越冬。在最低温度降至10℃前,移入室内,置于阳光充足处,保持室温10℃至15℃,远离电视辐射和空调暖风可不掉叶,但如低于8℃或是通风不良,也会掉叶,只要保持5℃以上,就不会冻死,翌春会发芽长叶。

鸡蛋花在温带种植,一般不会结籽,采用扦插繁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从分枝处剪取长20厘米左右的枝条作插穗,剪口会有白色乳汁流出,如不处理就扦插,插穗易腐烂,可将其放在通风良好的阴凉处,2天至3天后待伤口处长出一层保护膜再插,或是将伤口蘸草木灰、硫磺粉,待稍干后再插入蛭石或素沙盆内,置于通风良好的阴处,常向插穗喷水保湿,20天后移至早晨或傍晚能见太阳的半阴处,30天至40天可生根,成活率高,秋季或翌春上盆。

药用价值

花(鸡蛋花):甘,凉。清热解暑,利湿,润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喘,肝炎,消化不良,咳嗽痰喘,小儿疳积,痢疾,感冒发热,肺虚咳嗽,贫血;预防中暑。树皮:用于痢疾,感冒高热,哮喘。广东、广西民间常采其花晒干泡茶饮,有治湿热下痢和解毒、润肺。

植物文化

在热带旅游胜地夏威夷,人们喜欢将鸡蛋花串成花环献给贵宾,或者作为节日的装饰品佩于胸前,是夏威夷的象征;在老挝,鸡蛋花被定为国花,倍受尊崇;在泰国,女孩子们喜欢把花插头发上;在原法国殖民地非洲小国科特迪瓦,1962年发行了5枚无齿红花鸡蛋花邮票;在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西双版纳,鸡蛋花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在我国的海南。因为鸡蛋花没有花蕊,”不花心”被人们称为好男人花。在广东肇庆,鸡蛋花深受人们喜爱,被命名为市花.而如经福建漳州也大面积种植。

物种区别

缅栀花又名鸡蛋花,约7种,我国南部、西南部及东部均有栽培1种及1栽培变种。

一种为红花鸡蛋花,拉丁名为PlumeriarubraL.。属于鸡蛋花属,红花鸡蛋花种。

一种为鸡蛋花变种,拉丁名为PlumeriarubraL.cv.Acutifolia。鸡蛋花(变种)

这两种都被称为缅栀花。

寒竹Chimonobambusa marmorea (Mitford) Makino


    中文学名寒竹拉丁文名Chimonobambusa marmorea (Mitford)Makino别名观音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寒竹属种寒竹

寒竹,拉丁文名:Chimonobambusamarmorea(Mitford)Makino),禾本科、寒竹属灌木状竹类,基部数节环生刺状气生根,节间圆筒形,绿色并带紫褐色,竿壁厚,基部节间近实心;

形态特征

寒竹是一种灌木状竹类,竿高1-1.5(3)米,基部数节环生刺状气生根,径粗0.5-1厘米;节间圆筒形,长10-14厘米,绿色并带紫褐色,竿壁厚,基部节间近实心;竿环略突起;箨环起初有一圈棕褐色绒毛环,以后渐变无毛;竿每节分3枝,以后可成多枝。箨鞘薄纸质,宿存,长于其节间,背面的底色为黄褐色,但间有大理石状灰白色色斑,无毛,或仅基部疏被淡黄色小刺毛,鞘缘有不明显而易落的纤毛;箨耳缺;捧箨舌低矮,截形或略作拱形;箨片呈锥状,长2-3毫米,其基部与箨鞘相连处几无关节。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鞘近革质,鞘缘具少量纤毛;鞘口繸毛白色,长3-4毫米;叶舌低矮;叶片薄纸质至纸质、线状披针形,长10-14厘米,宽7-9毫米,次脉4或5对。花枝呈总状或圆锥状排列,末级花枝细长,基部宿存有数片由小到大的苞片,中、上部具假小穗1-4枚;假小穗细线形,长2-4厘米,苞片0-2片,腋内具芽或否;小穗含4-7朵小花,最下1或2朵不孕而具微小的内稃及小花的其它部分;小穗轴间长3-4毫米,平滑无毛;颖1或2片或偶可无颖,膜质,淡褐色,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8毫米,先端尖或渐尖,具5-7纵脉;外稃纸质,绿色或稍带紫色,先端渐尖,平滑无毛,卵状披针形,长6-7毫米,具5-7纵脉和小横脉;内稃薄纸质,与外稃约等长,先端截平或微具2齿裂,背部具2脊,脊上无毛,脊间及脊外至两边缘均各具2脉;鳞被卵形,近内稃一侧的较窄而呈宽披针形,长约2毫米,边缘近上端疏生纤毛;花药长3.5-4毫米;子房细长卵形,顶端冠以短花柱,后者近基部即分裂,柱头2,羽毛状。颖果圆柱形,呈坚果状,长约6毫米。

生长环境

本种习性暂无详细描述。

分布范围

产浙江和福建等省。日本也有。模式标本系自从日本移栽到英国邱园的植株上所采得。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庭园观赏竹种,世界各地多已有引种栽培。

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 McClure


    中文学名早园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propinquaMcClure别名沙竹、桂竹、雷竹二名法Phyllostachyspropinqua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超族属刚竹属分布区域中国河南、江苏、安徽、浙江、贵州、广西、湖北等省区,美国。

早园竹,又称早竹、雷竹、燕竹,为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是一种优质高产笋用竹种。早园竹秆高6-8m,径2.5-5cm,中部节间长10-20cm,不匀称,常一侧肿胀,新秆深绿色,节紫褐色。在年平均温度15-17℃,最低温度-13℃,年降水1200mm以上的地方均适宜生长,具有出笋早、产量高;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效益好的特点。

形态特征

竿高6米,粗3-4厘米,幼竿绿色(基部数节间常为暗紫带绿色)被以渐变厚的白粉,光滑无毛;中部节间长约20厘米,壁厚4毫米;竿环微隆起与箨环同高。箨鞘背面淡红褐色或黄褐色,另有颜色深浅不同的纵条纹,无毛,亦无白粉,上部两侧常先变干枯而呈草黄色,被紫褐色小斑点和斑块,尤以上部较密;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淡褐色,拱形,有时中部微隆起,边缘生短纤毛;箨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绿色,背面带紫褐色,平直,外翻。末级小枝具2或3叶;常无叶耳及鞘口繸毛;叶舌强烈隆起,先端拱形,被微纤毛;叶片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长7-16厘米,宽1-2厘米。笋期4月上旬开始,出笋持续时间较长。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早园竹杆高叶茂,生长强壮,耐旱力抗寒性强,能耐短期摄氏零下20度低温;适应性强,轻碱地,沙土及低洼地均能生长,是华北园林栽培观赏的主要竹种。

分布范围

产河南、江苏、安徽、浙江、贵州、广西、湖北等省区。1928年由广西梧州西江引入美国。

栽培技术

栽培条件

1、园地选择:要求土壤疏松、透气、肥活,以土层深厚、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乌沙土、沙质壤土为好。普通红壤、黄壤也适且栽培。盐碱土、石灰性土不适宜栽培,土壤深度要求50cm以上,PH值4.5-7.0左右,以微酸性或中性为宜,地下水位应在1m以上为宜。坡度在20°以下,海拔250m以下为好。早园竹喜湿润怕积水,喜光怕风,应种在背风向,光照充足的东南坡、南坡。

2、母竹选择:母竹选择1-2年生为好,因为这种母竹的竹鞭属壮鞭生活力强,侧芽饱满,根系发达,种植后容易长鞭生根。还要注意选择生长健壮、节间匀称、分枝较低、无病虫害、无开花枝的母竹。母竹不宜过粗或过细,一般胸径在8cm左右为宜,每墩1株,少数2株,带宿土8-10公斤。挖掘时注意留好鞭,来鞭10cm,去鞭15cm。保留枝5-7档,多余枝梢削掉,以减少水分蒸发。

栽植方法

早园竹造林除大伏天、冰冻天和竹笋生长期外均可种植,但以5月下旬-6月的梅季和9月桂花季为好。定植密度一般2.5m×3m或3m×3m,每亩70-90株。有坡度的造林地,按等高线种植或筑成梯田,挖80cm×50cm×40cm定植穴,穴底要平整,表土放在一边,先在穴内放10公斤左右经过腐烂的厩肥或1公斤左右菜饼,用10厘米细泥盖住肥料后再种上竹苗,先复表土,再复心土;也可暂不施底肥,先种上竹,到次年母竹成活后再施肥料。切忌在穴内施较多的尿素、复合肥及浓畜肥,否则要造成母竹肥害,影响造林成活率。种竹宜浅不宜深,可比原来略深,一般以竹鞭在土中20-24cm为好,母竹种植后,如遇降水不足,应适当浇水,尽量不使竹叶失水。

抚育管理

(一)幼林期竹抚育以保证成活和促进生长为主,措施是:

1、留笋养竹。造林后头一、二年,要留笋养竹为主,一般每条鞭留种笋1株,一株母竹留种笋2-3株,第三年后,可先挖一部分笋,后再留养比母竹多2-3倍的粗壮种笋,以促使郁闭成林。同时,对新竹要进行适当钩梢,留枝10-15档,以提高抗风雪灾害能力。

2、合理施肥。新造林地肥力差,要做到合理施肥,头2-3年,可在母竹和新竹周围块状施肥,每墩施腐熟过的畜肥10-15公斤或饼肥1-2公斤,如果天气干旱,可施2-5%浓度水肥,施肥时间、次数与成林竹地施肥一样。

3、抚育套种。新造林立竹稀疏,土壤板结,阳光充足,易蔓生杂草,争夺养分,应及时松土除草,保持林地疏松、湿润、无杂草,以利新竹生长。为了降低造林成本,增加副业收入,头二年还可在林地空间套种农作物,实行以短养长,以耕代扶,但套种作物最好选择能固氨的豆科植物或生长期短、施肥量多的植物,如黄豆、碗豆、马铃薯、油菜、西瓜、花生、蔬菜等。不要套种秸秆高、藤茎长、耗肥多的玉米、南瓜、蕃茄、芝麻等,尤其套种芝麻,会引起竹鞭腐烂。

4、抗旱和排水。新造林鞭根较少,竹秆较嫩,抗旱能力较差,造林后当年夏秋季要注意保护竹秆,浇水抗旱,以提高新造林的成活率。到了春雨连绵季节,竹地积水过多,又要注意开沟排水,防止地下竹笋和鞭、根腐烂。

(二)成年林须采取以下七条培育措施,才能达到竹笋优质高产的目的:

1、掘地加泥,松土除草。一般情况下,每年需掘地二次松土除草二次。第一次掘地应在5月中旬-6月上旬进行,掘地前先砍除4年以上老竹及全开花竹,重施有机肥和化肥,垦复深达30cm;第二次掘地应在9月份进行,这次掘地不宜太深,一般10-15cm,同时增施一次有机肥和磷钾肥。对土层不深、肥力不高、砂性或粘性过重的竹地,每年秋冬初要加3cm左右客土,以改良土壤肥力,水网平原地区在秋冬季节,可捻挑一次河泥,但加土和捻泥都不能太厚。

2、氮、磷、钾合理配方,实行科学施肥。根据实际调查和有关资料分析,笋用竹林氮、磷、钾合理配方为5:2:3。早园竹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副,合理搭配,一般一年要施4次肥,即1月中旬施笋前肥,2-3月上旬施笋期肥,5月下旬-6月施行鞭肥,9-10月施孕笋肥。

3、开沟排水,浇水抗旱。早园竹地下竹鞭生长既怕积水,又忌过干,因此每年秋末冬初,如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就要浇水抗旱,促进笋芽分化、膨大。梅雨和秋雨季节,如雨水过多,竹地过湿,要事先开沟排水,平坦竹地,一般每隔4-6m开一条排水沟,山坡竹地,每隔4-8m开设水平避水沟。

4、适时挖笋,留好种笋。竹笋出土盛期(3月中旬-4月中旬),应根据竹地出笋迟早选择最佳的留养种笋时间。要选择笋体粗壮,分布均匀的“乌桩头”留作种笋,并插上标记。一般每亩留养新竹250-300株为宜,且每年留养种竹数量不宜忽多忽少。

5、挖除老竹,保持合理的竹林结构。早园竹的立竹量一般每亩700-1000株,理想的年龄结构:1-2年竹各占30%,3年竹占30%,4年竹占10%,无5年生以上老竹。挖除老竹的数量与留养新竹数量基本相等,立竹偏高的竹林,要多挖除一些老竹,偏低的竹林,要少挖除一些老竹。

6、适时钩捎,合理留枝。钩捎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进行,一般钩捎后留枝10-15档。

病害防治

蚜虫

俗称腻虫、油虫,以春、夏季危害为重。1、保持竹林合理密度,增强林间通风透光。2、早春,用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3、注意保护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

竹螟

俗称卷叶虫,一般在5-7月发生危害,6月中旬为危害高峰期。1、5-7月,用黑光灯诱杀成虫(蛾子)。2、6月份,用20%杀灭菊脂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3、秋冬季(10-12月),进行林地垦复,击毙幼虫或土茧。

竹小蜂

俗称炮仗虫,受害小枝节间膨大,5-9月为危害期。1、加强抚育管理,及时松土施肥。2、5月上、中旬,用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3、幼虫初期(5月中旬—6月),用40%氧化乐果兑水10倍竹腔注射,每株约2毫升。

金针虫

俗称铁丝虫,是为害早园笋的主要地下害虫,土温达15℃左右时害虫活动为害,3-4月为危害高峰期。1、人工挖退笋时将害虫直接杀死。2、危害严重的竹林,在笋期过后(4月下旬),用90%敌百虫400-500倍液喷浇或用5%辛硫磷颗粒剂按每亩2-2.5公斤均匀翻入土层15厘米左右。

竹丛枝病

俗称竹扫帚病、雀巢病,发病枝不断长出侧枝形似扫帚或鸟巢。1、加强抚育管理,及时松土施肥,提高抗病力。2、清理林地,砍除重病竹。3、4月之前,剪除林内所有丛枝并烧毁。

竹秆锈病

多发生在竹秆中下部或基部,夏季、冬季病部产生黄色的病菌。1、加强抚育管理,保持合理立竹量。2、冬季,清除林内重病竹。3、3月底之前,人工刮除黄色病菌及其周围部分竹清,注意不跳刀、不遗留。

繁殖方法

母株繁殖。

主要价值

景观价值

早园竹,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早园竹姿态优美,生命力强,在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天津、河南、北京等省市引种表现良好。其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早园竹可广泛用于,公园、庭院、厂区等。也用于绿化边坡、河畔、山石。早园竹成本较低,而绿化效果好,栽植当年即可体现非常好的观赏价值。深受各地景观工程的喜爱。

食用价值

竹笋味道鲜美、产量高、出笋时间早,亦为优良笋用竹。

其他价值

竹材可劈篾供编织,整竿宜作柄材、晒衣竿等。

植物文化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从殷商时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的时代。中国人民种竹、用竹、爱竹、咏竹、画竹之风长盛不衰,绵延数千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中国科学发展史后也认为,东亚文明就是“竹子文明”。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竹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亭亭玉立的竹子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集坚贞、刚毅、挺拔、清幽于一身。人们把竹子的生物学特征总结升华成了做人的品格和情操。自古以来人们不仅喜欢竹子的外形,更爱竹子的内涵。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赋予许多生物以人的灵性,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

谦虚谨慎是竹的品格,坚韧不屈是竹的气节,无私奉献是竹的风骨,高风亮节是竹的灵魂。

在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进程中,几乎处处打上了竹的烙印,处处都可以见到竹子的踪迹,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竹文化。

紫斑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textilis cv. Maculat


    中文学名紫斑竹拉丁文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textiliscv.Maculat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族属簕竹属亚属单竹亚属种紫斑竹分布区域产广东

紫斑竹,禾本科簕竹属植物,产广东。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常呈乔木或灌木状。

形态特征

竿高8-10米,直径3-5厘米,尾梢弯垂,下部挺直;节间长40-70厘米,绿色,幼时被白蜡粉,并贴生或疏或密的淡棕色刺毛,以后变为无毛,竿壁薄(2-5毫米);节处平坦,无毛;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七节至第十一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中央1枝略微较粗长。

箨鞘早落;革质,硬而脆,稍有光泽,背面近基部贴生暗棕色刺毛,先端稍向外缘倾斜而呈不对称的宽拱形,箨耳较小,不相等,其末端不外延,边缘具细弱波曲状繸毛,大耳狭长圆形至披针形,稍微向下倾斜,长约1.5厘米,宽4-5毫米,小耳长圆形,不倾斜,其大小约为大耳的一半;箨舌高2毫米,边缘齿裂,或有条裂,被短纤毛;箨片直立,易脱落,卵状狭三角形,其长度约为箨鞘长的2/3或过之,背面近基部处疏生暗棕色刺毛,腹面在脉间被短刺毛或有时近于无毛而粗糙,先端的边缘内卷而成一钻状锐利硬尖头,基部稍作心形收窄,且其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3。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发达,通常呈镰刀形,边缘具弯曲而呈放射状的繸毛;叶舌极低矮,边缘啮蚀状,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一般长9-17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

假小穗单生或数枚乃至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鲜时暗紫色,干时古铜色,稍弯,线状披针形,长3-4.5厘米,宽5-8毫米;先出叶宽卵形,长3毫米,具2脊,脊上无毛;具芽苞片2或3片,宽卵形,长3-4.5毫米,无毛,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小穗含小花5-8朵,顶生小花不孕;小穗轴节间为半圆柱形或扁形,长约4毫米,顶端膨大;颖仅1片,宽卵形,长6毫米,无毛,具21脉,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外稃椭圆形,长11-14毫米,无毛,具25脉,先端亦急尖具短尖头;内稃披针形,长12-14毫米,常稍长于其外稃,具2脊,脊上无毛,脊间10脉,脊外每边各4脉;鳞被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近匙形,长3毫米,后方1片倒卵状椭圆形,长2毫米;花丝细长,花药黄色,长5毫米;子房宽卵球形,直径2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子房柄,花柱长0.7毫米,被短硬毛,柱头3,长6-7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生长环境

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

分布范围

产广东和广西,现西南、华中、华东各地均有引种栽培。

物种

种中文名:紫斑竹种拉丁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textiliscv.MaculataChiaetal.种别名:科中文名:禾本科科拉丁名:Gramineae属中文名:簕竹属属拉丁名:Bambusa国内分布:产广东,常栽培于庭园中或农舍附近。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怀集。命名来源:【ActaPhytotax.Sin.26(3):224.f.1.1988】中国植物志:9(1):125亚属中文名:单竹亚属亚属拉丁名:Subgen.Lingnania族中文名:簕竹族族拉丁名:BAMBUSEAETrin.超族中文名:竹超族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亚科中文名:竹亚科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Nees目中文名:禾本目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白哺鸡竹Phyllostachys dulcis McClure


    中文学名白哺鸡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dulcisMcClure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超族属刚竹种白哺鸡竹

白哺鸡竹(学名:PhyllostachysdulcisMcClure)是禾本科,刚竹属笋用竹植物。竿高可达10米,幼竿逐渐被少量白粉,老竿灰绿色,常有淡黄色或橙红色的隐约细条纹和斑块;

形态特征

竿高6-10米,粗4-6厘米,幼竿逐渐被少量白粉,老竿灰绿色,常有淡黄色或橙红色的隐约细条纹和斑块;最长节间约为2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甚隆起,高于箨环。箨鞘质薄,背面淡黄色或乳白色,微带绿色或上部略带紫红色,有时有紫色纵脉纹,有稀疏的褐色至淡褐色小斑点和向下的刺毛,边缘绿褐色;箨耳卵状至镰形,绿色或绿带紫色,生长繸毛;箨舌拱形,淡紫褐色,边缘生短纤毛;箨片带状,皱曲,外翻,紫绿色,边缘淡绿黄色。

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耳及繸毛易脱落;叶舌显著伸出;叶片长9-14厘米,宽1.5-2.5厘米,下表面被毛,基部之毛尤密。笋期4月下旬。

生长环境

宜栽植在背风向阳处,喜空气湿润较大的环境。

分布范围

产江苏、浙江,浙江杭州及农村普遍栽培。1907年从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美国。

主要价值

笋味鲜美,供食用;竿可作柄材用。巧妙造景。为了创造美妙的景观,观赏竹的种植应与园林造景相结合,大致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在亭、台、轩、榭之旁种植修竹数竿,使建筑物掩映于翠竹之中,倍添情趣;二是在墙边角隅叠石作假山,在旁种以竹子,或以粉墙为背景,种竹数竿于洞门或方框窗之畔,都能造成清幽环境;三是在石径两旁种竹数行,造成修竹夹道,使人有曲径通幽之感。若条件许可,这几种方法可同时采用,使之成为最佳最美的景色。

繁殖方法

栽种方法主要采用丛栽密种、浅种壅肥,初植密度比用材竹种或经济竹种高3~6倍。若选用一鞭多竹的母竹造林,则种后即能蔚然成林,立即产生观赏效果,同时还可在局部地区形成竹子的群体优势,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果种时入士不太深,则在种后可用青草或河泥壅之,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保持水分,有利于竹子成活和发鞭孕笋。

栽培技术

竹子周围的杂草应及时清除,出笋以后应选优留养,过于细小的嫩竹应及时清除掉,老竹要定期择伐,特别是生长不良或年龄过老的竹更要及时伐除。有条件的地方在秋季或早春应追施肥料,主要施发酵过的饼肥,也可追施氮肥,使新竹胜过老竹,增加观赏性。

《楠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金丝楠植物怎么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