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白节簕竹Bambusa dissimulator McClure var. albinodia Mcclur》,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白节簕竹拉丁文名BambusadissimulatorMcClurevar.albinodiaMcclur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PO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竹亚科/BAMBUSOIDEAENees族簕竹族/BAMBUSEAETrin.属簕竹属/Bambusa亚属簕竹亚属/Subgen.Bambusa

白节簕竹为禾本科簕竹属下的一个变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香港地区。

形态特征

本变种的特征为竿下部各节在箨环上下方均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

生长环境

常生于村落附近。

分布范围

产广东,香港偶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广州。

主要价值

竹材可作棚架及农作物支柱等用。

参考文献

BambusadissimulatorMcClurevar.albinodiaMcClureinLingnan.Sci.Journ.19(3):415.1940;广州植物志774.1956;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补编)11页.1957;香港竹谱31页.1985.

精选阅读

银丝大眼竹Bambusa eutuldoides var. basistriata McClure


    中文学名银丝大眼竹拉丁文名Bambusaeutuldoidesvar.basistriataMcClure别名斑坭竹、坭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属刺竹属

丛生竹。秆高6-12m,径4-6cm。秆基部数节的节间绿色而间有黄白色条纹,非常漂亮。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在于竿下部各节间和新鲜箨鞘的背面均为绿色而具黄白色纵条纹,箨耳大的那一枚强波状皱褶。

竿高6-12米,直径4-6厘米,尾梢略弯,下部挺直;节间长30-4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或近于无粉,无毛或有时仅于上半部疏生脱落性小刺毛;竿壁厚5毫米,节处稍有隆起,竿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其中3枝较为粗长。箨鞘早落,革质,背面通常无毛,或有时被极稀疏的脱落性贴生小刺毛,干时向黄白色细条纹,先端向外侧一边长下斜,呈极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不相等,形状各异,质极脆,略皱,边缘被波曲状细刚毛,大耳极下延,其下延程度可达箨鞘全长的2/5-1/2,倒披针形至狭长圆形,长5-6.5厘米,宽约1.5厘米,小耳近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1厘米,或有时完全与箨片基部相连,故难以区分;箨舌高3-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齿裂或条裂,被短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易脱落,呈不对称的三角形至狭三角形,背面疏生脱落性小刺毛,腹面近基部脉间被棕色小刺毛而上部粗糙,先端渐尖具锐利硬尖头,基部略微收窄后即向两侧外延与箨耳相连,此相连部分约为1厘米,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3/5。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有时不存在,存在时则呈卵形或狭倒卵形乃至倒卵状长圆形,边缘具数条直或曲的细长繸毛;叶舌高约0.5毫米,截形,边缘具微齿;叶片披针形至宽披针形,一般长12-25厘米,宽14-25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骤渐尖具粗糙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以数至多枚簇生花枝各节,线形,长2.5-5.5厘米;小穗含小花5-6朵,基部承托以数片具芽苞片;小穗轴节间形扁,长3-4毫米,顶端膨大且在其边缘被短纤毛;颖仅1片,长圆形,长9-10毫米,背面无毛,但有许多极小的紫色斑点,具11脉,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外稃与颖相似,但长12-13毫米,具13-15脉;内箨披针形,长约11毫米,具2脊,脊近顶端被短纤毛,脊间4脉,脊外每边各具2脉;鳞被3,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较窄,长约2毫米,后方1片较大,宽倒卵形或近圆形,长约2毫米;花药长5毫米,顶端又开;子房近球状,直径约1毫米,顶端被短硬毛,花柱极短,被短硬毛,柱头3,羽毛状。颖果幼时近倒卵状,长约5毫米,顶部被短硬毛,并留有柱头残余。

分布范围

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有引种栽培。

主要价值

观赏应用:丛态优美,高大。

紫竿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textilis cv. Purpura


    中文学名紫竿竹拉丁文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textiliscv.Purpur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竹超族属簕竹属亚属单竹亚属

紫竿竹,所属植物界,属禾本科(Gramineae),产广东,栽培于庭园中

形态特征

本栽培型的营养体与青皮竹原变种也极为相似,其相异之点在于竿的节间具有宽窄不等的紫红色纵条纹。

分布范围

产广东,栽培于庭园中。模式标本采自广州。

主要价值

本栽培型很有观赏价值,可种植于庭园中以供观赏。

紫斑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textilis cv. Maculat


    中文学名紫斑竹拉丁文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textiliscv.Maculat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族属簕竹属亚属单竹亚属种紫斑竹分布区域产广东

紫斑竹,禾本科簕竹属植物,产广东。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常呈乔木或灌木状。

形态特征

竿高8-10米,直径3-5厘米,尾梢弯垂,下部挺直;节间长40-70厘米,绿色,幼时被白蜡粉,并贴生或疏或密的淡棕色刺毛,以后变为无毛,竿壁薄(2-5毫米);节处平坦,无毛;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七节至第十一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中央1枝略微较粗长。

箨鞘早落;革质,硬而脆,稍有光泽,背面近基部贴生暗棕色刺毛,先端稍向外缘倾斜而呈不对称的宽拱形,箨耳较小,不相等,其末端不外延,边缘具细弱波曲状繸毛,大耳狭长圆形至披针形,稍微向下倾斜,长约1.5厘米,宽4-5毫米,小耳长圆形,不倾斜,其大小约为大耳的一半;箨舌高2毫米,边缘齿裂,或有条裂,被短纤毛;箨片直立,易脱落,卵状狭三角形,其长度约为箨鞘长的2/3或过之,背面近基部处疏生暗棕色刺毛,腹面在脉间被短刺毛或有时近于无毛而粗糙,先端的边缘内卷而成一钻状锐利硬尖头,基部稍作心形收窄,且其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3。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发达,通常呈镰刀形,边缘具弯曲而呈放射状的繸毛;叶舌极低矮,边缘啮蚀状,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一般长9-17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

假小穗单生或数枚乃至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鲜时暗紫色,干时古铜色,稍弯,线状披针形,长3-4.5厘米,宽5-8毫米;先出叶宽卵形,长3毫米,具2脊,脊上无毛;具芽苞片2或3片,宽卵形,长3-4.5毫米,无毛,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小穗含小花5-8朵,顶生小花不孕;小穗轴节间为半圆柱形或扁形,长约4毫米,顶端膨大;颖仅1片,宽卵形,长6毫米,无毛,具21脉,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外稃椭圆形,长11-14毫米,无毛,具25脉,先端亦急尖具短尖头;内稃披针形,长12-14毫米,常稍长于其外稃,具2脊,脊上无毛,脊间10脉,脊外每边各4脉;鳞被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近匙形,长3毫米,后方1片倒卵状椭圆形,长2毫米;花丝细长,花药黄色,长5毫米;子房宽卵球形,直径2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子房柄,花柱长0.7毫米,被短硬毛,柱头3,长6-7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生长环境

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

分布范围

产广东和广西,现西南、华中、华东各地均有引种栽培。

物种

种中文名:紫斑竹种拉丁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textiliscv.MaculataChiaetal.种别名:科中文名:禾本科科拉丁名:Gramineae属中文名:簕竹属属拉丁名:Bambusa国内分布:产广东,常栽培于庭园中或农舍附近。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怀集。命名来源:【ActaPhytotax.Sin.26(3):224.f.1.1988】中国植物志:9(1):125亚属中文名:单竹亚属亚属拉丁名:Subgen.Lingnania族中文名:簕竹族族拉丁名:BAMBUSEAETrin.超族中文名:竹超族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亚科中文名:竹亚科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Nees目中文名:禾本目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变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 var. variabilis J.L.


    中文学名变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glaucaMcClurevar.variabilisJ.L.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超族,倭竹族,刚竹亚族属刚竹属 种淡竹 

变竹产河南博爱、沁阳等县。模式标本采自郑州河南农学院竹子栽培园。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幼竿无白粉或微被薄白粉,分枝以以下各节的箨鞘背面具云雾状淡褐色纵长斑纹。

淡竹(原变种)

竿高5-12米,粗2-5厘米,幼竿密被白粉,无毛,老竿灰黄绿色;节间最长可达40厘米,壁薄,厚仅约3毫米;竿环与箨环均稍隆起,同高。箨鞘背面淡紫褐色至淡紫绿色,常有深浅相同的纵条纹,无毛,具紫色脉纹及疏生的小斑点或斑块,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暗紫褐色,高约2-3毫米,截形,边缘有波状裂齿及细短纤毛;箨片线状披针形或带状,开展或外翻,平直或有时微皱曲,绿紫色,边缘淡黄色。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存在但早落;叶舌紫褐色;叶片长7-16厘米,宽1.2-2.5厘米,下表面沿中脉两侧稍被柔毛。花枝呈穗状,长达11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无毛或一侧疏生柔毛,鞘口繸毛有时存在,数少,短细,缩小叶狭披针形至锥状,每苞内有2-4枚假小穗,但其中常仅1或2枚发育正常,侧生假小穗下方所托的苞片披针形,先端有微毛。小穗长约2.5厘米,狭披针形,含1或2朵小花,常以最上端一朵成熟;小穗轴最后延伸成刺芒状,节间密生短柔毛;颖不存在或仅1片;外稃长约2厘米,常被短柔毛;内稃稍短于其外稃,脊上生短柔毛;鳞被长4毫米;花药长12毫米;柱头2,羽毛状。笋期4月中旬至5月底,花期6月。

分布范围

产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各地,也是常见的栽培竹种之一。1926年由南京引入美国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美国。

主要价值

笋味淡;竹材篾性好,可编织各种竹器,也可整材使用,作农具柄、搭棚架等。

参考文献

var.VariabilisJ.L.LuinJourn.HenanAgr.Coll.1981(2);7l.F.3.1981.

印度簕竹Bambusa arundinacea (Retz.) Willd.


    中文学名印度簕竹拉丁文名Bambusaarundinacea(Retz.)Willd.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目禾本目(Po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属簕竹属(Bambusa)种印度簕竹分布区域我国广州和香港均引入栽培。原产印度。

印度簕竹,别名:茨竹,拉丁文名:Bambusaarundinacea(Retz.)Willd.禾本科、簕竹属竿高10-17米,尾梢略弯,下部近劲直;光滑无毛,节处稍隆起,仅于解箨后在箨环上暂时留有长为5毫米的棕色刺毛,分枝习性低,竿下部的分枝为基部膨大的粗长单枝,此枝上的小枝常短缩而成反曲的锐利硬刺,且相互交织而成刺丛,竿中部的分枝为3枝簇生,其主枝显著较粗长。竿箨迟落;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 

形态特征

竿高10-17米,直径6-9厘米,尾梢略弯,下部近劲直;节间长10-23厘米,光滑无毛,壁厚1-1.5厘米,节处稍隆起,仅于解箨后在箨环上暂时留有长为5毫米的棕色刺毛,基部第一、二节均生有短气根;分枝习性低,常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开始分枝,竿下部的分枝为基部膨大的粗长单枝,此枝上的小枝常短缩而成反曲的锐利硬刺,且相互交织而成刺丛,竿中部的分枝为3枝簇生,其主枝显著较粗长。竿箨迟落;箨鞘背面除近底缘中央部分被有暗棕色刺毛外,余均无毛,干时纵肋隆起,鞘内面在两侧近顶端被暗棕色刺毛,鞘边缘的上部稍有皱褶,并生有暗棕色纤毛,先端宽拱形;箨耳由箨片基部向两侧下延而成,与箨片并无明显界线,呈波状皱褶,两表面均被黑褐色刺毛,尤以内表面被毛更密;箨舌高约4毫米,近全缘,密生纤细短纤毛;箨片直立或上部的外展,宽三角形,其基部并不收缩窄,直接下延与箨耳相连,背面(或下表面)无毛或于近基部两侧被暗棕色刺毛,腹面(或上表面)被极密的黑褐色刺毛。末级小枝具7-10叶,叶鞘背面无毛或稍被柔毛;叶耳短小,边缘具脱落性弯曲繸毛;叶舌低矮;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1-18厘米,宽11-15毫米,上表面仅近基部有少数长硬毛,下表面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物种信息)

分布范围

我国广州和香港均引入栽培。原产印度,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主要价值

本种为一大型具刺竹类,竹竿通直,粗大而坚实,可作建筑及棚架用材。

白哺鸡竹Phyllostachys dulcis McClure


    中文学名白哺鸡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dulcisMcClure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超族属刚竹种白哺鸡竹

白哺鸡竹(学名:PhyllostachysdulcisMcClure)是禾本科,刚竹属笋用竹植物。竿高可达10米,幼竿逐渐被少量白粉,老竿灰绿色,常有淡黄色或橙红色的隐约细条纹和斑块;

形态特征

竿高6-10米,粗4-6厘米,幼竿逐渐被少量白粉,老竿灰绿色,常有淡黄色或橙红色的隐约细条纹和斑块;最长节间约为2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甚隆起,高于箨环。箨鞘质薄,背面淡黄色或乳白色,微带绿色或上部略带紫红色,有时有紫色纵脉纹,有稀疏的褐色至淡褐色小斑点和向下的刺毛,边缘绿褐色;箨耳卵状至镰形,绿色或绿带紫色,生长繸毛;箨舌拱形,淡紫褐色,边缘生短纤毛;箨片带状,皱曲,外翻,紫绿色,边缘淡绿黄色。

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耳及繸毛易脱落;叶舌显著伸出;叶片长9-14厘米,宽1.5-2.5厘米,下表面被毛,基部之毛尤密。笋期4月下旬。

生长环境

宜栽植在背风向阳处,喜空气湿润较大的环境。

分布范围

产江苏、浙江,浙江杭州及农村普遍栽培。1907年从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美国。

主要价值

笋味鲜美,供食用;竿可作柄材用。巧妙造景。为了创造美妙的景观,观赏竹的种植应与园林造景相结合,大致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在亭、台、轩、榭之旁种植修竹数竿,使建筑物掩映于翠竹之中,倍添情趣;二是在墙边角隅叠石作假山,在旁种以竹子,或以粉墙为背景,种竹数竿于洞门或方框窗之畔,都能造成清幽环境;三是在石径两旁种竹数行,造成修竹夹道,使人有曲径通幽之感。若条件许可,这几种方法可同时采用,使之成为最佳最美的景色。

繁殖方法

栽种方法主要采用丛栽密种、浅种壅肥,初植密度比用材竹种或经济竹种高3~6倍。若选用一鞭多竹的母竹造林,则种后即能蔚然成林,立即产生观赏效果,同时还可在局部地区形成竹子的群体优势,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果种时入士不太深,则在种后可用青草或河泥壅之,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保持水分,有利于竹子成活和发鞭孕笋。

栽培技术

竹子周围的杂草应及时清除,出笋以后应选优留养,过于细小的嫩竹应及时清除掉,老竹要定期择伐,特别是生长不良或年龄过老的竹更要及时伐除。有条件的地方在秋季或早春应追施肥料,主要施发酵过的饼肥,也可追施氮肥,使新竹胜过老竹,增加观赏性。

杭州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var. (Keng) Keng f. var. hangz


    中文学名杭州苦竹拉丁文名Pleioblastusamarusvar.(Keng)Kengf.var.hangz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大明竹属

杭州苦竹是禾本科大明竹属下的一个种。

形态特征

本变种的新竿密披倒生白色糙毛及紫色细点,且呈紫绿色,节间长28—32(38)厘米,箨鞘绿带紫色,有光泽,无粉,无箨耳,箨片线状披针形等特征与原变种有别。笋期4月底至5月。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物种信息)

生长环境

生长于低山坡或平原。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中国浙江省。

主要价值

本变种篾性脆,竿壁薄,不宜劈篾编织,仅整竿常作篱笆和农作物的支架,近来常被用于制作竹笛。因其枝叶较秀丽,亦可为园林绿化树种之一。

广西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 Arg. var. kwangsien


    中文学名广西白背叶拉丁文名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var. kwangsien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铁苋菜亚科族铁苋菜族属野桐属种白背叶分布区域国内分布:粤,桂,滇,闽

种中文名:广西白背叶科中文名:大戟科白背叶科属中文名:野桐属

形态特征

本变种的雌花序长30-60厘米,蒴果的软刺长10-15毫米。果期8月。参见:白背叶(原变种)

生长环境

广西白背叶多生于疏林下。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模式标本采自广西

中国植物志

44(2):040

慈孝竹Bambusa multiplex


    中文学名孝顺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别名孝顺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属簕竹属Bambusa亚属孝顺竹亚属分布区域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

慈孝竹,又名孝顺竹。为禾本科簕竹属灌木型丛生竹,地下茎合轴丛生。竿高4-7米,直径1.5-2.5厘米。

形态特征

竿高4-7米,直径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弯,下部挺直,绿色;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老时则光滑无毛,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较粗长。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无毛,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边缘有少许繸毛;箨舌高1-1.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末级小枝具5-12叶;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高0.5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线形,长5-16厘米,宽7-16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粗糙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并在基部托有鞘状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6厘米;先出叶长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狭卵形,长4-7.5毫米,无毛,具9-13脉,先端钝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5-13朵,中间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4-4.5毫米,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长18毫米,无毛,具19-21脉,先端急尖;内稃线形,长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6脉,脊外有一边具4脉,另一边具3脉,先端两侧各伸出1被毛的细长尖头,顶端近截平而边缘被短纤毛;鳞被中两侧的2片呈半卵形,长2.5-3毫米,后方的1片细长披针形,长3-5毫米,边缘无毛;花丝长8-10毫米,花药紫色,长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画笔状毛;子房卵球形,长约1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长约1毫米的子房柄,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直接从子房顶端伸出,长5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生长环境

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但在南方暖地竹种中,慈孝竹的耐寒力较强,喜排水良好、湿润的土壤。性好高爽,适生于温暖湿润、背风、土壤深厚之环境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野生或栽培。原产越南。

主要价值

孝顺竹竹秆丛生,四季青翠,姿态秀美,宜于宅院、草坪角隅、建筑物前或河岸种植。若配置于假山旁侧,则竹石相映,更富情趣。

本种杆青绿色,枝叶密集下垂,形状优雅、姿态秀丽,为传统观赏叶竹种。多栽培于庭院供观赏,在庭院中可孤植、群植,作划分空间的高篱;也可在大门内外入口角道两侧列植、对植;或散植于宽阔的庭院绿地;还可以种植于宅旁作基础绿地中作缘篱用。也常见在湖边、河岸栽植。若配置于假山旁侧,则竹石相映,更富情趣。

栽培技术

种植

孝顺竹以母竹移栽最为简便,应于3月间进行,以竿基芽眼肥大,须根发达者为佳,母竹留枝2、3盘。至于移兜栽植,则不留竿部,只栽竹兜也会成活。

孝顺竹也可用分根或埋条繁殖,剪取每节带叶枝条埋土繁育。

病虫害防治

及时清扫慈孝竹下的枯竹叶,组织人力及时清除杂草,防止杂草生长过快失去控制。注意病虫害及植株干旱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

常见变种

毛凤凰竹(变种)(湖南)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箨鞘背面被糙伏毛。

产江西、湖南。生于旷地或溪边。模式标本采自湖南长沙。

观音竹(变种)(广东)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分特征为竿实心,高1-3米,直径3-5毫米,小枝具13-23叶,且常下弯呈弓状,叶片较原变种小,长1.6-3.2厘米,宽2.6-6.5毫米。

原产华南地区。多生于丘陵山地溪边,也常栽培于庭园间以作矮绿篱,或盆栽以供观赏。

石角竹(变种)(台湾)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蘀鞘先端近于两侧对称的宽拱形。

产台湾。常年植于旱地田野间和山麓,广州庭园间也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本变种常栽培以作绿篱和防风林。

黄纹竹(栽培型)(广西植物)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节间在具芽或具分枝的一边具黄色纵条纹。

产四川。栽培于成都望江楼公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成都。

小琴丝竹(栽培型)(四川)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和分枝的节间黄色,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竿箨新鲜时绿色,具黄白色纵条纹。

四川、广东和台湾等省于庭园中栽培。

竿和分枝的色泽鲜明,有如黄金间碧玉,在庭园种植以供观赏。

银丝竹(栽培型)(香港)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竿下部的节间以及箨鞘和少数叶片等皆为绿色而具白色纵条纹。

广州和香港于庭园中栽培。

为庭园中栽培的观赏品种。

垂枝竹(栽培型)

原产我国,广州庭园中有栽培。

为庭园观赏品种,叶片细长,枝叶下垂,形似垂柳,甚为美观。

凤尾竹(栽培型)

本栽培品种与观音竹相似,但植株较高大,高3-6米,竿中空,小枝稍下弯,具9-13叶,叶片长3.3-6.5厘米,宽4-7毫米等特征与之有别。

原产我国,华东、华南、西南以至台湾、香港均有栽培。

多种植以作绿篱或供观赏。

小叶琴丝竹(栽培型)

本栽培型与凤尾竹相似,其不同处在于植株较矮小,高1-3米,竿初时色淡红,后转为黄色并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小枝下弯,具12-20叶,叶片长1.6-3.8厘米。

台湾和香港的庭园中有栽培。

种植于庭园中供观赏。

东兴黄竹Bambusa corniculata


    中文学名东兴黄竹拉丁文名Bambusacorniculat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族亚属簕竹亚属种东兴黄竹

东兴黄竹(学名:Bambusacorniculata)为禾本科簕竹属下的一个种。

形态特征

竿高8米,直径4-7厘米,尾梢下弯,基部数节略呈“之”字形曲折,幼时被白色蜡粉;节间长20-32厘米,惟基部数节间显著较短,常于具分枝的一侧扁平或具浅沟槽,幼时表面被极稀疏的脱落性贴生刺毛,竿壁厚;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并具有短气根;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二、三节开始分出单枝,以上各节则为3至多枝簇生,其主枝较粗长,竿下部分枝上的小枝常短缩为弯的软刺。箨鞘早落,背面无毛,先端近截形,其一侧呈三角状突起;箨耳不相等,大耳约为小耳的3倍,长圆形或椭圆形,宽约8毫米,边缘具长约1厘米的波曲状缝毛;箨舌高约3毫米,边缘具短流苏状毛,背面密被糙伏毛;箨片直立,三角形或狭卵形,其基底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4/5。叶鞘无毛;叶耳常不发达,存在时亦常微小,半圆形至卵形,鞘口繸毛波曲状;叶舌低矮,边缘被细长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通常长13-20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花枝未见。

生长环境

多生于丘陵地村落附近。

分布范围

广西东兴。广州有栽培。

长毛米筛竹B.pachinensis var. hirsutissima(Odashima) W. C. Li


    中文学名长毛米筛竹拉丁文名B.pachinensisvar.hirsutissima(Odashima)W.C.Li别名长毛八芝兰竹、长毛矢竹本变种与米筛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亚纲鸭跖草亚纲目禾本目亚目鸭跖草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种长毛米筛竹

长毛米筛竹,所属植物界,属禾本科,分布在台湾全省海拔300m以下。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特征在于箨舌具流苏状长毛,后者长达5-10毫米,原变种的箨舌仅作不规则齿裂。

参看米筛竹(原变种)

据小田岛喜次郎(K.Odashima)的原始记载,本变种的叶鞘上部贴生极多长硬毛,其毛宿存或早落。但我们所见福建、浙江、广东、广西的标本,其叶鞘上均无毛,现仍暂用作本变种的名称。

长毛八芝兰竹、长毛矢竹本变种与米筛竹B.pachinensis非常相似,但它所有的枝鞘被子银白色的短柔毛和叶子具棕色长刚毛,可以相区别。可作防风林。

分布范围

产福建、浙江、台湾、广东、广西。多栽培于低丘陵地,尤以村落附近为多。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主要价值

竿为编制各种竹器的较好用材。

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


    中文学名硬头黄竹拉丁文名Bambusarigida别名硬头黄门被子植物门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百合纲亚纲单子叶植物纲目莎草目亚目禾本目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竹亚科族簕竹族属簕竹属Bambusa种硬头黄亚种簕竹亚属分布区域广东省,贵州省,四川,江西赣州

硬头黄竹(Bambusarigida)是一种生长快,适应性强,产量高,繁殖方法多种多样,材质优良,经济价值高的中型丛生竹种。历来是造纸一级制浆原料和优良农用建筑材料,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 硬头黄竹属双子叶植物纲。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省和四川省、贵州省等地。绿,背淡,披针形,枝端约有5-9叶。穗白色,已干枯,仅自基部砍断之处生者,正常生长之杆未花。 

形态特征

竿高5-12米,直径2-6厘米,尾梢略弯拱,下部劲直;节间长30-45厘米,无毛,幼时薄被白色蜡粉,竿壁厚1-1.5厘米;节处稍隆起,偶在竿基部第一节的箨环之上方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或第二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显著较粗长,直径粗4-6毫米。

箨鞘早落,硬革质,背面于下半部近内侧边缘贴生暗棕色刺毛,老时变无毛,先端向外侧倾斜而呈稍不对称的宽弧拱形;箨耳不相等,略有皱褶,深褐色,边缘被波曲状长约1厘米的繸毛,大耳通常呈卵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在竿上部者近长圆形或披针形,小耳卵形或近圆形,其大小仅为大耳的2/3;箨舌高2.5-3毫米,条裂,边缘具流苏状毛,毛落后而呈细齿状或啮蚀状;箨片直立,易脱落,呈近于对称的卵状三角形至卵状披针形,背面贴生极疏的棕色小刺毛,腹面近基部的脉间密生棕色小刺毛而上部粗糙,先端渐尖具硬尖头,基部作圆形收窄后即向两侧外延与箨耳相连,此相连部分为3-4毫米,边缘近基部被纤毛,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5。

叶鞘背面无毛,纵肋隆起,仅外侧边缘被短纤毛;叶耳椭圆形,边缘具少数繸毛;叶舌高0.5毫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7.5-18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或仅近基部被疏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细尖头,基部楔形,次脉4-9对。

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枚乃至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当多枚簇生成丛时其中多为不孕小穗,单生者则多为发育良好的孕性小穗,后者长3-4.5厘米,含小花3-7朵,基部托以数枚具芽苞片;小穗轴节间形扁,无毛,长2-4毫米,顶端膨大呈杯状;颖椭圆形,长6-7毫米,多脉,先端急尖;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1-1.5厘米,宽4-8毫米,具多脉,中脉隆起成脊,先端具短尖头;内稃较其外稃稍短,具2脊,脊于上部被纤毛,脊间5脉;鳞被3,长1.5-3毫米,上部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半匙形,后方1片稍较长,倒卵状披针形;花药长4-6毫米,顶端被画笔状毛,子房具3棱,卵球形,具柄,连柄长2-2.5毫米,顶部被糙硬毛,花柱被毛,长1.5-2毫米,柱头3,被短毛,长不及1毫米。成熟颖果未见。

生长环境

硬头黄竹适生于海拔350~500米之间的溪河沿岸和低山坡地,沟槽山地及屋前屋后,田边地角,坡度在30度以下的地区,小片或四旁零星栽培。硬头黄竹要求水热条件较高,年平均气温15~18℃左右,最低月平均气温不低于4℃,绝对低温常年不低于0℃。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当年出笋的幼竹木质化程度低,如温度低于0℃时往往受冻形成千稍不能成竹。

硬头黄竹对土壤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在pH值4.5~7土壤中生长,比较紧实的山地土壤也可正常生长,但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竹丛生长虽好,叶色深绿,出笋亦壮平均胸径可达5~6cm,亩产竹株数可在1000株以上,总蓄积达3000公斤土壤贫瘠生长不良,出笋细弱,叶色发黄,黄竹需要充足的光照,栽植在林冠下或背光的条件下均生长不良,因此,应留出适当间隔进行定植。

分布范围

产四川。常栽培于平坝、河边或村落附近。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巴县。现其他省市已引种。

主要价值

竿材厚而坚实,且其下部挺直,常用作搭棚架、晒架以及做各种农具。

繁殖方法

母竹选择:以一年生为宜。忌过幼与过老。鉴别方法为;竹丛内枝稍短,叶片少,而叶已完全展开,一般冠幅长1米。从竹秆上看,竹秆碧绿也,有丰富约白色蜡粉近地表看2~3片笙箨包裹竹节有箨的锯齿状宿存,修枝后节青色。

利用竹秆节的每一生枝部分,在其主柱的基部萌发盼蝌枝,成簇生长,具有隐芽,能萌发生报的特性,选用2~3年生撼壮竹,在其上选择节短,基部粗于0.5cm。基部2~3节上有明显可见的饱满芽,枝篼肥大有白色根点露出侧枝,剪取长度为20cm,枝篼上一般保留2~3个节,最上一节留一小侧枝带叶2~3片,其余剪掉,断尖,脓桩竹的主侧枝都较粗壮,育苗,造林效果好。其次也可用伐桩上的鸡毛腿育苗造林,育苗时间,多在春末进行,育苗后一般20天左右即可出苗生根。竹苗可多次出笋成苗,经3~4月形成有十余株的苗丛。可以分株再繁殖或次年移苗造林。育苗方法与常规的扦插育苗,管理基本相同。

《白节簕竹Bambusa dissimulator McClure var. albinodia Mcclur》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白掌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