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室内植物佛手黄龙病的发生及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发生症状及原因本病时有发生,以秋冬干旱季节发病最多,全株性病害幼树更易发生。佛手树被害时,往往提前开花,果细小,落果严重,果实无光泽。初被害时,逐渐在一个枝条或几个枝条叶片开始失绿,色泽均匀地渐渐黄化,一般从树顶端或其外围开始先受害,手摸受害叶片有一种粗糙的,似皮革样硬质感觉,质硬且脆,容易脱落,叶脉呈肿胀状突起,逐步使全株黄化后大小根系腐烂,直至全株枯黄死亡为止。20世纪50年代,试验证实本病可通过嫁接传染,因而被认为是一种病毒病害。70年代试验证明,柑橘木虱的成虫和高龄若虫能传播此病。本病不能由汁液摩擦传病,土壤或其中的病树残根落叶也不能传病。而嫁接传病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有效的办法是截断传染途径,在各抽梢期认真杀灭木虱。对病枝、病株及早识别,剪掉或挖除,并集中用火烧毁,以杜绝传染源。

②药剂防治:病害初期,喷药,可用烟叶500克加水5升浸出液,加入辣椒水(500克辣椒加水50升浸出液)、15克氯霉素、901农用增效展着剂15毫升混合过滤之后,隔5~7天喷1次,可有效抑制黄龙病蔓延扩展,喷药宜早不宜迟。ZW59.coM

编辑推荐

室内植物巴西铁树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

症状

叶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常发生于叶尖或叶缘,颇大,甚至扩大可占叶的大部分,褐色或棕褐色,后期病斑具暗褐色的边缘,中央呈灰白色,上生小黑点。

病原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盘孢目刺盘抱属,称胶孢炭瘟菌。

发生规律

南方温暖地区很少产生。病菌主要以分生于孢子作为侵染接种体侵染,越冬期不明显。园圃郁闭、湿度大,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

①适当增施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整治园圃排灌系统,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盆栽的应避免盆土过湿和置盆过密。

②剪除初发病部位收集烧毁,剪口随即涂药保护,否则病情可能较剪前更重。

③连续喷药控病。常发病园圃应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喷药预防。药剂可用30%氧氯化铜浮剂十70%托布津或75%百菌清可湿粉(1:1)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70%硫黄锰锌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50%复方甲基硫菌灵可湿粉1000倍液,2-3次或更多,7-15天1次,前密后疏,交替施用,喷匀喷足。对家庭盆栽的巴西铁树,用医用达克宁软膏涂抹初发病部,也可控制病害蔓延。

景观植物法桐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1、法桐白粉病发病症状:法桐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电可危害芽。受害新梢部位表层覆盖一层白粉,染病新梢节间短,后期病梢上的叶片大多干枯脱落;叶片受害,背面产生白粉状斑块,正面叶色发黄、深浅不均,发病严重的叶片正反两面均布满白色粉层,皱缩卷曲,以致叶片枯黄,提前脱落;白粉病菌危害法桐嫩芽,使芽的外形瘦长,顶端尖细,芽鳞松散,严重时导致芽当年枯死,染病轻的芽在第二年萌发后形成白粉病梢。

白粉病菌侵染法桐后,潜伏在树体内,一般在每年5~6月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粉小圆斑,后逐渐扩大,导致嫩叶皱缩、纵卷、新梢扭曲、萎缩,影响该树的正常生长,发病严重时,在白色的粉层中形成黄白色小点,后逐渐变成黄褐色或黑褐色,导致叶片枯萎提前脱落。

2、法桐白粉病发病条件:法桐白粉病是由一种外寄性真菌引起的,病菌侵入法桐树体后以菌丝的形式潜伏在芽鳞片中越冬,翌年法桐萌芽时休眠菌丝侵入新梢。闭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在树体的表面以吸器伸入寄主组织内吸取养分和水分,并不断在寄主表面扩展。等到气温回升到21~25℃、湿度达到70%以上时孢子开始大量繁殖传播,因此法桐白粉病每年在4~5月份和8~9月份出现两次发病盛期。春季温暖干旱、夏季凉爽、秋季晴朗均是促进病害流行扩展的主要原因。

另外连续阴雨对病害亦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雨水过多反而影响白粉病菌的传播;植株营养充分,能够提高树体的抗病性,因此树体营养电是影响法桐白粉病发生的条件;气候条件与发病有密切关系,高温高湿是白粉病发生的促进因素;栽植密度大、树冠郁蔽易造成榭体生长环境郁闭,通风透光很差,树体周围温度湿度不利于树体生长,导致白粉病的发生;土壤粘重、施肥不足、偏施氮肥和管理粗放等都容易引起法桐树体正常生长受阻,树体营养供应不足、氮肥过多导致树体旺长,从而树势削弱,抗病性下降,利于白粉病菌的侵染潜伏、发病以致大爆发。

3、法桐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3.1品种选择:选择发病轻或是抗病性强的品种栽植是防治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购苗要选无病植株。购入苗木时要严格剔除染病株,杜绝病源。苗木出圃时,要进行施药防治,严防带病苗木将病菌传入新区。

3.2清除病原:树体休眠期要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枝和病芽,春季及时剥芽;生长期及时剪除新病梢和病叶丛。病枝、病芽、病梢季染病叶丛要及时带离法桐种植区集中处理。

冬季结合修剪尽量剪除病芽、病梢,发病严重、冬芽带菌量高的树木,连续几年重剪后,可以获得很好的防病效果。

3.3加强管理:合理密植,疏剪过密枝条,使树冠通风透光,减少白粉病菌的传染。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氮肥过多容易引起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衡,导致法桐树体旺长,营养补给不及时造成树势削弱,抗病性下降。

3.4生长期喷药防治:白粉病防治的重点应放在春季,在发病初期控制住病情。开春新叶萌发后,在完成冬季休眠期修剪后普遍喷一次石硫合剂波美5度浓液,展叶初期普遍喷施一次等量式波尔多液1507倍液或用代森锰锌进行预防;发病后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喷雾,每隔10~15天一次,连续喷2~3次。药剂的合理使用能有效的控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降雨多的年份喷药次数应适当增加,喷雾要均匀细致周到,以利于对此病的早期预防;发病严重时,要选择内吸性加保护的杀菌剂,可选择三唑类杀菌剂且要适当加大用量,将病情控制住以防蔓延。

3.5集中管理:法桐在城市绿化上用量多、面广,应进行统一防治,对重点发病区域要注意观察,结合适当修剪病害严重枝干,加大防治力度,在药物的使用上,几种最好药剂应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性

柑橘(陈皮)黄龙病的防治方法


柑橘别名橘皮。属芸香科常绿小乔木。以果皮(陈皮)、橘核、橘络、橘叶、青皮入药。具理气健胃、燥湿化痰之功效。长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我国栽植的柑橘,品种很多,大多可入药。

症状

柑橘黄龙病又称黄梢病或黄枯病。枝、叶、花、果及根部均可显症,尤以夏、秋梢症状最明显。春梢症状多出现在叶片转绿后,先在叶脉基部转黄后部分叶肉褪绿,叶脉逐渐黄化,叶片现不规则黄绿斑块,且有淀粉积累现象。夏梢症状多在嫩叶期不转绿均匀黄化,叶片硬化失去光泽,似缺氮状;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根的腐烂,其严重程度与地上枝梢相对称。枝叶发病初期,根多不腐烂,叶片黄化脱落时,须根及支根开始腐烂,后期蔓延到侧根和主根,皮层破碎,与木质部分离。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类立克次氏体,是一种类黄枯病。病原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在寄主筛管细胞和薄壁细胞内稠或稀疏分布。只侵染柑桔属、金柑属和积属植物。病原体在木虱体内的循回期约1个月。

发生规律

通过嫁接和柑桔木虱(Diaphorinacitri)传播。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及品种有关。5月下旬开始发病,89月最严重。春、夏季多雨,秋季干旱时发病重;施肥不足,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冠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杜绝病苗、病穗传入无病区和新建的桔园。

(2)在无病区设置苗圃,培育无病苗木。苗圃要与桔园相距2km以上。砧木种子采健康母本树,播种前砧木种子用5052℃热水预浸5分钟,再用5556℃温水浸泡50分钟。接穗选自无病毒的高产优质母树,或用l000mg/kg盐酸四环素液浸泡2小时,取出后用清水洗净再嫁接。

(3)防治传毒媒介。嫩梢抽发期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杀。

(4)病树治疗。重病树立即挖除;轻病树,可在主干基部钻孔,深达主干直径的2/3,从孔口注射药液,每株成年树注射1000mg/kg盐酸四环素液25L。

桉树紫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

桉树紫斑病是桉树种植区较为常见的一种叶部病害,为害桉属(Eucalyptus)各种。我国云南、广东均有发生。

症状

病叶两面出现分散或较密聚的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紫色斑点,后期病斑可相连成片。其病症是紫斑上的小粒状突起(分生孢子器)和粉状物。春季大量产孢时,暗褐色或近黑色卷须状的孢子角在叶面形成黑色煤烟状物与类的病征相似。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桉壳褐针孢(PhaeoseptoriaeucalyptiHansf.)。其分生孢子器群生于叶片病斑两面,褐色,近球形或扁球形,103~155m83~124m,埋生或部分突破寄主表皮组织外露。分生孢子浅褐色、浅红褐色,柱状拟纺缍形,直或稍弯曲,具3~5个横隔,大小为(27~)39~55(~57)m3.9~5.2(~5.5)m,表面因有微细的粒状突起而显粗糙。孢子梗短,瓶形或短柱状,浅褐色,4~10.5m2.54m,顶部具1~3个环痕。

据以往报道,国内紫斑病病原菌还有桉壳针孢(SeptoriamortarlensisPenz.etSacc.)一种。

发生规律

在昆明地区,紫斑病全年可见。三月上中旬孢子器发育成熟,孢子角大量溢出使病叶表面部分甚至大部覆有一层稀薄的煤烟状物,在丽江地区永胜县十二月份煤污状病征仍很普遍。昆明冬季虽可在病叶上见到紫色病斑,但很少能找到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加强林地抚育管理,特别是幼树,应使其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结合管理,及时清除病叶、落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原接种体的传播。发病严重的幼林及其周围可喷1:1:100波尔多液。

芦荟斑点病的发生及防治


芦荟斑点病是严重影响芦荟生长及品质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其发生可导致芦荟减产或绝收。通过几年观察及实践,研究人员基本掌握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1、发生条件

该病在任何芦荟品种上都可发生,各品种视抵抗能力大小而不同。当气温连续2小时低于20℃时,多数芦荟品种植株代谢受阻,抵抗力下降,带菌叶片局部产生病斑;当气温低于15℃连续2天以上,叶片发病率占叶片总数的50%;当气温低于12℃时,叶片发病率占叶片总数的67%,连续一个星期气温为8~10℃时,叶片布满病斑。露地栽培或有霜害发生的地区发病率更高。另外台风、多雾天气、冰雹、雨水集中、昼夜温差在1O℃条件下也可引发此病和扩大蔓延。

芦荟斑点病的发生及防治

2、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丝状病斑,后发展成近圆形黑褐色病斑,个别病斑边缘呈放射状,周围有黄色或黄黑色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上有许多黑褐色颗粒,叶表下陷,叶肉丧失利用价值。

条件适宜时,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借风雨及浇水传播,并形成多次侵染。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在元江品比试验结果:最易感染病斑的品种是华芦荟,依次为元江芦荟、木立芦荟、库拉索芦荟、皂质芦荟。因此选用抗病且利用率高的库拉索、元江芦荟种植最佳。

(2)种苗消毒及土壤清理。对新引进种苗必须经过消毒处理,一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5~10分钟,晾干即可种植。对已发病且较严重病株,可整株挖出并深埋,并对发病区土壤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消毒,间地种植。

(3)加强田间管理。在种植期间确保芦荟生长最低温度8℃,同时减少和控制病源。采取独垄种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施足底肥前提下,增施微肥,如0.1%磷酸二氢钾、0.1%代森锌等,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同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防止田块积水。在霜冻期间,用薰烟法提高温度。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可减少或抑制病害发生和蔓延。

室内植物佛手的主要病虫害防治


坚持贯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环保方针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药效试验,提高防治效果,禁止使用国家禁用农药,将病虫害对广佛手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1.农业防治:

①清洁田园:冬季结合修剪,剪去病梢和病叶,同时清除园内落叶和落果,集中烧毁,以减少病虫源。对黄龙病要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

②加强栽培管理:重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同时要做到合理施肥、注意排灌,促使树势健壮,新梢抽发整齐,以提高抗病虫能力和减轻为害。

2.药物防治:广佛手主要病害有:炭疽病、溃疡病;主要的虫害有:柑橘红蜘蛛、柑橘潜叶蛾、柑橘潜叶甲等。

①生物农药防治病害:用大连产的好普牌高效生物免疫杀菌剂,稀释1000倍液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喷3次。

②化学农药防治病害:

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可喷50%可湿性托布津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5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溃疡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可喷15%络氨铜水剂(消病灵)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叶枯宁)1000倍液等,每隔10~15天喷1次,共喷3次。

③生物农药防治虫害:2.5%鱼藤精乳油稀释800~1000倍。

④化学农药防治虫害:用90%固体敌百虫稀释500~1000倍液;24%万灵水剂稀释1000~2000倍液等,一般7~10天喷1次,连续喷3~5次。

香椿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

危害香椿。白粉病多在夏秋两季发生。病原菌主要危害叶子,有时也危害嫩枝,吸取香椿苗木营养,影响植株光合作用,严重时,使树叶卷缩,枯干早落,影响苗木正常生长。发病初期,叶正面出现退绿斑,随后,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粉状物(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秋季,在白粉层上产生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褐色的粒状物(闭囊壳)。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香椿白粉病由榛球针壳菌(Phyllactiniacorylea(pets)Karst.)引起。

发生规律

除为害香椿外,还可为害麻栎、梓、柳、核桃、柿等多种阔叶树。为害叶片,菌源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翌春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之后,在叶背产生菌丝层及粉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大。89月问形成闭囊壳,910月成熟后,随病叶落地越冬。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落叶和感病枝梢,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原。

②发病初期用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分粉剂800倍液,或15%粉锈宁6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

紫薇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褐斑病也是园林植物上广泛发生的一种病害,在紫薇生长季节常常发生。褐斑病严发生重时常常会导致植物叶片大量枯黄、脱落,影响观赏和开花。

症状

紫薇褐斑病的病原菌也是一种真菌,主要也是侵害叶片,并且通常是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部蔓延。发病初期病斑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近圆形,少许呈不规则形;病斑为紫黑色至黑色,边缘颜色较淡。随后病斑颜色加深,呈现黑色或暗黑色,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中心颜色转淡,并着生灰黑色小霉点。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整个叶片迅速变黄,并提前脱落。

病原

千屈菜科尾孢菌侵染引起

发生规律

紫薇褐斑病的病原菌也是一种真菌,主要也是侵害叶片,并且通常是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部蔓延。发病初期病斑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近圆形,少许呈不规则形;病斑为紫黑色至黑色,边缘颜色较淡。随后病斑颜色加深,呈现黑色或暗黑色,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中心颜色转淡,并着生灰黑色小霉点。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整个叶片迅速变黄,并提前脱落。

防治方法

①园艺防治:及早发现,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菌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整形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家庭盆栽的最好每年更换新土。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芹菜斑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又叫叶枯病。自植株下部向上发展,初时病斑圆形浅黄色,水浸状,边缘明显,以后发展为不规则形。斑块颜色由浅黄色变灰白色,其上布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叶柄及茎受害时病斑椭圆形,颜色稍深,微凹陷。病斑周围常有一圈黄晕,分生孢子器多发生在斑纹周围,拥挤一起。病害严重时,造成叶枯。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附着在种子上、病残体或在采种母根上越冬。潜伏在种皮内的菌丝存活1年以上,附在种子表面病菌存活2年以上,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存活8-11个月。病菌遇环境适宜,即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借风雨、人畜、工具等传播,遇有水滴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穿透皮层侵入。此病在气温20-25℃、多雨或湿度大的较冷凉气候环境条件下易流行。昼夜温差大,夜间结露,持续时间比较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做到从无病地、无病株上采种。使用两年内的种子,要用48-49℃温水浸30min,边浸边搅拌,然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实行2-3年轮作,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排水,保护地做好通风排湿。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5∶200波尔多液或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或石灰硫酸铜硫磺粉(石灰30份、硫酸铜10份、硫磺粉10份)等,每隔7-10d喷一次,共喷2-3次。

绿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绿豆菌核病一般年份发病株率在5%以下,局部可达27%。近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管理水平、水浇条件的改变,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造成个别地块成片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一、病原和症状

1、病原:经调查镜检,绿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核盘菌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蔬菜作物和豆类作物。病害主要为害绿豆地上部。多从主茎分枝下部或分枝处侵染发病。

2、症状:初始病斑水渍状,呈不规则浅褐色或近白色,逐渐环绕茎部并向上下扩展,造成病部皮层

软腐、脱落并引起植株枯死,湿度适宜时,病部生出絮状白色菌丝,后期菌丝纠结在病部或髓部形成豆瓣状或鼠粪状的菌核。干燥时病部茎部皮层常纵向撕裂,露出木质部。花染病后引起花腐并逐渐扩展至茎部。叶片被害,呈暗青色,水渍状软腐,条件适宜则出现絮状白色菌丝。

二、发生特点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或混杂种子中及秸秆中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孢子作为初侵娄源,子囊孢子自茎基部或叶柄基部侵入,病部产生菌丝后,重复侵染。

病害流行后期,环境条件不良时,形成菌核,随病残体或混杂种子中越冬。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可造成远距离传播。菌核萌发,子囊孢子弹射均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

土壤湿润,平均气温5~30℃,相对湿度85%以上的均可发病,以温度20℃左右,湿度90%以上发病重。据调查,重茬地以及菜地、豆类地连作或邻作发病严重。播种密度过大,播种过晚,偏施氮肥,长势过旺,田间荫蔽的地块发病重。该病以初花至盛花期为害最重。品种间未见有明显抗病差异。

三、防治方法

1、防治和土壤处理

避免与寄主作物连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2a轮作;汰除混杂在种子中菌核,可用10%盐水漂洗2~3次,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min,捞出投入冷水中,杀死种子中混杂的菌核。

收获后深翻,使菌核埋入土深10cm以下;及时清除或焚烧残株以减少菌源。对于重茬地、重发地块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每667m2用0.5Kg配20Kg土,耙入土层后播种,防效可达80%以上。

2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前期增施磷钾肥,控施氮肥,促进稳长早长;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控制浇水过量和次数过多;绿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并注意排淤、防涝、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3化学药剂防治

菌核萌发出土后,在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均能收到良好防效。发病初期,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一、发病原因

1.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据调查,前茬为菜豆的大豆田,发病率最高的是前茬豇豆地,发病率为41.7%;其次是前茬豆角地,发病率为8.7%。前茬为向日葵的大豆田,每平方米含菌核可达6.18g;前茬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发病率比正常轮作大豆田高出2050个百分点。

2.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7%,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0%。

3.气候对发病的影响

以2002年为例,红兴隆地区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较高与6月份降水量大有直接关系,6月份降水量为136mm,比历年同期多57.5mm,再加上7月份的低温、寡照,潮湿的土壤引发了菌核病病菌的萌发,造成再次侵染大豆,致使许多地块大豆大面积死亡。

4.整地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

5.种植密度及施肥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二、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

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措施是合理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应与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不能与菌核病的寄主植物如菜豆、马铃薯、油菜、向日葵等轮作,避免重茬,减少迎茬,可减轻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2.改进土壤耕作措施

对发病的地块进行深耕,深度不小于15cm,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中,可抑制菌核萌发,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大豆田间湿度。

3.合理施肥与密植

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红兴隆地区主要采用三垄栽培法种植大豆,种植密度以每公顷保苗2531万株为宜。

4.消灭菌源

感染菌核病的残枝是大豆菌核病病菌的主要来源,当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不能留在田间。生产用种需从无病田留种,确保种子不带病菌。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施50%速克灵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用药液量600kg/hm2,可降低发病率。

丁香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症状

丁香叶枯病(又名丁香疫病、花斑病)。该病害能危害叶片、嫩枝及花芽,但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受侵染,往往自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先产生淡绿色圆点,然后圆点中心变褐色、枯死,进而病斑中心转变为灰白色,此时,病斑周围产生黄色晕圈。若圆形病斑继续发展,其边缘延伸出1至多根褐色的线条,尤如星芒状。病斑能再进一步扩大,呈现不太明显的环纹,仍然中心灰白色,周围暗色,放射出波状线纹,最终叶片枯焦变形,但不落叶,严重时全株叶片枯焦卷曲挂于树上,犹如火烧一样。嫩枝感病,产生黑色条状纹,从整个枝条一侧变黑色。花芽染病完全变黑,扭曲状。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

病菌在感病的枝条、叶片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合时病原菌大量繁殖,并借气流传播,病菌自微小的伤口或气孔侵入叶片,再从叶片侵入嫩枝,也可直接经过气孔或皮孔侵入。潮湿、温暖的条件发病很快。密植的植株发病也重。

白花丁香较易感病,而带色的品种则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养护管理,结合修剪,除去病枝或过密的枝条;栽植时不宜密度太大,要注意植株的通风透光,减少发病。

2.注意合理施肥,不要施高浓度的氮肥或施肥过多,避免植株徒长、组织柔嫩,以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

3.开始发病时,喷洒1:1:160倍的波尔多液,或在丁香灌丛中,直径约2米的范围内,撒漂白粉或硫磺粉,按植株计每株约100g。

《室内植物佛手黄龙病的发生及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