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et C. S. Chao 》,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雷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praecoxC.D.ChuetC.S.Chao别名雷公竹二名法CV.Ventricousinternode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超族属刚竹属种早竹

雷竹(学名:PhyllostachyspraecoxC.D.ChuetC.S.Chao'Prevernalis')是禾本科,刚竹属竹种。雷竹原产于浙江临安、安吉、余杭,1999年在乐山市种成功。由于早春打雷即出笋,故称之为“雷竹”实为早竹之变种。

形态特征

雷竹的地下茎属单轴型,竹杆散生,分枝二叉。杆高6-10米。胸径4-8厘米,节间长15-20厘米。杆箨光滑无毛,有较密的褐斑,无箨耳及遂毛,箨舌中度发达,两侧下延,叶反转皱折。雷竹新杆节下有一圈白粉环,近节下缩小变细,中部肿胀变粗,这种现象在培育好的竹林中较明显。雷竹每小枝多数5-6叶,多达9-10叶。竹叶狭小且瓦状卷曲。

雷竹性文雅,质脆弱,喜肥沃,怕积水,鞭细根少。3月初开始出笋,4月底结束,5月份新竹生长,抽枝展叶,6月份开始地下鞭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10-11月有部分秋笋出土。雷竹以1年为一个周期,连年出笋。在年平均温度15.3℃、年降水量1400毫米的地区,生长良好。在出笋期与笋芽分化期要求有充足的降水,雷竹能忍耐-13.1℃的低温,但大雪往往对雷竹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是雷竹竹杆壁薄性脆,易遭雪压折断。雷竹对土壤要求为疏松的沙质壤土,pH值微酸至中性,普通红壤与黄壤也适宜栽培。雷竹要求纯林栽培,集约经营,不宜与其它竹类混栽。近几年,雷竹经常开花,大部分发分在新竹,其开花率可达20%,但没有发现种子。

20.早竹(江苏植物志)

竿高8-10米,粗4-6厘米,幼竿深绿色,密被白粉,无毛,节暗紫色,老竿绿色、黄绿色或灰绿色;中部节间长15-25厘米,常在沟槽的对面一侧微膨大,有时隐约有黄色纵条纹,壁厚约3毫米;竿节最初为紫褐色,竿环与箨环均中度隆起。箨鞘褐绿色或淡黑褐色,初时多少有白粉,无毛,有不规则分散的大小不等的斑点,还有紫色纵条纹;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褐绿色或紫褐色,拱形,两侧明显下延或稍下延,致使箨舌两侧露出甚多,边缘生细纤毛;箨片窄带状披针形,强烈皱曲或竿上部者平直,外翻,绿色或紫褐色。末级小枝具2或3叶,稀可5或6叶;无叶耳和鞘口繸毛;叶片带状披针形,长6-18厘米,宽0.8-2.2厘米。花枝呈穗状,长4-(5-7)厘米,基部托以4-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无毛或疏生短柔毛,无叶耳及鞘口繸毛,缩小叶小形,狭披针形至锥状,每片佛焰苞内生有2枚假小穗;侧生假小穗常不发育,顶生假小穗常含2朵小花,常仅下方的1朵发育;颖1片,被短柔毛;外稃长2.5-2.8厘米,背部有短柔毛疏生;内稃长2-2.5厘米,背部1/2以上疏生短柔毛;鳞被仅见到1片,长约3毫米;花药12-13毫米;柱头仅见有2枚。笋期在3月中旬开始,花期4-5月。

20c.雷竹(栽培型)(植物分类学报)

cv.Prevernalis

PhyllostachyspraecoxZ.D.ChuetC.S.Chaof.prevernalisS.Y.ChenetC.Y.YaoinAct.Phytotax.Sin.18(2):177.1980.

与原栽培型的区别在于节间并非向分枝的另一侧微膨大,而是向中部微变细。笋期较早竹约早半个月。

笋味美,笋期早,持续时间长,产量高,是良好的笋用竹种,浙江农村常见栽培;竿壁薄,节间又常向一侧肿胀,仅能作一般柄材使用。

生长环境

1、秆高7-11米,径达4-6厘米。节间较短而均匀,幼竿密被白粉。出土后的竹笋经25-30天生长,成为幼竹,开始放叶,再经10-20天,幼竿竿形生长即告完成。雷竹有“笋用竹之王”的美称。2、发笋力强。集约经营的雷竹林,年产竹笋每亩可达到1.5-2吨。现通过对林地覆盖、施肥、增温等措施,可使其提前至春节前后出笋,或是“二季”出笋,从而使产量和竹笋价格成倍翻番。

3、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山麓平缓坡地或房前屋后平地,在河漫滩、半阳性缓坡也能较好生长,但在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板结平地生长不良。

4、集约经营的雷竹笋用林,年每亩的产值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5、适宜在低海拔退耕还林地段和四旁大力发展。

分布范围

产浙江。模式标本采自浙江安吉。

近种区别

雷竹与早竹的主要区别如下:①早竹的竹秆节间较均匀;雷竹节间的近节下部稍缩小,中部膨大变粗;用手捏住竹秆节间从上至下摸之,即可感觉。②早竹的新竹秆节间被白粉,有的部分节有紫褐色;雷竹的新秆仅节下一圈有白粉环。③早竹的小枝上叶片一般2-3片,少数5-6片,叶片较大且平展;雷竹多数5-6片,少数9-10片,叶片狭小,且稍卷曲。

繁殖方法

由于雷竹没有种子,所以雷竹造林一般采用移母竹造林或鞭节育苗造林。但鞭节育苗,要发展成高产竹林,速度慢、不经济,所以在生产中通常采用移母竹造林。

母竹的选择

母竹的好坏关系到成活率的高低和成林的快慢,所以选择好母竹非常重要。确定母竹的好坏有四条标准:①年龄,母竹的年龄以1-2年生为好。因为1—2年生的母竹,所连的竹鞭处于壮龄阶段,具有饱满的笋芽,有较强的发笋及抽鞭能力。霉季种竹或秋季种竹可采用当年新竹造林。②母竹的粗度,一般以胸围8—15厘米为好,过大或过小都不适宜。③母竹分枝要低,生长健壮,枝叶繁茂。分枝低可降低母竹高度,提高造林成活率。④无病虫害。

挖掘与运输

1、挖掘在挖掘前要判断来去鞭的方向,一般母竹最下一盘枝条伸展的方向大致平行。挖掘时先在离母竹基部30-40厘米的地方,用锄轻轻挖开土层,找到竹鞭,并按要求的长度截断竹鞭。挖时切忌摇板,以免损伤和扭断母竹及竹鞭的连接点而影响成活率。母竹应尽量多带土,并且应立即斩梢,留枝5-7档,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

2、运输母竹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护好鞭芽。远距离运输要进行包扎,路途远的要对母竹进行覆盖,喷水保湿,减少蒸发。装卸车时要尽量小心。

栽培季节

经试验,一年之中除三伏炎热干燥的天气和寒冷冰天冻地不宜种竹外,其它季节都可以种竹。一般在春季2月,霉季6月,秋冬季9—11月种竹较好。

栽植母竹

1、注意鞭向因母竹去鞭的方向发鞭快,来鞭的方向发鞭慢,所以去鞭方向应留有展鞭的余地,母竹与母竹之间应考虑竹鞭的方向性,间隔交互排列,使新种竹均匀郁闭成林。

2、适当浅栽种竹宜浅不宜深,一般以竹鞭在土中20-24厘米为好。竹子的生长点在鞭芽上,鞭根、芽都需要呼吸,栽得过深,土中空气不足,易引起烂芽、烂鞭。

3、鞭土密接种竹时要做到不紧不松,鞭土密接,特别是根盘下部不留空隙,种时可用棍或锄头将其捅实,然后填回表土,自上而下分层踏实,不可用锄头敲打,以免损伤鞭芽,再盖上松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并将土培成馒头型,以固定母竹,避免积水。

栽培技术

抚育

造林选择及整地

造林地以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坡度平缓,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一般的普通红壤、黄壤都适宜栽培,pH要求微酸至中性。盐碱土、死粘土、低洼积水,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及高山风口不宜栽培。整地时,一般采用全垦整地,深度30厘米左右,要清除林地中的树蔸、石头等。然后挖好窝,可挖成长10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长边与等高线平行,窝底要挖平。每亩挖窝60个。

幼林抚育

要使新造竹林快速成林,提早投产,必须做好幼林抚育管理工作。1、除草松土新造林,母竹稀疏,林地光照充足时,竹地容易滋生杂草。2月、6月、9月可结合松土进行除草。前2年可间作农作物,以耕代抚,既促进新竹生长,又增加收入。间种农作物选用豆科矮秆作物或绿肥。

2、施肥1年可分3次进行施肥,第1年2月份每株母竹可施人粪10—15公斤,6月份施人粪25公斤,9月份施猪粪或嫩草、豆杆、绿肥25公斤。如无有机用氮、磷、钾相应含量的化肥。如用化肥,应注意施肥方法,适当远施、散施。

3、竹林管护对摇动、露鞭的母竹应及时覆土。前2年以留新竹为主,对弱小的竹笋可进行适当疏笋,以提高成竹率和母竹质量。秋季9—10月可砍去竹梢,留枝12档左右。

成林

1、养好母竹高产竹林要求亩立竹量600-800株,每年留养新竹150—200株。要求均匀分布,母竹健壮,竹龄结构合理。母竹留养时间以出笋高峰后期(清明前后一星期)留养最合宜。

2、施肥培土要使竹林连年高产,必须给竹林进行施肥。一般1年施肥3—4次,6月施长鞭肥,9月施催芽肥,11月施孕笋肥,次年3-4月可施长笋肥。一般亩产500公斤竹笋需N15.8公斤、(P2O5)7公斤、(K2O)10公斤。雷竹林可使用各种肥料,但必须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相配合。笋前、笋期及6月施肥以速效肥为主。化肥要散施,磷肥可相对集中,有机肥要深施,适当增施硅肥。亩产达1500公斤的竹笋,6月可施尿素25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9月可施人粪1000公斤,11月可施猪栏厩肥5000公斤,次年3月施人粪1000公斤。培土对提高竹笋产量,改良土壤都有很大好处,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每年加一些客士。

3、铲草松土铲草松土有利于清除杂草,疏松土壤,减少水分蒸发,促进地下鞭和竹笋生长。每年应松土两次,6月、11月各1次,并结合松土进行施肥。6月应深翻松土,11月宜浅翻。

4、水分管理雷竹喜欢湿润的土壤,但又最怕积水,所以平地、山湾和土壤粘重的竹林要开好排水沟,干旱季节要进行浇水灌溉。

5、删去老竹删伐老竹时间,可在6月结合松土进行,连竹蔸一起挖除,清除老鞭,调整结构。一般母竹保留4—5年,除去6年竹。

6、竹林保护雷竹竹杆壁薄性脆,冬季容易被大雪压断,所以应适当进行钩梢,钩梢时间在9月进行,留枝12—15档。冬季下大雪要勤摇雪,避免雷竹被雪压断。

7、挖除开花竹开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由于开花消耗大量的营养,对竹林生长极为不利。所以一旦发生开花应立即挖除开花植株,以减少养分消化。加强林地管理,重施有机肥,可减弱开花程度,促进竹林自我复壮。

要点

选择交通方便、光照充足的成林雷竹园,每亩立竹量600株左右。施肥量以亩产竹笋2000公斤为例。

(一)6月份新竹成竹后,及时施肥,以速效肥为好。每亩施尿素40公斤,过磷酸钙100公斤,氯化钾20公斤,结合松土进行,挖去5年以上老竹,将肥料深翻入土中,以促进地下鞭早发。

(二)9月份用人粪1000公斤,对水1倍以上,浇泼。高温干旱,久晴无雨时,应进行浇水,每亩5000公斤左右,以促进笋芽提早分化。

(三)11月上旬施猪、牛厩肥4000公斤,浇翻入土中,以提高土温,促进笋芽生长。

(四)12月中旬要进行竹叶覆盖。在覆盖前,每亩浇水5000公斤以上,浇透林地,每亩施尿素60公斤,然后覆盖竹叶,厚30厘米(约每平方米干竹叶11公斤)。在缺少竹叶的地方可用杂草、稻草、谷壳、麦壳、油菜等进行覆盖。一定要使林地保温、增温、提早出笋,但效果以竹叶最好。

(五)覆盖后一个月注意及时采收竹笋,到了3月份天气转暖时,要及时去掉覆盖物。3月下旬应注意留笋养竹。

病虫防治

雷竹的虫害主要有蚜虫、蚧壳虫和竹壳虫等,其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将虫害控制消灭在初发阶段。

1、蚜虫、蚧壳虫、竹螟都可用氧化乐果或甲胺磷,对水1—2倍进行竹腔注射,每株1—2毫升。

2、蚜虫可用5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喷杀。在笋期可用尿洗合剂(0.5公斤尿素,1.25公斤洗衣粉,水50公斤)进行喷杀。其药性特点为:无毒、无药害、速效、肥地。

3、蚧壳虫可用人工抹杀,或用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在幼蚧期进行喷杀。

4、竹螟可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病害主要有煤污病,由蚜虫、蚧壳虫引起,若对蚜虫、蚧壳虫进行了防治,煤污病也会得到控制。

主要价值

雷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具有八大优势:①出笋早。在所有的竹笋品种中,雷竹出笋最早,一般在3月初,若采用早出技术,春节前就有雷笋出土。②出笋期长。春笋3月初至4月底出笋,

秋笋10-12月出笋。③产量高,效益好。雷笋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可达3000多公斤,亩产值达1万多元。④笋味鲜美,营养丰富。雷竹笋含蛋白质2.74%、脂肪0.52%、糖3.54%。⑤连年出笋,产量稳定,个体粗大,壳薄肉肥。⑥成本低,用工少。肥料投资只需5%左右,培养管理用工每亩只需20个劳动日。⑦周期短,见效快。新造林第2-3年就有收入。第4年可成林,第5年达高产。⑧适应范围广。海拔2500米以下的丘陵缓坡均适宜栽培,而且一年种竹,永续利用。

竹林生态经营

雷竹是优良的笋用竹种,是名符其实的山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发展雷竹既可以为城市提供营养丰富、鲜嫩美味的无公害蔬菜,又可以美化环境,绿化荒山荒坡,防上水土流失,保护农田水库,实现三大效益完美结合。雷竹的生态经营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水、热、光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他资源,进一步提高雷竹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并改造和影响周围的环境,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节主要介绍6种生态经营类型。

种养结合型

临安县板桥乡西村,有农户55户,201人,山47.8公顷,耕地8.8公顷,属青山水库淹没区,长期以来经济状况不好。20世纪60年代初,每个劳动工只有0.19元。每年吃供应粮1.5万-2万公斤,村民住房大部分是茅草屋,70年代人均收入一直在100元左右。1984年以来这个村积极发展食用竹笋,实行种养结合,到1988年实现人均竹笋1/15公顷,户均养猪2头,竹笋收入达3万元,养猪收入达48万元,仅两项收入人均达388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全村工农业的发展,1988年全村工农业收入达22万元,人均收人近1100元。到1991年全村仅竹笋收入就超过60万元,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养殖业为竹林提供了肥料,促进了竹林的发展,提高了竹笋的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为养殖业打下了经济基础,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西村实行种养结合,由穷变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废物利用型

城镇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产生,这些垃圾污染环境,对人民生活不利,环卫部门为处理这些垃圾需花费大量的人力。临安锦城镇每天有60吨垃圾,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的发展,垃圾将成倍增长。将这些垃圾运往城镇郊区竹林,可作为很好的肥料,既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竹笋产值,又改善了城镇的环境卫生。因此竹林成了垃圾消化厂。

在一些毛料扫把加工厂,竹叶常堆积如山,为处理这些废弃的竹叶,常用火烧毁。利用竹叶作为覆盖增温材料,可以提早雷竹出笋,提高经济效益,覆盖后再作为肥料施人竹林中,一物两用。临安利用竹叶覆盖保温,提早出笋,1年就增加竹笋产值500万元。

立体经营型

临安在发展食用竹笋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进行合理布局。下坡、背风向阳、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发展早熟雷竹,在中坡发展中熟高产竹种高节竹,在上坡。高山发展迟熟竹种桂竹、刚竹。充分利用山坡地的垂直差异,进行合理布局,立体经营,使早的笋更早、迟的笋更迟。

在田头、地坎、路旁、塘边四旁种竹,见缝插针,充分利用空间及边际效应,使小面积获较大效益,也是立体经营的体现。在竹林中进行间作套种,主要是在新造竹林中间作套种,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增加短期农作收入,以耕代抚,以短养长,促进竹林提早成林投产。即使在成林竹园中,也可间作耐阴的农作物、蔬菜、药材及栽培食用菌等,以进一步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

防护生态型

充分利用竹林的生态功能,积极在库塘四周、河流两岸发展竹林,利用竹林涵养水源,防风固土,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库,保护农田。临安县大面积发展竹林的乡村,近几年来,几乎没有遭受过洪水危害,充分显示了竹林的生态效益。

在水库山塘四周发展竹林,不仅对水库、山塘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可以在冬季利用水库、山塘沉积的泥沙给竹园加土,改善竹园土壤,降低竹林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临安县板桥乡西村,位于青山水库南端,一竹笋专业户在房前屋后有竹林0.028公顷,1982-1986年,每年利用水库里的沉积泥沙给竹园加土,每次几百担,改良了土壤,提高了产量。5年年平均1/15公顷产竹笋为3107.7公斤,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房前屋后庭院种植雷竹有3大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早晚闲散空余时间进行细心的培育管理;二是庭院竹林可以改善居住环境,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青,经雪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可以美化环境,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竹林可以防风、防尘、防噪、调节气温,使空气清新,环境清幽;三是庭院竹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如鲍子潮0.028公顷庭院雷竹林,1991年竹笋收人7000元,1992年竹笋收人14000多元;李顺海0.025公顷庭院雷竹林,1991年竹笋收入2000元,1992年竹笋收入2150元。临安的农民把庭院雷竹林称为“绿色的聚宝盆”、老年人的“养老金库”。临安县临天乡的大小吴马十八村,家家种雷竹,户户卖雷竹笋,户均雷笋收入超千元。这个乡1991年仅雷笋收入一项就达500万元。

综合利用型

综合利用型,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综合地运用于雷竹的栽培管理中,进一步提高竹林的三大效益。综合利用,包括优良品种的选用,地形小气候的利用,光、热资源的利用,土壤资源,荒山、荒坡、荒滩的开发利用,充分地利用环境条件及各种资源;综合地运用各种成熟的科技成果,如四次施肥法、丰产高产技术、早出高产技术、二次出笋技术;综合利用型包括前面叙述的种养结合型、废物利用型、立体经营型。防护生态型与庭院经济综合地集中运用,以达到竹林生态经营的效果。

雷竹又名早园竹,是我国著名的优良笋用竹种,具有成林快、出笋早、产量高、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其笋个体粗壮、壳薄肉肥、笋味鲜美、营养丰富、大小年不明显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许多地方把发展雷竹生产作为城镇”菜篮子”工程和农村奔小康项目来抓,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我市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平原河滩均可引种。

一、雷竹的营造林技术

⒈造林地选择: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的竹林,应具备优越的环境条件。因此营造雷竹林应选择海拔500米以下、土壤疏松、透气、肥沃、交通及排水条件良好的坡度为5~15度的低丘缓坡地为好,房前屋后”四旁地”、菜园地等也可栽植。土质以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

2.整地:为提高造林质量,促进快速成林,应尽量采取全面整地方式,要求深度30厘米以上,将树桩、石块等除去,翻土时要求将表层土翻入底层,心土朝上,不必打碎,为节省投入成本,也可采用带状和块状整地方式,若是房前屋后的农闲地、菜园地,也可直接挖大穴栽植,整地应于造林前一个月完成。

3.挖穴:一般每亩种植60株,株距3.7米,行距3.0米,穴位品字形排列。穴规格1~1.2米,宽50~60厘米,深30~

40厘米。穴挖好后,应先将有机肥施入穴底,填土10厘米备栽。

4.造林季节:除寒冷的隆冬和干燥炎热的伏天外,其余时间均可种植。一般以立春前后种植为好,因此时湿度大,母竹处于”休眠”状态,成活率高。

⒌造林方法:多采用移母竹造林。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根系发达、侧芽多且饱满的竹子作为母竹。挖掘母竹时切勿摇晃,应留来鞭20~30厘米,去鞭40~60厘米,留枝4~5盘,尽量多带宿土。母竹运到造林地后,要立即栽植。栽植时把母竹放入穴中,培土,分层压实,覆土成馒头形,并在表面盖上稻草或杂草保湿。

栽植雷竹的技术关键是”深挖(穴)慎掘(母竹)浅栽(母竹)紧压 (土)松覆(草)”。

二、雷竹林的抚育技术

⒈水肥管理:对于新造雷竹林,由于竹鞭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抗旱防涝能力弱,如遇久旱不雨,发现竹叶有上卷现象,应在清晨或傍晚在竹株附近浇水,并于浇水后在地面覆盖一层稻草或细土,减少水分蒸发;如遇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时,应及时开沟排水,特别是出笋期间更应防止积水,以免引起烂鞭和退笋。

施肥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雷竹生长和竹鞭发笋。要使雷竹多发笋、早出笋,应大力提倡施肥。一般要施下面几种肥:

①笋后肥–即在行鞭期的5~6月份,主要施速效性肥料。可每隔7~10天施稀人粪尿或稀尿素水肥(约1%浓度)。施用时可直接浇在竹兜附近。

②催芽肥–即在孕笋期的8-9月份,主要施迟效性有机肥,如厩肥、土杂肥、垃圾塘泥等。

③孕笋肥–11月份,以施有机肥为主,如鸡、鸭、猪粪等厩肥。

④催笋肥–即1~2月份,以施速效肥为主,亩施尿素25公斤,磷肥6公斤,钾肥10公斤。

⑤护笋肥–4月份,主要施尿药肥,一般用一药瓶盖的甲胺磷拌一桶人粪尿,泼撒于竹兜附近并松土或覆土,这样可提高成竹率,又可防虫治病。

⒉松土除草:一般一年松土除草两次。第一次于6月份新竹展叶前进行,松土深度20~25厘米;第二次于9月份进行,并将锄下的杂

草平铺于林地上。锄草松土可结合施肥进行。

⒊护笋养竹:对新造竹林,第一年母竹长出的笋要尽量多留,第二、第三年要留比母竹数多2~3倍的健壮笋成竹,将其余弱小笋、过密笋及时挖去,从第四年起每亩要留新竹150~200株。

⒋地面覆盖:采用地面覆盖,能提高地温,可使雷竹提早出笋,提高经济效益。一般可采用砻糠、稻草、竹叶、发酵后的锯末等作为覆盖物。据报道,每平方米覆盖15斤的砻糠,可提前41天出笋,并且笋期还可延长40天,产量可提高29%。

⒌合理砍竹:合理砍竹是调整竹林结构的重要手段,要及时砍伐4年生以上的老竹。一般雷竹林要求保持每亩立竹800~1000株。砍伐时间可在新竹发枝展叶后的5~6月份进行。此时若能结合进行松土、除去老竹兜、老竹鞭,将有利于新鞭的生长和孕笋。

⒍防治病虫害:雷竹林经营水平越高,病虫害发生的机率越低,而一般经营的雷竹林常发生竹蚜虫、竹螟、竹丛枝病等病虫害。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一旦发现要”治早、治小、治了”,以免蔓延成灾。

小编推荐

巴山箬竹Indocalamus bashanensis (C. D. Chu et C. S. Chao)


    中文学名巴山箬竹拉丁文名Indocalamusbashanensis(C.D.ChuetC.S.Chao)别名巴山赤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超族属箬竹属种巴山箬竹

形态特征竿高2-3米,直径1-1.5厘米,全株被白粉呈粉垢状;节间圆筒形,中空,竿中部的节间长38-42厘米,每节间中部以上密被易落

形态特征

竿高2-3米,直径1-1.5厘米,全株被白粉呈粉垢状;节间圆筒形,中空,竿中部的节间长38-42厘米,每节间中部以上密被易落的疣基刺毛,毛脱落后在竿面留有凹痕,竿壁厚2-3毫米;竿环较箨环略高。箨鞘宿存,短于节间,干后黄棕色带红色,紧密贴生棕色疣基刺毛,毛脱落后亦在表面留有凹痕,基部有栓质圈;箨耳和繸毛均不存在;箨舌高2-4毫米,近截形,边缘有齿裂,无毛;箨片短,窄披针形。每枝有6-9叶;叶鞘肋纹显著,无毛;叶耳和鞘口繸毛俱无;叶舌发达,高(2)4-8毫米,棕色,拱形,边缘近全缘或呈浅波状,无毛,背部被污粉;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长25-35厘米,宽3-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叶缘之一侧粗糙,另一侧平滑;下表面无毛,有粉状微小乳凸,上表面无毛;次脉10-13对,小横脉形成近方格状。花枝未见。

生长环境

产陕西镇巴、紫阳、太白山和湖北秭归。生于石灰岩山坡沟谷。模式标本采自陕西镇巴。

主要价值

观赏:箬竹叶大、植株矮小、常绿、姿态优美,是理想的庭院观赏和园林绿化竹种(可丛植、片植等)。同时,它还与枪刀竹、水竹、石竹等灌丛植被构建小径竹群系或作为优势种群构建垂直结构完整(灌木层)的群落体系。另外,箬竹亦适合庭院栽培和盆栽。

传统应用:利用箬竹叶作铺垫经过蒸煮而成的箬叶芝麻糖细卷,是泰州传统名点,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闻名遐迩。另外,还可将饺子、包子、花卷、馒头等置于箬竹叶上蒸煮,芳香诱人,风味独特。传统上还利用箬竹叶良好的防潮、防风、防腐蚀等特性,做船篷覆盖、搭工棚、编斗笠、编衣等。粽子是中国人在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据统计,粽子的销量每年都以10%的速度同比上升,作为粽子的包装物,箬竹叶也同样递增。仅稻香村一家每年生产粽子就要消耗20t左右的粽叶。日本亦有利用箬竹叶包裹寿司的习惯。

食用:箬竹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免疫活性多糖,对S-180的抑瘤率达到99.6%,消瘤数达7/9。由箬竹叶生产的多糖饮料,绿色天然、口感独特、香甜适度,具有抗疲劳、抗衰老的功效。天然绿色添加剂:箬竹叶经水蒸气蒸馏、萃取、干燥、蒸馏后,可得到淡黄色挥发性液体,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再经过加工处理,可生产出作为天然绿色饮料的添加剂。箬竹酒:利用箬竹叶及其他原料,采取综合提取技术,制造的箬竹酒,不仅气味青香,而且因富含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多糖物等,具有营养保健之功能。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春秋两季采用成丛挖取母竹进行分株,修剪下部枝叶,勿伤鞭芽、鞭根,多带宿土移植于盆中,压紧、浇水保湿。新笋发生后要注意保护,防止损伤;置于阴湿处,待新芽萌发后,才可移至弱光下接受散射光的照射。栽种的深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若太深竹笋破土困难,若过浅竹笋出土后细而弱。

带母竹繁殖: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带有鲜黄竹鞭,其鞭芽饱满的母竹,挖前要确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处截断竹鞭。留来鞭15厘米~25厘米,去鞭20厘米~30厘米。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3~5片箬叶、然后栽入于预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时浇水,覆草,开好排水沟。

移鞭繁殖: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在竹鞭出笋前1个月左右进行。挖出竹鞭后,切成50厘米~80厘米为一段,多带宿土,保护好根芽,种植于穴中,将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发,一般夏季可长出细小新竹。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3~5盘枝叶。

栽培技术

挖穴埋鞭:根据竹鞭长度(一般40至50厘米),挖成长条穴,埋入竹鞭,覆土后踏实,浇足水。箬竹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路边或林下,喜阴湿,但又需一定的阳光的生长特性,并结合复轴混生型、单轴散生型竹类培育管理技术,对箬竹高产栽培主要采取以下主要技术措施。

劈山整理:箬竹林大多为杂灌草混生,或分布于林下。通过劈山、清除杂灌,达到改善、优化生长环境和便于采摘之目的。劈山时,砍除所有灌木、杂草,适当保留乔木,特别要保留各种阔叶乔木,以保持一定的湿润环境,从而利于箬竹的生长。而对生长于乔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层林冠郁闭度达0.7以上,则要进行适当的间伐,以提供箬竹足够的阳光。同时,清除林中较大的石块、柴根,从而利于竹鞭繁殖。

削山松土:5~6月为竹鞭生长期,也称行鞭期。因此,5~6月进行削山松土,利于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松土应掌握“近蔸丛浅,远蔸丛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丛生地方要浅,一般削山松土6~10厘米;距离竹蔸(丛)较远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松土15~20厘米。削山松土每隔3~4年进行一次,注意不要损伤幼壮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头、树蔸和老竹鞭。

合理施肥:5~6月结合削山松土进行,将肥料撒施于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后松土遮盖。此时施肥目的主要为竹鞭的生长提供条件,因此要以速效肥为主,每亩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机肥,这样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温,对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营造纯林:由于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纯林,且有的箬竹林叶用利用价值较低,需要改造。通过营造繁殖优质箬竹林,既可方便林农采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采用带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为杉木林、杉木采伐迹地及箬竹片区周围林地,挖穴或开沟造林,株行距:0.5M*1M。

合江方竹Chimonobambusa hejiangensis C. D. Chu


    中文学名合江方竹拉丁文名Chimonobambusa hejiangensis C.D.Chu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超族属寒竹属种合江方竹

合江方竹(学名:ChimonobambusahejiangensisC.D.Chu)是禾本科、寒竹属植物体木质化乔木。竿高可达7米,基部数节环生一圈刺状气生根;节间圆筒形,竿环稍隆起。箨鞘早落性,鞘缘密生整齐的纤毛,箨舌低矮,箨片呈锥状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叶鞘紧裹,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小横脉甚清晰。花枝反复分枝呈圆锥状排列,每节具假小穗;苞片无芽,小穗含小花;外稃纸质,卵状三角形,内稃薄纸质,鳞被膜质;花丝纤细,子房卵状椭圆形,花柱极短,柱头羽毛状。颖果肾形或椭圆形,淀粉丰富。合江方竹分布于

形态特征

合江方竹植物体木质化乔木。竿高5-7米,粗2-3厘米,基部数节环生一圈刺状气生根;节间圆筒形,在具分枝的一侧略扁平且具沟槽,长16-20厘米,密被小疵基而粗糙;竿环稍隆起。

箨鞘早落性,厚纸质或近革质,短于其节间,背部贴生棕色粗硬毛茸,向箨鞘基部尤为密集,呈毡状,此等毛茸易脱落,但在鞘表面留下凹痕,鞘缘密生整齐的纤毛,纤毛长2-2.5毫米;箨舌低矮,高约1毫米;箨片呈锥状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7-13毫米。

末级小枝仅具1叶;叶鞘紧裹,不易剥离;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6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狭楔形,次脉4或5对,小横脉甚清晰。

花枝反复分枝呈圆锥状排列,若生于顶端具叶的枝条之各节时则常不再分枝,每节具假小穗1(3)枚;假小穗长10-12厘米,基部具1片先出叶及5-6片向上逐渐增大的苞片,除下方的1或2苞片无芽外,其余苞片腋内具芽或生有次生假小穗;小穗含。或1颖片及8或9朵小花;小穗轴节间细弱,长10-14毫米;外稃纸质,卵状三角形,先端具长尖头,纵脉7-9条;内稃薄纸质,几乎与其外稃等长,先端微凹,纵脉不明显;鳞被膜质;花丝纤细,花药基部呈箭镞状;子房卵状椭圆形,花柱2,极短,柱头2,羽毛状。

颖果肾形或椭圆形,长10-12毫米,直径3-5毫米,花柱残留于果实顶端成喙,果皮厚约0.5毫米,淀粉丰富。

产地生境

合江方竹是中国四川(合江)和贵州(赤水)两省邻近处的特产。模式标本采自合江县福宝。合江方竹性喜温凉湿润的环境。在未经人为干扰的自然状态下,合江方竹主要生长于海拔800-1400米以上的高山,与常绿、落叶阔叶林组成复层混交林。

繁殖方法

合江方竹人工造林可采用种子直播造林、实生苗造林和母竹移栽造林。前两种为有性繁殖,后一种为无性繁殖。母竹移栽是传统造林方法,在生产上应用最广。母竹的质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造林成败。优质的母竹不仅造林成活率高,而且成林快,劣质母竹不易成活,有的即使成活,亦难以成林。母竹应选用2-3年,地径3-4厘米,生长旺盛的合江方竹;4年和4年以上的母竹,因鞭根老化,生命力弱,造林成活率低于1年生竹,组织幼嫩养分不足,亦不宜选做母竹。

母竹的处理:挖取母竹时一定要细致,绝不能伤及鞭根和鞭芽,挖取的母竹来鞭至少保留30厘米,去鞭至少保留40厘米,鞭上有4-5个饱满的芽;秆基(俗称锣丝钉)与竹鞭结合完好,并带适量宿土。母竹挖取后留3-4盘枝叶,砍去顶梢,砍口要求平滑,成马耳形,不得破裂。

母竹起运:在造林前2-3天,从造林地周围的合江方竹林分中选择秆龄为2-3年的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的合江方竹,从地下挖取时,运输距离近的尽量3-5株/丛,距离较远的可选择单株母竹,要求来鞭30厘米以上,去鞭50米以上,保证竹鞭上的根系和笋芽完好,将竹秆上部稍端截去,保留2-3轮活枝。

母竹移栽:造林关键在于“穴大、根舒、浅栽、紧固”的技术要点。所谓穴大,就是定植穴一定要大于定植母竹的鞭根范围,决不能露根。根舒,就是定植母竹的鞭根和根系一定要舒展,不可人为造成卷曲。浅栽就是不要栽得太深,以母竹原种植深度为准。紧固就是拣净穴内石块,草木根系,回填表土,分层踏实踩紧。最后浇足定根水,再复一层土,略高于原入土部分,成馒头形。四周开出排水沟,以防积水。

栽培技术

林地选择:合江方竹造林地宜选择在中亚热带海拔500-1500米的丹霞地貌区或800米以上喀斯特地貌区可造林地带(包括荒山荒地、退耕地、林中空地等)。以在丹霞地貌区500-1500米区林分郁闭度在0.3以上的杉木纯林或混交林作为更新造林地林下造林或该区内退耕地造林效果更好。

造林季节:海拔800-1500米,可在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下旬造林。海拔1500米以上,因严冬时期冰雪覆盖,不易操作,而且气温低、凝冻大,容易发生冻害,影响成活率,造林季节可在10月中旬-11月下旬和翌年3月上旬-4月下旬。在郁闭条件较好的林下,除严冬和盛夏,其他时间都可造林。

造林密度:母竹移栽造林每公顷840穴(株行距3×4米)或每公顷110穴(株行距3×3米)。每穴定植2-3株,发鞭快,成林早,效果好。单株苗造林远远不及。密度可按2米×3米的株行距进行打窝,每公顷造林株数视林分状况而定(一般每公顷1200-1800窝)。

整地方法:合江方竹造林均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山。造林地现有植被复盖率高,为减少整地而引发的水土流失,最好采用等高带状整地,定植带和保留带宽度根据造林密度而定,一般2-3米。首先,将定植带内杂草灌木和艨网刺丛全部砍除,乔木树种全部保留,带内全面翻挖扦细,然后根据造林密度挖定植穴,定植穴长80-100厘米,宽50厘米,深40厘米。直播造林的点播穴直径40厘米,深30厘米。亦可采用块状整地,点播穴径80厘米,深40厘米。

造林:合江方竹林,一般在4-6年即可成林,成林以后主要以伐除5年以上的老竹为主,砍除的老竹必须及时移出林外集中堆放,以便保持林内卫生和便于采笋作业,亦可预防森林火灾。时期掌握在新竹展叶以后2-3个月内,一般在6月底以前或者在每年11月采笋后应完成。

施用追肥:有条件的地方应每年结合除草等作业追施有机肥30000千克/公顷以上,也可施钙镁磷肥750千克/公顷,或者过磷酸钙375-450千克/公顷,或者复合肥375-450千克/公顷,沟施。

留养母竹与采笋:合江方竹从造林到成林投产,一般需要4-6年的时间,因此对母竹的留养很关键,一般在造林的前4年中均不进行采笋,除非个别特别密的竹丛需要采笋外,所以予以全部保留,使其林地具有一定的立竹度(2-3株/平方米),当立竹度达到要求时即开始逐步进入采笋年龄,每年笋盛期(大约10月中下旬)的竹笋应予以适当保留作留养母竹。前期笋价格高且竹笋细小,后期也因生长期短而应全部采去,一般采笋高度为30-60厘米,根据笋体大小而定,采笋时注意不能将竹鞭翻起。

主要价值

合江方竹笋营养丰富,竹笋笋味更鲜美,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09.04毫克/100克,干笋氨基酸总量达11.1797克/100克。

芽竹Phyllostachys robustirama S. Y. Chen et C. Y. Yao


    中文学名芽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 robustirama S.Y.ChenetC.Y.Yao别名燕子竹(浙江)、水竹(福建)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倭竹族属刚竹属种芽竹

芽竹(学名:PhyllostachysrobustiramaS.Y.ChenetC.Y.Yao)是禾本科,刚竹属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0米,竿环高于箨环隆起,箨鞘淡绿紫色,疏生刺毛,箨耳有数条绿色直立的繸毛;箨舌淡绿色,箨片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边缘淡黄色。叶耳小,笋期4月中、下旬。分布于中国浙江安吉,杭州植物园有引种栽培。芽竹竿供柄材或可劈篾编织器物用;笋味美。(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形态特征

乔木状竹类。竿高达10米,粗6厘米,幼竿紫绿色,被白粉,无毛,老竿灰绿色;节间最长可达26厘米,壁厚3.5-4毫米;竿环隆起,高于箨环。

箨鞘淡绿紫色,绿紫色乃至墨绿带紫色,先端有乳白及淡紫色或紫绿色与紫色相间的放射状条纹,疏生刺毛,无斑点或偶有散生的小斑点,箨耳在竿下部的箨上不发达,在竿上部的则微可见,但均有数条绿色直立的繸毛;箨舌淡绿色,截形或略呈拱形,高2-3毫米,边缘生淡绿色参差不齐的密集纤毛;箨片直立乃至外翻,竿中、下部者皱曲,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淡绿色至墨绿色或暗褐色,边缘淡黄色。

末级小枝2或3叶;叶耳小,具淡绿褐色至淡黄色长为4-6毫米的繸毛;叶片长6.5-12厘米,宽1.1-2厘米。笋期4月中、下旬。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浙江安吉,杭州植物园有引种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杭州植物园。

主要价值

竿供柄材或可劈篾编织器物用;笋味美。

鄂西箬竹Indocalamus wilsoni (Rendle) C. S. Chao


    中文学名鄂西箬竹拉丁文名Indocalamuswilsoni(Rendle)C.S.Chao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超族属箬竹属种鄂西箬竹

形态特征竿高30-90厘米许,直径2-4毫米,空腔径0.5-1毫米,全竿共7-9节;节间平滑无毛或幼时有白色柔毛,长4-12厘米;箨环平,竿

形态特征

竿高30-90厘米许,直径2-4毫米,空腔径0.5-1毫米,全竿共7-9节;节间平滑无毛或幼时有白色柔毛,长4-12厘米;箨环平,竿环亦平或稍隆起。箨鞘紧抱竿,长约为节间之半,淡棕红色或稻草色,厚纸质,背部密生易脱落的白色绒毛,纵脉清晰,有时可见明显的小横脉,近外缘处密生纤毛或脱落为无毛;箨耳无;箨舌短,高约0.6毫米;箨片微小,长卵状披针形或长三角形,基部稍收缩,先端尖锐,长2-15毫米;枝箨干后呈橙红色,背面无毛,枝箨的箨舌高1.5-4毫米,箨片披针形或窄卵状披针形,长2.5-4厘米。每枝条之顶端生有3叶,稀4或5叶;叶鞘黄绿色稍带红,无毛或有白色柔毛;叶耳及鞘口繸毛均缺如;叶舌发达,高达2.5-9毫米;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7厘米,宽1.5-4.7厘米,干燥后常作波状曲皱,先端渐尖成一细长之尖头,基部呈圆形或宽楔形,收缩成叶柄,上表面黄绿色,无毛,下表面灰绿色,有疏毛,次脉4-8对,在叶两面均甚明显,小横脉作方格状密集。圆锥花序长5-10厘米,其基部为叶鞘所包裹,花序分枝纤细,斜升,无毛,腋间有枕瘤;小穗常带紫色,含3-7朵小花,长1.5-2.6厘米;小穗轴节间长约4毫米,密被黄白色绒毛;颖通常2片,无毛,第一颖长2-3毫米,具明显或不明显的3脉,第二颖长3-5毫米,具明显或不明显的5-7脉;外稃先端渐尖呈短芒尖,具7-9脉,被微毛,其基盘密生白色绒毛;内稃长6-7.2毫米,被微毛;花药黄色;花柱多为2枚,稀有3枚(惟其中1枚较细);柱头呈羽毛状。果实未见。花期8-9月。

生长环境

海拔2300-3000米。

分布范围

产湖北神农架、四川南川和巫溪、贵州江口。模式标本采自湖北房县。

主要价值

观赏:箬竹叶大、植株矮小、常绿、姿态优美,是理想的庭院观赏和园林绿化竹种(可丛植、片植等)。同时,它还与枪刀竹、水竹、石竹等灌丛植被构建小径竹群系或作为优势种群构建垂直结构完整(灌木层)的群落体系。另外,箬竹亦适合庭院栽培和盆栽。

传统应用:利用箬竹叶作铺垫经过蒸煮而成的箬叶芝麻糖细卷,是泰州传统名点,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闻名遐迩。另外,还可将饺子、包子、花卷、馒头等置于箬竹叶上蒸煮,芳香诱人,风味独特。传统上还利用箬竹叶良好的防潮、防风、防腐蚀等特性,做船篷覆盖、搭工棚、编斗笠、编衣等。粽子是中国人在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据统计,粽子的销量每年都以10%的速度同比上升,作为粽子的包装物,箬竹叶也同样递增。仅稻香村一家每年生产粽子就要消耗20t左右的粽叶。日本亦有利用箬竹叶包裹寿司的习惯。

食用:箬竹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免疫活性多糖,对S-180的抑瘤率达到99.6%,消瘤数达7/9。由箬竹叶生产的多糖饮料,绿色天然、口感独特、香甜适度,具有抗疲劳、抗衰老的功效。天然绿色添加剂:箬竹叶经水蒸气蒸馏、萃取、干燥、蒸馏后,可得到淡黄色挥发性液体,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再经过加工处理,可生产出作为天然绿色饮料的添加剂。箬竹酒:利用箬竹叶及其他原料,采取综合提取技术,制造的箬竹酒,不仅气味青香,而且因富含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多糖物等,具有营养保健之功能。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春秋

两季采用成丛挖取母竹进行分株,修剪下部枝叶,勿伤鞭芽、鞭根,多带宿土移植于盆中,压紧、浇水保湿。新笋发生后要注意保护,防止损伤;置于阴湿处,待新芽萌发后,才可移至弱光下接受散射光的照射。栽种的深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若太深竹笋破土困难,若过浅竹笋出土后细而弱。

带母竹繁殖: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带有鲜黄竹鞭,其鞭芽饱满的母竹,挖前要确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处截断竹鞭。留来鞭15厘米~25厘米,去鞭20厘米~30厘米。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3~5片箬叶、然后栽入于预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时浇水,覆草,开好排水沟。

移鞭繁殖: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在竹鞭出笋前1个月左右进行。挖出竹鞭后,切成50厘米~80厘米为一段,多带宿土,保护好根芽,种植于穴中,将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发,一般夏季可长出细小新竹。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3~5盘枝叶。

栽培技术

挖穴埋鞭:根据竹鞭长度(一般40至50厘米),挖成长条穴,埋入竹鞭,覆土后踏实,浇足水。箬竹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路边或林下,喜阴湿,但又需一定的阳光的生长特性,并结合复轴混生型、单轴散生型竹类培育管理技术,对箬竹高产栽培主要采取以下主要技术措施。

劈山整理:箬竹林大多为杂灌草混生,或分布于林下。通过劈山、清除杂灌,达到改善、优化生长环境和便于采摘之目的。劈山时,砍除所有灌木、杂草,适当保留乔木,特别要保留各种阔叶乔木,以保持一定的湿润环境,从而利于箬竹的生长。而对生长于乔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层林冠郁闭度达0.7以上,则要进行适当的间伐,以提供箬竹足够的阳光。同时,清除林中较大的石块、柴根,从而利于竹鞭繁殖。

削山松土:5~6月为竹鞭生长期,也称行鞭期。因此,5~6月进行削山松土,利于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松土应掌握“近蔸丛浅,远蔸丛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丛生地方要浅,一般削山松土6~10厘米;距离竹蔸(丛)较远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松土15~20厘米。削山松土每隔3~4年进行一次,注意不要损伤幼壮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头、树蔸和老竹鞭。

合理施肥:5~6月结合削山松土进行,将肥料撒施于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后松土遮盖。此时施肥目的主要为竹鞭的生长提供条件,因此要以速效肥为主,每亩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机肥,这样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温,对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营造纯林:由于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纯林,且有的箬竹林叶用利用价值较低,需要改造。通过营造繁殖优质箬竹林,既可方便林农采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采用带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为杉木林、杉木采伐迹地及箬竹片区周围林地,挖穴或开沟造林,株行距:0.5M*1M。 

巨叶冬青Ilex perlata C. Chen et S. C. Huang ex Y. R. Li


    中文学名巨叶冬青拉丁文名IlexperlataC.ChenetS.C.HuangexY.R.Li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巨叶冬青分布区域产于云南东南部(河口).

巨叶冬青,学名IlexperlataC.ChenetS.C.HuangexY.R.Li,冬青科冬青属植物。产于云南东南部(河口),生于海拔120~750米的潮湿密林中。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或灌木;小枝圆柱形,粗壮,黑紫色或咖啡色,具明显凸起的圆形叶痕;顶芽狭圆锥形,疏被短柔毛。叶片革质,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0~)30~36厘米,宽(8~)9~13厘米,先端渐尖或镰状渐尖,渐尖头稍弯向一侧,基部钝或阔楔形,边缘反卷,具疏锯齿,齿尖向内,叶面绿色,干时橄榄绿色或褐橄榄绿色,具光泽,无毛,背面淡绿色,密被极短的微柔毛,具细小腺点,主脉在叶面凹陷,背面隆起,侧脉每边15~20条,与主脉呈60度角,拱曲,于叶缘附近网结,在两面稍突起,细脉网状,在叶面稍突起,背面不大明显;叶柄长1.8~2.5厘米,粗壮,上面具沟槽,背面具皱及纵棱槽。

聚伞花序圆锥状或簇生于1~2年生枝的叶腋内,每聚伞花序具1~3花;花序轴及花梗被微柔毛;苞片及小苞片卵状三角形,具缘毛。花紫红色,4基数。雄花:单花花梗长5~6毫米,2~3花之花梗长2~3毫米;花萼杯状,直径约3毫米,疏被微柔毛,4浅裂,裂片圆形,具缘毛;花瓣4,倒卵状长圆形,长约4毫米,基部几分离;雄蕊长为花瓣的2/3,花药椭圆形,长约2毫米;不育子房圆锥形,长1~1.5毫米。雌花:花序的每分枝常具单花,花梗较粗壮,长5~6毫米,被微柔毛,小苞片生于花梗基部;花萼长2.5毫米,宽3毫米,外面疏被微柔毛,浅裂片圆形,具缘毛;花瓣倒卵状长圆形,长5~5.5毫米,宽3毫米,分离;不育雄蕊长为花瓣的1/2,败育花药箭头形;子房椭圆状球形,长3.5毫米,宽2.5毫米,柱头盘形,4裂。

果近球形,长约9毫米,直径8毫米,具皱,宿存柱头薄盘状,宿存花萼平展。分核4,椭圆体形,长约6毫米,背部宽约3.5毫米,背面具深而宽的凹槽,侧面具不规则的细棱。花期4~5月,果期5~6月。

参考文献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750米的潮湿密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东南部(河口)。

濒危物种

从植物种的占有面积,栖息地的面积、范围和/或质量及地点或亚种群的数目划分巨叶冬青被列为《中国极危濒危植物名录》

斑苦竹P.maculatus(McClure) C.D.Chu et C.S.Chao


    中文学名斑苦竹拉丁文名P.maculatus(McClure)C.D.ChuetC.S.Chao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

斑苦竹plieioblaslusmaculatus,秆高3-4m,径1.5-2cm,新秆绿色,厚被脱落性白粉,节间长20-35cm;

形态特征

地下茎复轴型。竿直立,高3-8米,粗1.5-4厘米,幼竿绿色,厚被脱落性白粉,箨环密具一圈棕色毛,节下方具直立近于向下的白色短纤毛,其余部分则光滑无毛,老竿黄绿色,被少量灰黑色粉垢;节间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基部微凹;箨环与竿环均突出,近无毛;箨环残留有箨鞘基部的木栓质残留物;竿每节具3-5枝,枝与主竿成400-500的夹角。箨鞘棕红略带紫绿色,迟落,长为节间的3/4近革质,背部以有丰富油脂而具光泽,常具或密或稀的棕色小斑点,尤以箨鞘上部(或下部)为较密集,除箨鞘基部密具棕色倒向刺毛外,余处无毛,边缘全缘,无纤毛;箨耳无或呈点状、卵圆状、棕色,边缘有几条短而通直或曲折且易落的繸毛;箨舌深棕红色,低矮截形或微凹或凸出,顶端全缘,无纤毛。箨片绿带紫色,线状披针形,呈狭条状,外翻而下垂,基部略向内收窄,近基部为棕红色,被微毛,略粗糙,先端渐尖,两边缘具极稀疏的细齿,几全缘。末级小枝具3-5叶;叶鞘绿色,向边缘具极稀少的柔毛,一边具短细纤毛,另一边膜质无毛;无叶耳和繸毛;叶舌高1-2毫米,背面具粗毛,顶端截形,边缘具短纤毛;叶柄长约4毫米;叶片披针形,长8.8-18.5厘米,宽13.4-29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近基部和主脉则具易脱落的短毛,次脉5-7对,叶缘两侧具细锯齿。圆锥花序常侧生于花枝各节;小穗具8-15朵小花;颖2,纸质,第一颖长约10毫米,具11-13脉,先端稍钝,第二颖长约9.5毫米,具11脉,先端具小尖头;外稃厚纸质,背部光亮无毛,但被少量白粉,长约8毫米,宽约7.5毫米,具7-10脉;内稃长约8毫米,成熟后可更长,2脊上具纤毛,脊间具4-6脉,背部有细毛,脊外至边缘各具2脉;鳞被3,大小近等,中间一片披针形,具10脉,侧面的2片卵状椭圆形,各具11-12脉,先端均具长纤毛;子房瓶状,长约8毫米,花柱长约1.5毫米;柱头3,羽毛状。果实椭圆形。笋期5月上旬至6月初。

生长环境

生于密丛林中或偏阴的山坡。

分布范围

产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向北在陕西等省也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全县。

主要价值

笋味苦,宜处理后方可食用。篾性一般,可破篾;可作篱笆和供农作物搭棚架。

白枝柯Lithocarpus leucodermis Chun et C. C. Huang


    中文学名白枝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leucodermisChunetC.C.Huan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白枝柯分布区域分布于白枝柯产云南屏边县。

白枝柯(学名:LithocarpusleucodermisChunetHuang)为乔木,高达25米,树皮灰色,纵浅裂,芽鳞披针形,较迟脱落,密被长伏毛;叶革质,全缘,狭长椭圆形。果单个散生于果序轴上,果序轴与上年生枝约等粗,灰白色,无或几无毛,无果梗,壳斗碗状,包着坚果约1/3,干后脆壳质,小苞片短线状;坚果扁圆形,密被灰黄色易抹落的短伏毛,果脐凹陷,深约1毫米。果期10月。产云南。生于海拔约1600米常绿阔叶林中较湿润地方。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5米,树皮灰色,纵浅裂,芽鳞披针形,较迟脱落,密被长伏毛;二年生枝有半透明、纵向细裂的薄蜡层,叶革质,全缘,狭长椭圆形,长14-20厘米,长为宽的4-5倍,顶部渐狭尖,钝头,基部楔形,两面同色且无毛,嫩叶干后略有油润光泽,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8-10条,在叶缘附近弧形上弯,位于较下部的则向上延长而隐没,位于较上部的彼此连结成脉网;叶柄长1-2厘米。花序未见。果单个散生于果序轴上,果序轴与上年生枝约等粗,径4-5毫米,灰白色,无或几无毛,无果梗,壳斗碗状,高5-8毫米,宽18-25毫米,基部近于截平,包着坚果约1/3,壳壁厚不过1毫米,干后脆壳质,小苞片短线状,长1-3毫米,略弯曲;坚果扁圆形,高16-20毫米,宽17-24毫米,密被灰黄色易抹落的短伏毛,柱座长达4毫米,果脐凹陷,深约1毫米,口径10-12毫米。果期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1600米常绿阔叶林中较湿润地方。

分布范围

分布于白枝柯产云南屏边县。

物种区别

白枝柯与L.lapaceus近似,但后者的果序轴,叶背面尤以中、侧脉均被灰黄色柔毛,叶柄长不超过1厘米,坚果较小。

峨眉柯Lithocarpus oblanceolatus C. C. Huang et Y. T. Cha


    中文学名峨眉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oblanceolatusC.C.HuangetY.T.Ch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峨眉柯分布区域峨眉柯产自四川西部(峨眉山一带)。

峨眉柯(学名:LithocarpusoblanceolatusHuangetY.T.Chang)为乔木,高达15。叶硬纸质,倒披针形,有时兼有长椭圆形,全缘,两面同色。雄花序为穗状圆锥花序,花序轴被灰黄色短柔毛;雌花序长达20厘米,其顶部常着生少数雄花;壳斗碟状或浅碗状,包着坚果不到1/3,小苞片三角形或菱形,紧贴,覆瓦状排列;坚果通常为高过于宽的长圆锥形,淡褐色。花期7-8月,果次年8-9月成熟。产中国四川。生于海拔约2000米左右山地疏林中.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5米,二年生枝散生淡黄灰或灰白色皮孔,枝、叶无毛。叶硬纸质,倒披针形,有时兼有长椭圆形,长15-30厘米,宽4-7厘米,顶部渐尖,基部楔形,沿叶柄下延,全缘,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9-11条,在叶面常略凹陷,支脉明显,两面同色,叶背在高倍放大镜下可看见白灰色粉末状鳞腺;叶柄长2-3厘米。雄花序为穗状圆锥花序,花序轴被灰黄色短柔毛;雌花序长达20厘米,其顶部常着生少数雄花,雌花每3朵,很少5朵一簇,花柱1-1.5毫米,果序轴粗6-10毫米;壳斗碟状或浅碗状,高5-8毫米,很少达13毫米,宽15-30毫米,基部厚木质,包着坚果不到1/3,小苞片三角形或菱形,紧贴,覆瓦状排列,密被灰色微柔毛;坚果通常为高过于宽的长圆锥形,高24-30毫米,宽18-28毫米,淡褐色,果脐深达4毫米,口径12-18毫米。花期7-8月,果次年8-9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2000米上下山地疏林中。

分布范围

峨眉柯产自四川西部(峨眉山一带)。

少花黄叶树Xanthophyllum oliganthum C. Y. Wu ex S. K. Chen


    中文学名少花黄叶树拉丁文名XanthophyllumoliganthumC.Y.WuexS.K.Chen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龙胆目科黄叶树科属黄叶树属种少花黄叶树分布区域中国云南东南部

少花黄叶树,是黄叶树科、黄叶树属的一种灌木至乔木状,高2—4米。小枝细,绿色,随即变淡黄褐色,无毛。叶厚纸质,椭圆形,长11—14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长尾状渐尖,长达3厘米,基部楔形,全缘,干时微波状,上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主脉两面突起,侧脉每边6—7条,在上表面明显,背面突起,直升,于边缘处网结,第三次脉平行,背面明显,细脉网状;叶柄黄褐色,长5毫米,圆柱形,上面具槽。 

形态特征

灌木至小乔木,高2-4米;幼枝细,无毛。叶片厚纸质,椭圆形,长11-14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长达3厘米,基部楔形,全缘,干时微波状,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主脉在两面突起,侧脉6-7对,在叶面明显,背面突起,直升,于边缘处网结,第三次脉平行,背面明显,细脉网状;叶柄长5毫米,黄褐色。

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4厘米左右,花少数。花梗细,长约4-7毫米,密被白色柔毛;萼片5,外面2枚近圆形,径约5毫米,外面被柔毛,里面3枚长圆形,长约6毫米,宽约5毫米,外面被柔毛,且具缘毛;花瓣5,分离,黄白色,几等长,长1-1.2厘米,龙骨瓣外面底部被白色柔毛;雄蕊8,其中5枚基部各与1枚花瓣贴生,其余3枚离生,花丝下部膨大,被白色柔毛,花药卵状箭头形,长约1毫米,基部略叉开;子房卵形,具柄,直径1.5-2毫米,无毛,基部具盘状花盘;花柱长9毫米,密被黄白色柔毛,柱头微裂。

核果球形,绿色,径2-3厘米,具种子1粒。种子扁球形,直径1.6厘米,深蓝绿色,无胚乳,子叶肥厚。花期4-5月,果期9-11月。

近种区别

本种与产自印度尼西亚爪哇和越南的X.excelsumBl.近似,但为灌木或小乔木,叶片椭圆形,具长达3厘米的尾状渐尖,花黄白色,大而少,长达1-1.2厘米而不同。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70-240米的山谷密林中和竹林混交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产云南东南(河口、屏边),模式标本采自河口县蚂蝗堡。

囊稃竹Leptaspis formosana C. Hsu


    中文学名囊稃竹拉丁文名LeptaspisformosanaC.Hsu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稻亚科Oryzoideae族原禾族PHREAE属囊稃竹属Leptaspis

多年生,具向下直伸的短根状茎。秆丛生,直立,高40-60厘米。

形态特征:

多年生,具向下直伸的短根状茎。秆丛生,直立,高40-60厘米。叶鞘压扁;叶舌截平,具纤毛;叶片宽大,披针形,顶端尖,基部楔形渐窄,具长约1厘米的叶柄。圆锥花序长达20厘米,狭窄;小穗单性;雌小穗的第一颖长约1毫米,具1脉;第二颖长约1.6毫米,具3脉;外稃囊状球形,长约4.5毫米,生短钩毛,具9脉,有横脉;内稃狭窄,长1.5毫米,先端2裂,具2脊;鳞被不存在;柱头3枚;子房具细毛。雄小穗小,颖片具1脉,长约1.5毫米;外稃长约2.3毫米,卵形,有7脉,脉上具纤毛,顶端尖;内稃披针形,与外稃等长,两脊生微柔毛;雄蕊6枚,花药长约1.8毫米。花果期7-9月。

产地分布:

特产台湾南部。生于热带雨林下、荫湿草地。模式标本采自台湾台东。

中华大节竹IndosasasinicaC.D.ChuetC.S.Chao


    中文学名中华大节竹拉丁文名IndosasasinicaC.D.ChuetC.S.Chao别名大眼竹,大节竹科大节竹科属大节竹属

中华大节竹(学名:Indosasasinica)为禾本科大节竹属下的一个种。竿高6—10m,径3—6cm。新竿绿色,具紫色细脉纹,疏生小刺毛,因面略粗糙,老竿带褐色或深绿色,节下有白粉。叶片通常为带状披针形。笋期4月

形态特征

竿高达10米,直径约6厘米,新竿绿色,密被白粉,疏生小刺毛,因而略粗糙,老竿带褐色或深绿色;竿中部节间长35-50厘米,竿壁甚厚,中空小;竿环甚隆起,呈曲膝状;竿每节分3枝,枝近平展,枝环隆起。箨鞘背面绿黄色,干后黄色,具隆起纵肋,并密被簇生的小刺毛,在下半部尤密;箨耳发达,较小,两面均生有小刺毛,繸毛卷曲,长1-1.5厘米;箨舌高2-3毫米,背部有小刺毛,先端微呈拱形,其上具纤毛;箨片绿色,三角状披针形,外翻,两面密被小刺毛,粗糙。末级小枝具3-9叶;叶耳发达,或有时不明显,繸毛带紫色,长达8毫米,早落;叶片通常为带状披针形,长12-22厘米,宽1.5-3厘米,位于叶枝顶端的叶片有时宽达5-6厘米,两面绿色无毛,次脉5-6对,小横脉明显。假小穗以2或3枚集生或单生于具叶小枝的下部各节,形粗壮,长4.5-13厘米,无柄;苞片数片,逐渐增大,最后与颖或外稃相似,无毛,基部1-3片腋内无芽;小穗含小花多数;小穗轴节间粗壮,有关节,中空,长约7毫米,无毛;外稃近革质,长1.2-1.5厘米,先端尖,有光泽,无毛,但被明显的白粉,具多脉,小横脉不明显;内稃短于其外稃,长约1厘米,先端钝,背部具2脊,近无毛,纵脉不明显;鳞被长圆状,上半部透明膜质,下半部肉质,白色;花药紫色,长达7毫米,花丝白色;花柱1,柱头3裂。颖果褐色,卵状椭圆形,长8毫米,宽2毫米,基部圆形、先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笋期4月,花期5月。

生长环境

适应性较强,但抗寒较差。

分布范围

产于贵州南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多生于低海拔地区。

主要价值

采用移植母竹法种植,亦可埋鞭。此竹在浙北地区易受冻,开春后仍发新叶,宜种避风向阳处。

观赏应用

枝叶繁茂,其叶在小枝上两侧排列,如大羽状复叶,叶形大,幼竿为紫色,节间节环形状奇特,姿态甚为美观。宜小片栽植,配置于假山水榭及建筑角隅。

药用

【药名】:大节竹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大节竹的杆内伤流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功效】:清热豁喉定惊安神。

【主治】:用治高热、中风痰热壅盛,神昏谵语、小儿抽风抽搐。

【性味归经】:辛,凉。肝、心、肺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克。

【动植物资源分布】:产于广西地区。

【拉丁名】:大节竹IndosasacrassifloraMcOlure

【考证】:始载于《岭南大学科学丛刊9号》。

狭叶倭竹Shibataea lanceifolia C. H. Hu


    中文学名狭叶倭竹拉丁文名Shibataea lanceifolia C.H.Hu二名法Shibataea lanceifolia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超族 倭竹族 倭竹亚族属倭竹属分布区域产浙江、福建等省。

狭叶倭竹?,(学名:ShibataealanceifoliaC.H.Hu)秆高0.45~1m,径0.2~0.3cm,直立,近于实心;节间短,长3~4cm,光滑无毛。箨鞘纸质,早落,光滑无毛,先端有细小之钻状箨叶,长0.3~0.6cm;箨耳及遂毛皆缺如。每节分枝3~5枚,每小枝具叶1枚,稀2枚,叶片长披针形,一般长8~12cm,宽0.8~1.6cm。笋期5月。作观赏地被物甚佳。产浙江、福建等省。生于海拔500米左右之山林地带。

形态特征

竹鞭

地下茎(竹鞭)节间短,长仅1.2-1.5厘米,径粗6毫米,实心或近于实心。

竿

竿高45-100厘米,粗2-3毫米,直立,中空小或近于实心,光滑无毛;节间长3-4厘米,竿下方不分枝的数节间呈圆筒形,上部具分枝的节间在有分枝之一侧具沟槽因而呈半圆形;竿环隆起;竿每节可分3-5枝,枝条短,长0.8-1.5厘米,共有3-5节,枝与竿之腋间具1片有2脊的先出叶,后者较长,迟落,以后在竿上腐烂呈纤维状;枝箨膜质,迟落,顶端具一细小的小尖头(系缩小叶变成)。

箨鞘

箨鞘纸质,早落,背面无毛,亦无斑点;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片细小,钻状,长3-6毫米。

每枝具1或2叶,当具2叶时,下方叶片可位于上方叶片之上;叶鞘长约2毫米;叶舌在枝具2叶时,下方叶的叶舌,形短,而上方叶或枝仅具1叶时,其叶舌为膜质,三角形,但常席卷呈锥状,长约5毫米,略弯曲;叶片披针形,长8-12厘米或更长,宽0.8-1.6厘米,先端渐尖,尾状,基部楔形,略下延,上表面绿色,无毛,下表面淡绿色,在次脉上有较密的短毛,两面均可见清晰的小横脉,叶缘有小锯齿。

花枝生于具叶枝下部之各节上,共2-4枝,每一花枝还可再具2-5条次级枝,花枝下方托以大形佛焰苞状的苞片,基部有1片先出叶,每次级花枝生有2-4枚无柄假小穗,有时下方假小穗退化消失而仅具1顶生假小穗;假小穗线形,长1.5-2厘米,基部亦具先出叶和苞片(上方或顶生的假小穗则此两者俱缺),苞片2或3,纸质,披针形,9-13脉,上方者苞片内的芽体较大,下方者芽小或无芽;每小穗含小花3-5朵,通常仅1或2朵能育,其余在上方的诸小花退化为雄性或中性;外稃草质,披针形,淡绿色,长1.2厘米,具11脉;内稃较薄,约与其外稃等长;鳞被膜质透明;花丝细长,花药金黄色;子房长椭圆形,花柱1,柱头3(常先二裂然后其中一裂柱再裂为2),其上具毛茸。颖果细小,长卵形。

笋期5-6月,花期3-4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米左右之山林地带。

分布范围

产浙江、福建等省。

栽培技术

育苗技术

根据使用的繁殖材料不同,总共可达20余种,常见的有播种育苗和分枝、节育苗。

插枝育苗

在两年生以上的母竹秆上,选择一年生的主枝或次生枝,其枝条蔸部有一些明显突出合格枝。用利刀从下往上平竹秆切下枝条,留节lu3个,剪去枝梢,最上节保留侧枝一节。把切下的枝条浸在水中或放在阴凉处淋水保湿,到圃地后在已整好的苗床上按沟距40cm开沟,将枝蔸切口向下,按株距30cm斜埋沟中。入土深6–10cm,留最上一节枝叶露出地面。盖土踩实后淋水盖草。每亩可育苗4000-5000株。

竹节间切口带蔸埋干育苗。选择丛生竹林外缘1–2年生健壮竹子作母竹,在基部找到母竹老竹秆柄与秆基连接点,用利刀砍断。连蔸挖起,然后取出母竹,砍去竹梢,保留12–16个节,修剪过长的枝条,在竹蔸弯曲方向相反的一侧用细锯在每一个节锯一个切口,深度为节间直径的3/4,再把母竹移入育苗沟中,使竹柄朝下,节间切口朝上,竹秆上的节芽向两侧。平放沟中,淋透水,蔸部盖土稍厚(10–15cm),用手压紧不伤芽;秆部盖土稍薄,马耳形切口朝上露出地面;最后盖一层草保湿。每亩可挖育苗沟150–180条。

苗期管理

在整个育苗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并防积水。抽节或分蘖前要注意适当遮阴、浇水。苗床上要经常除草,除草时注意不要伤幼苗、蘖苗或带动根部。雨后、浇水或施肥后可适当松土。基肥不足或竹苗生长不旺时需要进行追随肥,按先淡后浓、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幼苗开叶后,可用5%一10%腐熟的清粪水提苗,进入分蘖期或出节后,可用10%一40%腐熟人畜粪等追肥;最后一次追肥,一般不得超过8月底。冬季应停止施肥和灌溉。

造林技术

造林地的整地方式。散生竹造林适用于全面整地和带状整地方式;丛生竹造林适用于穴状整地方式。全面整地:将造林地全部翻土,深度20cm,然后按二定的株行距挖种植穴。带状整地:按照一定的宽度的距离。挖一带留一带,一般带宽1–2m,带间距离2m,带内翻土深度20era,然后在带状地里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种植穴。

穴状整地: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穴整地,穴的大小一般为50×50×35cm或60×60×40cm。

造林季节与密度。造林季节最好在1–2月间竹子休眠期间进行,此时竹子的挖掘、搬运、移植都比较方便,成活率高。造林密度取决于土壤条件和竹子种类。土壤肥沃的宜稀,土壤贫瘠的可密些;大径竹宜稀,小径竹种宜密。一般大密度的株行距为2×3m或3×3m,中密度的株行距为3×4m或4x4m,大密度的株行距为4×5m或5×5m。

造林方法。按散生竹种类和丛生竹种类分别采用下列不同的造林方法。散生竹。可采用移母竹法、竹苗造林法和埋鞭造林法。移母竹法:一般应尽量选择2–4年生的健壮小母竹,沿母竹竹枝生长的方向找到来鞭和去鞭,从来鞭30cm处和去鞭70cm处切断,连竹蔸带鞭一起挖起。将竹梢切断,仅留2–3盘枝叶,也可只留秆长30cm左右(称根枝移植法),将母竹根蔸部包扎好,运往造林地种植。种时先拌匀穴内基肥,放入母竹蔸时使竹鞭沿山坡水平方向自然伸展,覆土踩实。表面再培一层松土,高过根颈10cm左右。竹苗造林:实生苗造林优点是造林成活率高,种苗来源丰富,运输方便,造林工效高、速度快、成本低,成材时间大概要8–10年。一般采用1–2年生的实生苗造林。起苗时先剪去部分枝叶,成丛挖起。栽植时,要使竹苗根系在穴内伸展,然后覆土。覆土要分层踩实,然后在表面覆一层松土,覆土略高于竹苗原根颈处。

埋根造林:选择深黄色、具光泽的健壮竹鞭,带土挖起,截取1m长左右,保留须根。种植时将竹鞭平放于长方形的穴中,覆土10cm左右,踩实后再盖一层松土,最后盖草。

丛生竹。可采用带蔸埋秆造林、竹苗造林和移母竹造林法。

带蔸埋秆造林:一般选择大径竹直径4–5cm、中径竹2—3cm一年生竹株作母竹。挖掘母竹时,先挖开土壤找到秆基和秆柄,从秆柄处砍断,取出母竹,注意勿使竹蔸破裂或留得太短,将母竹竹秆截取lm长左右,浆根并包扎好竹蔸部运往造林地种植。种时将母竹秆平放于穴中。秆柄向下,覆土10cm左右,踩实再盖一层松土。

竹苗造林:用地径0.5一1.5cm的一年生竹苗造林。将竹苗成丛挖起,按2–3秆为一丛。浆根栽植。

移母竹造林:这是一种老方法。母竹的选择、挖掘、浆根包扎和运输同嘉宾蔸埋根造林,但母竹一般要保留5–6个节的长竹秆。种植时竹秆完全露出地面。

病虫防治

竹丛枝病

其症状为:变态丛生的细枝簇拥在一起,象鸟巢一样挂在竹枝间。发现后及时剪除病枝烧毁,可有效阻止传染。该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发生,应经常保持竹林通风透光。

竹织叶野螟

又名竹螟虫、竹苞虫,是对笋用竹为害最严重的食叶害虫。发生于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叶。其幼虫能吐丝将竹叶卷起,在虫苞内取食并排出锯末状粪便。

防治方法:发现成虫开始产乱卵时,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喷施于竹叶。竹林郁闭后,其抗虫能力也有所增强。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杂草,可以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次年虫害的发生。

竹笋泉蝇

是重要的食笋害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虫类似小苍蝇,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在笋体内孵化成蛆状幼虫,聚集于笋体内取食笋肉,被害竹笋无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于出笋前半个月,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均匀喷洒林地,可杀灭部分成虫;如出笋后发生,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拌鲜笋片撒于竹林内可诱杀成虫。

竹笋夜蛾

发生高峰期同竹笋泉蝇。其成虫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幼虫在笋体内孵化成长,体长2.5-100px,虫头橙红色,体紫褐色。一般一虫为害一株竹笋。笋尖被虫咬秃,笋体上有多个小孔,孔中有蜂蜜状分泌物排出,有蚂蚁聚集取食。剥开竹笋箨叶,发现笋体上有多处被蛀食,一般从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较轻者仍在继续生长,可以采食;严重者笋体开始腐烂。防治方法同竹笋泉蝇。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et C. S. Chao 》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龙雷植物怎样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