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棉花为什么会发生铃病该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侵染棉铃的病害有2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棉铃疫病,其它常见的还有炭疽病、角斑病、红粉病、黑果病、曲霉病、软腐病、红腐病、灰霉病和茎枯病,这些病害常复合侵染,同时发生,常年导致棉花减产15%~20%,多雨年份可达50%以上,而且严重影响皮棉品级。现简要介绍棉花主要铃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

1主要棉花铃病的发生特点

1.1疫病

是我国棉花铃期最主要的病害,常年可造成10%左右的产量损失。该病由苎麻疫霉菌直接侵染引起的。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等在土壤内或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内越冬。5月份侵染棉苗,引起苗疫病。棉花铃期,田间病残体和土壤中的游动孢子借雨水飞溅或昆虫等媒体侵染棉铃。染病棉铃在潮湿时表面可见一层霜霉状物,后期常有其它病菌复合侵染造成烂铃、僵瓣。

该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1)气候:较高的湿度是该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8~9月份连绵阴雨有利严重发生;(2)棉花品种和生育期:棉铃苞叶窄的品种发病轻,结铃部位低、果枝短、早熟品种易感病;(3)栽培管理:7月底8月初灌水比不灌水发病显著加重,中后期雨后及时排水可减轻发病。追施氮肥过多发病重,氮磷钾配合施用发病轻,栽培密度大,田间郁蔽,烂铃率高,地膜棉发病较重,虫害重时发病也重。

1.2炭疽病

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棉区,是多雨年份常发生的一种病害,由普通炭疽病菌侵染引起,以种子带菌传播,苗期引起苗病,铃期病菌再侵染引起烂铃和僵瓣,常与其它铃病复合侵染。高温高湿气候下,发病重。8月中旬后秋雨连绵,田间相对湿度在90%以上,发病重。幼龄比25d以上的大铃抗病性强。

1.3红腐病

南北棉区均有发生,苗期在黄河流域棉区为害重,铃期在长江流域为害重。其病原菌为串珠镰刀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先侵染棉苗,铃期从伤口侵入,幼铃抗病强,成铃易感病,迅速腐烂。病菌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再侵染。高湿郁蔽、虫害重的棉田病害重。

1.4角斑病

为细菌性病害,多侵染海岛棉,故新疆棉区发病普遍,南方夏秋多雨季节也易大量发生。病原菌为黄单胞杆菌,主要存在于种子和病残体上,借风雨和虫媒传播,从叶和铃的气孔、伤口侵入,能进入维管束到达种子越冬。铃期风雨大及栽培密度大、田间积水等、有利发病。成铃受害后部分铃室腐烂。

1.5黑果病

各棉区均有发生,长江棉区较普遍,发病率达20%。病原菌为黑果病菌,由残留于土壤中的病铃携带,借风雨、昆虫传播到铃上,直接或由伤口、气孔侵入,很快造成腐烂。该菌能很快侵染各龄期棉铃,高温高湿发病重。病铃多干缩但不脱落。

1.6红粉病

各棉区均有发生,由玫红复端孢菌侵染引起,在病铃上越冬,翌年借风雨传播,通过伤口侵染棉铃。凉爽潮湿气候下易发病,病铃在湿度大时表面产生杏红色绒状霉层,不能正常开裂吐絮,形成僵瓣。

1.7曲霉病

各棉区均有发生。受害铃不能开裂,病菌能侵入内部影响纤维质量。高温高湿有利发病,虫害重时该病重。

1.8灰霉病

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发病重,常与棉铃疫病和炭疽病等混合发生。病铃表面产生灰色绒状霉,造成棉铃干腐。

1.9软腐病

分布于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棉铃受害后软腐,产生白色绒状菌丝,渐变黑。最后全铃湿腐或干缩。病菌多由伤口侵入,因此虫害重则发病重,高温下发病重。

1.10茎枯病

各棉区均有,属偶发性病害,低温高湿条件有利发病,湿度90%以上,气温20~25℃该病大发生,且棉花全生育期内均能发生。为害棉铃病铃斑黑褐色,表面密布黑点,最后棉铃黑腐。

2铃病防治措施

棉铃病害发生时间较长,常数种病害同时或先后复合发生,各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十分相似,与温湿度和田间小气候关系密切。因此首先要做好农业防治,结合栽培管理,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搞好虫害防治工作,重病田适当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是铃病的总体策略。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加强田管

降低田间湿度是控制铃病发生重要技术环节。棉花生长中后期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对减轻发病作用明显;推株并垄有利改善棉株下部小气候、降低湿度、减轻发病;雨天及时清沟排水可减少一半烂铃。

2.2合理栽培

棉田间套作其他作物,有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将疫病减轻50%~90%;棉花实行宽窄行种植、高畦栽培等有利于降低田间湿度,加强通风透光,减轻发病。

2.3配方施肥

施氮肥过多易导致棉花徒长,抗病力减弱,且田间易郁蔽,加重铃病发生。磷、钾肥有利于棉花健发稳长,增强抗病力。因此,施肥要氮磷钾配合施用。

2.4早除病铃

早期病铃是中后期病菌再侵染的源泉,及早摘除早期病铃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可减少病菌再侵染的机会。

2.5防治虫害

棉铃虫、玉米螟、红铃虫、金刚钻等中后期蛀铃害虫为害的伤口,为病菌的入侵增加了机会,且害虫也是病菌携带者和传播者。因此,搞好中后期害虫防治工作,可有效减轻铃病的发生。

2.6药剂防治

铃病受气候及田间棉株生长状况影响很大,发生时间长,病菌种类多,药剂防治有一定难度,并且中后期棉株高大、茂密,南方降雨频繁,并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药难度和影响药剂效果。但是,在上述10种铃病中,除角斑病由细菌侵染发病外,其余的全是真菌性病害,这为药剂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和效果保障。具体可选用以下药剂和施药方法:

(1)喷雾防治,结合红铃虫防治,用40%拌种双可湿粉300~400倍液喷雾,连续2~3次。

(2)用药保护,铃病初发时用药,以后每隔10d1次,连施3次。可用0.5%等量式波尔多液、14%胶胺铜或15%铜胺200~250倍液,35%铜悬乳剂400倍液等。此外,还可选用炭疽福镁、代森锰锌、甲霜灵、甲霜灵锰锌等药剂喷施,喷施时以铃为重喷部位。

小编推荐

君子兰为什么会发生腐烂?


君子兰养护管理不当,常会发生烂根烂叶现象,主要原因是通风不良或盆土过于潮湿。其次,植株患上白绢病,会使基部发生黑褐色湿腐,如果不及时防治,也会使植株腐烂:

君子兰生长最适宜温度是15℃一25℃,超过30℃,生长受到抑制,如果通风不良,会使叶片萎黄。因此4月下旬盆株放到室外养护时,要创造阴凉通风的环境。可用竹片搭架,盖上芦帘作为荫棚,以防阳光直射。炎热的夏季,更要做好遮荫工作。即使放在室内,也要通风,凉爽。

君子兰盆土应经常保持湿润,但切忌过湿。若放在室外养护,多雨季节应及时搬到室内,或用塑料薄膜挡住雨水,防止水涝烂根。

春季换盆或上盆时,所用盆土要多晒太阳进行消毒,以减少或避免白绢病菌的危害。白绢病菌丝和菌核能在土中或植物残体上存活多年,病菌能在土中传播,春夏气温高及多雨时容易发生.使植株基部感染而腐烂。发现自绢病,应及时更换培养土,已腐烂的可拔出植株,剪去腐烂根部,浸人高锰酸钾500倍液中消毒数小时后取出,放在阴凉处,吹干伤口,再扦入消毒过的素沙中,放在阴凉地方重新发根。如果能在发病前喷一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帮500倍液,也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白绢病还经常危害兰花及多肉植物中的鸢尾等。

棉花苗期发生病害后该如何综合防治


棉花苗期病害种类多,为害重,其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有产枯病、炭疽病等。发病率一般为20%~30%,严重时达50%~90%。尤其是早春低温阴雨,棉苗长势弱,出苗慢,极易遭受病菌的侵染,引起大量的烂籽、病苗和死苗,甚至缺苗断垄,乃至翻耕毁种,严重影响棉田高产。

防治棉花苗期病害,应采取如下综防措施。

选种晒种

棉苗病害,如炭疽病菌多以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种子内外越冬。播种前必须精选种子,汰除烂籽、病虫籽和杂籽,还须抢晴天将种籽曝晒1~2d,以杀死种籽上所带的部分病菌,提高种籽质量,促进种籽后熟,便于提高种籽发芽率,促进苗齐,苗壮而病轻。

精细整地,开好排水沟

整地前全面、彻底清理棉田周围的枯枝落叶和烂铃,是防治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有效措施。翻地前施足基肥,地要整平整细,以利出苗。棉田要开好排水沟,特别是地势低洼棉田,要做到深沟高畦,尤其是南方棉区,春季雨水多,地下水位高,深沟高畦有利于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收到防病保苗效果。

适时播种

迟播,不利于棉苗生长;早播,气温、土温偏低,出苗太慢,有利于病菌侵入为害。通常以5cm土温稳定在12℃以上为播种适期,即长江流域棉区最佳播种期为4月中旬,华北棉区最佳播种期为4月下旬。

轮作

棉立枯病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的病菌靠腐生生活可达2~3a之久。炭疽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也可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棉花播种后,均能侵入棉苗引起发病。若进行水旱轮作,便能大量减少和消灭土壤内的病原菌,对控制产枯病的炭疽病等为主的病害有良好作用。如与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套种,应及时分别对小麦扎把、油菜打老叶、吞豆打顶,便于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可减少病害发生。

药剂拌(浸)种

5.1稻脚青拌种用25%稻脚青可温性粉剂0.5kg与10kg半干半湿细土加草木灰混合均匀,可拌棉籽100kg,以现拌现播为宜,不能拌后久放;也可用0.5%稻脚青水溶液拌种后贮藏15d再播,可防治立枯病、炭疽病和疫病。

5.2多菌灵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kg,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kg,拌棉种100kg,可防治立枯病、炭疽病等苗期病害和棉花枯、黄萎病。

5.3多菌灵胶悬剂浸种用40%多菌灵胶悬剂0.7kg,对水100kg,可浸棉种50kg,浸泡14h后,捞出稍沥水即可播种,防治炭疽病、立枯病效果好,对棉花枯、黄萎病也有一定效果。

5.4五多合剂拌种五多合剂是非曲直由五氯硝苯与多菌灵的复配剂。拌种时用种子的0.5配备,拌后即或播种,可防治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和疫病。

5.5拌种双拌种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1%~0.2%配备,拌后即可播种,可防治立枯病、炭疽病和疫病。

5.6种衣剂拌种种衣剂是由呋喃丹与多菌灵的复配剂。拌种时用种子量的0.5%种衣剂,拌种后即可播种,可防治立枯病、炭疽病和疫病,并能兼治苗蚜。

5.7802拌种棉花播种前,用802抗菌剂3000倍液,加棉籽重量的60%药液,边喷边搓种,直到药剂喷完为止,放置4~6h后播种。亦可用3000倍液淹没棉种6~10h后,滤去多余的药液即可播种。可防治立枯病、炭疽病和红腐病等。据试验,用802拌种后,棉花单株长一次侧根数和5叶期单株干物质重量比对照分别多5.85条和4.05%。

药剂保护

棉籽出苗后,若遇低温多雨,特别寒潮侵袭后,苗期苗病很可能发生流行,因此要及时用波乐多液(1:2:20)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其它有效农药进行防治和保护,每667m2每次用药液kg。

花生发生青枯病的原因以及该如何防治


花生青枯病,俗称青症、死苗、发瘟、死藤,是花生产区的重要病害。一般地块发病率为10%~25%,严重的地块发病率达50%以上。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内都能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多。病菌主要侵染根部,先使主根尖变色软腐,初期使导管等组织变浅褐色,再至黑褐色,并从根部向地上部发展直到植株顶部。把病部横切时可见维管束变色坏死,用手挤压病根,可见乳白色浑浊细菌脓液滴。病株从感病到枯死约7~15天,初期症状不明显,3~4天后症状开始出现。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午张开的晚,下午闭合的早;并在主茎顶端的第二片叶上首先表现失水萎蔫状,侧枝叶片下垂。再过2~3天后,整株枯死,但叶片仍保持浅绿色。?

防治方法:一是应选用抗病良种,如鲁花3号、皖花2号等。二是实行水旱轮作。近年来我们普遍采用水稻、花生轮作制,基本上控制了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在无水源的条件下最好采用隔两年轮作的方式。三是进行药剂防治。可在花生团棵期和初花期用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50%复方多菌灵悬浮剂500~800倍液防治两次;也可在花生地每隔30厘米挖直径10~17厘米的穴,每穴注入3毫升90%氯化苦液,踏实表土后覆盖塑料薄膜,7天后揭去薄膜。

棉花发生枯黄萎病后该怎么办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简称两萎病)是危及棉区生产的世界性检疫病害,分别于1891、1914年在美国发现,现已遍及世界各产棉国(仅澳大利亚无枯萎病报道),地理分布十分广泛。枯萎病、黄萎病分别于1931、1935年传入我国。60年代枯萎病已遍及我国主产棉省(市、区),黄萎病1982年已蔓延到全国18个省(市、区)477个县,发病面积148.2万hm2。近年来,黄萎病为害加重,1993年发病面积达266.67万hm2。湖北棉区1987年两萎病发病面积8.53万hm2,重病田2.8万hm2;1992年重病田已达12万hm2以上,占棉田面积的1/4。1997年全省36个重点产棉县(市)都已普遍发生,病田面积已达到一半,且有扩大的趋势。两萎病的发生不仅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而且导致原棉品质降低,严重影响到棉花生产的效益以及棉花面积的稳定。由于两萎病传入土壤后很难铲除,借助棉田轮作换茬、化学防治等单一手段很难根治,必须以种植抗病品种为核心,综合防治,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增强寄主抗性,才能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1选用抗病良种

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两萎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这已为世界各国大量实践所证明,也易于为广大棉农所接受。抗病品种的普及,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为害[1~3]。我国于1956年育成第一个抗枯萎病抗源川52-128,1957年育成第一个抗黄萎病品种辽棉1号至今,育成抗病品种已愈110个,一些抗病品种兼抗两萎病,丰产性、早熟性和纤维品质方面已有很大突破,甚至达到或超过丰产品种。据朱绍琳等(1985)研究,种植抗病品种病田土壤含枯萎病菌数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明显减少,种2、3、4、5年的每克土壤含菌量分别为5840、3750、4500、500个。连续种植抗病品种5年或5年以上的病田,改种感病品种发病率及病指仅比种抗病品种高0.82个百分点和0.92。据马存等[4]研究,土壤带菌量x(个/g)与连作年数n(年)的关系为x=1844.27-152.89n。长期连作抗病品种田间表现抑菌效果最主要原因是产生了病菌抑菌土,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厚垣孢子的形成、萌发。其中的抑菌因子以生物因子为主。感病品种在病区种植,容易成为病菌的哺育品种,导致病害加重。例如新疆棉田连续种植感病品种2~5年,发病率依次为12.2%、15.3%、30.2%、53.0%;病指依次为8.75、8.82、20.70、32.80。种植抗病品种,应注意病菌生理小种(生理型)的消长或新致病类型的产生,重视水平抗性的抗病品种的应用。在良种繁育上,必须坚持在病地淘汰感病个体,保持和提高群体抗性。无病地扩繁,增强品种的适应性。

2合理轮作

轮作一般采用棉花抗病品种与两萎病非寄主植物轮作,与高效化学除草剂相结合,改变土壤营养状况及微生物区系构成,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繁衍孳生的条件,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积累。

2.1棉花与水稻轮作

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显著,在我国南方棉区和美国西部棉区广泛采用。据郝文英等(1984)研究,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20%~60%时,枯萎病菌在土壤中定殖率为15%~68%;当含水量为80%时,则为4%~6%。当含水饱和时,基本上丧失定殖能力。高含水量同样对黄萎病菌微菌核存活不利。江苏常熟一块重病田,淹水处理100d,两次测定微菌核数量分别为每克干土81个、159个,而未淹水的为439个、381个。另有研究表明,种1年水稻1年棉花,枯萎病发病率为40.70%,病指为13.30,死苗率达4.45%。种3年水稻之后种1年棉花,枯萎病发病株率为0.0046%~0.0147%,防病效果可达97.00%~99.70%。连种2年、3年棉花,病株率分别为0.428%~0.480%、28.00%~66.00%。可见,稻棉轮作并不能根治两萎病,一旦恢复棉田连作,若种植感病品种,3~5年后又可能发展为重病田。

2.2棉花与旱作物轮作

我国北方棉区、前苏联棉区和美国植棉带、澳大利亚和叙利亚均广泛采用棉花与旱作物轮作[1,5,6]。轮作前茬包括玉米、小麦、裸大麦、高粱、燕麦、大豆、向日葵、茄子等,轮作年限2~3年以上,可显著减少田间病菌数量,降低发病株率。但重病田改种花生、辣椒、桑树等2~4年后,只能暂时缓解病症,土壤中黄萎病微菌核密度仍然较高。

3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指结合田间管理,提高耕作栽培水平,增强寄主抗性,充分发挥抗病品种防病增产潜力,控制和减轻病害为害。综合前人研究结果,主要措施有:①播种前,清洁田园,耕翻土地,减少病原;②无病土营养钵育苗,培育健苗壮苗,结合根施多菌灵复配剂移栽,防治黄萎病效果可达70%以上,残效期持续2个月以上;③适当密植,直播棉田早间苗,间病苗,晚定苗,及时移栽补苗;④早中耕,勤中耕,深中耕,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促进棉苗早发,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病菌侵染和为害;⑤加强水肥管理,清通三沟,降低水位和田间湿度。在病害高峰到来前,瘠薄棉田用1%硝酸铵浇黄萎病轻病株,可促进恢复正常生长。含钾高的棉田黄萎病较轻。增施钾肥使氮、磷、钾配比为1∶0.7∶1,有利于减轻黄萎病为害。多雨及大水漫灌导致土壤含水量高,有利病害发展。早春地膜覆盖因土壤中含水量比正常灌水的低7.13%,地温升高0.11℃,发病率降低15.17%;连续灌水的含水量比正常灌水的多11.6%,地温降低1.4℃,发病率增加37.00%,因而提倡隔沟灌溉。此外,6~9月用薄膜覆盖休闲棉田6周,膜下15、30、45cm处地温分别达到50、42和37℃,辅以灌水,杀菌效果很好。⑥合理运用调节剂。缩节胺处理能抑制叶片中黄萎病繁殖体的数量,降低病指,并持续到处理后2~3个月(ErwinD.C.,1979)苗期使用50mg/kg浓度,病指可减轻28.95%(孔令甲等,1990)。此外使用40mg/kg丰鲜宝可改善病株内代谢机能,有增产增收效果[7]。

4生物防治

国内外均有用黄萎病病菌弱毒力株系接种进行交叉保护的试验,另外木霉菌也有一定的效果[1]。前苏联木霉菌的工业制剂田间防黄萎病效果可达35.0%~50.6%。利用VA菌根Glomusmosseae和G.Versiforme,盆栽条件下接种86-1、中12、李台8号,其防效可达60%~80%[8]。粗提大蒜素20倍液对黄萎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d抑制效果可达100%。蒜棉套种对控制黄萎病前期危害效果较好,7月20~25日防效达66.2%~77.0%,以后控制作用下降[9]。此外,利用薄荷及应用氯霉素、链霉素及农抗120防治枯萎病都有报道。

5化学防治

5.1种子处理

硫酸脱绒后用0.2%抗菌剂40255~60℃温汤浸闷种30min,或有效成分0.3%~0.5%高锰酸钾浸种24h,可以消灭种子内外病菌。

5.2病苗处理

①用50%棉隆可湿性粉剂300g,对水100kg,在发病初期灌蔸;②用含氮16%的农用氨水液稀释10倍,每平方米施45kg,对两萎病均有一定防效;③棉花3~5叶期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叶面喷施1次。棉花开花时用0.5%水溶液喷施第二次,对枯萎病有一定防效[10];④35%苗病净1号对两萎病有一定抑制作用[11]。

5.3土壤处理

每平方米注入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90%乳剂120~150ml,或D-D混剂(主要有效成分1,3-二氯丙烯,1,2-二氯丙烷),每平方米灌施140倍乳剂90L。具体做法是翻松病株周围土壤,范围为1m(长)1m(宽)0.7m(深),将病土捣碎拍平,均匀打上15cm深3cm大小的孔6个,注入药液,立即用泥土封孔,浇足水后干细土覆盖。棉隆微粒剂按每平方米用药(有效成分)30~40g撒施,翻入深度10~20cm土中。以上方法防效均可达100%。

化学药剂施用对铲除零星病田,减少发病棉田损失有一定作用,但大部分药品投资大,成本高且严重污染环境,不可能大面积使用。

油松发生针枯病后该如何防治


河北唐山新区的团结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油松路,可自1998年开始,少数油松染上了油松针枯病,1999年染病油松增多,破坏了整条街景。我们自1999年秋季开始防治,经过两年来的努力,使染病较重的树木得到控制,较轻的树木已恢复正常生长。下面将油松针枯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简介如下。症状:油松针枯病又名落叶病,该病原菌除危害油松外,还危害马尾松、黑松等。油松感病后针叶由暗绿变为灰绿,后变红褐色脱落。落下的病叶,以后都变为灰褐色或灰黄色,一般到第二年的春天在各种病叶上就会产生典型症状:即先在病叶上出现纤细的横线,将病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长出椭圆形小黑点约0.2至0.3毫米,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渐产生较大的椭圆形黑色突起,即病菌的子囊盘;条件适宜时中央有一纵裂缝,显露出乳色物,即子囊和子囊孢子。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过冬。次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遇雨或潮湿时,子囊盘吸水膨胀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从针叶的气孔侵入,传染期长达3个月,老叶、新叶都有受害。8月后病叶陆续脱落。分生孢子一般无再侵染作用。4、5月份雨水渐多、湿度大,土壤瘠薄干旱、树木生长衰弱,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防治方法:1.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2.于每年的秋季油松老叶脱落较多的10月中旬以后,人工摘除清扫落叶并烧毁,消灭病原菌。3.在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期喷硫酸铜:生石灰:水=1∶1∶100的波尔多液,或用1∶1000倍碱式硫酸铜或用9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10至15天喷1次连续喷3次,如果发病较重,可增加喷药次数加以控制。

白粉病该如何防治?


农作物和果树最容易得的病害就是白粉病,为什么这样这样说呢?在农村的人都下过地,许多作物叶片都会出现一层白粉,当然果树叶片上也是出现一层白粉的。许多老百姓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所以很容易忽略这个病的存在。作物不像我们人,人病了知道哪里难受就会去医院看看,作物是需要人去观察的,它不会告诉您“我哪里难受,也不知道哪里疼”。所以说作物病害需要人去注意观察才能发现,发现病害就马上进行治疗,只要把病害治疗好了,作物和果树才能够帮助您创造更大的利益。下面就简单说什么是白粉病。

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那么白粉病如何防治呢?

1)栽培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随时保持土壤湿润。

3)药剂防治:使用广谱型的杀菌剂土巴克品牌三刹稀释800-1000倍液,叶面均匀喷雾即可。(如果作为还苗期,用量减半即可)

茶树膏药病该如何防治


症状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常见的有灰色膏药病、褐色膏药病两种。主要发生在枝条和根茎部,在枝干上形成厚菌膜。灰色膏药病初生白色绵毛状物,后转为暗灰色,中间暗褐色。稍厚,四周较薄,表面光滑。湿度大时,上面覆盖一层白粉状物。褐色膏药病在枝条或根茎部形成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厚菌膜,象膏药一样贴附在枝条上,栗褐色,较灰色膏药病稍厚,表面丝绒状,较粗糙,边缘有一圈窄灰白色带,后期表面龟裂,易脱落。

病原灰色膏药病病原Septobasidimpedicellatm(Schw.)Pat.称柄隔担耳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有两层,初生菌丝具分隔,无色,后期变为褐色至暗褐色,分枝茂盛相互交错成菌膜。子实层上先长出原担子,后在原担子上产生无色圆筒形担子,初直,后弯曲,大小20一405?8(m),具分隔3个,每个细胞抽生一小梗,顶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大小12?243.5?5(m)。

褐色膏药病病原SeptobasidimtanakaeMiyabe称田中隔担耳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褐色具隔,也有二层,交错密集成厚膜,多从菌丝上直接产生担子,担子无色,棍棒状,具分隔3个,直或弯,大小27一538一11(m),侧生的小梗上各生1担孢子。担孢子无色,长椭圆形。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枝干上越冬,翌年春末夏初,湿度大时形成子实层,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借气流和蚧壳虫传播蔓延,菌丝迅速生长形成菌膜。土壤粘重或排水不良,隐蔽湿度大的老茶园易发病,蚧虫为害严重的茶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1)发病重的茶园,提倡重剪或台刈,剪掉的枝条集中烧毁。(2)防治茶树蚧壳虫至关重要。具体方法参见茶树害虫有关蚧虫防治法。

为什么红掌叶子会发黄?


为什么红掌叶子会发黄?

红掌叶子发黄是炭疽病和细菌性枯萎病的常见特征:①炭疽病,它是是红掌常见病害之一。病原是盘长孢属或刺盘孢属真菌。前者症状是沿叶脉形成圆形棕色病斑,之后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具有棕黄色边缘的大病斑,病部最后干枯。后者与前者相似,在分生孢子盘上长有黑色坏毛,且会引起花腐,在肉穗花序上形成黑色坏死斑点。高湿是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防治方法为药剂防治和加强栽培管理,要经常通风透光,避免浇水或空调冷凝水溅在叶片上,及时摘除病叶。②细菌性枯萎病,它是由黄单胞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可侵染叶片和肉穗花序。发病初期,叶部形成水渍状、半透明的不规则小斑,之后变为黑色,外有一鲜黄色边缘,病斑周围失绿。该病菌可造成系统性侵染,表现为老叶变黄,叶柄折断,维管束变黄。防治的方法是加强栽培管理,辅以药剂防治,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并烧毁。栽培管理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伤口,尽量减少使用铵态氮肥。一般是在发病初期喷施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

不同的部位发黄是缺什么的表现?

(1)缺氮

基本叶片老化,脱落,植株呈均匀的淡绿至黄绿,叶片变小,植株新梢延长轻度受阻,且伴有坏死斑。

(2)缺磷

基部的老叶片叶缘发黄,叶柄紫红色,叶片较硬,变小,植株矮小。

(3)缺钾

基部老叶叶脉间发黄,同时植株的幼叶小,叶片发浅绿色或红色。花朵的边缘呈蓝色或对于红色及橙色的品种在佛焰苞上呈现蓝色,浅色花的品种很快呈现玻璃状。

(4)缺钙

顶端嫩叶变黄呈钩状,后从叶尖和叶缘向内死亡,严重时茎顶溃烂坏死。

(5)缺镁

老叶片沿叶脉发黄,叶脉仍保持绿色。

(6)缺硫

顶端嫩叶叶脉黄绿色,叶呈现红或紫色。

(7)缺铁

老叶呈绿色,新生叶片叶内变黄,但叶脉仍保持绿色,以后抽生的叶越来越黄,这是典型的缺铁症状。

红掌花朵褪色(变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改善的方法吗?

红掌不耐强光,全年宜在适当遮阴的环境下栽培。春、夏、秋季应适当遮阴,尤其是夏季需遮光70%。阳光直射会使其叶片温度比气温高,叶温太高会出现灼伤、焦叶,使花苞褪色,叶片生长变慢。

红掌最佳适宜温度是多少?

红掌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高温度不宜超过35℃,最低温度为14℃,低于10℃随时有冻害的可能。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不宜低于50%,因为保持栽培环境中较高的空气湿度,是红掌栽培成功的关键。因此,一年四季应多次进行叶面喷水。

如果大家都去吃野菜会发生什么?


现在吃野菜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但是这可能会破坏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TamaMatsuokaWong是一个大厨,经常出去为自己的餐厅寻找野生的食材。

人们认为,只要他们能识别一种植物,就可以去采摘它,Wong说。很多需求量大的野生食材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需要特殊的土壤,采摘它们会破坏脆弱的生态系统。

吃野菜是最新的饮食趋势,对野菜的大量需求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森林和公园去采集羊肚菌等野菜,而不顾这样做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鲁莽的采集者往往会破坏森林,把他们能够采集到的东西都卖到餐厅和野味市场上去,掠夺野生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威胁生物多样性,使野生食物再难大量生长。

有些采野菜的人认为,只采集自己看到的30%的野菜,就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人的行为。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采30%,这种植物还是会消失,Wong说。

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采野菜的人会罔顾法律,从禁止采摘植物的公园或私人领地上偷采草药和可食用的花。

我看到过很多在禁区偷采蘑菇的人,JonahRaskin博士说。人们看到蘑菇长在野外,就会想,如果我不采,那就浪费了。

由于最令人垂涎的野味都生长在森林中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要找到它们,往往都会在森林里留下痕迹,踩坏树木。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里最出名的野味:香椿和黄泥拱

太多人去采集野菜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Raskin说。我不知道该如何提醒人们注意自己行为的影响。

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也同意,采集野生植物为个人所用并不是什么问题,会对环境构成威胁的是为了商业目的而采集大量的野菜,以及在利益驱动下的采集者的鲁莽行为。

2013年,英国艾宾森林的护林员对20名在森林中采集蘑菇的人提起了诉讼,其中有一个人采集了20袋蘑菇。在当地的市场上,野生蘑菇的售价高达每磅35美元,对野生蘑菇的需求使采集者大量增加,迫使护林员对非法采集者提高了警惕。

采集的商业化是一个大问题,Wong说。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希望:越来越多具有环保意识的采集者都去上专门的课程,学习如何采集野生食物,只采集那些可食用的入侵物种,而不破坏野外的环境。

Wong和一些环保组织合作,消除那些侵占本地植物生存空间、破坏自然栖息地的入侵物种,将它们卖给纽约的顶级餐厅。

入侵物种是采集的好对象,她说。你可以把蒲公英全都采下来,会有更多的蒲公英长出来;我们永远也采不完。

(其实,蒲公英还是中药材呢)

虽然入侵物种是纽约公园中的一大问题,但是法律仍然禁止在公园中采集植物。

纽约公园管理处的SarahAucoin解释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去确认人们都能正确地采集这些植物,并且采集的都是入侵物种。

对于有环保意识的采集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花费一些资源,去实现负责人的采集。

有些城市和公园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规范采集行为。在美国加州的Redwood国家公园,采集者最多可以采集一加仑榛子或浆果;华盛顿州的MountRainier国家公园对野生食材的采集规定也是一样的。

你必须有执照才能钓鱼,而且有季节和数量限制,Wong说。对于野生食材的采集也应该有一个许可系统。

就连采集者自己也开始意识到了这种趋势的影响。

我不反对采集野生植物;我认为可以负责任地和符合道德地完成采集,Raskin说。但是曾经有一个采集者告诉我,如果每个人都去采集野生植物,将是自然界的灾难。我们必须时刻记住这一点。

蝌蚪君温馨提醒:野菜虽好,也要适量进食。

植物发生棉卷叶螟后该如何防治


分布与为害棉卷叶螟又名棉大卷叶虫,俗名裹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棉卷叶螟寄生植物有棉花、苘麻、红麻、木槿、蜀葵、黄秋葵、芙蓉、梧桐、木棉及冬苋菜等。其中尤以苘麻、棉花、蜀葵和木槿受害最烈。

为害状初孵幼虫多聚集在叶背取食,残留表皮。2龄后开始分散吐丝卷叶成筒,幼虫在筒末吃完,常排在卷筒内。幼虫有转移习性,一个卷叶尚末吃完,常又迁至他叶继续卷叶为害,叶如被吃完,可食苞叶或幼蕾。幼虫蜕皮5次后,以丝将尾端粘于叶上,化蛹于卷叶内。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4毫米,翅展22-30毫米。体黄白色,有闪光,前后翅外缘线、外横线、内横线均为褐色波状纹。

卵椭圆形,略扁,长约0.12毫米,宽约0.09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绿色,孵化前呈灰色。

幼虫成熟幼虫体长约25毫米。头扁平赭灰色,并有紫色斑点。胴部青绿色,体背渐变桃红色,前胸硬皮板深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的代数在长江流域4-5代,华南5代,台湾省6代,以老熟幼虫在蜀葵、木槿及其他寄主附近杂草、枯叶、树皮中越冬。翌年春季4-5月间开始化蛹变蛾。幼虫危害盛期在6-8月。

防治方法

1、灭越冬幼虫铲除杂草、收集田间枯枝、落叶等集中处理,消灭其中的幼虫。同时消灭中间寄主上的虫和卵,以压低虫源基数。

2、药剂防治掌握幼虫1、2龄末卷叶而群集叶背为害时期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防治。

花卉线虫病该如何防治


花卉线虫病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花苞和花朵,导致叶片黄化、落叶、小叶或叶片畸形。心苞受害致枯心或空心,在开花时出现花腐。根部症状表现为根部肿大畸形呈鸡爪状,根组织变黑腐烂,有的根上产生球状根结。那么,当花卉发生线虫病害时该如何防治?

花卉线虫病主要在种苗的调运、土壤、灌溉水及施肥等农事活动传播。其中秋季发生线虫害的几率最大,到冬季自动减少。

花卉线虫病的防治方法:

1、对新引入的花卉品种,必须经检疫机构检疫合格后到指定的地点隔离试种。

2、选择无病地建立无病育苗圃,选用无病壮苗进行种植。

3、搞好苗圃的清洁卫生,清除已枯死的花卉和苗圃内外的杂草、杂树。

4、用地下水灌溉,改善排水设施,杜绝外来污染水流入苗圃。

5、抓好种苗和培养介质的消毒工作。

6、对成品花卉每隔30天用3%的米乐尔颗粒剂防治1次,用药量为每平方米6-9克,以品字形穴施。

7、地面覆盖黑色薄膜消毒。

8、应用滚动式栽培架。采取离地生产种植方式,可有效预防花卉线虫传播与发生。

大麦条纹病该如何防治


症状

各大麦栽培区均有发生。大麦地上部均可受害,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幼苗染病,1、2片幼叶即可发病,但4—5片叶以后发生较多。初生浅黄色斑点或短小的条纹,后随叶片生长,病斑逐渐扩展。分蘖期形成了叶脉平行的细长条纹,病斑由黄色变为褐色。至拔抽穗期,多数病斑中部草色,边缘褐色;湿度大的长出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株提前枯死或矮小,不能抽穗或弯曲畸形,不能结实或不饱满。

病原

Drechsleragraminea(Rabenh.)Shoem.HelminthosporiumgramineumRabenh.称禾内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Pyrenophoragraminea(Rabenh.)ItoetKurib.称麦类核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3—5个丛生,梗基部膨大,灰色至榄褐色,大小90—180×7.5—12(μm)。梗上顶生或侧生1—4个分生孢子,直或略弯,基部常较上端略宽,基细胞呈半球形,大小50—125×14—22.5(μm),具隔膜1—7个,表面光滑,脐部宽3—6μm。次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较常见,寄生在大麦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菌丝潜伏在种子里越冬,一般可存活5年。播种后随种子发芽休眠菌丝开始长出芽管侵入幼芽,后随植株生长进入幼叶,后达到穗部造成剑叶破坏包裹穗部,致不能抽穗或畸形。播种时地温低、湿度高,利于病菌侵染。春大麦早播或冬大麦晚播,生长前期气温低,湿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建立大麦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种子。播种前精选种子,选择籽粒饱满,生活力强,发芽率高的种子,播种后迅速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2)播种晒种1—2天,可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早出苗。

《棉花为什么会发生铃病该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小知识为什么”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