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柿角斑病和圆斑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柿角斑病和圆斑病在柿树上发生比较普遍,发病后常引起落叶落果,严重时,甚至果实无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柿角斑病

1、症状:危害柿树及柿蒂。叶片受害,初期在正面出现黄绿色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较模糊,斑内叶脉变黑色。随病斑的扩展,颜色逐渐加深,呈浅黑色,以后中部颜色褪为浅褐色。由于病斑扩展受到叶脉的限制,形状变为多角形,其上密生黑色绒状小粒点,病斑背面开始时呈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成为褐色或黑褐色,亦有黑色边缘,但不及正面明显,黑色小粒点也较正面稀少,柿蒂染病,由蒂的四角开始向内扩展,形状不定,病斑两面都产生黑色绒状小粒点。

2、发病规律:角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蒂及病叶中越冬,挂在树上的病蒂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和传播中心,一般5-8月雨日多,雨量大,降雨早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侵入,发病早而重,越靠近君迁子的柿树发病越重。

3、防治方法:

1、清除挂在树上的病蒂:这是减少病菌来源的主要措施,只要彻底清除柿蒂,即可避免此病成灾。

2、喷药保护:喷药预防的关键时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即落花后20-30天,过早过晚都不好。药剂可用1:3至5:300-600的波尔多液,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1-2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3、避免柿树与君迁子混栽:君迁子的蒂特别多,为避免其带病侵染柿树,应尽量避免柿树与君迁子混栽。

4、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树体抗病力,降低果园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繁殖的条件,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二、柿圆斑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柿蒂、叶片受害,初期产生圆形小斑点,正面浅褐色,无明显边缘,以后病斑渐变为深褐色,中心色浅,外围有黑色边缘,在病叶变红的过程中,病斑周围出现黄绿色晕环,后期在病斑背面出现黑色小粒点,发病严重时,病叶在5-7天内即可变红脱落,仅留柿果,接着柿果也变红、变软、脱落、柿蒂上的病斑圆形,褐色,出现时间晚于叶片,病斑一般也较小。

2、发病规律:柿圆斑病菌以未成熟的子囊果在病叶上越冬,此病无再侵染现象,一般来说,上一年病叶多,当年6-8月雨水多时,病害发生严重,当然,与树势的强弱也有关系,树势衰弱,发病较重。

3、预防方法:柿圆斑病没有再侵染,其防治重点应着重于减少侵染来源和防止侵染上。

⑴清除落叶,秋末冬初至第2年6月,彻底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沤肥,可大大减少侵染来源。⑵喷药保护:于6月上中旬柿树落花后,子囊孢子大量飞散以前,喷布1:5:400-600的波尔多液保护叶片,可大大减轻病害发生。另外,也可选用药剂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1-2次,效果也较好。

延伸阅读

芹菜斑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又叫叶枯病。自植株下部向上发展,初时病斑圆形浅黄色,水浸状,边缘明显,以后发展为不规则形。斑块颜色由浅黄色变灰白色,其上布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叶柄及茎受害时病斑椭圆形,颜色稍深,微凹陷。病斑周围常有一圈黄晕,分生孢子器多发生在斑纹周围,拥挤一起。病害严重时,造成叶枯。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附着在种子上、病残体或在采种母根上越冬。潜伏在种皮内的菌丝存活1年以上,附在种子表面病菌存活2年以上,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存活8-11个月。病菌遇环境适宜,即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借风雨、人畜、工具等传播,遇有水滴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穿透皮层侵入。此病在气温20-25℃、多雨或湿度大的较冷凉气候环境条件下易流行。昼夜温差大,夜间结露,持续时间比较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做到从无病地、无病株上采种。使用两年内的种子,要用48-49℃温水浸30min,边浸边搅拌,然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实行2-3年轮作,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排水,保护地做好通风排湿。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5∶200波尔多液或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或石灰硫酸铜硫磺粉(石灰30份、硫酸铜10份、硫磺粉10份)等,每隔7-10d喷一次,共喷2-3次。

唐菖蒲角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该病是常见的唐菖蒲叶部病害。严重发生时造成叶片大量干枯。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暗色水渍状小斑,扩大后呈椭圆形、长方形或多角形的半透明灰褐色病斑。病斑相互连接汇合成长条形斑块。潮湿环境,病部表面有时分泌细菌粘液。被害叶片迅速死亡。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为[Xanthomonasgummisudans(McCulloch)StarretBurkholder],属真细菌纲、真细菌目。病部上的粘液即病原细菌。

发生规律温度在2℃~3℃都能发病,发病最适温度是30℃。该病在夏秋季发生较多。病菌可在病叶、病球茎和土壤中越冬,借风雨、昆虫传播,由寄主的气孔、皮孔及伤口侵入。狂风暴雨后,寄主出现大量伤口,便于病菌侵入,并有利于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发病区在新叶展开后即喷0.5%波尔多液,每7天喷1次,连续喷数次。

2、收获后彻底清理圃地,将病杆、病叶集中烧毁。种球种植前用800倍升汞液或700单位链霉素加1%酒精浸种30~60分钟。

3、发病期间,尤其在台风雨后要喷药防治。可选用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细菌性角斑病有特效,一般不能与其他药剂混用。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400倍液。还可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200~250ppm或用高锰酸钾800~1000倍液,或1:4:600铜皂液,或1:2:300~40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1次,共3~4次。

苹果树圆斑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苹果圆斑根腐病主要危害植株的根部,多先从根发病,围绕须根形成红褐色圆斑,后扩展到与须根相连的大根,病斑扩大并互相连接,深入木质部,使整段根变黑枯死。果树地上部在4-5月份展叶后,表现症状有四种类型:

①萎焉型:病株在萌芽后整株或部分枝条生长衰弱,叶簇萎焉,叶片向上卷缩,形小而色浅,新梢抽生困难,有的甚至花蕾皱缩不能开花,或开花后不能结果,枝条表现失水状,甚至皮层皱缩或枯死。

②叶片青干型:在春早或气温较高时,病叶骤然失水青干,多数从叶缘向内发展,或沿主脉向内扩展,在青干与健全组织分界处有明显的红褐色晕带,严重青干的叶片脱落。

③叶缘焦枯型:病株叶片的尖端或边缘枯焦,而中间部分保持正常,叶片不会很快脱落。在雨季较多年份,病势发展缓慢,是该病表现的主要症状。

④枝枯型:病株上与烂根相应的少数骨干枝坏死,病部变凹陷,并沿枝干向下蔓延。发病后期,坏死皮层极易剥离,是部分大根腐烂呈现的特殊症状。

发病原因

苹果圆斑根腐病病原主要是由尖孢镰刀菌和少量腐皮镰刀菌侵染所致,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它可在土壤中长期腐生存活,同时也可寄生,只有当果树根系生长衰弱时,病菌侵入根部致使植株发病,在对各类果园跟踪调查中发现:

①果树环剥或环割次数多时,往往发病重。②果园管理粗放,使用有机肥较少,树势衰弱者发病重。③土壤严重板结、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发病重。

防治措施

①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果园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通透性,增施钾肥,促进根系生长,对圆斑根腐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配方施肥,N、P、K肥合理配合,避免偏施N肥。合理修剪,控制结果量,加强管理措施,增强树势,减轻发病。果园一旦发现病株,立即在病株周围挖1米以上的深沟,加以封锁,防止病菌向邻健株传播蔓延。

②病树的栽培管理措施。对发病植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轻发病,减少损失。首先剪去已干枯的果枝,减少水分蒸腾。二是减少果树结果量,促进根系生长。三是春、秋扒土晾根,可晾至大根,刮治病部或清除病根,晾根期间避免树穴内灌水或雨淋,晾7-10天,刮除病斑后用药剂灌根,随后选择无病土壤进行覆盖。四是春季发芽前用氨基酸50倍液涂主茎,生长季节用氨基酸(含有铁、钙及微量元素)200倍液加0.2%的磷酸二氢钾、0.2%的尿素进行喷雾,连喷3-4次。

枇杷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症状

只为害叶片。开始时产生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以叶脉为界,逐渐扩大,呈不规则的多角形,色赤褐,周围往往有黄色晕环。后期长出黑然霉状小点,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病原菌为枇杷尾孢,也是一种半知菌。学名Cercosporaeribortryae(Enj.)Sawada。病菌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由部分菌丝体集结在寄主表皮下,形成菌丝块。菌丝上长出分生孢子梗,初生的分生孢子梗直立,单胞,淡褐色。老熟时先端稍弯曲,颜色变深,有1~5个隔膜。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弯,有隔膜38个。以菌丝块、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

发病条件

土壤瘠薄,管理不善,树势较差的果园发病较早较重。全年均可发病,一年内可多次侵染。灰斑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气温24~28℃,高于32℃及低于20℃都不适宜。干旱时容易发生灰斑病和角斑病;多雨及温暖季节,土壤排水不良,容易发生斑点病。品种间感病情况有差异。生长势强的如夹脚、宝珠、青种等较抗病,生长势中等及稍弱的如照种、白玉等较易感病。

防治方法:

加强肥培,增强树势;避免棚内湿度太高;并要清除落叶、烂果,减少病源。喷洒50%托布津500~6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600倍液;或80%大生M-45600倍液防治。在采果后至开花前,可用0.3%-0.4%波尔多液防治。

圩田茭白胡麻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茭白成为圩区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茭白胡麻斑病又名叶枯病,由于茭白大面积扩种,其流行为害日趋严重。现将圩田茭白胡麻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病原与症状

茭白胡麻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菰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zizaniaeNishik)侵染引起的。该病主要为害叶片,茭白从分蘖期到采收期均可受害。

开始病叶上散生许多芝麻粒大小的黄褐色病斑,常有黄晕,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黑褐色霉状物,为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互相连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叶由叶尖向下干枯,后期常引起全叶半枯死至枯死,叶片颜色由枯黄变成灰白。

2发病规律

该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茭白残体上越冬。翌年5~6月间随风传到茭田,孢子萌发,菌丝由气孔或直接由表皮侵入,造成初侵染,以后病叶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生长温度范围5~35℃,气温在25~35℃时病情发展快,最适温度28℃。全椒县7、8月份平均气温为28.4℃和27.9℃,由于气温适宜,在茭白上重复侵染极为频繁;9月下旬后气温下降,病情发展缓慢。土壤偏酸,长期灌深水而缺氧,肥力不足,缺钾,管理粗放或生长衰弱的茭白发病重。偏施氮肥,茎叶徒长,造成田间通风不良,也是加重发病的重要因素。

3防治措施

(1)控制菌源结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残老叶集中烧毁,或沤至腐熟作有机肥料。

(2)合理施肥在常规施肥水平条件下,适当增施钾肥,防止偏施氮肥,促使茭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3)正确管水茭田不能长期灌深水,深灌易造成茭株缺氧,降低抗病能力,应适时搁田;高温干旱,应适时灌水,水层一般在15~20cm深即可。

(4)改良土壤偏酸性土壤施适量石灰或草木灰可减轻病害的为害。pH5~6的茭田667m2施石灰50~75kg,对茭株防病效果较好。

(5)化学防治严格掌握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或扑海因50%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667m2用对好的药液50kg,隔10~15d喷1次,视病情连续用药2~3次。病害大流行时,用药间隔时间可缩短为7~10d,用药次数增至4~5次,防病效果显著。

苗圃果树山楂圆斑根腐病的防治


山楂圆斑根腐病是引起山楂树枯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症状

表现须根先变褐枯死,围绕须根基部产生红褐色圆形病斑。严重时病斑融合,腐烂深达木质部,致整个根变黑死亡。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引起该病的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当山植树根系生长衰弱时,病菌侵入根部发病。果园土壤黏重板结,盐碱过重,长期干旱缺肥,水土流失严重,大小年现象严重及管理不当的果园发病较重。

三、防治方法

(一)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改善果园排灌设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果园可进行深翻。生长季节及时中耕锄草和保墒;合理修剪,调节树体结果量,避免大小年现象出现;肥力差的果园,要多种绿肥从压青,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二)处理病树。在春季、秋季扒土晾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晾根期间避免树穴内灌入水或被雨淋,晾7~10天,刮除病斑后用波尔多液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的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灌根。也可在伤口处涂抹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或50%的立枯净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防治效果也较好。

水生植物唐菖蒲角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该病是常见的唐菖蒲叶部病害。严重发生时造成叶片大量干枯。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暗色水渍状小斑,扩大后呈椭圆形、长方形或多角形的半透明灰褐色病斑。病斑相互连接汇合成长条形斑块。潮湿环境,病部表面有时分泌细菌粘液。被害叶片迅速死亡。

病原为[xanthomonasgummisudansstarretburkholder],属真细菌纲、真细菌目。病部上的粘液即病原细菌。

发生规律温度在2℃~3℃都能发病,发病最适温度是30℃。该病在夏秋季发生较多。病菌可在病叶、病球茎和土壤中越冬,借风雨、昆虫传播,由寄主的气孔、皮孔及伤口侵入。狂风暴雨后,寄主出现大量伤口,便于病菌侵入,并有利于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发病区在新叶展开后即喷0.5%波尔多液,每7天喷1次,连续喷数次。

2、收获后彻底清理圃地,将病杆、病叶集中烧毁。种球种植前用800倍升汞液或700单位链霉素加1%酒精浸种30~60分钟。

3、发病期间,尤其在台风雨后要喷药防治。可选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细菌性角斑病有特效,一般不能与其他药剂混用。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400倍液。还可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200~250ppm或用高锰酸钾800~1000倍液,或1:4:600铜皂液,或1:2:300~40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1次,共3~4次。

柿树柿绵蚧的发生与防治


柿绵蚧是柿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吸食嫩枝、叶片和果实的汁液,使嫩枝枯死、叶片皱缩畸形、果实提前软化引起早落。近几年来,柿绵蚧在我县柿区普遍发生,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大削弱了树势、严重影响了果品的产量和质量。为此,于2002-2003年在天长镇核桃园村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调查,并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形态特征

1、成虫:雌成虫体长约1.5毫米,宽约1毫米,体节非常明显,紫红色;体背面有刺毛,腹部边缘有白色弯曲的细毛状蜡质分泌物,虫体背面覆盖白色毛毡状介壳,长约3毫米,宽2毫米,正面隆起,前端椭圆形,尾部卵囊由白色絮状物构成,表面有稀疏白色蜡毛。雄成虫体细长,约1.2毫米,紫红色,触角细长、由9节构成,以第3节和第4节最长,各节均有2-3根刺毛,翅1对,透明、介壳长约1.2毫米,宽约0.5毫米,长椭圆形。

2、卵:卵圆形,长约0.3-0.4毫米,紫红色,表面附有白色蜡粉。

3、若虫:卵圆形或椭圆形,体侧有若干对长短不一的刺状物,触角粗短,由3节构成。初孵化时血红色,随着身体的增长,经过一次脱皮后变为鲜红色,而后转为紫红色。

二、发生规律

柿绵蚧在井陉县1年发生4代,以被有薄层蜡粉的初龄若虫在树皮裂缝、枝条轮痕、叶痕及干柿蒂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柿子新梢长出4-5片小叶时开始出蛰,5月上旬达到出蛰盛期,第1代若虫6月初开始孵化,6月10-15日为孵化盛期。第2代若虫在6月底至7月初孵化,7月中旬为盛期。第3代若虫8月中旬孵化,下旬为盛期。第4代若虫9月底出现,10月上旬为盛期,10月下旬至11月初若虫开始越冬。

初龄若虫善于爬行,爬到嫩芽、新梢、叶柄、叶背等处吸食汁液,2龄以后开始固定取食,固着在柿蒂和果实表面为害,同时形成蜡被,逐渐长大分化为雌雄两性。5月中下旬变为成虫交尾。随后雌虫体背形成白色卵囊,开始产卵。前2代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后2代主要为害柿果,以第3代为害最重。嫩枝被害后,轻则形成黑斑,重则枯死;叶片被害严重时畸形,提早落叶;幼果被害容易落果,柿果长大以后,由绿变黄变软,虫体固着部位逐渐凹陷、木栓化,变黑色,严重时能造成裂果,对产量、质量都有很大影响。枝多、叶茂、皮薄、多汁的品种受害重。

三、防治措施

1、保持柿园清洁。剪除树上残留的病虫枝,刮除树干老翘粗皮,及时集中烧毁。

2、保护天敌。利用黑缘红瓢虫、红点唇瓢虫、草青蛉等,对柿绵蚧的发生进行控制,在天敌的发生期尽量不用或少用农药。

3、药剂防治。早春柿树发芽前喷1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的柴油乳剂,消灭越冬若虫;各代若虫未形成蜡壳前,喷蚧杀特或蚧壳速杀乳油1000-1500倍液;蜡壳形成后喷800-1000倍液的蜡蚧灵溶液。

杜鹃花黄化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一、发生原因杜鹃花的黄化病是养护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害,其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光照:叶片黄化的直接原因是叶绿素缺少,而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照,只有充足的阳光才能使叶片显现正常的绿色。光照不足引起叶片变黄,同时枝条纤细无力。

2.营养元素:叶绿素的形成需要铁、铜、镁、氮等元素,当缺乏这些营养元素时,就会出现黄化病,而土壤中一般不会发生缺铜和镁元素,常见的是缺铁、氮元素。

3.酸碱度:由于土壤或水偏碱性,植

株也会出现黄化病。当碱性增强即pH值增大时会严重影响根系对氮和铁的吸收,导致缺铁、缺氮而黄化,表现为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化脱落。

4.土壤:土壤的透水性差,也会引起黄化病。

5.肥害:杜鹃花根系纤细如丝,对肥料的浓度要求很严,肥水一定要淡,太浓植株会出现生长迟滞、叶片薄、叶色淡黄,突然脱落或逐渐脱落,甚至枯死。

二、防治措施杜鹃花一旦得了黄化病,就要依其原因给予恰当的治疗,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可归纳如下几点:1.对于缺铁黄化,应补充土壤中的铁元素,可用硫酸亚铁撒入盆土四周,每次依盆大小,施以1至2克,然后浇水溶解于土中。也可溶于水浇灌,浓度为1%,每周一次,连续几次,直至恢复。

2.对于土壤、水偏碱,首先对水进行酸化处理(可用pH值试纸测出酸碱度),最简易的方法是用食醋中和水的碱性,使pH值在5至6之间。土壤的改良,与用硫酸亚铁防治缺铁黄化的方法相同。

3.对于不是单纯缺乏某种元素引起的黄化病,而是由于管理不当导致杜鹃花的生理机能发生障碍而得的综合型黄化病。此时一是应立即停止施肥,硫酸亚铁亦不宜多施,否则无异于雪上加霜。待新根长出,叶色转绿后,仍需稳定一段时间,待新枝木质化后方可施肥,否则有可能旧病复发。二是不渍水。改善土壤通透性,控制用水量,使盆土干湿适度,即干而不裂,潮而不湿,以促新根产生。三是不曝晒。由于病株根系衰弱,叶片脆弱,容易萎蔫,故在夏秋强光高温季节应特别注意遮阴,但不宜过分阴暗,尤其是冬春和晚秋要适当增加光照,以利光合作用。四是避免植株开花。病株开花不良,应及时将花蕾摘除以免消耗养分。

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病症诊断

该病在猕猴桃枝干、新梢、叶片、花蕾及花上均可发生。枝干发病初期首先浸出粘质的细丝状液体,进而变成暗红色的树液淌出,患病枝不易发芽,即使发芽不久便枯萎。新梢顶部感染病菌后变成水渍状直至变成黑褐色,发生龟裂、萎缩枯死。新梢长10-15cm左右,叶子上发生23mm的不规则形状褐色斑点,其周围伴有明显的黄色伞形病斑,梅雨季节是叶片发病盛期,梅雨过后不再发病。蕾外侧变成褐色,严重时脱落;花瓣变成褐色,不开放,即使开花,花朵形状也不完全。

在植株上病原菌首先在感病菌枝的剪口等受伤部位发病或潜伏,当展叶时向新梢及叶片传染。发病组织不管是皮层、木质部,还是中心髓都可以潜伏病原菌,其中皮层部位的病菌繁殖最活跃,并首先进行活动。

2发病条件

猕猴桃溃疡病菌是对高温适应性差的细菌。在气温5℃时下可以繁殖,1525℃是生育最适宜温度,在感病后7d即可见明显病症。30℃短时间也可繁殖,但经过39h即死亡。感染病菌叶片在5℃可以发病,能分离出黄色伞形耐低温型病原菌,15℃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28℃时病斑扩大不明显,30℃以上则不发病,在猕猴桃树体溢出液中该菌生长旺盛。在传染途径上,一般是从枝干传染到新梢、叶片,再从叶片传染到枝干,干枯落叶及土壤不具传染性。发病期风有利于传染和蔓延,一般可使病菌飞散100-300m。

3防治要点

(1)在耕作上注意土肥水管理,提高树势。果实成熟后要及时采收,以利恢复树势和养分积累。修剪发病枝,剪子、锯等工具应利用酒精进行消毒,防止病菌传染扩散。

(2)化学防治

易感染病菌,用甲基托布津液涂抹受伤枝的表皮等受伤部位及剪口,可有效防止发病。

(3)新梢迅速生长期,喷布链霉素、土霉素水剂效果好;收获后、修剪后或萌芽前喷布铜制剂如硫酸铜,对防止枝条发病效果好,并可减少叶片初期发病。收获后至落叶前,在树干下部开洞,按每平方米树冠注入200-300ml土霉素、春雷霉素等抗生素,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注入链霉素也有良好防治效果,但超过300ml有药害。

棉花二斑叶螨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棉花二斑叶的螨寄主主要包括以下名作物:棉花、玉米、高粱、豆类、果树。本种过去误订为棉叶螨,实为棉叶螨的复合种群的种类之一,常与朱砂叶螨混合在一起为害棉花和蔬菜及其他农作物。现将棉花二斑叶螨的特征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棉花二斑叶螨形态特征

二斑叶螨,该螨与朱砂叶螨仅有下列区别:(1)体色为淡黄或黄绿色。(2)后半体的肤纹突呈较宽阔的半圆形。(3)卵初产时为白色。(4)雌螨有滞育。

棉花二斑叶螨生活习性

南方年生20代以上,北方12-15代。北方以雌成虫在土缝、枯枝落叶下或旋花、夏枯草等宿根性杂草的根际等处吐丝结网潜伏越冬。

2月均温达5-6℃时,越冬雌虫开始活动,3月均温达6-7℃时开始产卵繁殖。卵期10余天。成虫开始产卵至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需20-30天。以后世代重叠。随气温升高繁殖加快,在23℃时完成1代13天;26℃8-9天;30℃以上6-7天。越冬雌虫出蛰后多集中在早春寄主(主要宿根性杂草)上为害繁殖,待出苗后便转移为害。

6月中旬一7月中旬为猖獗为害期。进入雨季虫口密度迅速下降,为害基本结束,如后期仍干旱可再度猖撅为害,至9月气温下降陆续向杂草上转移,10月陆续越冬。行两性生殖,不交尾也可产卵,未受精的卵孵出均为雄虫。每雌可产卵50一110粒。喜群集叶背主脉附近并吐丝结网于网下为害,大发生或食料不足时常千余头群集叶端成一团。有吐丝下垂借风力扩散传播的习性。高温、低湿适于发生。

棉花二斑叶螨防治方法

(1)注意清除田问及地边杂草。

(2)注意防治麦套春棉田朱砂叶蜗及5月气温高的年份棉田干旱,棉苗受害重的地区。当棉叶出现黄白斑株率达20%时,春棉每667m2用5%涕灭威1-1.25kg或3%呋喃丹2kg、5%甲拌磷颗粒剂2.5kg,随播种把药穴施入土中。

绿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绿豆菌核病一般年份发病株率在5%以下,局部可达27%。近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管理水平、水浇条件的改变,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造成个别地块成片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一、病原和症状

1、病原:经调查镜检,绿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核盘菌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蔬菜作物和豆类作物。病害主要为害绿豆地上部。多从主茎分枝下部或分枝处侵染发病。

2、症状:初始病斑水渍状,呈不规则浅褐色或近白色,逐渐环绕茎部并向上下扩展,造成病部皮层

软腐、脱落并引起植株枯死,湿度适宜时,病部生出絮状白色菌丝,后期菌丝纠结在病部或髓部形成豆瓣状或鼠粪状的菌核。干燥时病部茎部皮层常纵向撕裂,露出木质部。花染病后引起花腐并逐渐扩展至茎部。叶片被害,呈暗青色,水渍状软腐,条件适宜则出现絮状白色菌丝。

二、发生特点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或混杂种子中及秸秆中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孢子作为初侵娄源,子囊孢子自茎基部或叶柄基部侵入,病部产生菌丝后,重复侵染。

病害流行后期,环境条件不良时,形成菌核,随病残体或混杂种子中越冬。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可造成远距离传播。菌核萌发,子囊孢子弹射均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

土壤湿润,平均气温5~30℃,相对湿度85%以上的均可发病,以温度20℃左右,湿度90%以上发病重。据调查,重茬地以及菜地、豆类地连作或邻作发病严重。播种密度过大,播种过晚,偏施氮肥,长势过旺,田间荫蔽的地块发病重。该病以初花至盛花期为害最重。品种间未见有明显抗病差异。

三、防治方法

1、防治和土壤处理

避免与寄主作物连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2a轮作;汰除混杂在种子中菌核,可用10%盐水漂洗2~3次,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min,捞出投入冷水中,杀死种子中混杂的菌核。

收获后深翻,使菌核埋入土深10cm以下;及时清除或焚烧残株以减少菌源。对于重茬地、重发地块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每667m2用0.5Kg配20Kg土,耙入土层后播种,防效可达80%以上。

2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前期增施磷钾肥,控施氮肥,促进稳长早长;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控制浇水过量和次数过多;绿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并注意排淤、防涝、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3化学药剂防治

菌核萌发出土后,在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均能收到良好防效。发病初期,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

《柿角斑病和圆斑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