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类水蕹科
产地分布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拥有块茎,叶片为绿色或稍呈茶色,丛生,长披针形。叶型大,有和缓的波浪状,不过叶片上皱褶的数最会随光线的强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所开的花呈棒状集合花状。
繁殖方法:由块茎长出匍匐枝,形成小株
栽培要点:碳酸盐硬度:5dH~12dH
酸碱度(pH值):6.0~7.5
水温:22~28℃
光照:自然光照
栽培难易度:普通
布景位置:中景
zw59.com精选阅读
品种名称大卷浪草
学名Aponogeton stachyosporus
植物种类 多年生花卉-水生植物
生物分类水蕹科
产地分布于马来半岛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有呈球形棕色平坦的块状茎,叶片相当耀眼,类似于刚出水的长海带。长20~30厘米,宽l厘米,叶子有明显起伏且缠绕多次,多、宽、粗的中叶脉可分出2对纤弱的侧叶脉,长约8厘米的花序呈白色或绿色。只能在有强烈光照的软水中生长。
繁殖方法:繁殖困难,以侧枝繁殖
栽培要点:碳酸盐硬度:1dH~5dH
酸碱度(pH值):5.5~6.5
水温:22~26℃
光照:中、强光照
栽培难易度:极难
布景位置:中景、侧景
印度猪笼草(学名:Nepentheskhasiana)是存在于印度卡西丘陵(KhasiHills),是唯一一种原产于印度的猪笼草。草本,有时多少木质,直立、攀缘或平卧。
形态特征
印度猪笼草的上位笼猪笼草植物是草本,有时多少木质,直立、攀缘或平卧。叶互生,无柄或具柄,最完全的叶可分为叶柄、叶片、卷须、瓶状体和瓶盖五部分。花整齐,上位,单性异株,组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被片4-3,开展,覆瓦状排列,腹面有腺体和蜜腺;雄花具雄蕊24-4枚;花丝合生成一柱,花药于花柱顶聚生成一头状体,外向纵裂;雌花具一由4-3心皮组成的雌蕊;子房卵形、长圆球形或四棱柱形,4-3室,胚珠多数,花柱极短或缺,柱头盘状,4-3裂。蒴果,种子多数,丝状,胚乳肉质,胚直立。印度猪笼草是存在于印度卡西丘陵(Khasi
Hills),是唯一一种原产于印度的猪笼草。
分布范围
印度猪笼草的下位笼分布很局限,在野外很罕见。只分布于梅加拉亚邦(Meghalaya)的卡西丘陵地区中的贾因蒂亚丘陵(Jaintia
Hills)的嘉润(Jarain)地区和加罗丘陵(Garo
Hills)的巴马拉(Baghmara)地区。尽管印度猪笼草的分布范围很小,但它却有很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主要价值
猪笼草的捕虫笼会分泌蜜汁引诱昆虫,并且能从中汲取营养。正是它捕虫的作用,可以将其摆放在蚊虫易进的窗户、走廊。
其它名称
卡西人将印度猪笼草称为“tiew-rakot”,意为“恶魔之花”或“吞噬草”。贾因蒂亚人则称之为“kset
phare”,意思大概是“有盖子的捕蝇网”。而加罗人则称之为“memang-koksi”,字面意思是“恶魔的笼子”。印度猪笼草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濒危物种名录(2006
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中,等级为濒危(Endangered)。
它以苏门答腊西部的欣佳浪山(MountSinggalang)得名。欣佳浪山猪笼草与上位猪笼草(N.diatas)和匙叶猪笼草(N.spathulata)之间存在着近缘关系。
简介
Nepenthessingalana
分类学
2001年,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对来自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的猪笼草进行了70个形态特征的对比。
其中欣佳浪山猪笼草和另外三种猪笼草被分于第三进化分支。
自然杂交种
以下是现已发现的自然杂交种。
N.aristolochioides×N.singalana
N.bongso×N.singalana
N.gymnamphora×N.singalana
N.inermis×N.singalana
N.singalana×N.spathulata
品种名称印度血桐
学名Macaranga indica wight
植物种类 观花树木
生物分类大戟科血桐属
产地云南。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亦有分布。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乔木。株高10-25m。嫩枝和花序被黄褐色柔毛。叶薄革质,卵圆形,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后状着生,具斑状腺体2个,叶缘具疏生腺齿,一面无毛或沿叶脉具疏毛,下面被柔毛和具颗粒状腺体;掌状脉9条,侧脉6对;叶柄长11-14cm。雄花序圆锥状,小花序轴呈之字形;雄花萼片3枚,雄蕊5-7枚;花梗长1mm,疏生柔毛。雌花序圆锥状;雌花萼片4枚,宿存;子房1室,侧生;蒴果球形,具颗粒状腺体。种子近球形,黑色,光滑。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活习性:喜光,稍耐瘠薄。生于海拔1200-1850m的山谷、溪畔常绿阔叶林中或次生林中。
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
应用价值:本种果实红色,树形优美,是很好的行道树种。适宜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
印度橡皮树(学名:印度榕,拉丁学名:Ficus elastica Roxb. ex Hornem.)为桑科榕属乔木,高达20-30米,胸径25-40厘米;树皮灰白色,平滑;幼小时附生,小枝粗壮。瘦果卵圆形,表面有小瘤体,花柱长,宿存,柱头膨大,近头状。花期冬季。原产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马来西亚(北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我国云南(瑞丽、盈江、莲山、陇川)在800-1500米处有野生。花期冬季。
中文学名:印度橡皮树
拉丁学名:FicuselasticaRoxb.exHornem
别称:印度榕树、缅树
科:桑科
属:榕属
分布区域: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东北部、缅甸、马来西亚等地分类:木本植物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白花印度野牡丹,拼音:báihuāyìndùyěmǔdān
拉丁学名:MelastomamalabathricumvaralbaLinn
别称:野牡丹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桃金娘目,亚目:山茶亚目
科:野牡丹科,亚科:野牡丹亚科
族:,属:野牡丹属
形态特征
白花印度野牡丹灌木,叶对生,被毛,全缘,花单生,花瓣5,白色。蒴果卵形。
生长习性
白花印度野牡丹原产马来群岛。
白花印度野牡丹图片
印度蒲公英(学名:Taraxacumindicum)为菊科蒲公英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越南、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1,300米至3,8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路旁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根垂直,较粗。
叶多数,倒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基部渐狭,先端略尖,倒向羽裂或稀羽状深裂,侧裂片三角形,全缘或有小齿,顶端裂片稍大,三角形、戟形或菱形,无毛或被稀疏的微柔毛。
花葶多数,长于叶,高约5-20厘米,幼时密被绵毛,后近无毛;头状花序直径约15-25毫米;总苞片多数,先端增厚;外层总苞片伏贴或略展开,卵形或披针形,长10毫米,宽1.5-2毫米,具明显的白色边缘;内层总苞片披针形,长为外层总苞片的2倍;舌状花黄色,边缘花舌片背面有紫色条纹。
瘦果淡褐色,包括喙基长4-5毫米,上部有较长的大型或中等的小瘤,顶端突然缢缩为圆锥形的喙基,喙纤细,长8-10毫米;冠毛白色。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300-3800米路旁草地。
分布范围
产四川西南部(木理)、云南中及西部(昆明、江川、中甸、丽江)。西藏有记载。印度、越南也有分布。
《印度浪草》由植物大全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草本类植物的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