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种实霉烂病害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一、症状:在种皮上生长各种颜色的霉层或丝状物,少数为白色或黄色的蜡油状菌落。霉烂的种子一般均具有霉味。生有霉层的种子多数显湿变成褐色,种子内部变成糊状,只有胚乳部分有褐色至黑褐色的斑纹,也有一些颜色无变化的。

二、病原:引起种实霉烂的病原多半是藻状菌纲和半知菌纲的真菌,他们都靠空气传播的腐生菌类。如子囊菌亚门的青霉菌,半知菌亚门的黄曲霉菌。

三、发展规律:当温度25℃,且湿度大时容易发生种实霉烂。

四、防治措施

1、种子成熟时及时采收,采收时尽量避免损伤。

2、种子贮藏前应适当干燥,并将坏种、病种剔除,库内温度以保持在04为宜,并保持通风。种子贮藏入库时切忌有碰伤种实表面。

3、沙藏种子催芽时,先用0.5%高锰酸钾稀释液浸种1535分钟,用清水洗掉种子上的药液后再混沙催芽。对于针叶树种子的消毒还可以用浸种时间长一些,以12小时为宜。对于种皮坚硬、质密且透水性差的种子可用高温水浸法(70-90℃水),每天换水12次。拌种杀菌一般用药量为种子质量的0.2%0.5%。

五、举例

(一)梨灰霉病:灰霉病只在贮运期零星发生,为害不重。果实表面初期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水渍状病斑,不凹陷;逐渐扩大后形成浅黄褐色不规则形软腐病斑。后期病部失水,表皮逐渐皱缩凹陷。以至全果软腐皱缩。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可产生疏松的灰白色棉毛状物,后期棉毛状物上产生鼠灰色霉粉,有时还可产生不规则形黑色颗粒。借气流传播,主要从伤口侵入。贮运期病健果接触亦可传播为害。危害果实。

防治方法:①生长期注意防治果实病虫害;采收时避免人为损伤;贮运前严格挑选,彻底汰除病虫伤果;贮运期杜绝各种机械伤。②改善贮运条件及贮运场所消毒。③药剂浸果。贮运前,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施佳乐悬浮剂800-1200倍液浸果2-3分钟,可保护果实,免受为害。

(二)柑橘青霉病:发病初期果皮软化,水渍状褪色,用手轻压极易破裂。此后在病斑表面中央长出许多气生菌丝,形成一层厚的白色霉状物,并迅速扩展成白色近圆形霉斑。接着又从霉斑中部长出青色或绿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由于外缘由菌丝组成的白色霉斑扩展侵染快,青、绿色粉状毒生长慢,所以在后者外围通常留有一圈白色的菌丝环。病部发展很快,几天内便可扩展到全果湿腐。桔园发病一般始于果蒂及临近处,贮藏期发病部位无一定规律

防治方法:①适时细致采收,避免产生伤口。雨后和露水未干时不采果。采果、运输、采后果实处理整个过程均应避免机械损伤,减少病菌入侵的伤口。入库贮藏的果实成熟度有八成采收为适宜。②对贮库进行严格的消毒。一般贮果前半个月,用4%漂白粉的澄清液喷洒库壁和地面。也可用硫磺粉进行熏蒸,每立方米贮库用10克,密闭熏蒸24小时。湖南罗永兰等报道采用稻田杀菌剂30%稻病宁作贮存消毒,对柑橘青霉病的抑菌作用最强。甜橙贮藏适温3~5℃,宽皮柑橘5~8℃,相对湿度80%~90%。③使用防腐剂处理果实。计划贮藏的柑果采下后即用药浸果(时间约1分钟),药剂可用: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或25%施保克乳油1000~2000倍液,有很好的防效,45%特克多悬浮剂45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三)柑橘绿霉病:贮藏期的首要病害,果实上病部先发软,呈水渍状,2-3d后产生白霉状物(病原菌的菌丝体),后中央出现绿色粉状霉层(病原菌的子实体),嗅之有闷人的芳香味,很快全果腐烂,果肉发苦,不堪食用。

防治方法:①搞好果树修剪,要通风透光,清除病虫果、枝、叶,减少病源。②加强肥水管理,使树体强壮,果实抗病性强。③果实采后进行防腐药剂处理,可选用防腐剂有多菌灵250-500倍液、托布津500-1000倍液、苯来特250-500倍液、抑霉唑500倍液、1%仲丁胺0.1ml等、噻菌灵1000倍液、枯腐净250-500倍液。

(四)苹果褐腐病:被害果实表面初现浅褐色小斑,软腐状。病斑迅速向外扩展,在10℃时约经10天即可使整个果实腐烂。病果的果肉松软成海绵状,略有韧性。后期在病斑中形成同心轮纹状排列的灰白色绒球状霉团,这是褐腐病的典型症状。病果多早落,也有少量失水干缩成僵果残留于树上。在贮藏期,病果上呈现蓝黑色斑块。花和果枝受害发生萎蔫或褐色溃疡。

防治方法:①贮藏前严格剔除各种病果、伤果及虫果,再用50%咪鲜胺1000~1500倍液浸果。贮藏温度为1~2℃,相对湿度为90%。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及时处理病、伤果,以减少传染和损失。②在花前、花后及果实成熟时各喷一次1:1~2:160~240倍式波尔多液或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40%多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也可在花前喷洒波美3~5度石硫台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此外还有: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编辑推荐

葡萄烂果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种植过葡萄的种植户通常都会遇到葡萄烂果的现象,尤其到了葡萄种植的中后期,一旦烂果,就会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种,给农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由此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葡萄烂果的原因分析及如何防治葡萄烂果的现象。

一、发病原因

1.病菌侵染。引发葡萄烂果的病害主要有白腐病、炭疽病,特殊年份还有黑腐病。白腐病、黑腐病不仅会导致烂果、烂穗,而且会侵染葡萄枝蔓形成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枝叶枯死、树势衰弱,影响当年和翌年果实产量和品质。

2.不良天气。中原地区7—8月份雨水集中,而此期正是葡萄果实生长的中后期,此时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容易造成上述3种病害的大流行。

3.果园管理不当。中原地区的葡萄园大多采用篱臂架,虽然夏季管理方便,但整个架内外枝繁叶茂易导致通风透光不良,且果穗大多暴露在外或拥挤在枝蔓中,加之雨水多、空气闷热,架内易形成高温高湿的小气候,若再因暴风雨、冰雹、日烧、裂果或鸟虫造成机械伤,就会加重“烂果病”的流行,并引发继发性病害。

4.树势衰弱。以下因素都会造成树势衰弱,抗病力差:有机肥施用不足,偏施氮肥,忽视磷、钾、钙等养分;夏剪不合理,绑蔓、摘心、疏梢、顺穗等不及时,使果实生长期营养供应不良;无效枝叶过多,无效消耗过大;树体挂果过多,架下杂草丛生;病虫害严重等

二、防治措施

1.改篱臂架为小棚架,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小气候。应采用小棚架、单龙干或双龙干整枝,中短梢修剪。必须保证棚面光照充足,叶面积指数以不超过1.5~2.0为宜;在果实近成熟期要调整架下透光率,一般要求在30%左右。生长季节要及时夏剪、绑蔓、疏梢、摘心、舒展果穗,使果穗悬垂于架面“花荫下”,避免发生日灼或有雨水残积于果面,避免暴风雨、冰雹等对果实造成机械伤。

2.加强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采用隔年、隔行轮换开沟的方式施入腐熟有机粪肥,最好用鸡粪,配施适量磷、钾肥。此期温度较高,不仅有利于有机肥的分解,而且叶片光合能力较强,能有效利用养分。在葡萄生长后期还可结合用药喷施2%~3%磷酸二氢钾溶液,可明显增强树势,减少“烂果”的发生。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提高叶片功能,增强树势和抗病能力。

雨后要注意排除园内积水,并及时松土、除草,防止土壤湿度过大,黏性土壤还应注意进行土壤改良,以增强根部土壤的透气性。注意提高结果部位,地面上40~50厘米处尽量不留果穗,以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

3.清除菌源。在秋后枝蔓下架前清除园内病残体,并将其集中烧毁。在秋季埋土防寒前和春天出土后喷施索利巴尔50~100倍液或波美3~5度石硫合剂+五氯酚钠300倍液,以清除菌源。在生长季节,要及时摘除病叶、病果、病蔓,并将其集中深埋。

4.加强架面管理。注意及时绑蔓、摘心,保持架内通风透光。按照植株的生长情况确定产量,一般成龄果园每667平方米产量应控制在2500~3500千克。

5.药剂防治。对于染病葡萄园,可在树体发芽前,向树体或地面喷布波美2度石硫合剂+五氯酚钠2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以起到保护和预防作用。

对于重病果园,可在病害发生初期用福美双1份、硫黄粉1份、石灰2份混合均匀后撒在葡萄架下的地面上,每667平方米用药1~2千克。生长期发病的,可喷施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整个生长季节每隔10~15天喷1次,但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对上年发病严重的果园,要在病害发生前在架下喷福美双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600倍液,以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病源;在生长季节喷施适当浓度的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喷1次,以减少病害侵染的机会。一旦发生白腐病、炭疽病等病害,要对症施药,但要注意交替用药。果实着色后,为防止农药污染果穗,可用12%绿乳铜600~800倍液喷雾防治病害。

栾树流胶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1.症状

此病主要发生于树干和主枝,枝条上也可发生。发病初期,病部稍肿胀,呈暗褐色,表面湿润,后病部凹陷裂开,溢出淡黄色半透明的柔软胶块,最后变成琥珀状硬质胶块,表面光滑发亮。树木生长衰弱,发生严重时可引起部分枝条干枯。

2.病因

该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大致可分为生理性流胶,如冻害、日灼,机械损伤造成的伤口,虫害造成的伤口等,还有侵染性流胶,细菌、真菌都可引起流胶,但致病菌尚不清楚。

3.防治

(1)刮疤涂药用刀片刮除枝干上的胶状物,然后用10倍梳理剂牗一种用多种中药复配的药剂牘涂抹伤口。

(2)加强管理冬季注意防寒、防冻,可涂白或涂梳理剂。夏季注意防日灼,及时防治枝干病虫害,尽量避免机械损伤。

(3)药物防治早春萌动前喷石硫合剂,每10天喷1次,连喷两次,以杀死越冬病菌。发病期喷百菌清或多菌灵800至1000倍液栾树蚜虫

为害栾树的嫩梢、嫩芽、嫩叶,发生严重时树梢、叶上布满虫体,嫩叶皱缩成团,嫩梢弯曲不长,并有大量分泌物。

1.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多代,以卵在芽缝、树皮裂缝等处越冬,次年4月栾树发芽时越冬卵孵化,若蚜栖息在芽缝处为害。4月中旬形成无翅雌蚜,开始胎生小蚜虫。4月下旬出现有翅蚜,扩散为害,4月下旬至5月份为害严重。

2.防治方法

(1)于若蚜初孵期开始喷洒蚜虱净2000倍液等吡虫啉类药剂。

(2)于初发期及时剪掉树干上虫害严重的萌生枝,消灭初发生尚未扩散的蚜虫。

(3)注意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

花卉苗木锈病病因及防治措施


锈病是花卉和景观绿化树木较常见和严重的一类病害,世界均有分布,我国各地多有发生。锈病种类很多,在园林方面主要危害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松科、柏科和杨柳科等近百种花木。发病后蒸腾和呼吸作用加速,光合作用弱,生长势减弱,叶片提早发黄脱落,或引起枝干肿瘤、果实畸形等,降低产量和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死苗,造成重大损失。

1症状特点

病株大量出现锈色孢子堆而得名,在叶、茎等部位,先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扩大成锈褐色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为夏孢子堆;有的成橘红色到黑色小粉堆,为冬孢子堆;也有生蜜黄色到暗褐色点或粒状,为性孢子器;还有的生许多淡黄色、灰黄色到灰褐色稍隆起或刺毛状物,为锈子器、枝干上生肿瘤、丛枝和粗皮等,果实畸形或开裂。

2病原菌及其生活史

2.1病原菌种类

锈病由锈菌寄生引起。锈菌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锈菌目,侵染花木常见的锈病有以下几种。

2.1.1柄锈菌属(puccinia)

如引起萱草锈病,草坪禾草秆锈病、叶锈病、条锈病和冠锈病,结缕草锈病,鸢尾锈病,菊花柏锈病和黑锈病,紫菀锈病,向日葵锈病,天竺葵锈病和蜀葵锈病等10多种。

2.1.2单孢锈菌属(uromyces)如引起唐菖蒲锈病,香石竹锈病和紫菀单胞锈病等。

2.1.3多孢锈菌属(phragmidium)有玫瑰、蔷薇和月季等锈病。

2.1.4胶孢锈菌属(gymnosporangium)有垂丝海棠、贴梗海棠、苹果属、梨属等20多种锈病,桧柏、龙柏等多种柏树锈病。

2.1.5柱锈菌属(cronartium)有牡丹、芍药锈病、松瘤锈病、红松疱锈病、樟子松疱锈病等。

2.1.6鞘锈菌属(coleosporium)有紫菀锈病、红松松针锈病、油松松针锈病和樟子松松针锈病等。

2.1.7层锈菌属(phakospora)有菊花褐锈病等。

2.1.8栅锈菌属(melampsora)有毛白杨锈病,落叶松-杨锈病,胡杨锈病等。

2.2生活史

2.2.1孢子种类

锈菌的生活史最简单的只有冬孢子(代表符号Ⅲ),最复杂的有五种类型孢子,即性孢子(○)、锈(春)孢子(Ⅰ)、夏孢子(Ⅱ)、冬孢子和担孢子(Ⅳ)。

2.2.2生活史型

典型的锈菌要顺序经历5个不同发育阶段,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才能完成全部发育过程,有的锈菌则有变异,缺少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孢子类型。

国槐烂皮病病因及防治措施


国槐烂皮病又名腐烂病。分布河南省各地。危害国槐、龙爪槐的苗木、幼树和大树;常引起枝枯或使苗木枯死。

该病有两种症状类型,分别有两种病原菌引起。

一是镰刀菌型腐烂病,为害2-4年生大苗的绿色主干和大树的绿色小枝,病斑多发生在剪口或坏死皮孔处,病斑初期呈浅黄褐色,近圆形,后扩展为梭型或环茎一周,长1-5cm,黄褐色湿腐状,稍凹陷,有酒糟味;以后病斑上长出红色分生孢子堆如病斑未环割树干,则病部当年能愈合,以后无复发现象。个别病斑如当年愈合不好,则来年从老病斑处向四周蔓延。

二是小穴壳菌型腐烂病,初期症状与前一种相似,但病斑颜色稍浅,且有紫褐色边缘,长可达20cm以上,并可环割树干,后期病斑内长出许多小黑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部后期逐渐干枯下翘或开裂成溃疡状,但病斑周围很少产生愈合组织,故来年仍有复发现象。

病原

(1)国槐镰刀菌Fusariumtricinctum(corcla)Sacc属半知菌类。

(2)国槐小穴壳菌DothiorellagregariaSacc属半知菌类,球壳孢目,小穴壳属。

发病规律

镰刀菌型腐烂病发生期比小穴壳菌型为早。3月上旬至4月末为发病盛期,1-2cm粗的绿茎,半月左右即可被病斑环切,5-6月长出红色分生孢子座中,病斑停止扩展。病菌主要从剪口处侵入,也可以从断枝、死芽、大绿叶蝉产卵痕及坏死皮孔等处侵入,潜育期约为一个月,具有潜伏侵染现象,即在夏秋季侵染至次春发病。个别老病斑,次春也可复发。剪口过多,树势衰弱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经解剖观察,可发现粗短菌丝在皮孔,叶痕和健皮较浅的皮层组织细胞间潜伏。当树皮膨胀度小于85%时,树条上的溃疡病斑急剧增多,60%达最多,如连续失水,则枝条枯死。病害的潜育期大约1个月

防治措施

1大苗移栽时,避免伤根剪枝过重,并应及时浇水保墒,增强其抗病力。

2春秋两季对苗本和细树绿干及剪口,涂汉尔多浆或硫制白涂剂,防止病菌綅染。

3及时剪除病枯枝,集中烧掉,减少病菌侵染来源。

4堆浮尘子发生严重区,应及时治虫,减少危害。对发病严重的行道林木可喷涂40%乙磷铝,40%多菌灵悬浮剂200-300倍液。

龙柏叶枯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症状龙柏叶枯病主要危害当年麟叶及绿色嫩枝。发病初期,麟叶由绿色变为黄绿色,无光泽,最后变成枯黄色,引起麟叶早落。麟叶上的病斑向下蔓延,危害嫩枝,嫩枝发病褪绿,变成黄绿色,最后为枯黄色,不易凋落,次年春天被风吹落,严重的树冠布满枯黄的病枯枝叶,连年发生树冠稀疏,生长势弱,降低观赏性。

病原经对病株分离培养,明确病原为细交链孢属(AlternariatenuisNee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交链孢霉属。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枝条上越冬,次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自伤口侵入。发病期4-5月,盛发期7-9月。小雨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释放和侵入。

综合防治措施

(1)减少侵染来源。清除枯枝落叶,特别是树冠上残留的病枯枝,清理的病枯枝集中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对多年栽的龙柏增施有机肥,早春灌足底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

(3)防治病原菌。4月份,发病初期,喷洒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续喷3遍,间隔期7天,防治效果60%以上。

天竺桂粉实病的病害防治


天竺桂为常绿乔木植物,天竺桂粉实病是天竺桂一种重要的病害,主要为害果实,使果实畸形肿大,严重影响采种繁殖。

1、症状:天竺桂果实受害后,初生黄色小点,渐扩大并突起成锈黄色,先成痂状,渐成瘤状,后全果畸形肿大,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病果内部初呈橄榄绿色,后成褐色并粉末化。

2、病原及发病特点:天竺桂粉实病是由担子菌亚门的樟外担子菌侵染引起。病原菌以担孢子在病果内越冬,担孢子借气流传播,潜育期7~17天,生长季节有多次感染。担孢子萌发出菌丝在寄主细胞内扩展蔓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肿瘤。在高湿条件易发病,种植密度大、水肥管理差等会导致病情加重。

3、防治方法

(1)冬春季节彻底清除上年残留在病树上和脱落在地面的病果,并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

(2)加强肥水管理,尤其注意多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春季天竺桂孕花期至秋季果实成熟期,每隔15~20天喷1次杀菌剂,杀菌剂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N800~1000倍、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

茶炭疽病的病因及防治


茶炭疽病

英文名

Teaanthracnoseo

病原

茶盘长孢Gloeosporiura-sinesisMiyake,属半知菌亚门。

寄主

茶树、油茶、山茶、茶梅等。

危害

重要的叶部病害该病菌只能侵染幼嫩叶片,但由子病菌的潜育期较长,往往在幼嫩叶片上侵染,症状却表现在成叶上,引起人们误认为病菌只侵染成叶、老叶。

分布

各产茶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当年生成叶,老叶和嫩叶发病较少。从叶片的边缘或叶尖开始发病,初为水溃状浅绿色病斑,迎光看病斑呈现半透明状,后水渍状逐渐扩大,病斑变为黄褐色。后期由褐色变为灰青色,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斑大小常以中脉为界,病斑正面散生许多细小的黑色粒点,即分生孢子盘^与云纹叶枯病、轮斑病相比,炭疽病的分生孢子盘最小,排列较密。早春在老叶上可见到黄褐色的病斑,其上有黑色小粒点,这是越冬的后期病斑。还可见到表现水溃状正在扩展中的中期病斑。茶园中残留的两种病叶均是初侵染源。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盘圆形,黑色,直径71~143m,埋生,后期突破表皮外露。②分生孢子梗丝状,单胞,无色,大小(10~20)m(1.5~2)m。③分生孢子纺锤形,单胞,无色,两端稍尖,大小(3~6)m(1~2)m,两端各具1个油球。(2)特性:温度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最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人。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温度在20~25℃左右,湿度90%左右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成熟挤破表皮向外弹射,而后借风、雨传播到健康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侵人叶片组织中。发病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

茶炭疽病-2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2)环境: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口照短,早上露水持续时间长的茶园或阴雨多的茶区发病重。阴雨连绵的梅雨和秋雨季节发病重,常造成该病流行。阴山比阳山茶园发病多,低洼地比山坡发病多,品种间也有差异,叶质薄、持嫩强的发病多。(3)栽培:①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缺少钾肥的茶园,易发病。②扦插苗圃,幼龄茶园,台刈茶园,由于叶片生长柔嫩,水分含量高,发病重。③雾多、餌水重的高山茶园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云南大叶种、毛蟹、梅占、阿萨姆大叶种、台茶13号、金橘等抗病品种。②增施有机肥料,或氮钾混合肥,以提高抗病力,减轻发病。③台刈下来的枝叶和地面落叶要淸出茶园,并烧毁。早春摘除越冬病叶,带出茶园烧毁,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药剂防治:参见茶云纹叶枯病。

黄芩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黄芩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30℃低温。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士,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5~6月为茎叶生长期,10月地上部枯萎,翌年4月开始重新返青生长。那么黄芩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一、根腐病

1.病状。黄芩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初期部分支根和须根变褐腐烂,以后逐渐蔓延至整个根部,腐烂,全株死亡。

2.发生规律。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腐皮镰孢霉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菌核在土壤中依附于病残组织越冬,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或游动孢子进行繁殖,侵入寄主伤口形成初次侵染,通过水流或土壤进行扩散传播,造成再次侵染。天气时晴时雨、高温高湿、植株生长不良、地下害虫活动频繁、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施用未腐熟厩肥,均可加重此病发生。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增施磷、钾肥料;雨季适时排水防涝;及时拔除病株。对根腐病重发地块与油葵、豆类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7-10天喷药1次,连用2-3次;或喷淋80%冠龙-21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病株。

二、茎基腐病

1.病状。黄芩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大苗或成株黄芩的茎基部及主根。病部初期呈暗褐色,后绕茎基部或根颈部扩展,致使皮层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以致植株枯死。后期病部表面可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褐色菌核。

2.发生规律。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立枯丝菌核,此菌为土壤习居菌,腐生能力较强,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动产生侵入丝,从伤口或嫩皮处侵入根茎部或茎基部引起发病。此病在近距离内可通过菌丝蔓延及耕作、除草传播,远距离可通过带有菌丝及菌核的病土、未腐熟的粪肥传播。病菌在13-42℃内均可侵染,以24℃左右较高湿度下利于侵染发病。肥水不足、植株长势弱、伤口多也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与水稻轮作最好;秋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实行配方施肥,耕作除草时勿致伤口;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根线虫,以防止致伤传病。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衣时喷施5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1000倍液喷洒茎基部,10天后再喷一次。

三、叶枯病

1.病状。黄芩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症状是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呈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迅速自上而下蔓延,致使叶片枯死。

2.发生规律。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此菌在病叶上越冬,翌年在温度适宜时,病菌的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生侵染,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重。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较严重。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冬季处理病残株,将感染病菌的病残株连根拔出烧掉,消灭越冬病菌。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1∶120波尔多液喷雾,每7-10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

四、白粉病

1.症状。黄芩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荚,叶的两面生白色状斑,好像撒上一层白粉一样,病斑汇合而布满整个叶片,最后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病,导致提早干枯或结实不良甚至不结实。

2.发生规律。该病病原为蓼白粉菌,病菌以菌丝体及闭囊壳在黄芩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5月下旬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和闭囊壳内释放子囊孢子随着气流、雨水等传播侵染黄芩,引起发病。其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侵染,9月下旬产生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秋冬季及时清除病残体可减少越冬菌原,注意田间通风透光。⑵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40%氟硅唑悬浮剂1万倍液、12.5%志信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3次。

五、灰霉病

1.症状。黄芩灰霉病症状分为二型:普通型和茎基腐型,以茎基腐型危害最大。普通型主要危害黄芩地上嫩叶、嫩茎、花和嫩荚,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划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叶片上易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逐渐向内扩展,病斑常有明显的轮纹,湿度大时,各发病部位均有灰色霉层,后期病斑扩大,可致全叶干枯、果荚坏死不能结实。茎基腐型主要在2-3年生黄芩上发病重,可单独发生;该型发病早,一般在2-3年生黄芩返青生长后即可侵染发病,主要危害黄芩地面上下10厘米左右茎基部,因发病部位低且可为地上茎叶所遮挡,因而局部较高的小气候湿度极有利于病菌侵染,以后病斑环茎一周,病部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其上的茎叶随即枯死;一丛黄芩有一至数个茎基部发病后,常很快扩展至其他茎基部,最后导致一丛黄芩大部患病枯死。

2.发生规律。黄芩灰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黄芩病残体上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其后又产生分生孢子随着气流、雨水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冬秋季及时清除病残体可减少越冬菌原。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灰霉速克湿性粉剂60克/亩、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100克/亩,喷2-3次。

禾草黑痣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症状在叶片的上面和叶背出现小的圆形、卵形、或长形黑斑,其外有黄色晕圈。叶片衰老时,黑斑周围仍保持绿色,黑斑稍隆起,有光泽,大小约1.5-11毫米0.3-1.0毫米,为病原菌的假子座。

病原菌有约20种黑痣菌引致禾草发生黑痣病。较常见的是禾黑痣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埋生于黑色的假子座内,烧瓶状,直径120-190微米,瓶颈长148-216微米;子囊棒状,无色,大小79-1056.6-10微米,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无色,大小9-14微米4.5-7微米,子囊间有侧丝,比子囊略长。

寄主范围冰草属、剪股颖属、短柄草属、雀麦草、赖草属、拂子茅属、披碱草属、单蕊草属、羊茅属、大麦属、梯牧草属、猬草属、小麦属及黍属的若干种有发生此病的记载。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假子座中的子囊壳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孢子释放,侵染新生叶片。

分布与危害广泛分布于国内外,为害多种禾本科植物,但为害不重,多种草坪草较敏感。

防治方法1.科学施肥根据配方,提供充分营养,以利快速生长,可促进草地康复。2.播种健康种子。3.药物保护对草坪及科研地可用以下药物保护:氯苯嗪、放线酮、克菌丹、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混剂、甲基托布津福美双混剂、三唑酮。

莼菜病害的防治措施


莼菜又叫马蹄菜、湖菜等,嫩叶可供食用,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的圆融、鲜美滑嫩,为珍贵蔬菜之一。那么,针对莼菜病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一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少施化学肥;二是及时添换清水,保持水质清澈透明;三是合理轮作。莼菜种植4~6年以后,可改为鱼池,养殖食草、食螺鱼类,1~2年后重新种植莼菜;四是适时更新换代。植株长势开始减弱后,可以部分或全部拔除,选用健壮植株的种茎重新排种。一般5~8年必须进行换种。

(2)物理防治人工清除杂草、青台、水网藻,螺丝、蝌蚪以及病害植株等。4月莼菜萌芽,椎实螺大都集中在莼菜田四周和流水口,应及时捞除;应及时清洁田园。定植后10多天,每年莼菜萌芽前,都要拔一次杂草;生长期间,结合采收,随时拔除杂草;对生长过密或老黄叶过多的茎叶,要及时用手或剪刀疏枝除叶。

(3)生物防治在莼菜田中投放少量鲫鱼、黄鳝控制病虫害的生长繁殖。

(4)化学防治加强病虫预测预报,掌握田间病虫情况,针对病虫种类,了解农药性质,做到对症下药,选择关键时间进行防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以生物药剂为主,使用药剂防治严格按照CB4285.GB/T8321规定执行。采摘期施药应浅水施药,1天后把水位恢复到原位。

菊花病害的防治措施


菊花原产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素有花中君子之称。菊花品种繁多,花型及花色丰富多彩,在园林中可布置花坛、花境,还可作切花、案头菊等供人们观赏。然而,一些病虫害直接影响菊花的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要养好菊花,必须对菊花的病虫害有全面的了解。

菊花病害:

1、褐斑病:主要为害植株下部脚叶,初发病时叶片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浅黄色和紫色斑点,渐次发展成边缘黑褐色、中心灰黑色的近圆形小点,严重时病斑相连,叶色变黄,发黑干枯。

防治方法:

①将病株烧毁,减少侵染源。

②严重病区要深翻,忌连作。

③生长季节注意通风透光,增强植物抗性。

④发病期每隔10~14天喷一次0.1%等量式波尔多液,连续喷3~4次,或喷施50%代森锌1000~1500倍液,每月喷2~3次。

2、锈病:主要为害叶部,也可为害茎部,开始时在叶片上产生淡黄色的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隆起呈小脓疱状。后期主要在叶片,也可在叶柄和茎上长出深褐色或黑色椭圆形肿斑。严重感染的植株非常衰弱,并且大量落叶。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良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排水良好,切忌连作。

③及时剪除病枝病叶并焚毁。

④早春发芽前,喷3~4波美度石硫合剂,生长期间喷65%代森锌500~600倍液或敌锈钠250~300倍液。每百克药液中加50~100克洗衣粉。

3、白粉病:受害叶片上呈白色粉末状病斑,由点成片,如同白霜。严重时叶片变形,停止生长,植株凋萎,8~10月份多发。在湿度大、光照弱、通风不良和昼夜温差在10℃以上时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

①株行距不能过密,土壤湿度不能过高。

②摘除早期病叶烧毁。

③7~8月份发病前喷洒多菌灵或50%可湿性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喷洒0.2%~0.5%石硫合剂,每周1次,连续喷施4~5次。

4、枯萎病:先是叶片上出现黑褐色病斑,边缘有微波纹状,然后很快失水下垂。根部及基部受害后为黑褐色。夏秋季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管理,多施用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②在轻病期间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5、根腐病:根部有大量菌丝导致烂根,植株枯黄发病,原因是土壤排水不良,通风不够。

防治方法:

①消除病株残根,集中烧毁。

②消毒土壤(用1:80福尔马林),保持土壤排水良好。

杉木缩顶病病因及防治方法


杉木缩顶病是我国南方杉木林中一种重要病害。病原菌危害杉木的主梢和侧枝,导致病株主、侧枝芽枯死,枝条丛生,严重影响生长。

症状

初期顶芽幼叶基部呈水渍状,后逐渐变褐色至暗褐色病斑,不久,顶芽呈半枯死或枯死状。在枯死部分的下方形成大量丛生枝。主梢顶芽坏死后,下方形成数个小溃疡斑,产生若干不定芽并相继感病,如此反复使主梢顶芽萎缩,短枝丛生,呈典型的缩顶病症状。剖开受害主梢,皮层与木质部局部变褐、坏死。有的植株主梢先端正常,在主梢的不定部位可见针叶小溃疡斑,这类病斑不扩展,不梢枯。当顶芽枯死后,病害下延时,才形成枯梢症状。病斑后期下陷,个别纵裂、流脂。

病原

杉木缩顶病病原菌主要是Pestalotiopsisguepinii(Desm.)Stey.,其次是FusariumoxysporumSchlech。这两种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和pH值的范围是28~30℃和pH6~7。它们的分生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所需的最适温度相似。

防治方法

分别单施钾肥、硼肥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及燃放多菌灵烟剂等均有一定的防病效果,而采取在每年发病前(4月上旬)每株根施氯化钾150g、硼酸5g、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g,并与发病高峰前(6月初和9月上旬)燃放多菌灵烟剂2000g/0.066hm相结台的综合防治,其防病效果可达64以上。如果结合提前1~2a间伐,清除历史性病株和严重病枝梢,减少病菌数量,其防病效果可望更好。如在发病面积较大而林相较好的山坳年放烟3次(分别为发病前和两次发病高峰前)也能起到较好的防病作用。也就是说如能把单独放烟试验的第2次放烟时间从8月份提前至6月,防病效果可能更好。因为8月份放烟对第1次发病盛期已不能控制,而等第2次发病高峰时其药效已差不多散失。这也可能是造成2次放烟与3次放烟防病效果差异较大的原因。

多菌灵是从l2种杀菌剂中经室内毒力测定选择出来的既有内吸作用,又具保护作用,市场上容易买到的对杉术缩顶病两种病原菌都有效的1种光谱性杀菌荆。考虑到当前经济条件和林业经营水平,如采取农作物或经跻作物病害的防冶方法,即1个生长季数次喷洒杀菌剂,这样虽然能完全控制某病害的危害,而在大面积山区,树高坡陡,水源缺乏、经济收益不高的情况下,目前林业生产单位均承受不起。基于这种考虑,本研究选择了不用水,经济易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种实霉烂病害的病因及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