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园林植物海棠榆叶梅舟形毛虫的危害及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舟形毛虫(PhaleraflavescensBremeretGrey)属鳞翅目,舟蛾科。又名苹果天社蛾。该虫几乎遍布全国。主要危害海棠、樱花、榆叶梅、紫叶李、山楂、梅、柳等树木。幼虫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吃光叶片。

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翅展约50毫米。体黄白色。前翅有不明显波浪纹,外缘有黑色圆斑6个,近基部中央有银灰色和褐色各半的斑纹。后翅淡黄色,外缘杂有黑褐色斑。卵圆球形,直径约1毫米,初产时淡绿色近孵化时变灰色或黄白色。卵粒排列整齐而成块。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0毫米左右。头黄色,有光泽,胸部背面紫黑色,腹面紫红色,体上有黄白色长毛,体侧有稍带黄色的纵线纹。幼龄幼虫紫红色。静止时头、胸和尾部上举如舟、故称舟形毛虫。蛹体长20至23毫米,暗红褐色。蛹体密布刻点,臀棘4个或6个,中间2个大,侧面2个不明显或消失。

二、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一代。以蛹生树冠下1至18厘米土中越冬。翌年7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较强,常产卵于叶背,单层排列,密集成块。卵期约7天。8月上旬幼虫孵化,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啃食叶肉呈灰白色透明网状,长大后分散危害,白天不活动,早晚取食,常把整枝、整树的叶子蚕食光,仅留叶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的习性。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幼虫期。幼虫5龄,幼虫期平均40天,老熟后,陆续入土化蛹越冬。

三、防治方法1.冬、春季结合树穴深翻松土挖蛹,集中收集处理,减少虫源。2.灯光诱杀成虫。因害虫成虫具强烈的趋光性,可在7、8月份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3.利用初孵幼虫的群集性和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少量树木且虫量不多,可摘除虫叶、虫枝和振动树冠杀死落地幼虫。4.药剂防治。低龄幼虫期喷1000倍20%灰幼虫脲悬剂。树多虫量大,可喷500至1000倍的每毫升含孢子100亿以上的Bt乳剂杀较高龄幼虫。虫量过大,必要时可喷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或20%菊花乳油2000倍液均有效。5.人工释放卵寄生蜂。

延伸阅读

园林植物榆叶梅的常见病虫害防治


1.病害

榆叶梅常见的病害有:榆叶梅黑斑病和根癌病。

(1)榆叶梅黑斑病

症状及发病规律:黑斑病主要危害榆叶梅的叶片,叶片受害后会出现褐色病斑、病斑扩展至叶脉后则呈不规则形,多个病斑可连接成为大斑块,病斑上常常着生有黑褐色霉状物,后期叶片枯萎脱落。黑斑病为半知菌类真菌感染,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落芽鳞中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空气、雨水传播,从叶片气孔中进行侵染,此病在生长期内可反复发作,6至9月为发病高峰期,危害严重时可使植株叶片大量脱落,从而影响植株长势。

防治方法:

1、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牷秋末将落叶清理干净,并集中烧毁牷春季萌芽前喷洒一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预防;

2、如有发生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颗粒7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进行喷雾,每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3至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2)榆叶梅根癌病

症状及发病规律:此病主要发生在根茎处,有时也发生在主根和侧根上,受害部位会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瘤状物,初生的瘤状物为灰白色或肉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逐渐变为浅褐色,质地变硬,瘤体表面粗糙并有网状裂纹。病菌通过水分、扦插、嫁接、地下害虫等途径传播,从破损处侵入组织。高温高湿期最利于植株发病。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工作,严防引入带病苗牷及时防治各类地下害虫牷将发病植株拔出,用经过消毒的刀将瘤状物切除,并涂抹波尔多液牷嫁接工具在使用前要经过严格消毒。

2.虫害

榆叶梅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红蜘蛛、刺蛾、介壳虫、叶跳蝉、芳香木蠹蛾、天牛等。

防治方法:

1、可用铲蚜1500倍液杀灭蚜虫;

2、40%三氯杀螨醇乳油1500倍液杀灭红蜘蛛;

3、用Bt乳剂1000倍液喷杀刺蛾;用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杀灭叶跳蝉;

4、杀灭芳香木蠹蛾可用锌硫磷400倍液注入虫道后用泥封堵虫孔,以熏杀幼虫,也可采取根部埋施呋喃丹的方法来灭杀;

5、可用绿色威雷500倍液来防治天牛。

榆叶梅黄褐天幕毛虫的防治方法


榆叶梅黄褐天幕毛虫的防治方法

榆叶梅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neustriatestacesMotschulsky)又名天幕枯叶蛾,俗称顶针虫、春粘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害虫。是榆叶梅常见害虫之一。

危害状:

榆叶梅黄褐天幕毛虫幼虫在春季为害榆叶梅嫩芽和叶片,有吐丝拉网习性,在枝间结大型网幕,幼虫群栖网幕中取食。

发生规律:

北方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20日左右幼虫开始孵化,初孵幼虫在枝叉处吐丝结网幕群居,昼伏夜出。5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吐丝缀叶片,在其中吐丝织茧化蛹。6月成虫羽化,有趋光性。卵产在寄主的小枝上,横向环形排列呈块状,恰似顶针,每块卵百余粒。卵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不孵出,在卵壳内滞育过夏越冬。

榆叶梅病害防治方法:

一冬季人工摘除卵环并销毁。

二5月上、中旬,人工摘除有虫网幕销毁。

三4月末至5月中旬,对受害枝条进行喷药处理。药剂为:1.2%烟参碱乳油1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BT乳剂500倍液等进行防治。

园林植物常见毒蛾的危害及防治


毒蛾类昆虫属鳞翅目毒蛾科,是园林植物上的重要害虫。毒毛是毒蛾幼虫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命名的依据。毒蛾的幼虫一般常常色彩鲜艳,胸腹部被有长毛,具毒性,人接触后可引发皮炎,能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卵多成块状。毒蛾种类较多,为害园林植物的毒蛾主要黄尾毒蛾、侧柏毒蛾、榆毒蛾、柳毒蛾、舞毒蛾、角斑古毒蛾、灰斑古毒蛾等。现就其危害特点、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加以介绍,供同行们参考。

一、危害特点

越冬幼虫剥食春芽严重,为害芽从芽基部蛀食成孔洞,致芽枯死,有时可将整树芽吃光。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高龄后开始分散活动为害,将叶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仅留粗脉或被食光。从而消弱树势,致使树木死亡。

二、几种毒蛾的识别及习性

1、黄尾毒蛾

学名EuproctissimilisFeezssly,别名桑毛虫、盗毒蛾。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朝鲜、日本、欧洲也有分布。主要危害杨树、柳树、桑树、构树、榆树、椿树、泡桐、海棠、樱花、月季、苹果、梨、枣树等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8毫米,翅展25~35毫米;雄蛾体长11~15毫米,翅展24~26毫米。体白色,复眼黑色,前翅后缘有两个黑褐色斑纹,有时不明显或没有。雌蛾触角栉齿状,腹部粗大,尾端有黄色毛丛;雄蛾触角羽毛状,体瘦小,腹末黄色部分较少。因尾部有黄色毛丛,故称黄尾毒蛾。前后翅反面白色,前翅前缘黑褐色。

卵:直径0.6~0.7毫米,扁圆形,灰白色,半透明。常数十粒排成卵块,卵块呈馒头状,表面覆盖有雌蛾腹末脱落的黄毛。

幼虫:老熟时体长26~38毫米,黄色。背线、气门下线红色;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线黑褐色,均断续不连。每节有毛瘤3对,第一节背面两侧各有一个向前突出的红色大毛瘤。

蛹:体长14~20毫米,黄褐色。

茧:长15~24毫米,长椭圆形,土黄色,附有幼虫毒毛。

⑵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2代,以3龄幼虫或老熟幼虫在树干缝、树洞蛀孔内作丝茧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幼虫破茧爬出啃食春芽、嫩叶、咬断叶柄,对树木的发育影响较大。6月中旬化蛹,下旬出现成虫。成虫傍晚飞翔,有趋光性,夜间产卵,卵产在枝干上或叶片反面,每雌产卵150~600粒。初龄幼虫群集取食,行动活泼,2龄后开始分散危害,长大后取食叶片成缺刻,受惊扰即吐丝下垂,随风飘移至邻近植株危害。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卷叶内结茧或在林木附近土块下、篱笆、杂草丛中等处结茧。9月中旬发生第二代,10~11月初幼虫开始结茧越冬,越冬幼虫有结网群居的习性。

2、侧柏毒蛾

学名ParocneriafurvaLeech,别名柏毒蛾。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西、贵州、四川、青海等省市,日本也有分布。主要危害侧柏、圆柏等柏树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20毫米,翅展19~34毫米。体灰褐色。雌蛾触角短棒齿状,灰白色;前翅浅灰色,鳞片薄,略透明,翅面有不显著的齿状波纹,近中室处有1个暗色斑点,外缘较暗,有若干黑斑。后翅浅灰色,带有花纹。雄蛾触角羽毛状,雄蛾体色较雌蛾深,前翅花纹模糊,近中室处的暗色斑点较显著。

卵:扁圆形,直径0.7~0.8毫米。初产时绿色,有光泽,渐变为灰褐色,孵化前为黑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绿灰色或灰褐色;头部灰黑色或黄褐色,有茶色斑点;体各节具有棕白色毛瘤,上着生黄褐色和黑色刚毛,背线黑绿色,第3、7、8、11节背面发白,亚背线从第4至第11节为1条黑绿色斑纹,亚背线与气门线有白色斑纹;腹部第6~7节背面各有1个浅红色翻缩腺。

蛹:长10~14毫米,初期青绿色,羽化前呈褐色,头顶具有毛丛。每一腹节具有褐色斑点,上生少数白色细毛,气门黑色;臀棘钩状,暗红褐色。

⑵生活习性:

在河北等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柏树皮缝和叶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开始危害,将叶咬成断茬或缺刻,咬伤多呈黄绿色。5月中旬幼虫开始化蛹;6月中、下旬羽化。第二代成虫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出现。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咬食鳞叶尖端和边缘成缺刻,3龄后取食全叶。幼虫多在夜间取食,白天隐藏在树皮裂缝、叶丛中。幼虫在4龄后的食叶量显著增大,约占总食量的80%以上。老熟幼虫在叶丛中吐丝作茧,经1~3天预蛹期后变成蛹。成虫多在夜间至上午羽化,有较强的趋光性。白天一般静伏在树冠枝叶上,很少活动,傍晚后飞翔交尾;交尾结束后即产卵;每雌产卵平均87粒。卵产于侧柏鳞叶上,成不规则的堆状。每一卵块有卵3~32粒。干旱对其数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虫灾常发生在郁闭度较大的林区,疏林和尚未郁闭的幼林灾情较轻,纯林比混交林发生重。第二代幼虫为害一段时间后,于9月下旬开始越冬。

3、榆毒蛾

学名IvelaochropodaEversmann,又名榆黄足毒蛾。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朝鲜、日本、俄罗斯也有。主要危害榆树的叶片。

⑴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2毫米,翅展约24~40毫米。体、翅白色,触角干白色,栉齿黑色;足白色,前足腿节端半部、胫节和跗节橙黄色,中足和后足胫节端半部和跗节鲜黄色。

卵:长0.8毫米,椭圆形,灰黄色,表面覆有灰黑色分泌物,串状排列。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5~35毫米;体浅黄绿色,头灰褐色。气门上线苍白色,气门下线米黄色,气门黑色。体各节背面具白色毛瘤,瘤的基部四周黑色,腹部第1、2节和第8节上具较大的黑色毛丛;翻缩腺黑褐色;腹部第8、9节背面绯黄色。

蛹:蛹长15毫米,浅绿色,头顶具黑褐色毛束。腹面青灰色,复眼红褐色。

⑵生活习性:

在北方等地一年2代,以低龄幼虫在树皮缝或附近建筑物的缝隙处越冬。翌年4月中旬榆钱刚开时开始活动,5月中旬就地吐丝作茧化蛹,蛹期15~20天,5月下旬至7月初成虫羽化。成虫趋光性强,成虫羽化后交尾于2~3天产卵,卵块产于嫩枝叶上或叶的背面,排列成串,外被灰黑色分泌物,每个卵块含卵平均10多粒。老熟幼虫在叶面上、树干缝隙或杂草上吐少量丝作茧化蛹。第一代幼虫危害较重。9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孵化、为害,10月上旬低龄幼虫开始钻进树皮缝处结薄茧越冬。

4、柳毒蛾

学名Stilphotiacandida(salicis)Standinger,又名雪毒蛾、杨毒蛾。原分为杨毒蛾和柳毒蛾,由于它们的成虫很似,幼虫危害的树种基本相同,常常混合发生,因此又称杨柳毒蛾。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中、东北等多个省市,国外原苏联、蒙古、朝鲜、日本、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及加拿大也有分布。主要危害杨树、柳树、白蜡、槭等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21~23毫米,翅展45~50毫米;雄蛾体长18~21毫米,翅展40~45毫米。全体密被白色鳞毛,有丝绢光泽。触角主干纯白色。雄虫触角栉齿状暗褐色,鳞片较密。雄蛾触角羽毛状。足棕色,胫节和跗节具有黑白相间的环纹,中足的距为黑色,较长。

卵:馒头形,卵粒成堆,外被银白色胶质物,表面较平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0~50毫米,体粗壮,灰黑色。头部黑色,背中线黑色,两侧为黄棕色,其下各有一条灰黑色纵带。各行均生有毛瘤,形成横的一列,瘤上密生黄褐色长毛及少数黑色短毛。胸足棕色。腹部青棕色。

蛹:体长16~25毫米,棕褐色。体各节保留着幼虫期毛瘤的特点,其上密生黄褐色细毛。

⑵生活习性:

柳毒蛾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为害3次,以2龄幼虫在树皮缝隙内结薄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杨树展叶时,上树为害。多于嫩梢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当受惊扰时,立即停食不动或迅速吐丝下垂,随风飘往它处。老龄幼虫少见吐丝下垂现象,受惊也不坠落。随虫龄增大,食量剧增,4龄以后能食尽整个叶片。6~7月间为害最烈,大发生时,往往数日将叶片吃光。幼虫在隐蔽场所吐丝作一护膜潜于其中脱皮,各龄幼虫脱皮前后均停食。幼虫有强烈的避光性,尤以老龄幼虫更为明显。幼虫晚间上树取食,白天下树潜伏。幼虫老熟后体渐渐收缩,进入预蛹期,约经3日脱皮成蛹,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3天左右。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初羽化的成虫体湿润,翅卷缩,迅速爬行后静伏展翅,经半小时即可搧动双翅。成虫具较强的趋光性。成虫白天静伏叶背、小枝或杂草中,当受惊时才飞去。傍晚开始活动,到处飞翔觅偶交尾,直至早晨才逐渐停止活动。雄蛾有两次交尾现象,雌蛾一生只交尾一次。交尾当天即可产卵,又多在夜间进行。一头雌虫可连续产卵2~3天,产卵300粒左右。卵大多产于树冠下部枝条的叶片背面,或枝干的树皮上。卵成块状,每块平均100粒左右。卵期15天。幼虫于7月上旬孵化,孵化后的幼虫并不立即爬动取食,而多静伏或蔽于隐蔽处;大约一天后才开始活动,取食嫩梢叶肉,一直为害到8月份,后陆续在枯枝落叶层、杂草丛、土层、刺蛾旧茧壳、树皮缝隙等处越冬。

5、舞毒蛾

学名:LymantriadisparLinna.,别名苹果毒蛾、秋千毛虫等。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地区。主要危害杨、柳、榆、苹果、刺槐、悬铃木、海棠、紫藤、山楂、柿、杏等500余种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雌蛾体长22~30厘米,翅展58~80厘米,污白色,体前翅黄白色。触角黑色双栉齿状。前翅具4条锯齿状黑色横线,中室有1黑点,中室端部横脉中有形黑褐色横纹,开口向翅外缘。外缘与脉间有1列黑褐色点。后翅斑纹不明显。腹部肥大,密被淡黄色毛,末端有较大的黄棕色或暗棕色毛丛。雄蛾体瘦小,全体暗黄褐色,腹末尖,体棕黑色,前翅翅面上具有雌蛾同样斑纹。触角羽毛状。中室中央有1个黑点;横脉纹不如雌蛾明显,其他特征同雌蛾。

卵:球形,有光泽,两端略扁,直径约1毫米;褐色,卵成块状,数百粒甚至上千粒粘在一起,上覆有很厚的黄褐色绒毛。

幼虫:幼虫体色多变,有黑、灰、黄多种色型。初孵幼虫色较深,黄褐色至暗褐色,体长2毫米,胴部生有灰色或黑色短毛。老熟幼虫体长52~68毫米,头部黄褐色,具黑色八字形纹,胴部背线两侧的毛瘤前5对为黑色,后6对为红色,毛瘤上生有棕黑色短毛。腹部褐色,背线灰黄色,各节于亚背线、气门上线和气门下线处均有毛瘤,每节计6个;亚背线处前5对毛瘤与体同色,后7对毛瘤红色,其上刚毛灰褐色较长。

蛹:体长18~30毫米,暗褐色或黑色,胸背及腹部有不明显的毛瘤,着生细而短的红褐色毛丛。无茧,仅有几根丝缚其蛹体与基物相连。

⑵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后的卵,在寄主树皮缝隙间、建筑物的墙缝、石缝及树下落叶等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陆续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块所在地点的温度有关。初孵幼虫体轻毛长,有吃卵壳习性,树上不残留卵块痕迹,初期群集树干,以后爬到树冠上取食叶片。如卵不产在寄主树种上,孵出的幼虫吐丝悬垂,靠风吹扩散。2龄后日间藏在落叶及树上枯枝内或树皮缝内,夜间出来为害。后期幼虫食叶量大,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能吃光老、嫩树叶。6月中旬开始幼虫老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雌虫不大活动,常停留在树干上;雄蛾活跃,善飞翔,日间常在林内成群飞舞,故称舞毒蛾。雌、雄成虫均有趋光性。卵产于树干上或主枝、树洞中、石块下、屋檐下等处,每雌蛾一生产卵约400~1200粒。卵成块,上厚覆雌虫腹末体毛。

6、角斑古毒蛾

学名Orgyiagonostigma(Linnaeus.)。又名角斑台毒蛾、杨白纹毒蛾、核桃古毒蛾等。国内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等地,朝鲜、日本、欧洲也有分布。主要危害紫叶李、悬铃木、山楂、柳、榆、月季、玫瑰、海棠、榆叶梅、桃、三叶草等多种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雌蛾体长12~25毫米,翅退化仅残留痕迹,体略呈椭圆形,灰至黄色,密被深灰色短毛和黄、白色绒毛。头很小,触角丝状,复眼灰色。足灰色有白色,爪腹面有齿。雄蛾体长11毫米左右,翅展25~36毫米,体灰褐色,下唇须橙黄色,触角短羽状、干锈褐色,栉齿褐色。前翅黄褐至红褐色,内区(内线至翅基部)前半部有白磷、后半部赭褐色;基线细白色、波浪形;内线直黑色,前半部宽、前缘中部有白鳞;外丝双条黑色,细锯齿形;赭黄色斑;后缘有1新月形白斑;横脉纹黑色白边、中央有1白色细线;缘毛暗褐色有赭黄色斑。后翅栗褐色,缘毛黄灰色。

卵:近球形,有光泽,直径约0.8毫米,卵孔处凹陷,花瓣状;还有1环纹;初产白色,后为灰黄色。孵化前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5~42毫米。头部灰至黑色,有光泽,上生细毛。体黑灰色,被灰或灰白色和黑色毛,亚背线和气门为间断的红橙黄色带,体侧毛瘤黄色,背面和侧面毛丛由黑色长毛和白色毛组成;前胸两侧各有一束向前伸的由黑色羽状毛组成的长毛;第1~4腹节背面中央各有1簇棕色或深褐色刷状短毛;第8腹节背面有一束向后斜伸的黑长毛。翻缩腺在第6~7腹节背面中央,呈灰褐色。

蛹:雌蛹长16毫米左右,纺锤形,初化蛹时为淡黄绿色,羽化前变黑褐色,体被黄灰色或灰色短毛;雄蛹长10毫米,圆锥形,黑褐色。

茧:略呈纺锤形,丝质较薄,灰黄色。

⑵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般1年2至3代。以2~3龄幼虫于皮缝中、粗翘皮下及干基部附近的落叶等被覆物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寄主发芽时开始出蛰活动为害,4月下旬越冬代幼虫化蛹,蛹期12~14天左右,4月底出现越冬代成虫并开始产卵,产卵期14~20天。第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第一代成虫7月中旬发生。第二代幼虫8月上中旬开始发生,为害至2~3龄便进入越冬场所越冬。一般从9月中旬前后开始陆续进入越冬状态。

角斑古毒蛾成虫白天羽化,多在下午羽化。雌成虫羽化后不离开茧,爬在茧上,蛹壳留在茧内。雄成虫羽化后蛹壳1/2至4/3露在茧外。雄成虫有趋光性,一般上午静伏不动,下午开始飞翔活动寻找雌成虫交尾,交尾时间大多在傍晚。雄成虫可以交尾2~3次。卵成堆产在茧外,卵块上有淡黄色绒毛覆盖。每头雌成虫可以产卵207~430粒,未交配的雌成虫也可以产卵,但不能孵化。雌成虫寿命9~12天,雄成虫寿命5~6天。卵期10~12天。

初孵幼虫聚集在叶片上取食卵壳,两天后开始取食叶片。1~2龄幼虫排列在叶片上取食叶肉,仅残留叶脉和表皮,待食完一片后再转移到新的叶片上取食。2~3龄幼虫可以吐丝下垂随风转移,3龄后分散取食。幼虫具有假死性,受惊后落地蜷缩。幼虫为5~6龄,通常发育为雌成虫的幼虫是6龄,发育成雄成虫的幼虫为5龄。幼虫期为24~30天。

7、灰斑古毒蛾

学名:OrgyiaericaeGermar.,别名:灰斑台毒蛾、沙枣毒蛾。在我国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各地,国外原苏联、欧洲也有。主要危害沙枣、柽柳、杨树、柳树、榆树、苹果、梨、山楂、蔷薇、杜鹃等多种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8~15毫米,黄褐色,体被短而密的白色绒毛,翅退化,足短。雄蛾体长8~10毫米,黑褐色,翅展21~38毫米。触角长双栉齿。前翅赭褐色,有两条明显的褐色线;前缘有1个近三角形紫灰色斑;横脉纹新月形,近臀角有一白斑。后翅深赭褐色,翅基部有密集的长毛,缘毛淡黄色。

卵:扁圆形。白色。中央有1个棕色小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5毫米左右,黄绿色,气门上线和气门下线黑色,前胸两侧各有一向前伸的由黑色羽状毛组成的长毛束,第1~4腹节背面各有一浅白黄色毛刷,第8腹节背面有一由黑色羽状毛组成的长毛束,头部和足桔黄色,瘤桔黄色,上生浅灰色长毛,翻缩腺桔黄色。第9和10节背中央各有一圆筒状淡粉色的小肉瘤,瘤的基部为黑色或淡红色。足淡红褐色。腹底面灰绿色。

蛹:黄褐色(雌),纺锤形或黑褐色(雄),圆锥形。蛹背被有淡黄色的细毛。体长雌雄分别为13毫米和11毫米。

茧:淡灰黄色,上附有灰黄和少量黑色的长毛。

⑵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2代。以卵在枝杈、附近建筑物、杂草、枯叶等处的雌虫茧上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卵孵化成幼虫开始为害。初孵幼虫多群集于卵壳上,长大后分散危害,喜食嫩枝叶和花朵。幼虫有吐丝下垂,依靠风力扩散,转移危害的习性。幼虫白天栖息在叶柄上、小枝上或叶背,早晚和夜间取食,危害大约一个月左右。6月下旬老熟幼虫在叶背作一薄茧化蛹,蛹期大约10天左右。7月上、中旬成虫羽化,雌成虫性引诱能力特别强,能招诱雄成虫于叶上交尾,雄成虫趋光性很强。每雌蛾产卵200粒左右,卵成堆产在缀叶丝网内的茧上或茧附近,卵期8天左右。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第2代幼虫期,9月间成虫产卵越冬。

三、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

①人工采卵摘除;

②低龄幼虫期摇晃、振落幼虫杀死;

③清除枯叶物中的蛹或过冬幼虫。

2、物理防治:利用雄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3、无公害防治: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生物农药Bt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以及20%除虫脲悬浮剂3000~35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2000~2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使毒蛾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落到地面,以防掉下后伤人和污染环境;也可喷施植物源农药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

4、化学防治:虫口密度大时,可喷施50%辛硫磷2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5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等化学农药,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保护和利用追寄蝇、小蜂、螳螂、胡蜂、茧蜂、姬蜂、益鸟等天敌。

6、毒蛾幼虫的毒毛能使人皮肤痛痒,在防治工作中应注意防护。

园林植物槐树虫害尺蠖的危害及防治


鳞翅目,尺蛾科。是华北、华中、西北等地区槐树、龙爪槐树的一大害虫。常把树叶蚕食一光,并叶丝排粪,各处乱爬,影响环境卫生。

成虫体长12-17毫米,翅展30-45毫米,全体灰褐色。前翅及后翅均有三条暗褐色横纹,展翅时均能前后连接,靠翅顶的一条较宽而明显。停落时前后翅展开,平铺在体躯上。

卵扁椭圆形,长0.58-0.67毫米,宽0.42-0.48毫米,初产时鲜绿色,渐变红褐色,孵化时灰黑色。幼虫体长19.5-39.7毫米,初孵时黄绿色,老幼虫绿色,体背灰白色或紫红色蛹,长16.3毫米,圆锥形,红褐色。

蛹在树木附近4厘米左右深的松土里过冬。次年4月中旬,当日最高气温达20度以上,连续7?10天时,成虫进入羽化盛期,喜欢灯光,白天多在墙壁上或灌木丛里停落,夜晚活动,喜在树冠顶端和外缘产卵,一般在每片叶正面主脉上产卵一粒,每一雌虫平均产卵400多粒。

5月上中旬(中龄刺槐盛花期)第1代幼虫孵化危害,初孵化的幼虫将叶啃出一些零星白点,3龄以后,蚕食整个叶片,一个幼虫一生共吃树叶10片左右,其中90%在5龄(化蛹前)时吃掉。幼虫受惊吐丝下垂,过后再爬上去。化蛹前在树下乱爬。

6月下旬(枣树和栾树盛花期)第2代幼虫孵化危害;8月上旬(中龄槐树花蕾开放30%-50%)第3代幼虫孵化危害。每一代幼虫老熟后都吐丝下垂,入土化蛹,最后一代8-9月入土化蛹过冬。

暴风雨能造成大量幼虫坠地或溺水而死,特别是临化蛹前下几次暴雨,则下一代虫量明显下降。国槐尺蠖1?3代,各代卵期分别为16天、13天、14天,幼虫期分别为19天、18天、16天,蛹期分别为16天、12天、21天。过冬代蛹期约6个月。

检查方法:幼虫初危害期主要是检查叶片上出现被啃食的小白点。一般在平均叶片被害率不超过5%时,不影响树木生长、观赏和绿化功能。

防治方法如下:

药剂防治要狠抓第1代,挑治2、3代。于低龄幼虫期喷射10000倍的20%灭幼脲1号胶悬剂,于3龄幼虫期喷600?1000倍的每毫升含孢子100亿以上的Bt乳剂杀幼虫。

于秋冬季和各代化蛹期,在树木附近松土里挖蛹消灭。突然震荡小树或树枝,使虫吐丝下垂时弄下杀死。于各代幼虫吐丝下地准备化蛹时,人工扫集杀死。

保护胡蜂、土蜂、寄生蜂、麻雀等天敌,有条件还可释放卵寄生蜂、赤眼蜂,养鸡等来治虫。

必要时,在卵孵化盛期喷射2000?4000倍的50%辛硫磷乳油,或4000倍的20%菊杀乳油,或4000倍的20%灭扫利乳油等毒杀幼虫。

花木叶片舟形毛虫的虫害防治


舟形毛虫属鳞翅目,舟蛾科。又名苹果天社蛾。该虫几乎遍布全国。主要危害海棠、樱花、榆叶梅、紫叶李、山楂、梅、柳等树木。幼虫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吃光叶片。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翅展约50毫米。体黄白色。前翅有不明显波浪纹,外缘有黑色圆斑6个,近基部中央有银灰色和褐色各半的斑纹。后翅淡黄色,外缘杂有黑褐色斑。卵圆球形,直径约1毫米,初产时淡绿色近孵化时变灰色或黄白色。卵粒排列整齐而成块。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0毫米左右。

头黄色,有光泽,胸部背面紫黑色,腹面紫红色,体上有黄白色长毛,体侧有稍带黄色的纵线纹。幼龄幼虫紫红色。静止时头、胸和尾部上举如舟、故称舟形毛虫。蛹体长20至23毫米,暗红褐色。蛹体密布刻点,臀棘4个或6个,中间2个大,侧面2个不明显或消失。

二、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一代。以蛹生树冠下1至18厘米土中越冬。翌年7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较强,常产卵于叶背,单层排列,密集成块。卵期约7天。8月上旬幼虫孵化,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啃食叶肉呈灰白色透明网状,长大后分散危害,白天不活动,早晚取食,常把整枝、整树的叶子蚕食光,仅留叶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的习性。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幼虫期。幼虫5龄,幼虫期平均40天,老熟后,陆续入土化蛹越冬。

三、防治方法

1.冬、春季结合树穴深翻松土挖蛹,集中收集处理,减少虫源。

2.灯光诱杀成虫。因害虫成虫具强烈的趋光性,可在7、8月份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利用初孵幼虫的群集性和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少量树木且虫量不多,可摘除虫叶、虫枝和振动树冠杀死落地幼虫。

4.药剂防治。低龄幼虫期喷1000倍20%灰幼虫脲悬剂。树多虫量大,可喷500至1000倍的每毫升含孢子100亿以上的Bt乳剂杀较高龄幼虫。虫量过大,必要时可喷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或20%菊花乳油2000倍液均有效。5.人工释放卵寄生蜂。

园林植物野蚕病虫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野蚕分布与危害

分布全国。危害桑树、构树。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约46mm;雄体翅展约36mm。体灰褐色,前翅外缘顶角下方有一弧形凹陷,翅面有褐色横带2条,带中有深褐色新月形纹1个;后翅暗红褐色,中央有暗色阔带1条,内缘中央有半月形斑1个。卵扁卵圆形,中央略凹,长1.2mm,初产时黄白色,后为灰白色。幼虫老熟体长40-65mm。褐色,有斑纹。头小,中后胸特别膨大;中胸背面具黑纹1对;后胸背面有深褐色圆纹2个。第2腹节1背面有红褐色马蹄形纹2个,第5腹节背面有淡圆点2个,第8腹节上生有1角。蛹纺锤形,长12-23mm。暗红褐色。茧椭圆形,灰白色,紧密。发生规律

华东蚕区一年发生3代,少数4代,以卵在桑树枝干上越冬;4月中下旬越冬卵孵化,6月中旬盛期,7月上中旬为孵化末期;6月中旬出现第1代卵,8月上旬和9月上旬又有2个幼虫孵化盛期,多数是第1代和第2代幼虫,少数是第3代和第4代幼虫。辽宁和河北唐山地区一年发生2代,越冬卵于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上旬至6月下旬是越冬代为害盛期,7月发生第1代幼虫,9月中旬羽化为成虫,产卵越冬。山东蚕区1年发生2-3代,第1代为害严重,幼虫期为5月中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10月上旬成虫产卵在第一、二主干上,数粒至百余粒聚集在一起,排列不整齐。非越冬卵多散产在苗木叶片背面。防治方法

1.人工刮除枝、干上的越冬卵;各代幼虫、蛹发生期,捕捉幼虫和摘除茧蛹。

2.稚蚕和壮蚕在桑园可用20%除虫脲8000倍液喷洒。

北京园林植物杨柳褐斑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此病为杨柳树上常见的一种叶部病害。北京市苗圃幼苗和片林较严重。主要为害毛白杨、小叶杨、馒头柳等杨柳树。严重时造成早落叶、树势衰弱。

病菌以子实体和菌丝在落叶上过冬。次年杨柳树展叶后开始侵染,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出现黄褐色小点,逐渐扩大,边缘颜色较浅而整齐。到后期病斑中心变为灰褐色,上生有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黑点破裂后,放出分生孢子,经风吹到其他叶片上进行再侵染,以7、8月发病为害最严重,病斑多数相连成片,9月常造成树叶焦枯而脱落。在种植过密、温、湿度都较高时,发病更为严重。

常与此病混杂发生的还有杨灰斑病,病菌的过冬、侵染期等与上一种类似,只是病斑较大,形状不规则,后期病斑中部为灰色。5月下旬开始侵染发病,8月最严重,能造成大量焦叶、落叶。

防治方法如下:

防治方法如下:

于夏、秋季扫集落叶高温堆肥或烧毁,消灭病原菌。

于6~9月间喷6~7次160~200倍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0倍的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每隔半月喷1次,以预防此病,特别是雨季更应注意。

不要种植过密,注意修剪,使树林通风透光,减少发病条件。

榆叶梅斑点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榆叶梅其叶象榆树,其花象梅花,所以得名榆叶梅。适宜种植在公园的草地、路边或庭园中的角落、水池等地。榆叶梅的种子治理润燥,滑肠,下气,利水。枝条治黄疸,小便不利。斑点病是榆叶梅常见的一种病害,对榆叶梅有着较为严重的危害,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榆叶梅斑点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症状为害

该病影响观赏。发病初期叶上生i见喝色小斑点.扩展后呈近目形或不规期形病斑.揭色。汽径2.5-12mm,发病后期病斑灰渴色.斑缘揭色.其上朴生黑色小点拉。病斑碎裂穿孔。

病原

该病为真菌病害,山梨生后壳霉(Omin-tkyriumpincoluPacb.)引起

防治方法

(1)救培技术防病:给以充足的把水w理.修好适度.使树水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二季及时浇水.南后排水.彻残清楚病残落叶,作深埋处理。

(2)药俐防护:一般不防.必要时喷75%达克宁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6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等.10天左右1次。

碧桃和榆叶梅的区别有哪些?告诉你碧桃和榆叶梅的园林效果!


榆叶梅和碧桃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观赏花木,常用于公园、庭院、园林等处的美化,阳春三月,花团锦簇,甚是喜人。勤学好问的小伙伴们可能就发现问题了:我看这碧桃和榆叶梅长得十分相像,那我们要如何区别呢?不要担心,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碧桃和榆叶梅的不同之处。

碧桃

按照植物的分类规则,碧桃是属于李亚科李属桃亚属植物的变种,花朵均为重瓣或者半重瓣,早春盛放,色彩丰富,各有风姿。

榆叶梅

而榆叶梅却是李亚科桃属的植物,之所以称为榆叶梅正是因其叶片酷似榆树叶片,花朵却像梅花,即有单瓣也有重瓣。同样争春开放,还同属一个亚科,不怪大家傻傻分不清楚。

碧桃和榆叶梅的区别1、 叶型

碧桃的树叶和桃树叶子的一模一样的!呈椭圆状披针形,长度约为7—15厘米;而榆叶梅叶片却更像榆树叶片,呈宽椭圆形或者倒卵形,边缘会有不规则的粗重锯齿。

2、 花色

碧桃颜色比较多样,通常有紫、红、粉、白几种颜色,一种树就能开出一个姹紫嫣红出来,而榆叶梅就只有单纯而热烈的粉红色。

3、 枝条

碧桃树枝和桃树一样表面光滑,呈红褐色,而榆叶梅树枝比较粗糙,呈褐色。

4、 生长习性

榆叶梅耐寒、耐旱、喜阳,对土壤的需求并不是很严格。碧桃耐旱,但是耐寒能力不如榆叶梅,需要生长的土壤肥沃疏松、排水性良好才能更好地生长

榆叶梅和碧桃都是非常漂亮的观赏植物,尤其是它们开花的时候,更是给大自然增添了多一份的美丽。下面,小编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各自的园林效果,相信朋友们会更喜欢的。

碧桃和榆叶梅的园林效果碧桃的园林效果

碧桃的花色鲜艳美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园林绿化中用途广泛,效果特别好,是观花、观叶、观果的优秀树种。它可以栽植在池塘边、道路、庭院等地方,也可以单独栽植在墙角、山石旁,整片的栽种,更是别样美丽的风景。

榆叶梅的园林效果

榆叶梅的叶子像榆树,花像梅花,花色及花型都非常的艳丽和美观,是园林中绿化视觉效果上十分理想的观花树种之一。常在园林工程、街道、路边、庭院、假山周边等地栽种,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绿化植物。

好啦!今天的小知识就介绍到这里了,碧桃和榆叶梅虽然各有区别,但它们在园林绿化美观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带给人们极大的观赏享受。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大家,下次见到榆叶梅或者碧桃可以快速区分它们,并欣赏它们独特的美。

园林植物垂丝海棠常见的虫害防治


垂丝海棠常见虫害有角蜡蚧、苹果蚜、红蜘蛛等。

(1)角蜡蚧。此虫的若虫和成虫专聚集在叶片、枝条上吸取花卉液汁,造成树势衰弱,影响花木的光合作用,加重危害程度。

防治方法:

①结合修剪,剪去有虫枝集中烧毁,减少越冬基数。

②用竹片刮除或用麻袋片抹除虫体。

③若虫期用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9%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7天1次;

(2)苹果蚜。此虫群集在叶背及嫩梢上危害花卉。初期,叶片周缘下卷,以后由叶尖向叶柄方向弯曲、横卷,影响新梢生长和花芽分化。

防治方法:

①在植株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卵。

②在蚜虫危害期,喷50%对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3)红蜘蛛。红蜘蛛又名叶增,常在花株叶片上正反两面吸食,使叶片枯干脱落,影响全株生长。

防治方法:

①冬季认真按找出杂革及病株、病叶,予以烧毁。

②用由6%三氯杀螨砜加6%三氯杀螨醇混合制成的可湿性粉剂的300倍液稀释液喷杀。

垂丝海棠常见病害与贴梗海棠相同,可参照防治。

园林植物八棱海棠病虫害的防治


八棱海棠又名怀来海棠、海红,属蔷薇科,仁果亚科,苹果属,西府海棠种,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果中珍品。八棱海棠常见的病害有白粉病,细菌性立枯病,虫害方面有蚜虫、粉介壳及红蜘蛛等,要预防病虫害的传播及感染,可参考下列方法:

环境控制: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繁殖,故栽培时应避免密植,以利通风。温室种植时,若气候正值日夜温差大,则应避免在傍晚浇水,以免夜温下降,造成湿度过高,甚至水气凝结。此外,适当的控制温度,亦可抑制病害传播。

保持清洁卫生:若有受感染的植株及叶片,应立即移出或除去。浇水时应避免弄湿叶片。

药剂防治:使用各种杀菌剂可有效地预防或抑制病虫害传播。

另外,高温多雨时因气候潮湿,易造成茎腐,欲取扦插苗作无性繁殖,不应在此进行,以免因母株早已受到污染,而造成扦插苗腐烂,不易生根,或是长成不健康植株。

萍实巢蛾:其幼虫不仅蛀食植物的花和果,到9月下旬至10月,幼虫老熟吐丝结薄茧,在浅土层或树皮的裂逢内化蛹越冬。防治方法为:

冬季清除破碎的树桩和开裂的树皮,并杀死越冬的幼虫。

在7月,用10厘米长的皱折纸板绕在树上诱杀老熟幼虫。

幼虫孵化盛期,用杀螟松1000倍液或二氯苯醚菊酯2000倍液喷洒。

舞毒蛾:初孵幼虫一般群集在叶片的背面,夜间吃食叶片,严重时可将全株的叶片吃光。防治方法为:

在羽化盛期的夜间,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幼虫大量发生时,用菊酯类杀虫剂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臭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洒。

在树干的基部涂70厘米宽的90%敌百虫原药100倍的药环,触杀幼虫。

摘除卵块并烧毁。

榆叶梅的风骨


山城满处沐春风,榆叶梅花遍艳丛。蝶恋蜂狂香似海,醉人暖景小桃红。

榆叶梅,又叫小桃红,因其叶片像榆树叶,花朵酷似梅花而得名。花语春光明媚之榆叶梅,期待未来欣欣向荣的多彩世界。

榆叶梅的生活习性为温带树种,耐寒。耐旱、喜光。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但不耐水涝,喜中性至微碱性、肥沃、疏松的砂壤土。

1.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3-5m,小枝细,无毛或幼时稍有柔毛。叶椭圆形至倒卵形。呈半球形的植株全部布满色彩艳丽的花朵,十分美丽且壮观。还有长梗等类型。花期4月;果熟期8月。榆叶梅株高2米左右,枝细小光滑,于红褐色,主干树皮剥裂。叶呈椭圆形,长3-6厘米,单叶互生,其基部呈广楔形,端部三裂,边缘有粗锯齿。花单生或按生,花梗短,紧贴生在枝条上,花径2-3.5厘米,初开多为深红,渐渐变为粉红色,最后变为粉白色。花有单瓣、重瓣和半重辩之分;花期为3-4月。5月结果,红色,球形,也很美观。单瓣花品种的格叶梅结果,重辨或半重瓣的一般不结果,因这两个品种花的雄蕊与雌蕊退化,不好传粉所致。

2.栽培要点

①湿度管理

喜欢略微湿润或干燥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50~70%。

②温度管理

喜欢温暖气候,但夏季高温、闷热(3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环境不利于它的生长;对冬季温度要求很严,当环境温度在10℃以下停止生长,在霜冻下不能安全越冬。

③光照管理

在秋、冬、春三季可以给予充足的阳光。放在室内养护时,尽量放在有明亮光线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厅、卧室、书房等场所。在室内养护一段时间后(一个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荫(冬季有保温条件)的地方养护一段时间(一个月左右),如此交替调换。

④肥水管理

对于盆栽的植株,除了在上盆时添加有机肥料外,在平时的养护过程中,还要进行适当地肥水管理。

只因与其它种类植物的花叶相像,“可怜”的榆叶梅连命名都被打上榆叶和梅花烙印,正如跌入社会大染缸的青年,不由自主的也沾染了许多市侩,但青年的锐气和勇气不可失去,世界很大,而且开阔的视野和豁达的心胸容得下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个性需独立,梦想要坚持,不忘初心,做一株不一样的“榆叶梅”。

《园林植物海棠榆叶梅舟形毛虫的危害及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