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如何防治油桐芽枯病》,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1、症状

危害3年桐先年顶芽。病芽鳞片先呈红褐色病斑,然后扩展,全芽变赤褐色水渍状腐烂,产生有粘性的液体,然后失水干枯。病害发生严重时,由顶芽向枝梢蔓延,病枝梢2~6厘米处皮层腐烂,失水绉缩,变紫褐色枯死。后期,在病芽表面产生一层灰绿色霉状物。

2、病原

(1)形态特征:由半知菌亚门中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Pers.)侵染所致。病菌分孢子梗更长,单枝或叉状分枝,顶端细胞如丝状或膨大成球形,球状细胞上生小梗,其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或灰色,单孢,卵圆形或球形,聚生于小梗上成葡萄状,群体成灰色粉末。

(2)形态学特征:病菌在8~18℃叶生长迅速,25~30℃培养下,病菌培养时易产生黑色米粒状菌核,抗逆性较强。

3、发生规律

(1)越冬与传播: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以分生孢子传播危害。

(2)扩展与蔓延:一般3月上旬开始发生,3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病严重。7~8月趋向停止。9~11月,温度降低,雨水较多时,病害又出现高潮。11月下旬停止发病。

(3)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苗圃地势低洼,苗木过密,发病重;温度低、雨水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4、防治方法

(1)加强苗圃管理:注意排灌,适当间苗或打下叶,使其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2)减少侵染来源:剪除病部,消灭侵染源。

(3)药剂防治:发病期间使用50%退菌特500倍液,50%托布津600倍液,25%多菌灵500、1000倍液或叶枯净400倍液,每隔15天喷洒1次,连续2次效果明显。

编辑推荐

枇杷芽枯病的病害防治


在许多枇杷栽培资料中,芽枯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叉叫枇杷癌肿病;以细菌性病害防治无效的情况下,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真菌性病害,但防治效果甚微。笔者认为芽枯病大多发生在土地耕层较浅,土壤瘠薄,缺水、缺肥的山地:排水不畅、土壤板结的园地也有发生,且大量吸收根死亡。因此,芽枯病是在水肥条件不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前提下,导致大量吸收根死亡而引发的生理性病害。

治疗措施

断腐促根:由于吸收根的大量死亡,主根感染,甚至腐烂。因此,治愈芽枯病的根本在于根系的恢复。应在6月结合控梢促花措施,切除主根腐烂部位,于好根处开挖宽40~50厘米、深30~40厘米沟穴改土,促进新根生长。

培育壮梢:在攀枝花地区,受害枇杷在雨季(6~8月)会从枯死顶芽下萌发丛生状态的丛状侧枝。顶芽下枝条破裂。应于7月作回缩处理,剪到破裂处以下。待再生枝长至5~8厘米时抹芽后留单芽,抹芽后应施人复合肥1~1,5千克,确保枝梢生长健壮,为第二年产量打好基础。若顶芽下枝条未破裂。可不用回缩,对丛生枝进行抹芽后留单芽。

扩穴改土:于雨季后期的湿润季节(9~11月),在树冠滴水线以内50厘米处四周开挖宽40~50厘米、深30~40厘米沟穴,每株施人厩肥、秸秆等腐熟有机物10~100千克或油枯20千克,过磷酸钙4~8千克。

预防措施

摘心:芽枯病主要在高温干旱的4~5月为害停梢状态顶芽,必须严格实施枇杷控花成熟技术规程,于上年12月至次年2月摘心,促发新梢再生结果母枝。使树体处于生长状态,维护根系正常生长。

增施微肥:3~5月结合灌水,施人含锰、铁、镁、锌、钼等微量元素肥料,提高树体营养水平,保护根系生长活性。

水肥处理:当地枇杷水肥管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灌跑马水。二是在下雨前表土撒施肥料。由于根系有向水向肥性,导致吸收根系向土壤表层生长,在高温干旱时期大量死亡。根系死亡是芽枯病的重要诱因,应在已改土壤的施肥区开挖施肥穴,深20~30厘米,引根深入。

黑松芽枯病的防治方法


黑松及油松芽枯病又名流脂病或丛枝病,有时称为衰退病或枯梢病。大部分受害幼林高生长停止,呈丛枝状。湿地松受害时,常流脂。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黑松芽枯病的症状

病株症状因发病程度和树种不同而异。

1、芽枯型:黑松及油松发病初期,顶芽由绿变褐,并常有松脂溢出,最后内部组织全部变褐僵化,芽鳞呈灰褐色或棕褐色。

2、丛枝型:油松主梢及轮生枝顶芽枯死后,其侧芽在次年春天尚能抽出短枝,以后短枝上的顶芽又枯死,侧芽又抽出短枝,2~3年后,在主梢及轮生枝的顶端,形成丛枝状。

3、梢枯型:黑松主梢及轮生枝的顶芽坏死后,侧芽大多丧失萌发力。病梢上针叶由深绿变灰绿,最后褐色干枯脱落。病株在2~3年内由上而下枯死。丛枝严重的病株,最后枯梢,死亡。

黑松芽枯病的病原

由土壤缺硼引起。在河南,此病发生区的土壤含硼水平均低于全国标定的含硼临界值0.5mg/kg,因黑松需硼量高于油松,所以黑松发病更多。

据观察,缺硼区发病的诱导因素是干旱。松梢害虫和色二孢菌与芽枯和流脂无关。

黑松芽枯病的发病规律

芽枯病发生的轻重,与林地成土母质、树种、树龄、修枝间伐及雨水多等因子有相关性。黑松发病最重,油松次之,马尾松不发病。同一树种不同树龄,其发病也不同,小于10年生的黑松及油松不发病或发病很轻,10年生以后,病情逐渐加重,随着树龄增长需硼量增加,最后出现植株缺硼现象。

芽枯病与抚育管理水平有关,凡栽植密度大(每亩600株以上),未适时修枝和透光伐的林地,根部营养面积小,自然整枝严重,芽枯病发生普遍。相反,适时间伐、修枝,郁闭度保持0.5的林地,其芽枯病轻,健芽率或抽梢率可提高36%或56%。据多年观察,雨水少的年份芽枯病发生重,雨水多的年份则发病轻。

黑松芽枯病的防治方法

发病区在5、6月份,叶面喷5硼砂水溶液,或者根施硼砂,每株20~25g,施后灌水,有防病效果,病区进行松土、透光伐及合理修枝,也可减轻病情。在缺硼地区,应栽植耐瘠薄、干旱的马尾松。

西红柿芽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西红柿芽枯病发生部位一般在植株第二、第三穗果的着生处附近。发病株腋芽处出现纵缝,形成裂痕,呈竖一字形或Y形,裂痕边缘有时不整齐,但没有虫粪,芽枯病发生严重的植株,生长点枯死不再向上生长,而是出现多分枝向上长的情况。

防治措施:

1、西红柿定植后及时喷施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苗体水分不蒸腾,隔绝病虫害,缩短缓苗期,同时注意中午放风,不使棚室内温度超过35℃;或及时采用遮阳网覆盖,以降低光照强度,避免造成高温危害;也可以在高温的中午,在叶面喷洒清水,以降低周围温度。

2、在番茄生长期实行配方施肥技术,并适当增加硼、锌等微肥的施用,适时中耕除草,合理浇水,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同时在开花结果期及时喷施菜果壮蒂灵增强花粉受精质量,提高循环坐果率,促进果实发育,防裂果、畸形果发生,使西红柿品质提高,连连丰产。

3、芽枯病发生后,要注意培养出新的结果果穗,去掉一些徒长枝杈,并喷施新高脂膜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侵入;同时在适当的位置留一穗生长较好的花序,用它代替失去的果穗,以减少产量损失,必要时用浓度为0.1%至0.2%的硼砂溶液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对植株进行叶面喷洒,每隔7至10天一次,连喷2至3次,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板栗芽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板栗又名栗、中国板栗,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原产于中国,分布于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现将板栗芽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板栗芽枯病为害症状

该病危害芽、叶片、新梢和花穗。全年发病时期为4月至7月下旬左右。栗芽绽开时,病芽呈水渍状,后变褐枯死。幼叶发病,产生水渍状暗绿色病斑,以后整个小叶变黑褐色,枯死。

叶片发病,产生水渍状小斑点,不久变成褐色,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叶脉发病,叶片呈扭曲状,最后叶片变褐,向内卷曲。叶柄也可受害。主脉和叶柄发病,往往蔓延到着生的新梢上。新梢发病时,往往引起花穗枯死、脱落,在新梢上留下疮痂状痕迹。

2、板栗芽枯病发病规律

病菌在枝梢病组织中越冬,借助雨水传播。品种间发病有明显差别。

3、板栗芽枯病防治方法

1、栽培抗病品种,剪除病梢,收集病叶,集中烧毁。

2、发芽前往树上喷洒1:1:160倍波尔多液。

3、生长季节,于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50~100ppm。

花生芽枯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花生又名落花生,属蝶形花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生被人们誉为植物肉除供食用外,还用于印染、造纸工业,花生也是一味中药,现将花生芽枯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

花生芽枯病毒病主要发生在、广西,最高发病率达20%。病株顶端叶片出现很多伴有坏死的褪绿环斑或黄斑,常沿叶柄或顶端表皮下的维管束变为褐色坏死或导致顶端枯死,顶端生长受抑,严重的节间短缩、叶片坏死,植株矮化明显。

病原:

Tomatospotwiltvirus,简称TSWV,称番茄斑萎病毒。病毒粒体系带有一层脂蛋白双膜的球状物,大小70-90nm,钝化温度45-50℃,体外保毒期5-6小时,稀释限点1000-10000倍,可系统侵染花生、绿豆、大豆、豌豆、田菁、蕃茄、辣椒、普通烟、芝麻等,引致花叶、环斑、坏死等症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由花生田烟蓟马(Thripstobaci)等4种蓟马传毒。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毒病品种。如道花28、花37、鲁花9号、14号、豫花1号、海花1号、山花2000、徐系1号、徐花3号、徐州68-4、冀油2号、89-6花生、大花生H花-3等。

(2)选用无病毒花生种子。从无病区调种,也可建立无病留种田或距病田100-400m建立隔离地带,繁殖后用于大面积生产,基本上可以控制花生条纹毒病和黄花叶病。用轻病田留的种子也可减少发病。

(3)使用脱毒剂1号或2号处理种子,或用种子重0.5%的35%种衣剂4号拌种。

桑芽枯病的病害防治六法


桑芽枯病是桑树枝干上较常见的病害之一,大多发生在虫蛀、冻害、生长衰弱的枝条上,常与桑拟干枯病等枝干病害并发。该病主要危害冬芽,一般在早春桑树发芽前后发生,造成桑树发芽率降低,春叶减产,影响春蚕的饲养。

一、症状

桑芽枯病多发生在枝条上的冬芽附近,围绕冬芽出现暗褐色、油渍状、菱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斑的枝皮干皱,在多雨潮湿情况下,皮层腐烂,容易剥离,并散发出酒精味。发病不久,病斑上出现橙红色小颗粒,围绕冬芽作环状排列,致使冬芽不能萌发。如病情继续发展,多个病斑互相连接并围绕枝条一周时,病斑以上枝条便全部枯死。

二、病因

(一)桑芽枯病的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2.5℃左右,因而该病多发生在春季。

(二)秋季摘叶动作粗暴,或因虫害及其他伤害而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导致翌年严重发病。

(三)夏秋叶采摘过度、剪梢过早、偏施氮肥等不合理措施,也可引起桑树生长衰弱而导致发病。

(四)在品种中,湖桑38号、沙2等抗病性差,容易发病,而桐乡青、选792等抗病性较强。(五)在相同条件下,幼龄桑树比壮龄桑树容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一)选栽抗病品种。在桑芽枯病多发地区,应选栽抗病力强的品种,如桐乡青、选792等。

(二)树体消毒。发病严重的桑园,可在冬季用4~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树干,进行树体消毒,防止再次浸染,减轻春季病情的发展。

(三)清除病源。冬季及时整枝修剪,减少越冬菌源。早春发现病斑、病枝时,要及时刮除或剪掉并烧毁,剪口用1%的硫酸铜溶液消毒。发病严重的桑园,可进行全园春伐。

(四)合理采摘夏秋叶,晚秋蚕结束后,桑树枝梢要保留5~6片桑叶,以利于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更多养分,充实枝干,抵抗冻害的发生。

(五)合理施肥。桑园施肥要注意氮、磷、钾三元素的配合比例,增施有机肥,秋肥不可施用过晚,以免造成桑树秋后徒长,降低抗寒、抗病能力。

(六)防止树体创伤,减少病原浸染。夏、秋季采叶要留叶柄,忌捋叶,撕破皮层。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虫害伤口,使病原不能入侵枝干。

马铃薯青枯病如何防治


症状特征

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无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该菌在10一40℃均可发育,最适为30一37℃,适应pH6—8,最适pH6.6,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3)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五四○六3号菌500倍液,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

玉米青枯病如何防治


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但在我国近年来才有严重发生。1981年河南省大发生,全省被害面积100万亩以上,严重地块发病率达80%-90%,甚至绝产;1985年河北省涿鹿县发病面积在10万亩以上,每亩减产50-100公斤;1987年吉林省怀德、榆树、扶余等县,因此病减产达0.75亿公斤;1988年广西省扶绥县,秋玉米上大发生,面积达7万-8万亩,发病率为70%-80%,损失严重。

发生及危害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发病率一般为,严重的达30%以上。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

目前,我国在广西、湖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北京等地,均有发生为害,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一大病害。

青枯病发病的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气候条件等有关。一般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发病重。最常见的是雨后天晴,太阳暴晒时发生。

症状表现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于玉米乳熟期。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突起,出现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茎基部呈现出水渍状腐烂。进一步发展为叶片逐渐变黄,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髓部维管束变色,茎基部中空并软化,致使整株倒伏。发病轻的也使果穗下垂,粒重下降。首先是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病株叶片自上而下呈水渍状,很快变成青灰色枯死,然后逐渐变黄;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我国茎基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

茎部症状

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三节,甚至第四节,极易倒折。

叶片症状

主要有青枯、黄枯和青黄枯3种类型,以前二种为主。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该类型主要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和条件适合时。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该症状类型主要发生在抗病品种上或环境条件不适合时。青枯、黄枯、茎基腐症状都是根部受害引起。研究表明,在整个生育期中病菌可陆续侵染植株根系造成根腐,致使根腐烂变短,根表皮松脱,髓部变为空腔,须根和根毛减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现青枯或黄枯症状。

茎基腐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夏玉米则发生于9月上中旬,一般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发病重,久雨乍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在夏玉米生季前期干旱,中期多雨、后期温度偏高年份发病较重。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一般平地发病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砂土地、土质脊薄、排灌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

发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尚有争论,各地分离的病菌不同,有三种看法:1.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2.由真菌腐霉菌引起的;3.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形成的。这三种情况是都存在的,由于各地生态环境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不一。镰刀菌和腐霉菌二者都能浸染致病,引起玉米青枯病,只是环境不同,主次不一而已。

发病条件

1.雨量玉米茎腐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如在北京地区,凡是7、8月间降雨多,雨量大,玉米青枯病发生就严重,因为此时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的条件,使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

2.植株生育阶段玉米幼苗及生长前期很少发生茎枯病,这是由于植株在这一生长阶段对病菌有较强抗性,但到灌浆、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较好的发病条件,就大量发病。

3.连作的玉米地发病重这是由于在连作的条件下,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

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重病地块与大豆、红薯、花生等作物轮作,减少重茬。

2.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北京德农郑单958、农大108等。

3.及时消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收获后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4.玉米生长后期结合中耕、培土,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5.种子处理:种衣剂包衣,因为种衣剂中含有杀菌成分及微量元素,一般用量为种子量的1/40~1/50。

6.增施肥料: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4000公斤,纯氮13~15公斤,硫酸钾8~10公斤,加强营养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7.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红枫叶枯病如何防治


红枫叶枯病,是红枫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发病后不公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严重的会导致病株死亡。

症状初发病时,叶尖及叶片上部的叶缘产生水渍裉绿小斑点,此后随着病情发展,病部出现枯焦状,并逐渐向叶片下部和内部扩展。叶片上半部枯死。病部与健部交界处呈赤褐色,中为深赤色,最后整个叶片的3/4枯死,公叶片基部呈绿色,枯死的部分、叶尖卷曲,呈灰白色,全株叶片似火烧。由于叶片失去了叶片失去了叶绿素,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衰弱,失去观赏价值。

发生规律该病由半知菌亚门单干槭叶点霉侵染所致。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上升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候传播侵染,特别是地面反溅的雨水关系较为密切,多雨时节会反复侵染。一般7至10月发病最重,另外土壤排水性能差、温度大以及偏施氮肥等情况下,也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夏秋之交,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植株暴晒,叶片受灼伤,会加剧病害的发展。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肥上,忌偏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平时浇水不宜过量,更不能让盆土长时间积水,同时要结合施肥,经常松土,增强花盆透气性,确保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吸收功能。秋末及时清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春秋高温季节,要将花盆置于散射光下,通风良好的阴凉处,严防暴晒。2.化学防治。病初尚末蔓延前先剪去病叶,减少再侵染源,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福美锌1000倍液或45%代森锌800倍液,每10至15天交替喷雾1次,连喷2至3次。

高粱苗枯病如何防治


高粱苗枯病,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快,子座黄色至褐色,气生菌丝白色至淡粉红色,具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略弯,向两端渐尖削,顶端略钝,另一端较锐,具隔膜3~4个,3隔膜者大小22~39×2.5~3.5(μm)。小型分生孢子串球状,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4~30×1.5~5(μm)。无厚垣孢子。有性态为Gibberellafujikuroi(Saw.)Wr.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54℃时6分钟,对阳光抗力强。

为害症状

高粱苗枯病种子根变褐高粱生长到4~5片叶子时即可发病。始于下部叶片,后向上扩展。染病叶片生紫红色条斑,渐联合,致叶片从顶端逐渐枯死,种子根变褐、须根少而细。

形态特征

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快,子座黄色至褐色,气生菌丝白色至淡粉红色,具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略弯,向两端渐尖削,顶端略钝,另一端较锐,具隔膜3~4个,3隔膜者大小22~39×2.5~3.5(μm)。小型分生孢子串球状,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4~30×1.5~5(μm)。无厚垣孢子。有性态为Gibberellafujikuroi(Saw.)Wr.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54℃时6分钟,对阳光抗力强。

传播途径

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患部组织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从伤口侵入致病。病部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病部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早春和初夏阴雨连绵,昼暖夜凉的天气有利发病。植地低洼积水,田间郁闭高湿,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大面积轮作,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进行深翻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以减少初侵染源。采用高粱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2、因地制宜选用优良抗病品种。下种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可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3、在第三次中耕除草时追施硝酸铵等,做到后期不脱肥,增强抗病力。在孕穗期要喷施壮穗灵,可强化作物生理机能,增强植株对病害的免疫能力,提高授粉、灌浆质量,增加千粒重。

4、必要时采用药剂防治,要按照植保要求选用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提高防治效果。

高粱青霉颖枯病如何防治


高粱青霉颖枯病主要为害穗部。灌浆初期开始发病,初期颖壳由绿色变为褐色或灰色,胚轴变灰变暗。颖壳与枝梗连接处的组织逐渐变为红色至暗红色,后坏死或干枯,致籽粒秕瘦变小,颖壳张开度减小,似睁不开眼状。籽粒表面皱缩,色泽暗,光滑度低。枝梗上有时出现不规则红色斑。轻的上半穗发病,严重的整穗发病。

病原

PenicilliumoxalicumCurrieetThom称草酸青霉菌和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称链格抱,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草酸青霉菌为主,链格孢是后续寄生引起高粱穗部病害。P.oxalicum菌落平坦,绒状,暗绿色,结成外壳,背面无色、浅黄色至粉红色,小梗一般6—10个,大小9—15×3—3.5(um)。分生抱子椭圆形,光滑,大小4.5—6.5×3—4(um)。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侵染玉米幼苗。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系常见的土壤菌,于高粱花期和灌浆期进行侵染。当侵入枝梗或种脐部位时,则阻碍茎、叶中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输送,致籽粒秕瘦腐败或变小变轻。也可通过病、健穗碰撞接触传染。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晋杂12号、晋杂11号、晋中405、抗4、晋杂86—1等抗黑穗病兼抗青霉颖枯病的品种。

(2)在初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水稻赤枯病应该如何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缺钾型和缺磷型是生理性的。稻株缺钾,分蘖盛期表现严重,当钾氮比(K#O/N)降到0.5以下时,叶片出现赤褐色斑点。多发生于土层浅的沙土、红黄壤及漏水田,分蘖时气温低时也影响钾素吸收,造成缺钾型赤枯。缺磷型赤枯生产上红黄壤冷水田,一般缺磷,低温时间长,影响根系吸收,发病严重。中毒型赤枯主要发生在长期浸水,泥层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如绿肥过量,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插秧期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以后气温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有机酸、二氧化碳、沼气等有毒物质,使苗根扎不稳,随着泥土沉实,稻苗发根分蘖困难,加剧中毒程度。

为了保障水稻的产量,我们在日常种植过程中应该如何防治呢?

(1)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2)宜早施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钾钙肥等。缺磷土壤,应早施、集中施过磷酸钙每667m2施30kg或喷施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忌追肥单施氮肥,否则加重发病。

(3)改造低洼浸水田,做好排水沟。绿肥做基肥,不宜过量,耕翻不能过迟。施用有机肥一定要腐熟,均匀施用。

(4)早稻要浅灌勤灌,及时耘田,增加土壤通透性。

(5)发病稻田要立即排水,酌施石灰,轻度搁田,促进浮泥沉实,以利新根早发。(6)于水稻孕穗期至灌浆期叶面喷施多功能高效液肥万家宝500-600倍液,隔15天1次。

《如何防治油桐芽枯病》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芽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