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室养花好不好?卧室养花可以吗?风水上认为植物是有灵性的,对人的各方面都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因此常用植物来调节环境气场。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宽叶弹簧草植物》,希望您喜欢!

  • 中文学名宽叶弹簧草
  • 科风信子科
  • 属虎眼万年青属

宽叶弹簧草,植株具圆球状鳞茎,其表皮露出土面部分为绿色,为风信子科、虎眼万年青属鳞茎植物。

形态特征

植株具圆球状鳞茎,其表皮露出土面部分为绿色,叶长条形,先端尖,扭曲向上生长,总状花序,花瓣淡黄色,中央有绿色条纹,花期为3月至4月。

繁殖方法

分株

可结合秋季换盆进行,最好是在新叶长出前,这样在长途运输中不会损伤叶片,方法是将大的鳞茎周围萌生的小鳞茎掰下,晾两天或更长时间,等伤口干燥后栽在培养土中,无论有根无根都能成活。

播种

在秋季进行,播后覆以薄土,罩上玻璃片,以保持土壤、空气湿润,具有较高的出苗率。

zw59.com扩展阅读

弹簧草


弹簧草(学名:Albuca namaquensis Baker),属于多年生鳞茎类肉质植物,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地区。它喜爱在凉爽、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但是怕湿热,也耐干旱,它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在南方冬季可在室外过冬。弹簧草的形态独特,鳞茎古朴,它的线条十分流畅飘逸,而且花开时散发着阵阵淡雅清新,非常适合用小盆栽种,点缀于窗台,阳台上,奇特而有趣!

中文学名:弹簧草 拉丁学名:AlbucanamaquensisBaker 目:天目冬目 科:天目冬科 族:虎眼万年青族 种:弹簧草 门:木贼门 纲:木兰纲分类:宿根植物

宽叶皇冠


品种名称宽叶皇冠

学名Echinodorus bleheri

植物种类 多年生花卉-水生植物
生物分类泽泻科

产地分布于热带南美洲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叶丛生,短柄或无柄,肉厚,深绿色长针形叶长30~50厘米、宽4~8厘米。叶缘有皱褶,叶片两端尖锐,有2条内侧纵叶脉从中央叶脉旁延伸而出,而在基部附近可看见另2条叶脉,有无数咖啡色交叉叶脉。宽时皇冠是相当强壮的水草,在硬水的中亮度光照下生长良好,如果叶子缺铁会变黄。

繁殖方法:以偶生繁殖

栽培要点:碳酸盐硬度:2dH一15dH

酸碱度(pH值):6.5~7.5

水温:24~28℃

光照:中等光照

栽培难易度:普通

布景位置:主景草、中景

宽叶香蒲


植物名称 宽叶香蒲

别名 香蒲
拉丁名 Typha latifolia L.

英文名 Broadleaf Cattail

科属 香蒲科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区;北温带各地广为分布。

特征描述
形态特征:

①株:植株粗壮,高1~2m。根茎肥大,横走泥中。叶片线形,长50~130cm,宽8~20mm,叶鞘抱茎,于顶端展开。花茎较叶为短。雌、雄花序通常连接,苞片线形,长10~20cm,早落。雄花序细长,长6~14cm,雄花具雄蕊2~3,花药长约2.5mm,花被长柔毛状,花粉组成四分体。雌花序长8~15cm,直径1.8~3cm,深褐色,成熟后果序上出现白斑;雌花间无小苞片存在,花被片长柔毛状,长0.7~3.5mm,约30~50枚,着生于子房柄之基部,柱头披针形至菱形,宿存,褐色或深褐色,雌蕊长度较长柔毛状的花被片为长。

②实:小坚果纺锤形,淡褐色,长(0.9)1.2~1.5(1.6)mm,子房柄长15~18mm,子房柄基部的长柔毛,长0.7~3.5mm。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花期6~7月;果期8~10月。以种子及根茎繁殖。繁殖方式与狭叶香蒲、长苞香蒲等相同。

营养价值
每100克蒲菜食部含水分95.0克、蛋白质1.2克、脂肪0.1克、碳水化物1.5克、能量50.2千焦耳、粗纤维0.9克、灰分1.3克、钙53毫克、磷24毫克、铁0.2毫克、胡萝卜素0.01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04毫克、尼克酸0.5毫克、抗坏血酸0.6毫克。

食疗与保健
草芽和蒲菜配荤菜炒食、炝拌、烧、炖、焖、煮、做汤、做馅、腌制咸菜。

蒲菜炒里脊丝 猪里脊肉、水发玉兰片、蒲菜、青蒜、鸡蛋清、鲜葱丝、鲜姜丝、精盐、味精、料酒、清汤、白酒。色洁白,质滑嫩,味咸鲜。

锅塌蒲菜 蒲菜、鸡蛋、面粉、鲜葱丝、鲜姜丝、精盐、味精、料酒、酱油、清汤、水淀粉、熟猪油。色泽金黄,鲜香软嫩,清爽可口。

花粉入药。甘,平。含异鼠李素甙、脂肪油、谷甾醇、棕榈酸、硬脂酸。生用活血行瘀,利小便。用于闭经、痛经、产后淤血作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炒炭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子宫出血、血痢、尿血。外用于外伤出血、口疮。水煎服,用量5~15克。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保健:花粉供药用,称蒲黄,用于行瘀利尿,炒炭可收敛止血。

综合利用:果穗中雌蕊柄上的长毛,称蒲绒,可作枕头心的填充物。叶可编织蒲包、蒲垫等用。

宽叶不死鸟的繁殖方法 宽叶不死鸟怎么繁殖


宽叶不死鸟,也叫大叶落地生根。宽叶不死鸟,听这个名字我们就能想到,这种植物算是比较好养的了,养不活都难啊!它的繁殖能力,很快就会繁殖好几颗,枝繁叶茂形容它一点也不为过。那么宽叶不死鸟怎么繁殖呢?今天就来介绍一下宽叶不死鸟的繁殖方法。

宽叶不死鸟的生长环境

宽叶不死鸟对水分的要求不是特别严,但是害怕积水,会导致烂根。不死鸟喜欢潮湿的、光照充足的环境,如果光照不足,会影响他的繁殖与观赏性。

宽叶不死鸟比较不耐寒,冬季要注意移至室内养殖,夏季要注意适当遮阴。

它是靠叶片两侧的小芽繁殖的,那些长出的小芽落地后就会生根,造成“群居”现象,因此,宽叶不死鸟也叫落地生根。

宽叶不死鸟的繁殖方法

宽叶不死鸟常用扦插、不定芽和播种繁殖。扦插以5~6月,将健壮叶片平放在沙床上,与沙紧贴,保持湿度,插后1周即能从叶缘齿缺处长出小植株,长成后切割移入盆内。枝插剪取顶端枝条8~10厘米长,稍干燥后插入沙床,1周后开始生根,2周后可盆栽。不定芽繁殖更为简便,将叶缘生长的较大不定芽剥下可直接上盆。宽叶不死鸟种子细小,播后不覆土,播后约12~15天发芽,发芽率高。

宽叶不死鸟的繁殖方法就介绍到这里了,想要解决更多的问题欢迎关注火爆植物59网微信号:zw59.com),留言即回复您想了解的植保信息。

宽叶不死鸟的养殖方法 宽叶不死鸟怎么养


宽叶不死鸟别称大叶落地生根,为景天科伽蓝菜属多肉植物,因其繁殖能力而被人们誉为“不死鸟”,原产地是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的热带地区,盆栽是窗台绿化的好材料,点缀书房和客室也具雅趣,那么宽叶不死鸟怎么养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宽叶不死鸟的养殖方法。

宽叶不死鸟生长习性

宽叶不死鸟原产非洲,我国各地栽培,有逸为野生的,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甚耐寒,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在潮湿的空气中,上下面能长出纤细的气生须根,这小幼芽均匀排列在大叶片的边缘,一角即落且会落地生根。

宽叶不死鸟的养殖方法

1、土壤:宽叶不死鸟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盆栽时可用腐叶土3份和砂土1份混合作基质。

2、修剪:对新上盆的小苗要及时摘心,促进分枝。对于较老的植株,应短截使其萌发新枝。

3、换盆:茎叶生长过高时,应摘心压低株形,促其多生枝。每年春季更新换盆,保持优美株态。

4、浇水:生长期浇水稍多,保持盆土湿润,但不能积水,秋冬应减少浇水,冬季严格控制浇水。

5、施肥:施肥不必过勤,否则造成旺长,并有可能造成植株腐烂,生长季每月施1~2次肥即可。

6、防病:灰霉病、白粉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介壳虫和蚜虫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宽叶不死鸟的养殖方法就介绍到这里了,想要解决更多的问题欢迎关注火爆植物59网微信号:zw59.com),留言即回复您想了解的植保信息。

大叶猪笼草植物


  • 中文学名大叶猪笼草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分布区域马来西亚婆罗洲沙巴地区的特鲁斯马迪山

大叶猪笼草为藤本植物。茎可长达10m,直径达10mm,呈圆柱形。节间距可长达35cm。叶片呈椭圆形,可长达60cm,宽至20cm。叶片末端先尖后钝,基部骤缩。叶柄可长达15cm。叶柄包住茎且向外翻,形成两个脊。在中脉的两侧各有1~3条纵脉。笼蔓可长达35cm。

简介

Nepenthesmacrophylla

大叶猪笼草是马来西亚婆罗洲沙巴地区的特鲁斯马迪山(MountTrus
Madi)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在拉丁语中“macro”表示巨大的,“phylla”表示叶片。大叶猪笼草与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只在捕虫笼和叶片上有些许的差别,所以大叶猪笼草曾被认为是爱德华猪笼草(N.edwardsiana)的一个亚种。

猪笼草科,猪笼草属。多年生草本或半木质化藤本食虫植物。叶互生,长椭圆形,全缘,中脉延长为卷须,末端有一小叶笼,叶笼小瓶状,瓶口边缘厚,上有小盖,成长时盖张开,不能再闭合,笼色以绿色为主,有褐色或红色的斑点和条纹,甚为美观,笼内壁光滑,笼底能分泌粘液和消化液,有气味以引诱小动物,小动物一旦落入笼内很难逸出,终被消化和吸收;
雌雄异株,总状花序,有萼片3—4枚,无花瓣,雄蕊4—24,合生,子房上位,4室;蒴果,种子多数。产我国广东;亚洲热带也有分布。繁殖用扦插或播种。要求用泥炭土、泥炭藓、树叶加上木炭屑、干牛粪碎块和少数沙为栽培材料,栽于木框或漏空花盆中。根黑色,易断,栽植时应多注意。木框悬挂在阴棚或树下,或温室内,稍为遮荫,温度不低于18℃。夏季要高空气湿度和通风;
水分以不含石灰质为佳。生长期用牛粪水作追肥。猪笼草为有趣之食虫植物之一,叶笼大而色美,一些杂交种叶笼可大到可盛300—400毫升的水,在植物园温室中也是引人注意的观赏植物。在华南又作药用。

植物学史

大叶猪笼草且仅分布于特鲁斯马迪山(MountTrus
Madi),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看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在发现它后不久,它就被认为与基纳巴卢山特有的长毛猪笼草(N.
villosa)是同一个物种。在仓田重夫(ShigeoKurata)1976年所著的《基纳巴卢山的猪笼草(NepenthesofMount
Kinabalu)》中写道:原生地

“特鲁斯马迪山(MountTrus
Madi)坐落于基纳巴卢山的南部,在此有此种猪笼草的原生地。虽然这还未被证实,但它的存在也是可以预料的,因为在这里存在着适合此种猪笼草生长的海拔高度。”

后来,大叶猪笼草又被看作是与之存在着近缘关系的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的一种个体。大叶猪笼草最早由约翰内斯·马拉维尼(Johannes
Marabini)于1983年3月发现。他还收集到了编号为Marabini2167的模式标本,现存放于德国的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Universityof
Erlangen-Nuremberg)。4年后,马拉维尼将其分为爱德华猪笼草(N.edwardsiana)的一个亚种。

物种命名与论述出处

在安西娅·飞利浦(AntheaPhillipps)和安东尼·兰博(Anthony
Lamb)1996年发表的著作《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ofBorneo)》中对大叶猪笼草进行了表述,并将其命名为“Nepenthes
macrophylla(Marabini)Jebb&Cheekined”。植物学家马修·杰布(Matthew
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
Cheek)在1994年就有意要将大叶猪笼草提升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在他们1997年的论文中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也支持这个观点,他指出爱德华猪笼草(N.edwardsiana)与长毛猪笼草(N.villosa)比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与大叶猪笼草更相似,而爱德华猪笼草(N.edwardsiana)与长毛猪笼草(N.
villosa)已被分为两个独立的物种,为什么大叶猪笼草就不应该独立为一个物种呢。

形态特征

捕虫笼

大叶猪笼草的捕虫笼很坚硬,为木质。地面笼和下位笼为短圆柱形,捕虫笼中部有一个笼肩。它们很巨大,可高达35cm,宽至15cm。地面笼的下半部凸起。在每个捕虫笼的前部都有一对不宽于10mm的翼。笼口为卵形,倾斜。唇向外反卷成圆柱形,唇上有高度发达的唇肋,在唇的内缘有向下尖出的唇齿。盖子前部为卵形,很宽大,基部为心形。在盖子基部的后方有一个不分叉的笼蔓尾,长度不超过9mm。上位笼大多数方面类似于下位笼。区别在于,上位笼更类似于圆柱形,翼退化为一对隆起,且笼肩更靠上。大叶猪笼草捕虫笼的颜色有很多种,但黄色的比红色的数量更大。

花序

大叶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花梗可长达23cm,直径5mm。花轴可长达55cm。每一个小花梗带一朵花,有苞片,长达16mm。萼片为椭圆形,长达6mm。大叶猪笼草植株的大部分都披被着很短且易脱落的毛被。

生态学

大叶猪笼草仅存在于婆罗洲的沙巴地区的特鲁斯马迪山(MountTrusMadi)山顶。而就算是附近同一海拔的潘那索维坦山(Mount
Pinesowitan)山顶上也不存在。海拔2200~2400m是最适宜大叶猪笼草生长的海拔范围,但其也可在海拔2000~2600m的地区存活。在特鲁斯马迪山大叶猪笼草分布于2200~2642m的山顶之间。
大叶猪笼草生长于山脊顶部长满水苔的山地森林里的植被中,这些植被主要由薄子属(Leptospermum)和杜鹃属(Rhododendron)的植物组成。像其他高地猪笼草一样,大叶猪笼草原生地的昼夜温差很大,中午最高温可达30℃,而晚上最低只有5℃。特鲁斯马迪山的山顶常常云雾缭绕,其空气湿度相当的高。

生长环境

大叶猪笼草既能沿地面匍匐生长,也可以作为一个附生植物攀附于其他植物身上。大叶猪笼草与劳氏猪笼草(N.lowii)和毛盖猪笼草(N.
tentaculata)生存于同一地区。劳氏猪笼草(N.lowii)与大叶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被称为特鲁斯马迪山猪笼草(N.×
trusmadiensis)。

濒危等级

由于大叶猪笼草的分布狭窄,且特鲁斯马迪山没有得到像基纳巴卢山那样的保护,所以大叶猪笼草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濒危物种名录(2006
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等级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而植物学家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在1997年依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IUCN
criteria)在一个非正式的评估中曾将大叶猪笼草列入濒危等级。克拉克说:“要想让这个物种在野外延续至下个世纪,就需要大力度的保护。”大叶猪笼草遭受各样的威胁,包括过度采集和登山者造成的原生地破坏。这些人类的活动让大叶猪笼草的种群数量大大的下降,它已被认为是婆罗洲最濒危的高地猪笼草。

杂交种

自然杂交种
N.lowii×N.macrophylla

别名:特鲁斯马迪山猪笼草(Nepenthes×trusmadiensis)简称:TM

目前在野外只发现了大叶猪笼草与劳氏猪笼草(N.lowii)的自然杂交种。1983年,劳氏猪笼草(N.
lowii)与大叶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由约翰内斯·马拉维尼(JohannesMarabini)和约翰·布里格斯(John
Briggs)在特鲁斯马迪山(MountTrusMadi)上发现。之后,马拉维尼给这个物种命名为特鲁斯马迪山猪笼草(N.×
trusmadiensis)。布里格斯1984年再次来到特鲁斯马迪山,但发现其只剩下一小群了。

特鲁斯马迪山猪笼草

特鲁斯马迪山猪笼草的叶片可长达50cm。它是婆罗洲的猪笼草中可以长出巨大笼子的品种之一,捕虫笼高度可达35cm。它的形态为劳氏猪笼(N.
lowii)草与大叶猪笼草的混合型。它的盖子和劳氏猪笼草(N.
lowii)一样外翻,且在盖子下表面有短毛。唇有突出的唇齿和楞,但并不类似于大叶猪笼草的形状。它的花序可达50cm长,每个小花梗有两朵花。除了捕虫笼之外,植株的其他部分并不是很巨大。

特鲁斯马迪山猪笼草(N.×trusmadiensis)仅分布于特鲁斯马迪山海拔2500~2600m的山顶地区。

相关物种

大叶猪笼草与爱德华猪笼草(N.edwardsiana)和长毛猪笼草(N.villosa)之间存在着近缘关系。

长毛猪笼草

大叶猪笼草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唇的结构。虽然它们的唇都非常的发达,但大叶猪笼草的唇肋和唇齿都较短,且间距较宽。大叶猪笼草的笼口比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和长毛猪笼草(N.
villosa)都更倾斜。笼口为缓缓倾斜至盖子基部的,不会在某个位置突然变陡而形成一个明显的唇颈。大叶猪笼草的盖子更宽且为卵形。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与大叶猪笼草的下位笼很相似,但后者的笼肩更靠上。它们的上位笼的区别更明显,大叶猪笼草的为长卵形。正如大叶猪笼草的名字,它的叶片非常巨大,长度最多可为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和长毛猪笼草(N.villosa)的两倍。

爱德华猪笼草

爱德华猪笼草(N.edwardsiana)和长毛猪笼草(N.villosa)至分布于基纳巴卢山的超基性土壤(ultramafic
soils)中,而大叶猪笼草只分布于特鲁斯马迪山(MountTrusMadi)山顶附近的砂质土壤中。植物学家马修·杰布(Matthew
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Cheek)还认为,大叶猪笼草与菲律宾巴拉望(Palawan)特有的惊奇猪笼草(N.
mira)之间存在着近缘关系。

长叶猪笼草植物


  • 中文学名长叶猪笼草
  • 二名法Nepentheslongifoli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长叶猪笼草

长叶猪笼草是苏门答腊岛海拔300~1100m地区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学名来自于拉丁语词汇,“longus”意为“长的”,“folius”意为“叶片”,指该物种独特的巨大叶片。

形态特征

长叶猪笼草喜攀爬。其茎呈圆柱形,可长达10m,直径可达9mm,并可攀爬至高达12m的林冠。节间距可达12cm。

叶片革质。为披针形至略呈匙形或卵形的披针形。可长达55cm,宽至9cm。叶片末端微凹,基部缩小成叶柄,长度可达7cm。叶柄下延形成一对脊,贯穿整个叶柄,脊宽可达2mm。在中脉的两侧各有3条纵脉。羽状脉众多,但不明显。笼蔓通常比叶片短或与之同长,但仍可长达110cm。

地面笼和下位笼不常见。其具有很长的笼蔓。其捕虫笼的下半部为葫芦形或窄卵形,上半部为圆柱形。其可高达20cm,宽至5cm。捕虫笼的前部具有一对翼,可宽至5mm。翼须可长达6mm,间隔1~3mm。笼口倾斜,与笼盖衔接处较尖。唇扁平,可宽达6mm,其前部凸起,常有1~2个凹口。唇卷曲为宽大的圆柱形,唇肋间距0.2mm。捕虫笼的葫芦状部分的内表面每平方厘米约有500个拱形的消化腺。笼盖为圆形或卵形,可宽大3cm,无附属物。笼盖的下表面中线附近具有大量圆形至卵形的蜜腺。在笼盖基部的后方具有一根不分叉的笼蔓尾,可长达12mm。

上位笼的笼蔓可形成宽达4cm的笼蔓圈。上位笼的下部为窄漏斗形,笼肩处略为卵形,上部为圆柱形或管形。上位笼的笼蔓较短。其体型大于下位笼,可高达25cm,宽至4cm。翼退化成为一对隆起,在靠近唇处偶尔会出现翼须。和下位笼一样,笼口倾斜,与笼盖衔接处较尖。唇平展可宽至6mm,其前部凸起,皱褶成3个特殊的凸褶。捕虫笼的漏斗状部分的内表面具有消化腺每平方厘米约有500个消化腺。笼盖和笼蔓尾与下位笼类似。

长叶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雄性花序和雌性花序具有相同的结构。花梗可长达25cm,宽至3mm。花轴可长达25cm。每个次级花梗带1~2朵花,可长达15mm,偶尔苞片缺失。萼片为卵形,可长达5mm。雄蕊包括花药约长5mm。种子可长达3cm。

植株的大部分具有稀疏的简单星状短毛被。但大部分毛被易脱落,所以成熟的植株几乎无毛被。叶片的中脉具有密集的红棕色短毛被。

茎和叶片为绿色,叶片的下表面有时呈红色。莲座状植株的叶片具有红色的中脉。通常下位笼的笼身为棕红色,唇为绿色至红绿色。捕虫笼的内表面常为淡绿色,笼盖为红色。上位笼通体为浅绿色。

生长环境

其陆生于树林茂密的阴凉低地或陡峭的砂质山坡和山脊低地处的森林。为了适应斜坡的环境,其莲座状植株的叶片常呈现为与斜坡垂直生长。长叶猪笼草分布于海拔300~1100m的地区。

分布范围

长叶猪笼草存在于印度尼西亚的西苏门答腊省,也可能出现于北苏门答腊岛省。其陆生于树林茂密的阴凉低地或陡峭的砂质山坡和山脊低地处的森林。为了适应斜坡的环境,其莲座状植株的叶片常呈现为与斜坡垂直生长。长叶猪笼草分布于海拔300~1100m的地区。

在西苏门答腊省的天普河(Tjampo)附近,长叶猪笼草与宽叶猪笼草(N.adnata)、白环猪笼草(N.
albomarginata)、苹果猪笼草(N.ampullaria)、真穗猪笼草(N.eustachya)、小猪笼草(N.
gracilis)和两眼猪笼草(N.reinwardtiana)分布在一起。但现只发现了长叶猪笼草与真穗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在天普山(Mount
Tjampo),长叶猪笼草具有一些零星的斑块状分布地,并与白环猪笼草、真穗猪笼草和两眼猪笼草共同分布在一起。

长叶猪笼草的典型个体存在于北苏门答腊省从实武牙(Sibolga)去往打鹿洞(Tarutung)的公路旁。它们与产自西苏门答腊省的个体形态特征上具有很多的不同,其更类似于鲜为人知的贝卡利猪笼草(N.
beccariana)。这个种群与苹果猪笼草、小猪笼草、莱佛士猪笼草(N.rafflesiana)、两眼猪笼草和多巴猪笼草(N.
tobaica)分布在一起。

马修·杰布(Matthew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Cheek)曾将长叶猪笼草归入苏门答腊猪笼草(N.
sumatrana),因此在《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
Species)》中并没有长叶猪笼草。依照苏门答腊猪笼草的等级,其同属于无危(Least
Concern)等级。但研究表面,这两个类群互为独立的物种。2001年,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将其列为易危(Vulnerable)等级。其原生地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遭受以农业为目的的放火烧山的威胁。

植物学史

1957年8月24日,威廉·梅哲(WillemMeijer)在西苏门答腊塔拉姆(Taram)附近的天普河(river
Tjampo)海拔500~1000m的砂质地区首次发现了长叶猪笼草。其生长于河谷斜坡上的森林中。编号为“H.L.B.
958.85111”的标本现存放于荷兰国家植物标本馆(NationalHerbariumoftheNetherlands)。

1986年,罗斯朱迪·塔明(RusjdiTamin)和堀田充(MitsuruHotta)描述了一个莱佛士猪笼草的亚种(Nepenthes
rafflesianavar.longicirrhosa)。1995年,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对其模式标本采集地的种群进行了考察,并认为此非莱佛士猪笼草的亚种,而是长叶猪笼草。后来对其进行了修订,将其正式的判定为长叶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约阿希姆·那兹(JoachimNerz)和安德烈亚斯·维斯图巴(AndreasWistuba)在1994年的《食虫植物通讯(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上发表了关于长叶猪笼草的正式描述。由约阿希姆·那兹于1992年9月25日在西苏门答腊塔拉姆(Taram)附近的海拔约1000m的天普山区(Tjampo
Mountains)收集的编号为“Nerz
2801”的标本为确定为全模标本(holotype)。其现存放于荷兰国家植物标本馆。此外,在同一天约阿希姆·那兹还收集了另7副标本。其中4副编号为“Nerz
2802”、“Nerz2803”、“Nerz2804”和“Nerz2805”的标本与全模标本一起存放于荷兰国家植物标本馆。另3副编号为“Nerz
2806”、“Nerz2807”和“Nerz2808”的标本存放于德国蒂宾根埃伯哈德卡尔斯大学(EberhardKarlsUniversityof
Tübingen)的生物研究所中。

马修·杰布(Matthew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Cheek)在其1997年发表的专著中认为长叶猪笼草与苏门答腊猪笼草(N.
sumatrana)为同一个物种。但最近查尔斯·克拉克关于分类修订的著作《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的猪笼草(NepenthesofSumatraand
PeninsularMalaysia)》中再次将长叶猪笼草独立为一个物种。

相关物种

长叶猪笼草与苏门答腊猪笼草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其茎和叶片在外形上几乎是相同的。尽管如此,长叶猪笼草仍可以许多显著且稳定的形态特征与苏门答腊猪笼草区别开来。长叶猪笼草莲座状植株的笼蔓特别的长,可达110cm。而在苏门答腊猪笼草身上还未发现超过60cm的笼蔓。因此,长叶猪笼草下位笼的高度相当于笼蔓长度的十分之一,而苏门答腊猪笼草则为五分之一。虽然它们未成年的莲座状植株的下位笼形态相似,但可以从其成年植株下位笼的区别而将其区分。苏门答腊猪笼草的下位笼为卵形,笼盖为圆形,笼肩紧靠唇,笼口呈45°角。而长叶猪笼草下位笼的下半部为卵形,中部具有笼肩,笼盖为卵形。此外,长叶猪笼草的上位笼不具有明显的气味,而苏门答腊猪笼草的上位笼具有甜甜的水果香味。长叶猪笼草的上位笼只有下半部为漏斗形,而苏门答腊猪笼草整个上位笼都为漏斗形。长叶猪笼草的唇虽然具有明显的凹口,但其前部不会像莱佛士猪笼草或苏门答腊猪笼草那样凸起。在约阿希姆·那兹(Joachim
Nerz)和安德烈亚斯·维斯图巴(Andreas
Wistuba)关于长叶猪笼草的描述中,利用花序的结构将其与之区别开来,但后续的研究表明,它们都具有可带1~2多花的次级花梗。

长叶猪笼草与莱佛士猪笼草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长叶猪笼草叶片基本的边缘具有须状结构,下位笼具有较长的笼蔓,上位笼的笼肩以上为圆柱形,并且靠近笼盖处的唇并不像莱佛士猪笼草那样非常的平展。

生长于北苏门答腊省从实武牙去往打鹿洞公路旁的长叶猪笼草是这个物种中的一个非典型个体,其叶片的基部不下延,叶片边缘的毛被易脱落,并且其生长于茂密的植被和空地之间。这个种群与贝卡利猪笼草(N.
beccariana)很相似,有可能是同一个物种。

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JohnMuirhead
Macfarlane)于1908年描述了贝卡利猪笼草,其基于一副采集自距实武牙港约120km的尼亚斯岛(Nias)的标本。两年之后,虽然B·H·丹瑟(B.H.
Danser)没有亲眼见到贝卡利猪笼草的模式标本,但他仍在其专著《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
NetherlandsIndies)》中,将这个类群归入了奇异猪笼草(N.mirabilis)。2000年,简·斯洛尔(Jan
Schlauer)和奈比(Nepi)重新研究了贝卡利猪笼草的模式标本,并意到其与奇异猪笼草有着显著的差别,并认为应该将其恢复为一个独立的物种。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也同意将贝卡利猪笼草从奇异猪笼草独立出来,并还从苏门答腊猪笼草中将原误认为是长叶猪笼草的贝卡利猪笼草分离出来。贝卡利猪笼草的模式标本只是由3张叶片和3个破碎的捕虫笼(2个下位笼和1个上位笼)组成的,且叶片与茎是被分开的,以至于无聊知道其连接处的结构,所以关于对模式标本采集地贝卡利猪笼草的观察可以解决其分类

2001年,查尔斯·克拉克对来自苏门答腊岛和西马来西亚的猪笼草进行了70个形态特征的对比。其中长叶猪笼草与第5进化分支有69%的相关性。其中长叶猪笼草与莱佛士猪笼草和苏门答腊猪笼草的相关性达58%。贝卡利猪笼草没有包括在这个研究中。

宽叶猪笼草和长叶猪笼草在成年植株的形态特征上只有少量的共同点,但它们的种子在外形上几乎没有区别。克拉克认为长叶猪笼草可能与宽叶猪笼草之间也存在着较密切的近缘关系。

尽管长叶猪笼草与许多其他的猪笼草生存于同一地区,但其自然杂交种却十分的少见。现只发现了真穗猪笼草与之的自然杂交种,虽然其有可能是长叶猪笼草与苏门答腊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真穗猪笼草与长叶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存在于帕亚孔布(Payakumbuh)和实武牙,并与其父母本共同分布于此。这个自然杂交种之所以罕见的原因是真穗猪笼草和长叶猪笼草的生活习性有着明显的区别。真穗猪笼草常生长于开阔且阳光充足的地区,而长叶猪笼草则更喜欢生长于茂密且阴暗的森林中。这个自然杂交种与真穗猪笼草的区别在于,其叶片的边缘具有红棕色的短毛被。唇前部常继承长叶猪笼草所具有的一个特殊的凸起。其笼蔓较长叶猪笼草短,并且叶片表面具有类似真穗猪笼草的纵沟。

《宽叶弹簧草植物》由植物大全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四叶三叶草植物种植”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