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水稻长肩棘缘蝽和短肩棘缘蝽的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学名长肩棘缘蝽Clketustrigonus(Thunberg)和短肩棘缘靖C.pugnator,均属半翅目,缘蝽科。分布在长江流域、江苏、河南、云南、贵州等省。

寄主稻、苋菜、刺宽、莲子草、土荆芥、草萄、玉米、大豆等。

为害特点成、若虫刺吸水稻等汁液或为害草萄浆果。

形态特征长肩棘缘蝽成虫体长7.58.8mm,宽45mm;触角第13节深褐色,等长,第4节黑褐色,末端红祸色。前胸背板前半部色浅,侧角呈细刺状向两侧伸出,不向上翘,黑色,革片内角翅室的白斑清晰。小盾片刻点粗,前足、中足基节各具2个小黑点,后足基节1个,体下色浅,腹部有4个黑点,中间2个小或不明显。卵近菱形,初乳白色,后渐变黄,半透明。末龄若虫黄褐色,腹部背面有小黑纹,前胸背板侧角向后偏外延伸成针状,翅芽达第3腹节后缘。短肩棘缘蝽与长肩棘缘蝽近似,体长均在9mm以下,但短肩棘缘蝽前胸背板侧角刺短,侧角间宽度小于体长之半,可以区别。

生活习性长江流域年生2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或枯草丛中越冬,翌年34月间开始产卵,卵多产在叶、穗或茎上。

防治方法参见稻棘缘熔。

延伸阅读

水稻稻棘缘蝽如何防治


水稻稻棘缘蝽,学名Cletuspunctiger(Dallas)属半翅目,缘蝽科。分布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西藏。寄主为水稻、小麦、稗、豆类、玉米、苹果、桑及其他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喜聚集在稻、麦的穗上吸食汁液,造成秕粒。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5—11mm,宽2.8—3.5mm,体黄褐色,狭长,刻点密布。头顶中央具短纵沟,头顶及前胸背板前缘具黑色小粒点,触角第1节较粗,长于第3节,第4节纺锤形。复眼褐红色,单眼红色。前胸背板多为一色,侧角细长,稍向上翘,末端黑。卵长1.5mm,似杏核,全体具珠泽,表面生有细密的六角形网纹,卵底中央具1圆形浅凹。若虫共5龄,3龄前长椭圆形,4龄后长梭形。5龄体长8—9.1mm,宽3.1—3.4mm,黄褐色带绿,腹部具红色毛点,前胸背板侧角明显生出,前翅芽伸达第4腹节前缘。

生活习性湖北年生2代,江西、浙江3代,以成虫在杂草根际处越冬,江西越冬成虫3月下旬出现,4月下旬一6月中下旬产卵。第一代若虫5月上旬~6月底孵出,6月上旬~7月下旬羽化,6月中下旬开始产卵。第二代若虫于6月下旬~7月上旬始孵化,8月初羽化,8月中旬产卵。第三代若虫8月下旬孵化,9月底~12月上旬羽化,11月中旬一12月中旬逐渐蛰伏越冬。广东、云南、广西南部无越冬现象。羽化后的成虫7天后在上午10时前交配,交配后4—5天把卵产在寄主的茎、叶或穗上,多散生在叶面上,也有2—7粒排成纵列。早熟或晚熟生长茂盛稻田易受害,近塘边、山边及与其他禾本科、豆科作物近的稻田受害重。

防治方法(1)结合秋季清洁田园,认真清除田间杂草,集中处理。(2)在低龄若虫期喷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5000倍液、2.5%敌杀死(溴氰菊酪)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L。防治1次或2次。

稻棘缘蝽怎样防治


稻棘缘蝽的学名Cletuspunctiger(Dallas)属半翅目,缘蝽科。分布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西藏。

稻棘缘蝽的寄主水稻、小麦、稗、豆类、玉米、苹果、桑及其他禾本科植物。

稻棘缘蝽的为害特点

喜聚集在稻、麦的穗上吸食汁液,造成秕粒。

稻棘缘蝽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511mm,宽2.83.5mm,体黄褐色,狭长,刻点密布。头顶中央具短纵沟,头顶及前胸背板前缘具黑色小粒点,触角第1节较粗,长于第3节,第4节纺锤形。复眼褐红色,单眼红色。前胸背板多为一色,侧角细长,稍向上翘,末端黑。卵长1.5mm,似杏核,全体具珠泽,表面生有细密的六角形网纹,卵底中央具1圆形浅凹。若虫共5龄,3龄前长椭圆形,4龄后长梭形。5龄体长89.1mm,宽3.13.4mm,黄褐色带绿,腹部具红色毛点,前胸背板侧角明显生出,前翅芽伸达第4腹节前缘。

稻棘缘蝽怎样防治

稻棘缘蝽的生活习性湖北年生2代,江西、浙江3代,以成虫在杂草根际处越冬,江西越冬成虫3月下旬出现,4月下旬一6月中下旬产卵。第一代若虫5月上旬~6月底孵出,6月上旬~7月下旬羽化,6月中下旬开始产卵。第二代若虫于6月下旬~7月上旬始孵化,8月初羽化,8月中旬产卵。第三代若虫8月下旬孵化,9月底~12月上旬羽化,11月中旬一12月中旬逐渐蛰伏越冬。广东、云南、广西南部无越冬现象。羽化后的成虫7天后在上午10时前交配,交配后45天把卵产在寄主的茎、叶或穗上,多散生在叶面上,也有27粒排成纵列。早熟或晚熟生长茂盛稻田易受害,近塘边、山边及与其他禾本科、豆科作物近的稻田受害重。

稻棘缘蝽的防治方法(1)结合秋季清洁田园,认真清除田间杂草,集中处理。

(2)在低龄若虫期喷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5000倍液、2.5%敌杀死(溴氰菊酪)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L。防治1次或2次。

水稻大稻缘蝽如何防治


水稻大稻缘蝽,学名Leptocorisaacuta(Thunberg)半翅目,缘熔科。别名稻蛛缘蝽、稻穗缘蝽、异稻缘蝽。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等省区。主要为害水稻、玉米、豆类、小麦、甘蔗及多种禾本科杂草。

为害特点

成、若虫吸食汁液,影响籽粒成熟。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19mm,宽2.3—3.2mm,草绿色,体上黑色小刻点密布,头长,侧叶比中叶长,向前直伸。头顶中央有1短纵凹。触角第1节端部略膨大,约短于头脑长度之和。喙伸达中足基节间,末端黑。前胸背板长,刻点密且显著,浅褐色,侧角不突出较圆钝。前翅革质部前缘绿色,余茶褐色,膜质部深褐色。雄虫的孢器基部宽,端部渐尖削略弯曲。卵黄褐至棕褐色,长1.2mm,宽0.9mm,顶面观椭圆形,侧面看面平底圆,表面光滑。若虫共5龄。该虫有4个近缘种。即边稻缘蝽(L。costalis)、小稻缘熔(L.lepida)、中华稻缘熔(L.chinensis)、异稻缘熔(L.varicornis)。

生活习性

云南年生3—4代,海南文昌4代,广西4—5代,以成虫在田间或地边杂草丛中或灌木丛中越冬。在云南、海南越冬成虫3月中下旬开始出现,4月上中旬产卵,6月中旬二代成虫出现为害英白和水稻,7月中旬进入三代,8月下旬发生4代,10月上中旬个别出现5代。成虫历期60一90天,越冬代180天左右。若虫期15—29天。成、若虫喜在白天活动,中午栖息在荫凉处,羽化后10天多在白天交尾,2—3天后把卵产在叶面,昼夜都产卵,每块5—14粒排成单行,有时双行或散生,产卵持续11—19天,卵期8天,每雌产卵76—300粒。禾本科植物多时发生重。

防治方法

(1)结合秋季清洁田园,认真清除田间杂草,集中处理。

(2)在低龄若虫期喷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5000倍液、2.5%敌杀死(溴氰菊酪)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亩喷对好的药液50L。防治1次或2次。

粟缘蝽如何防治


粟缘蝽,学名LiorhyssushyalinusFabr.半翅目,缘蝽科。分布全国各地。主要寄生高粱、粟、玉米、水稻、烟草、向日葵、红麻、青麻、大麻等。

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刺吸谷子、高粱穗部未成熟籽粒的汁液,影响产量、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体草黄色,有浅色细毛。头略呈三角形,头顶、前胸背板前部横沟及后部两侧、小盾片基部均有黑色斑纹,触角、足有黑色小点。腹部背面黑色,第5背板中央生1卵形黄斑,两侧各具较小黄斑1块,第6背板中央具黄色带纹1条,后缘两侧黄色。卵长0.8mm,椭圆形,初产时血红色,近孵化时变为紫黑色,每l卵块有卵10多粒。若虫初孵血红色,卵圆形,头部尖细,触角4节较长,胸部较小,腹部圆大,至5—6龄时腹部肥大,灰绿色,腹部背面后端带紫红色。

生活习性

华北年生2—3代,以成虫潜伏在杂草丛中、树皮缝、墙缝等处越冬。翌春恢复活动,先为害杂草或蔬菜,7月间春谷抽穗后转移到谷穗上产卵,每雌产卵40一60粒。卵期3—5天,若虫期10一15天,共6龄。2—3代则产在夏谷和高粱穗上,成虫活动遇惊扰时迅速起飞,无风的天气喜在穗外向阳处活动。

防治方法

成虫发生期喷撒1.5%乐果粉剂,每667m21.5kg或喷洒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L。也可用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或40%灭抗铃乳油2000倍液。

全缘火棘Pyracantha atalantioides (Hance) Stapf


    中文学名全缘火棘拉丁文名Pyracanthaatalantioides(Hance)Stapf别名救军粮(贵州土名),木瓜刺(四川土名)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蔷薇亚纲目蔷薇目亚目蔷薇亚目科蔷薇科亚科苹果亚科属火棘属种全缘火棘分布区域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米;通常有枝刺,稀无刺;嫩枝有黄褐色或灰色柔毛,老枝无毛。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稀长圆倒卵形,长1.5—4厘米,宽1—1.6厘米,先端微尖或圆钝,有时具刺尖头,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叶边通常全缘或有时具不显明的细锯齿,幼时有黄褐色柔毛,老时两面无毛,上面光亮,叶脉明显,下面微带白霜,中脉明显突起;叶柄长2—5毫米,通常无毛,有时具柔毛。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米;通常有枝刺,稀无刺;嫩枝有黄褐色或灰色柔毛,老枝无毛。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稀长圆倒卵形,长1.5—4厘米,宽1—1.6厘米,先端微尖或圆钝,有时具刺尖头,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叶边通常全缘或有时具不显明的细锯齿,幼时有黄褐色柔毛,老时两面无毛,上面光亮,叶脉明显,下面微带白霜,中脉明显突起;叶柄长2—5毫米,通常无毛,有时具柔毛。

花成复伞房花序,直径3—4厘米,花梗和花萼外被黄褐色柔毛;花梗长5—10毫米,花直径7—9毫米;萼筒钟状,外被柔毛;萼片浅裂,广卵形,先端钝,外被稀疏柔毛;花瓣白色,卵形,长4–5毫米,宽3—4毫米,先端微尖,基部具短爪;雄蕊20,花丝长约3毫米,花药黄色;花柱5,与雄蕊等长,子房上部密生白色绒毛。梨果扁球形,直径4—6毫米,亮红色。”花期4—5月,果期9–1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或谷地灌丛疏林中,海拔500—1700米。

分布范围

产中国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

本种提示

本种与火棘P.Fortuneana(Maxim.)Li相似,惟后者叶片多倒卵形,先端圆钝,中不部以上最宽,边缘有显明圆钝锯齿,花序上毛很少。而本种叶片多椭圆形,先端急尖,中部或近中部以下最宽,叶边全缘或有不明显锯齿,花序多被柔毛,易于区别。

繁殖方法

种子

火棘果实10月成熟,可在树上宿存到次年2月,采收种子以10~12月为宜,采收后及时除去果肉,将种子冲洗干净,晒干备用。翌年3月上旬,将种子和细沙一起均匀地撒播于冬前准备好的苗床,覆盖细土,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因种子较小,覆土不可过厚,并在苗床上覆盖稻草,浇足水。约10天左右开始出苗,此时去除稻草,并视苗床湿度进行水分管理。播种出苗率为80.6%。用0.2‰的赤霉素处理能够提高火棘种子的发芽率。

火棘适宜第二年春季播种,种子贮存时间太长,种子萌发率明显下降,并且火棘不宜在20℃以下的环境中播种。火棘秋播为好,播种前可用万分之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种子,在整理好的苗床上按行距20~30cm,开深5cm的长沟,撒播沟中,覆土3cm。

苗期3个月内每天要查看温、湿度。若低于20℃或高于30℃,均应采取升温或降温措施,主要措施有控制遮荫、喷雾等。若无异常情况,每周浇水1次即可。雨季要注意防水、排水。

扦插

春插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选取一、二年生的健康丰满枝条剪成15~20厘米的插条扦插。夏插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选取一年生半木质化,带叶嫩枝剪成12至15厘米的插条扦插,下端马耳形,并用ABT生根粉处理,在整理好的插床上开深10cm小沟,将插穗呈30度斜角摆放于沟边,穗条间距10cm,上部露出床面2~5cm,覆土踏实,注意加强水分管理,一般成活率可达90%以上,翌年春季可移栽。

压条

春季至夏季都可进行,进行压条时,选取接近地面的1~2年生枝条,预先将要埋入土中的枝条部分刻伤至形成层或剥去半圈枝皮,让有机养分积蓄在此处以利生根,然后将枝条刻伤至形成层埋入土中10~15厘米左右,1~2年可形成新株,然后与母株切断分离,于第二年春天定植。

栽培技术

果用林选择地势平坦,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按株行距2m×2m挖0.6~0.8m深的坑,填入基肥和表土,栽和穴中,踏实,浇足定根水。

移栽可于秋冬或早春进行,带土球并重剪才能保证成活。定植前施以磷为主的农家肥做基肥,则生长旺盛。每10天或半月施一次1%腐熟的豆饼或麻酱渣肥水,中、后期追施一次磷钾肥,以利花美果丰。

适生场所

火棘属亚热带植物,性喜温暖湿润而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的环境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0~30℃。另外,火棘还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在-16℃仍能正常生长,并安全越冬。如在冬季气温高于10℃的地方种植,植株休眠不利,就会影响翌年开花结果。火棘虽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为了植株生长发育良好;还是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较肥沃,排水良好,pH5.5~7.3的微酸性土壤种植为好。

施肥

火棘施肥应依据不同的生长发育期进行。移栽定植时要下足基肥,基肥以豆饼、油柏、鸡粪和骨粉等有机肥为主,定植成活3个月再施无机复合肥;之后,为促进枝干的生长发育和植株尽早成形,施肥应以氮肥为主;植株成形后,每年在开花前,应适当多施磷、钾肥,以促进植株生长旺盛,有利植株开花结果。开花期间为促进坐果,提高果实质量和产量,可酌施0.2%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冬季停止施肥,将有利火棘度过休眠期。

浇水

火棘耐干旱,但春季土壤干燥,可在开花前浇肥1次,要灌足。开花期保持土壤偏干,有利坐果;故不要浇水过多。如果花期正值雨季,还要注意挖沟、排水,避免植株因水分过多造成落花。果实成熟收获后,在进入冬季休眠前要灌足越冬水。

整形

火棘自然状态下,树冠杂乱而不规整,内膛枝条常因光照不足呈纤细状,结实力差,为促进生长和结果,每年要对徒长枝、细弱枝和过密枝进行修剪,以利通风透光和促进新梢生长。火棘成枝能力强,侧枝在干上多呈水平状着生,可将火刺整成主干分层形,离地友40cm为第一层,3~4个主枝组成,第三层距第二层30cm,由2个主枝组成,层与层间有小枝着生。

整枝

在开花期间为使营养集中,当花枝过多或花枝上的花序和每一花序中的小花过于密集时,要注意疏除。火棘易成枝,但连续结果差,自然状态下仅10%左右,因此应对结果枝年进行整枝,对多年生结果枝回缩,促使抽生新梢。对果枝上过密的果实也要适当疏除,这样,既可保证果大、质好,又可避免因当年结果过多,营养消耗过大而出现“大小年”。火棘成花能力较强,对过繁的花枝要短戳促其抽生营养枝,并于花前人工或化学疏除半数以上的花亭以及过密枝、细弱枝,使光线能直接照进内膛,年修剪量以花枝量为准,叶和花亭比为70:1为佳。结果后,果枝在每年结果后都要进行修剪,特别要注意短截长枝只留3~4个节,促其形成结果母枝,提高第2年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另外,果实成熟后就要及时采摘,以免继续消耗植株营养,不利翌年开花结果,影响产量。

菜用大豆豆缘蝽的虫害防治方法


豆缘蝽又叫条蜂缘蝽,主要为害豆类植物。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植株的花果、嫩叶、茎蔓等,造成蕾、花凋萎,果荚形成瘪粒,叶、茎变黄。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死亡。

形态特征

豆缘蝽成虫体长13~15mm,体狭长。棕黄色。头在复眼前形成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复眼黑色,大而向两侧突出。触角4节,第四节长于第2、3节之和。头、胸两侧有光滑的带状黄色横条斑。若虫1至4龄形如蚂蚁,腹部膨大,但第一腹节小。

生活习性

在南方每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枯草中、屋檐下等处越冬。来年3月下旬成虫出蛰,4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5以上旬至6月中旬发生一代若虫,6月上旬至7月上旬发生一代成虫,另两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7月中旬至9月上旬和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成虫和若虫主要在白天活动,阳光强烈时,多栖息在叶片背面。成虫将卵产在叶柄和叶片背面,少数产在叶面和嫩茎上。卵散产,成虫产卵量为14~35粒。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及杂草,消灭越冬成虫。

2、在成虫和若虫发生期喷药防治,可用90%晶体敌百虫1500~2000倍液,50%辛硫磷5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丙溴磷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2000倍液,或8%杀虫素乳油3000倍液喷,或5%抑太保乳油1500倍等药剂喷雾。

水稻稻黑蝽如何防治


水稻稻黑蝽,学名Scotinopharalurida(Burmeister)属半翅目,蝽科。分布在河北南部、山东和江苏北部、长江以南各省区。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小麦、粟、玉米、甘蔗、豆类、马铃薯、柑桔等。

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稻茎、叶和穗部汁液,受害处产生黄斑,严重的分蘖和发育受抑,造成全株枯死。近几年随农田生态环境变化,作物布局的改变,该虫为害逐年加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5—10mm,宽4.5—5mm,长椭圆形,黑褐色至黑色,头中叶与侧叶长相等,复眼突出,喙长达后足基节间。前胸背板前角刺向侧方平伸。小盾片舌形,末端稍内凹或平截,长几达腹部末端,两侧缘在中部稍前处内弯。卵近短桶形,红褐色,大小0,9×0.8(mm),假卵块圆突,四周有小齿状的呼吸精孔突40—50枚;卵壳网状纹上具小刻点,被有白粉。1龄若虫头胸褐色,腹部黄褐色或紫红色,节缝红色,腹背具红褐斑,体长1.3mm。3龄若虫暗褐至灰褐色,腹部散生红褐小点,前翅芽稍露,体长3.3mm。5龄若虫头部、胸部浅黑色,腹部稍带绿色,后翅芽明显,体长7.5—8.5mm。

生活习性

江苏、浙江年生1代,江西2代,广东2—3代。以成虫及少数高龄若虫在石块下、土缝内5-10cm处或杂草根际、稻桩间、树皮缝等处越冬。翌年初夏出蛰,群集在水稻上为害。成、若虫喜在晴朗的白天潜伏在稻丛基部近水面处,傍晚或阴天上到叶片或穗部吸食,把卵聚产在稻株距水面6—9cm处的叶鞘上,卵块多由14粒,排成2行。每雌产卵75粒。生长旺盛、叶色浓绿的早播田,丘陵、山区垄田发生较重。天敌主要有稻蝽黑卵蜂、白僵菌、猎熔、蜘蛛、青蛙等。

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把卵产在近水面稻茎上和卵在水中浸孢24小时即不能孵化的特点,在产卵期先适当排水,降低产卵位置,然后灌水至10—13cm,浸孢24小时,隔3—4天再排灌1次,连续进行4—5次可杀死大量卵块。

(2)在低龄若虫期喷洒2.5%保得乳油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1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15天后再防1次。如用10%吡虫琳(一遍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见效虽然较慢,但持效期长达25—30天,生产上可以推广应用。

高粱长蝽象如何防治


高粱长蝽象,学名Dimorphopterusspinolae(Signoset)属半翅目,长蝽科。又称高粱狭长蝽。分布河北、山东、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省。主要寄生于高粱、小麦、水稻、芦苇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汁液,严重时造成叶片枯黄,植株生长缓慢。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3.5—6.0mm,雄成虫4.5—5.0mm,体黑色,长方形,末端钝圆。头黑色,近棱形,具粗大刻点。触角、喙均4节,复眼红褐色,半圆形突出。单眼漆黑色。前胸背板近方形,肩角钝圆。小盾片三角形。腹部腹面黑褐色。前翅革质部具一大一小近三角形斑纹,膜质部具3—4条简单纵脉,后翅透明,膜质。卵长1—1.2mm,香蕉状,初乳白色,后变橙黄色,孵化前变为深红色。初孵若虫头、前胸和中胸背板、翅芽基部均为黑色,胸部和l、2腹节乳黄色,余腹节桔红色。若虫腹部较头胸部宽,各腹节具横排小黑点4—6个,末端黑色,随龄期长大,腹部变成灰褐色。

生活习性

湖南年生2代,以成虫在地下茎残秆、叶鞘处或2一3m深土表越冬。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旬开始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产卵盛期,5月上旬开始孵化,第一代若虫出现,6月中旬可见一代成虫。成虫交配后于6月下旬产卵,7月中、下旬出现二代若虫,9月中旬二代成虫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

在成、若虫发生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900一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700倍液、95%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kg。

水稻稻绿蝽如何防治


水稻稻绿蝽,学名Nezaraviridula(Linnaeus)半翅目,蝽科。别名稻青蝽。分布在我国东部吉林以南地区。寄主32科150种以上,包括水稻、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豆类蔬菜作物。

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吸食汁液,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成虫全绿型[formatypica(Linnaeus)]体长12一16mm,宽6.0一8.5mm。长椭圆形,青绿色(越冬成虫暗赤褐),腹下色较淡。头近三角形,触角5节,基节黄绿,第3、4、5节末端棕褐,复眼黑,单眼红。咏4节,伸达后足基节,末端黑色。前胸背板边缘黄白色,侧角圆,稍突出,小盾片长三角形,基部有3个横列的小白点,末端狭圆,超过腹部中央。前翅稍长于腹末。足绿色,跗节3节,灰褐,爪末端黑。腹下黄绿或淡绿色,密布黄色斑点。卵杯形,长1.2mm,宽0.8mm,初产黄白色,后转红褐,顶端有盖,周缘白色,精孔突起呈环,约24—30个。若虫一龄若虫体长1.1一1.4mm,腹背中央有3块排成三角形的黑斑,后期黄褐,胸部有一橙黄色圆斑,第2腹节有一长形白斑,第5、6腹节近中央两侧各有4个黄色斑,排成梯形。二龄若虫体长2.0-2.2mm,黑色,前、中胸背板两侧各有一黄斑。三龄若虫体长4.0-4.2mm,黑色,第1、2腹节背面有4个长形的横向白斑,第3腹节至末节背板两侧各具6个,中央两侧各具4个对称的白斑。四龄若虫体长5.2—7.0mm,头部有倒“T”形黑斑,翅芽明显。五龄若虫体长7.5—12mm,绿色为主,触角4节,单眼出现,翅芽伸达第3腹节,前胸与翅芽散生黑色斑点,外缘橙红,腹部边缘具半圆形红斑,中央也具红斑,足赤褐,跗节黑色。

生活习性北方地区年发生1代,四川、江西年发生3代,广东年生4代,少数5代。以成虫在杂草、土缝、灌木丛中越冬。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2℃,若虫为11.6℃,有效发育积温为668日度。卵成块产于寄主叶片上,规则地排成3—9行,每块60一70粒。1—2龄若虫有群集性,若虫和成虫有假死性,成虫并有趋光性和趋绿性。

防治方法(1)冬季清除田园杂草地被,消灭部分成虫。(2)灯光诱杀成虫。(3)成虫和若虫为害期,喷洒广谱性杀虫剂。

火棘介绍:火棘盆景怎么养?火棘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火棘有哪些用途?


产地与习性

产于陕西、甘肃南部、河南、江苏、浙江、福建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垂直分布在海拔250500米的地带,但以500~1500米地带生长最佳。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钝圆或凹,边缘有钝锯齿。花白色,由多花集成复伞房花序。果近球形深红色。花期4~5月,果期9~11月。

同属植物栽培观赏的还有窄叶火棘,全缘火棘,拉兰德火棘细圆锯火棘,其变种有甘肃细圆齿火棘,西南细圆锯火棘。

繁殖与栽培

播种:果熟采后即播,或采后堆放后熟,捣烂漂洗,将种子阴干沙藏至次年春播。

扦插:可在春季2~3月,选择1~2年生粗壮枝条,剪取10-15厘米长,随剪随插;或在梅雨季节进行嫩枝扦插,容易成活。

移栽:在春季进行较好。由于须根不多,植株需带土球,如不带士就很难成活,枝梢宜重剪。成活后只需一般养护管理,要求苗

期精心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通风透气。

土壤:适宜湿润、疏松、肥沃的土壤。

光照;喜温暖向阳,稍耐阴。

温度:黄河以南露地种植,华北需盆栽,塑料棚或低温温③室越冬,温度可低至0~-5℃或更低。

水分与湿:度耐贫瘠,抗干旱

施肥:肥料种类选择上应采取有机质肥为主,适当配合三元复合肥,3~10月份为生长高峰期,每月应施液肥一次。多花的植株因开花时消耗大量养分,谢花后应及时补充氮肥,以提高坐果率,促使果大色美,延长挂果期。

修剪

火棘生长特性为枝条偏软,芘分枝级数多,叶片及枝条生长密集,基部不定芽生长势旺,二年生部分植株出现侧枝代替主枝的现象,所以在栽培管理上,第一、二年为重点培育树冠阶段,每次新梢叶片转绿后应及时修剪整形,抑制顶端生长,促使基部粗壮,充分利用其生长特性,发挥不定芽生长优势,扩大树冠。根据树冠生长情况及栽培目的,如果第三年要让其挂果,则第二年11月份后应停止修剪,因11月份后开始花芽分化,随意修剪会影响翌年开花结 果。树冠定型挂果后修剪宜轻不宜重,特别是每年秋梢修剪更应慎重考虑,通过肥水控制、培育强壮充实的优良结果母枝, 为翌年开花结果打下良好基础,以达栽培目的。

病虫害防治

火棘病虫害少,有日本龟蜡蚧、吹绵蚧、盾蚧为害, 宜采用40%的速扑杀100倍液进行喷杀。据观察每年4月至9月份有少量的毒蛾为害叶片。如发现虫害,及时采用90%敌百虫原药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喷杀1-2次,便可控制危害,不致影响其正常生长。

应用

火棘枝叶茂盛,初夏白花繁密,入秋红果累累,极富观赏价值。在园林庭园中常作绿篱,或丛植、孤植于草地边缘与 园路转角处。红果在果枝上经久不落。因其耐修剪、枝密生,易成形,如养护得法,火棘树桩一年即可成形。是制作优良树桩盆景和瓶插的好材料。台湾省盆景界称火棘为“吉祥果”“状元红。果实可酿酒或磨粉食用。营养成分种类齐全,含量丰富,比例协调,适宜于加工成多种食品。其加工产品有果汁、果汁汽水、浓缩果汁、果汁晶、果丹皮、果酒、果酱、果胶以及色素的提取等。

黄斑蝽 茶翅蝽综合防治技术是什么


近几年黄斑蝽、茶翅蝽在我市发生普遍,不但危害苹果、梨、桃、杏等果树不套袋果实,对套塑膜袋、纸袋的果亦有一定危害。苹果被害后果面形成指甲形凹陷虫斑,梨、桃等形成疙瘩果鬼头果,严重影响品质及外观,卖不上好价钱,影响经济效益。前人虽提出一些防治方法,但由于存在着单一用药和盲目用药的弊病,造成防治成本高,效益低,为寻求一套简单经济有敢的综合防治措施,我们通过近3年的系统观察试验,推广应用,较详细地掌握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总结出―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蝽蟓生物学特性

1、成虫期和产卵期:通过3年调查观察得出:茶翅蝽和黄斑蝽4月上旬出蜇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为出蜇盛期,5月上旬成虫开始交尾,黄斑蝽较茶翅蝽早活动5--7天。越冬代成虫平均生活历期为38.85天,最短为25天,最长为65天,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重叠发生。第1代成虫生活历期平均为31天,其中雌成虫为32.2天,雄成虫为25.5天,此代冬前平均生活天数为37.38天,最短为5天,此代成虫不交尾产卵。

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峰为6月下旬,第1代产卵高峰期为8月上旬,8月底产卵结束,大部分成虫产完卵不久即死亡。8月中旬以后羽化的成虫,冬前不交尾产卵而越冬。每头茶翅蝽平均产卵46.4粒,最多为71粒,最少为28粒。

2、卵期观察:通过对40块113粒茶翅蝽和5块60粒黄斑蝽蟓观察得出,6--7月份卵孵化率最高,茶翅蝽几乎100%,黄斑蝽83%--94%,8月份卵孵化率较低,―般在50%左右。茶翅蝽卵期平均为4.76天,黄斑蝽为6.8天。茶翅蝽卵每块为28粒,黄斑蝽卵每块为12粒,这说明不同蝽蟓产卵习性不同。刚产下的卵鲜绿色,有光泽,两天后失去光泽,5天后变浅褐色,卵盖底边上有一黑线,线上有一对对称的小红点的是茶翅蝽的卵,有两对对称的小红点的是黄斑蝽的卵。

在观察卵的同时发现两种卵均被一种小蜂寄生不能孵化,卵被寄生率平均为38.89%,7月份卵寄生率高,8月份寄生率低。

3、若虫期及特性:蝽蟓若虫孵化后头向里尾向外围绕卵壳整齐排一圈,不食不动3--5天,若虫从二龄开始危害。危害时将口针刺入寄主皮下,吸食汁液,口针鞘的长度等于体长1/2--1/3,不取食时贴于胸腹下面。

4、蝽蟓成虫越冬时期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黄斑蝽比茶翅蝽越冬早,9月10日至20日为越冬盛期,茶翅蝽为9月27日至10月5日,可占越冬数的50%,越冬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在下午两点29℃--38.5℃时开始进入越冬部位,23℃时大部分成虫开始越冬,在20℃以下全部处于越冬状态。

二、蝽蟓为害时期调查

通过在4个试验园定树采取不套袋果、套袋果、全年不喷药的树分别调查得出,蝽蟓自出蛰后到果实采收都在进行危害。主要为害期为5月30日至8月20日,重点是6月20日至7月20日,此期受害果率占总数的54.8%,还得出全年套袋果受害率很轻为5.88%--8.6%,定期套袋、解袋的虫果率为15.9%--37.74%,全年不套袋果虫果率为37.5%--62.03%,并且每个果上平均有4.6个青疔,最多的有10个,失去经济价值。

三、蝽蟓扩散能力观察

在早春和冬前人工捕捉黄斑蝽4070头,茶翅蝽8450头,在前胸背板点小红点为标记后放飞,然后在不同距离设点进行捕捉成虫,共收集到标记蝽蟓92头。结果表明,黄斑蝽可飞翔2公里以上。蝽蟓这种扩散能力较强的特性,决定了只有在较大的范围内采取同时防治策略,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四、两种蝽蟓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变化规律

经过对梨、桃、苹果、泡桐和杨、榆等不同寄主的定期、定株调查,结果得出,不同时期不同寄主上的蝽蟓数量不等。5月下至7月上旬泡桐树上虫量占总量的67.7%--78%,而同期桃树上占8.4%--31.7%,7月中旬后梨树上虫量逐渐增加,从30.2%增加到76.4%。苹果、杨、榆树上的占的比例较小。由此看来,防治这种多寄主害虫需要联防的同时,将果树连同林木一起防治为好,且在前期防治更为重要。

五、蝽蟓口针长度与为害的关系

蝽蟓成虫、若虫均以锋利的口针刺穿植物表皮而吸取汁液造成为害。通过对成虫、若虫的身体大小和口针长短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得出:随着虫龄增大口针随之加长,茶翅蝽5龄时口针长7mm,成虫长8mm,黄斑蝽口针均长2mm,所以果实套袋后也不能完全阻止其为害。调查中发现,果袋越小贴果越近,受害越重,套大袋的梨果被害轻。

六、综合防治技术

根据几年来对黄斑蝽和茶翅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果实套袋:套袋是减少蝽蟓为害的有效措施,果袋要根据品种特性,采用大型袋,如苹果袋长x宽不小于21cmx19cm,使果在袋中悬空生长,使果与袋有2cm的空隙,防止隔袋危害。

2、人工捕杀:在入蛰前9月上旬,制作人工越冬场所进行诱捕,或在出蛰前进行人工捕捉。

3、药物熏杀:冬季在果园内及附近无人居住的房屋内进行药物熏杀,选用50%辛硫磷或80%敌敌畏及其它烟雾杀虫剂均可,与锯末1:3混合点燃熏烟,每立方米用药5--10g,须将屋内门窗关闭24小时以上为宜。消灭越冬成虫是一简便、效果好的方法。

4、利用寄生蜂杀灭:在6--7月份发生盛期,喷对天敌无害的农药防治,保护天敌,如:灭幼脲、杀铃脲、赛丹等农药对天敌无害。

5、药剂防治:在6--8月份若虫发生季节连续用药3--4次,以联防效果好。4--6月份主要寄主是泡桐、桃树及果园周围的用材林,6--9月份主要是梨、苹果树。若虫期可用杀铃脲2000倍,或灭幼脲3号1500倍或赛丹1500倍,对成虫若虫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且保护天敌。7--8月份成虫发生盛期,用虫多杀1000--1500倍,灭扫利2000倍,对成虫速杀效果明显。

6、联防:在连片果园及周围的林木同时喷药防治,是提高防治效果的有效措施。

国槐锈色粒肩天牛防治


国槐是华北地区园林绿化的骨干树种,也是主要的行道树之一,但近几年来普遍遭受锈色粒肩天牛的危害,该虫以幼虫钻蛀树干,危害木质部,破坏树木输导系统为主,危害隐藏,防治困难,是国槐的毁灭性虫害。

锈色粒肩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粒肩天牛属。锈色粒肩天牛是槐树的一种重大蛀干害虫。该害虫是大型天牛,成熟幼虫体长达6厘米。其幼虫先环食树干韧皮部,后钻蛀木质部,使树木输导组织受到破坏,造成树木整株枯死。幼虫钻蛀具有选择性,一般危害胸径8厘米以上的国槐主干或大枝。成虫全身被有铁锈色绒毛,头部中央有一纵沟,有一对深褐色触角。雌虫长36厘米左右,胸虫稍短。蛹长30~40毫米,乳黄色,到羽化前渐变为褐色。幼虫长达58毫米,乳黄色,前胸背板褐色,有黄色八字形条纹。卵椭圆形,乳白色。

发生规律

国槐锈色粒肩天牛二年一代跨越三个年度,有世代重叠现象。10月下旬以当年孵化幼龄幼虫和上一年存活的大龄幼虫在树木虫道内越冬。次年3月底至4月中旬幼虫出蛰活动。山东地区一般在4月上,中旬为出蛰盛期,幼虫历经两个冬天后在第三年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为化蛹末期。成虫羽化从6月上旬至7月上旬,6月中旬为始盛期,6月下旬为高峰期,7月上旬为盛末期。产卵期从6月下旬开始延续到9月中旬,7月10日前后为始盛期,7月下旬为高峰期,8月中旬为始末期。

防治措施

1.国槐锈色粒肩天牛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创造良好的植物群落,加强水肥土管理,增强树木个体和群体的抗性。

2.人工防治:

a.人工捕捉成虫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可在羽化成虫咬破羽化孔飞出之前,用螺丝刀将其捅死;成虫刚从羽化孔钻出时,在树干上爬行且具有群居性,可在此时直接捕捉。

b.人工杀卵及初孵幼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产卵期和孵化期,初产卵为绿色,易辨认;幼虫孵化初期在树皮外层,易除掉,可在此时组织人工除卵,捕杀幼虫。

3.化学药剂防治:

a.化学防治幼虫:每年3月至10月为天牛幼虫活动期,可向蛀孔内注射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然后用药剂拌成的毒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

b.在大龄幼虫活动盛期(3月底至4月中旬),将来福灵或敌敌畏或速灭杀丁或久效磷的30倍液用针管注入排粪孔或唤气孔,然后用黄泥将孔封严即可。

c.在产卵期至孵化期(6月下旬--7月下旬)可利用来福灵或速灭杀丁或敌敌畏等50倍液多次喷洒树干杀死虫卵及初孵幼虫。

d.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虫活动盛期,对国槐树冠喷洒2000倍液杀灭菊酯,每15天一次,连续喷洒二次,可收到较好效果。

e.越冬前(11、12月份)用石灰10公斤+硫磺1公斤+盐10克+水20公斤至40公斤制成涂白剂,涂刷树干预防天牛产卵。

f.次年2、3月份,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沿干基周围树冠垂直投影处挖沟,沟深25厘米左右,均匀施入3%呋喃丹颗粒剂,也可起到防治效果。

《水稻长肩棘缘蝽和短肩棘缘蝽的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火棘的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