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相信每个家庭都有种植,那么种植植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注意的事项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稻田养蟹防控稻田杂草技术》,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2003年,辽宁省盘山县坝墙子镇在于永清教授主持下采取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进行稻田养殖大规格成品河蟹实验。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河蟹生长后期光照不足的问题,还扩大了河蟹活动空间,又因大垄双行通风透光好,水稻产量不但没减反而有增。

稻田养蟹技术是指在稻田内既种稻又养蟹、稻蟹互利共生的复合生态农业技术,在我国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该技术应用农业生态学中的食物链理论、生态位理论和种间互利共生理论,融传统的精细耕作农业、现代低耗高效农业、无公害农业、立体农业于一体,采取种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重建了稻蟹互利共生、安全生长的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稻米以及消费者喜食的河蟹,对稳定粮食生产、改善人们食物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试验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坝墙子镇姜家村稻田养蟹示范基地进行,该地区常年平均温度8.4℃,无霜期174天,年降水量612毫米。蟹种为辽蟹,规格12克/只,每公顷放蟹苗60千克;水稻品种为辽星1号;试验田土壤为黏土,田间土壤肥力均匀一致,各处理施肥量相同。

水稻于4月27日播种,5月31日插秧,采用大垄双行(即40厘米垄,比常规的30厘米垄大)栽插方式,能有效地解决水稻株行距较小,导致封垄早,后期通风透光不良,底部叶枯死较早,造成水稻早衰、干物质积累受阻等问题,从而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每公顷基本苗82.04万株,平均每蔸4.1株。于6月10日放蟹入稻田。9月25日收蟹。

1稻蟹共育田的杂草种群稻蟹共育试验田杂草的主要种类有鸭舌草、水葫芦、稗草、苦草、眼子菜和野慈姑,还有陌上菜、节节菜、异型莎草、千金子、丁香蓼和牛毛毡等,数量较少。从其种群数量和密度分析,试验田杂草的主要优势种为鸭舌草、稗草、水葫芦、苦草、眼子菜和野慈姑。其空间分布为,稗草和野慈姑为上层草,而鸭舌草、水葫芦、眼子菜和苦草分布在下部。

2.稻蟹共育对杂草的防控效果稻田养蟹控制稻田杂草的主要机制是:利用河蟹的杂食性和长时间的活动,不断采食稻田杂草,河蟹活动引起的浑水也能够抑制杂草种子和病原体的萌发、杂草幼苗的光合作用,从而有效地控制杂草的发生基数和危害程度。

杂草在水稻插秧后3~5天开始萌芽生长,被翻压的杂草于立苗时恢复生机,至稻苗封行时杂草达到生长高峰。

在水稻拔节期,养蟹投饵区对眼子菜、鸭舌草、野慈姑和水葫芦的植株密度防效分别达到28%、64%、49%、63%和42%,对水绵和浮萍的防效低,对稗草无防效;养蟹不投饵区对眼子菜、鸭舌草、野慈姑和水葫芦的植株密度防效分别达到51%、80%、73%、76%和38%,对水绵和浮萍的防效好,对稗草无防效。

在水稻拔节期,养蟹投饵区对杂草的植株密度防效达到44%,对杂草植株鲜重防效达到43%;养蟹不投饵区对杂草的植株密度防效达到57%,对杂草植株鲜重防效达到59%。

收获稻谷产量,不养蟹区为每公顷9665千克;养蟹投饵区为每公顷10495千克,增产7.9%;养蟹不投饵区为每公顷10405千克,增产7.1%。

收获河蟹产量,养蟹投饵区为每公顷405千克;养蟹不投饵区为每公顷381千克。河蟹的引入,不仅减少了稻田杂草,还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河蟹产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zw59.com推荐

稻田养鱼防治杂草技术


稻田养鱼是一种集传统和现代农业于一身的农业生态系统技术。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稻田生态系统的水稻产量受杂草、虫害、病害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稻田养鱼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些生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稻田养鱼除草效果显著

与水稻单种相比,稻鱼共生田里杂草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减少了82.14%和88.91%,比化学除草剂的除草效果还好;稻田养鱼防虫害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稻飞虱和泥包虫等常见害虫;鱼类会争食带有纹枯病菌核、菌丝的易腐烂水稻叶鞘,从而达到及时清除病原,抑制或延缓水稻病情扩展的功能。

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吃进的杂草中3026~40%转化成自身能量,还有60%~70%以粪便形式排泄在田中,起到积肥、增肥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养鱼田比非养鱼田土壤有机质增加0.4倍,全氮增加0.5倍,速效钾增加0.6倍,速效磷增加1.3倍。研究证实由于鱼的活动能起到松土、增温、增氧,使土壤通气性增强,以及根系活力增强等作用,使得稻穗长度增加、每穗饱满粒数增多、水稻增产显著。

稻鱼共育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浙江温州市泰顺县农户稻田养鱼调查数据显示,稻田养鱼稻谷产量平均每667米2达到437千克,比不养鱼稻田增产22千克,增幅达5.3%;鱼平均产量每667米241.6千克,当年鱼产值达每667米2832元。稻田养鱼的总产值是不养鱼的2.4倍。

稻田养鱼还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同时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优质、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稻田养鱼是一种高效生态的种养模式,在养殖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都大大减少,提高了稻、鱼的品质,为市场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浙江山区青山绿水,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规范化稻田养鱼除了第一产业开发外,还可以依托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与旅游相结合,开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农业休闲生态园等。

稻田主养彭泽鲫防治杂草

肖筱成等(2001)于1996年对主养彭泽鲫双季晚稻田的病虫草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未养鱼的双季晚稻田作对比观测。

稻田主养彭泽鲫,每块田均开设有鱼凼鱼沟(沟凼连通,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和进水口、排水口,加高加宽了田埂。于6月上中旬每667米2放养彭泽鲫1000尾、草鱼700尾、鲢鱼250尾、鳙鱼50尾,均为夏花鱼种。栽插水稻品种为威优64,移栽期7月25日。田块间土壤肥力水平、施肥数量、栽培技术及管理方法均相似。

9月15日进行田间杂草调查,对照田中的主要杂草有萍类、牛毛毡、矮慈姑和鸭舌草等,主养彭泽鲫的田块基本上未发现杂草,除草效果很好。9月8日调查稻飞虱虫口密度,比对照降低34.56%;纹枯病的病丛率、病株率、病情指数分别降低34%、41.2%和37.5%;二化螟危害率比对照田降低33.3%~40%。

稻田主养彭泽鲫技术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在非养鱼田,双季晚稻一般需要用农药防治病虫害2~3次,多的达4~5次,用除草剂防除杂草1~2次。而主养彭泽鲫的田块一般用农药1次,不用除草剂,从而节省了人力财力,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

稻田主养彭泽鲫一田两用,变单纯种植水稻为种养结合,改革了传统稻田耕作方式,同时也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生产绿色或有机粮食和水产品,提高稻田的产出效益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东北稻区抛秧稻田化学除草防控技术


抛秧是指育成秧苗后改插秧为抛秧的一种省力种稻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还没完全成秧的种子抛在田里;另一种情况是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与插秧不同,它是直接用手抛在田里,比插秧更省时,更轻快些。那么,东北稻区抛秧稻田化学除草有哪些方法呢?

在黑龙江稻区,抛秧水稻田主要杂草种群有稗草、稻稗、三棱草、狼巴草、雨久花、野慈姑、浮萍、泽泻、小茨藻、芦苇、牛毛毡、匍茎剪股颖、针蔺、假稻属(秕壳草)、莹蔺、鸭舌草和杂草稻等。

在吉林稻区,抛秧水稻田主要杂草种群有稗草、鸭舌草、眼子菜、雨久花、牛毛毡、野慈姑、扁秆蔗草、萤蔺、异型莎草、泽泻、假稻属(秕壳草)和千金子等。

该地区抛秧稻田杂草的化学防控技术:

①在水稻抛秧前,每公顷用53%苄嘧苯噻酰可湿性粉剂750~900克,拌细土150~225千克撒施(药土法)。施药时保持3~5厘米水层5~7天。

②在水稻抛秧后10~15天,每公顷用30%莎稗磷乳油900~1050毫升,加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25~300克,或加3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05~210克。药土法施药。现混现用。施药时保持3~5厘米水层5~7天。

③在水稻抛秧后10~15天,每公顷用50%苯噻酰草胺可湿性粉剂900~1050克,加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25~300毫升,或加3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05~210毫升。采用药土法施药。现混现用。施药时保持3~5厘米水层5~7天。

④于抛栽缓苗后至分蘖期,每公顷用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450~750克或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25~300克,加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600~750克,用喷雾法施药。施药前1天排干田水,施药后3天灌上水层3~5厘米,保持5~7天。

⑤于抛栽缓苗后至分蘖期,每公顷用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450~750克或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25~300克,加90.9%禾草敌乳油2250~3300毫升,用喷雾法施药。施药时田水层3~5厘米、保持5~7天。

华南稻区抛秧稻田化学除草防控技术


化学除草,是根据作物和杂草的生长特点和规律,利用化学除草剂除草的方法。在广东、福建、海南这些华南稻区化学除草防控技术有哪些呢?时间证明,化学除草是消灭农田杂草,保证作物增产的重要手段,其特点有除草速度快,效率高,为人工除草效率的5-10倍;除草效果好,施药适时,一次可解决草害,不需用人工拔除。

在广东稻区,抛秧水稻田主要杂草种群有稗草、千金子、双穗雀稗、异型莎草、碎米莎草、日照飘拂草、草龙、萤蔺、空心莲子草、鳢肠、水竹叶、鸭舌草、矮慈姑、眼子菜、丁香蓼、泥花草、尖瓣花、圆叶节节菜、多花水苋、鸭跖草、牛毛毡和四叶萍等。

在福建稻区,冬闲田或抛秧前田间的主要杂草种群有稗草、看麦娘、马唐、碎米荠、繁缕、酸模叶蓼、裸柱菊、小飞蓬、茴茴蒜、鼠麴草、山莴苣、石胡荽、矮慈姑、丁香蓼、空心莲子草、雀舌草、陌上菜、碎米莎草、瘦风轮、女宛、酢浆草、通泉草、皱叶酸模、积雪草、鳢肠和莲子草等。

在福建稻区,抛秧后的水稻田主要杂草种群有稗草、千金子、陌上菜、矮慈姑、鸭舌草、丁香蓼、空心莲子草、碎米莎草、节节菜、圆叶节节菜、水龙、眼子菜、日照飘拂草、草龙、鳢肠、萤蔺、扁秆蔗草和牛毛毡等。

在海南稻区,抛秧稻田主要杂草种群有稗草、千金子、鸭舌草、矮慈姑、圆叶节节菜、日照飘拂草、异型莎草、碎米莎草和萤蔺等。

该地区抛秧稻田杂草的化学防控技术:

①若整地前田里已有较高密度的多年生杂草,可在整地抛秧前10~15天,每667米2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250~300毫升,加水30~40升喷雾(喷雾法);或抛秧前5---7天,每667米2用200克/升百草枯水剂200~250毫升,喷雾法施药。

②若防除萌芽期的稗草、一年生阔叶类杂草和莎草科杂草,在稻田平整后,每667米2用12%噁草酮乳油150毫升,趁浑水均匀甩滴,保持水层。施药后2天,保持薄水层,抛秧。禁止施药后立即抛秧,以免造成药害。

③在早稻抛秧后7~10天,或单季稻和晚稻抛秧后5~7天,每667米2用35%苄嘧丁草胺可湿性粉剂120~150克,或用53%苄嘧苯噻酰可湿性粉剂40~50克,或用30%苄嘧异丙甲可湿性粉剂15~20克。拌细润土(或沙)4~5千克撒施(药土法)。施药时保持田水层3~5厘米、5~7天。防止水层淹过水稻心叶,造成伤苗。

④若防除较大龄稗草,在早稻抛秧后710天,或单季稻和晚稻抛秧后5~7天,每667米2用50%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25~35克,喷雾法施药。施药时排干田水,施药后1~2天灌上水层3---5厘米,保持5~7天。

⑤若田里的千金子较多,在水稻抛秧后20~25天,每667米2用10%氰氟草酯乳油60~70毫升,喷雾法施药。施药时排干田水,施药后1~2天灌上水层3---5厘米,保持5~7天。

稻田养蟹要注意稻田的环境与河蟹的适应性!


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2003年,辽宁省盘山县坝墙子镇在于永清教授主持下采取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进行稻田养殖大规格成品河蟹实验。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河蟹生长后期光照不足的问题,还扩大了河蟹活动空间,又因大垄双行通风透光好,水稻产量不但没减反而有增。多年来,盘山县积极整合河蟹产业项目,以水稻、河蟹为主导品种,全面开展稻田养蟹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与服务。成功地打造出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的立体生态种养新技术模式盘山模式,为中国北方水稻主产区的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使河蟹产业成为具有盘山地域特色、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稻田的浅水环境是水稻种植对环境的基本要求,但这种浅水环境对水产养殖品种来讲是不利的。由于稻田水浅,水体小,环境变化较大,对河蟹的蜕壳生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稻田中河蟹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包括水温、溶氧、酸碱度(pH)、水生动植物及光照等。

1.水温

蟹属变温动物,本身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其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稻田中水的温度直接影响河蟹的摄食及蜕壳生长等。河蟹在水温10℃以下时,摄食基本停止;水温高于10℃时,摄食开始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在20~28℃时,河蟹进入最佳生长期:当温度进一步升高到30℃以上,蜕壳受到抑制。此外,水温骤变对河蟹的生长变态十分不利,特别是幼蟹,温差超过3~4℃就有可能引起大批死亡。由于稻田水浅,水体小,水体对温度变化的缓冲作用很弱,水温的变化直接受气温、光照等影响,昼夜温差较大。据测定,早晨3~6时最低,水温在15时左右最高,变幅在4.5~14.6℃。稻田中的水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超过蟹的生存极限温度。

2.酸碱度(pH)

水的酸碱度即水中的氢离子浓度,用pH表示。以pH等于7为中性,当pH大于7时,水呈碱性;当pH小于7时水呈酸性。大多数水产养殖品种适宜的pH在6.5~9.5范围,但河蟹在酸性环境中,会产生甲壳钙沉淀,影响蜕壳生长。因此,要求水体pH在7~8。

在池塘中影响水体pH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的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的比例。而在稻田中,由于水体小,水中pH直接受土壤的酸碱度影响。在山区、黄土丘陵土质往往呈酸性,养蟹的田块需经常用生石灰改良土质,提高pH;在平原地区,土质一般为碱性或微碱性,适宜于河蟹的生长。

3.溶氧

河蟹虽然不会因为水中溶氧低而浮头窒息,但当水中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会爬上岸,摄食减弱或停止,因此,要求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稻田中的溶解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稻田中水生植物及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二是空气中溶入水中的氧气。空气中氧的溶入与气温、气压等密切相关。稻田水浅,水表面与空气接触面大j水中溶氧容易从空气中得到补充,又容易随着气温的升高、气压的下降从水中逸出。据测定,水中溶氧变幅在2.25~10.7毫克/升,月平均值为3.35~7.80毫克/升,这一溶氧量基本上适合蟹的生长。但在夏季高温时,由于天气热,在雷雨天、闷热

天时气压低,溶解氧下降,如8月份的溶解氧平均值为2.56~5.92毫克/升,可能会对河蟹生长产生影响。虽然河蟹对溶氧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会像鱼虾那样会因缺氧窒息死亡,但当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蟹的摄食生长均会受到影响。

4.水生动植物

稻田中的水生动植物主要有水生植物、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底栖生物及鱼类等。

(1)水生植物。稻田中的水生植物除了水稻以外,常见的野生水生植物有各类浮萍、金鱼藻、牛毛毡、矮慈姑、鸭舌草等,人工种养的有绿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种类较多,既可为河蟹补充植物性饵料,又可提供良好的栖息、荫蔽场所。

(2)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浮游植物,如蓝藻、硅藻等藻类。浮游生物是蟹苗放养人田后的天然饵料。

(3)底栖动物及水生昆虫。底栖生物主要有水蚯蚓、蚌、螺及一些水生昆虫的幼体,为河蟹的主要天然动物性饵料。

(4)鱼类。稻田中的鱼类主要有泥鳅、黄鳝、小鲫鱼、麦穗鱼等,这些鱼类与河蟹争食,甚至危害幼蟹及软壳蟹。

5.光照

河蟹对光照的要求随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而异。在幼体发育早期几乎处于黑暗状态,后期需适当光照;幼体变态阶段需要的光照强度2000~6000勒克斯;在河蟹养成期,河蟹不喜光,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在稻蟹兼作的稻田中,水稻可以起到较好的遮光作用,在稻田专养及轮作稻田中需种些水生植物作为遮阳物。

稻田杂草野荸荠的防治技术


随着水稻播种方式的改变,草害爆发较为严重,尤其是水稻旱直播地区,在水稻分蘖的中后期野荸荠、三棱草、阔叶杂草发生非常严重。加上常规除草剂使用,造成以野荸荠、莎草等难防的恶性杂草以及抗性阔叶草越来越多,对水稻的产量危害也越来越大。有哪些防治技术可以清除野荸荠呢?

(一)采用农艺措施防控野荸荠

野荸荠的生长对水的依赖性较强,因此采用现代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野荸荠的蔓延发生和危害。在水稻幼苗期以干湿交替灌溉为主,在水稻分蘖盛期后,排干田水搁田;在水稻进入生殖生长期,以浅水和湿润灌溉为主;单季稻和双季晚稻成熟后应立即排水烤田,把田水的供应量控制在水稻生长所需要的量,避免全生育期水层淹灌。

野荸荠发生严重的田块,在单季稻和双季晚稻收割后,实行秋翻,这样能够把一部分野荸荠地下球茎翻到土表,通过干旱、日晒,野荸荠地下球茎将失去发芽和繁殖能力,达到翌年降低土壤中野荸荠球茎数量的目的。

水旱作物轮作是控制野荸荠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多年种植水稻后改种旱作物如大豆、玉米和棉花等。在旱作物田里野荸荠地下球茎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而失去发芽能力,不久枯死。当土壤中的野荸荠球茎大幅度减少后,可轮作回水稻。

(二)使用化学除草剂防除野荸荠

在水稻移栽后20天左右,稻分蘖盛期,野荸荠地下球茎营养因提供给出苗而基本耗尽处于断奶期对除草剂最敏感。此时,可每667米2使用10%苄嘧磺憧30克+56%2甲4氯钠40克,拌湿润细土5~10千克或结合追肥拌尿素7.5千克撒施。田间保持浅水层,2~3天后自然落干,以后正常管理。

或在水稻分蘖盛期,至拔节前,每667米2使用20%2甲4氯钠水剂100毫升+25%灭草松水剂100毫升,加水30~40升喷雾;或20%2甲4氯钠水剂100毫升+60%丁草胺100毫升,加水30~40升喷雾;或20%2甲4氯钠水剂150毫升+20%敌稗乳油150毫升,加水30~40升喷雾。施药前排干田水,施药后隔天灌水。

或在水稻移栽后30天左右,直播稻5~6叶期,每667米2使用70.5%(哈利2一甲唑草酮)颗粒剂40~45克,加水30~45升喷雾,用药前排干田水,施药2天后进入正常水分管理。配药时称量所需用药量,加少量水稀释,即采用二次稀释法。应避免在早晨的露水期及中午高温强光时段喷施此除草剂,以免水稻苗产生药害。

或在机械插秧移栽后25天,每667米2使用70.5%2-甲唑草酮颗粒剂50克,加水3040升喷雾。

或在机械插秧移栽后25天,每667米2使用30%苄唑草酮(爱将)12克,加水30~40升喷雾。

或在机械插秧移栽后25天,每667米2使用25%2甲钠灭草松水剂300毫升,加水30~40升喷雾。

或在机械插秧田水稻分蘖末期结合在烤田结束前,每667米2使用13%2甲4氯钠水剂500毫升,加水30~40升喷雾。

《稻田养蟹防控稻田杂草技术》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质量管控”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