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汇集了海量植物养护知识,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些您知道吗?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养护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小编向您推荐《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有什么区别?》,希望您喜欢!

水稻二化螟与三化螟,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由于二化螟与三化螟同属于螟蛾科,外表极为相似,因而常会将这两种害虫混淆。那么,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有什么区别呢?一起来了解了解。

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zW59.CoM

一、二化螟比三化螟形态较大,前翅近长方形,后翅白色,外缘有小黑点七个;三化螟中室下角有一不很明显的黑斑。

二、二化螟幼虫背面有暗褐色纵线5条;三化螟一龄前期头黑色,胸腹淡黑色。

三、二化螟扁平,椭圆形,卵块鱼鳞状不规则排列;三化螟卵块有卵三层,状如半粒黄豆。

四、二化螟在秧苗,分蘖期,卵产在叶正面离叶尖3--7CM处,分蘖后期,产在离水面6CM以上的叶鞘上;三化螟卵块多产于叶片上,次产于叶鞘上,在秧苗和分蘖期的稻株,卵块多近叶尖,位于叶片表面正中,本田中,后期稻株,8090%卵块多产于叶片中部背面中脉的一侧,出穗后很少产卵,仅限于产在青绿的剑叶上。

五、二化螟侵蛀水稻能力比三化螟强,圆秆期侵入也较高,抽穗成熟期也能侵蛀为害。

【小编结语】防治害虫的关键是识别,因此,正确区分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非常重要。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延伸阅读

什么是生姜姜螟?生姜姜螟该如何防治?


姜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具有刺激性香味,可食用。生姜在我国具有普遍栽植,根茎供食用和药用,鲜品或干品可作烹调配料或制成酱菜、糖姜。生姜姜螟是常见的一种虫害,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生姜姜螟吗?生姜姜螟该如何防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

什么是生姜姜螟?

姜螟又名钻心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从生姜出苗至收获前均能造成危害,一般年份该虫在生姜田的危害株率为2-5%,如不注意防治可达到10%以上的危害率。

姜螟主要以幼虫取食为害,幼虫孵出2-3天即可从距地面1-5厘米高处叶鞘与茎杆缝隙或心叶处侵入,且侵入处有明显的钻蛀孔洞。幼虫钻入后即向上钻蛀取食,造成茎杆空心,使水分营养运输受阻,被害叶片成薄膜状,且残留有粪便,叶片上有不规则的食孔,茎和叶鞘常被咬成环痕。苗期受害后上部叶片枯黄凋萎或造成茎杆折断而下部叶片一般仍表现正常,所以田间调查时可以清楚看见上枯下青的植株即为姜螟危害。这时找出虫口,剥掉茎杆,一般可见到正在取食的幼虫。幼虫体长约1-3厘米,3龄前幼虫呈乳白色,老熟时呈淡黄色或褐色。

生姜姜螟的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

由于该虫钻蛀为害,一般药剂的防治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老龄幼虫抗性较强,提倡用人工捕捉的方法,一般早晨发现田间有刚被钻蛀危害的植株,找出虫口,剥开茎杆即可发现幼虫。

2、药剂防治

该幼虫在2龄前抗药性最强,所以应提倡治早治小,适时进行喷药防治。宜选用的药剂有15%杜邦安打悬浮剂4000-5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3000-4000倍液,或20%一网打进乳油2000-2500倍液,对田间植株喷雾,亦可用上述药剂注入虫口防治。

以上就是关于生姜姜螟的一些信息了,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黄杨绢野螟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perspectalis(Walker),又名黄杨黑缘螟蛾,属鳞翅目螟蛾科。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陕西、河北、江苏、浙江、山东、上海、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江西、四川、贵州、西藏等地。危害黄杨、雀舌黄杨、庐山黄杨、朝鲜黄杨等。幼虫常以丝连接周围叶片作为临时性巢穴,在其中取食,发生严重时,将叶片吃光,造成整株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被白色鳞毛,体长20~30mm,翅展40~50mm。前胸,前翅基部、前缘、外缘及后翅外缘,腹部末端被黑褐色鳞毛,故称此虫为黑缘螟蛾。触角丝状,褐色,有百余节,其长可达腹部末端。翅面半透明,有紫红色闪光。中室内有2个白点,1个细小,1个呈新月形。雌雄虫极易区别,雌虫翅缰2枚,腹部较粗大,腹末无毛丛;雄虫翅缰1枚,腹部较瘦,腹部末端有黑色毛丛。

卵:长圆形,底面光滑,表面隆起,长1.5mm,初产时淡黄绿色,近孵化时为黑褐色。

幼虫:圆筒形,老熟时全长42mm,头部黑褐色,胸、腹部浓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背线绿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基线淡青色,背线两侧黄绿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淡青灰色。

蛹:纺锤形,长18~20mm。初化蛹时为翠绿色,后呈淡青色至白色,翅芽及复眼黑褐色至黑色。体末端有臀棘8枚,排成1列,先端卷曲成钩状。

茧:老熟幼虫在茧中化蛹,茧由丝缀合树叶构成,茧卵圆形,长40mm。

生活习性:

江苏南通1年发生3代,幼虫在寄主两张叶片构成的巢内越冬。越冬代幼虫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越冬代及第1、2代蛹期分别为12~18天、6天和7~11天。幼虫一般6龄,少数5龄,越冬代幼虫则为9~10龄。成虫羽化后,夜间交配,次日产卵;卵多产于叶背,每雌产卵153~222粒。幼虫孵化后经5~12小时后开始取食,一生取食80~100片叶,取食期间常用丝连接周围叶片作临时性巢穴。越冬幼虫作巢后,即在其中蜕皮化蛹。

【防治方法】:

①成虫产卵期,每隔2~3天检查和摘除卵块1次,在早晨或傍晚太阳斜射时检查较易发现。利用幼虫取食期间的巢居习性及越冬蛹于虫巢中,可将搜摘的虫卵及巢蛹茧及时烧毁。

②幼虫危害期喷布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或杀螟杆菌200~400倍液。

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螟会重复发生吗?


【常见问题】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螟会不会重复发生?怎么防治?

【专家解答】

山东禾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张建章答: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

纹枯病在水稻拔节期开始用药,一般用已唑醇、戍唑醇等三唑类药剂;卷叶螟在水稻中后期(分蘗期)大约7-8月份发生严重,可用丙溴磷、氟铃脲、阿维菌素等防治;飞虱从分蘖期到破口期都有发生,可用啶虫咪、功夫、噻嗪酮、异丙威等防治。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玉米等作物的病毒病。稻飞虱长翅型成虫均能长距离迁飞,成虫和若虫均群集在稻丛下部茎秆上刺吸汁液,遇惊扰即跳落水面或逃离,趋光性强,且趋嫩绿;但灰飞虱的趋光性稍弱。其田间盛发期均在水稻穗期。白背飞虱在广西至福建德化以南地区以卵在自生苗和游草上越冬,越冬北限在北纬26左右。在中国每年发生3-8代,为害单季中、晚稻和双季早稻较重。灰飞虱在华北以若虫在杂草丛、稻桩或落叶下越冬,在浙江以若虫在麦田杂草上越冬,在福建南部各虫态皆可越冬。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中、下游5-6代,福建7-8代。田间为害期虽比白背飞虱迟,但仍以穗期为害最烈。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成虫有趋光性,栖息趋荫蔽性和产卵趋嫩性,适温高湿产卵量大,一般每雌产卵40-70粒;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气温22-28-C、相对湿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达80%-90%以上。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达9-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l-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孽嫩叶上结满茧化蛹。稻纵卷叶螟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高湿情况下,有利成虫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因此,在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猖獗。

小编总结: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螟多是水稻常见病害,小编对三种疾病的发病特征以及防病时间多为大家做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玉米螟绿色防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要点介绍


玉米螟在我国主要危害夏玉米,其幼虫咬食玉米叶片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我国市常年发生面积在240万亩次以上,危害严重时可造成产量损失15%以上。如何防治玉米螟一直是困扰京郊农民的大问题,用化学农药会造成玉米食用不安全,不用农药又严重影响收成。

玉米螟是玉米种植中面临的主要虫害之一,其幼虫啃食玉米的各个部位,影响玉米生长,特别是在开花期,玉米螟幼虫可能咬断花蕊,造成授粉失败,直接导致玉米产量下降,近年来,我国发展出了一套对付玉米螟的绿色方法,那就是利用赤眼蜂来杀死玉米螟,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要点。

赤眼蜂顾名思义是红眼睛的小蜂,属于膜翅目赤眼蜂属的一种寄生性昆虫,其成虫体长0.3-1.0毫米。通体黄色或黄褐色,赤眼蜂靠触角上的嗅觉器官寻找寄主,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向寄主体内探钻,把卵产在其中,随着卵的孵化,寄主在完成提供养分的任务后也会死去,而玉米螟恰恰是赤眼蜂选中的最佳寄主。

近年来,随着赤眼蜂人工繁育技术的成熟,我国针对玉米螟的防治,大面积释放人工繁育的赤眼蜂,并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赤眼蜂的释放时间应与玉米螟卵的发生期对应,我国市常年一代玉米螟卵盛期在6月中旬,二代玉米螟在7月下旬至8月初,三代玉米螟在8月下旬,具体放蜂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放蜂数量为每亩放蜂1-2万头,每次放蜂1万头。放蜂方法为每亩设1-3个释放点,在放蜂点选1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用牙签将纸蜂袋别在叶片背面的主叶脉上。注意事项有三点:一是准确掌握蜂卵发育进度;二是不要将赤眼蜂与农药、化肥混放,防止阳光直射,避免雨水直接冲洗。三是放蜂时如遇小雨,可继续放蜂,如遇大雨,将蜂放在阴凉黑暗处平摊,雨后立即放蜂。

【小编结语】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而且绿色无污染,可以起到长效防治的目的,但要注意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免将赤眼蜂杀死。

瓜类蔬菜化瓜怎么办?瓜类蔬菜化瓜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常见问题】瓜类蔬菜化瓜怎么办?

【专家解答】日光温室栽培在给黄瓜、丝瓜等瓜类蔬菜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瓜类蔬菜化瓜便是其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之一。在黄瓜、冬瓜、丝瓜、瓠瓜、西瓜和南瓜等瓜类蔬菜的栽培过程中,雌花未开花或开花后,子房不膨大,瓜条不再生长发育,逐渐变黄而自行萎蔫,这种现象称为化瓜。这种现象尤其是在日光温室栽培中发生,由于管理不当,化瓜现象十分严重,有时高达30%。那么该怎么办呢?现将瓜类蔬菜化瓜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化瓜原因

1.营养生长不足或过旺:早期植株的营养供给不足,如水肥供应不足,土壤含水量低于20%,根系发育不好,植株瘦弱,雌花营养供应不足,易化瓜。或水肥过多,土壤含水量过高,特别是氮肥过多,植株徒长,养分大部分用于枝叶生长,仅少量供给果实的发育,空气湿度大,容易引起病害,化瓜多。

2.气候条件不适:花期阴雨连绵,昼夜温差大,养分消耗多,阴雨天或昆虫活动少时,授粉受精不良。温度过高,白天超过35℃,夜间高于20℃,瓜蔓徒长,造成营养不良而化瓜。温度过低,白天低于20℃,夜间低于10℃,造成营养不良而化瓜。或定植密度过大,温室、大棚内阳光过于不足,易化瓜。

3.种植过密:黄瓜根系主要集中在近地表,密度大,根系竞争土壤中养分,地上部分茎叶竞争空间,使透光性及透气性降低,光合效率低,消耗增加。

4.病虫害影响:如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白粉病、炭疽病、黑星病等叶部病害直接为害叶片,造成叶片坏死,导致化瓜,蚜虫、茶黄螨、白粉虱、红蜘蛛等害虫,通过吸取叶片汁液,造成黄瓜生长不良而引起化瓜。在保护地内栽培,多因灰霉病发生而引起化瓜。

5.与品种特性有关:单性结实能力强的品种一般不易化瓜,相反化瓜多。

6.不合理采收影响:化瓜当商品瓜成熟以后,或有畸形瓜、坠秧瓜,如果不及时采收,会使刚开放的雌花养分供应不足而造成化瓜。或将蔓上的半成品也全部采收,植株上全剩下刚开放或末开放雌花,营养集中供给植株生长,造成徒长,导致严重化瓜。

7.二氧化碳浓度不够:黄瓜喜温耐光,对气体浓度非常敏感,温室中二氧化碳不足时能引起化瓜。氨气、二氧化硫、乙烯等气体过多,亦可引起化瓜。

二、防止措施

1.培育壮苗:增强抗逆能力,定植前加强锻炼,保护地栽培在低温时注意加温,高温时及时放风,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夜晚15-18℃。为弥补植株间的光照不足,栽培的密度要根据季节、品种、形式而定,早熟品种可比中晚熟品种密度大些,夏季栽培、露地可比冬季栽培、保护地栽培密度大些。架型的选择直接影响光照,应根据栽培的需要选择架形。

2.加强前期肥水管:促进发根,增强根系吸收能力,中后期追肥要根据植株长势进行,促控结合。保护地栽培,容易出现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可通过放风、空气对流,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或补充二氧化碳施肥,或在棚内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加强光合作用,减少化瓜,增加产量。施用充分腐熟的厩肥、鸡粪、入粪尿、豆饼等有机肥,氮素化肥最好和过磷酸钙混合使用或深施到土壤里,少用尿素,追肥后加强通风。

3.进行人工授粉:阴雨天和昆虫少时,进行人工授粉刺激子房膨大,化瓜率可下降72.5%,并提高坐果率。

4.品种选择:尽量选择单性结实能力强,坐果率高的品种。品种要根据季节、栽培环境(露地、保护地)的不同进行选择。早春保护地栽培应选择耐低温、弱光的品种;夏季露地栽培要选择抗高温、长日照的晚熟品种;秋季栽培要选择苗期耐高温、后期耐低温的中晚熟品种;冬季栽培一定要选择耐弱光、短日照、抗严寒的品种。

5.绑蔓整枝:绑蔓整枝等田间操作时仔细,避免损伤幼瓜。

6.加强病虫害的防:密切注意病虫害发展动态,对病害首先是防,其次是治,对虫害早治。保护地栽培时,要加强通风换气,增强光照,减少病害发生。

7.追肥:幼果生长旺盛期用磷酸二氢钾或高效复合肥进行根外追肥。如黄瓜雌花开花后,可分别喷雾赤霉酸、吲哚乙酸、腺嘌呤等,化瓜率下降50%-75%,单瓜增重15-30克,采收时间提前0.9-5.5天。亩用农用稀土30克,温水稀释成一定浓度进行叶面喷洒,对减少化瓜促进果实生长具有明显作用。

8.适时采收:已达商品成熟度的果实,以利幼果成长,采收瓜时,及时多收商品成熟瓜、畸形瓜和坠秧瓜,不要抢摘半成熟的小商品瓜。

【小编结语】瓜类蔬菜化瓜会严重影响其产量和种植效益,需要及时防治。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瓜类蔬菜化瓜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巧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玉米螟在北京主要危害夏玉米,其幼虫咬食玉米叶片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北京市常年发生面积在240万亩次以上,危害严重时可造成产量损失15%以上。如何防治玉米螟一直是困扰京郊农民的大问题,用化学农药会造成玉米食用不安全,不用农药又严重影响收成。

赤眼蜂顾名思义是红眼睛的小蜂,属于膜翅目赤眼蜂属的一种寄生性昆虫,其成虫体长0.3~1.0毫米。通体黄色或黄褐色,赤眼蜂靠触角上的嗅觉器官寻找寄主,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向寄主体内探钻,把卵产在其中,随着卵的孵化,寄主在完成提供养分的任务后也会死去,而玉米螟恰恰是赤眼蜂选中的最佳寄主。

近年来,随着赤眼蜂人工繁育技术的成熟,北京市针对玉米螟的防治,大面积释放人工繁育的赤眼蜂,并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赤眼蜂的释放时间应与玉米螟卵的发生期对应,北京市常年一代玉米螟卵盛期在6月中旬,二代玉米螟在7月下旬至8月初,三代玉米螟在8月下旬,具体放蜂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放蜂数量为每亩放蜂1~2万头,每次放蜂1万头。放蜂方法为每亩设1~3个释放点,在放蜂点选1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用牙签将纸蜂袋别在叶片背面的主叶脉上。注意事项有三点:一是准确掌握蜂卵发育进度;二是不要将赤眼蜂与农药、化肥混放,防止阳光直射,避免雨水直接冲洗。三是放蜂时如遇小雨,可继续放蜂,如遇大雨,将蜂放在阴凉黑暗处平摊,雨后立即放蜂。

《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有什么区别?》由植物养护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植物养护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种植机械化”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