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热带植物棕榈疫霉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棕榈疫霉病危害及一般症状

该病常在大王椰、大蒲葵、华盛顿棕、老人葵、加拿利海枣等棕榈植物上发生危害,发病株心叶不能正常抽发、新叶萎缩、干枯,严重时整株成片枯萎。疫霉病病原为疫霉菌引起,可经培养箱培养检定。病原主要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病菌通过浇水、雨溅、空气流动等传播蔓延。

华盛顿棕疫霉病发病规律

该病害夏秋间高温多湿期间发生。前旱后雨或移栽后管理不善,如浇大水,土壤含水量突然增高,通风不良,或者处在风口位置的植株,容易感病。在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地块发病严重。另外,该病常与挖苗时造成根部严重受伤,又经远距离运输有关。

发生时,未展开幼嫩心叶基部腐烂,叶呈灰绿色并下垂,稍用力即可将其拔出。解剖茎部,可见生长点甚至整株心部有糊状分泌物并有恶臭味,感病组织可长出白色霉状物。发病严重的植株,也经常见到其根部受害,主要症状为根部发黑、腐烂,闻有异味。此病主要在苗期及苗圃发生,定植在绿地上的成年树较少发生。

症状

近年来在苗圃地发生危害比较严重。发病初期先在接近地面部位发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大,稍凹陷,潮湿时表面密生白色绵状霉,病部腐烂发臭。在叶片上发病时,病部黄褐色,潮湿条件下长出白霉。茎上发病时,初为暗绿色,后扩大湿润变软,后期上部表现为枯萎。此病可危害棕榈植物全株。有时根系及茎干剖开有带脓状液体渗出,严重时幼叶叶脉边缘带有灰黑色的大量菌丝体。疫霉病为维管束病害,严重时植株整株萎蔫下垂、干枯,直至死亡,发病致死率高。

据调查,该病害发病高峰期多为高温多湿期,即适温为27℃至35℃。如2006年,珠三角附近沿海地区发病期为7至10月、厦门8至11月、上海6至9月(初春也发病)、珠三角西部山地8至11月,但各地在台风暴雨后的1至2月内都可见发病,有时是零星发生,有时则成片出现。

防治方法

一、栽培措施预防

1.注意苗圃的通风、干燥和排渍,可在每年秋冬季节适度修剪叶片,并对种植地进行开坑并培土等,以保持苗地干燥。平时可增施钾肥,也可分别施用生石灰、过磷酸钙等,以增强植株组织密度及抗侵染力,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选好地块,要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栽植。

3.实行轮作,对种过华盛顿棕的地要求实行三至四年以上的轮作。

4.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根深叶茂,提高抗性。实行高垄(畦)栽培。雨季适当控制浇水,雨后及时排涝,做到雨过地干;遇干旱及时浇水,浇水时严禁大水漫灌,并在晴天下午或傍晚进行。

5.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平时注意观察,经常修剪枯枝落叶,发现病株,及时清理,将其深埋或烧毁,病穴用石灰消毒。

二、化学防治

在夏季发病前一两个月及发病期间,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500至600)、80%乙磷铝(1∶400)、或其他恶霉灵类如卡霉通也即土菌消(常用量为600至700倍)、石硫合剂(1∶1∶100)、敌克松(500倍)等防治。具体防治方法:华盛顿棕移栽时,先用土菌消600至700倍液喷洒栽植地和华盛顿棕根部,或者在连续晴天时先挖坑暴晒杀菌,或撒石灰粉消毒,也可用敌克松500倍液土壤消毒。

台风过后,及时喷洒杀毒矾(较好)或乙磷铝(易产生抗药性),加0.4%洗衣粉灌心或喷雾预防兼治疗。也可用80%代森锰锌700倍液喷洒,每7至10天一次,连喷两三次,能有效预防和防治疫霉病发生。采取该措施后,广东棕榈园林公司上海基地的华盛顿棕和毛华盛顿棕,已从2004年的发病率20%降到10%以下。

防治体会

使用多菌灵等防治效果不明显。植株发病初期如剪去全部叶片及移植到别处另植,约30%能在2至3年后陆续复活,但长势较差。

据了解,在洛杉矶等高温干燥地区很少发生此病,故此病与高温多湿相关,且侵染途径通过地表水、地下水及雨水等。当植株根系、树干、叶片等出现损伤时病菌侵入并在水分充足时大量繁殖,最终导致维管输导组织堵塞,植株失水萎蔫而死。有文献介绍的心腐病其实也是疫霉病,只是发病在心叶部位。

此病不同于炭疽病,后者发生于叶片,发病时出现水渍状小斑点,而后扩展成较大的病斑,容易被发现,一般用多菌灵等药剂可防治。至于叶斑病,是指发病在叶片上的病害,常见的病原有叶点霉、盘多毛孢等,常引起叶枯现象,但炭疽病和叶斑病较少引起植株死亡。

小编推荐

葡萄霜霉病症状及防治对策


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新梢幼果等幼嫩组织。1.叶片被害,初生淡黄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数斑相连变成不规则形大斑。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叶早枯早落。2.嫩梢受害,形成水渍状斑点,后变为褐色略凹陷的病斑,潮湿时病斑也产生白色霜霉。病重时新梢扭曲,生长停止,甚至枯死。卷须、穗轴、叶柄有时也能被害,其症状与嫩梢相似。3.幼果被害,病部褪色,变硬下陷,上生白色霜霉,很易萎缩脱落,果粒半大时受害,病部褐色至暗色,软腐早落。果实着色后不再侵染。

1、清除菌源,秋季彻底清扫果园,剪除病梢,收集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秋冬季深翻耕,并在植株或附近地面喷1次波美度3-5度的石硫合剂,可大量杀灭越冬菌源,减少来年初侵染源。

2、加强果园管理,及时夏剪,引缚枝蔓,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

①葡萄展叶后施用1∶1∶120波尔多液保护性杀菌剂,预防病原菌的侵染和滋生。

②花序初现至开花期用53%金雷多米尔锰锌600~800倍液防治霜霉病;

③发病初期立即喷药防治,药剂可用50%瑞毒锰锌(600倍液)、72%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

热带植物大王椰子干腐病的防治


大王椰子干腐病

【症状】干腐病病菌主要从树干基部侵入,也可从中部或顶端侵入。病斑黄褐至黑褐色,横切树干,切面可见许多点状褐色斑,而众向解树干,则木质部出现黑褐色条斑,但外表皮层往往尚未表现症状,感病的树干干形收缩变细,呈灰暗色。严重时茎基部组织呈糊状腐烂,并具臭味。在潮湿的条件下,病组织上长出白色霉状物。老人葵也有此病发生。

【病原及发病特点】大王椰子干腐病是由棕疫榈霉侵染引起的。病害大多数发生于4~10年生大叔。雨季末期特别是台风雨后,病害发生最重。重露或浓露的天气又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因此2~6月高湿多雨季节是病害高峰期。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病重。路树的初侵染源,主要来自带菌的植株。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多施有机土杂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能有效减轻伤害发生。

2.严格检疫,栽植时汰除病株。发病后砍除重病株,集中烧毁。

3.发病后可交替喷洒75%锰锌.乙铝500~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500~700倍液,或40%乙膦铝200~300倍液,或65%的甲霜灵600~800倍液

热带植物有哪些?小编带你看种类丰富的热带植物世界!


热带的地理气候环境具有炎热、温度变化小、雨量充沛的特点。这样的地理特点特别适合动植物的繁衍生息。特别是生长在这儿的植物,四季常绿且生长茂盛,从高处到低处层层叠叠分层生长,绝不会浪费大自然的每一寸空间。如此多的热带植物究竟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个能让你耳目一新的热带植物世界吧。

热带植物都有哪些?1. 经济作物

在种类繁多的热带植物中,含有很多我们很熟悉的经济作物,比如咖啡、可可、橡胶树、油棕等。

2. 药材

名贵的药材,如三七、萝芙木等。

3. 水果

热带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它能孕育出味道鲜甜的各种热带水果,其中绝大部分都深受人们的广泛喜爱,如椰子、荔枝、柠檬、芒果、菠萝、香蕉等。

4. 附生植物

在热带森林中,攀援植物的种类也极为丰富,因为热带高温高湿的特殊环境,非常适宜附生植物的生长。如附生兰、鸟巢蕨及各种各样的苔藓、地衣等。

以上说的都是热带植物所包含的主要种类,在每种种类下还含有品类极其繁多的植物,无法一一列举,但是它们会有一些共同的典型特征,了解了这些就能判断某种植物是否属于热带植物了。下面,就由小编来给大家说说吧。

热带植物所具有的典型特征:1. 植株高大

热带植物的生长极其茂盛,植物间的密度很大,要想尽可能地多吸收阳光,就必须不断生长到光照充分的上层。

2. 有气生根

因为热带的雨量充沛。土壤的含水量很高,进而会导致土壤中的氧气不足无法满足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的要求,而有了气生根就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以供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的部分进行呼吸。这也是热带植物的典型特征。

3. 叶子有滴水尖

热带地区,几乎每天都会大量降雨,如果没有滴水尖的话,叶子很容易因积水过多而折断,为了适应环境,热带植物的叶子都有滴水尖。

了解了热带植物都有哪些,而这些植物又都有什么样的典型特征;这样的热带植物世界有没有让你感觉很奇妙、耳目一新呢?

月季霜霉病症状和防治


月季霜霉病

1、病状:霜霉病危害叶片、嫩梢、花梗及花。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淡绿色斑纹,后扩大呈黄褐色和紫色,后为灰褐色,边缘色较深,与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最终引起叶片扭曲、畸形。天气潮湿时,在叶背病斑处可见到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小叶往往变黄,有的病斑为紫红色,中心为灰白色,与农药药害及化肥灼伤状相似。新梢和花感染时,病斑与叶片相似,但嫩梢上病斑略显凹陷。严重时,叶萎缩脱落,新梢枯死。

2、病原菌:月季霜霉病是真菌中的一种蔷薇霜霉菌侵染所致(霜霉属病菌PeronosporasporsaBerk)。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在气温低、相对湿度较高、植株表面存有水滴的情况下,病害易发生和蔓延。温室通风不良、植株过密、湿度高和氮肥过多时,病害均严重。

3、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分生孢子侵染,孢子萌发温度1~25℃,最适为18℃,高于21℃萌发率降低,26℃以上完全不萌发,26℃24小时孢子死亡,孢子传播需要100%空气湿度,10~25℃温度,孢子萌发需要有水滴存在,露地栽培多发生在雨季,温室中主要发生在3~4月和9~10月,发生在温室中。苗床中密集、通风不良、多湿、氮肥过多时病重。

4、防治方法:避免高温高湿,减少叶面保湿时间,控制空气湿度,多开窗换气;用20000倍代森铵;500倍代森锰锌或代森锰喷施防治,但后者容易污染叶片。

热带植物散尾葵病虫害防治方法


叶枯病

散尾葵叶枯病是由真菌侵染造成的一种常见病害,对散尾葵生长影响很大,轻者使叶片干枯,重者会导致植株整株死亡。现将其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发病症状病菌最先侵染叶尖和叶缘,发病初期染病处呈褐色斑点或条块状斑块,中期斑点或斑块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后期叶片呈现灰白状干枯。

二、发病规律致病病菌在病株上或土壤中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喷淋浇水传播,病菌从植株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及密不通风环境易患此病。

三、防治方法加强疫病检查,不引进带病植株;加强通风,发病期避免雨淋和喷淋;及时将受害枝叶剪除,阻止继续浸染,修剪后伤口涂抹达科宁药膏进行处理;如有病害发生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喷洒,间隔7至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3至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如果环境干燥、通风不良,容易发生红蜘蛛和介壳虫,故应定期用800倍氧化乐果喷洒防治。

散尾葵每天可以蒸发一升水,是最好的天然增湿器。此外,它绿色的棕榈叶对二甲苯和甲醛有十分有效的净化作用。经常给植物喷水不仅可以使其保持葱绿,还能清洁叶面的气孔。

根部腐烂

散尾葵叶尖和叶缘在生长期间出现干焦,主要原因:

①空气过于干燥。散尾葵喜较高的空气湿度,空气过于干燥时会引起叶片的焦尖与焦边。应在整个生长期间每天向叶面及周围环境喷水3~4次,以提高空气湿度。但休眠后应停止浇水。

②日照过强。散尾葵在5~9月间喜半阴的环境,阳光直射时会出现叶片发黄和焦尖、焦边等现象。在此期间应置于荫棚或大树底下,避免阳光直射。

③盆土过干。散尾葵在生长期间,需要供给充足的水分。盆土长期偏干时,由于植物的生长得不到所需要的充足水分,叶尖及叶缘便会干焦。

④盆土过湿。并非是盆土中只要有水,植物便能吸收利用。盆土过湿时,由于影响了植物根部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并导致植物体内缺水而出现叶片的焦尖与焦边。

⑤施肥过浓。施肥过浓会引起植物根部细胞的反渗透现象而使植物失水,程度较轻时会导致叶片的焦尖与焦边,严重时则会造成烂根死亡。

在10℃时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6℃以下时,就需移入室内防寒保暖,室温需保持在8℃以上。移入室内后,要放置在有光照处,室内装有空调等取暖器的,应远离些。否则枝叶易被烘焦。如遇到天气转暖或出现下雨时,不要轻易搬出室外晒太阳或淋雨,以免受冷后而患感冒。当室温出现20~25℃以上高温时,应开启门窗,以调节温度,换气降温。如果室温过高并闷热,亦会造成部分叶片发黄并脱落。

热带植物常见病虫害防治


1.心腐病:危害多种棕榈植物,主要危害三角椰子、酒瓶椰子、红棕榈、散尾葵、鱼尾葵、椰子、狐尾梆子等。铲除病株,并将其焚烧或深埋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铲除病株以后还应对周围的环境(含植株)喷射1%波尔多液保护。此病危害程度相当大,一旦疏忽.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损失。此病重在防,每年3-6月每周喷一次65%代森锌500倍,代森铵300倍,并加强肥水管理,控制水分,不偏施氮肥,以防介壳虫危害。

2.干裂病:主要危害单干植株,如大王椰子、金山葵等常见棕榈科植物,在防治上应防止对树干的机械损伤,对己发病的树加强肥水管理,应少施化肥,多施有机肥,防止旱涝,对树干可进行外科手术处理,用小刀将病组织刮除干净,在切口上涂1%HgCI或高锰酸钾消毒后,再涂上瑞毒署或波尔多浆处理三、五次后,用玻璃胶或水泥浆封住伤口。

3.根腐病:主要危害三角椰子、华盛顿椰子等,造成根尖变黑腐烂,导致植物株死亡。在防治上主要抓防,栽培上要保证土壤排水良好,不积水,尽可能降低地下水位。化学防治有根淋瑞毒霉500-700倍卡霉通或调节土壤酸碱度等。

4.叶斑病:主要危害大王椰子、短穗鱼尾葵、假槟榔、散尾葵、三药槟榔、海枣属、金山葵、三角椰子等。在防治上应先剪除病叶,适当增施磷、钾肥,叶面喷洒1%波尔多液,代森锌500-700倍,冠菌铜800-1000倍或50%克菌丹300-500倍,每周一次,连续数周。

5.炭疽病:主要危害假槟榔、大王椰子、金山葵、鱼尾葵、海枣属、三角椰子等。防治上首先要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可喷好生灵500倍,50%多菌灵800倍,75%百菌清500倍,冠菌铜600-800倍代森锌500倍,福美800倍等,连续几次。

6.红棕象甲虫:主要危害海枣属。幼虫、成虫均造成危害,以幼虫密集钻蛀最为严重,幼虫从叶鞘内侧钻蛀直至树干造成植株死亡。此虫要早发现,可在成虫羽化时捕捉成虫,或用80%敌敌畏600倍,喷杀成虫,对于幼虫可用90%敌百虫、80%敌敌畏200-300倍加钾胺磷500倍喷射树身并用棉花蘸高浓度敌敌畏塞虫排粪孔并密封熏蒸一周,这连续几次可有效防治。值得注意的是该虫已遍布本省的大部分地区(尤其在湛江地区蔓延,为害大王椰子),甚至有了专业饲养者向饭店供应作食用幼虫。

7.蚧壳虫:危害散尾葵、香桄榔、棕竹、假槟榔等的叶片。防治上可先剪除病虫害叶后,喷松碱合剂16-20倍、40%氧化乐果800倍,44%敌灭威1000倍,25%亚胺硫磷500倍并加入1000倍机械油或速扑杀1000倍,每月一次,连喷3次可达到防治效果。

8.蛾蝶幼虫:主要危害散尾葵、假槟榔、美丽针葵、三角椰子等的叶片。防治上可剪除病虫害叶后喷射甲胺磷500倍,敌敌畏900倍,溴氰菊酯4000倍,连续几次。

9.金龟子幼虫、蝼蛄等地下害虫:危害多种植物根部,尤其三角椰子、夏威夷椰子、三药槟榔等。防治上可土拌敌百虫原粉,在植株种植后,则可在根附近淋甲基异硫磷500-800倍,5%旺丹500倍,或呋哺丹、苏化203等。

红皮云杉叶锈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分布与危害

本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四川、河北、山西、山东、台湾、青海等省(区)。自八十年代末期,在黑龙江省的伊春市汤旺河、乌伊岭、新青等林区流行成灾。天然幼壮云杉林、人工云杉幼林,以及苗圃1~4年生的云杉幼苗都遭到为害。幼林重病株次年延迟发芽或不发芽,枝梢长度逐年缩短,生长衰退。

症状

一般6月下旬红皮云杉当年生嫩叶上出现淡黄色的段斑,其上成行排列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小点顶部有淡黄色密滴珠。数日后在性孢子器之间或对面,产生桔黄色微隆起椭圆形,或长条状锈孢子器。病叶逐渐变为淡黄色,密生桔黄色锈孢子器,发病严重的林分远望整个树冠呈现一片枯黄色。锈孢子器成熟后,包被膜陆续破裂,飞散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9~10月份病叶干枯脱落。

病原

杜鹃金锈菌(ChrysomyxarhododendriDeBary)是长循环型生活史转主寄生锈菌。在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阶段寄生在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当年新叶上,偶尔也生在鱼鳞云杉上。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寄生在兴安杜鹃叶上。

性孢子器生于嫩叶皮层下,黄褐色丘形小点,直径0.15~0.24mm,高0.1~0.13mm,内含受精丝和性孢子,其顶部分泌蜜汁。性孢子为长椭圆形。无色,大小为5.1~8.3m3.1~4.6m。

锈孢子器桔黄色,扁长柱形,长0.5~1.1mm,宽0.3~0.5mm,高0.8~1.2mm,锈孢子卵圆形,桔黄色,串生,大小为20.3~27.5m16.8~22.4m。表面具有疣,电镜下可见表面分为疣区和光滑区,疣呈塔形,平顶刺疣,光滑区似U字型,占孢子表面积约1/4~1/3左右。

夏孢子堆散生或密集生于叶背表皮下,后外露,尖塔形,有似包被。基部直径0.3~1.5mm,高1.2~2.0mm。夏孢子广卵形,桔黄色,串生,具疣,大小为21.2~28.7m17.0~21.5m。

冬孢子堆扁圆形,初生于叶表皮下后外露,棕红色,直径0.3~0.5mm,有的相连汇合成大冬孢子堆。冬孢子单细胞,无色、光滑,短圆柱形,串生,大小为10~20m10~16m。冬孢子串链长达40~80m,松散地连合成堆。

担孢子鲜黄色,不规则圆形,表面具有短平顶疣,疏密不均,大小为22.0~24.7m16~21m。

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病原菌以夏孢子阶段的菌丝在常绿灌木兴安杜鹃叶上越冬,病部叶表面呈暗棕红色病斑,第二年春逐渐发育。5月下旬~6月上旬,形成微隆起暗棕红色冬孢子堆。6月中、下旬冬孢子成熟,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传播,侵染云杉当年生嫩叶。云杉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发病显症状。7月中旬至8月下旬,锈孢子器陆续成熟破裂,释放锈孢子。锈孢子随风传播,侵染兴安杜鹃。在叶背产生桔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成熟飞散重复侵染杜鹃。秋末,以夏孢子阶段菌丝过冬。

2.流行条件:此病原菌在我国是1928年在辽宁省凤凰山首次发现,现分布全国10个省份,但都未引起云杉叶锈病流行成灾。由于阔叶红松林大量采伐,寄主红皮云杉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比例大量增加,中间寄主兴安杜鹃大量繁殖遍山分布。病原菌经过几十年,也大量积累,因此具备了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终于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云杉叶锈病进一步发展蔓延流行成灾。

3.病害与光照的关系:天然红皮云杉幼、壮林,尤其是分布在公路两侧平坦、河谷地上,受光照时间较长的云杉林分病重,可能是云杉属阴性树种不宜长日照,致使抗病力减弱。

4.病害与林分类型的关系:云杉纯林比各种云杉混交林发病重,一般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幼林比壮龄林重。

鱼鳞云杉比红皮云杉有较强的抗病性,天然鱼鳞云杉很少发病。

防治方法

1.清除中间寄主减少侵染源:在兴安杜鹃开花后,及时连根铲除,特别是苗圃附近。

2.营造云杉与其他树种的混交林。

3.苗床上用塑料薄膜做拱棚,直接阻隔病原菌的侵染,侵染期过后撤除拱棚,可以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4.苗圃和人工幼林在侵染期内,及时喷药剂防治,可用97%敌锈钠0.25%的药液,加上0.2%洗衣粉或20%的粉锈宁200倍,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2~3次。

杉木黄化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分布及危害:该病是近年来在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等许多地区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尤其是一些新发展的杉木栽培地区更为严重。主要发生在杉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影响杉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形成小老头树,严重的甚至成片枯死。

杉木

二、发病症状:杉木黄化病的症状,在地上部分主要表现为杉树针叶由下而上和由内向外逐渐失绿变黄。黄化初期,春季尚能返青,新梢还继续生长,到8月间黄化才逐渐明显。病情严重的从5、6月间就开始出现黄化现象,这些杉树到春季很迟才慢慢返青或完全不能返青。随着病情逐年加重,黄化植株新梢(尤其是顶梢)生长也逐渐减少,甚至完全停止。根系都很不发达,白色吸收根很少。在土壤含水过多的林地往往由根腐引起黄化,在较多的情况下须根、侧根甚至是主根也逐渐变褐腐烂,根腐的发展又进一步促使针叶黄化、枯死,严重时枝梢也逐渐由下向上枯死。发病后3-5年终于逐渐整株枯死。在土壤瘠薄非积水地区杉树地上部分针叶黄化后,根系较少腐烂,黄化植株不易枯死,但多成为小老头树。

三、发病规律:引起杉木黄化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可能由非侵染性因素也可能由侵染性因素引起。根据江西、浙江、湖南、福建等省材料,初步认为,是由非侵染因素引起的。其根据是:黄化枯死针叶上形成的一些真菌子实体只是一些次生的或腐生的真菌,经接种试验,不引起黄化症状;从黄化植株病根上也未分离到有致病力的病菌;用黄化枝作接穗,嫁接到健株上,成活后黄化枝明显返青,砧木株也未黄化,它们的新梢都继续生长。另外,把病区病株与无病区健株交换移栽,结果黄化病株返青,健株变黄。

引起杉木黄化的非侵染性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土壤肥力不足:杉木黄化程度常因林地土壤肥力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土壤水分不足,不仅使植株得不到充分的水分,同时也降低了植株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利用,最后表现出黄化现象。在土壤瘠薄的林地,如有些土层仅5-20厘米,下层就是板结层或半风化的岩层,土壤肥力不足,又易受旱,加上根系难于向下伸展,就更容易引起黄化。

据福建、浙江、广东对不同程度杉木黄化林地土壤的调查结果,发现黄化林地的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都很低;而磷的含量更低,比正常林地土壤含量低4-6倍以上。另一方面,随着黄化程度的加重,叶内氮、磷、钾含量也逐渐降低,磷更低,与土壤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造林时多施有机肥和追施化肥可控制黄化的发展。

在土壤干旱的条件下,多雨的年份可以减轻黄化病的发生,反之黄化加重。可见土壤肥力不足是引起杉木黄化病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在红壤丘陵地区更易见到。

2、土壤含水量过多:由于土壤水分过多,引起有系窒息腐烂,是不少地方导致杉木黄化的重要原因。据江西等地的调查测定,一般土壤自然含水量超过35%的林地,彬木都易发生黄化,甚至枯死。在较低洼易积水和浅谷撩荒水平梯田上的杉木林,由于排水不良,黄化都较明显。

3、土壤粘重,心土板结,扎根不深:据江西调查,在同等厚度的土壤中,胶粒(0.001毫米)含量在30%以上或者30-35厘米左右土层的土壤容重在1.45克以上时,便使杉木根系生长受阻。生长在这些土壤上的杉木根系主要分布在10-25厘米之间,黄化都较严重。生长在黄泡土(死黄土)上,则不论在什么地形上,即使抚育管理较好,4-5年后仍会发生黄化,甚至枯死。

土壤粘重,心土板结,有的还含有较多的锰铁结核,在底下形成一个不透水层,透水透气不良,不仅影响根系分布,而且因雨季排水不良,导致根系窒息腐烂。

杉木黄化常在造林后几年才表现出来,这主要是由于幼林期,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发展失去平衡的缘故。一般杉木约在五年后地上部分进入生长旺盛时期,此时如果根系得不到相应发展,肥水得不到满足,就会表现出生理失调,发生黄化现象。但如果林地土壤很瘠薄或易积水则杉木常在五年前就会提早黄化。

在某些地区,杉木的黄化可能与真菌对根部的侵染,引起根腐有关。

四、防治措施:杉木黄化病的防治,首先应注意适地适树,避免选择土壤瘠薄,粘重板结,排水不良(或有季节性积水)的地方栽杉。其次要注意改良土壤,造林时要细致整地,最好是全垦或撩壕,提高造林质量。造林后应加强抚育管理,在幼林中最好间种绿肥,并可抽漕压青,在排水不良和土层浅薄的地方应开沟排水,培土雍蔸。这样可加深土层厚度,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肥肥力,改善土壤透水保水的能力。这样杉木不仅不易发生黄化,即使已开始黄化的林分,亦可促使其逐渐返青和恢复生长。

花卉线虫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如何防治花卉线虫病?

花卉具有美化环境、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其种植的种类和面积逐年增加,但受到线虫的为害也越来越严重。

症状

植物线虫主要为害菊科、报春花科、蔷薇科、凤仙花科、秋海棠科等花卉。此病为害根部、叶子、花芽和花。症状主要有两种类型:

1、地上部症状:

此类症状以滑刀线虫,叶片表现出多角形的坏死斑、芽畸形,全株矮化,为害菊花、大丽花、早小菊等,虫体侵害叶和芽。茎线虫,表现为叶片变形,花卉矮化,甚至不能开花。为害郁金香、风信子、唐菖蒲、水仙等,虫体侵害球茎和块茎等。

2、根部症状:

根部肿大畸形呈鸡爪状,根组织变黑腐烂,如为害牡丹、芍药、四季海棠、月季、凤仙花、仙客来等,虫体侵害植物根系。也有的根上产生球状根结。

发生特点

线虫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花卉上,1年发生代数不同,一般几代至10多代,以卵、幼虫和成虫在病株和土壤中越冬。虫体借雨水、灌溉、工具、土壤、花苗、种球等传播。翌年春季土温上升后,卵孵化,幼虫从气孔、皮孔、伤口等处侵入。土壤温度在15-30℃时,有利于根结线虫和茎线虫发育与侵染。在适宜条件下,20-30天就可完成1个世代。一般沙质土壤发病严重。有的线虫还能传播病毒。从春到秋,种群数量呈递增趋势,群体结构呈多样化发展。

热带植物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1.心腐病:危害多种棕榈植物,主要危害三角椰子、酒瓶椰子、红棕榈、散尾葵、鱼尾葵、椰子、狐尾梆子等。

防治方法:

1、铲除病株,并将其焚烧或深埋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铲除病株以后还应对周围的环境(含植株)喷射1%波尔多液保护。

2、此病危害程度相当大,一旦疏忽.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损失。此病重在防,每年3-6月每周喷一次65%代森锌500倍,代森铵300倍,并加强肥水管理,控制水分,不偏施氮肥,以防介壳虫危害。

2.干裂病:主要危害单干植株,如大王椰子、金山葵等常见棕榈科植物。

防治方法:

在防治上应防止对树干的机械损伤,对己发病的树加强肥水管理,应少施化肥,多施有机肥,防止旱涝,对树干可进行外科手术处理,用小刀将病组织刮除干净,在切口上涂1%HgCI或高锰酸钾消毒后,再涂上瑞毒署或波尔多浆处理三、五次后,用玻璃胶或水泥浆封住伤口。

3.根腐病:主要危害三角椰子、华盛顿椰子等,造成根尖变黑腐烂,导致植物株死亡。

防治方法:

在防治上主要抓防,栽培上要保证土壤排水良好,不积水,尽可能降低地下水位。化学防治有根淋瑞毒霉500-700倍卡霉通或调节土壤酸碱度等。

4.叶斑病:主要危害大王椰子、短穗鱼尾葵、假槟榔、散尾葵、三药槟榔、海枣属、金山葵、三角椰子等。

防治方法:

在防治上应先剪除病叶,适当增施磷、钾肥,叶面喷洒1%波尔多液,代森锌500-700倍,冠菌铜800-1000倍或50%克菌丹300-500倍,每周一次,连续数周。

5.炭疽病:主要危害假槟榔、大王椰子、金山葵、鱼尾葵、海枣属、三角椰子等。

防治方法:

防治上首先要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可喷好生灵500倍,50%多菌灵800倍,75%百菌清500倍,冠菌铜600-800倍代森锌500倍,福美800倍等,连续几次。

6.红棕象甲虫:主要危害海枣属。幼虫、成虫均造成危害,以幼虫密集钻蛀最为严重,幼虫从叶鞘内侧钻蛀直至树干造成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

此虫要早发现,可在成虫羽化时捕捉成虫,或用80%敌敌畏600倍,喷杀成虫,对于幼虫可用90%敌百虫、80%敌敌畏200-300倍加钾胺磷500倍喷射树身并用棉花蘸高浓度敌敌畏塞虫排粪孔并密封熏蒸一周,这连续几次可有效防治。值得注意的是该虫已遍布本省的大部分地区(尤其在湛江地区蔓延,为害大王椰子),甚至有了专业饲养者向饭店供应作食用幼虫。

7.蚧壳虫:危害散尾葵、香桄榔、棕竹、假槟榔等的叶片。

防治方法:

防治上可先剪除病虫害叶后,喷松碱合剂16-20倍、40%氧化乐果800倍,44%敌灭威1000倍,25%亚胺硫磷500倍并加入1000倍机械油或速扑杀1000倍,每月一次,连喷3次可达到防治效果。

8.蛾蝶幼虫:主要危害散尾葵、假槟榔、美丽针葵、三角椰子等的叶片。

防治方法:

防治上可剪除病虫害叶后喷射甲胺磷500倍,敌敌畏900倍,溴氰菊酯4000倍,连续几次。

9.金龟子幼虫、蝼蛄等地下害虫:危害多种植物根部,尤其三角椰子、夏威夷椰子、三药槟榔等。

防治方法:

防治上可土拌敌百虫原粉,在植株种植后,则可在根附近淋甲基异硫磷500-800倍,5%旺丹500倍,或呋哺丹、苏化203等。

五色梅灰霉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症状】病菌先从花瓣的尖端侵入,发病后,病都呈水渍状,发软,褪色,失去光泽,后花瓣变褐腐烂,花朵脱落。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表面产生灰色的霉层。

【病原】BotrytiscinereaPers..(灰葡萄孢),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病部的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拖子及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直立,褐色,有隔膜,顶部吴树枝状分枝,分枝顶端膨大成球形。分生拖子聚生于分生拖于梗顶部,呈葡萄穗状。分主孢子卵形或椭圆形,无色至淡色,单胞,大小9~16X6~10微米。此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3℃左右。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拖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低温高湿,通风不良,利于病害的发展。此病在温室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

1、注意通风,降低湿度,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2、及时摘除搞花,集中烧毁或深埋于土中,以减少病源。

3、病害发生初期,可喷卫:1:200波尔多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朴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两周1次,喷药次数因发病情况而定。

山茶日灼病症状及防治


症状

主要被害部位是叶片。受害较轻的叶片,在叶面产生淡灰白色、淡黄色和淡黄褐色伤斑,斑的边缘界限不明显,叶背相应部位不显现症状。受害较重的叶片,伤斑为褐色至黑褐色,边缘较明显,周围略显淡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伤斑中受害量重部位,出现长椭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褐色坏死斑,颜色较伤斑明显为浅,边缘稍凹,与伤斑分界明显。在坏死斑的正面和背面为病菌所寄生,并产生小黑点。在少数暴露较明显的枝条上,亦可出现浅灰褐色灼伤斑。

发病原因

此病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为烈日灼伤所致,是生理的原因。非病原生物侵染所造成。山茶为喜温暖湿润环境的树种,生长适温3至9月为13-18℃,9至次年3月为10-13℃;喜半阴环境,切忌强光曝晒。人们归纳为山茶喜温暖,稍耐寒,惧耐寒,惧高温,畏曝晒。因为强烈曝晒,在山茶的最高温限以上,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阻碍,叶绿素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光合作用不能进行,细胞内蛋白质结构遭到破坏而凝聚变性。且高温引起呼吸作用增大,使养分消耗量剧增,而得不到补偿,致使叶片的组织出现灼伤以至枯死的症状。灼伤的叶片主要分布在各个枝梢的第一至每三张叶片上。从全株被害叶片的分布情况看,上部被害叶片重于下部,南部重于北部,西南部重于东南部。

防治方法

在夏季高温季节,用芦帘等物进行遮荫,可以有效地防止日灼。如系盆栽山茶,可以搬到有荫处,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在高温干旱季节,应增加灌水次数,以不断补充植株蒸腾所需要的水分,也可设法降温,减少水分的蒸腾,如叶面喷水,地面铺草等。在高温期间不施或少施氮肥,适当施些钾肥,以免枝叶徒长而肥嫩娇弱,易遭灼伤。在夏季高温地区的园林绿地建设中,如需配置山茶,宜考虑种植在较阴处。

《热带植物棕榈疫霉病症状及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热带植物养护计划”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