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任豆Zenia insignis Chun》,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任豆拉丁文名ZeniainsignisChun别名任木,翅荚木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蔷薇目亚目蔷薇亚目科豆科亚科云实亚科族决明族属任豆属种任豆分布区域越南,中国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

任豆(学名:ZeniainsignisChun)是蔷薇科,仁豆属乔木,高可达20m。小枝黑褐色,散生有黄白色的小皮孔;树皮粗糙,成片状脱落。芽椭圆状纺锤形,有少数鳞片;小叶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被黄色或棕色糙伏毛,花红色,苞片小,狭卵形;荚果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红棕色;种子圆形,平滑,有光泽,棕黑色;花期5月,果期6-8月。任豆是强喜光树种,喜钙,常见于广西热带石灰岩山地,分布于越南,中国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任豆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不仅可作为行道树、庭园观赏树,其木

形态特征

乔木,高15-20m,胸径约1m;小枝黑褐色,散生有黄白色的小皮孔;树皮粗糙,成片状脱落。芽椭圆状纺锤形,有少数鳞片,初时被黄色柔毛,后渐脱落。

叶长25-45cm;叶柄短,长约3-5cm;叶轴及叶柄多少被黄色微柔毛;小叶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6-9cm,阔2-3cm,基部圆形,顶端短渐尖或急尖,边全缘,上面无毛,下面有灰白色的糙伏毛;小叶柄长2-3mm。

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被黄色或棕色糙伏毛;花红色,长约14mm;苞片小,狭卵形,早落;萼片厚膜质,长圆形,稍不等大,长10-12mm,阔5-6mm,顶端圆钝,外面有糙伏毛,内面无毛;花瓣稍长于萼片,长约12mm,最上面-片阔8mm,倒卵形,其他的阔5-6mm,椭圆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雄蕊的花丝长3mm,被微柔毛,花药长6mm,宽1mm;子房通常有胚珠7-9颗,边缘具伏贴疏柔毛,子房柄长4mm。

荚果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红棕色,通常长约10cm,有时可达15cm,宽2.5-3.5cm,翅阔5-6mm;种子长4-9mm,阔7mm,圆形,平滑,有光泽,棕黑色;珠柄丝状,长4mm。花期5月;果期6-8月。

生长环境

任豆是强喜光树种,分布区年平均温度17-23℃,极端最低温-4.9℃,年降水量约1500mm。土壤为棕色石灰岩土,pH值6.0-7.5,在酸性红壤和赤红壤上也能生长。喜钙,在广西热带石灰岩山地常见,多生于石山山腰、山脚甚至石崖。

分布范围

任豆分布于中国广西(龙州、宁明、大新、靖西、那坡、德保、平果、田东、隆安等县,田林、凌云、乐业、都安、巴马、环江、阳朔、融水等县)、广东、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湖南南部等地,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采种

7-8月,采种宜在荚果由青绿变成褐色时进行。采回果实后经阳光暴晒,果瓣开裂后种子自然脱出,晒干种子翌春播种。

育苗

用干种子播种,播种前可用80℃热水浸泡种子至自然冷却,待种子吸水膨胀后播种;未吸水膨胀的种子继续用80℃热水浸泡,直至膨胀为止。育苗地应选择坡度平缓、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沙壤土,用撒播方法进行播种,苗床高15cm左右,纯净黄心土加火烧土(比例为4:1)作育苗基质,用小木板压平基质,用细表土或干净河沙覆盖种子,厚度约0.8-1cm,以淋水后不露种子为宜,再用遮光网遮荫,保持苗床湿润,播种后约7天种子开始发芽出土,经20天左右发芽结束,发芽率75%以上;当苗高达到10-12cm,有2-3片真叶时即可上营养袋(杯)或分床种植。用黄心土87%、火烧土10%和钙镁磷酸3%混合均匀作营养土装袋。种植后应覆盖遮光网遮阳,冬季用薄膜覆盖保温,防止冻伤苗木;5-9月生长季节每月施1次浓度约为1%复合肥水溶液,10月后应适当控制水肥,提高苗木木质化程度。培育1年苗高约60cm,地径约0.7cm,可达到造林苗木规格标准。

栽植

造林地最好选择在广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对土壤无严格要求。栽植株行距2m×3m或3m×3rn,造林密度74-111株/亩。造林前先做好砍山、整地、挖穴、施基肥和表土回填等工作,种植穴长×宽×高规格为50cm×50cm×40cm,基肥穴施钙镁磷肥1蚝或沤熟农家肥1.5kg。如混交造林,可采用株间或行间混交,任豆与其他树种比例为1:1至1:2为宜。在春季,当气温回升,雨水淋透林地时进行造林。淋足定根水,春季造林成活率可达85%以上。

抚育管理

造林后3年内,每年4-5月和9-10月应进行抚育各1次。抚育包括全山砍杂除草,并扩穴松土,穴施沤熟农家肥1kg或复合肥0.15kg,肥料应放至离叶面最外围滴水处左右两侧,以免伤根,影响生长,4-5年即可郁闭成林。抚育时应注意修枝整形,以促进幼林生长。

病虫防治

病害

烟煤病

烟煤病危害任豆的叶片和枝条,严重时可全株发病。黑色煤状物先在叶正面沿主脉产生,再逐渐扩散至全叶,严重发病的数木,树冠如盖上一层煤烟。农业上,应加强管理,坚持合理施肥,适度抚育除草,以利通风透光,增强数势,减少发病;用药防治白鹅蜡蚕、粉虱、叶螨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减少发病因素;对发病较严重的林分,在发病初期,连续用药2次,相隔10天一次。选用药剂有400-800倍的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虫害

鞍象

鞍象成虫啃食幼芽和叶片,专吃叶肉,有的甚至把全叶吃光,只剩主脉,直接影响任豆的抽梢和生长。受害植株要到秋季才能长出-些新叶和秋梢。应保持合理密度,避免过伐、过疏。冬季及早春清除杂草,可消灭越冬幼虫,5月上旬成虫出土活动时铲除林地中的杂草、蕨类植物、青冈等第二寄主,阻止成虫补充营养;保护树蛙等天敌;晚上用塑料袋捕捉躲藏到叶子背面的成虫;2月幼虫活动时用灭幼脲(1:2000)淋烧,2-6月在林地施白僵菌。

八点灰灯蛾

八点灰灯蛾是一种广食性害虫,常间歇性成灾。冬季及早春清除林地的杂草、石块,可消灭部分越冬幼虫及部分蛹;幼虫盛发危害期,夜间用黑光灯诱杀幼虫,可减少虫源;成虫产盛期,摘除卵块,在受害严重的地方,晚间或清晨捕捉幼虫;用5%来福灵4000倍液或BT乳剂500倍液,可控制幼虫危害。喷药应掌握在初孵幼虫群集时进行人工捕杀。

天牛

天牛幼虫蛀干,影响水分和营养输送,主枝受害后易风折,严重者枯死。诱杀成虫。该成虫有趋光性,在羽化盛期,于林内装上黑光灯诱杀成虫。应修剪虫枝。发现被害枝,及时剪除,以杀死枝条内的幼虫;钩杀或毒杀。用铁线顺蛀孔钩杀幼虫。对姓孔较深的幼虫,可用吸水纸或蘸上80%的敌敌畏乳油的药棉塞入孔内,然后用黄土封堵孔口,以毒死蛀道内的幼虫。

主要价值

科研

任豆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基于其特殊的花被卷迭方式,任豆属对研究含羞草科和蝶形花亚科之间的演化关系,具有较重要的科研价值。

经济

任豆木材淡黄色,纹理直,结构粗,材质轻,容重每立方厘米0.396克,经水浸处理阴干后,能避虫蛀,不开裂不变形,可作桁条、门窗、板材、农具和家具等用材;枝丫作薪柴,木材热值4207千卡/公斤,燃烧烟少火旺。无不良气味,灰少。叶可作稻田绿肥或沤制堆肥;产地群众习惯于把砍收的嫩枝叶直接投放于牲畜栏喂养猪、牛、羊。

造景观赏

任豆树形美观,花美丽,可在广东北部公园、绿化小区列植作行道树,孤植或群植作庭园观赏树;在石灰岩地区自然保护小区和风景林片植作景观林树种。适合在广东北部地区列植、片植、群植作公路和铁路景观林带树种。

保护级别

任豆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由于长期采伐利用,任豆树日益减少,急待保护。广西西南部龙州、宁明、大新、隆安等地石灰岩区域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把任豆列为保护和发展对象。

精选阅读

犁耙柯Lithocarpus silvicolarum (Hance) Chun


    中文学名犁耙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silvicolarum(Hance)Chun别名坡曾、杯果、杯楣、姜锥(海南岛)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犁耙柯分布区域产广东和广西二省区西南部、海南、云南东南部(金平县以东各地)。

犁耙柯(学名:Lithocarpussilvicolarum(Hance)Chun)为乔木,高达20米。叶纸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式,少有单穗腋生,花序轴被稀疏短毛;雌花每3或5朵一簇,果序轴通常较其着生的小枝粗壮;壳斗大小差异很大,包着坚;坚果扁圆形,顶部圆或平缓,底部平坦,无毛,暗栗褐色,果脐深1-3毫米。花期3-5月,果次年7-9月成熟。产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生于海拔约1200米以下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米,胸径40厘米,新生枝及嫩叶背面沿中脉两侧被灰棕色长柔毛,小枝褐黑色,散生细小的皮孔。树皮不裂,内皮淡红褐色,脊棱刀刃状甚突出,树高15米,胸径30厘米的树皮厚约10毫米。叶纸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3.5-6厘米,少有更大,顶部短至长渐尖,基部楔形,沿叶柄下延,全缘或上部叶缘波浪状,中脉在叶面微凸起,侧脉每边9-14条,支脉甚纤细,隐约可见或明显,叶背有紧实的蜡鳞层,二年生叶干后背面常带苍灰色;叶柄长1-1.5厘米,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式,少有单穗腋生,花序轴被稀疏短毛;雌花序长8-20厘米,很少较短;雌花每3或5朵一簇,花柱长不过1毫米,果序轴通常较其着生的小枝粗壮;壳斗浅碗状,大小差异很大,高8-15毫米,宽20-35毫米,上部边缘薄壳质,向下渐增厚,基部近木质,包着坚果通常不到一半,小苞片宽三角形或菱形,全与壳壁融合而有略明显的界限,有时顶端钻尖部分稍与壳壁离生,干后与叶片同色,暗红褐色,有时有油泽的光泽;坚果扁圆形,高12-16毫米,宽20-25毫米,稀达30毫米,顶部圆或平缓,底部平坦,无毛,暗栗褐色,果脐深1-3毫米,口径14-18毫米,稀达25毫米。花期3-5月,果次年7-9月成熟。模式标本采自海南。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1200米以下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产广东和广西二省区西南部、海南、云南东南部(金平县以东各地)。越南东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木材淡紫褐色,纵切面灰棕带红色,年轮不明显,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密致,材质稍软,纵切面平滑而有光泽,材色一致,加工较易,但干燥时易爆裂并稍变形,适作家具材。果实含淀粉为63.11%。

卵叶柯Lithocarpus obovatilimbus Chun


    中文学名卵叶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obovatilimbusChun别名卵叶石栎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卵叶柯分布区域海南省

卵叶柯,LithocarpusobovatilimbusChun,壳斗科柯属的一种乔木,高达15米,胸径35厘米,当年生枝及花序轴被短柔毛,二年生枝干后灰黑色。果期10-12月。

形态特征

基本特征

叶近革质,倒卵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8厘米,宽1.5-2.5厘米,萌生枝的叶长达13厘米,宽3.5厘米,顶端钝、急尖或短尾状,少有长尖,基部宽楔形或楔尖,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7-9条,很少达13条,支脉纤细或不明显,嫩叶背面中脉的下段被短柔毛,成长叶有较厚的带灰色紧实蜡鳞层;叶柄长3-10毫米。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雌花每3朵一簇,花柱长约1毫米。果序成对或3穗聚生于枝顶部,果序轴被短柔毛;壳斗浅碗状,底部平展,高4-7毫米,宽8-14毫米,顶部边缘甚薄,向下增厚,呈木质,小苞片甚小的三角形,紧贴,覆瓦状排列,被微柔毛;坚果椭圆形至宽圆锥形,高10-15毫米,宽8-14毫米,无毛,暗栗褐色,常有淡薄的白色粉霜,果脐深约1毫米,口径4-7毫米。

生于山顶较干燥地方的其叶片长约3厘米,宽1厘米,多为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枝、叶被毛较密。

相似种群

本种与L.glaber(Thunb.)Nakai很近缘且甚相似,但叶片、壳斗及坚果均较小,叶柄也较短,坚果有时为椭圆形,但通常为高与宽约相等的宽圆锥形,可能是柯分布至海南的一个地理代替种。

生长环境

卵叶柯生长于海拔800-1700米的山地常绿林中。

分布范围

卵叶柯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南。

短穗柯Lithocarpus brachystachyus Chun


    中文学名短穗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brachystachyusChun别名短穗石栎、短穗椆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   分布区域产自海南西南部。

短穗柯(学名:Lithocarpusbrachystachyus)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1,0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地杂木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3-8米,芽鳞及嫩叶干后常有暗褐色半透明油润的树脂,小枝干后暗褐色至褐黑色,皮孔稀少或不显,枝、叶无毛。叶硬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7厘米,宽1-3厘米,顶部短突尖或尾状或长渐尖,端钝或圆,基部有时一侧稍偏斜,全缘,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7-10条,成长叶干后暗棕色,叶背有苍灰色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不超过1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少有2-4穗聚生,长3-5厘米,花序轴纤细,粗1-2毫米;雌花序轴长很少超过5厘米,有灰色毡毛状鳞秕层;有花3-10朵,花单朵散生,基部有长约1毫米、结果时长4-7毫米的果柄,花柱3枚,长不及1毫米。壳斗浅碗状或碟状,高2-5毫米,宽10-15毫米,包着坚果的底部或约1/3,小苞片甚小或隐约可见的三角形,中部以下的常略连生成圆环,仅顶端钻尖部分略明显,坚果扁圆形或圆锥形,高10-14毫米,宽12-16毫米,顶端中央有明显凸起的柱座,无毛,底部平坦,果脐凹陷,深约1毫米,口径7-10毫米。花期10-11月或2月,果次年8-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800-1000米山地杂木林中。有高达15米、胸径50厘米的大树,生于岩石旁的常生成灌木状,其叶片甚小,长3-4厘米,宽1-1.6厘米。

分布范围

产自海南西南部。

水仙柯Lithocarpus naiadarum (Hance) Chun


    中文学名水仙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naiadarum(Hance)Chun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水仙柯分布区域水仙柯产于海南。

水仙柯(学名:Lithocarpusnaiadarum(Hance)Chun)为乔木,高4-10米,枝、叶无毛。叶硬纸质,狭长椭圆形或长披针形,两面同色,叶背无蜡鳞层。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花序轴密被灰黄色短柔毛;雌花每3朵一簇,壳斗浅碟状,包着坚果底部,小苞片三角形,近木质,被灰色微柔毛;坚果宽圆锥形,稀近圆球形,顶部锥尖或平缓,栗褐色,果脐深1-2毫米。花期7-8月,果次年8-9月成熟。产海南。常见于低海拔沿河溪两岸较湿润地方。

形态特征

乔木,高4-10米,胸径10-20厘米,一年生枝有透明的薄蜡层,枝、叶无毛。叶硬纸质,狭长椭圆形或长披针形,长通常为其宽度的5-10倍,宽1-3厘米,萌生枝的叶长25厘米,顶部短渐尖,钝头,基部渐狭尖,沿叶柄下延,故叶柄甚短,仅稍增粗呈枕状的基部较为明显,侧脉纤细,每边11-15条,支脉一再分枝并连结成格状网脉,两面同色,叶背无蜡鳞层。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花序轴密被灰黄色短柔毛;雌花序长达20厘米;雌花每3朵一簇,壳斗浅碟状,通常平展,宽12-18毫米,包着坚果底部,小苞片三角形,紧贴,稍增厚,通常连生成圆环状,但位于壳斗上部的常为覆瓦状排列,壳壁底部增厚,近木质,被灰色微柔毛;坚果宽圆锥形,高10-20毫米,宽15-25毫米,稀近圆球形,顶部锥尖或平缓,栗褐色,未完全成熟时有淡薄的白粉,果脐深1-2毫米。花期7-8月,果次年8-9月成熟。

生长环境

常见于低海拔沿河溪两岸较湿润地方,有时生长于溪旁。

分布范围

水仙柯产于海南。

炉灰柯Lithocarpus cinereus Chun & Huang


    中文学名炉灰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cinereusChun&Huang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分布区域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一带)、云南东南部(屏边)

炉灰柯(学名:Lithocarpuscinereus)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西、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常绿阔叶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枝、叶无毛,当年生新枝有纵沟棱,芽鳞无毛,干后有油润光泽的树脂。叶厚革质,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8-11厘米,宽2-3.5厘米,顶部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顶部边缘略显浅波浪状,叶缘稍背卷,中脉平坦或下段稍凸起,中央细裂沟状,侧脉每边11-15条,在叶面甚浅的细沟状凹陷,支脉不明显,叶背灰绿色,干后暗灰棕色,被稍紧实而较厚的蜡鳞层;叶柄长1-1.5厘米。果序长8-10厘米,果序轴较其着生的小枝粗壮,粗6-8毫米,基部有灰棕色皮孔,壳斗稀少,每3个一簇,仅1个结实,深碗状,中部稍上最宽,向下渐窄,基部有时呈短柄状,高16-22毫米,宽20-25毫米,口部宽约15毫米,包着坚果约2/3,壳壁厚2-4毫米,小苞片三角形,位于壳斗上部的小而密接,覆瓦状排列,位于下部的仅顶端钻尖部分稍明显,有干后暗灰棕色颇松散的蜡鳞;坚果宽圆锥形,顶端尖,宽约与高相等,高16-20毫米,果壁厚1-1.5毫米,密被黄灰色细伏毛,果脐凸起,占坚果面积约1/3,四周边缘稍凹陷。果期11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10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一带)、云南东南部(屏边)。

本种提示

本种与屏边柯很相似,屏边柯的嫩枝、叶均被红锈色或褐色松散的鳞秕及短柔毛。壳斗的颜色也相同。本种的枝、叶均无毛,但被暗灰黄色松散的蜡鳞,与壳斗的颜色一致。

木姜叶柯Lithocarpus litseifolius (Hance) Chun


    中文学名木姜叶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litseifolius(Hance)Chun别名甜茶、甜叶子树、胖椆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木姜叶柯

木姜叶柯(学名:Lithocarpuslitseifolius(Hance)Chun)是壳斗科,柯属乔木,高可达20米,枝、叶无毛,叶片纸质至近革质,很少狭长椭圆形,顶部渐尖或短突尖,基部楔形至宽楔形,中脉在叶面凸起,支脉纤细,两面同色或叶背带苍灰色,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有时雌雄同序,花柱比花被裂片稍长,干后常油润有光泽。果序轴纤细,壳斗浅碟状或上宽下窄的短漏斗状,小苞片三角形,覆瓦状排列,坚果为顶端锥尖的宽圆锥形或近圆球形,栗褐色或红褐色,5-9月开花,次年6-10月成熟结果。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米,胸径60厘米,枝、叶无毛,有时小枝、叶柄及叶面干后有淡薄的白色粉霜。

叶纸质至近革质,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或卵形,很少狭长椭圆形,长8-18厘米,宽3-8厘米,顶部渐尖或短突尖,基部楔形至宽楔形,全缘,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8-11条,至叶缘附近隐没,支脉纤细,疏离,两面同色或叶背带苍灰色,有紧实鳞秕层,中脉及侧脉干后红褐色或棕黄色;叶柄长1.5-2.5厘米。

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少有单穗腋生,花序长达25厘米;雌花序长达35厘米,有时雌雄同序,通常2-6穗聚生于枝顶部,花序轴常被稀疏短毛;雌花每3-5朵一簇,花柱比花被裂片稍长,干后常油润有光泽。果序长达30厘米,果序轴纤细,粗很少超过5毫米;壳斗浅碟状或上宽下窄的短漏斗状,宽8-14毫米,顶部边缘通常平展,甚薄,无毛,向下显明增厚呈硬木质,小苞片三角形,紧贴,覆瓦状排列,或基部的连生成圆环。

坚果为顶端锥尖的宽圆锥形或近圆球形,很少为顶部平缓的扁圆形,高8-15毫米,宽12-20毫米,栗褐色或红褐色,无毛,常有淡薄的白粉,果脐深达4毫米,口径宽达11毫米。花期5-9月,果次年6-10月成熟。

主要变种

嫩枝顶部被微柔毛,嫩叶的侧脉在叶面凹陷,果序轴密被短柔毛,壳斗高5-8毫米,宽12-15毫米。果期4-5月。

分布于中国广西天峨县。生于山地密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天峨。

生长环境

为山地常绿林的常见树种,喜阳光,耐旱,在次生林中生长良好,生长最高限约在海拔2200米(见于四川西部和云南中部的城镇附近),在东南部和中部,它常与苦槠、青冈和某些樟科植物混生组成常绿阔叶林,在海南,它常与竹类及省藤等混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秦岭南坡以南各省区,缅甸东北部、老挝、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海南(红毛山)。

主要价值

树皮暗褐黑色,不开裂,厚约5毫米,内皮淡红褐色,脊棱明显突出,木质部的心边材区别明显,心材淡红褐色,年轮菊花心状,材质颇坚重,不甚耐腐。

嫩叶有甜味,嚼烂时为粘胶质,长江以南多数山区居民用其叶作茶叶代品,通称甜茶。

木姜叶柯甜茶,看似普通的绿色树叶,但甜茶中根皮苷的含量高达5%以上,远高于苹果皮中的含量。

胡颓子叶柯Lithocarpus elaeagnifolius (Seem.) Chun


    中文学名胡颓子叶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elaeagnifolius(Seem.)Chun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胡颓子叶柯

胡颓子叶柯(学名:Lithocarpuselaeagnifolius(Seem.)Chun)为乔木,高10-15米。叶狭长圆形,有时为狭长倒披针形,硬纸质,全缘或近顶部叶缘为浅波浪状;叶柄长通常5-8毫米。雄穗状花序位于枝顶部,雌雄花序轴被棕黄色短绒毛,雌花序长达18厘米。壳斗扁圆或近圆球形,包着坚果3/4-4/5,壳壁薄壳质;坚果略扁的圆球形,无毛,无粉霜,栗褐色,底部果脐浅凹陷。花期7-9月,果次年同期成熟。产海南。生于海拔300米以下山地疏或密林中。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15米,胸径10-15厘米,当年生新枝及嫩叶两面被早脱落的棕黄色卷柔毛,无蜡鳞,二及三年枝暗黑褐色,有白灰色或奶黄色薄片状蜡层,皮孔甚细小,密生。叶狭长圆形,有时为狭长倒披针形,长7-15厘米,宽1-2.5毫米,稀较小或更大,硬纸质,全缘或近顶部叶缘为浅波浪状,顶部长渐尖,基部楔尖,沿叶柄下延,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12-16条,至叶缘附近隐没,支脉甚纤细或不显现,干后叶背多少呈灰棕色,有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通常5-8毫米,稀稍超过10毫米,基部增粗呈枕状。雄穗状花序位于枝顶部,常多穗集生成圆锥花序,长3-7厘米,雌雄花序轴被棕黄色短绒毛,雌花序长达18厘米,其顶部常着生雄花,雌花每3朵一簇,花柱长约或不及1毫米。壳斗扁圆或近圆球形,宽14-17毫米,高10-12毫米,包着坚果3/4-4/5,壳壁薄壳质,小苞片鳞片状,三角形,伏贴,被棕黄色微毛状鳞秕;坚果略扁的圆球形,顶部稍狭尖,宽12-14毫米,高10-12毫米,无毛,无粉霜,栗褐色,底部果脐浅凹陷,深约1/2毫米或更浅,口径10-11毫米。花期7-9月,果次年同期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00米以下山地疏或密林中。常见于沟谷两旁的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海南中部以南各地。

金毛柯Lithocarpus chrysocomus Chun et Tsiang


    中文学名金毛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chrysocomusChunetTsiang别名金毛石栎、金毛椆、金毛石柯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  分布区域产自湖南南部(宜章)、广东北部(乳源、乐昌等地)、广西东北部(贺县、大苗山等地)。

金毛柯(学名:Lithocarpuschrysocomus)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广西、湖南、广东等地,生长于海拔600米至1,400米的地区,见于山地杂木林,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芽鳞无毛或最外的2-3片被细伏毛,干后有油润光泽,当年生枝及花序轴密被灰棕色微柔毛及粉末状鳞秕,小枝暗褐黑色。叶硬革质,卵形或长椭圆形,长8-15厘米,宽2.5-5.5厘米,少有更小的,或披针形,长6-8厘米,宽1.5-2厘米,顶部长或短急尖,基部宽楔形,有时两侧稍不对称,全缘,中脉叶面下段微凸起,上段平坦,侧脉每边9-13条,支脉不显,两面无毛,背面密被泥黄色至褐红色松散、易抹落的细片状鳞秕,二年生叶有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1-2厘米,稀较短。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常雌雄同序;雌花序每3朵一簇,花柱长约1毫米。果序长通常不超过5厘米,有成熟壳斗2-6个;壳斗近圆球形,横径20-25毫米,包着坚果绝大部分,小苞片三角形,钻尖部分略斜展,覆瓦状排列,幼嫩时被甚短的微柔毛及褐红色细片状鳞秕;坚果近圆球形,高17-18毫米,宽12-20毫米,密被黄灰色细伏毛,上宽下窄,基部平坦,果脐凸起,约占坚果面积的1/3或较小。花期6-8月,果次年8-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1400米山地杂木林,为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

分布范围

产自湖南南部(宜章)、广东北部(乳源、乐昌等地)、广西东北部(贺县、大苗山等地)。

主要价值

树皮暗灰褐色,甚厚,不裂,内皮红褐色,聚合射线细长而密接,明显的刀刃状突出,木材的心边材区别明显,心材淡红至棕红色,年轮呈菊花心状,材质略次于红椆类。

果实淀粉含量为30%。

麻子壳柯Lithocarpus variolosus (Fr.) Chun


    中文学名麻子壳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variolosus(Fr.)Chun别名多变柯、多变石砾、多变椆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   分布区域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麻子壳柯(学名:Lithocarpusvariolosus)是壳斗科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3,3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地杂木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通常在20米以内,芽甚小,芽鳞无毛,干后常有光润的树脂溢出,枝、叶无毛,二、三年生枝干后暗褐黑色,散生灰棕色皮孔。叶革质或厚纸质,宽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5厘米,宽3-5厘米,稀有长达24厘米,宽7厘米,顶部常呈镰刀状弯斜的长渐尖,基部近于圆或宽楔形,全缘,中脉在叶面微凸起或有时平坦,侧脉每边6-10条,在叶面甚浅的沟状凹陷,在近叶缘处常分枝并彼此连接,支脉不明显或纤细,嫩叶干后叶面常有油润光泽,成长叶则暗淡无光,叶背有较厚的紧实蜡鳞层,干后略带灰白的棕色;叶柄长约1,很少达1.5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雌花序通常多穗聚生于枝顶部,长3-6、很少达10厘米,花序轴粗壮,常弯扭,被黄棕色糠秕状鳞秕,无毛,雌花每3朵一簇,花柱3枚,长约1毫米。壳斗碗状,通常最宽处在中部稍上,高6-18毫米,宽15-25毫米,包着坚果一半至绝大部分,顶端口部边缘甚薄,紧贴坚果,向下明显增厚,壳斗上部的小苞片三角形,细小,分明,稍下部的多连生成不连接的圆环,或为宽卵形或多边形,但较模糊,干后红褐至暗灰褐色;坚果扁圆形,高10-20毫米,宽12-26毫米,无毛,栗褐色,果脐凸起,约占坚果面积的1/3-1/5,稀达1/2,四周边缘稍凹陷。花期5-7月,果次年7-9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500-3300米山地杂木林中,常与云杉、冷杉或云南松和高山栎类植物混生组成松栎林,生于山顶及岩石旁侧的多呈灌木状。

分布范围

产四川西南部(盐边、会理等地)、云南西北部(丽江、鹤庆、维西、中甸、剑川等地。

本种提示

本种与L.pachyphyllus极近缘,本种的果一般较小,壳斗包着坚果的面积较大,故果脐面积通常也较大,叶通常较小,叶片基部宽楔形以至近于圆形,叶柄也稍较短。

尖叶柃Eurya acuminatissima Merr. et Chun


    中文学名尖叶柃拉丁文名EuryaacuminatissimaMerr.etChun别名尖叶柃木,尾尖叶柃,锐叶柃木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芸香目科茶科属柃属分布区域江苏省,江西省,福建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贵州省

尖叶柃,学名EuryaacuminatissimaMerr.etChun,为茶科,柃属 灌木至小乔木植物,生于海拔15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分布热带东喜马拉雅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地。

形态特征

灌木至小乔木;幼枝圆柱形,纤细,密被短柔毛;顶芽被短柔毛。

叶纸质至薄革质,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5.5—9.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叶面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被短柔毛,侧脉密,多于15对,两面清晰或略突;叶柄长3-6毫米,被短柔毛。

花1-3朵簇生叶腋,花梗长1-3毫米,被短柔毛;雄花:小苞片卵形,长约1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萼片卵形,长2-2.5毫米,先端尖,外面被短柔毛;花瓣长圆状椭圆形,长3.5-4毫米;雄蕊15-20枚,花药不具分格;退化子房无毛;雌花:小苞片、萼片和花瓣与雄花同,但较小;子房圆球形,无毛,3(-5)室,花柱长2-3毫米,3—5浅裂或深裂。

果圆球形,径3-4毫米。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6-8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

分布范围

产贡山、屏边、西畴;西藏(墨脱)和台湾也有。分布热带东喜马拉雅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地。

物种区别

本种和岗柃E.groffiiMerr.很近似,区别在于后者的嫩枝密被开张的柔毛、叶披针状长圆形,叶片下面和萼片外面均被短柔毛,花柱通常3枚,分裂几达基部等。

白枝柯Lithocarpus leucodermis Chun et C. C. Huang


    中文学名白枝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leucodermisChunetC.C.Huan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白枝柯分布区域分布于白枝柯产云南屏边县。

白枝柯(学名:LithocarpusleucodermisChunetHuang)为乔木,高达25米,树皮灰色,纵浅裂,芽鳞披针形,较迟脱落,密被长伏毛;叶革质,全缘,狭长椭圆形。果单个散生于果序轴上,果序轴与上年生枝约等粗,灰白色,无或几无毛,无果梗,壳斗碗状,包着坚果约1/3,干后脆壳质,小苞片短线状;坚果扁圆形,密被灰黄色易抹落的短伏毛,果脐凹陷,深约1毫米。果期10月。产云南。生于海拔约1600米常绿阔叶林中较湿润地方。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5米,树皮灰色,纵浅裂,芽鳞披针形,较迟脱落,密被长伏毛;二年生枝有半透明、纵向细裂的薄蜡层,叶革质,全缘,狭长椭圆形,长14-20厘米,长为宽的4-5倍,顶部渐狭尖,钝头,基部楔形,两面同色且无毛,嫩叶干后略有油润光泽,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8-10条,在叶缘附近弧形上弯,位于较下部的则向上延长而隐没,位于较上部的彼此连结成脉网;叶柄长1-2厘米。花序未见。果单个散生于果序轴上,果序轴与上年生枝约等粗,径4-5毫米,灰白色,无或几无毛,无果梗,壳斗碗状,高5-8毫米,宽18-25毫米,基部近于截平,包着坚果约1/3,壳壁厚不过1毫米,干后脆壳质,小苞片短线状,长1-3毫米,略弯曲;坚果扁圆形,高16-20毫米,宽17-24毫米,密被灰黄色易抹落的短伏毛,柱座长达4毫米,果脐凹陷,深约1毫米,口径10-12毫米。果期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1600米常绿阔叶林中较湿润地方。

分布范围

分布于白枝柯产云南屏边县。

物种区别

白枝柯与L.lapaceus近似,但后者的果序轴,叶背面尤以中、侧脉均被灰黄色柔毛,叶柄长不超过1厘米,坚果较小。

肥牛树Cephalomappa sinensis (Chun et How) Kosterm.


    中文学名肥牛树拉丁文名Cephalomappasinensis(ChunetHow)Kosterm.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铁苋菜亚科族铁苋菜族属肥牛树属分布区域广西西南部和西部,生于海拔(120-)250-500米石灰岩山常绿林中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25米;嫩枝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叶革质,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长6-15厘米,宽3-9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基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5米;嫩枝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叶革质,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长6-15厘米,宽3-9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阔楔形,具2个细小斑状腺体,叶缘淡紫色,浅波状或疏生细齿;侧脉5-6对,网脉明显;叶柄长3-5毫米,具微柔毛;托叶披针形,长1-2毫米,脱落。花序长1.5-2.5厘米,无分枝或具1-2个短分枝,被短柔毛,具1-3朵雌花和1-3个由9-13朵雄花排成的团伞花序,雄花几无梗,苞片长卵形,长1-1.5毫米,宿存,雌花具短花梗,苞片长约2毫米;雄花:花蕾时近球形,长约3.5毫米,无毛,花萼裂片3-4枚;雄蕊4枚,有时3或8枚,花丝长约3毫米,基部合生,花药长约2.5毫米,药隔短突出;不育雌蕊柱状,顶部2裂;雌花:花萼长约2.5毫米,5深裂,花萼裂片长三角形;子房球形,具小瘤体,花柱长约7毫米,下半部合生,顶部各2浅裂,密生小乳头。蒴果,直径约1.5厘米,具3个分果爿,密生三棱的瘤状刺;果梗长2-3毫米;种子近球形,直径8毫米,具浅褐色斑纹。花期3-4月,果期5-7月。

生长环境

肥牛树原产于亚热带气候的广西西部石灰岩山区,喜欢夏凉冬温,年差较小,日温差大,年降雨量1400-1500mm的岩溶山原气候。它能忍受零下4-7℃的低温和较长时间的干旱,四季保持青绿,抗寒耐旱性较强。在石灰岩地区,不论石山,土山,山坡,平地、路旁、屋边,都能生长,而最适宜在PH值6.5-8的环境湿润、土壤较为肥沃的黑色或棕色石灰土上生长;在PH值4.5-5的酸性土壤上也能正常生长发育,但不如在中性至微碱性的石灰土上生长良好。种子千粒重80-95g,据广西畜牧研究所分析,含脂肪量高达44.68%,收获的种子若不加处理,则容易失去发芽能力。一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种子落地后7-10天便可发芽出苗,一个月左右可长出1-2片真叶。

幼龄树苗生长很缓慢,据调查三年龄的植株平均高度3-3.5m,径围27-30cm,但经砍收后的再生枝丛伸长较快,一年可伸长2m以上。肥牛树的寿命很长,据称可达数百年之久,仍生长不衰。肥牛树的根系发达,并具有分解利用石灰岩的能力,能在岩石的缝隙中长得枝叶繁茂。肥牛树的开花结实习性很不规则,有些年份开花结实较多,有些年份则少数植株或个别枝条开花结果。大叶型肥牛树一般是3-4月开花,6-7月果实成熟,小叶型肥牛树则6-7月开花,9-10月果实成熟。

分布范围

肥牛树是中国珍贵的稀有植物之一,原产于中国广西西部岩溶地区,主要分布于广西的天等、大新、隆安、德保、靖西、龙州、宁明、崇左县等地的石灰岩地区。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峰丛石山下部,从不见于酸性土山地在。

化学成分

肥牛树[Cephalomappasinensis(ChunetHow)Koster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肥牛树的枝条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乙酰油桐酸(2)、没食子酸(3)、(3S,5R,6S,7E,9R)-3,6-dihydroxy-5,6-dihydro-β-ionol(4)、(3β,4α,5α,6αH,7E,9S)-3,4-dihydroxy-5,6-dihydro-β-ionol(5)、东莨菪素(6)。结论化合物1、4和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从肥牛树(Cephalomappasinensis)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羽扇豆-20(29)-烯-2α,3β-二醇(1),苏门树脂醇酸(2),油桐酸(3),3β-stigmast-5-en-3-O-β-D-xylopyranoside(4),东莨菪内酯(5),香草酸(6),油酸(7)。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降新木脂素

肥牛树为大戟科一单种属植物,为常绿乔木,其分布区狭窄,仅限于广西西南部石灰岩山地。肥牛树为优良木本饲料树种,是牛、马和羊的好饲料,用该植物饲养牛,可使牛肥壮,故有肥牛树的名称。研究其化学成分,目的在于探讨开发饲料添加剂或兽药的可能性。中们曾报道了肥牛树根的化学成分,在对其枝条的进一步研究中,又分离得到一个新的降新木脂素,命名为肥牛树素(Ceplignan)。

栽培技术

果熟时很快脱落,种子寿命短,应及时采收,不宜曝晒,宜在室内晾干,随即播种,发芽率可达80-90%,约半个月开始发芽出土,宜蔽荫。当苗高达50-70厘米时,可出圃造林。如经营饲料林,宜用头木更新,即当植株胸径在5-6厘米时,在离地面1.3处砍断,使萌发新枝。

选育良种

种源选择潜力很大,种子繁殖系数较高,一般13年生,胸径18cm的中龄树,年产果36kg,净出种子2kg,可育苗0.27hm2,培育8-10万株苗木。采种母树应选择生长条件较好,树龄10-25年,树干端直圆满,树冠整齐匀称,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为宜。可根据种子成熟的内外特征即果穗为褐色,磷片微裂,种仁白色蜡质状,在12月-翌年1月上旬适时采种。可采用轻击树枝或摘果法采收,种子干藏或沙藏。沙藏种子可直播,干藏种子在播前一个月进行沙藏或浸种一昼夜再播效果较好。

培育壮苗

1、圃地:选择水源方便,稍荫蔽,土壤深厚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为宜,深耕30cm左右,碎土作床,消毒灭菌,用淡粪水施透1次,施足基肥,按1:3的比例与细沙混合撒播或条播。用细孔筛的细土覆盖,加盖薄层稻草,还可加盖弓形塑膜小棚。播种量每亩2-2.5kg。播种季节2月中旬-3月上旬。

2、水肥管理:种子播种后8-10天可出土。此时应控制温度,待气温上升后,再揭去盖草,当幼苗生长出2-3片真叶时,追施第一次肥;6-8片真叶以后,可追施第二次肥。这期间要经常浇水,保持床面湿润,苗高8-10cm时,应进行间苗或换床移植。每亩产苗量控制在1.5-1.7万株左右,高度70cm,地径0.8cm以上为1级苗。

造林

1、选地:选择海拔800m以下的山坡下部及低海拔平原地区,土层厚80cm以上,湿润的黄红壤,紫色土、山地红壤和冲积土以及水网地区等,均可营造肥牛树速生丰产林。山地不宜营造纯林,应营造肥牛树与杉木、马尾松等针阔混交林,混交比例1:3。

2、造林时间:1月份为宜。3、造林密度: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培育大、中径材、每亩150-167株,穴的规格60×40×40cm,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地,可适当密植,水库,河渠护岸林,株行距1.5×2m。

4、基肥:山地红壤,用钙、镁、磷做基肥,每亩25kg。

抚育管理

1、幼林抚育:造林后第一年3-4月份进行扩穴培土1次,5-6月和8-9月份各全面锄草1次,清除萌芽,挖除林地内茅草蔸,第二年再全面锄草2次,第3年抚育1次。每年冬季可适当整枝。2-3年可郁闭成林。

2、间伐:立地条件较好,5-7年郁闭度达0.7-0.8,林木明显分化,小径木株数占25-30%。自然整枝强烈时,进行1次性间伐,每亩砍伐60-90株,伐后保留70-80株,间伐后郁闭度不低于0.6。立地条件较差的7-8年首次间伐,间伐后郁闭度不低于0.6。9-13年郁闭度恢复到0.7-0.8时进行第2次间伐,间伐后每亩保留90株直到主伐。

主要病虫害防治

1、白蚂蚁:在定植时喷洒灭蚁灵;应用“WYA-8202林木白蚁诱杀剂,灭蚁率达90%以上。

2、肥牛树叶甲:①可敲击树干捕杀成虫。②成片高大的林内,可施放941杀虫剂,每亩用药0.5-1kg。③越冬前后喷洒90%的敌百虫4000-6000倍液或50%敌敌畏2000倍液。④保护天敌,肥牛树叶甲天敌主要有大蝇瓢虫、寄生蝇、小蜂等。

3、肥牛树汀蛾:①利用群居性及白天下树栖藏的特性,捕捉杀灭。②在高大林内,施放741烟剂。③在低矮林分内用马拉油超低量喷雾防治。4、煤污病:①在5月上旬左右,喷射12-20倍的松脂合剂或石硫合剂。②用黄泥水喷射叶面。③加强幼林抚育,适时间伐,以利于透光通风。

主要价值

饲用价值

肥牛树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本饲用植物,用途极广。叶含蛋白质较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牛、羊喜吃,肥牛树具有生长快,产叶量较高,收获期很长。一般每亩种60棵,3龄树平均每株年产叶25.8kg,最高可达40kg。10龄以上的每株可收叶50-100kg,高可达250kg以上,亩产鲜叶6000-9000公斤,可以连续长期收获。是冬季枯草期饲料不足的优良饲料植物。据有关部门分析,肥牛树干叶中含水分17.47%,碳水化合物22.98%,蛋白质13.23%,粗脂肪21.97%,还含有钾、钠、磷、钙、铁等无机盐。它的蛋白质含量比稻草和玉米秆还要高,每公斤肥牛树鲜叶的粗蛋白含量,相当于290公斤稻草或100公斤青草的粗蛋白含量。用它喂牛犊,体重增加快,喂奶牛可增加牛奶产量。肥牛树除作饲用植物之外,其木质细微坚实,可作机械工业,建筑和家具用材,种子油可供工业用。此外,肥牛树较为耐粗放,四季青绿,也是绿化石山地区,营造饲料林、风景林的优良树种。肥牛树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也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木本饲料树,因此保护和发展肥牛树既绿化了石灰岩荒山又能发展畜牧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因此,肥牛树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经济价值

肥牛树是一种具有多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石山绿化树种,又是一种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饲料树种。应加于保护,2013年广西龙州、宁明、大新、隆安等地已建立自然保护区,但是只是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要保护这类濒危植物,扩大种群资源,采用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去大量繁殖它,是一条非常好的捷径。肥牛树用常规方法繁殖成活率低,植株形状不稳定。而应用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快繁肥牛树,生长快,成活率高,成本投入低,该技术是一种植物无性繁殖领域用于多种濒危植物产业化大规模、低成本快速生产苗木的高新技术,因此为将来进行产业化生产肥牛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投资者投资引进该技术对肥牛树进行大规模保护性快繁,不仅将能获得高额回报,也将为山区农民发展畜牧业和脱贫致富做出重大贡献。

《任豆Zenia insignis Chun》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开心豆植物的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