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黄杨绢野螟防治要适时》,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随着小叶黄杨、雀舌黄杨等黄杨类绿化树种的引进与普及,黄杨绢野螟在多地严重暴发,使绿化工作蒙受重大损失,城市环境受到污染,需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其防治,控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其主要危害黄杨科植物,以及冬青、卫矛等植物,其中又以小叶黄杨和雀舌黄杨受害最重。

根据往年防治病虫害的经验,今后一段时期很可能是黄杨绢野螟的高发期。这种虫子主要危害黄杨科的小叶黄杨、锦熟黄杨、瓜子黄杨等苗木,要及时发现,及时防治,否则可能造成成片小叶黄杨死亡,影响观赏效果。

虫害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小叶黄杨的叶子上缠绕着很多丝状物,像是被蜘蛛网似的白丝笼罩着,丝上还粘有一些虫子粪便(黑色颗粒物)。虫子多时整个植株的枝叶上,密密麻麻到处都是。小叶黄杨绢野螟的幼虫食害嫩芽和叶片,经常吐丝缀合叶片,使受害叶片出现枯焦的状况,严重的苗圃被害株率在50%以上,甚至可达100%。该虫爆发时叶片可被吃光,造成小叶黄杨成株枯死。

黄杨绢野螟习性成虫多在傍晚羽化,次日交配,交尾后第2日产卵。卵多产于叶背或枝条上,多块产,少数散产,每卵块3粒至13粒,每次产卵123粒至219粒。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常栖息于阴蔽处,性机警,受惊扰迅速飞离,夜间出来交尾、产卵,具趋光性。幼虫孵化后,分散寻找嫩叶取食,初孵幼虫于叶背食害叶肉。2龄至3龄幼虫吐丝将叶片、嫩枝缀连成巢,于其内食害叶片,呈缺刻状。3龄后取食范围扩大,食量增加,危害加重,受害严重的植株仅残存丝网、蜕皮、虫粪,少量残存叶边、叶缘等。幼虫昼夜取食危害,4龄后转移危害,遇到惊动立即隐匿于巢中,老熟后吐丝缀合叶片作茧化蛹。下面介绍一下黄杨绢野螟对小叶黄杨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发生规律

该虫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的低龄幼虫在叶苞内做茧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危害,然后开始化蛹、羽化,5月上旬始见成虫。越冬代整齐,以后存在世代重叠现象,10月以3代幼虫开始越冬。各代(越冬代除外)各虫态平均历期:卵9天,幼虫26天,蛹8天,成虫9天。幼虫一般5龄至6龄,越冬代则为9龄至10龄。

黄杨绢野螟成虫体长14毫米至19毫米,翅展33毫米至45毫米。头部暗褐色,头顶触角间的鳞毛白色。触角褐色。下唇须第1节白色,第2节下部白色,上部暗褐色,第3节暗褐色。胸、腹部浅褐色,胸部有棕色鳞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闪光,前翅前缘褐色,中室内有两个白点,一个细小,另一个弯曲成新月形,外缘与后缘均有一褐色带,后翅外缘边缘黑色褐色。

卵椭圆形,长0.8毫米至1.2毫米,初产时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为淡褐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42毫米至46毫米,头宽3.7毫米至4.5毫米。初孵时乳白色,化蛹前头部黑褐色,胴部黄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较大黑斑,三角形,2块。背线绿色,亚被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线淡青灰色;胸足深黄色,腹足淡黄绿色。

蛹纺锤形,棕褐色,长24毫米至26毫米,宽6毫米至8毫米。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丝缀叶成茧,茧长25毫米至27毫米。

防治方法

黄杨绢野螟是一种危害逐步加重的危险性园林虫害,是黄杨类植物上的恶性害虫,应引起警惕,注重防治。对其防治需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搞好检疫,注重人工防治,并适时合理用药。

精选阅读

青桐木虱防治要适时


青桐木虱又名梧桐木虱,同翅目木虱科,只伤害青桐。被木虱伤害的叶面浮现苍白萎缩症状,会呈现树叶早落、枝梢干涸、表皮粗糙懦弱、易被风刮折等现象。青桐树干挺直,树皮绿色,平滑,冠形精美,南北各省都有栽培,常被作为行道树及庭园绿化欣赏树,一旦产生病虫害,沾染、传布极快,就会对树木造成极大伤害,影响欣赏后果。青桐木虱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固执害虫。目前正处于青桐木虱伤害前期,愿望有关单位和宽大苗农及早动手,做好预防和除治工作。

青桐木虱以若虫、成虫在梧桐叶背或幼嫩枝干上吸食树液,损坏劝导组织,尤以幼树受害严最,严重时导致整株叶片发黄,顶梢枯萎。若虫分泌的白色棉絮状蜡质物,会将叶面气孔堵塞,影响叶部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叶面浮现苍白萎缩症状。起风时,白色蜡丝随风飘荡,形如飞雾,絮状物飘落的到处都是,人手及身上不警惕碰到絮状物,不仅黏糊糊的有一股臭味,而且很难清洗,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影响市容市貌。

形态特点成虫体长4毫米至5毫米,翅展12毫米至13毫米,体黄绿色,头端部下陷显明,复眼半球形突出,单眼3个呈倒品字形排列。触角黄色10节,最后两节黑色,末端有两根鬃毛。前胸背板呈弓形,前、后缘黑褐色。中胸背板有两条纵褐线,前盾板具带状沟,盾板上具6条纵纹。足淡黄色,爪黑色,后足基节上有一对锥形崛起。翅透明,翅脉浅褐色。腹部背板浅黄色,各节前端有褐色横带。雄成虫体长4毫米至4.5毫米,腹部背板可见7节,腹板可见6节。雌虫腹部、腹部背板各比雄虫多一节。

卵长卵圆形,一端稍尖,长0.7毫米,初产时浅黄或黄褐色,近孵时红黄色,并可见红色眼点。

若虫共五龄,第1、2龄若虫身材扁平,略呈长方形,黄色或绿色。末龄若虫身材近圆筒形,茶黄色常带绿色,腹部有发达的蜡腺,故身材上笼罩有白色的絮状物。触角10节,翅芽发达,可见脉纹,在翅芽之间有一对黑色斑点。

产生规律该虫在北方1年产生2代,以卵在枝干上越冬,次年4月底5月初越冬卵开端孵化伤害,若虫期30多天。第一代成虫6月上旬羽化,下旬为盛期;第二代成虫于8月上、中旬羽化。成虫羽化后需弥补养分才干产卵。第一代成虫多产卵于叶背,经两周左右孵化;第二代卵大都产在主枝阴面、侧枝分叉处或主侧枝表皮粗糙处。发育很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若虫和成虫均有群居性,常常十多头至数十头群居在叶背等处。若虫潜居生活于白色蜡质物中,行走敏捷;成虫翱翔力差,有很强的跳跃才能。

防治方式

物理防治若虫产生期用高压喷雾喷洒清水,冲下白色絮状物和虫体,可消灭许多若虫和成虫。联合冬剪,除去过剩侧枝、病虫枝。

化学防治第一代若虫约在4月底5月初呈现,比拟整齐一致,利于集中消灭,是一年中药剂防治的症结期。喷洒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吡虫啉溶液,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至1500倍液喷施,后果很好。或用3%啶虫脒乳油1500至2000倍液,啶虫脒具有触杀、胃毒和较强的渗透作用,杀虫速效,用量少、活性高、杀虫谱广、持效期长达20天左右,对天敌杀伤力小,对环境相容性好等。还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00至2500倍液,加洗衣粉300至500倍液进步药效,10天后再喷1次,防治成若虫后果均好。

生物防治注意维护和应用寄生蜂、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进行防治。

大叶黄杨的白绢病及防治


大叶黄杨发生白绢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具有毁灭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如控制不利,可能引致苗木全部死亡。根据以往的工作,我们总结出大叶黄杨白绢病的特性和防治方法。

症状:发病初期茎或叶基部靠近土壤的地方变褐、腐烂,经几天阳光曝晒在病部及土壤表面出现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放射状在根际土壤中蔓延,后期在近地表茎上长出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常造成全株死亡。叶部表现为先发暗而失绿最终变黄干枯。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至6年),第二年条件适宜菌核萌发长出菌丝,在土中蔓延,从植株基部侵入而使其发病。

发病条件:酸性土壤有利于发病(适宜pH值范围:1.9-8.4,最适pH值为5.9);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发病(八九月份发病严重),最适生长温度30至35℃;连作土壤发病重(土壤含菌多且存活时间长);粘质土壤发病重;地势洼,种植过密,通风透光性差的发病重(病菌喜湿润窝风的条件)。

防治措施:

①严格进出苗制度,不从发病地区购进苗木,防止人为传播病害。

②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所以土壤灭菌消毒是关键性措施。可用0.2%五氯硝基苯或福美双等与土拌匀后栽种,或按每平方米用药5至10克,加柿肯竿寥鋈胪林小V种彩本垦∮梦薏〉乜椋??庇苊饬?鳌

③地块要做到基本平整。在五月份开始控制浇水,使地表保持相对干燥,并增施磷钾肥。注意雨季排涝,雨后突然暴晴,要分次排尽积水,不要一次排净。

④喷1∶1∶100波尔多液进行保护性预防。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0倍液喷雾并结合灌根或用25%敌力脱乳油2500倍液喷雾,对此病有特效,有效期2-5周,高效内吸,2小时起效,耐雨水冲刷。

⑤雨后及时中耕松土,做好其它病虫害防治工作。

⑥株行距不可过密,及时修剪过密枝。及时去除病叶病株,去掉土表的菌丝和菌核并集中烧毁,对土壤及时用杀菌剂消毒。

⑦在北方做好病弱苗的冬季防寒工作。

茉莉叶野螟的虫害防治方法


茉莉叶野螟主要以幼虫取食茉莉花叶片,有时也为害花蕾和嫩枝。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留下一层半透明的表皮。长大后将叶片吃成洞孔或咬成缺刻。也能啃食小枝皮层,引起叶片枯黄脱落,整枝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全体深褐色,腹面淡黄。复眼黑褐。触角丝状。下唇须向上弯曲。前翅狭三角形,每翅有10个形状各异的透明白斑。后翅宽三角形,每翅有5个形状不同的透明白斑,基部白斑呈钩状,最粗大。腹部各节后缘中央及两侧鳞毛呈黄白色斑块。雄蛾腹部细长,静止时向上翘。

卵:椭圆形,长0.9~1.1毫米,卵面稍隆,具网状纹。

幼虫:全体绿色,头黄褐,老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各体节毛片边缘灰黑色,刚毛基部漆黑色。

蛹:初呈绿色,后转淡黄绿色,长约12~14毫米。

发生规律

在南方一年发生10代,以幼虫越冬。成虫3~4月间出现,白天静伏,夜晚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面上,也有产于叶背和小枝上。卵块产,呈鱼鳞状排列,每头雌虫可产卵50~200粒。幼虫初时群集,三龄后扩散,常将枝叶连缀一起,隐藏其中,取食为害。秋季为害较烈。

防治方法

1、早春清园,扫除枯枝落叶,烧毁,以消灭越冬虫源。

2、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天敌,放卵寄生蜂,使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等。

3、药剂防治。在自然天敌无法控制其危害时,可选用90%敌百虫600~800倍稀释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稀释液,或2.5%溴氰菊酯1500~2000倍稀释液,或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稀释液,也可用24.5%多虫螨丁2000倍液、1.8%虫螨克2000倍稀释液喷雾。注意喷药要在采花后,菊酯类农药一般施用后5天以上才能采摘。

大叶黄杨的白绢病的防治措施


大叶黄杨的白绢病的防治措施

大叶黄杨发生白绢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具有毁灭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如控制不利,可能引致苗木全部死亡。根据以往的工作,我们总结出大叶黄杨白绢病的特性和防治方法。

大叶黄杨白绢病症状:发病初期茎或叶基部靠近土壤的地方变褐、腐烂,经几天阳光曝晒在病部及土壤表面出现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放射状在根际土壤中蔓延,后期在近地表茎上长出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常造成全株死亡。叶部表现为先发暗而失绿最终变黄干枯。

大叶黄杨白绢病的防治措施:

①严格进出苗制度,不从发病地区购进苗木,防止人为传播病害。

②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所以土壤灭菌消毒是关键性措施。可用0.2%五氯硝基苯或福美双等与土拌匀后栽种,或按每平方米用药5至10克,加适量细土撒入土中。种植时尽量选用无病地块,同时应避免连作。

③地块要做到基本平整。在五月份开始控制浇水,使地表保持相对干燥,并增施磷钾肥。注意雨季排涝,雨后突然暴晴,要分次排尽积水,不要一次排净。

④喷1∶1∶100波尔多液进行保护性预防。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0倍液喷雾并结合灌根或用25%敌力脱乳油2500倍液喷雾,对此病有特效,有效期2-5周,高效内吸,2小时起效,耐雨水冲刷。

⑤雨后及时中耕松土,做好其它病虫害防治工作。

⑥株行距不可过密,及时修剪过密枝。及时去除病叶病株,去掉土表的菌丝和菌核并集中烧毁,对土壤及时用杀菌剂消毒。

⑦在北方做好病弱苗的冬季防寒工作。

杨树黄翅缀叶野螟的虫害防治方法


黄翅缀叶野螟,学名:BotyodesdiniasalisWalker,会对杨树造成极大的危害,现将杨树黄翅缀叶野螟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mm,翅展约30mm。体鲜黄色,触角淡褐色。雄成虫腹末有1束黑毛。翅黄色,前翅亚基线不明显,内横线穿过中室,中室中央有1个小斑点,斑点下侧有1条斜线伸向翅内缘,中室端脉有1块暗褐色肾形斑及1条白色新月形纹,外横线暗褐色波状,亚缘线波状。后翅有1块暗色中室端斑,有外横线和亚缘线。前、后翅缘毛基部有暗褐色线。

卵:乳白色,成块排列,呈鱼鳞状。幼虫:黄绿色,老熟幼虫体长20mm左右,胸部两侧各有一条黑褐色纵纹。蛹:淡黄色。

发生规律

1年发生4代,少数5代,以小幼虫在树皮缝、枯落物下及土缝中结小白茧越冬。4月杨树萌芽后上树取食,越冬代成虫6月上、中旬始见;第一代7月上旬至8月上旬出现;第二代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三代出现于8月下至10月中。

成虫具强趋光性,并寻找蜜源,卵成块、成串或单粒产于新梢叶背。初孵幼虫喜群居啃食叶肉,3龄后分散缀叶呈饺子状虫苞或叶筒栖息取食,尤喜危害嫩叶。性极活泼,遇惊扰即弹跳逃跑或吐丝下垂,老熟后在叶卷内结薄茧化蛹。7、8月阴雨连绵年份危害严重,蜜源植物近处杨树受害严重,意杨受害较重。最后一代幼虫10月底先后越冬。

防治方法

1.黑光灯诱杀成虫,效果显著。

2.及时喷洒80%敌敌畏2000倍液、40%乐果2000倍液或90%敌百虫1500倍液等均有良好效果。

竹类苗木竹织叶野螟的虫害防治


竹织叶野螟(AlgedoniaCoclesalisWalker)别名竹螟、竹苞虫、竹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分布于山东、河南以南各省,可以为害毛竹、淡竹、刚竹、苦竹等多种竹子。

幼虫吐丝卷叶取食为害,大发生时竹叶被吃光,影响竹鞭生长及下年度出笋,甚至使大面积竹子枯死,受害毛竹砍下后重量减轻35%-50%。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3mm,翅展28-30mm,体黄褐色,触角丝状,复眼草绿色。前后翅外缘具褐色宽带,前翅有横线三条,呈褐色波状纹,中横线中央部分断裂,中横线后段与外横线前段有一纵线相连接,外横线后段消失;后翅中央有一弯曲褐色斑纹。

卵:扁圆形,长0.8-1.0mm,淡黄色,中央部分厚,略呈半透明。数十粒聚集一起,卵块扁平、略近圆形,各卵粒呈鱼鳞状紧密排列。

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体长18-24mm,头部褐色;取食期间体呈绿色或淡黄色,体表光滑;老熟时体色变浅,呈灰白色,各节有淡褐色的毛片,入土化蛹前转为金黄色。

蛹:长12-14mm,橙色,腹部较细,末端有钩状臀棘数根。茧椭圆形,长约15mm,在竹苞内或表土上的为丝质茧,在土内做土质茧(以土为茧,没有丝)。

2、发生规律

1年1代,少数1年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茧中过冬。翌年5月初过冬幼虫开始化蛹,蛹10-15天羽化成虫。成虫有趋光性,需吸食花蜜才能交尾产卵,卵块产于嫩叶背面,呈鱼鳞状,卵3-5天孵化。初孵化幼虫取食竹叶上的表皮,2龄后吐丝卷叶躲在其中取食,并形成大的虫苞。幼虫在6月中、下旬为害,7-8月为害盛期,被害竹上虫苞累累,多达300余个,竹叶被食尽,竹枝发黄,直至10月仍可见少数幼虫为害,多数幼虫于10月份均在竹蒲头附近疏松表土上做土茧过冬。有少数幼虫在7月底化蛹,8月羽化成虫繁殖第2代。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结合竹林抚育,清除林间、林缘小灌木,减少蜜源植物;冬季削山松土,可以增加过冬幼虫死亡。

(2)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的趋光性,可在成虫盛发期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3)生物防治。

幼虫期林中施放赤眼蜂。大面积发生为害,可用飞机喷洒灭幼脲Ⅲ号,每hm2施药量375-525mL。离蚕区较远的竹林,可以喷Bt、白僵菌。

(4)化学防治。

在6月底发现幼虫苞叶时,可用90%敌百虫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喷雾。竹林较密,可使用5-10%敌敌畏烟剂毒杀成虫和幼龄幼虫,每hm2用0.5-2kg,杀虫效果较好。

小穗螟如何防治


小穗螟,学名Cryptoblabesgnidiella(Milliere)。分类鳞翅目,螟蛾科。危害春、夏高粱穗期的一种主要害虫。分布华东、华中、华南等地。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7~8毫米,前翅狭长,紫褐色,翅面上尤其是翅的前缘部分混杂有较多的白色鳞片。前翅中央有2条宽黑纵纹,从翅的基部分成两支,一支沿中室上方,一支沿中室下方向外延伸,它们均终止于中室外方,接着是几条较细黑纵纹。外横线白色,横跨在中室外方与细黑纵纹之间,翅外缘有6个小黑点,排成一线,缘毛灰色。后翅灰白色。

(2)卵:长0.3~0.4毫米,宽0.2~0.3毫米,椭圆形。初产白色,后渐变褐色。

(3)幼虫:体长10~12毫米,体细长,两端尖削,似纺锤形。幼龄时黄白色,3龄后体色多变,有土黄、草绿、灰黑等颜色。体背两侧从中胸至腹末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胸节及腹部第八节亚背毛的毛片较其它各节明显,尤其是中胸节上的亚背毛黑色毛片显著高耸。腹足趾钩为三序环形。

(4)蛹:长6~7毫米,黄褐色,羽化前变黑褐色。其中央有1对紧靠着的棘,棘端钩状,棘外侧每边各有2根小钩刺。气门椭圆形,较突出。薄茧长约10毫米,腹部末端较尖。

为害症状

自高粱抽穗至成熟甚至收获的堆垛上,幼虫均可食害,使籽粒破碎、干瘪。每穗一般有虫3~5头,多的达数10头,个别穗甚至有幼虫百余头,给高粱带来严重损失。被害严重的穗,籽粒几乎被食一空,里面全是虫粪。

发生规律

小穗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高粱穗内或叶鞘等处结茧过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幼虫于6月上中旬化蛹,6月底至7月初羽化的越冬代蛾,产卵于春高粱小穗缝隙间或颖壳上。7月中旬是第一代幼虫为害春高粱盛期,7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在穗内结茧化蛹,蛹期7~8天。7月下旬至8月初为成虫羽化盛期。第二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抽穗扬花的晚播春高粱(多为制种田或多穗高粱)及早播夏高粱上为害,为害盛期在8月下旬。9月上、中旬是第三代幼虫为害迟熟高粱盛期。在淮河流域,第一代幼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害春高粱和杂交制种高粱。第二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为害夏高粱。第三代幼虫发生于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常与第二代重叠发生,主要为害晚播或生育期较长的夏高粱。小穗螟的发生为害程度与高粱品种、播种期、生育期长短及气候等因素有关。一般紧穗型品种发生重,而散穗型品种由于不利于幼虫的吐丝结网,发生轻,大散把高粱一般不发生为害。另外,各品种的抽穗扬花期和小穗螟成虫盛发期是否吻合,也是受害轻重的一个原因。据江苏调查,生育期早的高粱品种,多在6月下旬至7月初抽穗扬花,此时正是小穗螟发蛾产卵盛期,因而受害严重;而抽穗期在7月上旬,扬花盛期在7月中旬的高粱品种,与小穗螟产卵期不吻合,受害轻。生活习性幼虫极活泼,受震动即向穗内躲藏或吐丝下垂。3龄以后的幼虫常吐丝结网。末龄幼虫在穗上结薄丝筒,将高粱穗粒粘在一起,躲在筒内食害籽粒,并化蛹于丝筒内。一条幼虫一生可食10多个籽粒。当每穗有虫5~6头时,可使高粱减产20%左右,虫数多时,减产更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越冬防治针对小穗螟以幼虫在高粱茎、穗中越冬的特点,可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幼虫进入越冬场所,从而压低来年初发虫源。②消灭虫源选晴天随收随打高粱,使收获的高粱穗不在农舍内外堆放过夜,可将越冬幼虫消灭在越冬场所之前;来不及随收随打的高粱,可在晚间用稻草或草席披盖在割下的高粱穗堆上,使堆内温度升高,结果幼虫会爬出穗头至草(席)上。早晨揭去草(席),集中处理,并清扫越冬场所,消灭虫源。③压低越冬基数在清明节前后,以烧、沤、作饲料等方法处理完高粱穗、茎,以压低越冬基数。④适当早播。于3月上旬浸种催芽,薄膜覆盖育苗,力求苗齐苗壮,适时移栽,使其在6月底前扬花,可避过或减少越冬代成虫的产卵,从而有效地减轻其发生危害程度。

桃白条紫斑螟防治


桃白条紫斑螟(Calguiadefiguralis)别名桃白纹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此虫在国外已知分布于日本、缅甸、斯里兰卡和印度,国内已知在河北省涿县和山西省晋中、晋南地区有所发生。为害桃、杏、李。

幼虫食叶,初龄啮食下表皮和叶肉,稍大在梢端吐丝拉网缀叶成巢,常数头至10余头群集巢内食叶成缺刻与孔洞,随虫龄增长虫巢扩大,叶柄被咬断者呈枯叶于巢内,丝网上粘附许多虫粪。

【形态特征】

成虫体灰至暗灰色,各腹节后缘淡黄褐色;触角呈丝状,雄鞭节基部有暗灰至黑色长毛丛略呈球形;前翅暗紫色,基部2/5处有1条白横带,有的个体前缘基部至白带亦为白色;后翅灰色外缘色暗。卵扁长椭圆形,初淡黄自渐变淡紫红。幼虫头灰绿有黑斑纹,体多为紫褐色,前胸盾灰绿色,背线宽黑褐色.两侧各具2条淡黄色云状纵线,故体侧各呈3条紫褐纵线,臀板暗褐或紫黑色;低、中龄幼虫多淡绿至绿色,头部有浅褐色云状纹,背线宽深绿色,两侧各有2条黄绿色纵线。蛹头胸和翅芽翠绿色,腹部黄褐色,背线深绿色,尾节背面呈三角形凸起暗褐色,臀棘6根茧纺锤形,丝质灰褐色。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23代,在树冠下表土中结茧化蛹越冬,少数于树皮缝和树洞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发生期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l代成虫发生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1代幼虫5月下旬开始孵化,6月下旬开始老熟入土结茧化蛹,蛹期15天左右。第2代卵期1013天,7月中旬开始孵化,8月中旬开始老熟入土结茧化蛹越冬。前期由于防治蚜虫、食心虫喷药,田间很少见到为害。早熟桃采收以后,为害逐渐加重,幼虫发生期很不整齐,在1个梢上可见到多龄态幼虫共生。幼虫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

春季越冬幼虫羽化前,翻树盘消灭越冬蛹。结合修剪、剪除虫巢,集中烧掉或深埋。

幼虫发生期喷药防治,可用下列药剂:25%灭幼脉悬浮剂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4000IU/mg苏云金杆菌悬乳剂3000倍液喷雾。

南瓜白绢病的防治


南瓜白绢病的防治:主要发生在近地面茎基部或果实与地面接触处。茎基部发病,初呈暗褐色,水浸状病斑,后逐渐扩大,凹陷,组织破坏。病株下部叶片开始变黄、萎蔫,严重时整株萎凋。拨开土壤,底下部根周围可见白色菌丝束缠绕,致病组织腐败。最后在病部生出许多茶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果实在近地面处发病,软腐状,病部表面密布白色丝绢状菌丝体,并结生许多油菜籽状褐色小菌核。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面茎基部或果实的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随后在病部表面产生白绢状菌丝体及菌核。田间中心病株出现后,病株基部土壤中菌丝可以向周围辐射状蔓延或沿着土隙裂缝蔓延到临近植株。此外,病菌也可以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中耕等农事操作传播。菌核抗逆性很强,在田间土壤中可存活56年。病株喂饲牲畜,牲畜排出粪便中部分菌核仍能存活,故粪肥也有传病的可能。

【防治措施】

1.发病地块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尤以与粮食作物轮作为好,菜田改水田一年既可收效。

2.结合整地,每667平方里(1亩)施石灰50-150千克,调节土壤酸碱度至中性或微碱性。

3.深施充分腐熟有机肥,追施硫酸铵等硝态氮肥料。

4.经常检查及早发现病株,在菌核形成之前及早拔除病株烧毁或深埋.病穴及周围撒石灰,或灌注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消毒。

5.采收过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随之进行15厘米以上深度深翻。

6.坐瓜后,用草圈等物把瓜垫起来,避免与土壤接触,减少病菌侵染。

7.发病初期,可在植株基部及其周围土壤施40%五氯硝基苯粉剂,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1千克与100-200千克干细土配制的药土,效果明显.也可用50%带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9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3-0.5千克。

野蛞蝓防治


【分布】野蛞蝓(Agriolimazagrestis)属柄眼目,蛞蝓科。主要分布于江南各省(区)及河南、河北、新疆、黑龙江等地,近年来北方塑料大棚内常有发生。

【为害特点】取食草莓叶片成孔洞,并被其排泄的粪便污染,或刮食草莓果实,影响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l/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初孵幼虫体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发生规律】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上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成虫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

【防治方法】

1、提倡高畦栽培、破膜提苗、地膜覆盖栽培,采用清洁田园、铲除杂草、及时中耕、排干积水等措施,破坏栖息和产卵场所。

2、进行秋季耕翻,使部分越冬虫暴露地面冻死或被天敌啄食,卵被晒爆裂。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创造不适于野蛞蝓发生和生存的条件。

3、撒石灰带保苗,在沟边、地头或作物问撒石灰带,用生石灰5075kg/亩,保苗效果良好在为害初期,施用6%杀螺胺颗粒剂0.50.6kg/亩,拌细砂510kg,均匀撒施,最好在雨后或傍晚。施药后24小时内如遇大雨,药粒易冲散,需酌情补施。也可用10%四聚乙醛颗粒剂400500g/亩撒于田间。当清晨蜗牛未潜入土时,用硫酸铜8001000倍液,或氨水70100倍液,或1%食盐水喷洒防治。

高粱条螟如何防治


高粱条螟,学名ChilosacchariphagusBojer异名Procerasvenosatum(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高粱条螟、甘蔗条螟。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省。

寄主

高粱、玉米、甘蔗、粟、麻等。

为害特点

北方主要为害高粱、玉米,以幼虫蛀害高粱茎秆,受害茎秆遇风易折倒影响产量和品质。在广东、广西、台湾等甘蔗种植区,主要为害甘蔗。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4mm,翅展24—34mm,雄蛾浅灰黄色。头、胸背面浅黄色,下唇须向前方突出,长。复眼暗黑色。前翅灰黄色,中央具1小黑点,外缘略呈一直线,内具7个小黑点,翅面具黑褐色纵线20多条;后翅色浅。雌蛾近白色。腹部、足黄白色。条螟前翅上纵纹较深,前翅外缘顶角、臀角较宜,体型稍大,别于粟灰螟。卵扁平椭圆形,表面具龟甲状纹,大小1.5×0.9(mm),常排列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状卵块,别于玉米螟和粟灰螟。卵块由数粒或几十粒卵组成,初乳白色,后变深黄色。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初乳白色,上生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后变为淡黄色。该虫分夏型和冬型。前者腹部各节背面具4个黑褐色斑点,上具刚毛,排列成正方形,前2个斑椭圆形,后2个近长方形。冬型幼虫子越冬前脱皮1次,脱皮后其黑褐斑点消失,体背出现紫褐色纵线4条,腹面纯白色。蛹红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2个突起,每个突起上具2刺。该蛹尾部较钝,别于玉米螟。

生活习性

辽宁南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年生2代,江西4代,广东、台湾4—5代,均以末龄幼虫在高粱、玉米或甘蔗秸秆中越冬,个别在玉米穗轴中越冬。北方越冬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0—15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安徽淮北越冬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江西4月下旬羽化、广东汕头3月中旬至4月下旬羽化。成虫喜在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寄主近地面处茎叶背面,喜欢把卵产在叶背基部至中部,个别产在正面或茎秆上,每雌产卵24—459粒,一般200—250粒,卵期5—7天,河北至安徽淮北一代卵全产在春高梁、玉米心叶上,第一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出现并为害心叶。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发,8月中旬进入二代卵盛期,二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和夏高梁的穗部,有的留在茎秆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一定趋光性,羽化后2—3天交尾产卵,初孵幼虫活泼灵敏,爬行快,喜群集于心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待心叶伸出时可见网状小斑或很多不规则小孔,但不是排孔,幼虫在心叶内发育至3龄,不等寄主抽雄或抽穗,便从节的中间叶鞘蛀入茎秆,别于玉米螟。遇风时受害处呈刀割般折断。受害茎秆里同一孔道内常有数条幼虫,该虫龄数差别较大,少的仅4龄,多的9龄,一般多为6—7龄。生产上遇有越冬幼虫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春雨多,湿度大时,第一代发生重。天敌主要有赤眼蜂、黑卵蜂、绒茧蜂、稻螟瘦姬蜂等。田间玉米螟赤眼蜂对2代卵的寄生率很高。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处理秸秆,结合不同用途对秸秆进行粉碎、烧、沤、铡、泥封等,彻底处理越冬寄主,以减少虫源。

(2)药剂防治。1.每亩用25%广治乳油对水50千克于心叶期喷雾。2.用有效成份0.2%的辛硫磷毒土,在高粱的心叶期施于心叶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3.高粱用药要注意安全,敌敌畏和敌百虫对高粱敏感易发生药害,不能使用。

粟穗螟如何防治


粟穗螟学名MampavabipunctellaRagonat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粟缀螟。分布在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主要寄生于粟、高粱、玉米、黍等。

为害特点

以幼虫在谷子、高粱、黍的穗上吐丝结网,在网中蛀食籽粒,致受害穗籽粒空瘪,穗头颜色污黑,附有破碎籽粒和粪粒。并能随粮食进仓后继续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llmm,翅展21-27mm,体、前翅白色略带红色,前翅前缘具小黑点5个,中室中央及端部各生1个黑点;后翅白色,半透明无斑点。卵长0.5mm,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至灰褐色。末龄幼虫体长约20mm,蜡黄色,胸部、腹部背面生浅红褐色纵纹2条。蛹长10—12mm,长纺锤形,尾端略尖,黄褐色,无尾刺。

生活习性

华北、华东年生2代,西南年生1—3代,以老熟幼虫在谷子或高粱穗内、场面四周及仓库缝隙越冬。华北、华东翌年6月化蛹,7月上中旬羽化,一代幼虫为害盛期为7月上旬—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中旬—9月上旬。江苏扬州越冬成虫7月上旬羽化产卵,1代幼虫在7月中下旬为害春高粱,老熟幼虫在穗上结茧化蛹,蛹期6—7天。7月下—8月上旬进入1代成虫羽化盛期,2代幼虫为害夏高粱,9月上旬以老熟幼虫越冬,个别的能化蛹、羽化、产卵。3代幼虫为害播种晚或迟熟的夏高粱。成虫趋光性强,夜晚活动,喜欢把卵产在半袖穗或刚抽穗的嫩穗上,每处2—3粒,每雌产卵200—300粒,卵期3—4天,幼虫共6龄,历期24—28天。初孵幼虫先在籽粒顶端咬一小孔,钻入粒内为害,2龄后可转粒,每只幼虫可食害谷粒30—40个。该虫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凡越冬虫量大,冬季气候温暖,夏季雨水较多的年份1代为害重。8月上中旬雨水均匀,雨量大于100mm,且暴雨次数不多,第2代有可能发生重。

防治方法

(1)在场面晾晒高粱、谷子穗时,四周堆置一些禾草,诱使幼虫爬入,早晨用石磙压死谷草下的幼虫。

(2)掌握在卵孵盛期或幼虫2龄前喷洒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或50%杀螟威2000倍液、2.5%溴氰菊酪乳油4000倍液、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对该虫防效明显且对高粱安全。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杀螟松敏感,用后即产生药害,生产上不要使用。

《黄杨绢野螟防治要适时》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