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银丝竹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cv. 》,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银丝竹拉丁文名Bambusa multiplex (Lour.)Raeusch.exSchult.cv.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亚纲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目禾本目(Po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竹亚科(Bambusoideae)属簕竹属(Bambusa)种孝顺竹分布区域广州和香港于庭园中栽培。

银丝竹是孝顺竹的栽培种(拉丁学名:Bambusamultiplex(Lour.)Raeusch.exSchult.cv.SilverstripR.A.Young):植物界、簕竹属。灌木或乔木状竹类植物。分

形态特征

孝顺竹(原变种):

高4-7米,直径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弯,下部挺直,绿色;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老时则光滑无毛,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较粗长。

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无毛,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边缘有少许繸毛;箨舌高1-1.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末级小枝具5-12叶;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高0.5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线形,长5-16厘米,宽7-16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粗糙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并在基部托有鞘状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6厘米;先出叶长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狭卵形,长4-7.5毫米,无毛,具9-13脉,先端钝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5-13朵,中间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4-4.5毫米,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长18毫米,无毛,具19-21脉,先端急尖;内稃线形,长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6脉,脊外有一边具4脉,另一边具3脉,先端两侧各伸出1被毛的细长尖头,顶端近截平而边缘被短纤毛;鳞被中两侧的2片呈半卵形,长2.5-3毫米,后方的1片细长披针形,长3-5毫米,边缘无毛;花丝长8-10毫米,花药紫色,长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画笔状毛;子房卵球形,长约1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长约1毫米的子房柄,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直接从子房顶端伸出,长5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银丝竹与孝顺竹(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竿下部的节间以及箨鞘和少数叶片等皆为绿色而具白色纵条纹。

分布范围

广州和香港于庭园中栽培。

主要价值

为庭园中栽培的观赏品种,应用十分广泛。宜于庭园中孤植、群植,作划分空间的高篱,大门内外入口两侧列植、对植,或散植于宽阔的庭园绿地。也常见在湖边、河岸栽植。若配置于假山旁侧,则竹石相映,更富情趣。

识别要点

与原变型的区别为在其绿色的秆和箨鞘上,有时甚至叶片上间有黄白色条纹,故而成为庭园观赏佳晶。

生物特性

对土壤要求不严,性好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强。适生于酸性、肥沃和排水良好、疏松之沙壤土。

栽培技术

一般采用母竹移植(分蔸栽植)法繁殖。于3~4月份,选择2~3年生健壮竹株进行移植。在北纬10。~20。之间,年平均气温20~22。C或更高,1月平均温度8℃以上,年降水量在1200~2000mm以上较高温湿条件的地方生长良好。

景观特征

绿色的竿和箨鞘,有时甚至叶片上间有黄白色纵条纹,非常美丽。

精选阅读

琴丝竹Bambusa multiplex cv. Alphonse-Karr


    中文学名琴丝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cv.Alphonse-Karr别名花孝顺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孝顺竹属分布区域四川、广东

琴丝竹,禾本科孝顺竹属下的竹类植物。指小琴丝竹或大琴丝竹,分别为孝顺竹的变种“花杆孝顺竹(小琴丝竹)'Alphonsekarr'”与慈竹的变种“大琴丝竹'Striatus'('Flavidorivens’)”丛生竹。秆高2-8m,径1-4cm。新秆浅红色,老秆金黄色,并不规则间有绿色纵条纹。

形态特征

小琴丝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cv.Alphonse-Karr,别名为花孝顺竹,是丛生竹。秆高2-8m,径1-4cm。新秆浅红色,老秆金黄色,并不规则间有绿色纵条纹。产于长江以南各省,为庭园观赏或盆栽的上佳材料。识别特征:杆高3-6米,径2-4cm。竹竿多为金黄色,纵槽为绿色,茎杆上有数条绿色纵纹。本种为孝顺竹的变种,其区别在于秆与枝金黄色,并间有粗细不等的纵条纹,初夏出笋不久,竹箨脱落,秆呈鲜黄

形态特征:慈竹属,为慈竹的变型,节间有淡黄间深绿色纵条纹,颇美观。在阳光照耀下显示鲜红色。为著名的观赏竹品种,分布范围与孝顺竹相同。

生长环境

生态习性:适应性强,可耐-20度低温,较耐干旱贫瘠。

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生长低矮。

分布范围

适宜地区:原产中国,我国南北多有栽培。

产地分布:分布四川、广东,浙江南部舟山有栽培。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彩色竹竿,色彩鲜艳夺目,丛态优美且秆色秀丽,为庭园观赏或盆栽的上佳材料。

园林应用:广泛栽植于公园及庭院。

风尾竹Bambusa multiplex cv. Fernleaf.


    中文学名凤尾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cv.Fernleaf.别名观音竹、米竹科禾本科

凤尾竹又名观音竹,该竹子原产中国南部。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耐寒性稍差,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冬季温度不低于0摄氏度。

简介

学名:Bambusamultiplexcv.Fernleaf.

别名:观音竹、米竹科属:禾本科、箣竹属

习性:喜光,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稍耐阴。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土层深厚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冬季温度不低于0度,耐寒性稍差。

形态特征:为孝顺竹的变种。为禾本科竹亚科凤尾竹属多年生木质化植物。植株丛生,叶细纤柔,弯曲下垂,宛如凤尾。叶细小,长约3厘米,常20片排生于枝的两侧,似羽状。

分布:原产于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江、浙-带也有栽培,地栽、盆栽均可。

繁殖:多用分株和扦插繁殖。分株,在2—3月间选一二年生母竹3~5株为一丛带土分栽。扦插,在5—6月进行,将一年生枝剪成有2~3节的插穗,去掉一部分叶片,插于沙床中,保持湿润,当年可生根。

移栽:需在2-3月进行。盆栽,每2-3年换盆1次,将老竹取出,扒去宿土,剪除细小地下茎和老竹,加入肥土。生长期保持盆土湿润,放半阴处养护,勤向叶面喷水,每月施肥1次。冬季搬入室内向阳处。

病虫害:常发生叶枯病和锈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叶枯病,用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锈病。虫害有介壳虫和蚜虫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杀。

施肥:为使每年能生长健壮竹子,应施用氮,磷,钾,硅肥和有机肥。幼苗培土兼有保墒,初栽期使用腐叶土和草木灰打底,固竹抗摇曳之功能,简单而有效。

应用:凤尾竹株丛密集,竹干矮小,枝叶秀丽,常用于盆栽观赏,点缀小庭院和居室,也常用于制作盆景或作为低矮绿篱材料。

介绍

凤尾竹四季常青,苍翠可爱,竿细而矮,叶狭而小,制作成微型盆景,娇小玲珑,体态闲雅,置之阳台、案头、窗前,十静幽观感,所以人们对它作了“不可一日无竹”的极高品价。凤尾竹性喜半荫半阳、温暖、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肥沃的微酸性土壤。繁殖大部分地区都以分株为主,四至五月进行,成活率极高。如需大量繁殖,或只需十厘米以内的微小凤尾竹,只有在梅雨天用扦插的方法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效果。六月份剪取腋生冒出的茂盛细枝,从节下五毫米处剪下,用800PPm的萘乙酸湿泡半分钟,晾干后扦插在纯谷糖灰中,(如剪取簇生枝效果更佳)浇足水,植于湿度较好的荫凉处。一定要保持盆内湿润,半月后开始生根,立秋后用普通培养土上盆,旁配玲珑剔透的英石或湖石,渐见阳光,秋末便可成一盆理想的微型盆景。凤尾竹从四月至十月不断萌发新笋长枝出叶,因此盆内要保持充分的水份,盛夏炎热,严忌太阳直射,还应常向枝叶喷水,以防叶尖发焦。冬季气温低于0℃必须搬进室内养护,因盆小土少经不起严寒霜冻,否则轻则枝枯叶落,重者难发新笋,甚至枯死。风尾竹喜肥,生长期每周应施一次千分之零点五的复合肥,或十比一的粪肥即可。凤尾竹病虫害极少,长期氮肥过多,通风不良,容易发生白粉病,生长期不可通风不良。

栽培与养护

凤尾竹喜向阳高爽之地,有“向阳则茂,宜种高台”之说;但也能耐阴,可作为室内观叶赏姿的理想装饰。春、夏、秋三季只需放置在窗口通风处,入冬放置在向阳处,就可良好生长。地栽的凤尾竹,春后抽长新叶(这是畏寒之反映),在暖地则四季常青。春、夏、秋生长季节,由根茎部数次长出小笋,富有生机,颇为有趣。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老竿逐渐枯萎,可随时剪去,以保持姿态的优美。总之,凤尾竹管理较简易,除盆干时浇水外,生长期每月施入1-2次稀薄的氮肥即可;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一般疏松的沙质土就可以了。

管理

凤尾竹亦称“观音竹”。禾本科。杆丛生,枝叶细小,四季常青,为盆栽佳品。凤尾竹性喜深厚、肥沃、疏松、偏酸壤土。盆栽一二年就得来一次换土。培养土最好用腐植土6份,菜地表层熟土2份,河砂1份,苔醇或锯末(发酵)过磷酸钙共1份上盆,盆要逐渐加大,竹丛则逐年壮旺,春秋季节,不断发生新叶,色泽翠绿,玲珑异常。凤尾竹性喜温暖湿润环境。民间有“早浇复苏水,控浇拔节水,巧施行鞭肥”的说法。早春浇1遍复苏水可减少早春竹叶干黄,还可促进受冻竹丛迅速复壮。小满过后是新笋生长盛期,水份过大,竹茎陡长,破坏株形。待新笋生长足再浇大水。新笋展叶后正是根鞭生长旺盛季节,每间隔2周施1次饼肥液。10月底再施1次有机物,促冬笋肥大健壮。竹丛更新,民间有:“存三去四莫留七”的竹谚。每年冬初或早春,结合换盆,对幼年茎杆保留不动,对多年老茎杆或另栽或剪去。保持竹丛处于青壮才能枝繁叶茂。繁殖方法有分株、根插、杆插。分株在晚冬或早春进行。首先将植株从盆中倒出,将丛生状的茎杆分割成若干株,再进行盆栽或地种。只要保持湿润,五六月份会萌发新叶。根插在早春进行。先从基部将幼嫩根鞭刨出,切成4?5个节1段,埋人土中踏实,浇足定根水,覆一层薄土掩墒。苗盆置于疏荫下,套塑罩保湿,介质表层发白时喷雾水。茎杆扦插,早春选2?3年生茎秆作插穗,去掉基部和杆梢留中间1节,分别节上1厘米,节下2厘米,垂直插于砂质中、深至上部与床面平齐为止。(大型竹类扦插可在节中间钻1小孔,灌人清水,以补充水分)竹类是比较难发根植物,只要管理精细,在一定程度上发根有望。病虫害防治,早春起,陆续有竹林蚜虫危害竹叶,有金针虫危害嫩根和竹笋。防治蚜虫用1500倍液的氧化乐果或甲胺磷。金针虫可于早春每盆埋5?6克映喃丹或30-50粒铁灭克于土内。药效可持续40-50天。

药用价值

药名:凤尾竹来源:为禾木科植物凤尾竹的叶、叶芽。

功效:清热除烦,清热利尿。

主治:用于外感发热、神昏谵语,手足心热、心烦,小便不利,淋涩不通。

性味归经:甘,凉;心、膀胱二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别名:观音竹(《广州常见经济植物》)

拉丁名:凤尾竹Bambusamultipiex(Lour.)Raeusch.Var.Nana(Roxb.)Keng.F.

中药化学成分:同属植物Bambusamultiplex含有茁长素(auxins)。

考证:《植物名实图考》谓:“现音竹,饶州山坡有之,以千层喜。春时短叶中抽细葶,发小叶,梢开绿花,长柄如石斛。一瓣长圆如小指甲,向上翘如首,下有三细尖瓣,下垂如足;复有一长瓣,弯曲如尾。白心点点,颇似青蛙翻肚。茎花齐发,长六七寸,殊状罕俪。”与图对照,此观音竹实为本种。

紫斑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textilis cv. Maculat


    中文学名紫斑竹拉丁文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textiliscv.Maculat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族属簕竹属亚属单竹亚属种紫斑竹分布区域产广东

紫斑竹,禾本科簕竹属植物,产广东。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常呈乔木或灌木状。

形态特征

竿高8-10米,直径3-5厘米,尾梢弯垂,下部挺直;节间长40-70厘米,绿色,幼时被白蜡粉,并贴生或疏或密的淡棕色刺毛,以后变为无毛,竿壁薄(2-5毫米);节处平坦,无毛;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七节至第十一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中央1枝略微较粗长。

箨鞘早落;革质,硬而脆,稍有光泽,背面近基部贴生暗棕色刺毛,先端稍向外缘倾斜而呈不对称的宽拱形,箨耳较小,不相等,其末端不外延,边缘具细弱波曲状繸毛,大耳狭长圆形至披针形,稍微向下倾斜,长约1.5厘米,宽4-5毫米,小耳长圆形,不倾斜,其大小约为大耳的一半;箨舌高2毫米,边缘齿裂,或有条裂,被短纤毛;箨片直立,易脱落,卵状狭三角形,其长度约为箨鞘长的2/3或过之,背面近基部处疏生暗棕色刺毛,腹面在脉间被短刺毛或有时近于无毛而粗糙,先端的边缘内卷而成一钻状锐利硬尖头,基部稍作心形收窄,且其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3。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发达,通常呈镰刀形,边缘具弯曲而呈放射状的繸毛;叶舌极低矮,边缘啮蚀状,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一般长9-17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

假小穗单生或数枚乃至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鲜时暗紫色,干时古铜色,稍弯,线状披针形,长3-4.5厘米,宽5-8毫米;先出叶宽卵形,长3毫米,具2脊,脊上无毛;具芽苞片2或3片,宽卵形,长3-4.5毫米,无毛,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小穗含小花5-8朵,顶生小花不孕;小穗轴节间为半圆柱形或扁形,长约4毫米,顶端膨大;颖仅1片,宽卵形,长6毫米,无毛,具21脉,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外稃椭圆形,长11-14毫米,无毛,具25脉,先端亦急尖具短尖头;内稃披针形,长12-14毫米,常稍长于其外稃,具2脊,脊上无毛,脊间10脉,脊外每边各4脉;鳞被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近匙形,长3毫米,后方1片倒卵状椭圆形,长2毫米;花丝细长,花药黄色,长5毫米;子房宽卵球形,直径2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子房柄,花柱长0.7毫米,被短硬毛,柱头3,长6-7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生长环境

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

分布范围

产广东和广西,现西南、华中、华东各地均有引种栽培。

物种

种中文名:紫斑竹种拉丁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textiliscv.MaculataChiaetal.种别名:科中文名:禾本科科拉丁名:Gramineae属中文名:簕竹属属拉丁名:Bambusa国内分布:产广东,常栽培于庭园中或农舍附近。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怀集。命名来源:【ActaPhytotax.Sin.26(3):224.f.1.1988】中国植物志:9(1):125亚属中文名:单竹亚属亚属拉丁名:Subgen.Lingnania族中文名:簕竹族族拉丁名:BAMBUSEAETrin.超族中文名:竹超族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亚科中文名:竹亚科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Nees目中文名:禾本目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紫竿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textilis cv. Purpura


    中文学名紫竿竹拉丁文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textiliscv.Purpur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竹超族属簕竹属亚属单竹亚属

紫竿竹,所属植物界,属禾本科(Gramineae),产广东,栽培于庭园中

形态特征

本栽培型的营养体与青皮竹原变种也极为相似,其相异之点在于竿的节间具有宽窄不等的紫红色纵条纹。

分布范围

产广东,栽培于庭园中。模式标本采自广州。

主要价值

本栽培型很有观赏价值,可种植于庭园中以供观赏。

山橘树名Glycosmis cochinchinensis (Lour.) Pierre ex Engl.


    中文学名山橘树拉丁文名名Glycosmiscochinchinensis(Lour.)PierreexEngl.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山小橘属种山橘树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干高4-1米的小乔木或灌木。新梢常呈两侧压扁状,嫩芽及花梗被褐锈色微柔毛。叶叶为单叶,纸质或近革质,形状及大小差异

形态特征

高4-1米的小乔木或灌木。新梢常呈两侧压扁状,嫩芽及花梗被褐锈色微柔毛。

叶为单叶,纸质或近革质,形状及大小差异甚大;近圆形,阔椭圆形,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4-26厘米,宽2-8厘米,最小的长2-3厘米,宽1-2厘米,顶部圆、钝、短尖至渐尖,基部圆、钝、楔尖至渐狭尖,全缘,无毛,干后颜色苍暗或淡黄绿色而略光亮,中脉在叶面平坦或微凸起;叶柄长3-10毫米,干后与叶背中脉同色而与小枝的色泽不同。

花果

花序腋生或腋生兼顶生,通常多花密集成簇,很少单花或3-5花着生于甚短的总花梗上,或长达5厘米的圆锥花序,花序轴初时被褐锈色微柔毛,花梗甚短;萼裂片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白色,长约3毫米,外面很少被毛;雄蕊10枚,近等长,药隔顶端有突起的油点,花丝由上向下逐渐增宽;子房初时圆柱状或长卵形,稍后横向生长加速,故呈阔卵形或圆球形,

花柱甚短且狭窄,柱头稍增大,子房柄明显。果径8-14毫米,淡红色,果皮有半透明油点。花、果期几乎全年。

产海南的本种,以其小叶片的质地和干后的色泽可分二类型:一是叶质颇厚而稍硬,干后叶面榄绿色,叶背淡黄或黄带淡绿色,略有光泽;另一类是纸质,干后两面几同色,淡茶褐或稍带绿色,暗淡无光泽。

生长环境

山橘树主要生长于海拔约1000米以下山地或旷野杂木林下或灌木丛中。

分布范围

山橘树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慈孝竹Bambusa multiplex


    中文学名孝顺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别名孝顺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属簕竹属Bambusa亚属孝顺竹亚属分布区域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

慈孝竹,又名孝顺竹。为禾本科簕竹属灌木型丛生竹,地下茎合轴丛生。竿高4-7米,直径1.5-2.5厘米。

形态特征

竿高4-7米,直径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弯,下部挺直,绿色;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老时则光滑无毛,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较粗长。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无毛,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边缘有少许繸毛;箨舌高1-1.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末级小枝具5-12叶;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高0.5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线形,长5-16厘米,宽7-16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粗糙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并在基部托有鞘状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6厘米;先出叶长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狭卵形,长4-7.5毫米,无毛,具9-13脉,先端钝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5-13朵,中间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4-4.5毫米,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长18毫米,无毛,具19-21脉,先端急尖;内稃线形,长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6脉,脊外有一边具4脉,另一边具3脉,先端两侧各伸出1被毛的细长尖头,顶端近截平而边缘被短纤毛;鳞被中两侧的2片呈半卵形,长2.5-3毫米,后方的1片细长披针形,长3-5毫米,边缘无毛;花丝长8-10毫米,花药紫色,长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画笔状毛;子房卵球形,长约1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长约1毫米的子房柄,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直接从子房顶端伸出,长5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生长环境

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但在南方暖地竹种中,慈孝竹的耐寒力较强,喜排水良好、湿润的土壤。性好高爽,适生于温暖湿润、背风、土壤深厚之环境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野生或栽培。原产越南。

主要价值

孝顺竹竹秆丛生,四季青翠,姿态秀美,宜于宅院、草坪角隅、建筑物前或河岸种植。若配置于假山旁侧,则竹石相映,更富情趣。

本种杆青绿色,枝叶密集下垂,形状优雅、姿态秀丽,为传统观赏叶竹种。多栽培于庭院供观赏,在庭院中可孤植、群植,作划分空间的高篱;也可在大门内外入口角道两侧列植、对植;或散植于宽阔的庭院绿地;还可以种植于宅旁作基础绿地中作缘篱用。也常见在湖边、河岸栽植。若配置于假山旁侧,则竹石相映,更富情趣。

栽培技术

种植

孝顺竹以母竹移栽最为简便,应于3月间进行,以竿基芽眼肥大,须根发达者为佳,母竹留枝2、3盘。至于移兜栽植,则不留竿部,只栽竹兜也会成活。

孝顺竹也可用分根或埋条繁殖,剪取每节带叶枝条埋土繁育。

病虫害防治

及时清扫慈孝竹下的枯竹叶,组织人力及时清除杂草,防止杂草生长过快失去控制。注意病虫害及植株干旱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

常见变种

毛凤凰竹(变种)(湖南)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箨鞘背面被糙伏毛。

产江西、湖南。生于旷地或溪边。模式标本采自湖南长沙。

观音竹(变种)(广东)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分特征为竿实心,高1-3米,直径3-5毫米,小枝具13-23叶,且常下弯呈弓状,叶片较原变种小,长1.6-3.2厘米,宽2.6-6.5毫米。

原产华南地区。多生于丘陵山地溪边,也常栽培于庭园间以作矮绿篱,或盆栽以供观赏。

石角竹(变种)(台湾)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蘀鞘先端近于两侧对称的宽拱形。

产台湾。常年植于旱地田野间和山麓,广州庭园间也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本变种常栽培以作绿篱和防风林。

黄纹竹(栽培型)(广西植物)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节间在具芽或具分枝的一边具黄色纵条纹。

产四川。栽培于成都望江楼公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成都。

小琴丝竹(栽培型)(四川)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和分枝的节间黄色,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竿箨新鲜时绿色,具黄白色纵条纹。

四川、广东和台湾等省于庭园中栽培。

竿和分枝的色泽鲜明,有如黄金间碧玉,在庭园种植以供观赏。

银丝竹(栽培型)(香港)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竿下部的节间以及箨鞘和少数叶片等皆为绿色而具白色纵条纹。

广州和香港于庭园中栽培。

为庭园中栽培的观赏品种。

垂枝竹(栽培型)

原产我国,广州庭园中有栽培。

为庭园观赏品种,叶片细长,枝叶下垂,形似垂柳,甚为美观。

凤尾竹(栽培型)

本栽培品种与观音竹相似,但植株较高大,高3-6米,竿中空,小枝稍下弯,具9-13叶,叶片长3.3-6.5厘米,宽4-7毫米等特征与之有别。

原产我国,华东、华南、西南以至台湾、香港均有栽培。

多种植以作绿篱或供观赏。

小叶琴丝竹(栽培型)

本栽培型与凤尾竹相似,其不同处在于植株较矮小,高1-3米,竿初时色淡红,后转为黄色并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小枝下弯,具12-20叶,叶片长1.6-3.8厘米。

台湾和香港的庭园中有栽培。

种植于庭园中供观赏。

罗定野桐Mallotus Lour.


    中文学名野桐属拉丁文名MallotusLour.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大戟目Euphorbiales亚目大戟亚目Euphorbiineae科大戟科Euphorbiaceae亚科铁苋菜亚科Subfam.Acalyphoideae族铁苋菜族Trib.Acalypheae属野桐属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野桐属(学名:MallotusLour.)为双子叶植物纲、大戟科,约140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中国有25种,11变种,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其中粗糠柴M.philippinensis(Lam.)Muell.-Arg.的果实上的红色腺点及星状毛茸,可驱绦虫。多数种类的种子油为工业用油。

形态特征

灌木或乔木;通常被星状毛。叶互生或对生,全缘或有锯齿,有时具裂片,下面常有颗粒状腺体,近基部具2至数个斑状腺体,有时盾状着生;掌状脉或羽状脉。

花雌雄异株或稀同株,无花瓣,无花盘;花序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雄花在每一苞片内有多朵,花萼在花蕾时球形或卵形,开花时3-4裂,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多数,花丝分离,花药2室,近基着,纵裂,药隔截平、突出或2裂;无不育雌蕊。雌花在每一苞片内1朵,花萼3-5裂或佛焰苞状,裂片镊合状排列;子房3室,稀2-4室,每室具胚珠1颗,花柱分离或基部合生。

蒴果具(2-)3(-4)个分果爿,常具软刺或颗粒状腺体;种子卵形或近球形,种皮脆壳质,胚乳肉质,子叶宽扁。

产地分布

野桐属约14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25种,11变种,主产于南部各省区。其中白揪产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和台湾。

下级分类

羽脉野桐组Sect.Axenfeldia(Baill.)PaxetHoffm.粗毛野桐组Sect.Hancea(Seem.)PaxetHoffm.野桐组Sect.Mallotus粗糠柴组Sect.Rottlera(Reichb.f.etZoll.)AiryShaw刺果野桐组Sect.RottleropsisMuell.Arg.香野桐组Sect.Stylanthus(Reichb.f.etZoll.)PaxetHoffm.

模式种

白揪Mallotuspaniculatus(Lam.)Muell.Arg.

乔木或灌木,高3-15米;树皮灰褐色,近平滑;小枝被褐色星状绒毛。叶互生,生于花序下部的叶常密生,卵形、卵状三角形或菱形,长5-15厘米,宽3-10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缘波状或近全缘,上部有时具2裂片或粗齿;嫩叶两面均被灰黄色或灰白色星状绒毛,成长叶上面无毛;基出脉5条,基部近叶柄处具斑状腺体2个,叶柄稍盾状着生,长2-15厘米。

花雌雄异株,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分枝广展,顶生,雄花序长10-20厘米;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渐尖,苞腋有雄花2-6朵,雄花:花梗长约2毫米;花蕾卵形或球形;花萼裂片4-5,卵形,长2-2.5毫米,外面密被星状毛;雄蕊50-60枚。雌花序长5-25厘米;苞片卵形,长不及1毫米,苞腋有雌花1-2朵;雌花:花梗长约2毫米;花萼裂片4-5,长卵形,长2-3毫米,常不等大,外面密生星状毛;花柱3,基部稍合生,柱头长2-3毫米,密生羽毛状突起。蒴果扁球形,具3个分果爿,直径1-1.5厘米,被褐色星状绒毛和疏生钻形软刺,长4-5毫米,具毛;种子近球形,深褐色,常具皱纹。花期7-10月,果期11-12月。

主要价值

该属一些种类的茎皮可供编绳原料,种子的油可作制肥皂或润滑油等。

黄花狸藻Utricularia Aurea Lour.


    中文学名黄花狸藻拉丁文名UtriculariaAureaLour.别名黄花挖耳草、金鱼茜、狸藻、水上一枝黄花二名法UtriculariaAure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管状花目科狸藻科属狸藻属种黄花狸藻分布区域中国、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等地

黄花狸藻(UtriculariaaureaLour),狸藻科,一年生草本。除花序挺出水面外全体沉于水中,叶器多数互生,3-4深裂达基部,裂片先羽状深裂,再1-4回二歧深裂,末回裂片丝状,具有细刚毛。

形态特征

水生草本。假根通常不存在,存在时轮生于花序梗的基部或近基部,扁平并多少膨大,长2-6厘米,粗1-3毫米,具丝状分枝。匍匐枝圆柱形,长15-50厘米,粗0.5-2毫米,具分枝。叶器多数,互生,长2-6厘米,3-4深裂

黄花狸藻

黄花狸藻

达基部,裂片先羽状深裂,后一至四回二歧状深裂,末回裂片毛发状,具细刚毛。捕虫囊通常多数,侧生于叶器裂片上,斜卵球形,侧扁,具短梗,长1-4毫米;口侧生,上唇具2条常疏生分枝的刚毛状附属物,下唇无附属物。

花序直立,长5-25厘米,中部以上具3-8朵多少疏离的花,无毛;花序梗圆柱形,粗0.3-1.3毫米,无鳞片;苞片基部着生,宽卵圆形,长1.5-2毫米,顶端圆形或急尖;无小苞片;花梗丝状,背腹扁,横断面呈椭圆形,长4-20毫米,于花期直立,花后下弯。花萼2裂达基部,裂片近相等,上唇稍长,卵形,花期长3-4毫米,稍肉质,顶端钝形,边缘内曲,果期明显增大,长7-9毫米,开展或反折。花冠黄色,喉部有时具橙红色条纹,外面无毛或疏生短柔毛,长10-15毫米;上唇宽卵形或近圆形,顶端圆形,长约为上方萼片的2倍,下唇较大,横椭圆形,顶端圆形或微凹,喉凸隆起呈浅囊状;距近筒状,基部圆锥状,顶端钝形,较下唇短并与其平行或成锐角叉开。雄蕊无毛;花丝线形,上部扩大,长约2毫米;药室汇合。子房球形,密生腺点,无毛;花柱长约为子房的一半,花后延长,无毛;柱头下唇半圆形,边缘具缘毛,上唇极短,钝形,无毛。

蒴果球形,直径4-5毫米,顶端具喙状宿存花柱,周裂。种子多数,压扁,具5-6角和细小的网状突起,直径0.8-2毫米,角上具极狭的棱翅,淡褐色,无毛。花期6-11月,果期7-12月。

生长环境

黄花狸藻,食虫水草,一般生活在池塘的静水中,因为没有根,所以随水漂流,这种水草一般有1米长,除花序外

黄花狸藻

黄花狸藻

,都沉于水中,叶器上有卵球状捕虫囊,可捕捉水中微小的虫体或浮游动物。夏秋季花序伸出水面开出黄色唇形花,昆虫或幼虫碰到它的绒毛,就会随水被吸入囊内,最后被消化液消化吸收。

黄花狸藻除具有适应于沉水生活习性外,又是食虫植物,具捕虫囊,侧生于叶器裂片上,捕虫囊斜卵球形,捕食水中微小的动物。喜光照充足的环境,但注意不要使日照过强。喜温暖,怕低温,在20~30度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越冬温度不低于10℃。如此水生食虫植物与其它被子植物一样开花结果。总状花序,开黄花;结蒴果。

分布范围

分布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台湾、浙江、安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至大洋洲也有。多生长在水田中或静水池塘的浅水地方。

栽培技术

繁殖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一般

黄花狸藻

黄花狸藻

只靠分株进行繁殖。栽培适宜的温度为20-30℃,pH值为4-7.0之间,水质清洁,无污染区种植。栽培较难。

养护

尽量提高空气的湿度,而且越是高温季节,就越要高湿环境,黄花狸藻才会得以旺盛生长,并长出可爱的捕虫囊。黄花狸藻对光照的需求比较特殊,喜光线充足的环境,又怕强光直射,光照不足则植株生长弱小,叶片和捕虫囊变小,甚至长不出捕虫囊。至于光照强度多少为宜,不同种类之间差异很大,可通过捕虫囊外表色泽来判别。通常强光下长出的捕虫囊色泽会变红,而弱光下长出的捕虫囊除纤细外,表面多为暗绿色或无光泽。

主要价值

可在大型水体没有立体绿化或水面绿化的区域种植,可增加水体的景观多样性,特别当其开花时,效果更好,一枝枝黄色的花序挺出水面,有神秘、幽深意境。一般用于小型水草水簇箱单独种植,效果好。

保护现状

濒临绝种

黄花狸藻一般生活在弱酸不具肥份的水中,极具观赏与科研价值。对此,一位环保专家表示,随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南京过去随处可见的湖沼、池塘绝大多数都已经不存在了。而伴随着这种环境生存的许多动植物,也多半成为了稀有和濒临绝种的动植物。而空气中大量的降尘.氮、磷等有机物质,通过降雨沉入水体;另外,森林树木在施肥过程中,有机肥料通过土壤渗透到水系里,也会带来水质下降,改变了黄花狸藻原有的生态环境。专家呼吁一定要重视湿地的重要性,否则,更多的珍贵稀有动植物就要宣告灭绝。

危害治理

水生食虫

黄花狸藻的茎浮水,分枝,极延长。叶互生,全部沉水,羽状复叶,长3~7厘米,2回至3回羽状分裂,裂片条形,大部分裂片基部附近有近球形的捕虫囊。花茎直立,伸出水面,长6~20厘米。花黄色,总状花序,果时下弯,花萼2裂。蒴果圆锥形。

多生静水中。狸藻属也是十分独特的。它是一种水生植物,能把低级甲壳纲动物和昆虫的幼虫都捉进自己的囊里。达尔文还详细叙述了它的瓣膜,瓣膜可以自由启闭的后缘,被这些溜进囊来的昆虫推开。瓣膜由于本身的弹性重又关闭起来,动物就不能从陷阱里爬出来了。囊内没有专门分泌消化液的小腺体。用一些小肉块、蛋白质和软骨作试验得出的结果是否定的。动物在监牢里只不过是死掉或腐烂。囊内有四齿的和两齿的特别的叶片状突起物,能吞噬各种物质:碳酸铵、硝酸铵和腐烂肉类汁液中的某种物质。除了这些突起物以外,这些小囊内还有能吸收腐水产生的物质的小腺体。达尔文还详细叙述了狸藻属的捕虫小囊及其组成部分(“小活门”和瓣膜)是怎样形成的。达尔文在这方面不只限于研究狸藻属的常见型,而且还考察它的许多同种,以及相近亲属中的那些种,这两个相近的属生长在世界上彼此相距极远的各地,如欧洲、非洲、印度、马来群岛、澳大利亚、北美和南美洲。它们全都能够非常出色地适应捕捉生活在水中和陆上的动物。它们全都不分泌消化液而吞噬由猎物腐化成的食物。或者是弹性的瓣膜,或者是用类似捕鱼篓子的工具捕捉猎物。

综合治理

防除应采取农艺措施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

(1)农艺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地平沟畅、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产环境;二是结合种子处理清除杂草的种子,并结合耕翻、整地,消灭土表的杂草种子;三是实行定期的水旱轮作,减少杂草的发生;四是提高播种的质量,一播全苗,以苗压草。

(2)化学除草,多数地方采用一次性封杀,就是在播种(催芽)后1-3天内,亩用40%“直播青”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施药时田板保持湿润。3天后恢复正常灌水和田间管理。通过化除后,如果后期仍有一定量的杂草,可采取针对法进行补除。

如以稗草、千金子为主的田块,在杂草3-5叶期,可用10%千金乳剂50毫升加水30公斤,用针对法进行茎叶喷雾。用药前一天田间必须放干水,药后2天再恢复正常管理。

如以莎草、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播后30天左右,亩用10%水星可湿性粉剂20克加20%二甲四氯水剂150毫升混用,兑水30公斤针对法喷雾。水浆管理同上。

如田间各种杂草共生,可用48%苯达松水剂75-100毫升加20%二甲四氯水剂150毫升混用,并采用针对法喷雾。

银丝大眼竹Bambusa eutuldoides var. basistriata McClure


    中文学名银丝大眼竹拉丁文名Bambusaeutuldoidesvar.basistriataMcClure别名斑坭竹、坭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属刺竹属

丛生竹。秆高6-12m,径4-6cm。秆基部数节的节间绿色而间有黄白色条纹,非常漂亮。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在于竿下部各节间和新鲜箨鞘的背面均为绿色而具黄白色纵条纹,箨耳大的那一枚强波状皱褶。

竿高6-12米,直径4-6厘米,尾梢略弯,下部挺直;节间长30-4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或近于无粉,无毛或有时仅于上半部疏生脱落性小刺毛;竿壁厚5毫米,节处稍有隆起,竿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其中3枝较为粗长。箨鞘早落,革质,背面通常无毛,或有时被极稀疏的脱落性贴生小刺毛,干时向黄白色细条纹,先端向外侧一边长下斜,呈极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不相等,形状各异,质极脆,略皱,边缘被波曲状细刚毛,大耳极下延,其下延程度可达箨鞘全长的2/5-1/2,倒披针形至狭长圆形,长5-6.5厘米,宽约1.5厘米,小耳近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1厘米,或有时完全与箨片基部相连,故难以区分;箨舌高3-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齿裂或条裂,被短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易脱落,呈不对称的三角形至狭三角形,背面疏生脱落性小刺毛,腹面近基部脉间被棕色小刺毛而上部粗糙,先端渐尖具锐利硬尖头,基部略微收窄后即向两侧外延与箨耳相连,此相连部分约为1厘米,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3/5。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有时不存在,存在时则呈卵形或狭倒卵形乃至倒卵状长圆形,边缘具数条直或曲的细长繸毛;叶舌高约0.5毫米,截形,边缘具微齿;叶片披针形至宽披针形,一般长12-25厘米,宽14-25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骤渐尖具粗糙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以数至多枚簇生花枝各节,线形,长2.5-5.5厘米;小穗含小花5-6朵,基部承托以数片具芽苞片;小穗轴节间形扁,长3-4毫米,顶端膨大且在其边缘被短纤毛;颖仅1片,长圆形,长9-10毫米,背面无毛,但有许多极小的紫色斑点,具11脉,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外稃与颖相似,但长12-13毫米,具13-15脉;内箨披针形,长约11毫米,具2脊,脊近顶端被短纤毛,脊间4脉,脊外每边各具2脉;鳞被3,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较窄,长约2毫米,后方1片较大,宽倒卵形或近圆形,长约2毫米;花药长5毫米,顶端又开;子房近球状,直径约1毫米,顶端被短硬毛,花柱极短,被短硬毛,柱头3,羽毛状。颖果幼时近倒卵状,长约5毫米,顶部被短硬毛,并留有柱头残余。

分布范围

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有引种栽培。

主要价值

观赏应用:丛态优美,高大。

大管Micromelum falcatum (Lour.) Tanaka


    中文学名大管拉丁文名Micromelumfalcatum(Lour.)Tanaka别名白木、山黄皮、鸡卵黄、野黄皮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小芸木属种大管分布区域产广东西南部、海南、广西合浦至东兴一带、云南东南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也有。

形态特征植株树高1-3米。叶小枝、叶柄及花序轴均被长直毛,小叶背面被毛较密,成长叶仅叶脉被毛,很少几无毛。羽状复叶,有小叶5

形态特征

植株

树高1-3米。

小枝、叶柄及花序轴均被长直毛,小叶背面被毛较密,成长叶仅叶脉被毛,很少几无毛。

羽状复叶,有小叶5-11片,小叶片互生,小叶柄长3-7毫米,小叶片镰刀状披针形,位于叶轴下部的有时为卵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顶部弯斜的长渐尖,基部一侧圆,另一侧偏斜,两侧甚不对称,叶缘锯齿状或波浪状,侧脉每边5-7条,与中脉夹成锐角斜向上伸展至几达叶缘,干后常微凹陷。

花序顶生,多花,花白色,花蕾圆或椭圆形;花萼浅杯状,萼裂片阔三角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约4毫米,外面被直毛,盛花时反卷;雄蕊10枚,长短相间,长的约与花瓣等长,另5枚约与子房等高;花柱圆柱状,比子房长,子房密被长直毛,柱头头状,花盘细小。

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8-10毫米,厚7-9毫米,成熟过程中由绿色转橙黄、最后朱红色,果皮散生透明油点,有种子1或2粒。

花果期

花蕾期10-12月,盛花期1-4月,果期6-8月。

本种提示

花有令人不甚愉快的香气。果序上的果因成熟程度不同,有绿色的、橙色的、朱红色的同时存在。

生长环境

生于平地至海拔500米山地,常见于阳光充足的灌木丛中或阴生林中,树边及路旁也有。

产地分布

产广东西南部、海南、广西合浦至东兴一带、云南东南部。

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也有。

药用价值

根的内皮淡茶褐色,嚼之有粘胶质液,味苦。根、叶用作草药。性凉。行气,散瘀,活血。治跌打扭伤(用根浸酒外擦)、胸痹(用根〕、感冒(用叶)。

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 Ponkan


    中文学名椪柑拉丁文名CitrusreticulataBlancocv.Ponkan别名芦柑、白橘、勐版橘、梅柑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蔷薇亚纲目无患子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柑橘属分布区域原产我国浙江、广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

椪柑又名芦柑,皮薄易剥,色泽鲜美,果肉橙红色,汁多、组织紧密、浓甜脆嫩,化渣爽口、籽少,且有药用功效。适合南方各省生长。椪柑分硬芦和有芦。硬芦因果顶部有数条放射状沟纹而又称八卦芦,果实扁圆或高扁圆形;有芦,果顶部一般无放射状沟纹,果实扁圆形,单果重和果实风味不如硬芦。橙柑的主要特点:树势中等,树性直立,骨干枝分枝角度小;果实扁圆形,较大,单果重125~150克,大的可达250克以上,果面橙黄色或橙色,果皮稍厚,易剥;果肉脆嫩、多汁,甜浓爽口,可溶性固形物15%左右,糖含量11~13克/100毫升,酸含量0

分布情况

柑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水果之一,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栽培面积最广的果树,它包括的种类很多,主要栽培的有甜橙、宽皮柑桔、柚、金桔、柠檬等,而每一种类又有许多优良品种。

历史

公元三世纪,古籍《禹贡》一书就载有“淮海惟扬州,厥包橘柚锡贡。”当时衢州属扬州地域。记载4000年前的夏朝,我国的广西、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生产的柑桔,已列为贡税之物。到了秦汉时代,柑橘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江西有诸如靖安,全南,湛田井源等知名椪柑生产基地。

浙江衢州,有“中国椪柑之乡”美称。

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云:“瀫水又东,定阳溪水注之,水上承信安县之苏姥布……径定阳县,夹岸缘溪,悉生支竹及芳枳、木连、杂以霜菊、金橙,白沙细石,状如凝雪。”(文中信安即为今日衢州)如果从《水经注》记载算起,那么衢州的柑橘历史至少有1400多年了。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衢州柑橘生产发展迅速。衢州是名副其实的“柑橘之乡”。

广西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也是著名的椪柑产地,这里采用科学种植的方法,推广使用沼气液肥、沼渣及农家肥,具有果大皮薄,色泽鲜艳、肉质脆嫩、汁多化渣、清甜可口、风味独特等优点。可食率高达68-7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2%以上。据测定:100毫升果汁含糖量11-13克,酸0.5-1克,维生素C25-35毫克,100克果肉含热量171.66焦耳,水分88.6克,富含蛋白质及钙、磷、铁等人体新需的营养物质,经常食用可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含量,排泄体内的有害物质,能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1996年恭城获”中国椪柑之乡”荣誉称号。现栽培面积9万亩,商品量12万吨。

湖北

湖北清江椪柑:主产于湖北长阳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脂肪头村、渔峡口镇岩松坪村。因清江河谷地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平均气温17.5℃,最低气温-3℃,年有效积温5500℃,在这种独特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清江椪柑果形端正、色泽鲜艳、香甜可口、脆嫩化渣,单果重130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达到达13.5%以上,是长阳柑桔中的极品,分别于1985年、1987年、2000年三次获得湖北省优质水果称号,长阳清江椪柑采用本地选育并经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华柑二号”作为主栽品种,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其果型美观,香甜可口,脆嫩化渣,深受专家学者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多次获得宜昌名果、湖北省优质水果等称号,并获于2002年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名扬荆楚,畅销九州,堪称果中精品。

青神

青神椪柑于70年代初开始种植,至今已发展了30多年,全县椪柑面积达10.7万亩,年产量8万多吨,总产值超亿元,全县农民种植椪柑人均收入56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是我县“东果西茶,南竹北菜”种植业结构布局中的龙头老大,是丘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1999年10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椪柑之乡”。青神椪柑于2001年获得了IPM产品称号,2002年上半年被四川省农业厅命名为椪柑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县,2003年3月绿色食品标志申请成功。

湖南泸溪是全国最著名的椪柑之乡之一,生产的优质、无公害椪柑。千百年来,泸溪柑桔为历代朝庭贡品,解放后曾大量出口,享誉甚高,出口俄罗斯曾一度卖到6元/斤。八十年代,由高级农艺师杨胜陶主持选育出的“8304”、“8306”两个椪柑优良株系,1990年获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泸溪椪柑1998年、1999年、2000年连续三年荣获湖南省优质水果(椪柑)评比“金质奖”;2002年被评为湖南名牌农产品;2003年被评为中国消费市场公认畅销品牌;2004年被评为中国消费市场食品安全放心品牌,荣获中国绿色食品’2004上海博览会畅销产品奖,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品牌和中国名优品牌。1999年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是湘西自治州第一个获绿色食品证书的产品。泸溪椪柑具有早结、丰产特点。并含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品质优,耐贮藏,深受消费者的青睐。2008年元月6日,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正式公告“泸溪椪柑”地理标志商标。2009年12月12日,第五届中国·泸溪椪柑节开幕式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泸溪》大型文艺演出在这里隆重举行。

椪柑特色

椪柑华柑2号树形较开张,树势中强,10年生树东西冠径3.5m,南北冠径3.8m,树高3.3m。叶片长椭圆形,叶钝尖,有凹口。萌芽率中,枝梢顶端芽易成丛状抽发,成枝力弱。在宜昌3月上旬萌芽,4月上、中旬现蕾,盛花期4月下旬,一般为单花,以顶花、有叶花着果为主,座果率超过13%。结果母枝以长12-36cm、结果枝以长7-15cm为主。树体内、外结果枝在树体通风透光条件下座果情况均良好。主要结果母枝为春梢和早秋梢,以春梢结果较好。果扁圆形,有短颈和平蒂两种类型,以平蒂为主,果皮橙黄有光泽,油胞细密有凹点,平均果纵径6.13cm,果横径7.42cm,皮厚0.30cm,单果重149.6g,大小较均匀,可食率超过78%,中心柱充实度中,在适栽区充分成熟后可溶性固形物一般高于13%,含酸量为0.7%,风味浓郁,爽口化渣,维生素C含量33.2mg/100g果汁,果实种籽6粒左右,成熟期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与枳壳、温州蜜柑、甜橙等柑橘类嫁接亲和性好。

栽培技术

椪柑华柑2号适宜于积温在5300~6500℃范围的柑橘产区栽培,最适宜种植区为清江流域海拔在550m以下的地区,株行距以3×4m较适宜。高接时应注意选择基砧与中间砧,酸性土壤基砧以含枳壳的类型为好,碱性土基砧红橘较为适应,中间砧以本砧、温州蜜柑及普通甜橙为佳。由于座果率高要注意适当疏花疏果。由于椪柑具顶端结果的习性,应注意培养内膛和下部结果枝组,控夏梢避免梢果矛盾和结果部位外移,壮果肥以6月中旬施为佳。

柑橘联合体应运而生浙江衢州素有“中国椪柑之乡”美称,为我国椪柑最大产区。农村经济以种植和销售柑橘为产业,《中国柑橘网》、《衢州柑橘协会》和《衢州柑橘合作社》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划船塘柑橘园区,创建于2006年12月1日,由柑橘技术员销售大户骨干吴根土牵头相关人员组织创建,以网络信息为市场窗口导向,为中国柑橘在全国的市场流通及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种植

要求土壤土层深厚(60㎝)、肥沃;土壤ph值在5.5-7.0;果园地势坡度低于25度。园地规划时,应有必要的道路、排灌、蓄水和附属建筑设施。在具体规划时,尽可能做到集中成片,在交通、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建园。

时间

一般在9-11月秋梢老熟后或2-3月春梢萌芽前栽植。

密度

采用株距3m×行距4m的密度进行栽植,亩植55-60株。

栽植技术

土挖栽植穴:拉线定距,挖定植穴,穴深、宽各80cm,然后压绿肥50cm深,回填土40cm高栽植;田起垄栽植:8米带沟(沟宽60-80㎝,深40-60cm)开厢,每厢起2垄(垄宽1.5m,垄中心距4m,垄高20-30cm)。栽植时将苗木的根系适度修剪后放入定植穴中央,舒展根系,扶正,边填土边轻轻向上提苗、踏实,使根系与土壤密接。浇足定根水,在树苗周围做1m的树盘,用糠壳覆盖。

土壤管理

应搞好深翻扩穴、熟化土壤,禁止在园内种植玉米、小麦等高杆植物,搞好果园合理间作和中耕除草等工作。

肥水管理施肥原则

应充分满足血橙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提倡多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无机肥和配方肥料。并根据叶片分析结果、果园土壤分析结果、血橙物候期等指导施肥。

施肥方法

以土壤施肥为主,配合叶面施肥。采用环状沟施、条沟施、穴施和土面撒肥等方法。(3)幼树施肥:勤施薄施,以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春、夏、秋梢抽发期施肥5-6次,(3、5、6、7、9、12月,每次每株施碳铵0.4斤或尿素0.2斤。1-3年幼树单株年施纯氮100-400g,氮、磷、钾比例以1.0:(0.4-0.5):1.0为宜。成年树施好四次肥即萌芽肥、保果肥、壮果肥、采果肥。施肥量一般萌芽肥2-3斤化肥,一担粪水;保果肥1-2斤磷钾肥+1斤化肥;壮果肥1-2斤化肥+1-2斤磷钾肥;采果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株施50-100斤有机肥+1-2斤化肥。(4)水分:土壤干旱时灌水,积水时排水。整形修剪1、原则。因地制宜,因树修剪,促抑得当,通风透光,立体结果。2、整形(自然开心形)。干高20-40cm,主枝(3-4个枝)在主干上分布错落有致,主杆分枝角30°-50°,各主枝上留副主枝2-3个。一般在第三主枝形成后,即将类中央干剪除扭向一边作结果枝组。

修剪

(1)幼树:轻剪为主。选定类中央的延长枝和各主枝、副主枝延长枝后,对其进行中度甚至重度短截,并以短截程度和剪口芽方向调节各主枝之间生长的平衡。除对过密枝群作适当疏删外,内膛枝和树冠中下部较弱的枝梢一般应保留。

(2)初结果期:继续选择短截处理各级骨干延长枝,抹除夏梢,促发健壮秋梢。秋季对旺长树采用环割、断根、控水等促花措施。

(3)盛果期:及时回缩结果枝组,落花结果枝组和衰退枝组、剪除挡光枝、枯枝、病虫枝。

病害

病虫害炭疽病

加强栽培管理,防止偏施氮肥;春、夏梢抽发期和果实成熟前,可选用代森锰锌、松枝酸铜、代森锌、百菌清等喷布树冠,15天左右喷一次,连续3-4次。

脚腐病

及时排水,改善园内透光通风条件,加强对天牛和其他树干害虫的防治;选用枳、枳橙、香橙等抗病砧木,对已感病植株,可用抗病砧木接换砧。药剂防止:刮除病斑后涂药,常用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螨类

(柑桔红蜘蛛、四斑黄蜘蛛锈壁虱)。开花前后(3-5月)和秋季(9-11月)是防治红蜘蛛的重点时期:花前虫口密度达1-2头/叶,花后和秋季达5-6头/叶即需进行防治。春梢抽发期、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为锈虱防治主要时期:当年生春梢叶背初现铁锈色;叶或果上虫口密度达每叶2-3头时即时防治。常用药剂有噻螨酮、达螨灵、炔螨特、溴螨酯、双甲眯等,注意保护长须螨、钝螨、食螨瓢虫、日本方头甲和草蛉等天敌。

蚧类

(矢尖蚧、红蜡蚧、吹棉蚧等)。药物防治重点时期:矢尖蚧为第一代若虫期,红蜡蚧为幼虫期大量上梢为害时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至6月中旬),吹棉蚧为幼虫盛发阶段。常用药剂阴噻嗪酮、杀扑磷、苦参碱+烟碱、乐斯本、机油乳剂等。注意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保护和利用日本方头甲、红点唇瓢虫、草蛉、黄金蚜小蜂、澳洲瓢虫、大红瓢虫等天敌。

蚜虫

新梢被害率达25%,应即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叮虫脒、乐果、丁硫克威等。应注意保护七星瓢虫、大草蛉、食蚜蝇、蚜小蜂等,剪除越冬虫卵,减少害虫基数。

潜叶蛾

防治的重点时期为夏、秋梢抽发期(7月上中旬)。及时抹除零星抽发的夏秋梢,结合肥水管理,促使植株抽发的新梢健壮整齐。药剂防治:新梢抽发至1-2cm时喷药,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常用药剂有阿维菌素、杀螟丹、氯氟氰菊酯等。

天牛类

5-8月,晴天中午人工捕杀星天牛和绿桔天牛成虫,傍晚捕杀褐天牛成虫;及时削除虫卵、初孵幼虫和剪除被害枝梢;用棉花或棉纱浸湿乐果等杀虫剂原药后堵塞虫孔,再将虫孔用泥土封闭,以毒杀幼虫。

花蕾蛆

现蕾时选用甲敌粉、二嗪农颗粒等加细土混匀后撒施于树盘土面,每7天一次,连续2-3次;当花蕾直径为2-3mm时(现白时)选用硫磷、敌百虫等喷树冠;尽早摘除受害花蕾,集中深埋或煮沸;冬季深翻园土,可消灭部分越冬害虫蛹。

烟斗柯Lithocarpus corneus (Lour.) Rehd.


    中文学名烟斗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corneus(Lour.)Rehd.别名石锥、烟斗子、黄楮、黄槠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山毛榉目 科壳斗科 属柯属 分布区域产台湾、福建、湖南、贵州三省南部,广西、广东、云南东南部

烟斗柯(Lithocarpuscorneus(Lour.)Rehd.):又名石锥、烟斗子、黄楮、黄槠。壳斗科,柯属乔木,高通常在15米以内,胸径15-40厘米;托叶披针形或线形,较迟脱落。叶常聚生于枝顶部,纸质或革质,椭圆形,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卵形,长4-20厘米,宽1.5-7厘米,侧脉每边9-20条,直达齿端,支脉纤细,彼此近于平行;叶柄长0.5-4厘米。

形态特征

乔木,高通常在15米以内,胸径15-40厘米,小枝淡黄灰色,无毛或被短柔毛,散生微凸起的皮孔;托叶披针形或线形,较迟脱落。叶常聚生于枝顶部,纸质或革质,椭圆形,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卵形,长4-20厘米,宽1.5-7厘米,顶部渐尖或短突尖,基部楔形至近于圆,对称或一侧略短,叶缘有裂齿或浅波浪状,很产兼有全缘,两面同色,叶背被雨点状、无色、半透明、甚细小(在4倍扩大镜下可见)的鳞腺,侧脉每边9-20条,直达齿端,支脉纤细,彼此近于平行;叶柄长0.5-4厘米。

雌花通常着生于雄花序轴的下段,若全为雌花则花序长不过10厘米;每3朵一簇,也常有单朵散生,花柱斜展,长约2毫米。壳斗碗状或半圆形,高22-45毫米,宽25-55毫米,少有较少,则果序较长且有成熟壳斗多达16个,包着坚果约一半至大部分,小苞片三角形或斜四边菱形,中央及两侧边缘脊肋状增厚且略隆起,形成规则的网纹,很少几全与壳壁愈合而仅留痕迹,壳壁中部以下甚增厚,木质。

坚果半圆形或宽陀螺形,顶部圆,平坦或中央略凹陷,很少无毛,果壁近角质,比壳壁厚,很少等厚,果脐占坚果面积一半至大部分,其上部的边缘檐状,子叶饱满,4-8浅裂。花期几乎全年,盛花期5-7月,果次年约同期成熟。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约1000米以下山地常绿阔叶林中,阳坡或较干燥地方也常见,为次生林常见树种。

分布范围

产台湾、福建、湖南、贵州三省南部,广西、广东、云南东南部。越南东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树皮灰色或褐灰色,通常厚5毫米以内,外皮甚浅裂,内皮淡棕黄色,槽棱较浅,脊棱面较钝,有少量聚合射线,木质部的管孔在扩大镜下甚明显,宽木射线窄而密接,年轮不明显,木材淡黄白色,质稍坚实,不耐腐,多作农具材,属白椆类。

《银丝竹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cv. 》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银杉植物知识大全”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