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菲律宾肉豆蔻Myristica simiarum A. DC.》,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菲律宾肉豆蔻拉丁文名MyristicasimiarumA.DC.门蕨类植物门纲石松纲目卷柏目科肉豆蔻科属肉豆蔻属种菲律宾肉豆蔻

基本信息门中文名蕨类植物门门英文名Pteridophyta纲中文名石松纲纲英文名Lycopsida目中文名卷柏目目英文名Selaginellales科中文

基本信息

门中文名

蕨类植物门

门英文名

Pteridophyta

纲中文名

石松纲

纲英文名

Lycopsida

目中文名

卷柏目

目英文名

Selaginellales

科中文名

肉豆蔻科

科拉丁名

Myristicaceae

属中文名

肉豆蔻属

属拉丁名

Myristica

种中文名

菲律宾肉豆蔻

种拉丁名

MyristicasimiarumA.DC.

生境

本种没有生境资料

是否中国特有

是否引种栽培

非人工引种栽培

菲律宾肉豆蔻MyristicasimiarumA.DC.

地理分布

产于我国台湾省南部的兰屿。菲律宾也有分布。

本种未见到标本,仅依据金平亮三、李惠林分别编著的《台湾树木志》及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主编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描述。

台湾肉豆蔻MyristicacagayanensisMerr.

肉豆蔻MyristicafragransHoutt.

云南肉豆蔻MyristicayunnanensisY.H.Li

精选阅读

箭叶橙Fortunella hystrix DC.


    中文学名箭叶橙拉丁文名FortunellahystrixDC.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柑橘属亚属大翼橙亚属种箭叶橙分布区域产云南(安宁、大理等)、广西(大苗山)。

箭叶橙(FortunellahystrixDC.),小乔木,高4—6米。枝具长硬刺,幼枝扁而具棱,老枝近圆柱状。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4-6米。枝具长硬刺,幼枝扁而具棱,老枝近圆柱状。单身复叶,油点多,厚纸质,叶身及翼叶边缘有细钝裂齿,叶身卵形,长3-5厘米,宽1.5-3厘米,顶部短狭尖或短尖,基部阔楔尖或近于圆,中脉在叶面稍凸起;翼叶顶端中央稍凹或截平,倒卵状菱形,基部狭楔尖,侧脉在叶背颇明显;叶柄长3-6毫米,油点小而多,干后叶面的油点凹陷。单花或3数花簇生于叶腋。花未见。果梗长不超过1厘米,粗壮,径达4毫米;果萼5裂,厚纸质,三角形,长约2毫米,顶端尖,宿存,果近圆球形而稍长,长约4厘米,宽3.5厘米,果顶端短乳头状突尖,果皮较平滑,厚约2毫米,瓢囊6-7瓣,中心柱结实;种子甚大,几全部发育且充占瓢囊室绝大部分,6-8粒,不育种子1-2粒,三角状卵形,两侧平坦且平滑,背部弧形外拱,有明显的蜂窝状网纹,纵向肋纹比横向肋纹较明显,腹面脊肋状,长15-18毫米,宽10-14毫米,厚8-12毫米,种皮淡黄色,合点不明显,子叶乳白色,单胚。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00-1900米山谷密林下水溪旁。

分布范围

产云南(安宁、大理等)、广西(大苗山)。

本种提示

产广西的果径6-7厘米,油胞干后凹陷且变褐黑色,瓢囊约10瓣,每瓣有种子6-8粒,种子长10-12毫米,宽7-10毫米,厚5-6毫米,合点几占种皮的一半,暗紫褐色。可能是另一新种。

相关品种

与“箭叶橙CitrushystrixDC.”相关的种有:红河橙CitrushongheensisYe&al.宜昌橙CitrusichangensisSwingle香橙CitrusjunosSieb.exTanaka马蜂橙CitrusmacropteraMontrous.var.kerriiSwingle

绒叶含笑Michelia velutina DC. Prodr


    中文学名绒叶含笑拉丁文名MicheliavelutinaDC.Prodr二名法MicheliavelutinaDC.Prodr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又称木兰纲亚纲木兰亚纲目木兰目科木兰科亚科木兰亚科族木兰族、含笑亚族属含笑属种绒叶含笑种分布区域云南、印度

绒叶含笑(学名:MicheliashiluensisChunetY.F.Wu)是木兰科,含笑属小乔木,高可达8米。芽圆柱形或狭卵形,嫩枝被淡黄色绒毛,老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钝,托叶与叶柄离生,无托叶痕。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15-20米,胸径90厘米,树皮暗褐色。小枝髓心海绵质,具横隔的厚壁组织,幼嫩部分密被灰色长绒毛。上面中脉、小枝、果柄、果时的雌蕊群柄及蓇葖均残留稀疏长绒毛。叶薄革质,狭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1.5-18.5厘米,宽4-6厘米,先端急尖或稍钝,有短凸尖头,基部宽楔形或圆钝,侧脉细密,每边18-20条,离叶缘4-6毫米处开叉网结;叶柄长1-2厘米,密被灰色长绒毛;托叶痕长达叶柄的一半。花腋生于近枝端,直径8-10厘米,花被片淡黄色,10-12片,狭倒披针形,长4-6.5厘米,宽1-1.8厘米,外轮被绢毛,内轮的较狭小;雄蕊的药隔伸出成短尖头;雌蕊群及心皮均密被长绒毛。聚合果长10-13厘米,果柄长1-1.5厘米;蓇葖疏离,或集生上部,倒卵圆形,顶端圆钝,具短尖,基部收缩成柄,柄长约5毫米,具皮孔及疏被长毛;种子橙黄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1500-2400米的山坡、河边的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坡)。生于海拔1500-2400米的山坡、河边的杂木林中。印度东北部、尼泊尔、不丹也有分布。

在南华县大中山自然保护区有天然野生种分布,但种源稀少。除云南西北部外,绒叶含笑在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坡海拔2300~2400m的地方也有生长。印度东北部、尼泊尔、不丹。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含笑树冠浑圆,绿叶葱笼,开花时节苞润如玉、浓香扑鼻,是庭院观赏、园林绿化、美化环境的理想树种。因其种类丰富,株形大小不一、高矮多态,可根据园林绿化的不同需要选择。可配植于园门入口、园路一侧;也可数株集中种植于园落内,造成小园春色无限;还可与其他花木如桂花、玉兰、腊梅等香花植物组景,可造成群芳吐艳的场景。在现代园林绿化中,含笑属树种的主要应用途径和方式有:

(1)用于绿地中观赏乔灌木。含笑属植物枝叶繁茂,花色淡雅,清香宜人,可成片群植作为景观边界。因含笑可耐半阴,故也可将其间植于疏林中,与落叶大乔木搭配如玉兰、马褂木等构成景观。含笑还可以盆栽,摆放于城市广场和休闲绿地中,起到绿化效果

(2)用于行道树绿化。含笑属中多数种类树形高大、叶繁花香,非常适合作为行道树。如乐昌含笑、灰毛含笑等种,不但能耐一定程度的低温,还能吸附大量的粉尘。又如金叶含笑,叶背被红褐色绒毛,微风吹起金光闪闪,用作行道树宛如金光大道。

(3)用于景观小品点缀。可以配植于假山后,或栽于休憩亭旁,花叶俱美、芳香扑鼻。将含笑作为陪衬种植于数株常绿阔叶乔木的边缘,或者将阔瓣含笑、黄心夜合、多花含笑等种类组合种植,点缀在路边、广场角隅,效果甚佳。

实用价值

用材,木材纹理直,结构细,均匀,切削性能好,是胶合板、家具、室内装修的良好用材。树冠浓密,花淡黄色,作园林观赏树种。

栽培技术

含笑花可用扦插、压条、嫁接和播种4种方法繁殖。这里分别介绍各种繁殖方法。

(1)扦插法。用此法可在短期内繁殖较多的植株,但生长比嫁接苗慢。扦插时间以春、夏季为合适。春插在3月下旬进行,选1-2年生枝梢,长10-15厘米,剪去下部叶片,插入黄土拌河砂(6:4)作基质的苗床内,插后要求遮荫(透光率30%左右),经常保持床面湿润,待生根后上盆定植。夏插选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长8厘米左右,方法同春插。需要注意的是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具有各种病孳生的条件。因此,必须对扦插基质进行消毒。另外,如能用200ppm的吲哚丁酸浸泡插条的基部15分钟,取出晾干后再扦插,可加速发根和提高成活率。

(2)压条法。压条和扦插实为一个原理,都是利用枝条生长不定根的能力。扦插是脱离了母体进行的,虽然繁殖量较大,但成活的可靠性不及压条,而且家庭一般繁殖2-3株已够,故压条法繁殖含笑最适宜家庭采用。 压条在含笑生长期的任何时候都可进行。但以4月份最为合适,选取大小适当、发育良好、组织充实健壮的2年生枝条,长15-20厘米,在选好的包土发根部位,作宽度O.5-1厘米的环状剥皮,深达木质部,并涂以浓度40ppm左右的萘乙酸,然后在环剥处套上大小适宜的塑料袋,下端扎实,在袋内填实苔藓和培养土或吸足水分的蛭石,上端留孔,以利灌水和通气。在养护期间,注意经常往袋内浇些水,保证一定湿度,切不可干涸(但又不能积水或太湿)。约经2个多月的时间即可发根。待新根充分发达后,即可将幼株切离母株,另行上盆栽植。上盆后,置半阴处2周,不要施肥,以后让其逐渐增加光照。此后逐渐同母株一样进行水肥管理。

(3)嫁接法。嫁接繁殖,常以紫玉兰、天目木兰为砧木进行枝接,也易成活。嫁接时间,春接宜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含笑萌发前。秋接,宜在9月下旬至lO月上旬。秋接的苗要加强抚育,春接的管理容易,嫁接成活率一般可达85%。 嫁接一般采用切接法,接穗选择母树中、上部的健壮一年生枝,长1-2节,不带叶片,操作技术按一般切接常规。切接后,为防止水分浸入伤口,需覆盖稻草,露出顶梢,约经25天,接穗即可愈合并开始发芽,这时把盖草去掉,及时抹除砧木上的萌芽。

(4)播种法。此法适宜大量繁殖,但开花时期晚,花朵略小。播种可随采随播,也可以经砂藏,到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进行。苗床宜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少量播种,可直接播在花盆内。播后,用焦碳泥土覆盖,置放阴处,约经1个月时间即可出苗。

其它

绒叶含笑与缅桂花同属同科,每年的二月左右,是绒叶含笑开放得最为茂盛的时期,她的花朵与缅桂及其相似,花色洁白,清香纯正,花蕾上分布着许多棕褐色的绒毛。因为她在开放时,芳香无比,花开时几里以外便能闻到,故有十里香之称。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对宝台山的绒叶含笑这样记载道:“其树高临深岸,而南干半空,直然挺立……其花黄白色……花开时香闻远近,士人谓之十里奇香。”

据有关资料记载,构成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四般奇景的“上关花”,正是香闻十里的绒叶含笑。

红皮水锦树Wendlandia tinctoria (Roxb.) DC.


    中文学名红皮水锦树拉丁文名Wendlandiatinctoria(Roxb.)DC.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百合目科茜草科属水锦树属种红皮水锦树分布区域云南龙陵、思茅、石屏、屏边一带。

红皮水锦树(Wendlandiatinctoria(Roxb.)DC.),本亚种与原亚种不同的是萼管无毛或罕有微小的短柔毛,萼裂片有疏柔毛。本亚种和东方水锦树不同的是花序密被绒毛。花、果期3-5月。

形态特征

本亚种与原亚种不同的是萼管无毛或罕有微小的短柔毛,萼裂片有疏柔毛。本亚种和东方水锦树不同的是花序密被绒毛。花、果期3-5月。

染色水锦树(原亚种)

灌木或乔木;小枝被柔毛。叶对生,纸质或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长10-2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渐尖,上面无毛,下面罕无毛或常在脉上被柔毛,有时全部被绒毛;侧脉10-12对;叶柄被柔毛,长1.3-2厘米;托叶三角形,顶端骤尖。圆锥花序大,顶生,开展,被柔毛或绒毛,花序分枝交互对生;花小,长约6毫米,近无花梗,簇生;花萼被柔毛,萼管与萼裂片等长或稍长于萼裂片,萼裂片卵形;花冠白色,管状,冠管常纤细;花药稍伸出;柱头长圆形。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400-1550米的山谷林中或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云南龙陵。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龙陵、思茅、石屏、屏边、西双版纳。

三叶吴萸Evodia triphylla DC.


    中文学名三叶吴萸拉丁文名EvodiatriphyllaDC.二名法Evodiatriphyll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芸香亚科属吴茱萸属种三叶吴萸分布区域西藏东南部(墨脱)。印度及缅甸东北部

三叶吴萸(学名:Evodiatriphylla),为芸香科、吴茱萸属的植物。高大乔木。树皮浅纵裂;灰绿色小枝;小叶近长圆形;花未见;有果,8-9月成熟。中国分布于大陆的西藏等地,多生长于山地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采收和储藏:秋季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高达30米的乔木。树皮浅纵裂,内皮干后蓝黑色;小枝浑圆,灰绿色,与果序轴及果梗同被短柔毛。叶具3小叶,叶柄长25厘米;小叶纸质,全缘或边缘浅波浪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9-17厘米,宽4-7厘米,顶部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散生半透明油点,干后油点变棕至暗褐色,中脉在叶面凹陷,侧脉每边16-24条。花未见。

圆锥状聚伞果序腋生,长6-11厘米,宽6-8厘米,果序轴、果梗、叶背中脉均被甚细短、灰白色柔毛;果梗长约3毫米;成熟分果瓣近圆球形而稍长,被甚短柔毛,有透明油点,内果皮壳质,干后软骨质;种子宽卵形,长约4毫米,宽3毫米,褐黑色,有光泽。果8-9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900米山地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西藏东南部(墨脱)。印度及缅甸东北部也有。

多花水锦树Wendlandia tinctoria (Roxb.) DC. subsp. floribunda


    中文学名多花水锦树拉丁文名Wendlandia tinctoria (Roxb.)DC.subsp. floribund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合瓣花亚纲目茜草目科茜草科亚科金鸡纳亚科族郎德木族属水锦树属种染色水锦树 

多花水锦树(学名:Wendlandiatinctoriasp.floribunda)为茜草科水锦树属下的一个亚种。

形态特征

本亚种与原亚种不同的是花序无毛或有微柔毛;花萼无毛或有极稀疏的短柔毛;花冠裂片外面有糙伏毛。本亚种与东方水锦树不同的是花冠裂片外面有糙伏毛。花期7月。

染色水锦树(原亚种)

灌木或乔木;小枝被柔毛。叶对生,纸质或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长10-2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渐尖,上面无毛,下面罕无毛或常在脉上被柔毛,有时全部被绒毛;侧脉10-12对;叶柄被柔毛,长1.3-2厘米;托叶三角形,顶端骤尖。圆锥花序大,顶生,开展,被柔毛或绒毛,花序分枝交互对生;花小,长约6毫米,近无花梗,簇生;花萼被柔毛,萼管与萼裂片等长或稍长于萼裂片,萼裂片卵形;花冠白色,管状,冠管常纤细;花药稍伸出;柱头长圆形。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1100米的山坡干燥疏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孟连;国外分布于泰国、缅甸。

东方水锦树Wendlandia tinctoria (Roxb.) DC. subsp. orientalis


    中文学名东方水锦树拉丁文名Wendlandia tinctoria (Roxb.)DC.subsp. orientalis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合瓣花亚纲目茜草目科茜草科亚科金鸡纳亚科族郎德木族属水锦树属种染色水锦树

东方水锦树(学名:Wendlandiatinctoriasp.orientalis)为茜草科水锦树属下的一个亚种。

形态特征

本亚种与原亚种不同的是花序无毛或有微柔毛;花萼无毛或罕有极稀疏的短柔毛。花期3-5月,果期4-10月。

染色水锦树(原亚种)

灌木或乔木;小枝被柔毛。叶对生,纸质或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长10-2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渐尖,上面无毛,下面罕无毛或常在脉上被柔毛,有时全部被绒毛;侧脉10-12对;叶柄被柔毛,长1.3-2厘米;托叶三角形,顶端骤尖。圆锥花序大,顶生,开展,被柔毛或绒毛,花序分枝交互对生;花小,长约6毫米,近无花梗,簇生;花萼被柔毛,萼管与萼裂片等长或稍长于萼裂片,萼裂片卵形;花冠白色,管状,冠管常纤细;花药稍伸出;柱头长圆形。

生长环境

东方水锦树生于海拔280-2032米的山地林中或灌丛中。

分布范围

东方水锦树产于广西宁明、钦州、扶绥、武鸣,云南屏边、元江、思茅、沧源、潞西、龙陵。

老挝柯Lithocarpus laoticus (Hick. et A. Camus) A. Camus


    中文学名老挝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laoticus(Hick.etA.Camus)A.Camus别名老挝石栎门被子植物门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老挝柯分布区域产云南东南部(金平)。

老挝柯(Lithocarpuslaoticus(Hick.etA.Camus)A.Camus),壳斗科柯属的一种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40厘米。

形态特征

基本特征

一年生枝干后褐黑色,二年生枝及果序轴有多数明显凸起的皮孔,枝、叶无毛。叶略硬纸质,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2-20厘米,宽4-9厘米,顶端长渐尖或短突尖,基部宽楔形或急尖,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10-13条,有时上部在近叶缘处连结,支脉尚可见,干后叶面暗灰黑色,叶背淡灰色,有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1.5-2.5厘米。雌花序长4-10厘米,多穗聚生于当年生枝的顶部,花序轴被短柔毛;雌花序长10-15厘米,花每3朵一簇。果序轴下部粗4-6毫米,壳斗近圆球形,高达35毫米,宽20-25毫米,全包坚果,顶部略平坦,壳斗壁厚约1.5毫米,有多个肋状环圈,或在环圈之间有明显或隐约的鱼鳞片状痕迹;坚果近圆球形,径16-22毫米,顶部圆,果壁厚不及1毫米,几无毛,果脐占坚果面积的绝大部分。花期3月,果次年9月成熟。

典型

据A.Camus的描述,典型的老挝柯其成长叶革质,叶面干后有油润光泽,支脉几不显,壳斗顶部平坦。

据《中国木本淀粉植物》P101页载:滇南石栎与老挝石栎同种。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500-22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老挝北部。

壶壳柯Lithocarpus echinophorus (Hick. et A. Camus) A. Ca


    中文学名壶壳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echinophorus(Hick.etA.Camus)A.Ca别名壶斗石砾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分布区域产于云南南部(元江)。老挝及越南北部也有。

壶壳柯(学名:Lithocarpusechinophorus(Hick.etA.Camus)A.Camus)乔木,高约15米,当年生枝、嫩叶叶柄、叶背至少中脉及花序轴均被脱落性的短柔毛。叶近革质,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果序长约10厘米,果序轴粗约12毫米,壳斗每3个一簇。小苞片线状,坚果扁圆形。果期11月。产于云南南部。生于海拔约2000米的山坡疏林中。

形态特征

乔木,高约15米,胸径20厘米,当年生枝、嫩叶叶柄、叶背至少中脉及花序轴均被脱落性的短柔毛,小枝干后暗褐黑色,皮孔不明显。叶近革质,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9-15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狭尖,基部楔形,全缘,中脉在叶面微凸起或上段平坦,中央裂槽状凹陷,侧脉每边13-17条,支脉不明显,二年生叶的叶背无或几无毛,有带苍灰色紧实的蜡鳞层,干后叶面淡棕色或茶褐色;叶柄长1-1.5厘米。果序长约10厘米,果序轴粗约12毫米;壳斗每3个一簇,幼嫩时长椭圆形,顶端平坦且凹陷,成熟壳斗全包坚果,高20-24毫米,宽16-20毫米,下部宽,近顶部突然狭窄且稍伸长呈壶咀状,口部宽8-12毫米,小苞片线状,略弯钩,上部的长3-4毫米,下部的约1.5毫米,近顶部的则向壳斗口部下弯,覆瓦状排列,有糠秕状鳞秕,壳壁上薄下厚,厚达3毫米;坚果扁圆形,高10-12毫米,宽14-18毫米,柱座明显突出,无毛,无白粉,果脐深不到1毫米,中央部分稍隆起。果期11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2000米的山坡疏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南部(元江)。老挝及越南北部也有。

变种

沙坝柯(变种)

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0-12厘米,宽约3厘米,无毛,侧脉每边10-15条,至叶缘附近隐没;叶柄长约1厘米。壳斗扁圆球形,连线状小苞片宽3-3.5厘米,高1.5-2厘米,包着坚果约3/4,壳壁脆壳质,小苞片甚多,弯钩的线状,长5-8毫米;坚果扁圆形,宽22-25毫米,果脐中央部分微凸起,径15-18毫米。花、果期同前。

产云南屏边等地。生于海拔约19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越南东北部也有。

金平柯(变种)金平石栎

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4厘米,宽2-4厘米,侧脉每边12-14条,互不连接,叶背的毛较迟脱落但稀疏且纤细。壳斗扁圆形,包着坚果一半以上,或有时不到一半,宽20-25毫米,小苞片短线状或有时钻尖状,弯钩或稍伏贴生壳壁,长2-3毫米,稀较短,被棕黄色蜡鳞;坚果扁圆形,顶部略平坦,无毛,果脐凹陷,口径15-20毫米,深约1毫米,中央部分稍隆起。花期7-8月,果次年10-11月成熟。

产云南东南部(金平、西畴、麻栗坡等地)。

九翅豆蔻植物【知识详解】


    中文学名九翅豆蔻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藤黄目科姜科属豆蔻属种九翅豆蔻分布区域原产于中国海南省,广西,云南,西藏

九翅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生于海拔350-800m的林中溪边阴湿处,原产地为中国,分布于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经人工引种栽培,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南亚次大陆

形态特征

九翅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高2-3m,茎丛生。植侏下部叶无柄或近于无柄,中部和上部叶的叶柄长1-8cm;叶舌2裂,长圆形,长1.2-2cm,被稀疏白色柔毛,叶舌边缘干膜质,淡黄绿色。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0-90cm,宽10-20cm,先端尾尖,基部渐狭,下延,叶上面无毛,下面及叶柄均被白绿色柔毛。穗状花序近圆球形,直径约5cm,鳞片卵形;饮片淡褐色,早落,长2-2.5cm,被短柔毛;花萼管长约2.3cm,膜质,管内具淡紫红色斑纹,裂齿3,披针形,长约5mm;花冠白色,花冠管较萼管稍长,裂片长圆形;唇瓣卵圆形,长约3.5cm,全缘,先端稍反卷,白色,中脉两侧黄色,基部两侧有红色条纹;花丝短,花药线形,长约1cm药隔附属体半月形,淡黄色,先端稍向内卷;柱头具缘毛。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6-8月。

蒴果卵圆形,长2.5-3cm,宽1.8-2.5cm,成熟时紫绿色,3裂,果皮具明显的九翅,被稀疏的白色短柔毛,翅上更为密集,先端具残存的宿萼。果实呈卵圆形可椭圆形,略向一侧弯曲。果皮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具明显九条翅,被稀疏白色短柔毛,除果翅外,可见明显的纵走棱线。果皮较薄,经压后易沿棱处开裂,内表面黄色。中轴胎座,3室。种子团呈卵圆形或圆锥形,一端较尖长,每室有种子团2-12粒。种子不规则形,略扁,表面褐色、深棕郄或浅棕色。气香,味辛凉。

生长环境

九翅豆蔻生于海拔350-800m的林中溪边阴湿处。

分布范围

九翅豆蔻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和西藏等地。

主要价值

草药性状: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假种皮细胞多层,有的不完整。种上以表皮细胞方形或类方形,排列紧密。下皮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长方形内含黄红色、黄绿色或淡黄色色素。油细胞仅分布于种脊维管束的周围,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内含油滴。内种皮含大量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或簇晶。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开胃消食。主脘腹冷痛;腹胀;不思饮食;嗳腐吞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果实2-6g,根6-15g。

各家论述:《海南植物志》:果实有开胃、消食、行气、止痛的功能。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育苗地要靠近水源、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作苗床。通过翻耕土壤,施足基肥,清除草根石块、细碎土块后,施腐熟牛栏粪或堆肥作基肥,畦宽0.8-1米,沟宽40厘米。种植地宜选择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地中下部缓坡地,具有一定数量的常绿阔叶树,冬季寒流影响较小,坡向为东南向,两面有山或三面环山的山沟或水边不易冲刷的地方,腐殖质丰富的砂壤土。按1.5-2米行距翻耕土地,结合整地,砍去杂草树术,挖去树根,开穴,穴的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x30厘米。施基肥,在坡地上开排水沟,以防积水和冲刷。缺少荫蔽树的地方,先种速生树。2.繁殖方法用种子和分株繁殖。(1)种子繁殖一般选取8月初至9月随收随播种,播种前催芽,如种子量少,可用种子4倍的湿沙混合后置于盆中,经常保持湿润,在30-35℃气温下,一般10多天即可出芽点,此时取出播种。按行距10-15厘米开沟条播,播种后覆土0.5厘米,床面盖草,20-30天开始出土,从播种到齐苗需40-60天。当幼苗出现2-3片叶时,进行间苗或移床,促进叶片加速增加,至5-7片叶时,植株开始分蘖,苗高30厘米左右可出圃定植。定植株行距1米×1.5-2米。每穴栽种子苗2-3株,不要栽得过深,以免影响发根抽笋。栽后压实,淋定根水。(2)分株繁殖在田间选择健壮高产的植株,剪取其根状茎,每一根茎上具有2-3个地上茎。一般生长茂盛的二年生株丛,可取8-10小丛作种苗用,随挖取随种。3.田间管理(1)遮荫幼苗出土时,将盖草轻轻拨至行间,以利出苗,出苗时要搭设荫棚,以防止烈日暴晒。(2)除草、割枯苗定植后封行前,及时拔除杂革,注意不要伤幼茎和须根。收果后,及时除去枯、弱、病残株。密度过大的,多剪一些弱苗。(3)追肥、培土定植初期和初出果后,应重施人粪尿或硫酸铵水溶液,以促进苗群生长。进入开花结果期,应施氨、磷、钾全肥,并配合施土杂肥、火烧土等。也可在结果期用2%过磷酸钙水溶液作根外追肥,以促苗促花,增大果实,提高结果率。爪哇白豆蔻为浅根系植物,须根多,常散生在土表,在秋冬施肥后进行培土,但不宜过厚,以免妨碍花芽抽出。(4)灌溉排水高温干旱会引起叶片卷缩、萎黄、植株生长纤弱;若花期遇干旱,则花序早衰,开花少,花粉和柱头黏液也少,造成授粉不稔或幼果干死,此时要及时灌溉或喷洒,增加空气湿度。雨季要修好排水沟,以免积水引起烂根烂花。(5)调节郁闭度育苗阶段要求80%-85%郁闭度,开花结果阶段,则要求70%的郁闭度,入冬时可增加到80%。(6)人工授粉爪哇白豆蔻花朵结构特殊,不易进行自花传粉或异花授粉,故需人工辅助授粉。在正常气候下,上午7点以后开花,8点后陆续散粉,10点花粉达到成熟,故人工授粉应在每天8-12时进行为宜。具体方法是用竹签挑起花粉涂在漏斗状的柱头上即可,花粉多时挑1朵花的花粉可授2-3朵花。

球壳柯Lithocarpus sphaerocarpus (Hick. et A. Camus) A. C


    中文学名球壳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sphaerocarpus(Hick.etA.Camus)A.C别名各黎(广西德保),球果石栎、球壳椆二名法Lithocarpussphaerocarpus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分布区域广西、云南、越南北部

球壳柯,学名:Lithocarpussphaerocarpus(Hick.etA.Camus)A.Camus。为壳斗科柯属的一个种。乔木。产广西西部(靖西、德保)、云南南部(金平、勐腊等地)。生于海拔600-13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在广西凤山、靖西一带多见于阳坡疏林中。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20米,胸径20-40厘米,小枝及二年生叶干后颜色苍暗,嫩叶干后叶面常有油润光泽,枝、叶无毛。叶厚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2-20厘米,宽4-7厘米,顶部渐尖或短突尖,基部楔形,沿叶下延,全缘,中脉在叶面甚凸起,侧脉每边14-18条,支脉密接,彼此近于平行,叶背有紧实的蜡鳞层,成长叶背面带灰白色;叶柄长1.5-2厘米。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有时单穗腋生;雌花序长10-20厘米;雌花每3朵一簇,很少2朵或单朵同时生于花序轴的基部,花簇基部有长3-7毫米的花柄,柄上着生细小、三角形的小苞片,花柱长1-1.5毫米,稍斜展。果序轴粗7-12毫米,壳斗全包坚果,圆球形或略扁圆形,径15-20毫米,壳壁脆壳质,厚约0.5毫米,被苍灰色细毛,小苞片三角形,细小,疏离,位于壳斗顶部的有时仅具痕迹;坚果扁圆形,高12-16毫米,宽14-19毫米,密被灰黄色粉末状细毛,果脐凹陷,深约1毫米或较浅,口径8-12毫米。花期12-1月,果次年9-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13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多见于阳坡疏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广西西部(靖西、德保)、云南南部(金平、勐腊等地)。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黑家柯Lithocarpus magneinii (Hickel et A. Camus) A. Camu


    中文学名黑家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magneinii(HickeletA.Camus)A.Camu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黑家柯分布区域产自云南东南部(金平、屏边)。

黑家柯(学名:Lithocarpusmagneinii(HickeletA.Camus)A.Camus)为乔木,高15-25米,小枝及叶柄干后变褐黑色。叶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雌花序常较大;雌花每3朵一簇,壳斗挺直,果序轴较其着生的枝条粗壮,壳斗碗状,包着坚果2/3-4/5;坚果宽圆锥形或扁圆形,透熟时有纵缝裂隙。花期2-4月,果次年同期或10月成熟。产老挝、越南和中国云南。生于海拔700-12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较湿润地方。

形态特征

乔木,高15-25米,胸径40-60厘米,新生嫩叶及花蕾干后常有油润的树脂,小枝及叶柄干后变褐黑色,皮孔小,淡棕黄色。叶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危?浯笮⒅实亍⒀丈?鸵堵龅慕峁咕?氲ス?碌募竿耆?恢拢灰侗??1-1.5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雌花序常较大,长6-10厘米;雌花每3朵一簇,很少兼有单朵散生于花序轴的下部,花簇的基部有长3-8毫米,粗3-4毫米,壳斗成熟时粗达7毫米的柄,花柱3或4(-5)枚,长不过1毫米,挺直,果序轴较其着生的枝条粗壮,下部无果,散生明显的皮孔,壳斗碗状,高(柄除外)10-15毫米,宽16-22毫米,包着坚果2/3-4/5,壳壁厚1.5-2.5毫米,外壁有6-8个线纹环圈(柄部有1-3个);坚果宽圆锥形或扁圆形,高12-16毫米,宽18-20毫米,被黄灰色丝光质细伏毛,透熟时有纵缝裂隙,深约1毫米,口径12-15毫米,中央部分稍隆起。花期2-4月,果次年同期或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700-12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较湿润地方。

分布范围

产自云南东南部(金平、屏边)。老挝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该种特征

黑家柯与单果柯组成一个较特殊的自然群,其特征是:壳斗有规则的线纹状圆环,其基部有长的壳斗柄,果脐凹陷,坚果密被丝光质、纤细的伏毛;植株的幼嫩器官干后有暗褐色树脂流出。单果柯与该种的唯一区别是前者单个壳斗散生而本种则是3个一簇。

棱果柯Lithocarpus triqueter (Hickel et A. Camus) A. Camu


    中文学名棱果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triqueter(HickeletA.Camus)A.Camu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棱果柯分布区域产自云南(河口、屏边)。越南北部也有。

棱果柯(学名:Lithocarpustriqueter(Hickel&A.Camus)A.Camus)为高大乔木。花序轴及叶背有细片状紧贴的蜡鳞层。叶厚纸质,狭长椭圆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全缘,叶柄长2-2.5厘米。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雌花序长8-10厘米,每3朵一簇;果序轴粗壮,壳斗略呈不对称的近圆球形,全包或包着坚果的绝大部分;坚果一或两侧稍呈压扁状的圆球形,果脐凸起。花期约6月,果次年9-10月成熟。产中国云南省及越南。生于海拔600-1200米常绿阔叶林中。

形态特征

高大乔木。花序轴及叶背有细片状紧贴的蜡鳞层。叶厚纸质,狭长椭圆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长15-25厘米,宽5-7厘米,顶部短渐尖,基部楔尖,沿叶柄下延,全缘,中脉的下半段在叶面微凸起,但上半段及侧脉稍微凹陷,侧脉每边8-11条,在叶缘附近斜弯向上并隐没,支脉纤细,疏离,干后叶面暗褐色,叶背灰棕色;叶柄长2-2.5厘米。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长达20厘米;雌花序长8-10厘米;雌花每3朵一簇,花柱长约1毫米,通常3花、有时2花同时发育结实;果序轴粗壮,基部粗约1厘米,壳斗略呈不对称的近圆球形,径22-26厘米,全包或包着坚果的绝大部分,小苞片鳞片状,三角形,紧贴,覆瓦状排列,干后苍灰或淡褐灰色,密被糠秕状腊鳞;坚果一或两侧稍呈压扁状的圆球形,上半部有钝纵棱,柱座四周明显浅凹陷,高与宽约16-24毫米,被脱落性毛状蜡鳞,果脐凸起,占坚果面约一半或稍多。花期约6月,果次年9-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1200米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云南(河口、屏边)。越南北部也有。

该种提示

棱果柯的原描述仅有果序,记载其果被毛,果脐位于坚果的底部至约1/3。

《菲律宾肉豆蔻Myristica simiarum A. DC.》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肉肉植物小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