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药用植物菊花枯萎病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枯萎病是菊花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发生,该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危害性极大,植株一旦染病,如果防治措施不及时,将会导致植株迅速枯死。

菊花枯萎病是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菊花尖镰孢菌,为一种土传病害。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7℃-32℃,在21℃时病害趋向缓和,到15℃以下时则不再发病。近年尤其在一些要控制花期而进行遮光处理的菊花,因为棚内气温高,不通风,较易诱发此病。

该病菌感染植株时,最初表现为下部叶片失绿发黄,失去光泽,一般不易觉察。接着植株叶片开始萎蔫下垂,变褐,枯死,尤其是下部叶片也开始脱落。因此在植株刚开始遭受现出症状时,一定不要轻易认为是缺水,而延误防治。要仔细观察植株基部茎秆是否微肿变褐,表皮粗糙,间有裂缝,湿度大时可见白色霉状物。茎秆横切或纵切,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或黑褐色。也可将植株脱盆,可以看到被病菌侵染的根部变黑腐烂。

菊花枯萎病在预防时,一是选择抗病品种,并从无病植株上采集枝条繁殖。二是进行土壤消毒,定期用杀菌剂杀菌。三是控制土壤含水量,宜选用排水良好的基质。四是掌握植株密度,以便于通风。

而在植株被病菌感染时,一定要迅速施药。

用50%多菌灵进行治疗,效果不错,方法如下:在植株出现病情时,配制多菌灵200倍-400倍液,植株根部浇灌,并喷洒全株。开始第一天、第二天连续两次,第四天一次,第六天一次,一般情况下,用四五次药即可恢复。但一些重病植株,一定要拔除,最好烧掉。zw59.coM

另外,也可用25%苯来特粉剂200倍-400倍液,或50%代森铵乳剂800倍液,方法与多菌灵一样,效果也不错。

编辑推荐

菊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一、为害症状:初发病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也变成浅褐色,横剖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成淡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有的茎基部裂开。湿度大时产生白霉,即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该病扩展速度较慢,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二、发病特点: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在田间,主要通过土壤带菌和从病株上取插条繁殖或借灌溉水传播,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7℃,最低17℃,低于15℃则不发病。该菌只为害菊花,遇适宜发病条件病程2周即现死株。潮湿或水渍易发病,特别雨后积水、高温阴雨、施氮肥过多、土壤偏酸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1)提倡施用保得生物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2)加强管理,实行轮作;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合理灌溉,加强植地沟渠管理,尽量避免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3)发病初期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300倍液、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杀菌王(氯溴异氰脲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

药用植物菊花的黑斑病防治


菊花黑斑病又名褐斑病、斑枯病。该病在菊花栽培地区都有发生,除危害菊花外,还可侵害野菊、甘菊、除虫菊等多种菊科植物。植株受害后,轻者叶片枯焦、脱落,严重者全株枯死。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及观赏。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面上产生褐色小点,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到黑褐色。病部与健部界限明显。发病后期,病斑上出现不太明显的细小黑点,为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形成大斑块。最后,叶片变黑枯死,悬挂于茎干上。感病植株叶片自下部开始,顺次向上枯死。

病原:病原为壳针孢属的真菌(SeptoriachrysanthemellaSacc.),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当气温适宜时,病原菌分生孢子器成熟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危害。病原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2-27℃,侵染植株后大约15-30天开始发病。该病在植株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生。高温多雨季节或植株种植过密,病情发展迅速。不同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也有一定差异。感病的品种有紫蝴蝶、新大白、火舞、紫露凝霜、蟹爪黄、香白梨、西施醉舞和归田乐等。抗病力较强的品种有湖上月、迎春舞、秋色、玉桃、紫雁飞霜、紫桂等。

防治:①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消灭侵染源。种植后淘汰的植株要及时拔除销毁,以减少来年的侵染源。②加强栽培管理:选择排水良好、通风透光的地段种植菊花。避免连作。盆栽的土要每年更换。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的配比,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种植不要过密,使植物有充分的通风透光条件。③对抗病差、观赏价值较低的的品种,尽早淘汰。④药剂防治:发病前,喷施1:1:100波尔多液以预防侵染。发病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喷2-3次。药剂交替使用效果好。

菜豆枯萎病防治


【菜豆枯萎病症状】

菜豆枯萎病田间发病初期症状

菜豆枯萎病主要发生在开花结荚期;下部叶片先变黄,然后逐渐向上发展。叶脉两侧变黄至黄褐色,叶脉呈褐色,严重时,全叶枯焦脱落;剖开根茎部可见到维管束变黄褐色至黑褐色。

【病原与发生规律】

Fusariumf.sp.phaseoli称豆尖镰刀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土壤和带菌肥料中越冬,种子也能带菌,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通过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侵入,主要靠水流进行短距离传播,扩大为害。当日均气温在20℃以上时,田间开始出现发病植株,当日均气温升至2428℃时,田间发病严重。春播菜豆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华东地区4月上中旬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发病最重。如果结荚期遇连续阴雨后突然暴晴或时晴时雨的天气,病害发展较快。低洼地、肥料不足、又缺磷钾肥、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施用未腐熟肥料、施用氮肥过多、造成植株徒长、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重茬严重、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施足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低洼地可采取高垄地膜覆盖栽培,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田间不能积水。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上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田间有发病症状时及时施药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0%福嘧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水杨菌胺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0%福甲硫磺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600800倍液;对水灌根,每株灌300ml,视病情隔57天l次。

榆树枯萎病防治


榆树枯萎病是榆树最危险的病害,分布在荷兰、比利时、法国等欧美各国。近几年来,美国因该病每年损失约1亿美元以上,不仅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破坏了公园、道路等地的绿化。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发现该病,已列为对外检疫对象。

症状

本病症状常表现为2种类型。急性枯萎型:上层个别枝条突然失水萎蔫,并迅速扩展到其他枝梢,叶片内卷稍褪绿,干枯而不脱落,嫩梢下垂枯死。慢性黄化型:个别枝条上的叶片变黄色或红褐色,萎蔫,逐渐脱落,并向周围枝梢扩展,病枝分叉处常有小蠹虫蛀食的虫道。以上2种类型在病枝的横切面上,均有褐色环纹。在剖面上,可见到外层木质部上有黑褐色条纹。变色导管被一些填侵物和一些胶状物所堵塞。幼树发病常表现为急性型,易当年枯死。

病原

病原为榆长喙壳(Ceratocystisulmi(Buis)Moreau=Ophiostomaulmi(Buism)Nannf),隶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真菌。

发生规律

病原菌侵入榆树导管后,通过纹孔从一导管扩展到另一导管,导管内菌丝能产生类酵母菌状的芽孢,可在导管中随树液的流动而扩散。孢子的存活期很长,在伐倒病株的原木上可存活2年之久。病原菌对活榆树的侵染主要由带菌的小蠹虫危害引起。该病亦可通过根接触传染。炎热干旱的年份,病害会加速发展。所有欧洲榆和美洲榆都易感病,亚洲榆抗病性较强。

防治方法

①严格执行对外检疫,严禁调运榆树苗木。

②培育和选用抗病树种。

③对病株(枝)应及早彻底砍除并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④对感病植株的树干基部注入内吸杀菌剂如苯来特、多菌灵等,有抑制病害发展的疗效。

药用植物水仙褐斑病防治


水仙别名雅葱、天葱。属石蒜科多年生鳞茎植物。鳞茎可入药,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效。也是观赏花卉。分布在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安徽、云南等省。水仙褐斑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又称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叶尖或叶面生点状或长圆形褐色或红褐色病斑,外围具黄色晕圈,病斑常融合成细长型条状斑,后期病斑破裂湿度大时生出深褐色小点。(图左)

病原:Stagonosporacurtisii(Berk.)Sacc.称水仙壳多孢,属半知茵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140180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圆筒形,大小192768(m),有13隔膜,分隔处缢缩,含有大油球。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鳞茎或外层纸状鳞片上或病叶或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借水传播,第1次侵染常发生在11月中下旬,翌年3月中下旬进行再侵染,45月进入发病高峰。5月上旬叶片枯死。种植过密,排水不良易发病。

防治方法:

(1)进行2年以上轮作。

(2)种植前1天用1:120倍43%福尔马林浸种3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2小时。

(3)11月中旬及翌年3月中旬及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36%甲基硫苯菌灵乳油800倍液。

草莓枯萎病防治要点


草莓枯萎病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南方草莓产区发生较为普遍。

草莓枯萎病防治要点

病原及症状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fragariaeBrooks侵染所致,其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的Glomerellafragariae。染病后草莓株叶受害可造成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匍匐茎、叶柄、叶片染病,初始产生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直径3~7毫米,黑色,溃疡状,稍凹陷;当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扩展成为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湿度高时病部可见肉红色黏质孢子堆。该病除引起局部病斑外,还易导致感病品种尤其是草莓育苗地秧苗成片萎蔫枯死;当母株叶基和短缩茎部位发病,初始1~2片展开叶失水下垂,傍晚或阴天恢复正常。随着病情加重,则全株枯死。虽然不出现心叶矮化和黄化症状,但若取枯死病株根冠部横切面观察,可见自外向内发生褐变。浆果受害,产生近圆形病斑,淡褐至暗褐色,软腐状并凹陷,后期也可长出肉红色黏质孢子堆。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发病组织或落地病残体中越冬。在田间,分生孢子借助雨水及带菌的操作工具、病叶、病果等进行传播。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病菌生长适温为28℃~32℃,相对湿度在90%以上,是典型的高温性病菌。当气温上升到25℃以上,草莓匍匐茎或近地面的幼嫩组织易受病菌侵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传播蔓延迅速。特别是连续阴雨或阵雨2~5天或台风过后的草莓连作田及老残叶多、氮肥过量、植株幼嫩的田块容易发病。此外密度过大造成郁闭的苗地发病也十分严重,它们可在短时期内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草莓连作地发病尤为严重,给生产上繁育苗带来严重影响。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如宝交早生、早红光等品种抗病性强,丰香中等,丽红、女峰、春香、章姬、红颊等品种易感病;

②育苗地要严格进行土壤消毒,避免苗圃地多年连作,尽可能实施轮作。

③控制苗地繁育密度,氮肥不宜过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力。

④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叶及老叶以及带病残株,并集中烧毁,减少传播。

⑤对易感病品种可用搭棚避雨、夏季高温季节苗地盖遮阳网保护,利用高山或山区育苗效果理想。

⑥药剂防治。可用25%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新太生(大生M-45)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乳剂4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

药用植物防风斑枯病防治


防风学名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异名SilerdivaricatumBenthetHook别名山芹菜、白毛草;属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入药。具发汗解表、祛风除湿功能。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均有分布。

防风斑枯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病斑生在叶两面,圆形至近圆形,大小25mm,褐色,中央色稍浅,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茎秆染病产生类似的症状。

防风斑枯病病原:Septoriasp.称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叶两面生,散生或聚生,埋生在表皮下,孔口微露在外,球形或近球形,器壁浅褐色,大小6496m。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正直或略弯,基部钝圆形,顶端稍尖,具隔膜23,大小163522.5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上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内蒙古、东北7月发生,8月进入发病盛期。

防风斑枯病防治方法

(1)入冬前清洁田园,烧掉病残体,减少菌源。

(2)发病初期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

药用植物菊花霜霉病的防治


症状春季发病致幼苗弱或枯死,秋季染病整株枯死。主要为害叶片、嫩茎、花梗和花蕾。病叶褪绿,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呈浅绿色,后变为黄褐色,病叶皱缩,叶背面菌丝较稀疏,初污白或黄白色,后变淡褐或深褐色。

病原PeronosporaradiideBary称菊花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单生或丛生,由气孔伸出,大小225―4127.8―11.8(m),主梗是全长1/2―3/4,冠部呈3―7次叉状分枝,顶端呈2―3叉分枝,直角或锐角,顶枝长7.8―11.8m,端细,基部稍粗,顶枝端钝圆,略膨大。孢子囊淡褐色,椭圆形,大小24.5―31.214.7―24.5(fAm),主要为害菊花(Chrysanthemumsinense)。此外有报道PeronosporadanicaGaum称丹麦霜霉菌,能侵染贡菊(Chrysanthemummroifolium)和滁菊,不侵染资菊和杭白菊。P.danica菌丝白色,孢囊梗3―5次分叉,第一分叉不对称,大小28.6―7079―16(m),主干长192―473ym,末端分叉近直角,长7.8―157m,直或弯,端尖;孢子囊椭圆形,无色,无乳突,大小23―3317―27(m),萌发后产生芽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或留种母株脚芽上越冬,翌春2月中产生孢子囊借风飞散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秋季9月下至10月上旬又发病,该病多发生在年均温16.4℃、春季低温多雨的山区,秋季多雨病害再次发生或流行;连作地、栽植过密易发病。

防治方法(1)加强肥水管理,防止积水及湿气滞留。(2)春季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左右1次,共防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药用植物菊花青枯病的防治


1.症状菊花青枯病发病率不高,但能造成死苗,是由细菌侵染植株根、茎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幼苗期感病后,植株根颈变褐腐烂以至倒伏;生长盛期的植株感病后,通常地上部位叶片突然失水干枯下垂,根部变褐腐烂,最后整株枯死。用刀横切茎或根,可见乳白色或黄褐色细菌粘液溢出;纵切茎干,可见维管束向生长点变色。

2.病原菊花青枯病菌为PseudomonassolancearumE.F.Smith,属真细菌纲假单胞细菌目。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端有鞭毛。

3.发生发展规律病菌可与被害的病组织残存于土壤成为侵染源。病菌主要从根部的伤口侵入,靠风雨、水滴传播。在病区,地栽菊花随灌溉水的流动,往往急剧地发生大面积的枯萎。该菌性喜高温,在这种特定环境特别容易繁殖,因此,盛夏季节,盆栽和地栽菊花,往往青枯病严重发生。

4.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避免在病区选择繁殖材料,一定要采摘无病株扦插,培育无病苗。(2)精选圃地:盆栽、地栽菊花都不要用发生过此病的田地、盆土种植,确要使用,土、盆必须有福尔马林或其他药剂消毒。(3)加强苗木管理:避免产生伤口;发现病株应拔除烧毁;淋水要适当,并要防止病区灌溉水向健株流动。

姜枯萎病防治方法


姜枯萎病,又称姜块茎腐烂病。

〔病原菌学名〕

Fusariumoxysporumf.sp.Zingiberi,F.solani(Martius)AppleetWollenweber.

〔寄主作物〕

姜、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等多种作物。

〔病害诊断〕

主要为害地下块茎。病株地上茎叶萎凋,重时枯萎而死。地下块茎变褐,但不呈水渍状半透明,挤压患病部有清液渗出,不呈乳白色混浊状。从土中挖出病块茎,其表面常长有黄白色菌丝体。致病菌为镰孢菌,主要是尖镰孢菌和茄腐皮镰孢菌。两菌均可产生大型和小型分生孢子。尖镰孢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壁薄,多胞,无色;小型分生孢子梗短,通常聚集,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单胞,无色。茄腐皮镰孢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纺锤形,壁厚,多胞,无色;小型分生孢子梗长,分枝宽广,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肾脏形,单胞或双胞,无色。

〔发病规律〕

两菌均可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残体分解后病菌还可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带菌粪肥、带菌种姜也是翌年重要初侵染来源。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和灌溉水流传播,由伤口侵入,进行再侵染。病菌喜温湿条件,特别是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有利于发病。植地连作,或施用未腐熟(带菌)粪肥,发病重。

〔防治措施〕

(1)选用疏轮大肉姜、密轮细肉姜等耐涝品种。栽植前精选无病种姜。

(2)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地块种植。低平地要高厢深沟种植。

(3)常发地和重病地应与粮食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水旱轮作,轮作1年就可收效。

(4)施足充分腐熟的粪肥,并适当增施磷、钾肥。适时、适量灌水,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5)注意田间卫生,发现病株及时拔(挖)除病株烧毁,收后彻底清除病残株,烧毁或深埋。

(6)种植的种姜块消毒,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姜种块1-2小时,捞出后拌草木灰下种。(7)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3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或喷淋病穴及四周植穴。

养花大全药用植物菊花锈病的防治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初在叶片上现浅黄色小斑点,叶背对应处也生出小褪绿斑,后产生稍隆起的疱状物,疱状物破裂后,散出大量黄褐色粉状物,即病菌孢子。菊花染病后生长十分衰弱,不开花或大量落花。叶片上病斑多的,叶缘上卷。

病原PucciniachrysanthemiRoze称菊柄锈和PucciniahorianaP.Henn称堀柄锈及PhakopsoraartemisiaeHirat.称篙层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Pucciniachrysanthemi夏孢子堆褐色,多生于叶背,少数生在茎上,大小l一2mm;夏孢子黄褐色,球形至椭圆形,具刺,大小30―3725―32(m),具3个芽孔,上生突起。冬孢子堆生在叶背或叶柄和茎上,大小l一2mm,深褐色或黑色;冬孢子栗褐色,倒卵形至椭圆形,大小38―5523―32(m)。P.horiana冬孢子堆黄褐色叶背生,大小2―5mm;冬孢子黄褐色,长椭圆形至纺锤形或棍棒状,大小30一5211―17(m),分隔处稍缢缩,基部狭窄,平滑,柄浅黄或无色,柄长50m,不脱落。Phakopsoraartemisiae夏孢子堆多生在叶面表皮下,后期才开裂;侧丝棍棒形,直或弯,无色至.近无色,长38―41.5m;夏孢子浅黄色,卵形至椭圆形,具短刺,芽孔不明显。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锈菌潜伏在新芽中越冬,随菊苗传播蔓延。露地栽培的菊花在秋末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病。品种间对堀柄锈抗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1)选用桃金山、舞姬等抗病力强的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切忌连作,保持通风透光。(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l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10000倍。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绿化植物菊花的枯萎病


菊花枯萎病又名疫病,是菊花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发病率不高,但危害大,植株遭此病侵染后,很快萎蔫枯死。

症状:植株可在发育的任一阶段表现症状。发病初期,地上部顶端部分生长缓慢,一个分枝或数个分枝变为淡灰色;失去光泽。发病后期,枝条萎蔫下垂,最后枯萎,叶片颜色变淡。常常是植株的一侧枯萎明显。幼株受害时,造成畸形。解剖病茎,可看到维管束中有变褐的条纹,条纹从根部一直扩展到茎的最上部,从下向上颜色逐渐变淡。

病原:病原为菊欧文氏菌(Erwiniachrysanthemi),属细菌。

发病规律:病原细菌在病残体及土中存活,成为来年的侵染源。病原细菌常随附手及工具在修剪、摘心及搬运时扩散传播,自植株伤口侵入。病害发生最适宜的温度为27-32℃,湿度高于90%-100%。温度15℃以下,湿度低于80%时,病害很少发生。夏季高温、多雨季节,该病发生严重。菊花品种中,粉牡丹、万紫千红品种易感此病。

防治:①减少侵染来源: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②要选取无病插穗进行繁殖。可能时,建立和保存无病母本区。③加强栽培管理:发病较重的地区,要对土壤、花盆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使用旧盆、旧土和不腐熟的基肥。小苗移植时,应避免伤根。

《药用植物菊花枯萎病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